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排放,可自动集排污,自动水粪分离,且成本低,基本避免了尾水排放的困扰。”王健华这样介绍正在河南省推行的“168养殖模式”。
郑州市水产技术推广站书记王健华(左)
水产前沿:请您简单介绍一下这种“蒙古包”养殖模式的特点。
王健华:该模式又称为“河南168模式”,属于一种圆形漏斗状池塘养殖系统。它集成了漏斗设计、鱼粪集排、生态循环、穹顶控温、智能管理、吊水提质6项技术,具有节水、节地、降本、简单、灵活、高效、安全、质优8大优点。
“河南168模式”
水产前沿:该模式的建造成本、生产力如何?
王健华:以600㎡漏斗池塘为例,建设成本为3-8万元,只为工厂化车间养殖设施的10%。单位产出量提高6倍以上,效益提高40%以上。一般情况下,当年就可以收回投资。针对现在大家最为关心的尾水处理,该模式的尾水净化装备投入少,净化方式为物理过滤和生物净化相结合,运行成本不高。
目前已经应用于加州鲈、罗非鱼、斑点叉尾鮰、草鱼等品种的养殖,均取得良好的效果。例如新疆燕子湖养殖专业合作社应用于河鲈苗种培育,将河鲈苗种驯化培育成活率从10%提高到60%。浙江东裕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用该模式培育加州鲈大规格种苗,成活率显著提高,且单池效益达到8万元以上。罗非鱼的养成产量最高,单个530㎡的漏斗型池塘最高产出34000公斤,平均产量达到20000公斤,单个漏斗池塘实现效益10万元以上。
漏斗型池塘还有两大优势。其一,因加建了穹顶式保温大棚,减少气候的影响,一些品种在北方也可以实现一年养2季,大大提高了池塘的利用率。此外,加州鲈的单产从5000公斤提高到9500公斤以上,单个漏斗池塘养殖效益超7万元;丁鱥平均产出9500公斤左右,平均收益8万元左右;黄颡平均产出5000公斤左右,平均收益8万元左右。其二,品质明显提高。循环流动水体保障了养殖环境优良,流水增加鱼的运动,增强了鱼的体质,也因此获得更高的市场溢价。
“河南168模式”出鱼
“河南168模式”的穹顶建造
水产前沿:该模式有哪些突出的创新点吗?
王健华:漏斗型设计和“抽水马桶”式集排水,改变了传统方形池塘的形状结构和使用功能,排污率达到80%以上,尾水净化后可实现100%循环使用。比传统池塘减少用药量60%,与传统池塘相比节约用水80%,节约土地50%以上。漏斗型池塘安全性高,设计高出原地面1.5m-2m,在2021年郑州特大暴雨洪涝灾害中,安全度过洪涝灾害,有效的避免了渔业生产损失。
在全国的应用中,“河南168模式”基本分为排污补水型和循环利用型两个大的类型,以排污补水型占比较大。同时,一线也应地制宜地创新出了很多种养结合的模式,如:168+稻田、莲田模式、山地丘陵168+果园农田模式、168灵活利用荒山荒沟模式、168+四池三坝应用模式。
漏斗形池塘鱼粪高效收集与资源化利用系统图
“河南168模式”生态循环系统俯视图
168生态循环养殖系统剖面图
水产前沿:目前该模式的在全国的推广情况如何?
王健华:截止2022年底,“河南168模式”在全国应用5000多个,目前河南已建成600余个,还推广到山东、浙江、安徽、山西、陕西、四川、江苏、福建、广东、广西、云南、新疆等全国17个省(区)。年生产优质水产品6万吨,新增产值17.5亿元,新增利润6.7亿元。此外,“河南168模式”的设施化、自动化大大减少了劳动强度,降低劳动成本,使传统池塘的不可控精养转变为可控的生态循环养殖模式。漏斗型池塘铺设防渗膜不影响地下水,粪污排出后通过水污分离设施将污物收集后资源化利用,不造成环境危害。养殖尾水排放后通过多级生物净化和过滤后循环使用,所有养殖尾水不外排,不污染外部环境。能过种养结合,动物、植物、微生物三者之间形成和谐共生的生态平衡关系,是有效解决水产养殖生态危机的有效方法。可以说,“河南168模式”已被证明对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均有重大推动作用,符合国家“十四五”绿色池塘提出的“标准化、集约化、机械化、智能化、清洁化”“五化”技术要求,符合农业农村部水产绿色健康养殖技术推广“五大行动”技术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