内容摘要:本文认为食物安全或粮食安全的根本是农业安全;中国的农业安全、从而食物安全问题根源于中国巨大人口总量、从而巨大食物需求与有限资源之间的矛盾,因此,解决问题的思路、政策和措施,需要从供给和需求两个方面统筹考虑;供给方面,影响中国农业安全的主要因素是可农土地数量和质量、以种子为核心的农业技术、物种和资本,而且是四位一体、相互关联的。资本市场是现代开放金融体系背景下影响农业安全的新因素。国际供给是被有效利用还是被控制,取决于上述四个因素、特别是农地是否安全;需求方面,控制人口总量、从而控制总需求是战略性的,优化需求结构、消费观念和消费方式也有很大的缓解食物安全问题的空间。
关键词:农业安全食物安全供给分析需求分析
人多地少是中国最基本的国情之一,“吃饭”是最基本的经济问题和政治问题,所以理论界关于粮食安全问题研究的成果非常丰富(在此不再综述),围绕粮食安全的有关体制改革和政策调整优化也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和经济发展措施的主体内容之一。但是,综观既有研究,基本上都是从供给方面进行的,政策和措施也主要立足于保障供给,这当然很有必要,也富有成效。但是,需求方面、需求与供给的关系以及供给和需求内部的统筹分析,对于学术研究和政策措施来说,都是必要的。本文的特点是:从供给和需求两个方面考虑中国农业安全、从而食物安全,特别是需求侧的分析;对供给侧的分析也突出多方面一体化。
一、食物安全的根本是农业安全
二、决定农业安全的供给侧分析:土地、技术、物种和资本四位一体
农业作为食物的生产和供给产业,能够提供多少数量和多高质量的食品和食品原料,从长期和常态看,主要取决于可农土地数量和质量、生态状况、以种子技术为核心的农业技术、物种资源和资本等因素。
第二个维度就是广义的农业用地或提供食物的土地。从能够提供食物的角度考虑农业土地,就不仅仅是种植业的耕地,而应该包括水体养殖、自然水产和草原、森林等提供食物的土地。那么,可提供人类食物的农业用地就是广义的,从数量维度,包括所有的耕地、牧业土地、可养殖水面,也包括人工果林地和能够提供一些食物的天然林地。例如,我国约400多万平方公里左右的领海,其中一些正在成为海洋牧场或海洋粮仓。还能到公海进行远洋捕捞获得食物;从质量维度考察,以上所有土地都有一个质量问题:一是天然的肥力或生产力;二是人工改造的程度;三是人为保护或被破坏程度或可修复程度。可耕但是天然肥力有限、改造成本非常高的土地,被严重污染、难以修复的土地(含水体),虽然有相应的面积,但是只能是劣质土地。纯技术的无土栽培的无形良田,应该视为“技术”而不是土地。因此,在测算农业用地时不包括“无形良田”。完全圈养的养殖业是需要各种饲料的,而饲料也是需要土地种植和养殖的,仍然是受农业用地面积约束的,因此,已经包含在“农用土地是否安全”之中了。
对中国而言,食物安全的底线在于保护好耕地,上限在于技术进步,因此,藏粮于地是基础、藏粮于技是不断提高安全水平的保障、适度藏粮于库是短期调节的措施;对生态和技术意义上的种子,既需要“藏种于地”(野外大地),也需要“藏种于库”(种子库)和“藏种于技”。
三、中国农业、从而食物安全的需求侧分析:总需求、需求结构和消费方式
在既有的关于中国农业安全、从而食物安全的研究成果和政策导向看,几乎都是供给侧的,研究如何从各个方面保障数量、质量和优化结构。可是,新中国以来(历史上也有)为什么始终都存在或担心粮食安全问题?看起来是一个供给问题,其实需求因素不可忽视,应该更多的是需求因素导致的,至少在考虑农业安全、从而食物安全时,不能不考虑需求因素,采取对策时,必须同时着力于需求侧。需求侧可以从三个维度考察:总需求、需求结构和消费方式。
我们有一个测算,既考虑人均自然资源、又考虑技术进步、也考虑人们生存发展机会以及生产生活舒适度,再考虑保证大国综合国力对人口数量需要,中国人口最优规模应该是8亿左右(黄少安,2020)。当然不是说超过8亿就不能活或一定活不好,只是阻碍国民生活水平提高,需要更多的努力解决人口与资源的矛盾、就业和社会稳定问题。所以现在的中国根本无需担心人口增速放缓,更无需担心人口总量递减,即使未来这一天到了,对于中国来说也是利大于弊,其实更早到来会更好,我国现在的扶贫压力、就业压力、养老压力和生态压力等就不会这么大。
巨大人口总量决定了巨大的食物需求总量,从而决定了食物质量意义上的“食品安全”很难达标。因为巨大人口总量使得人均收入很难提高和达到发达国家水平,多数居民只能比较长时期地处于中低收入状态,他们的消费主要是基本的、刚性的、巨大总量的食物消费,食物消费首先是有吃、够吃,吃好吃安全对他们来说比较奢侈。虽然他们也有食品安全的需求,可是对“食品安全度”的“有效需求”比较低,因为支付能力约束而“愿意”买质量低、但是价格低的食品。如果政府不惜监管成本、全面实施食品质量高标准,农业产量和食物供应量将会下降,食品价格高涨,会出现低质低价的食物没有供给、合格高价的食物广大中低收入者买不起的局面。这也就是中国现阶段食品安全问题难以高标准解决、假冒伪劣食品屡禁不止的根源。政府因为管不住众多中低收入消费者,所以很难管住劣质低价食物及其原材料的生产者。
四、总结
总之,中国的农业安全、从而食物安全,无论数量安全还是质量安全,都是战略性的,需要长期重视。它根源于中国巨大人口总量、从而巨大食物需求与有限资源之间的矛盾。无论是分析研究还是政策措施,都不能单方面考虑供给侧,而是综合考虑供求两侧。供给侧需要土地、技术、物种和资本四位一体地统筹考虑;需求侧需要通过控制人口总量从而控制需求总量、优化消费结构和优化消费观念以及消费方式。
参考文献:
1.黄少安.人口总量控制与结构优化的两全机制——生育权交易机制的可行性分析.学术月刊,2020(10):32-40
2.黄少安,李业梅.耕地抛荒和政府监管的理性认识.社会科学战线,2021(1):67-77
3.李宁.动物品种对外依赖局面亟待改观.中国科学报,2014-02-25:01
4.孙熠譞,黄少安.劳动力短缺还是过剩——对中国基本国情之一的澄清.山东社会科学,2017(8):131-137
5.中共中央委员会.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2020年10月29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通过).人民日报,2020-11-04:0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