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我国粮食供需现状分析国家粮食安全保障体系研究最新章节在线阅读

中国历来高度重视农业生产,特别是粮食生产。从数量角度来看,我国粮食产量为粮食播种面积与粮食单产的乘积。近年来,随着我国粮食播种面积的下滑,粮食单产水平是粮食产量的决定性因素。在发展粮食生产过程中,在稳定和扩大粮食播种面积的同时,要大力提高粮食单产水平。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粮食产量不断迈上新的台阶,全国粮食供求进入基本平衡、丰年有余的新阶段。从2004年到2011年,我国粮食总产量实现“八连增”。2011年我国粮食总产量达到历史新高,突破57120.8万吨,比上年增产2473.1万吨,增长4.6%(见图3-1)。

图3-11949~2011年我国粮食产量及其增长率变化

由图3-1不难看出,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粮食产量及生产能力的增长较快。虽然在1959~1961年和2000~2003年粮食产量出现了较大幅度的下降,但粮食产量整体呈上升趋势。从1949年到2011年,粮食总产平均每年增加710.7万吨,年均增长率2.67%,2011年粮食总产量是1949年的5.05倍。

以粮食总产量每突破1亿吨为1个台阶,我国粮食总产由1949年的11318万吨到2011年突破57120.8万吨,处在第4个台阶(见表3-1)。

表3-11949~2011年我国粮食产量阶段分析

图3-21949~2011年我国粮食单产及增长率

注:粮食单产对应左坐标轴,单产年增长率对应右轴。

对粮食单产序列进行单位根检验,ADF检验表明:粮食单产序列为非平稳序列。通过结构突变单位根检验,1960年和2000年为序列的结构突变点。根据粮食单产的结构突变点,同时考虑到1978年改革开放,前后政策上出现了较大的调整,根据这三个关键点,将粮食单产序列分成四个阶段,对各个阶段进行统计分析(见表3-2)。

从4个阶段粮食单产均值来看,1978~1999年为我国粮食单产增加黄金时期,粮食亩产突破了300千克,均值达到245.34千克,为前阶段均值2倍多。尽管我国粮食单产水平不断提高,但粮食单产年增长率呈下降趋势,2000~2011年粮食单产年均增长率接近于1,由此也可以看出,未来粮食单产增加难度加大。

表3-21949~2011年粮食单产阶段统计值

在过去的几十年内,我国粮食作物种植面积整体下滑的同时仍能保持粮食产量的增长,主要原因在于粮食单位面积产量的大幅度提高。而且,近年来,粮食单位面积产量提高对粮食总产量增加的贡献率越来越大,但同时也看到粮食单产增加的幅度放缓。而在粮食播种面积一定的条件下,粮食单产的提升是粮食产量增加的关键因素,单产增加幅度放缓,对粮食生产能力将会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

新中国成立以来,就我国稻谷、小麦、玉米三大主要粮食产品的构成而言,稻谷始终是我国第一大粮食作物,目前占粮食总产量的比例仍维持在35%以上,低于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最高点47%近10个百分点。尽管稻谷产量水平不断提高,但稻谷比例的下降,体现了我国粮食结构的调整和变化(见图3-3和图3-4)。

图3-31949~2011年我国三大主要粮食品种的产量变化

图3-41949~2011年我国三大主要粮食品种的产量比例变化

自20世纪70年代后,稻谷产量比例就一直呈下降趋势,到80年代中期,稻谷比重下降到了43.9%左右。而这期间,小麦比重逐年上升,到1986年上升到了23.0%,为70年代初的1.5倍多。玉米产量比例也有所上升,但上升幅度明显低于小麦。这与华北平原改善中低产田的生产条件,增加灌溉面积有很大的关系。

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稻谷产量比例进一步降低,2011年为近年来的最低点,稻谷产量比例仅为35.19%,比1972年最高点降幅达到了12个百分点。小麦比重较为稳定,为20%~25%。而玉米产量比重上升非常明显,自1998年超越小麦后,差距明显拉大。到2011年,玉米比重达到33.75%,高出小麦13个百分点之多。由于粮食消费结构的变化,玉米由口粮逐渐转换为饲料用粮,同时玉米单产的大幅度增加,玉米播种面积有进一步增加的趋势。

相比粮食播种面积的下降趋势,三大品种播种面积则有升有降。近年来,稻谷和小麦的播种面积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但玉米的播种面积不断上升。但从稻谷、小麦、玉米的累积面积来看,1998年前缓慢上升,之后出现大幅回落,波动加大。然而,三大品种播种面积累加占粮食播种面积的比例却呈现明显上升态势,其原因主要是其他品种的粮食播种面积下降(见图3-5)。

图3-51949~2011年我国三种主要粮食作物播种面积及占总播种面积的比例

注:粮食作物播种面积对应左坐标轴,粮食作物播种面积比例对应右轴。

从三大主要粮食品种的单产水平来看,我国稻谷亩产最高,但20世纪90年代后期单产增长幅度放缓,目前平均维持在0.76%左右;小麦单产最低,但近年来增幅加大,2006年亩产突破300千克,达到306.22千克/亩,分别为稻谷、玉米亩产的71.9%、88.5%,比新中国成立初期提升了38个和21个百分点,与稻谷、玉米的亩产差距逐渐缩小。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由于玉米饲料、生物燃料功能日益突出,其受外界各因素影响较为明显,玉米单产波动加大,增长幅度也有所放缓(见图3-6)。

图3-61949~2011年三大主要粮食品种单产水平

在单产水平不断提高的同时,也要注意到水稻单产自20世纪90年代后期以来,提高的幅度有限,粮食单产水平整体增势有所减弱,为保障我国粮食的稳定供给,提高粮食单产水平的任务仍十分艰巨。

我国粮食产量不断增加,各地区的粮食结构也发生了较大变化。这一方面由于自然条件导致,我国南北气候差异明显,东部和西部地区条件差异较大,而气候变化也加剧了地区间的条件差异,而另一方面则主要由于各地经济形势、农业重视及扶持力度、资金投入差异造成的。2004~2011年,我国粮食总产量实现8年连续增长,河南、吉林、山东、黑龙江、安徽等粮食主产省对全国粮食增产部分贡献尤其突出。

2004年中共中央关于《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农民增收若干政策意见》的1号文件中,确定对粮食主产区粮食生产给予政策性扶持,为此国家按照播种面积、粮食产量和所提供商品粮的数量等标准确定了河北、内蒙古、辽宁、吉林、黑龙江、江苏、安徽、江西、山东、河南、湖北、湖南、四川等13个省(区)为我国粮食主产区。根据地理位置,可把粮食主产区划分为东北及内蒙古地区(玉米、大豆)、黄淮海地区(小麦)和长江中下游地区(稻谷);根据农作物的生产布局,粮食主产区又可大致划分为玉米主产区(包括东北和内蒙古)、小麦主产区(包括河北、山东和河南)、稻谷主产区(江西、湖南、湖北、江苏、四川和安徽)和大豆主产区(东北和内蒙古)。

1956~2011年,全国粮食播种面积总体呈减少趋势,粮食播种面积从1956年的204509万亩降到了2011年的165859.5万亩,55年减少了23.3%。主产区粮食播种面积占全国粮食播种面积的比例除了1993年突破了80%外,其余年份基本保持的70%这个水平上下。2001~2007年我国主产区粮食的播种面积从68.25%持续上升到了2007年的72.68%,2008~2011年,虽然我国粮食主产区的播种面积有所回落,但仍然保持在71%以上的水平(见图3-7)。这表明,在粮食播种面积逐步减少的过程中,粮食主产区将承担更多的粮食生产任务,它在保障我国粮食安全中所肩负的责任也越来越重大。

稻谷、小麦和玉米生产的地区分布有较大差异。近年来,不同地区在不同粮食生产中的相对地位也有较大调整。当前,我国的稻谷生产主要分布在华中南地区和华东地区,小麦生产主要集中在华东地区、华中南地区和华北地区,东北地区、华北地区和华东地区则是我国的玉米主产区。在1998~2001年的连续3年粮食减产中,稻谷减产绝大多数发生在华东地区、华中南和华南地区,三地减产的稻谷分别占全国减产的51.7%、17.3%和18.4%;小麦减产主要集中于华北地区、华东地区和西北地区,三地减产的小麦分别占全国减产的29.72%、21.14%和22.06%;玉米减产大多集中在东北地区和华北地区,东北地区减产的玉米高达全国减产的67.78%,华北地区减产的玉米也达23.63%。此外,在此期间,东北地区的稻谷、华中南地区的小麦、华中南地区和华东地区的玉米都还有所增产。

图3-71956~2011年我国粮食主产区的播种面积

从南北方整个区域带来看,南部稻谷产量与北方旱粮基本呈增长趋势相反。近年来南方稻谷生产趋向滑坡,已成为全国粮食总产量徘徊不前的主要因素之一。北方粮食生产趋增,南方粮食萎缩,这种趋势发展的结果造成全国粮食重心北移。从20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中期,南方粮食虽然在全国粮食格局中占有主要地位,但其地位已开始下降;而与此同时,东北地区粮食地位逐步提高,黄淮海地区粮食增产幅度也稳步上升,形成了黄淮海和东北地区全国商品粮源的两大基地。

粮食需求通常包括口粮消费、饲料粮消费、工业用粮、种子用粮、出口用粮(包括援外用粮)、储备用粮等需求及粮食损耗。在粮食消费的各部分组成中,居民口粮、饲料用粮和工业用粮对粮食安全影响较大,现着重对居民口粮、饲料用粮和工业用粮现状进行分析。

我国粮食消费量波动增长,2003年粮食消费量一度下降到43199万吨,人均粮食消费仅为334.29千克,为1996年以来的最低点(见表3-3和表3-4)。自2003年以来,受我国人口基数大、增长快,居民收入水平提高,膳食结构改变以及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多方面的影响,我国粮食需求总量整体上逐年增加。

表3-31991~2011年我国粮食消费情况

同时,也要看到,中国虽然人口众多,而且每年还要增长1000多万人,而且全国人均粮食消费也逐年增加,但是从平均增速来看,粮食消费的平均年增长率为1.62%,高于粮食产量增长率1.46%。

表3-41991~2011年我国粮食人均消费情况

1.口粮需求

口粮安全是粮食安全的基础,口粮需求在粮食需求中占有首要地位。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推行,经济高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农村居民也渐渐解决了温饱问题。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农村居民人均口粮出现下降趋势,到2000年人均口粮下降到了250.2千克。与此同时,城镇居民人均口粮下降更为明显,2000年仅82.3千克,比1981年下降了65千克。进入21世纪以后,随着农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农民生活水平的进一步提高,农民生活不只局限于温饱问题,而开始追求粮食消费的质量以及食物结构的多元化,年人均口粮消费开始呈加速下降态势,下降到了2011年的180.96千克,10年之间下降了69千克之多,此时城镇居民人均口粮降幅较小,到2011年城镇人口口粮消费为74.8千克(见图3-8)。

图3-81981~2011年我国城镇、农村居民人均粮食消费

总体上,我国口粮的消费处于下降趋势,且城乡历年人均口粮消费均呈下降趋势,但城镇年人均口粮下降幅度较农村要大。这与城镇发展快于农村、城镇生活水平上升较农村快、存在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现实是相符合的。

虽然城乡人口总量不断增加,但由于人均粮食直接消费量的下降,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全国城乡居民的口粮消费总量不断减少。1991~2011年,虽然全国人口增加了1.89亿人,平均每年增加945.6万人,但城乡人口每年直接消费的口粮总量却减少324万吨。在这一时期,农村人口总数年均减少948.2万人,农村居民的口粮消费总量年均减少202.5万吨。当然,最近几年来,由于城市化率的迅速上升,城市人口的口粮直接消费总量略有增加,1991~2011年城镇人口口粮直接消费年均增加114万吨。

2.饲料粮消费

从我国农村和城镇家庭每年主要动物食品的消费也可以看出,1990~2011年我国农村居民家庭平均每人肉禽及其制品的消费量上升了10.71千克,增长了85%;城镇居民家庭平均每人消费的家禽和鲜奶量也有大幅度的增加(见表3-5和表3-6)。肉类制品的消费可作为饲料粮消费变化的重要参考,随着居民生活水平的进一步提高,我国饲料粮食消费仍有较大增长空间,确保饲料粮消费安全的地位也逐渐突出。

表3-5农村居民家庭平均每人主要食品消费量

表3-6城镇居民家庭平均每人全年购买主要食品数量

3.工业用粮消费

工业用粮指用粮食作为主要原料或辅料的生产行业(如食品、医药、化工、酒精、制酒、淀粉等行业)所用粮食的统称。它包括食品工业用粮需求和非食品工业用粮需求。酿酒用粮是食品工业用粮的一大组成部分。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的酒类(主要包括白酒和啤酒)生产和消费增长很快。啤酒产量呈现较快的增长趋势,由1994年的1415万吨,增长到2004年的2910.05万吨,2006年的3197.39万吨,2010年则达到了3624.12万吨,年平均增长率为7%~8%;而白酒产量则呈现上下波动状态(中国酒业协会)。非食品工业用粮主要包括用于制造酒精、医药等的原料。1991~2010年我国工业用粮及占粮食消费的比重如图3-9所示。

图3-91991~2010年我国工业用粮及占粮食消费的比重

从不同时期看,20世纪50年代我国粮食是净出口,年均净出口220万吨。从20世纪60年代起,我国粮食进口开始超过出口,但直到1978年,进出口贸易量都在1500万吨以下。

图3-101978~2010年我国粮食进出口量

注:为了便于国际比较,本部分中粮食是指谷物、大豆和薯类之和。

从图3-10来看,1978年以后粮食贸易量大幅度增长,且年际变化比较大。1982年之后的三年,一度进口减少,出口增加。此后至今,不论是粮食进口量还是粮食出口量,年际变化都比较大。值得注意的是,1994年我国农业遭受严重的自然灾害,1995年我国粮食进口增量明显,进出口差额扩大。总体来看,大部分年份我国仍是粮食的净进口国,尤其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90年代中期及2004年以来,粮食出口量低于进口量。近年来,我国粮食贸易的趋势是粮食贸易量增大,同时贸易量波动幅度也比较大。相比粮食进口量,我国粮食出口量变化较小,2008~2010年为200万吨左右,金额为10亿美元左右(见图3-11)。

图3-112001~2010年我国粮食进出口金额

中国人口众多,农业资源人均占有量水平低,而且近年来人口增加和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加快,我国粮食贸易在世界粮食市场上占据着重要地位。从图3-11来看,中国在绝大多数年份粮食进口占比大于粮食出口占比。图3-12中1978~1994年的情况,体现出国际市场在平衡我国粮食需求方面的重要作用。2004年以来,我国粮食进口占世界粮食进口量比例显著降低。迄今,中国粮食对外依存度很低,进口一些粮食主要是为了调节品种。

从图3-13来看,1980年以来,我国粮食进出口结构也发生了巨大变化。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我国粮食进口主要由谷物构成,其中以小麦进口量占主要地位。1983~1996年,我国谷物进口占到了粮食进口的95%以上,其中小麦进口量在粮食进口总量中的比重年平均值为84.12%,最高达95.74%,在世界粮食市场上的比重则达到平均每年9%。而从90年代末期开始,谷物进口量逐渐下降,波动幅度也逐渐加大,小麦进口量同时大幅下降,在世界粮食市场上的比重也大大降低。到2010年谷物进口量为1179万吨,有小幅增长,仅占粮食进口量的17%,为粮食产量的2.27%。

图3-121978~2010年我国粮食进出口占世界粮食进出口的比重

图3-131978~2010年主要粮食品种占粮食总进口比重

伴随谷物进口的回落,大豆进口量显著增加,我国也由大豆净出口国转变为净进口国。1996年以来,由于需求量大幅增长,而产量停滞不前,大豆供大于求的局面转变为供不应求。大豆进口量由1996年的380万吨增加到2010年的5700万吨,11年增长了14倍,占粮食进口量的比重快速上升至83%。大豆进口的快速增加,反映了我国油脂类消费的增加,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但随着我国的大豆及豆粕市场对国际市场的依赖性增加,价格也随国际市场波动加剧。从另一个侧面也表明了我国大豆受国际市场影响加剧,国内大豆的竞争力有待提升。

20世纪80年代中期,随着国内良种玉米的推广,我国玉米产量迅速增加,玉米出口也随之上升,并一度取代大米成为我国出口第一大粮食品种(见图3-14)。2003年我国玉米出口量为1639万吨,占当年粮食出口量的73.8%。而且2003年我国粮食出口量也是80年代以来的最高点,达到2230万吨,占2003年粮食产量的5.2%。此后玉米出口量下降,粮食出口量也逐渐回落。

图3-141978~2010年主要粮食品种占粮食总出口比重

总体来看,20世纪80年代初期粮食进口主要弥补谷物尤其是小麦产量的不足,而2004年以来则主要是补充国内大豆市场缺口;从粮食出口结构看,玉米出口主要是平衡国内供给盈余。

THE END
1.中国的粮食产量到底是什么情况,是否不进口已不足以维持国人的基本据海关数据显示,2016年1-3月我国已累计进口玉米65万吨,其中3月份进口量达57.54万吨。 2、国内粮食需求的多样化日趋明显 现在我们不仅仅满足于口粮,现在工业和其他方面的用粮在日益增加。从上面的数据我们也看出,我国粮食的口粮消费,虽然占大头,但增长很慢,年均增长只有0.7%。 粮食不再单单只是解决国人的食用需求,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2323228
2.粮食消费需求(精选八篇)并测算出我国2010、2030和2050年粮食需求量分别为5780.04亿kg、6990.75亿kg和7926.50亿kg[13] (表2) 。 3.基于粮食安全的我国人均粮食标准分析 国际公认的粮食过关线 (即粮食安全标准) 是人均占有粮食500kg[14], 而且只将谷物算作粮食[15]。我国粮食安全领域的主流观点是必须保障每年人均400kg粮食以上。刘振伟 (https://www.360wenmi.com/f/cnkeyufsdc0p.html
3.2021年,中国粮食需求量是多少?2021年前11个月,玉米、高粱、大麦、小麦、水稻进口量分别为2702万吨、871万吨、1146万吨、883万吨、438万吨。这一进口数据分别是2020年的239%、181%、142%、104%、150%。其中,进口增幅最大的是玉米,占玉米总产量(27255万吨)的10%。我国的粮食自给率已经降到了82.3%左右(已经低于世界安全https://zhidao.baidu.com/question/1183669937947432699.html
4.粮食安全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6篇(全文)人均粮食需求量加大和人口总数稳定增长,必然对我国粮食安全带来极大挑战。此外,健康食品来源于单位面积粮食产量不能明显提高;食品安全需要更多的绿色粮食饲料发展转化蛋、奶、肉。每年我们肉类消费需求要增加80万吨,蛋奶消费也“跨越式”增加。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改善,人口的不断增多,与绿色革命要求的粮食产量放缓会形成https://www.99xueshu.com/w/file37eld662.html
5.下表为1950~1953年我国粮食需求与粮食产量统计表(均以1950年为下表为1950~1953年我国粮食需求与粮食产量统计表(均以1950年为基数100),这表明我国( ) 1950 年 1951 年 1952 年 1953 年 粮食需求量 100 147 228 350 粮食产量 100 117 128 154A.国民经济得到恢复与发展B.农业生产关系急需调整C.工业化发展粮食需求增多D.人口增长粮食需求增https://www.shuashuati.com/ti/6afe755d7132486b8cffffd71ac68e0b.html
6.我国拥有着14.1亿人口对粮食肉类蛋类奶制品等的需求量庞大我国拥有着14.1亿人口,对粮食、肉类、蛋类、奶制品等的需求量庞大,而这些需求都离不开粮食作为基础。 为了更好地满足国内各行各业对粮食的需求,我国每年都需要大量进口粮食。 据海关数据显示,2022年我国粮食进口总量达到了14687万吨,占中国粮食总产量的21%。 其中,小麦进口量为996万吨,同比增加1.9%,超过了进口配额https://www.163.com/dy/article/IGEKA0P705562HXQ.html
7.我国是一个人口众多的国家,对粮食的需求量很大。建立稳定的商品粮我国是一个人口众多的国家,对粮食的需求量很大。建立稳定的商品粮基地,可以发挥地区优势,提高农业生产效率,提升粮食生产的能力。读“我国的商品粮基地分布图”,完成下面小题。(1) 商品粮基地建设体现的农业生产发展变化特点有( ) A . 从专业化到小而全 B . 从相对分散到适度集中 C . 从千篇一律到地域分工https://zujuan.21cnjy.com/question/detail/53809974
8.中国粮食进口比例是多少中国粮食进口比例在30%左右。目前,我国对饲料粮和工业用粮的需求较大,特别是,随着生猪存栏量的增加,饲料粮需求明显恢复,导致玉米、小麦等市场需求大幅增加。在此背景下,中国增加粮食进口是正常的。 根据中国海关和国家统计局的数据,中国每年进口的粮食约为1.3亿吨,而中国每年的粮食总产量为6.5亿吨。也就是说,进口粮http://www.heshan56.com/view.php?id=44156
9.关于人均粮食需求量人均粮食消费量人均口粮的问题。农业部与此同时,在《纲要》上说,我国居民人均粮食消费量为389公斤,后面又提到了“粮食需求总量”达到5250亿公斤。难道它计算的所谓“人均粮食消费量”是用需求总量除以总人数的么?亲啊。疯了。那么“粮食需求总量”又是怎么算出来的呢?是产量加上进口出口净额么?那么这样计算下来的09年的“人均粮食需求量”就达到了434.27https://bbs.pinggu.org/jg/wenxian_wenxianku_1162934_1.html
10.大豆价格走势3、大豆需求达到饱和 目前国内的大豆需求量已经达到饱和,长期来看,大豆高价是不利于粮食价格稳定的,因此她下跌的可能性也较大,大豆和玉米价格僵持,这也为稳定大豆价格提供了基础。 未来10天大豆价格预测 未来10天大豆价格预测会:持续下跌。 黑龙江省大豆销售出库进度加快,国产大豆供应保持宽松局面,市场供给充足。南方地http://www.ma-wang.com/article/77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