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生猪养殖行业分析报告上篇:1.中国生猪养殖现状:大容量+低集中度
1.1中国猪肉需求将保持平稳
1.2中国的猪肉消费必须“自力更生”
2.邂逅生猪养殖的“黄金十年”
2.1成本优势转移带来行业的整合机遇
2.2伴随规模化,盈利能力进入上升通道
2.3生猪养殖的规模化盛宴至少持续10年
下篇:
3.谁能脱颖而出
3.1千军万马,逐鹿中原
3.2养殖模式之辩
3.3具备突破扩张瓶颈的独特能力的企业将最终制胜
4.当“成长性”遇上“周期性”
4.1短期猪肉价格取决于供需,呈现周期波动的特点
4.2规模化并不能消除短期价格波动
4.3成长为主,周期为辅
5.投资建议及评级
风险提示:生猪价格大幅波动,扩张不达预期。
不同于市场的观点:
1.市场普遍认为散户退出是近年来生猪养殖行业规模化的推动因素,但往往只看到了打工收入提高带来的机会成本提升。按照这样的逻辑,散户退出趋势是不具备可持续的,一旦养殖利润中人力资本要素回报提升幅度与农民工收入增幅相当,散户不再退出,规模化又将停滞。我们认为真正持续促使养殖规模化的因素在于成本优势的转移。过去以养猪为副业的散户存在的大量“隐性成本”在近两年随着养殖“主业化”转化为“显性成本”,规模养殖成本优势开始凸显,市场份额的提升自然“水到渠成”。这样的优势转移在未来是不可逆的,因而我们认为规模化的趋势会持续下去。
3.市场在评估养殖企业竞争力时往往把注意力放在企业生产模式上,我们认为生产模式本身没有好坏之分,关键是能用有效的机制去保证模式的可复制性,只要能够可持续的模式都是成功的模式。真正决定企业未来发展速度的因素在于突破外部发展瓶颈能力。简而言之,我们认为甄选投资标的的要诀在于:对内具备可持续发展能力,对外具备突破“六大扩张瓶颈“的能力。4.市场认为散户占比高是生猪价格波动的原因,我们认为规模化并不能消除或者减弱价格波动,生猪养殖行业这种兼具“波动性”和“成长性”的特点正是它之于投资的魅力所在,在现阶段,应该以成长性为主。
1.中国生猪养殖现状:大容量+低集中度
查看原图
目前生猪养殖行业第一大企业温氏集团的市场份额仅1%,前十大企业的市场份额约2%。未来行业整合空间巨大。
过去10年中国猪肉人均消费的复合消费为2.3%,高于世界1.7%的平均水平。未来增速会放缓,但绝对需求量不会下降。
消费习惯决定中国猪肉人均消费将长期领先于世界其他国家。2024年中国人均猪肉消费达到38.5千克,大幅领先于世界其他国家。究其原因,主要是受到消费习惯的影响。通过对比发现:(1)在世界范围内,同等经济水平下,亚洲国家人均猪肉消费水平较高。(2)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人均猪肉消费较高。中国大陆的人均猪肉消费从20世纪70年代的不足1千克/年发展到2024年的38千克/年,但仍低于同为华人,但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台湾和香港。
城乡差距大,人均消费尚有增长空间。2024年,城镇人均猪肉购买量为20.37千克,农村人均消费量为14.4千克,差距在6千克/年(考虑肉制品和外出就餐消费,差距更大)。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以及农村生活水平的提高,一方面城镇人口占比上升,另一方面农村的人均消费水平仍有提升空间。
2024年城镇收入前40%的人群人均猪肉购买量为22.63kg,假设未来随着人均收入的增长,全国人均人均可以达到这个人均消费量,尚有30%以上的增长空间。
2024年,全球猪肉生产量和消费量分别为9967万吨和10128万吨,其中中国猪肉产量和消费量分别占世界的50%和53%。中国不可能靠进口解决吃肉的问题。
根据USDA数据,2024年中国进口猪肉数量创历史新高,仅80万吨(国内官方数据为120万吨),但相对于中国每年5000多万吨的消费量而言,占比不足2%。
由于粮食成本较高,生产效率低下,中国的生猪生产成本在世界上处于较高的水平,以美国为例,即使考虑进口成本(包括运输费用,关税(12%-20%),进口增值税(13-17%),总进口成本在30%-45%)其仍然具备价格优势。
由于生产成本不具备优势,同时饲用玉米消费量近年来持续增长,已经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国家粮食短缺。未来相当长期间内,中国猪肉进口量还将持续上涨,但对于解决中国猪肉消费问题杯水车薪。
中国生猪生产一直处于高度分散的状态。2024年,出栏50头以下的散户养殖量仍然占到整体的近40%,而万头以上的大型猪场仅占到整体的6%。
大量散户的存在,导致国家对猪肉生产的控制力非常弱。近年来猪价的大幅波动导致CPI出现大幅波动,对整个宏观经济产生不利影响。国家迫切希望养殖规模化程度能够迅速提高。农业部发布养殖业“十四五规划”:希望到2024年出栏500头以上生猪规模化养殖比重达到50%,2024年这一比例仅为31%。
2.1.1过去大量“隐性成本“的存在,导致规模化受阻
相对规模养殖户而言,散养户受到规模的影响和资金的限制,生产管理粗放,科学饲养意识淡薄,在生产过程中存在品种退化严重、防疫意识差、饲料配比不科学、.批量出栏的能力弱、盲目生产等问题,导致存活率低下,加上规模小,真实成本不具备优势。
以美国为例,2024年出栏规模在500头以下的养殖场PSY(每头母猪每年提供的出栏肉猪数)比年出栏5000头以上的养殖场低6头,相应地,营运成本和资本成本分别比年出栏5000头以上的养殖场高9美元/磅和19美元/磅。
对于规模养殖户而言,几乎所有成本都是显性成本(如雇工、土地、工业饲料成本),导致即使技术、规模上有一定优势,仍然无法弥补“隐性成本”劣势。在这个阶段,规模养殖户很难盈利。
2.1.2两个变化催生规模化的“春天“
根据国家统计局调查显示:1995年农民工月均工资为495元,2024年为875元,10年间复合增长率仅为6.85%。从2024年起,农民工工资出现大幅上涨,2024-2024年复合增长率达到18%,远高于同期CPI和全国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增长。与此同时,中国生猪价格从2024年起经历巨幅波动,受累于疫情,大量散养户亏损严重。在这种背景下,中国的生猪生产出现了两个重要的变化:
(1)劳动力机会成本提升:与外出打工相比,养猪不具备成本优势,风险大,所以越来越多的散户选择退出。这种背景下形成的供给缺口逐渐由专业养殖户来弥补,
(2)部分成本由“隐性”转为“显性”:随着农村青壮年劳动力的大幅减少,以养猪为副业的“半自给自足”型生产大量减少。对散户而言,养猪由过去的“副业”逐渐转变成“主业”,付现成本势必提升,如天然粗饲料使用量明显减少,带来饲料成本提升,雇工增加等。
在此情况下,规模化养殖户相对散养户的成本优势开始凸显。
1假定人均年养殖量为40头(调查平均水平),折算头均利润=农民工年收入/40;实际净利润=实际净利润+家庭用工折价
从统计数据上看,相对于散养户而言,国内规模养殖户的成本优势主要体现在人工上,这个优势未来会继续延续和加强。与此同时,我们认为,随着散户饲养成本从“隐性”转为“显性”,规模户在饲料,种畜方面的优势也将逐渐显现。
2.2.1生猪生产进入规模化与技术进步螺旋式上升阶段
通过分析美国生猪养殖企业的发展历程,我们可看到规模化与技术进步存在相互促进的现象。
新技术的出现是生猪养殖专业化和规模化的直接原因。美国养殖规模化始于20世纪70年代,当时养殖技术出现新的突破,科学饲养逐渐成为市场的主流。主要体现在改良种猪、分段养殖,专业化饲养设备的出现等等,这些投入超出小规模养殖场的能力。大规模生产者通过改进养殖技术,赢得了低成本的竞争优势,小生产者被淘汰,大规模生产者确立了市场地位。这一阶段以淘汰小养殖户为主,美国猪场数量从1970年的76万下降到1990年的26万,淘汰了近2/3的企业。
大规模生产者确立了市场地位,得以大量投入,反过来促进了技术的进步。进入90年代后,美国生猪养殖逐渐高度垄断化。企业实力得到巩固后,开始大规模投入养殖技术研发,劳动生产率不断提套,体现在PSY从90年代起出现整体的长足进步。
2.3.2技术进步5-10年内利好规模企业
部门劳动生产率提高将带来价格下降,但个别劳动生产率提高对价格没有影响。因而当行业集中度提升是通过技术进步、规模优势等非价格战方式实现时,该过程往往伴随行业整合者毛利率的提升。
我们无法获得规模养殖企业过去几年整体的利润情况,但可以类比看到,伴随着饲料行业集中度的快速提升,规模以上企业过去几年盈利能力出现明显提升。
回顾美国养殖业发展的历史,规模化始于70年代,在80年代开始加速。其中1985-1995年正处于规模化加速的10年,在这10年间,行业盈利能力呈现提升态势。
2包含资本和人力投入的机会成本,即ecnomicprofit=0,表示养殖者获得了社会平均的利润回报。
整体劳动生产率提高可能会带来猪价的下降。2024年之后,美国规模化逐渐进入尾声,体现在猪场数量不再下降,同时大规模猪场出栏占比趋于稳定。
与此同时,技术水平“方差”急剧缩小,体现在2024年,美国PSY、窝断奶仔猪数等技术指标前10%的猪场相对平均水平的优势已经非常小。
在这种背景下,部门劳动生产率整体提高,在需求没有出现大幅增长的情况下,供过于求开始出现,猪价随之下降,企业盈利能力同步出现下降。
规模化带来的黄金发展期迟早是要“曲终人散”的,那么我们需要回答的问题在于:这样一场盛宴何时结束,我们认为生猪养殖业的“黄金期”至少能够持续10年以上。
2.3.1规模化任重道远
中国目前规模化程度还很低。2024年中国年出栏大于50头的猪场占比仅60%,而美国和日本2024年年出栏大于500头的出栏量占比分别达到97%和92%。(考虑国情,将500头以上作为规模化衡量标志)
2.3.2技术水平相差甚远
由于养殖技术水平较低、防疫意识差等,中国散户目前的养殖水平还处在非常落后的水平,未来提高空间还很大。
2.3.3扩张瓶颈决定”蓝海”不会瞬间变为”红海”
生猪养殖行业的巨大蛋糕正吸引着来自各行各业的资本,包括高盛、网易、武钢等其他行业的投资者纷纷涉足生猪养殖业,希望在行业整合过程中分一杯羹。市场不禁担心,“蓝海”会不会瞬间变成红海。我们认为这种可能性非常小。究其原因,在于目前养殖行业的扩张遇到几大瓶颈:
(1)土地瓶颈:生猪养殖对土地的消耗非常大。据估计,一个年出栏万头的猪场,占地面积在100亩以上。1亩地可以养殖1.8万只鸡、1万只鸭。只能养殖150头猪左右。根据国土资源部、农业部规定,生猪养殖只能使用荒山废地和一般耕地,一般耕地面积只占到中国整体耕地面积的10%-20%,指标非常紧张,很多地方政府一般耕地的指标已经用到2030年。
(2)跨区扩张瓶颈:中国的生猪养殖主要分布在四川、河北和湖南,三省占全国的比重超过25%,其中四川数量一直位居第1位,比重在10%左右。前10位的省份合计占全国的比重在66%左右。除了前3位的省份比较集中外,从整体来看,生猪养殖的集中度并不高。
由于养殖业免税,无法为地方政府创造税收,政府并不欢迎外地人去养猪。从这个角度来讲,跨区扩张相对困难。
(3)资金瓶颈:出栏一头生猪的固定资产投资在800-1000元左右,若加上配套设施、流动资金等,则投入在1500元左右,意味着一个10万头猪场的前期投入在1.5亿左右。种猪场的固定资产投入更是高达1-2万元/头。
(4)技术瓶颈:养猪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性工程,既需要理论指导,又离不开实践经验的积累,相比制造业而言,无法标准化,对技术的要求其实很高。
(5)环保瓶颈:环保成本占生猪养殖成本的30%左右,且经常受到媒体的诟病
2024年,美国出栏生猪前十位企业共拥有母猪数达到238万头,占到美国母猪存栏总数的近50%。其中规模最大的smithfield拥有母猪数达到83.8万,而中国规模最大的温氏存栏母猪数量仅30万,规模化企业扩张的空间还非常大。
在养殖企业积极扩张的同时,下游屠宰加工积极向上游延伸,同时饲料企业也以不同的方式积极切入养殖业,纵向一体化成为未来生猪养殖规模化发展的重要途径,加上如“网易”“高盛”等其他产业资本涉入,行业未来将呈现“千军万马,逐鹿中原”的局面。
查看原图3.2养殖模式之辩
养猪过程中最重要的两个投入要素是人力和资本,根据这两个要素的生产组织方式不同,现有养殖模式分为:独立自养模式、公司+农户、雏鹰模式等。参照其他国家、其他养殖行业的养殖发展历史,我们认为模式之间各有优劣,长期来看在利润率等方面并不存在显著的差别。鉴于中国人多地少,资源整合难度大的国情,我们认为“公司+农户”模式及其衍生出的“合作社”“养殖小区“等模式未来可能是中国养殖业未来发展的主流模式。
作为劳动密集型行业,农业产业链中最难克服的在于人与人之间的交易成本。我们认为:养殖模式选择本身并不重要,如何在模式下建立起一体化经营的产业链条,并设计出科学完善、能够有效降低交易成本的激励与利益分配体制才是模式成功的关键。下面我们将以“温氏”和“雏鹰”为例解释不同养殖模式下机制设计的关键要素。
3.2.1解构“温氏“神话
“温氏”是“公司+农户”模式的典范。20年来无数企业试图复制“温氏”模式,真正成功的寥寥无几。
依靠独特的经营模式,温氏规模迅速扩张。1994-2024年17年间,销售收入从2.37亿提升至309.93亿,翻了130倍。在2024年收入破百亿之后,发展并未停滞,2024-2024年间的收入复合增速仍高达27%。2024年集团生产肉鸡7.77亿只、肉猪663.56万头、肉鸭1191万只,拥有合作农户5.21万户,户均获利6.32万元。
3.2.2雏鹰何以“展翅高飞”
雏鹰模式简而言之就是将农户请到公司自建(或租赁)的猪场集中养殖。该模式有效综合部分“公司+农户”和“独立自养”模式的优势。相对于“温氏“模式,由于集中饲养,很好地规避了农户道德风险。相对”独立养殖“模式,以养殖效果结算农户收入,较好地解决了农户激励问题。
“雏鹰模式“的缺陷在于重资产,同时与”工厂化养殖“相比,员工是可以培养的,代养农户资源是有限的,规模扩大之后较易遇到瓶颈。
土地瓶颈和跨区扩张瓶颈:解决土地与环保瓶颈需要企业拥有强大的政府和社交公关能力。
资金瓶颈:上市企业和从其他行业切入养殖,已经进行完资本积累的企业具备优势
人才瓶颈:解决人才瓶颈,无外乎两种模式,一是将现有的养殖户通过一定的方式转化为企业所用,“公司+农户”和”雏鹰模式“是目前具有代表性的两种模式。二是通过不断引进专业技术人才,自身培养积累,牧原食品在这方面处于行业领先地位,其独创的“师徒制”在行业里颇有口碑。
查看原图4.当“成长性”遇上“周期性”
短期需求影响与收入、替代品价格的关系。以1992-2024年数据做回归,得到城镇居民猪肉消费的收入弹性指数为0.67,农村居民收入价格弹性指数为0.82,农村居民猪肉消费受到收入的影响更大。从图中看出,2024年以后,城镇居民收入增长与猪肉消费的关系已经不明显。
猪肉价格绝对水平并不影响其需求,但相对其他肉类的相对价格水平则对需求产生明显的影响,可见猪肉与牛羊肉、鸡肉间有较强的替代作用。
“蛛网效应“导致生猪市场的价格呈现周期性的波动。由于生猪生产存在14个月左右的周期,生产规模一旦确定,中途不能改变,因此供给的缺口无法随着价格涨跌迅速弥补。因而价格波动周期往往在3年左右。
近10年,我国生猪价格一直呈现3-4年的波动周期。过去两个周期,价格波动有加剧,且周期出现紊乱的趋势,究其原因主要与疫病和政策有关。如06年的猪蓝耳和11年初的流行性腹泻,导致大量生猪死亡,加剧了供给缺口的扩大,导致价格大幅上涨。而2024年政府在价格下降过程中实施能繁母猪补贴,直接导致了母猪补栏非正常上升,导致行业亏损周期加长一年。
生猪价格呈现周期性波动的根本原因在于生猪养殖周期较长决定了供给缺口无法迅速得到弥补,“规模化”只能在一定程度上减少生产决策者数量和提高信息透明度。只要供给的价格弹性尚在,产量就无法消除波动性,价格的周期性波动也将无法避免。
4.3.1周期性投资尚需等待
价格短期大幅波动带来企业盈利的周期性波动本身意味着投资机会。从周期性投资的角度来看,我们认为盈利预期(非实际价格)见底是投资的最佳时机。从这个角度而言,我们认为还需等待。
受到原材料价格上涨及季节性影响,未来猪价环比将出现温和反弹,但养殖盈利短期内难以出现明显改观,主要基于以下原因:
1.本轮周期中,猪价于2024年9月见顶后开始进入下降通道,6月份在经历连续23个月盈利后出现第一次亏损,全行业未经历亏损,很难完成供需平衡的调节。
2.目前生猪存栏虽然出现下降,但母猪存栏仍处在历史高位,中期供应压力仍然存在。
3.受美国干旱影响,豆粕价格较年初上涨达到50%。按照20%的添加量计算,100公斤出栏生猪需要豆粕在50-60公斤,头均成本增长在80-100元,折合每公斤为0.8-1元,本周期生猪价格底部将因此而提升1元/公斤左右,也即养殖盈利底部尚未来临,但猪价已经触底。
本轮猪周期尚需8-12个月。从过去周期的演进过程来看,仔猪价格开始快速下滑的同时,母猪补栏积极性受损,母猪存栏不再创新高。由于母猪从妊娠到仔猪育肥出栏,需要10个月左右。只要母猪存栏量减少,生猪出栏最快5个月,最迟10个月便可下降。因而从母猪存栏下降开始,10-14个月生猪价格出现反弹。本轮仔猪价格从6月初开始出现快速下跌,7月份母猪存栏环比首次出现下降,预计本轮猪周期猪价见底至少需要8-12月。
4.3.2成长性投资:高速、高确定性、可持续的成长红利
在行业规模化提速的背景下,我们预计未来5-10年,规模企业扩张不会看到“天花板”,其扩张速度平均在30%-50%,而优秀的企业复合增速可以达到50%以上。对于那些证明具备优秀能力的公司,如此高速、高确定性、可持续的成长红利值得每一位投资者为之心动,短期波动”不足为惧“。回顾美国乃至全球最大的生猪养殖企业Smithfield的成长历程,有助于我们认识这样的成长红利。
Smithfield1984年上市,1986年开始进入生猪养殖行业,其最高母猪存栏量达到122万头(2024年),年出栏生猪达到2500万头左右,占全美20%左右的市场份额。在长达20年的高速扩张中,,其股价最高涨幅达到153倍(2024年),并遥遥领先于SPX500。
风险提示:生猪价格大幅波动:养殖企业利润随着猪价波动。若猪价波动过大,容易导致养殖企业利润波动加大。
扩张不达预期:养猪属于重资产行业,同时受到土地、环保审批等众多行政因素影响,扩张进度存在较大的低于规划的风险。
002477.SZ雏鹰展翅,搏击长空
投资要点
成功践行“雏鹰模式”,具备可持续扩张能力。雏鹰模式类似于“公司+农户+基地”是介于“独立养殖”和“公司+农户”之间的一种模式。养殖基地所有权属于公司,这点与“独立养殖”相似。养殖主体为独立的农户而非“员工“,这一点与”公司+农户“相似。通过利益共享的代养费激励机制将农户的积极性和责任性充分激发出来,同时通过“分散养殖、统一管理”保证了公司内部发展的稳定和可持续性。
独特的“能人模式“,通过合作建场实现高速、低成本扩张,与此同时,大幅提升了突破“土地”等扩张瓶颈的能力。预计公司未来三年的出栏量能维持50%的增速。2024年生猪出栏有望达到330万头。
公司战略清晰,抢占高端市场。中国高端猪肉市场占据约5-10%的市场份额尚无全国性品牌,去年全国销量最大的高端猪肉品牌“壹号土猪”出栏在15万头左右。公司在三门峡养殖生态猪,今年有望出栏3万头,13/14/15年的出栏量有望达到12/20/40万头。参考目前国内高端猪肉市场市场份额最大的壹号土猪的净利润率,测算未来三年贡献EPS有望达到0.12/0.56/0.88.。
财务与估值:我们预计公司2024-2024年每股收益分别为0.86、1.48、2.31元,三年复合增速达到42%。参考生猪养殖行业可比公司估值,给予2024年15倍PE估值,对应目标价22元,首次给予公司“买入”评级。
风险提示:生猪价格大幅波动,扩张速度不达预期。
公司养殖水平和盈利能力处于行业领先水平
独特的“能人模式“突破扩张瓶颈养猪是重资产行业,“资金”是养猪企业扩张中最重要的瓶颈之一。以公司为例,目前已公告项目的投资额高达75.5亿元,且仅能支撑到2024年的发展。为了解决资金问题,公司一方面可以利用股权、债权融资,(作为上市公司,在资金方面相对于竞争对手有明显的优势)。另一方面公司独创的“能人模式”也能够减轻不少的资金压力。
能人多为地方官员或者是有威望的人,公司在扩张过程中大量引入能人参与,除了提供资金以外,更重要的是实现了利益捆绑,从而大大降低了扩张过程中的交易成本,有助于提高突破“土地”、“环保”等瓶颈的能力。图3:公司与能人合作模式图解
高速扩张,但面临资金压力
公司已公告拿地的项目整体出栏已经达到330万头,加上目前现有的存栏量,完全能够满足未来3年的发展,等于基本已经锁定了未来三年的业绩。在融资方式上,公司除了少部分采用过去“合作建场“的模式以外,大部分将依赖于银行贷款和资本市场融资。
高效渗透下游
从美国养殖业发展历史来看,利润最终将向下游渗透。与此同时,养殖业面临巨大的价格波动性和疾病风险。为增加抗风险能力,提升长期竞争力,公司已经迈出向下游渗透的步伐。目前已经公告的项目包括“200万头生猪屠宰项目“以及”年存储10万吨的冷鲜肉冷链物流项目“。今年上半年,公司品牌零售业务正式启动,先期在郑州地区开设50家专卖店,逐步向河南省其他地区辐射,最终将走向全国。
盈利预测
我们对公司2024-2024年盈利预测做如下假设:
1)收入的大幅增长主要来自于生态猪普通生猪和仔猪出栏数量的增长。
2)对2024/13/14年仔猪的均价假设为29/30/33元/千克。生猪均价假设为15/15/16.5元千克。假定2024年为猪价周期高点。
3)由于公司未来项目将采用部分自建,部分由合作方建设的方式,假设自建和租赁各占50%,租赁部分按照所需资金的12%作为租赁成本。
4)由于涉足下游屠宰和零售业务,公司所得税率分别提升至1.59%、2.39%和2.26%。
查看原图查看原图查看原图
投资评级:我们预计公司2024-2024年每股收益分别为0.86、1.48、2.31元,三年复合增速达到42%。参考生猪养殖行业可比公司估值,给予2024年15倍PE估值,对应目标价22元,首次给予公司“买入”评级。
风险提示:
(1)由于生猪价格波动性较大,若生猪价格大幅下滑,将对公司盈利能力产生较大影响。表4:生猪、仔猪价格敏感性分析
(2)生态猪业务规模扩张或者盈利水平不达预期。
生态猪业务属于公司新开展的业务,在国内目前也尚无成规模的标杆企业,其盈利水平和扩张速度目前都属于经验推测,存在较大的与实际不符的的风险。按照我们的测算影响如下:
(3)资金难以支撑公司的发展。
公司目前已公布项目投资高达75.5亿元,按照公司的扩张计划,只能支撑到2024年的产能需求,未来还将持续投入。虽然公司目前已经上市,在资金方面相对其他企业有较大的优势,但如此庞大的资本开支,仍然存在风险和不确定性。
查看原图(SZ002157):行业新兵,爆发尚需时日
公司是饲料行业最早切入生猪养殖的公司之一。目前两大业务板块饲料和养殖,2024年分别占收入的85%和11.5%,毛利分别占比为48%和52%。预计饲料业务未来将维持稳定增长,而养殖业务(生猪养殖为主)将有望成为公司未来业绩主要的增长点。
公司是目前行业内为数不多的已经形成“种猪育种→饲料→商品猪养殖→生猪屠宰及肉食品加工销售”的一体化产业链的企业。良种猪繁育体系基本形成。公司2024年年底存栏原种猪879头,祖代1万头、二元母猪存栏近5万头。依据公司公告,到2024年计划达到500万头出栏量。今年将开工新增27个厂300万头产能,保守预计年底将完成土建和初次灌猪17个猪场
轻资产运作模式实现全国快速扩张。公司现有的饲料业务较多采用与行业有经验企业合资方式快速扩张,如天普阳光、和康源、山东万兴等均是与原六和集团业务骨干合资的方式,受益于他们的经验,扩张迅速。业绩增长有保障。未来在养殖业务扩张上,预计公司将沿用这样的方式,在资本环节大量引入产业资本,采用合资方式突破资金瓶颈,实现快速扩张,但长期来看可能导致少数股东权益过大,并且存在管理困难的问题。在生产环节预期公司将继续沿用“公司+农户”模式解决环保瓶颈和人才瓶颈。
预期公司未来盈利水平提升空间巨大。目前公司饲料业务和养殖的头均盈利低于行业平均水平。原因主要在于新建项目产能未充分释放,部分折旧先期计入成本;预期随着产能利用率的提升,有望迎来盈利拐点。
财务与估值:我们预计公司2024-2024年每股收益分别为0.45、0.69、1.13元,其中饲料业务预计贡献EPS分别为0.19/0.23/0.28元,养殖业务预计贡献EPS分别为0.35/0.64/1.08元。饲料业务给予2024年行业平均15.6倍PE估值,养殖业务给予行业平均15.2倍PE估值,扣除总部费用,对应目标价11元首次给予公司“增持”评级。
风险提示:生猪价格大幅下滑,扩张不达预期。
1)仔猪、生猪2024/13/14年每公斤均价分别为29/30/33元和14.5/15/16元,判断2024年为猪价上行周期,均价较高。
2)公司饲料业务中猪料和禽料的占比为2:5,其中猪料的少数股东权益占比为35%,禽料少数股东权益占比为55%。
3)公司12/13年饲料业务所得税率维持15%,养殖业务不征税。
投资评级:
我们预计公司2024-2024年每股收益分别为0.45、0.69、1.13元,其中饲料业务预计贡献EPS分别为0.19/0.23/0.28元,养殖业务预计贡献EPS分别为0.35/0.64/1.08元。饲料业务给予2024年行业平均15.6倍PE估值,养殖业务给予行业平均15.2倍PE估值,扣除总部费用,对应目标价11元,首次给予公司“增持”评级。
风险提示:
(1)生猪价格大幅下滑,由于生猪价格波动性较大,若生猪价格大幅下滑,将对公司盈利能力产生较大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