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观察:猪周期怎么破

猪肉价格周期性的暴涨暴跌不仅让行业为之苦恼,同时也影响着国民生活质量。

据调研了解,由于猪肉行业是国内市场化程度相对较高的行业,想要破解猪周期,一方面需要顺应市场规律,顺势而为;另一方面需要继续鼓励规模化养殖、完善养殖户补贴、提供预警信号,并整合规模以上生猪养殖、肉制品加工企业的大数据,使得信息的采集更广、更多。

破局“猪周期”的问题,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综合施策,社会共治,精准发力,久久为功。

市场规律的试验场

对于猪肉行业来说,市场的决定性作用该如何定义?政府更好发挥作用又应如何体现?生猪市场作为一个完全竞争的领域,破解猪周期为回答这一问题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试验场。

“尊重市场的作用,先要了解市场的周期性波动规律。”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研究员周振表示,回顾过去多年我国猪周期可以发现,虽然历次周期中掺杂了气候、疫情、政策变化等各种不同的外在干扰因素,但猪肉市场仍然保持了其自有规律,即三至四年一个周期,上涨周期略短,下降周期略长,这是由全国范围生猪养殖产业结构以及市场供求现状决定的。

在了解规律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市场作用,就是要尊重市场的调节机制。

“历史上也曾出现过生猪价格下降,国家对养殖户实行补贴,养殖户受到鼓励,不但不削减产能,部分养殖户反而加量购买,结果加剧了供大于求的行情。”国家统计局中国经济景气监测中心副主任潘建成对记者表示。

商务部市场运行和消费促进司副司长李习臻表示,政府部门要减少对微观经济活动的直接干预,提高对正常市场波动的容忍度。

但市场起决定性作用并不等同于放任不管,对于猪肉价格的异常和剧烈的波动也要防范。以政策性引导代替显性直接干预,实际上是政府的“治本”手段。

李习臻表示,应对猪周期,要坚持统筹兼顾的原则,猪价一头连着生产、一头连着消费,既要考虑养殖户的利益,也要照顾消费者的利益,两者不可偏废,未来要进一步完善生猪市场价格周期波动应对机制,减少剧烈波动对生产、流通、消费的不利影响。

据了解,此类举措已经开始实施,比如2018年3月,商务部就会同国家发改委、财政部、中国农业发展银行等部门、机构开展了1万吨冻猪肉收储工作,对稳定市场起到了一定作用,力求保障养殖户利益。

加速产业升级

“小生产”和“大市场”是生猪行业的真实写照和主要矛盾,也是形成国内猪周期的主要原因。

无独有偶,美国等其他欧美国家也都曾经持续爆发猪周期。比如,美国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就经历了5-6次典型的猪周期。随着美国生猪养殖规模化水平大幅提高,猪周期的波动幅度明显缩小、周期显著拉长,但也并没有完全消除。

“解决这一问题还要从供给侧、生产端入手,深入推进生猪行业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提升产业化水平、优化供给结构、提高供给品质上下功夫。”李习臻说。

治标的同时也要治本。除了在猪肉价格剧烈波动时采取短期的应对机制外,进一步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从长远的机制建设上平抑猪肉价格波动,是“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的关键。

推动规模化养殖是生猪行业生产结构调整的当务之急。

周振表示,一方面,要为中等规模养殖主体创造良好的税收、金融、用地等政策环境,助推中小规模占主导的生产结构向大规模占主导的结构转型。另一方面,要创新规模化发展形式,推进“公司+农户”合作机制。引导龙头企业在平等互利基础上,与养殖主体签订生猪购销合同,合理确定收购价格,形成稳定的购销关系,通过纵向一体化实现规模化养殖。

此外,还要鼓励促进中小规模养殖主体开展合作、联合,组建养殖合作社、联合社,形成规模化养殖主体,通过做好技术指导、政策咨询等服务工作,加快养殖规模化进程。

除促进生猪养殖产业的规模之外,政府还可以出台一系列促进产业升级的举措。

上述国家发改委价格司人士表示,防病防疫从而防止市场风险与自然风险的叠加、加强环保监管、优化水网水系规划、推动冷链物流发展,以及促进猪肉品牌化发展等多个方面,都可成为政府的发力之处。

在这种背景下,如何提高猪肉质量、提高猪肉生产效率,可能比一味扩张产能更为重要。

对此,李习臻表示,未来将要进一步引导养殖企业加快品种改良,不断提升肉类品质,更好满足居民对绿色、有机肉类产品的消费需求。同时,还要创新猪肉流通方式,充分依托电商平台等新业态模式,加强猪肉产销衔接,减少中间环节,提高流通效率,降低流通成本。

挖掘数据力量

在原中央纪委驻农业部纪检组组长、农业部党组成员朱保成看来,猪周期频繁爆发的根源在于信息不对称,我国养殖行业依旧以小农户为主,规模较小,而这种信息不对称导致了农户的判断是盲目的。

“养殖企业和养殖户从市场中获得的信息,总有一定滞后效应,而且信息量巨大,应该选取哪些信息作为决策的依据,也是个难题。”潘建成也认为,如何解决这种信息不对称的问题,是破解猪周期的另一个关键之处。

近年来多个部门都在加强这一工作。以商务部为例,通过加强猪肉市场监测,商务部及时掌握猪肉批发、零售等环节交易量、交易额、价格等信息,并构建了生猪全产业链大数据模型,运用统计模型、关联分析、专家评估等手段,加强猪肉市场预测预警。

未来,构建指标更为全面的监测体系是提高信息质量的重要途径。在潘建成看来,目前我国有关生猪养殖和猪肉价格的监测信息并不完整,应构建一套包括供给端、需求端和进出口市场的指标体系。

比如,生猪数量不变,猪肉产能是否一定不变?答案是否定的。周振表示,随着养殖能力的提高,一头育肥猪的产肉量也在不断增长。因此,如果信息采集和分析中刻舟求剑,先监测生猪数量,再按照前两年单位生猪的产肉量,估算当下猪肉的总体供应,很可能就会失真。

从信息传播的角度来看,有专家认为,如何让广大分散的养殖户了解到各类市场信息,是另一个工作重点。

国家发改委价格司人士表示,未来加强市场信息发布的工作方向,也要充分尊重市场的力量,每一种信号都是有价值的,政府要做的是去规范这种信息的采集和发布,让其真实地反映市场。

亟需社会共治

互联网发展到如今,网络已经深入到每一个乡镇,通过互联网技术对各地方数据进行整合并不难。在朱保成看来,目前很多主要生猪产区依旧是信息孤岛,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国内需要建立国家级平台,让供销商、生产者与消费者共享、共通。

对此,许世卫认为,国家有关部门应该建立有效、权威、规范的预警信息发布平台,建立整体性的顶层设计,这是指导农业发展的千年大计。

中国肉类协会副秘书长高观也表示,破局猪周期问题需要社会共治,一起发力。政府有关部门应该提倡社会共治,明确社会主体责任,建立一套现代化的市场调控决策机制;协会应该增强自身在行业内的权威性,重点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充分发挥协会对行业的指导作用;生猪养殖和肉制品加工企业应该保持理智,不要盲目地追求做大做强,急功近利,造成了巨大的损失,也危害了行业的健康发展。

除此之外,高观还认为,当前的消费者教育必须加强,从合理适度消费、怎么保证食品安全、怎样营养并存、精准营养等方面推进“健康中国”的实际落地;另外,猪肉行业的健康发展也离不开媒体的支持,媒体也肩负着重要的责任,媒体对事实要秉持客观公正的态度,反映行业的真实情况。

THE END
1.猪的养殖周期现在猪的养殖周期大约是6个月左右,也就是从正常普通猪出生到出栏的时间,体重能达到120-130斤左右。如果是从小猪开始养,养殖的周期会比较短,大约养殖5个多月后就能出栏。大多的养殖户会把猪养到110公斤之后再出栏,也有些把猪养到90公斤就会出栏。https://zhidao.baidu.com/question/2022608257673289908.html
2.深读丨一头猪盈利300元,“猪周期”拐点来了?今年5月以来,能繁母猪存栏量快速去化,猪价持续回升,生猪养殖恢复盈利,猪肉稳产保供基础趋稳。种种迹象表明,新一轮“猪周期”上行到来,猪市开始复苏。 生猪一头连着农民“钱袋子”,一头连着市民“菜篮子”。湖北是生猪养殖大省,生猪产业是十大重点农业产业链之一,2023年出栏生猪4438.53万头,居全国第六。猪市企稳回升https://news.hubeidaily.net/hbrbsharenew/news_detail/5/2860830/2582968/0
3.美国生猪周期演变的启示与借鉴美国是全球第二大猪肉出口国、第三大猪肉生产国,主产区位于中西部地区,如爱荷华、明尼苏达、北卡罗莱纳、伊利诺伊和印第安纳州,美国生猪产业繁荣发展的背后是不断完善的养殖体系。美国生猪养殖产业自20世纪60年代起开始了一系列的变革,生猪养殖产业也逐渐规模化并走向成熟。而在规模化的进程中,美国猪周期的特征也开始了https://wap.eastmoney.com/a/202403193016114174.html
4.2024年生猪养殖行业专题报告:猪周期有公式,周期七阶段与拐点三猪周期的本质是母猪产能增减受当期价格影响,在长生产周期下,影响未来的市场供给与猪价,循环往复。 在猪价上涨时,养殖户对市场存乐观预期,补栏积极性提高,能繁母猪存栏随之增加,传导后表现为10个月后的生猪供给 随之增长,而随着供给的持续增加,供过于求以致猪价下跌;在猪价下跌后,养殖户生产经营承压,加大低效能繁https://m.vzkoo.com/read/20240815e09947bd75b8dc5ae6962442.html
5.农业农村部:加快建设生猪现代养殖体系缓解“猪周期”波动记者25日获悉,农业农村部将加快建设现代化生猪养殖体系,加强能繁母猪存栏和猪肉产量等核心指标的监测和预警,缓解生猪周期性波动,促进生猪产业稳产保供和可持续发展。 据介绍,前两年受非洲猪瘟疫情的影响,国内生猪出栏量和存栏量明显减少,助推国内猪肉价格不断走高。目前,生猪生产已完全恢复,猪肉市场供应相对充裕,价格明显https://finance.huanqiu.com/article/44VWCpGZ88L
6.生猪养殖调查:价格连降6周下跌周期何时结束?——中国青年网在生猪养殖端,据浙江省金华市某养殖场负责人邵康为表示,由于饲料涨价,养殖成本要达到每斤8.5元,但是目前整个市场的售价每斤仅7.5元,以出售200斤的肥猪为例,卖出一头猪就要亏损200元。他坦言,当前白猪价格非常低,而且在经历了上一轮猪周期后很多大型养殖企业迅速扩产,导致竞争压力加大。叠加饲料价格上涨等各种因素,https://t.m.youth.cn/transfer/index/url/finance.youth.cn/finance_gdxw/202203/t20220323_13552534.htm
7.第5轮猪周期要来了?看明白这7个规律就懂了!其次,从猪粮比历史区间来看,由于猪肉价格波动幅度较大,因此猪粮比与猪价在周期层面大致同步。 最后将猪粮比与生猪养殖利润进行交叉验证,2018年前生猪养殖利润盈亏平衡点大致为7.0-7.1,而伴随规模化养殖逐步推进,2018年至今盈亏平衡猪粮比降至6:1。 从底部区间来看,06-18年的三轮猪周期底部最低猪粮比分别为4.8、https://www.yangzhu360.com/dianping/20220123/356783.html
8.2025年CR10或达55%!生猪规模化养殖集中度提升,长周期猪价振幅有望2016-2022年国内生猪价格日波动幅度不断扩大,主要原因是规模化养殖集中度提升,规模企业出栏量占总量的比重增速较快。受此影响,短周期(一个猪周期内),猪价波动幅度或进一步扩大。但长周期(多个猪周期)来看,生猪供应量趋于相对稳定,猪价振幅有望得到抑制。 1.规模化https://www.xinmunet.com/2022/35530.html
9.关于猪周期的八条经验规律最后将猪粮比与生猪养殖利润进行交叉验证,2018年前生猪养殖利润盈亏平衡点大致为7.0-7.1,而伴随规模化养殖逐步推进,2018年至今盈亏平衡猪粮比降至6:1。从底部区间来看,06-18年的三轮猪周期底部最低猪粮比分别为4.7、4.5、5.1;若猪粮比低于5:1的一级预警线,国家层面将开展收储工作。去年7月5日商务部公告启动https://wallstreetcn.com/articles/3649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