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文:曹国伟金飞红)在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的水乡仁和街道,有一位与鱼水相伴35年的传奇人物——姚建光。生于水乡的他从小和鱼打交道,从塘栖镇莫家桥村起步,16岁时便开启了养鱼之路,从最初两分地的鱼塘发展到如今拥有千亩养殖水域的水产养殖大户,可以说,他的故事,是一部不断探索、创新与坚守的奋斗史。
姚建光与仁和的缘分始于2005年,仁和街道水网密布是典型的江南水乡,尤其三白潭以其优质的水源吸引着养殖人前来开拓事业版图。姚建光承包了130亩鱼塘,专注于四大家鱼等淡水鱼类的养殖,并于2005年底至2006年初开始涉足传统工艺的青鱼干制作。随着经验的积累和经营的深入,养殖规模逐步扩大到380亩。
2008年,姚建光成立了杭州余杭建光黑鱼专业合作社,担任理事长,从此踏上了产业化、规模化养殖的征程。
在新品苗种繁育与推广方面,2010年至2014年期间,姚建光带领合作社在杭州市农科院水产所和余杭区渔业渔政管理总站的指导下,积极开展杂交鳢——“杭鳢1号”苗种繁育工作。他们为广大养殖户提供了累计8000余万尾的优质种苗,推广养殖面积达4000余亩,为“杭鳢1号”的广泛推广奠定了坚实基础。2012年,合作社更是通过省级水产优质种苗规模化繁育基地挂牌验收,荣获“省级水产优质种苗规模化繁育基地”称号。
姚建光在养殖模式创新上也不遗余力。2012-2014年,在中国水稻所和浙江大学的指导下,他积极引进芦苇型渔稻开展虾池种稻试验,成功拓展出“稻虾共生”“稻鱼共生”和“稻鳅共生”三种养殖模式。这些模式的示范养殖面积累计达到240亩,有力地助推了余杭区养鱼稳粮增收工作,全区累计推广稻鱼共生面积达8000余亩。
2014-2016年,作为杭州市首批开展池塘循环水养殖试点单位,姚建光参加了大豆协会组织的赴美国考察学习活动。他的基地现有池塘循环水养殖系统3套,建有流水槽11条。基地根据自身实际情况,积极优化模式,主要开展苗种繁育工作,为周边养殖户提供优质种苗,有效提高了流水槽养殖的成活率。该养殖基地的池塘循环水养殖模式得到了省海洋与渔业局等主管部门和美国大豆协会的高度认可,全国各地渔业部门纷纷前来考察学习,已接待100余批次,涉及十多个国家、20多个省的10000余名考察人员。
2017年,姚建光与浙江大学合作池塘内循环高效养殖设施与智能装备项目。在浙江大学的指导下,创建了基于大数据平台的分级式名优淡水鱼循环水设施养殖智能管控系统,涵盖高密度育苗循环水养殖系统、温室型池塘内循环养殖系统、基于大数据平台的智能管控系统及配套设施设备,在注重生态环境保护的同时,大力拓展了设施水产养殖的智能化水平。
在企业经营管理上,姚建光也有着清晰的思路。2008年以前,他独自坚守鱼塘,事必躬亲。随着行业规范要求的提出,他成立了合作社,员工队伍从最初的10多人逐步扩大到60多人,最多时达100多人。他深知鱼苗质量对养殖的关键作用,2009年创办繁殖厂,实现了鲢鱼、包头鱼、鲫鱼、草鱼、鳊鱼、青鱼等鱼苗的自主繁殖。在鱼苗培育过程中,他精心挑选鱼种,注重饲料品质,还巧妙利用不同地区鱼种交配以提升鱼苗质量。
同时,姚建光高度重视生态养殖与污水处理。他曾前往美国奥本大学学习先进的污水处理方法,并加强与浙江大学等高校的合作,引进先进技术和设备。通过在鱼塘南口和北口建造污水池,新增循环设备和“三池两坝”污水处理模式,采用“内循环生态养殖模式”,借助荷花、水葫芦等水生植物以及花白链、包头鱼等鱼类净化水质,实现了养殖与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
鱼干香,年味道!我们浙江地区消费者对青鱼干偏爱有加,因其刺少且肉质紧实,鱼鳞油润,堪称制作鱼干的上佳原料。而姚建光所打造的三白潭青鱼干更是声名远扬。每年立冬过后,其青鱼宰杀车间便进入一年中最为繁忙的时段。他们从鱼塘中精心挑选出养殖四年以上、体重在八斤到十斤的优质青鱼,在宰杀车间依次历经剖杀、毛腌、清洗、晾晒、包装等一系列精细工序后,推向全国各地市场。为满足不同客户需求,也分整条大鱼包装和切片装。姚建光注重食品安全,除了把控原料和腌制工艺,还特地搭建了晾晒玻璃房用以防尘防虫。成排的青鱼干被整齐挂晾在铁架上,在阳光下尤其显得晶莹剔透,得益于建光王青鱼合作社始终坚持用优质青鱼并加上传统毛腌工艺结合多年经验技术积累,这里的鱼干咸香扑鼻而来却没有半点鱼腥味,看着就忍不住直流口水。
如今,三白潭青鱼干已成为一张闪耀的“金名片”,不仅在外地市场备受青睐,更是当地百姓过年时餐桌上不可或缺的传统美食,家家户户都会购置几条,其浓郁的地方特色和卓越的品质深入人心。
姚建光用自己的坚持与智慧,不断优化养殖理念,推广清洁节能养殖技术,开展产学研合作,走科学养殖之路,在带动自身企业发展壮大的同时,也为当地渔业发展、农民增收以及生态保护做出了贡献。同时,他也投身公益做了不少慈善。35载的时光里,他全身心沉浸于农业水产养殖领域,他用智慧与汗水谱写了一曲水产养殖的华丽乐章,成为水乡仁和的骄傲,更为整个水产养殖行业树立了光辉榜样,激励着更多从业者在科技兴渔、绿色发展的道路上砥砺前行。他的故事,也将激励更多人在农业领域不断探索创新,书写属于自己的辉煌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