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经济学(宏观部分)》(第7版)概念梳理郑瀚

一个国家或地区一年内创造出来的新市场价值,即价值增值。

从这个棉衣工厂的例子中,我们对GDP可以得到以下几个洞见:

这里我们思考一个问题:

假设有一个村庄,村庄里有3户居民。

现在计算该村庄的总GDP=小麦价值+玉米价值+种地的劳动力价值。

注意!这里用的是价值,而不是价格,因为假如该村的村民约定好,彼此之间交易的所有商品/服务的价格都翻倍。从村子内部来看,总的GDP也翻倍了,但是从村子外部看,GDP实际上是没变的,因为村外的人不会按照翻倍的价格去收购这个村子内部的上商品和服务。

从这个例子中,可以得到几个洞见:

这个虚构的村子的例子,在现实生活中比比皆是,例如:

我们再做一个有趣的思想实验:

有一个村子有500户居民,他们有一天突发奇想,聚集到村委会,大家共同按手印,通过了一项《绿萝法案》,规定如下:

按照这个逻辑,我们来推演一下后续会发生的事情,

从这个思想实验我们可以看出:所谓的「价值」或者「价格」,其更底层的本质是「流通性」,而流通性的更底层本质是「价值共识」,只有「市场」以及「有效交易者」存在,价值共识才有可能成立。

这样的例子现实世界中有很多,比如:

在这里我们继续延伸谈论一下一个国家经济发展不断阶段的侧重点问题,

首先我们都知道,人在衣食住行上能消费的物品是有限的。经济增长了,你也不可能一天吃五顿饭,每天换三套衣服,因此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的发展很容易遇到天花板,在全世界范围内都是这样。换句话说,

因此,只有第三产业,才能创造出更多的GDP增值。

一国或地区的国民所拥有的全部生产要素在一定时期内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

投资-储蓄恒等式:从全社会来看,支出和收入相等的一种均衡局面。

假设只有家庭和企业:

C+I=C+S=>两部门的投资储蓄恒等式:I=S

假设有家庭、企业和政府:

C+I+G=C+S+T=>三部门的投资储蓄恒等式:I=S+(T-G),其中(T-G)可视为政府储蓄。

假设有家庭、企业、政府、国外部门(进出口):

C+I+G+(X-M)=C+S+T+K=>三部门的投资储蓄恒等式:I=S+(T-G)+(M-X+K),其中(T-G)可视为政府储蓄、(M-X+K)表示外国对本国的储蓄。

可以看到,不管是两部门、三部门、四部门,都符合投资-储蓄恒等公式,它们的区别只是不同的假设前提和衡量经济系统的视角。

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都是研究市场经济中经济活动参与者的行为及其后果的。

两者的联系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两者的区别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总体经济行为并不是个体经济行为的简单加总,所以有些经济活动从微观看是合理的、有效的,而从宏观看却是不合理的、无效的。

举例来说,对于单个厂商来说,降低工资可以降低成本、增加利润,从而可以增加生产并增雇工人。但是,如果每个厂商都降低工资则工人们的消费支出会下降并使总需求下降,从而会导致整个社会的生产和就业下降。

核算国内生产总值时必须区分产品是最终产品还是中间产品。

在国民收入核算中,一件产品究竟是中间产品还是最终产品,不能根据产品的物质属性来加以区别,而只能根据产品是否进入最终使用者手中这一点加以区别。

例如,不能根据产品物质属性来判断面粉和面包究竟是中间产品还是最终产品。

toB的企业级采购中,大部分商品属于中间商品;而大部分toC的消费者采购中,无论购买的是何种商品,基本都属于最终商品。

人们购买公司债券实际上是借钱给公司用,公司从人们手中借到了钱作生产用,比方说购买机器设备,就是提供了生产性服务,可被认为创造了价值,因而公司债券的利息可看作是资本这一要素提供生产性服务的报酬或收入,当然要计入GDP。

与之不同的是,政府的公债利息被看作是转移支付,因为政府借的债不一定投入生产活动,而往往是用于弥补财政赤字。政府公债利息常常被看作是从纳税人身上取得的收入加以支付的,因而习惯上被看作是转移支付,因此从政府公债中得到的利息不计入GDP。

同样的道理也适用于扶贫,东部富裕地区的人给西部贫困地区捐款,这种行为本质上是一种转移支付,不创造GDP。但是如果东部地区的企业家用这笔钱兴办企业、购买机器和物资,通过产业拉动的形式进行扶贫,这笔钱就创造了GDP。

之所以说政府给公务员发工资要计入GDP,而给灾区或困难人群发的救济金不计入GDP,其原因在于:

企业向政府缴纳的间接税(如营业税)虽由出售产品的企业缴纳,但它是加到产品价格上作为产品价格的构成部分由购买者负担的。

企业向政府缴纳的间接税(如营业税)虽然不构成要素所有者收入,而是政府的收入,但毕竟是购买产品的家庭或厂商的支出(可以理解为购买了政府的服务),因此,为了使支出法计得的GDP和收入法计得的GDP相一致,必须把企业向政府缴纳的间接税(如营业税)也计入GDP。

解:

从这个例子中可以看到,抽象来看,宏观经济的GDP由以下几部分组成

试计算:

需要特别注意的是,经济学中的「资本」并不等价于我们生活中常见的「货币」,资本是一个广义的概念。

关于这一点,马克思早在《资本论》第三卷就有过如下的描述:

“资本不是任何物,而是一定的、杜会的、属于一定历史社会形态的生产关系,它体现在一个物品上,给这个物品一种独特的杜会性质。”

货币,财富只在一定条件下才是资本,这一点马克思在《雇佣劳动与资本》中也有过如此的解释:“黑人就是黑人。只有在一定的关系下,他才成为奴隶。纺纱机是纺棉花的机器。只有在一定的关系下,它才成为资本。”也就是说,资本不是某种特别的货币或是桌子、椅子等我们看的见的财富,实际上他表示的是生产关系,本质上就是人与人的关系。那么我们说的资本,实际上指的是在资本主义特定的制度之下的一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那么这种关系究竟是什么,如果用一句话来总结的话,资本就是一种社会关系,它实际上反映了以物为媒介的、人对人的剥削关系,即资本也是一种由剩余劳动堆叠形成的社会权力,掌握了这种权力的人可以无偿地占有他人的劳动产品,对别人进行支配。所以我们看到,之所以说是资本主义社会,是因为在资本主义社会中,人通过掌握物就可以无偿的控制、剥削别人。

那么问题来了,既然是人与人的关系,那么这中关系一定要在运动中实现:就像老师上课,没有上课的话,从职能上来讲,他就不再是我的老师,只有在上课的时候,从职能上来说,他才是我的老师,在这个语境中,师生关系要靠讲课来得到确证。

资本也是如此,如果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的生产没有在进行,那么资本这种剥削关系也就不存在,生产与再生产不仅生产物质、精神财富,还生产着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资本必须要在资本主义的生产中得到确证。因此我们还要回顾一下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的生产进行的过程:

任何一个资本家,在开始他的剥削活动时,手里必须拥有一定数量的货币,以便从市场上购买生产资料和招雇工人,进行资本主义生产。资本家用货币在市场上购买生产资料时,也购买了工人的劳动力。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劳动力是一种商品,和其他商品一样,它也有价值和使用价值。不过,和其他商品相比,劳动力商品具有这样一个特点,即:它的使用价值是价值的源泉,劳动力的使用或消费,就是劳动,就是创造价值的过程,而且会创造比它自身更大的价值。这样,生产的整个流程因此成立,资本在运动中的得以存在。

从这个过程中,我们可以的得出结论:资本如果想复兴,必须依靠于生产运动,这种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的生产运动如果想开展,必须具有自由市场(劳动力成为商品在市场上流通)、雇佣劳动等两个因素,只有拥有这两个因素,资本才能在运动中得以复兴。

“要把货币转化为资本,货币所有者就必须在商品市场上遇到自由的劳动者。这是二重意义上的自由。当作自由的人,他要能把本人的劳动力,当作本人所有的商品来处皿。另一方面,又要他没有别种商品可以出卖,没有实现劳动力所必要的一切东西,对于这些东西,自由到一无所有的地步。”——《资本论》第一卷

“所以,在流通领域之外,不和其他的商品所有着发生接触,商品生产者是不可能使价值增值,并由此使货币或商品变为资本的。”——《资本论》第一卷

以上,为对「资本」这一概念的辨析。

假定某国某年投资900亿美元,该国在该年末资本存量可能是5000亿美元(包括厂房、机器设备及存货价值等)。由于机器厂房等会不断磨损,假定每年要消耗即折旧400亿美元,则上述900亿美元投资中就有400亿美元要用来补偿旧资本消耗,净增加的投资只有500亿美元,这400亿美元因是用于重置资本设备的,故称重置投资。

用支出法计算GDP时的投资,指的是总投资。

资本存量、总投资和重置投资不可能是负数,净投资可能是负数。原因如下:

按照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观点,资本是一种可以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它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中是一个特定的政治经济范畴,它体现了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关系,因此,资本并不完全是一个存量的概念。

然而今天我们来单独研究宏观经济存量核算时,“资本”泛指一切投入再生产过程的有形资本、无形资本、金融资本和人力资本。从投资活动的角度看,资本与流量核算相联系,而作为投资活动的沉淀或者累计结果,资本又与存量核算相联系。

按照概念上来分类,资本可以分为3类,

从宏观经济存量核算的角度来看,资本、资产、与资本是三个完全不用的概念,代表着完全不同的内涵。

回到我们的问题上,为什么存货会被算作资本?存货变动会被算作投资?

资本存量是经济社会在某一时点上的资本总量,投资是一定时期内增加到资本存量中的资本流量。

存货被算作资本、存货变动被算作投资的原因如下:

国内生产总值(GDP)是指一国或地区内所拥有的生产要素在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物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

出口是本国生产的一部分,因而也是本国GDP的一部分。而从外国进口的物品和劳务并不是本国生产的一部分,只是外国生产的一部分,但却被计入本国的消费支出、投资支出和政府购买中。例如,

如果在计算消费、投资和政府购买时不把上述31万美元的进口减去,就会误把外国生产的GDP计作本国的GDP。因此,计入GDP的只能是净出口而不是出口。否则,在GDP核算过程中就会重复计入,从而造成GDP核算不准确。

答:

计入GDP的不是100美元,而是700(=400+300)美元。因为GDP计算的是全部最终产品(物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而甲乙两厂商生产的服务价值总共是700美元,不是100美元。至于双方相互抵消多少,与GDP的核算无关。

要注意的是,GDP不是单纯进行货币数量的计算,GDP本质上是对社会总体产出价值的一种测算。在上面这道题中,甲乙两家厂商,为了各自向对方提供服务,调用了各自的生产要素(土地、设备、资金、人员等),通过一定的生产活动,产生了对应的社会服务价值,所以两家厂商各自产生了各自的GDP价值。

这里我们可以得到一个洞见,资本或者说资金,是在整个社会的各个部门之间流动的。所以从任何一个部门的视角来看,通过计量计算,都可以得到全社会的经济总量数据。

消费价格指数的目的是衡量生活费用的变动,但消费价格指数并不是生活费用的完美衡量指标。这个指数有三个广泛承认但又难以解决的问题:

在经济学领域中,模型思维和量化思维是一个很好的武器,但是要记住一句话:所有模型都是对的,但是他们都有前提假设,你要非常注意他们的应用边界。

所谓国民收入的决定,就是讨论国民收入是如何决定的,也就是经济社会的生产或收入是怎样决定的,即Y是怎样决定的,这里Y即表示总产出也表示总收入。

在两部分市场中,以「市场为核心」,在「事前」:

在「事后」:

所以,

现代西方宏观经济学的奠基人凯恩斯的学说的中心内容就是国民收入决定理论。凯恩斯的全部理论涉及四个市场:

仅包括产品市场的国民收入决定理论被称为「简单的国民收入决定理论」,也就是「国民收入决定的收入-支出模型」

假设:

(1)假设经济中不存在政府,也不存在对外贸易,只有家庭和企业。

(2)假设需求量不论为多少,经济社会均会以不变的价格提供相应的供给量,那么社会总需求变动时,只会引起产量和收入变动(即Y的变动),不会引起价格变动,这被称为凯恩斯定律。

均衡产出上:计划产出(总供给)=计划支出(总需求),非计划存货投资等于0.

需要注意的是,这里的投资等于储蓄,是指经济要达到均衡,计划投资必须等于计划储蓄。

所以,凯恩斯的消费函数可以概括为:C=a+bY,其中

核心内容:

边际消费倾向(MPC)指增加1单位收入中用于增加消费部分的比率。

MPC=ΔC/ΔY=b,0

从数学角度看,MPC是消费曲线的斜率,因此MPC递减。

平均消费倾向(APC)指任一收入水平上消费支出在收入中的比率。

APC=C/Y

从数学角度看,APC表示消费曲线上一点与原点连线所构成的直线的斜率,APC也是递减的

储蓄函数是描述储蓄随收入变化而变化的函数,即:S=s(y)

当消费函数为线性函数时,s=y-c=y-(a+by)=-a+(1-b)y

边际储蓄倾向指增加一单位收入中用于增加储蓄部分的比率,即:MPS=ΔS/ΔY=1-b

平均储蓄倾向指任一收入水平上储蓄在收入中的比率,即:APS=S/Y=1-b-a/Y,即平均储蓄倾向总是小于边际储蓄倾向。

二战后的经验数据表明,凯恩斯的绝对收入假说与现实经济运行情况并不吻合。

对现实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得出,

一般情况下,可以说边际消费倾向总是大于0而小于1,但是平均消费倾向就不一定总是大于0而小于1。分析如下:

消费倾向就是消费支出和收入的关系,又称消费函数。消费支出和收入的关系可以从两个方面加以考察:

际消费倾向总是大于0而小于1。因为一般而言,消费者增加收入后,既不会完全不增加消费(即MPC=c/y=0),也不会把增加的收入全用于增加消费(即MPC=c/y=1),一般情况是一部分用于增加消费,另一部分用于增加储蓄,即y=c+s,因此c/y+s/y=1。所以,c/y=1-s/y。只要s/y不等于1或0,就有0<MPC<1。

可是,平均消费倾向(APC)就不一定总是大于0而小于1。当人们收入很低甚至是0时,为了维持基本生活,哪怕是借钱也必须要消费。这时,平均消费倾向就会大于1。如下图所示,

c=a+by,其中

当收入低于y0时,平均消费倾向就大于1。这是因为,当收入低于y0时,消费曲线上任一点与原点的连线与横轴所形成的夹角总大于45°,因而这时APC>1。

与萨伊定律不同的是,凯恩斯在《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一文中提出生产和收入决定于总需求。按照凯恩斯定律,只要存在着需求,社会便可以生产出任何数量的产品与之相适应,即

y=c+i+g+(x-m)

凯恩斯定律是凯恩斯根据对总供给和总需求之间关系的分析,为推行其国家干预经济的政策而提出的与萨伊定律截然相反的论点。

凯恩斯写作《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的时代背景是1929~1933年的大萧条,当时西方社会存在着大量闲置资源,失业问题严重,而工厂却有很多多余的生产能力。在那样的情况下,如果需求增加,生产确实会增加。因而,对于一个处于经济危机中的国家而言,凯恩斯定律是有一定现实基础的。按照凯恩斯的观点,经济中总是存在闲置的生产能力,非充分就业是一种通常的状态,所以他认为政府采取措施刺激需求以稳定经济是可行的。这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一直到20世纪70年代,凯恩斯理论大受欢迎和追捧的重要原因。

之所以认为将一部分国民收入从富者转给贫者将提高总收入水平,其原因在于:

因此,将一部分国民收入从富者转给贫者,可提高整个社会的消费倾向,从而提高整个社会的总消费支出水平,于是总收入水平就会随之提高。

注意,可能有人会说,Sp(储蓄)的上升会导致I(总投资)的上升,这会抵消C(消费支出)的下降。但是这两者并不是等幅度的,因为从储蓄最最终的投资还存在一个漏损率的问题,银行和金融机构并不会将全部的储蓄都转化为有效投资。

当采用定量税征收税收时,

可以看出:

∣kg∣>∣kt∣=∣ktr∣

即政府(购买)支出乘数的绝对值大于政府税收乘数和政府转移支付乘数的绝对值。

其原因在于:政府购买增加,直接增加总支出,但是,减税或者政府增加转移支付只会使可支配收入增加同样数额,而增加的可支配收入只有一部分用于增加消费,另一部分是用来增加储蓄的。因此,同等数额情况下,减税或者政府增加转移支付对收入变化的影响没有增加政府购买支出对收入变化的影响大。

可以形象地这么理解:

GDP分成了I、C、G、NX这4个水槽,要提高GDP,最直接地办法就是直接往这4个水槽里加水,即所谓的放水。同时,这4个水槽之间是”互通“的,可以将某个水槽里的水”转移“到另一个水槽里,但是在转移过程中会产生”损耗“,导致总量的减少。例如,政府支出G可以减少,将多余的”水“转移给I,但是在转移过程中,只有一部分变成了Yd(即个人消费),另有一部分损耗变成了Sp(个人储蓄),这就是所谓的效率损失。

同时,不同的水槽之间的转移还存在一个倍乘的放大器水泵,水在转移之后会有一个放大或者缩小的效果。

平衡预算乘数是指政府收入和支出同时以相等数量增加或减少时,国民收入变动对政府收支变动的比率。

它描述的是当同时增加或者减少政府的收入和支出而政府的预算保持平衡时,国民收入的变化情况。在理论上平衡预算乘数等于1,这是政府购买支出乘数和税收乘数相互作用的结果。

下面结合乘数原理的形成过程来分析平衡预算乘数作用的机理。

此时整个国民经济部门所增加的总支出AE和国民收入Y为:

AE=Y=A+β·A+β2·A+β3·A+......

边际消费倾向0<β<1,所以:

AE=Y=A/(1-β)

其中,1/(1-β)即为乘数。

根据乘数原理可求得政府购买支出乘数为kg=1/(1-β),税收乘数为kt=-β/(1-β),在两者同时变动A水平时,对于总收入Y有:Y=A/(1-β)-β·A/(1-β)=A,即平衡预算乘数为1。

对这个定理可以这么理解,

在平衡条件下(政府预算没有盈余,政府全部收入都用于政府支出)同样的一笔钱,通过G(政府投资)亦或是直接通过转移支付或者减税变成Yd(个人可支配收入),对GDP整体的贡献都是一样的,他们的变化比率都是一样的。也就是说,转移支付、减税本身,并不能直接增加总体GDP。

总支出由消费支出、投资支出、政府购买支出和净出口四部分组成。

试求,

试问:

原来均衡收入为1000,现在需要达到1200,则缺口为:y=200。

这道题的现实含义,其实就是政府在进行宏观经济调控的时候,如何在保证充分就业的前提下,实现国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稳定增加。截止2022年,中国的人均可支配收入在12000美元左右。未来要继续向发达国家进发,还需要将人均收入翻番。

在十四五期间,国家的税制改革要不断深入推进,要优化和扩大税基,适当提高某些领域的税率,增加政府收入。但是不能单方面增加政府收入增,还需要”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即同时提高政府支出,进而提高社会总体财富。

从长期来看,消费支出和国内生产总值按相同的比例增长。但从短期或从经济周期的角度来看,消费支出和国内生产总值都有波动,消费支出的波动幅度比国内生产总值要小。原因如下:

I、C、G、NX,这4个部分像4个水槽,政府宏观经济调控的作用就是根据当前经济的热度、国民消费意愿、企业投资意愿等情况,灵活地将水在这4个水槽之间调配,以期达到总体经济发展最优的目标。

储蓄和投资来决定国民收入的模型可用下图来描述:交点E0表示计划的投资等于储蓄,这点决定了均衡收入水平Y0。

设消费函数为:C=a+bY,则储蓄函数为:S=-a+(1-b)Y

增加消费或减少储蓄会通过增加总需求而引起国民收入增加,经济繁荣;反之,减少消费或增加储蓄会通过减少总需求而引起国民收入减少,经济萧条。

由此得出一个看来是自相矛盾的推论:

任何经济理论都是以一定的假设为前提的,在此基础上,通过演绎推理构筑理论体系。离开了假设,理论就失去其基础,当然也就不能成立。另外,假设往往是对经济的一种理想化、简化,在此基础上构筑的经济理论当然不能全面地反映经济现实。

凯恩斯在简单国民收入决定模型的前提假设是:经济中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利用,从而限制国民收入增加的就不是总供给,而是总需求。

凯恩斯的这一理念主要是针对20世纪30年代大危机的情况提出的,当时工人大量失业、设备闲置。在这种情况下,增加总需求,当然可以增加国民收入,使经济走出低谷。在这个理论中包含了某些一般理论的因素,即消费对生产的刺激作用。生产决定消费,但消费对生产也有反作用,凯恩斯的国民收入决定理论强调了消费的这种作用。从总体上看,生产对消费的制约作用是主要的,但在某些特殊情况下,消费对生产的作用也可以成为主要的。在资本主义社会,生产能力的无限增加与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的相对缩小是基本矛盾的表现之一。总需求不足在经济中成了一种比较普遍的、重要的制约因素。

不能把凯恩斯的这种理论普遍化。这是因为:

宏观经济学之所以通常假定产量决定于总需求,可以从企业的行为上作出回答。

在正常条件下,大多数企业总是在有某种超额生产能力的情况下运转的。企业的生产能力不是100%的充分利用,总有一些机器设备闲置。同样,劳动力不总是处于充分就业状态,即使是充分就业时,西方社会也大约有5%~6%的劳动力处于所谓自然失业率状态,也即所谓的供给过剩。

因此,把经济社会作为一个整体看,可以把整个社会的产量看作是由总需求决定的。在短期内,总需求的波动会引起GDP的波动。

国家经济机器是一个时刻动态变化的复杂系统,我们无法建立一个完美的动力学方程来描述这个经济机器的运行状态。同时,也是因为经济系统是一个复杂系统,所以它由2种状态组成,

「突变期」无法预测,我们也没必要预测。但是「平衡态」是可以建模分析的,对「平衡态」的模型分析有助于我们深刻理解经济系统的内部规律,并且对未来进行合理的预测。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就需要采用「模型思维」和「前提假设思维」,通过建立「一般均衡假设」,对宏观经济和微观经济的各个组成因素之间建立符合历史数据与经济逻辑的数据模型。模型有2方面好处,

乘数理论是指自发总支出的增加所引起的国民收入增加的倍数。

乘数的概念最初由俄国经济学家图干·巴拉诺夫斯基提出。凯恩斯在《通论》中把乘数与边际消费倾向联系起来,说明总支出变动与国民收入变动的关系。所以,乘数理论在凯恩斯的国民收入决定理论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之后,美国经济学家汉森和萨缪尔森把乘数原理与加速原理结合起来,解释经济周期的原因。

一般说来,需求的增加有两个后果:

只有当经济中存在没有得到充分利用的资源,并且假定自发需求变化不会引起利率、汇率的变化时,自发需求增加才会导致收入水平增加。

当经济已经实现了充分就业,即没有可利用的闲置资源时,自发需求增加只会导致价格水平上升而不会使收入水平上升。

一般情况下,需求的增加将导致价格水平和收入水平同时上升,上升幅度一般不等。

还应该指出,有时经济中的大部分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利用,但由于某一种或几种重要资源处于“瓶颈状态”,这也会限制乘数发挥作用。

在消费函数c=α+βy中,

从这个公式可以看出,

这个原理的现实意义是:

根据国民收入均衡时储蓄=投资,有:

s=i

-1600+0.25y=i

解得:y=4i+6400

因此有:

即均衡国民收入增加800。

这道题还可以从另一个角度进行解答,根据储蓄函数可得,公民的储蓄倾向为0.25,所以可得投资乘数β=4。所以可通过y=i*β直接求得均衡国民收入的增加量。

试求:

根据题目已知,MPS=0.2,MPC=1-MPS=0.8。

这个题目的现实意义是:

我们可以将储蓄倾向近似理解为利率的一种正向指标,

在均衡状态下,投资乘数是储蓄倾向的反比,在题目中是5,也即1份储蓄可以得到5倍的投资增益效果。

当投资增加1000时,国民总收入增加5倍,也即5000。

同时,增加的国民收入要流向2个地方,储蓄和消费,具体的分配比例由边际储蓄倾向决定,这里是0.2,也即1/5分配成储蓄,4/5分配成消费。

从这个例子中,我们可以更加直观和深刻地理解宏观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对国民经济系统的影响原理。

根据:

得均衡国民收入:

故消费者支出增加600,收入变动:

政府购买减少300,收入变动:

政府转移支付减少300,收入变动:

税收减少300,收入变动:

总的国民收入变动y=y1+y2+y3+y4=1500,即新的均衡国民收入将增加1500。

这题的现实意义是:

这道题对应的情况是国家宏观经济机器中,有一些关键因素发生了改变,

最终我们看到,在减税和消费乘数的作用下,即使国家放缓了财政投资,整体国民收入开始强劲提高,这是经济复苏的表现。

从这道题中可以得到三个洞见:

之前的章节在分析GDP的时候,我们假设I和G是不变的,单独对消费C展开分析。这一章开始,我们单独研究投资I。

投资和利率成反比,利率越高,投资越小,反之亦然。

投资函数:i=e(基础投资)-dr(货币对应的利息成本)

古典学派认为:

当投资和储蓄相等时,即达到均衡时,利率就得以决定。

但凯恩斯认为:利率不是由储蓄与投资决定的,而是由货币的供给量和对货币的需求量决定的,本质上,利率就是货币的价格。货币的实际供给量(M)一般由国家加以控制,是一个外生变量,因此,需要分析的主要是货币的需求,研究好货币的需求,就可以把利率研究明白了。

预期增加一个单位投资可以得到的收益率,是一种贴现率(收益率),这种贴现率正好使一项资本物品的使用期内各项预期收益的现值之和等于这项资本品的供给价格或者重置成本。

所以资本边际效率其实就是一种收益率。

收益率(r)的影响因素:

利率和收益率(r)的关系:

除了利率之外,资本边际效率(r)的数值还取决于资本品供给价格(本金)和预期收益

投资边际效率是考虑了其他因素波动的实际上的收益率。更精确地表示投资和利率之间的关系的曲线。

q=企业的股票市场价值/新建企业的成本

股票市场的交易不算投资,投资建厂算投资。

一条反映利率和收入间相互关系的曲线。这条曲线上任何一点都代表一定的利率和收入的组合,在这些组合下,投资和储蓄是相等的,即i=s,从而产品市场是均衡的,因此这条曲线成为IS曲线。

换句话说,IS曲线是一条说明当产品市场达到均衡时的国民收入(y)和利率(r)之间的关系。

r=>i=>s=>y

从结论中可以得到IS曲线的斜率的绝对值为:(1-β)/d

所以IS曲线的陡峭程度取决于β和d,

换个角度理解就是:

用一个更通俗的话理解就是:利率的变动,对投资敏感度更高的企业和消费敏感度更高的家庭,造成的收入冲击越大。

已知:

推导:

在比例税情况下,IS曲线的斜率除了与d及β有关外,还与边际税率t的大小有关。

平移,斜率不变,截距变,因此主要的决定因素就是G(政府支出)、T(政府税收)

总结:

利率影响投资(i=e-dr),进而影响国民收入,那么利率本身又是由什么决定的呢?

对货币的需求,又称”流动性偏好“,是指由于货币具有使用上的灵活性,人们宁肯以牺牲利息收入而储存不生息的货币来保持财富的心理倾向。

货币需求动机分为以下三种:

这可以得到的洞见是:利率不直接影响货币需求,利率对货币需求的影响是通过一个「产品中介」实现的,比如利率影响股票价格,而股票的买卖影响了对货币的需求。

人们不管有多少货币都原因持在手中的这种情况被称为”凯恩斯陷阱“或”流动性偏好陷阱“。

对货币的总需求是人们对货币的交易需求、预防需求和投机需求的总和。

需求函数可描述为:L=L1+L2=L1(y)+L2(r)=ky-hr

L、L1、L2都是代表对货币的实际需求,即具有不变购买力的实际货币需求量。

实际货币量=名义货币量/价格指数;m=M/P

由于L=ky-hr仅代表对货币的实际需求量,因此,名义货币需求函数需要乘上价格指数,即:L=(ky-hr)P

LM曲线表示满足货币市场均衡条件下的收入y与利率r的关系,

而所谓货币市场均衡,

因为货币供给量(m)是外生的,即不变的,那么L1增加时,L2必须减少,否则就不能保证货币市场的均衡。

L1是货币的交易需求+预防需求,是随着收入增加而增加的,L2是货币的投机需求,是随着利率的上升而减少。

因此,当国民收入(y)增加使L1增加时,利率(r)必须相应提高,从而使L2减少,才能维持住货币市场的均衡。

西方学者认为,货币的交易需求和预防需求(L1)一般比较稳定,因为L1受收入(y)的影响,而一个人的收入一般来说是稳定的,所以L1比较稳定。因此,LM曲线的斜率主要取决于货币的投机需求,投机的货币需求是利率(r)的减函数。

LM曲线的移动是平移,也就是斜率(k/h)不变,截距(-m/h)改变。

也就是k和h不变,那么只能是m(实际货币供给量)改变。m=M/P,因此,造成LM曲线移动的因素只能是:

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同时达到均衡。

IS-LM模型是描述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之间相互联系的理论结构。

凯恩斯理论的核心是有效需求原理,该理论认为国民收入决定于有效需求,而有效需求原理的支柱又是以下这三个心理规律的作用。

这三个心理规律涉及四个变量:

在这里,凯恩斯通过利率把货币经济和实物经济联系了起来,打破了新古典学派把实物经济和货币经济分开的两分法。凯恩斯认为货币不是中性的,货币市场上的均衡利率要影响投资和收入,而产品市场上的均衡收入又会影响货币需求和利率,这就是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

但凯恩斯本人并没有用一种模型把上述四个变量联系在一起。汉森和希克斯这两位经济学家用IS-LM模型把这四个变量放在一起,构成了一个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之间相互作用如何共同决定国民收入与利率的理论框架,从而使凯恩斯的有效需求理论得到了较为完善的表述。

IS-LM模型不仅可以说明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而且还可以用来分析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相对有效性。政策的相对有效性也称为政策的效果,是指政策手段(或工具)变化使IS(或LM)曲线移动,最终对收入变动的影响。它是经济学家对凯恩斯经济理论整个体系所做的标准阐释,而凯恩斯的经济理论奠定了现代宏观经济学的基础。因此,可以说,IS-LM模型是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学的核心。

哪个项目值得投资?如果利率是5%,答案有变化吗?(假定价格稳定。)

根据题意,有R=100。

这道题的现实意义是:

在进行每笔投资之前,我们都要考虑4个关键因素:

其中,利率、投资回收周期这2个因素决定了未来收益的当前贴现率。换句话说就是,这笔钱是存银行吃利息,还是做当前这笔投资,取决于未来的升水是否超过利息。

可以看到,利率在投资(产品市场)和储蓄(货币市场)之间起到了一个桥梁的作用,

解:由于每年通胀率为4%,实际利率为3%,因此名义利率为7%。这样,三个项目回收值的现值分别为:

对于通胀,我们可以有两种视角的理解:

解,

IS曲线如下图所示

从这个例子可以看出,利率是一柄双面的剑,是货币的使用代价,

所谓IS曲线、IS方程,表达的是均衡状态下,利率(r)和收入(y)的关系。

可以看到,利率作为一种宏观货币调控手段,对国民收入起到一个逆向调节的作用。

假定:

从这道题中得到的现实洞见是:

从这道题中可以得到一个洞见:

求,

分析研究IS曲线和LM曲线的斜率及其决定因素,主要是为了分析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效果的影响因素。

(1)在分析财政政策效果时,例如分析一项增加政府支出的扩张性财政政策的效果,如果增加一笔政府支出会使利率上升很多(在LM曲线比较陡峭时就会是这样),或利率每上升一定幅度会使私人部门投资下降很多(在IS曲线比较平坦时就会是这样),则政府支出的“挤出效应”就大,从而扩张性财政政策的效果就较小,反之亦然。可见,通过分析IS曲线和LM曲线的斜率以及它们的决定因素,可以比较直观地了解财政政策效果的决定因素:使IS曲线斜率较小的因素(如投资对利率较敏感,边际消费倾向较大从而支出乘数较大,而边际税率较小也会使支出乘数较大),以及使LM曲线斜率较大的因素(如货币需求对利率较不敏感以及货币需求对收入较为敏感),都是使财政政策效果较小的因素。

(2)在分析货币政策效果时,例如分析一项增加货币供给的扩张性货币政策的效果,如果增加一笔货币供给会使利率下降很多(在LM曲线陡峭时就会是这样),或利率下降一定幅度会使私人部门投资增加很多(在IS曲线比较平坦时就会是这样),则货币政策效果就会很明显,反之亦然。

(3)可见,通过分析IS曲线和LM曲线的斜率以及它们的决定因素就可以比较直观地了解货币政策效果的决定因素:使IS曲线斜率较小以及使LM曲线斜率较大的因素,都是使货币政策效果较大的因素。

在IS-LM框架中,引起IS和LM曲线移动的因素很多,如政府购买、转移支付、税收、进出口等的变动都会使IS曲线移动,而实际货币供给和货币需求变动都会使LM曲线移动,这些移动都会引起均衡收入和利率的变动。

在诸多使IS曲线和LM曲线移动的因素中,西方学者特别重视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变动。

因此,西方学者常常用IS-LM模型作为分析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及其效果的简明而直观的工具。这也可以说是西方学者讨论IS曲线和LM曲线移动的主要目的之一。

答,

一般情况下,LM曲线斜率为正值,LM曲线由左下方向右上方倾斜,这一区域称为中间区域。当利率下降到很低时,货币投机需求将成为无限大,即h为无穷大,LM曲线斜率为零,LM曲线成为一水平线,这一区域称为凯恩斯区域。当货币的投机需求为零,即h为零时,LM的斜率为无穷大,LM曲线为竖直曲线,此时被称为古典区域。凯恩斯区域和古典区域之间的区域即为中间区域。

只要生产能随产品市场供求而变动,利率能随货币市场供求而变动,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中的非均衡就可以通过调整逐步走向均衡。

例如,若利率和收入的组合点在IS曲线和LM曲线之上,则一方面表示这时储蓄大于投资,另一方面表示货币供给大于货币需求。在这种非均衡情况出现时,只要市场机制能充分起作用,则储蓄大于投资(即产品市场上供过于求)就会导致生产收缩,货币供给大于货币需求就会导致利率下降,经过多次调整,一定会使收入和利率趋向两个市场同时达到均衡。

在西方经济学中,价格和产量是由供求曲线决定的,这一原理在微观和宏观经济学中都适用,而二者不同的地方在于:

总需求是经济社会对产品和劳务的需求总量,这一需求总量通常以产出水平来表示,总需求由消费需求、投资需求、政府需求和国外需求构成,即:Y=C+I+G+NX

扩张性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都会使AD右移。

总供给是经济社会所提供的总产量(或国民收入),即经济社会投入的基本资源所生产的产量。

这里所说的基本资源主要包括劳动、资本和技术。

在宏观经济学中,描述总产量与劳动、资本、技术之间关系的一个合适的工具是生产函数。

宏观生产函数:总量生产函数,表示总投入和总产出之间的关系。

N表示劳动,K表示资本。

在一定的技术水平和资本存量条件下,经济社会生产的产出y取决于就业量N,即总产量是经济中就业量的函数,随就业量的变化而变化。

生产函数有两条重要性质:

在长期生产函数中,三个主要投入量(资本、劳动、技术)都可以改变。

我们重点研究短期生产函数,短期内生产函数受劳动力投入影响,所以需要分析劳动力市场。

劳动市场分为完全竞争和不完全竞争,不论完全竞争还是不完全竞争,对于解释就业的逻辑都是一样的,所以我们只要选择较为简单的完全竞争劳动市场进行研究就可以了。

所谓「完全竞争劳动市场」,即

如果劳动市场是竞争性的,而企业只能接受既定的市场工资和其产品价格,则企业将会选择一个就业水平,使劳动的边际产量等于实际工资,只有在这一就业水平下,利润才能最大化。

劳动市场利润最大化时,MPL=W/P

由于劳动的边际产量(MPL)随着劳动投入的增加而降低,所以劳动的需求函数是实际工资的减函数。

这么理解这句话:边际产量MPL和劳动投入之间是反向关系,劳动投入就是劳动需求,而MPL=W/P,所以W/P和劳动投入之间也是反向关系,故劳动的需求函数是实际工资的减函数。

同劳动需求类似,劳动供给也是实际工资的增函数。

相对于AD曲线而言,AS曲线更为复杂,因为AS曲线是分为三种的,分别是:

古典主义经济理论强调市场机制的作用,认为市场自动调整能够实现均衡和充分就业。当劳动市场总是处于充分就业的均衡状态时,不存在投入额外的劳动力后能够提升的额外产量。此时,即使产品价格上涨也不可能生产出比现有产量更多的产品,因此曲线是垂直的。

古典学派认为,增加需求的政策并不能改变产量,而只能造成物价上涨,甚至通货膨胀。

凯恩斯不赞同古典学派的观点,凯恩斯觉得不应该只注重长期的研究。

凯恩斯所处的时期,整个西方世界都处于严重的大萧条时期,经济社会存在大量的失业人口和过剩的生产能力。

凯恩斯还提到工资”刚性(即货币工资不会轻易变动)“,原因大概有三个:

在”刚性“货币工资的假设条件下,当时(大萧条)的事实也表明,当产量(国民收入)增加时,价格和货币工资均不会发生变化。因此,凯恩斯提出总供给曲线是一条水平线。

凯恩斯供给曲线可以这么理解:在p(物价)不变时y(产出)不变,或者说是一个固定的p(物价)水平下就可以有无限大的y(产出)。

用一个更通俗的理解就是:在大萧条时期(类似新冠疫情),好多人都失业了,能有一个工作就已经非常不容易了,所以这时候会出现一个现象,一个固定的工资水平(W/P)下,就会有很多人愿意提供劳动(N),也就是W/P一定时,N无穷大,所以P一定时,y就无穷大。

垂直的古典总供给曲线和水平的凯恩斯总供给曲线分别代表总供给曲线的两种极端状态,

在通常的常规情况下,经济的短期总供给曲线位于两个极端之间:

为什么常规的总供给曲线右上方倾斜:

AD:总需求曲线

SRAS:短期总供给曲线(正常区域)

LRAS:长期总供给曲线(古典区域)

上图的这种情况是,既是短期均衡也是长期均衡,我们将之称为充分就业均衡,但这种情况比较少见,还有其他的情况:

总结,短期均衡与长期均衡的关系一共有三种:

所谓冲击,就是指曲线移动。

冲击(移动)可能造成的后果

一般地,利用AD-AS模型分析宏观经济波动,可遵循四个步骤:

财政政策是指政府变动税收和支出,以便影响总需求,进而影响就业和国民收入的政策。货币政策是指货币当局即中央银行通过银行体系变动货币供应量来调节总需求的政策。无论是财政政策还是货币政策,都是通过影响利率、消费和投资进而影响总需求,使就业和国民收入得到调节的。通过对总需求的调节来调控宏观经济的政策,可以称之为需求管理政策。

总供给曲线描述国民收入与一般价格水平之间的依存关系。它是根据生产函数和劳动市场的均衡推导而得到的。

总供给指经济社会所提供的总产量,其生产函数可表示为y=f(N,K),其中y为总产出,N表示整个社会的就业水平,K为整个社会的资本存量。

宏观经济学假设总产出量随总就业量的增加而增加,且技术不变,K为常数。因此,在一定时期一定条件下,总供给将主要由经济的总就业水平决定,而经济中的总就业水平由劳动市场决定。从劳动市场均衡条件Ns(W/P)=Nd(W/P),解出均衡就业量N0,代入生产函数便可求出总供给。

总供给曲线的理论主要由总量生产函数和劳动力市场理论来反映,而在劳动力市场理论中,经济学家对工资和价格变化的调整速度的看法是有分歧的。

因此,针对总量劳动市场关于工资和价格的不同假定,宏观经济学中存在着以上三种类型的总供给曲线。

宏观经济中的萧条、高涨(或过热)和滞胀的状态可用下图来描述。

二者在“形式”上有一定的相似之处。微观经济学的供求模型主要说明单个商品价格和数量的决定;宏观经济中的AD-AS模型主要说明总体经济的价格水平和国民收入的决定。二者在图形上都用两条曲线来表示,在价格为纵坐标,数量(产出)为横坐标的坐标系中,向右下方倾斜的为需求曲线,向右上方延伸的为供给曲线。

但二者在内容上有很大的不同:

求:

(1)在给定的价格水平上,任何使总支出曲线向上或向下移动的因素,都会使总需求曲线移动。这些因素主要有:

例如,政府支出增加或税收减少,会使总需求曲线右移,扩张性财政政策实行时情况即如此。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导致总需求曲线变动的主要因素具体表现为:

(2)促使总供给曲线移动的主要因素大致有:

产品市场均衡:Y=C+I+G=200+0.75Y+200-25r+50,整理得:Y=1800-100r,即为IS曲线方程。

货币市场均衡:1000/P=Y-100r,即为LM曲线方程。

根据

得:Y=900+500/P,即为该经济的总需求函数。

(1)总需求曲线表示以产量(国民收入)所表示的需求总量和价格水平之间的关系。(2)根据收入-支出模型推导总需求曲线,如下图(a)和(b)所示。

总供给曲线阐述了国民收入与一般价格水平之间的依存关系。促使总供给曲线移动的主要因素有:

(1)在短期,考虑名义货币的减少,总需求表达式:Y=Y(M/P,G,T),对于给定的价格P,名义货币减少导致M/P减少,从而导致产出减少。

如下图所示,总需求曲线向左移动,从AD移动到AD′。在短期,经济从A点移动到A′点,产出从Y*减少到Y′,价格也从P下降到P′。

总需求曲线和总供给曲线未必相较于充分就业点,也就是说在现实生活中由于外界干扰而造成总需求和总供给曲线的移动是非常常见的,这就造成有y和p的变化,即失业和通货膨胀。

奥肯定律说明的是实际国内生产总值与失业率之间的关系。

奥肯定律的内容是:失业率高于自然失业率1个百分点,实际GDP将低于潜在GDP2个百分点。通俗来说就是,失业率每增加1%,实际GDP将减少2%。

其中,

奥肯定律的一种重要结论是:实际GDP必须保持与潜在GDP同样快的增长,以防止失业率的上升。也就是说,

按照价格上升的速度,通货膨胀可分为

按照对不同商品的价格影响的大小加以区分,可分为:

按照人们的预期程度,可分为:

其基本思想是:

每一次通货膨胀背后都有货币供给的迅速增长。

这一理论的出发点是如下所示的交易方程(费雪方程式):

MV=PY

等式左边的MV可以理解为总支出(总需求),等式右边的PY为名义收入水平。

由上面方程可得如下关系式:

进一步地,假定货币流通速度不变,则有

上式表明,通货膨胀等于货币增长率减去产量增长率。

同时,在长期内,实际产量的增长率是固定不变的。因此,上述方程意味着,在长期内,货币供给增长率的变化一对一地导致通货膨胀率的变化。

需求拉动的通货膨胀又称超额需求通货膨胀,是指总需求超过总供给所引起的一般价格水平的持续显著的上涨。

供给表现为市场上的商品和服务,需求表现为用于购买和支付的货币,因此这种通货膨胀又称为“过多的货币追求较少的商品”。

成本推动通货膨胀又称为成本通货膨胀或供给通货膨胀,是指在没有超额需求的情况下,由于供给方面成本的提高所引起的一般价格水平持续和显著的上涨。

成本推动通货膨胀理论把推动通货膨胀的成本因素归结为工资和利润两个方面。所以,成本推动通货膨胀理论又可分为:

在经济运行过程中,在既不存在需求拉动,也不存在成本推动的情况下,仅仅是由于经济结构因素的变化也可以导致价格水平持续、显著的上涨,引发通货膨胀,这就是结构性通货膨胀。这种理论认为,通货膨胀的起因不在于需求增加或成本上升,而在于经济结构本身所具有的特点。

从经济结构本身所具有的特点来看,国民经济中各个部门各具特点且千差万别,这是导致结构性通货膨胀的根源。在现代社会,由于资本和技术在不同的经济部门具有不同的特征,因此,现代社会的经济结构很难使资本和技术从一个部门顺畅流转到另一个部门。

但是,货币工资的增长速度通常是由生产率较高的部门、处于发展上升阶段的部门和开发度较高的部门决定的。如果出现这种情况,在工会追求工资均等化和公平原则的压力下,在劳动市场竞争的作用下,那些劳动生产率较低的部门、发展缓慢处在衰退阶段的部门和非开放的部门,其工资的增长速度会向更高的部门看齐,从而使整个社会的货币工资增长速度具有同步增长的趋势。

如果整个社会的工资增长速度都向那些先进的经济部门看齐,势必会导致全社会的工资增长率高于社会劳动生产率的平均增占率,这必然会导致价格水平的普遍上涨,从而引发通货膨胀,这种通货膨胀是结构性的。

社会各部门的资本和技术结构存在差异,同时资本和技术很难跨部门自由流动->社会不同部门的生产率不同->社会不用部门的货币工资增占率存在错位差异->较高货币增长率部门带动较低部门->社会各部门整体货币工资增长率上升->结构性通货膨胀

菲利普斯曲线是反映失业率(u)和通货膨占率(π)关系的曲线。

设u*代表自然失业率,则可以将简单形式的菲利普斯曲线表示为:

菲利普斯曲线是从总需求-总供给模型(AD-AS模型)中推导出来的:

总需求增加,AD1->AD2,均衡点由A变动到B,价格由PA增加到PB,产出由YA增加到YB。

再来看一下长期菲利普斯曲线

在长期中,工人将根据实际发生的情况不断调整自己的预期,工人预期的通货膨胀率与实际的通货膨胀率迟早会一致,所以长期菲利普斯曲线是一条垂直的线。

当实际通货膨胀率等于预期通货膨胀时,失业处于自然失业率水平。通俗解释:当预期的通货膨胀率完全准确时,失业率就不会变,也就是说不会有新的人失业。

一般来说,摩擦性失业与结构性失业相比,结构性失业更严重些。

摩擦性失业是指在生产过程中由于难以避免的转业等原因而造成的短期、局部性失业。在一个动态经济中,各行业、各部门和各地区之间劳动需求的变动是经常发生的。由于在动态经济中,劳动力的流动是正常的,所以摩擦性失业的存在也是正常的。

结构性失业本质上是一种供给侧矛盾。

不能说有劳动能力的人都有工作才是充分就业。

充分就业并不意味着100%的就业,即使经济能够提供足够的职位空缺,失业率也不会等于零,经济中仍然会存在着摩擦性失业和结构性失业。在一个日新月异的社会中,永远会存在职业流动和行业的结构性兴衰,所以总有少部分人处于失业状态。凯恩斯认为,如果消除了“非自愿性失业”,失业仅局限于摩擦性失业和自愿失业的话,经济就实现了充分就业。因此,充分就业不是指有劳动能力的人都有工作。

(1)对于什么是自然失业率,经济学家有着不同的看法。通常可简单地认为,自然失业率是指在没有货币因素干扰的情况下,劳动力市场和商品市场自发供求力量起作用时,总供给和总需求处于均衡状态时的失业率,这时只存在摩擦性失业和结构性失业。当实际失业率等于自然失业率时,就实现了充分就业,因此自然失业率又称充分就业的失业率。

(2)自然失业率取决于经济中的结构性和摩擦性的因素,即劳动市场的组织状况、人口组成、失业者寻找工作的能力和愿望、现有工作的类型、经济结构的变动、新加入劳动者队伍的人数等众多因素。

任何把失业率降低到自然失业率以下的企图都将造成加速的通货膨胀。任何时候都存在着与实际工资率结构相适应的自然失业率。

生产力的发展、技术进步以及制度因素是决定自然失业率以及引起自然失业率提高的重要因素。具体包括:

在短期,菲利普斯曲线表现的是在一定的通货膨胀率预期水平下,通货膨胀率与失业率之间的关系。货币主义者认为,在工资谈判中,工人们关心的是实际工资而不是货币工资。当通货膨胀率不太高,工人还没有形成新的通货膨胀预期的时候,失业与通货膨胀之间存在的替代关系就被称为短期菲利普斯曲线。

在长期,工人们发觉他们的实际工资随着物价的上涨而下降,就会要求雇主相应地增加货币工资,以补偿通货膨胀给自己造成的损失。由于工人不断地形成新的通货膨胀预期,使换取一定失业率的通货膨胀率越来越高,一条条菲利普斯曲线不断向右上方移动,最终演变成为一条垂直的菲利普斯曲线,这就是长期菲利普斯曲线。在以失业率为横坐标,通货膨胀率为纵坐标的坐标系中,长期当中的菲利普斯曲线,即长期菲利普斯曲线是一条垂直线,表明失业率与通货膨胀率之间不存在替换关系。而且,在长期中,经济社会能够实现充分就业,经济社会的失业率将处在自然失业率的水平。可以用下图说明短期菲利普斯曲线不断移动,进而形成长期菲利普斯曲线的过程。

上图中,假定某一经济处于自然失业率u*,通货膨胀率为π1的A点。

与此同时,工人们会相应地调整其预期,即从原来的π1调整到现在的π2。伴随着这种调整,实际工资回到了原有的水平。相应地,企业生产和就业也都回到了原有的水平。失业率又回到原来的u*,但此时经济已处于具有较高通货膨胀率预期(即π2)的B点。将以上过程重复下去,可以想象,在短期,由于工人不能及时改变预期,存在着失业与通货膨胀之间的替换关系,表现在图形上,便有诸如PC1,PC2的各条短期菲利普斯曲线。

随着工人预期通货膨胀率的上升,短期菲利普斯曲线不断上升。从长期来看,工人预期的通货膨胀与实际通货膨胀是一致的。因此,企业不会增加生产和就业,失业率也就不会下降,从而便形成了一条与自然失业率重合的长期菲利普斯曲线LPC。垂直于自然失业率水平的长期菲利普斯曲线表明,在长期中,不存在失业与通货膨胀的替代关系。

长期菲利普斯曲线是由短期菲利普斯曲线不断运动形成的。

需求拉动的通货膨胀又称超额需求通货膨胀,指总需求超过总供给所引起的一般价格水平的持续显著的上涨。需求拉动的通货膨胀理论把通货膨胀解释为“过多的货币追求过少的商品”。下图说明了需求拉动的通货膨胀。

上图中,横轴y表示总产量(国民收入),纵轴P表示一般价格水平。AD为总需求曲线,AS为总供给曲线。

总供给曲线AS起初呈水平状,表示当总产量较低时,总需求的增加不会引起价格水平的上涨。产量从零增加到y1,价格水平始终稳定。总需求曲线AD1与总供给曲线AS的交点E1决定的价格水平为P1,总产量水平为y1。

当总产量达到y1以后,继续增加总需求,就会遇到生产过程中的所谓瓶颈现象,即由于劳动、原料、生产设备等的不足而使成本提高,从而引起价格水平的上涨。图中总需求曲线AD继续提高时,总供给曲线AS便开始逐渐向右上方倾斜,价格水平逐渐上涨。总需求曲线AD2与总供给曲线AS的交点决定的价格水平为P2,总产量为y2。

当总产量达到最大,即为充分就业的产量yf时,整个社会的经济资源全部得到利用。图中总需求曲线AD3同总供给曲线AS的交点E3决定的价格水平为P3,总产量水平为yf。价格水平从P1上涨到P2和P3的现象被称作瓶颈式的通货膨胀。在达到充分就业的产量yf以后,如果总需求继续增加,总供给将不再增加,因而总供给曲线AS呈垂直状。这时总需求的增加只会引起价格水平的上涨。

例如,上图中总需求曲线AD3提高到AD4时,它同总供给曲线的交点所决定的总产量并没有增加,仍然为yf,但是价格水平已经从P3上涨到P4。这就是需求拉动的通货膨胀。经济学家认为,不论总需求的过度增长是来自消费需求、投资需求,还是来自政府需求、国外需求,都会导致需求拉动的通货膨胀。需求方面的原因或冲击主要包括财政政策、货币政策、消费习惯的突然改变、国际市场的需求变动等。

1985年的通货膨胀率为:

同理可得,1986年的通货膨胀率为:

问:

总供给曲线揭示的是总产出和价格水平之间的关系。菲利普斯曲线揭示的是通货膨胀率与失业率之间的替换关系。菲利普斯曲线和总供给曲线虽然表面上所揭示的关系不同,但在本质上都表示同样的宏观经济思想,仅仅是同一枚硬币的两面。

失业率越高,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总产出越低;同样的,通货膨胀率越高,价格水平越高。

所以,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从总供给曲线推导出菲利普斯曲线,也可以由菲利普斯曲线推导出总供给曲线。

根据附加预期的菲利普斯曲线方程有:

π-πe=-ε(u-u*)

用P-P-1代替π,用Pe-P-1代替πe,这里P为当期价格水平的对数,P-1为前一期价格水平的对数,Pe为预期价格水平的对数。则上式变为:

P-Pe=-ε(u-u*)

根据奥肯定律,有:

将②式代入到①式,替换掉u-u*后得:

记λ=αyf/ε,则上式可写为:

y=yf+λ(P-Pe)

④式即为总供给方程。这一方程可以同时代表古典的、凯恩斯的和常规的总供给曲线,而三者的差别在于参数λ的取值及对λ的解释。具体来说,

一般认为,当研究产出与价格水平时,使用总供给曲线比较方便;当研究失业与通货膨胀时,使用菲利普斯曲线比较方便。

常规的短期总供给曲线揭示的是总产量与价格水平同方向变动的关系。在简单的情况下,总供给函数可写为:

其中,P和Pe分别为价格水平和预期价格水平的对数,y和y-分别为总产量和潜在产量,λ≥0为参数。

①式两边减去上一期的价格水平P-1有:

②式中,P-P-1为通货膨胀率,记其为π,Pe-P-1为预期通货膨胀率,记其为πe,则②式为:

奥肯定律说明总产量与失业之间存在反向关系。具体地,由奥肯定律,有:

其中,β>0为常数,u为失业率,un为自然失业率。将④式代入③式,得:

π=πe-β(u-un)

上式即为菲利普斯曲线。

菲利普斯曲线是说明失业率和货币工资变动率之间交替关系的一条曲线。它是由经济学家菲利普斯根据1861~1957年英国的失业率和货币工资变动率的经验统计资料提出来的,故称之为菲利普斯曲线。西方经济学家认为,货币工资率的提高是引起通货膨胀的原因,即货币工资率的增加超过劳动生产率的增加,引起物价上涨,从而导致通货膨胀。所以,菲利普斯曲线又成为当代经济学家用以表示失业率和通货膨胀之间此消彼长、相互交替关系的曲线。如下图所示。

上图中,横轴代表失业率u,纵轴代表通货膨胀率π,向右下方倾斜的曲线PC即为菲利普斯曲线。

若设u*代表自然失业率,则可以将简单形式的菲利普斯曲线表示为:π=-a(u-u*)。

①短期的菲利普斯曲线

短期的菲利普斯曲线表明,在预期的通货膨胀率低于实际的通货膨胀率的短期中,失业率与通货膨胀率之间仍存在着替换关系。由此,向右下方倾斜的短期菲利普斯曲线的政策含义就是,在短期中引起通货膨胀率上升的扩张性财政与货币政策是可以起到减少失业的作用的。

换句话说,调节总需求的宏观经济政策在短期是有效的。

②长期的菲利普斯曲线

在长期中,工人将根据实际发生的情况不断调整自己的预期,工人预期的通货膨胀率与实际的通货膨胀率迟早会一致,这时工人会要求改变名义工资,以使实际工资不变,从而较高的通货膨胀就不会起到减少失业的作用。因此在以失业率为横坐标,通货膨胀率为纵坐标的坐标系中,长期菲利普斯曲线是一条垂直线,表明失业率与通货膨胀率之间不存在替换关系。而且,在长期中,经济社会能够实现充分就业,经济社会的失业率将处在自然失业率的水平。

长期菲利普斯曲线的政策含义是:从长期来看,政府运用扩张性政策不但不能降低失业率,还会使通货膨胀率不断上升。

货币工资上升率为W/W=(110-100)/100=10%时,u=4%;代入菲利普斯曲线可得10%=a/4%+b,即:

100a+4b=40%

货币工资上升率为W/W=(115.5-110)/110=5%时,u=6.67%;代入菲利普斯曲线有5%=a/6.67%+b,即

100a+6.67b=33.35%

联立①②式解得:a=1/200,b=-0.025;

菲利普斯曲线为:

W/W=1/(200u)-0.025

货币数量论在解释通货膨胀方面的基本思想是:

这一理论的出发点是费雪的交易方程:

MV=Py

式中,M为货币供给量;V为货币流通速度,它被定义为名义收入与货币量之比,即一定时期(如一年)平均一元钱用于购买最终产品与劳务的次数;P为价格水平;y为实际收入水平。

交易方程左边的MV反映的是经济中的总支出,而右边的Py为名义收入水平。由于经济中对商品与劳务支出的货币额即为商品和劳务的总销售价值,因而方程的两边相等。

由方程MV=Py,可以得到如下关系式:

其中,π表示通货膨胀率,m∧表示货币增长率,v∧表示货币流通速度变化率,y∧表示产量增长率。

进一步地,假定货币流通速度不变,则有:

该式表明,通货膨胀等于货币供给增长率减去产量的增长率。

另一方面,在长期内,实际产量的增长率是固定不变的。因此,上述方程意味着,在长期内,货币供给增长率的变化一对一地导致通货膨胀率的变化。

根据费雪的货币数量理论,在收入水平和货币流通速度稳定的情况下,货币供给的增加将导致通货膨胀率的上升。

政府变动税收和支出以便影响总需求进而影响就业和国民收入的政策。

货币当局即中央银行通过隐含体系变动货币供给量来调节总需求的政策。

无论是财政政策还是货币政策,都是通过影响利率、消费、投资,进而影响总需求和总需求,使就业和国民收入得到调节。

利率是使用货币的成本,故货币需求>货币供给,物以稀为贵,使用货币的成本更高了,故利率上升;反之利率下降。

含义:主要包括政府购买和政府转移支付两类

挤出效应是指由于政府支出增加(财政政策)所引起的私人消费或投资降低的效果。

左图中y3-y1为挤出效应;右图中y3-y2为挤出效应。

扩张性财政政策使IS右移到IS',利率由r0上升到r1,产出由y0增加至y1。

利率上升使投资减少,这就意味着如果利率没上升的话,产出能增加的更多,能增加到y3,但由于利率增加了,故产出只能增加到y1这么多,因此y3-y1就是由于利率上升而被挤出的私人投资所减少的国民收入,即挤出效应。

挤出效应可以理解为损失的部分,挤出效应越小,说明政策效果越好

IS曲线越陡峭,政府支出的”挤出效应“越小,因而政策效果就越大。

商业银行的主要业务是负债业务、资产业务和中间业务。

简单来说,商业银行的主要业务是存款、贷款。

中央银行是一国的最高金融当局,它统筹管理全国的金融活动,实施货币政策以影响经济。

简单来说,央行就是不负责为居民提供存款和贷款,主要负责的是国家层面的业务,比如印发人民币、为商业银行保管准备金、为商业银行提供贷款、制定利率、制定政策等。

在不同的前提条件下,货币创造乘数公式都不同,

条件:

在这种条件下,货币创造乘数就是指最终的存款总额(D)比原始存款(R)扩大了多少倍(D/R),即:

D/R=1/rd

各银行的最终存款综合(D)为一个等比数列求和公式:

债券价格与市场利率具有反方向关系,即:

含义:中央银行通过控制货币供应量以及通过货币供应量来调节利率,进而影响投资和整个经济以达到一定经济目标的行为就是货币政策。

工具: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从提高供给质量出发,用改革的办法推进结构调整,矫正要素配置扭曲,扩大有效供给,提高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旨在调整经济结构,使要素实现最优配置,提升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数量。

需求侧改革主要有投资、消费、出口三驾马车,供给侧则有劳动力、土地、资本、制度创造、创新等要素。

(1)自动稳定器也称内在稳定器,是指经济系统本身存在的一种会减少各种干扰对国民收入冲击的机制,能够在经济繁荣时期自动抑制通胀,在经济衰退时期自动减轻萧条,无需政府采取任何行动。财政政策的这种内在稳定经济的功能主要通过政府税收的自动变化、政府支出的自动变化和农产品价格维持制度得到发挥。

(2)混合经济中支出乘数值与私人经济中支出乘数值的差额决定了税收制度的自动稳定程度,其差额愈大,自动稳定作用愈大。这是因为,在边际消费倾向一定的条件下,混合经济中支出乘数越小,说明边际税率越高,从而自动稳定量愈大。这一点可以从混合经济的支出乘数公式1/[1-β(1-t)]中得出。当t愈大时,该乘数愈小,从而边际税率的变动的稳定经济作用愈大。

举例来说,假设边际消费倾向为0.8,当税率为0.1时,则增加1美元投资会使总需求增加3.57美元{1×1/[1-0.8(1-0.1)]≈3.57};若税率增至0.25时,则增加1美元投资只会使总需求增加2.5美元{1×1/[1-0.8(1-0.25)]=2.5}。可见,税率越高,自发投资冲击带来的总需求波动愈小,说明自动稳定作用越大。

(1)平衡预算的财政思想指财政收入与支出相平衡,财政预算盈余等于零的财政思想。

平衡预算的财政思想按其历史发展阶段有三种含义:

这三种平衡预算思想的发展表明,平衡预算已由以往的每年年度收支相抵的思想逐步发展至以一定的经济目标为前提的平衡预算思想,在一定周期内,或某年度可有一定的财政盈余或赤字,但是这类平衡预算思想的本质仍旧是机械地追求收支平衡,是一种消极的财政预算思想。

(2)功能财政思想是一种采取积极的权衡性财政政策或补偿性财政政策的财政思想。

这种政策思想强调,财政预算的功能是为了实现经济稳定发展,预算既可以盈余,也可以赤字,因而称之为功能财政。

(3)平衡预算的财政思想和功能财政思想的共同点是两者的目的均是设法使经济保持稳定,两者的区别在于前者强调财政收支平衡,甚至以此作为预算目标,而后者则强调财政预算的平衡、盈余或赤字都只是手段,目的是追求无通货膨胀的充分就业以及经济的稳定增长。

政府发行的公债卖给中央银行和商业银行或其他私人机构对货币供给量变动会产生不同的影响。分析如下。

(1)如果由居民或厂商直接购买公债,则会减少他们的支出,在一定程度上产生挤出效应,不能起到应有的扩大总需求的作用。

对挤出效应的发生机制有两种解释。

(2)如果由商业银行直接购买公债,则会减少商业银行的放款,同样间接产生挤出效应,不能起到应有的扩大总需求的作用。

(3)只有把公债卖给中央银行,才能起到扩大总需求的作用。

具体的作法是:政府(由财政部代表)把公债券作为存款交给中央银行,中央银行给政府以支票簿,政府就可以把支票簿作为货币使用,或用于增加公共工程,或用于增加购买,或用于增加转移支付。中央银行可以把政府债券作为发行货币的准备金或作为运用货币政策的工具。

(1)货币创造乘数指中央银行创造一单位的基础货币所能增加的货币供应量。

如果是活期存款,它还能通过活期存款派生机制创造货币,公式为:

如果在存款创造机制中还存在现金流出,即贷款并不完全转化为存款,那么货币创造乘数为:

此时,仅把活期存款考虑为货币供给量。

如果把活期存款和通货都考虑为货币供给量,即M=D+Cu,同时,引入强力货币H(银行准备金加上非银行部门持有的通货),此时的货币创造公式如下:

(2)从上式可见,货币创造乘数的大小与存款准备率(含超额准备率)及现金-存款的比率有关,现金-存款比率、法定准备率和超额准备率越大,货币创造乘数越小。

在要不要政府干预经济的问题上,西方经济学家存在两种不同意见:

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家主张采用政策来稳定经济,但另外一些经济学家反对干预经济,主张经济自由。

(1)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家认为,私人企业经济具有内在不稳定的特性,因此需要政府来稳定经济,并且认为政府能够做到这一点。按照他们的观点,通过实施财政政策或者货币政策,能够影响总需求,从而可以用来调节经济。

(2)一些经济学家认为,经济波动的根源是外生因素的干扰,社会经济本身会适应这些干扰,市场会对经济环境的变化提供良好的解决办法。他们认为,政府干预政策不但在很大程度上无效,反而还能带来一些坏处。

在按什么规则调节经济的问题上,西方经济学家存在不同意见。以货币政策为例,经济学家提出过如下几种不同的政策规则。

(1)稳定比率货币供应量增长的规则。这就是货币主义代表人物弗里德曼提出的所谓“单一规则”。他提出,在没有通货膨胀的情况下,按平均国民收入增长率加上人口增长率来规定并宣布一个长期不变的货币增长率,是货币政策唯一最好的选择,此外就不要再做其他政策调节。

(2)以名义GDP为目标变量的政策规则。根据此规则,中央银行宣布一个名义GDP的年增长率目标,若名义GDP上升到此目标以上,就降低货币增长以抑制总需求;若低于此目标,就提高货币增长率以刺激总需求。

(3)以一定的名义通胀率为目标变量的政策规则。根据此规则,中央银行公开宣布一个较低的通货膨胀率,然后根据实际通胀率与此目标通胀率的偏离程度调整货币供给,即实际通胀率高于目标通胀率时就降低货币增长率以抑制总需求,反之则提高货币增长率以刺激总需求。

(4)以一定的真实利率(“真实”的联邦基金利率)作为操作变量的政策规则,即泰勒规则。泰勒认为,货币政策要能调节物价和经济增长,货币当局就应把调节真实的名义利率作为主要操作方式。若实际通胀率和失业率偏离目标值,就应当调整名义利率,以抑制通胀或降低失业率。

(1)凯恩斯主流经济学家的收入政策和人力政策主张只是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配角,只是在推行宏观的财政、货币政策的同时配合实行收入政策和人力政策而已。

(2)供给学派的供给政策主张的收入政策和人力政策是站在总供给角度提出来的。供给学派的供给管理政策主张的核心是强调激励的作用,认为激励意味着对工作、储蓄、投资和企业家才能足够的报酬。供给学派认为不是需求决定供给,而是供给能够创造需求,为此需要采取相应的收入政策和人力政策从而刺激经济。

(1)货币创造乘数k=(rc+1)/(rc+r)=(0.38+1)/(0.38+0.18)≈2.4643。

(2)货币供给变动额M=H×K=100×2.4643=246.43(亿美元),即若增加基础货币100亿美元,货币供给约增加246.43亿美元。

(1)本题中,没有考虑现金存款比率问题,因此,货币乘数是准备率的倒数。于是,货币供给M=C+D=1000+400/0.12≈1000+3333.33=4333.33(亿美元)。

(2)当准备金率提高到0.2,则存款变为D′=400/0.2=2000(亿美元),现金不变。则货币供给为:M′=C+D′=1000+2000=3000(亿美元),因此M=M′-M=-1333.33(亿美元),即货币供给减少1333.33亿美元。

(3)若中央银行买进10亿美元政府债券,即基础货币增加10亿美元,则M=10/0.12≈83.33(亿美元),即货币供给增加83.33亿美元。

(1)充分就业的预算盈余也称作周期性调整的盈余、高就业盈余、标准化预算盈余与结构盈余,指既定的政府预算在充分就业的国民收入水平(即潜在的国民收入水平)上所产生的政府盈余。充分就业的预算盈余不受经济周期的特殊形势(繁荣或衰退)的影响,只在政府执行财政政策措施发生变化时它才变化。如果这种盈余为负值,就是充分就业预算赤字。

充分就业预算盈余概念的提出具有两个十分重要的作用:

但这一概念同样存在一定的缺陷,因为充分就业的国民收入或潜在国民收入本身就是难以准确估算的。

(2)实际的预算盈余是指既定的政府预算在实际的国民收入水平上所产生的政府盈余。因此二者的差别就在于充分就业的国民收入与实际的国民收入水平的差额。如果用t、g、tr分别表示税率、既定的政府购买支出和政府转移支付支出,用y和y*分别表示实际国民收入和潜在国民收入,则充分就业预算盈余(用BS*表示)和实际预算盈余(用BS表示)分别为:

二者差额为:BS*-BS=t(y*-y)

一般而言,当实际国民收入水平高于充分就业国民收入水平时,充分就业预算盈余小于实际预算盈余;反之,充分就业预算盈余大于实际预算盈余。

充分就业的预算盈余指既定的政府预算在充分就业的国民收入水平(即潜在的国民收入水平)上所产生的政府盈余。如果这种盈余为负值,就是充分就业预算赤字。

(1)背景

按照功能财政思想,实施扩张性财政政策,即增加政府支出或减少税收,会减少政府预算盈余或增加赤字;实施紧缩性财政政策,即减少政府支出或增加税收,会增加预算盈余或减少赤字。

一般容易把预算盈余减少或赤字增加当作扩张性财政政策的结果,把预算盈余增加或赤字减少当作紧缩性财政政策的结果,但事实并非如此。预算盈余或赤字的变动可能有两方面的原因:

因此,仅凭盈余或赤字难以看出财政政策的扩张或紧缩的性质。要使预算盈余或赤字成为衡量财政政策扩张还是紧缩的标准,就必须消除经济周期波动本身的影响。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1956年美国经济学家布朗提出了充分就业预算盈余的概念,把既定的政府预算在充分就业的国民收入水平上所产生的预算盈余当作衡量或判断财政政策是扩张还是紧缩的标准。

(2)意义

(1)债务-收入比率指债务与GDP的比率,用公式表示为:债务-收入比率=债务/GDP×100%,用于衡量债务相对于一国经济规模的大小。

(2)公债的实际利息率、实际GDP的增长率和非利息预算盈余的状况等因素会制约债务-收入比率的波动。在非利息预算盈余不变时,公债利率越高,产出增长率越低,债务-收入比率就越有可能上升。如果非利息预算能不断有盈余,实际利率有所下降,实际GDP不断有所增长,则债务-收入比率会逐步下降。

(1)实际准备率等于法定准备率加超额准备率,即:实际准备率=10%+2.5%=12.5%。

货币乘数又称货币创造乘数或货币扩张乘数,是指中央银行新增一笔原始货币供给使活期存款总和(即货币供给量)扩大为这笔新增原始货币供给量的倍数。

一般而言,由于准备金不能生利,所以市场贷款利率越高,银行越不愿多留超额准备金。因此,市场利率上升,超额准备金率下降从而实际准备金率会下降,货币乘数就会增大。

再贴现率或者说贴现率上升,表示商业银行向中央银行借款的成本上升,这会促使商业银行自己多留准备金,从而会提高实际准备金率。因此,当贴现率上升时,货币创造乘数就会变小。

在严重衰退中,经济处于凯恩斯区域,货币需求利率系数为无限大,而投资需求的利率系数等于零,即经济陷入了流动性陷阱。

(1)流动性陷阱的含义

流动性陷阱是凯恩斯流动偏好理论中的一个概念。“流动性陷阱”的基本原理:凯恩斯认为,对利率的预期是人们调节货币和债券配置比例的重要依据,利率越高,货币需求量越小,当利率极高时,货币需求量等于零,因为人们认为这时利率不大可能再上升,或者说有价证券价格不大可能再下降,因而将所持有的货币全部换成有价证券。反之,当利率极低时,人们会认为这时利率不大可能再下降,或者说有价证券市场价格不大可能再上升而只会跌落,因而会将所持有的有价证券全部换成货币。人们有了货币也决不肯再去买有价证券,以免证券价格下跌时遭受损失。人们不管有多少货币都愿意持在手中,这种情况称为“凯恩斯陷阱”或“流动偏好陷阱”。

(2)流动性陷阱时扩张性货币政策的效应

在流动性陷阱情况下,货币投机需求无限大,货币供给的增加不会使利率下降,从而也就不会增加投资引诱和有效需求,表现为流动偏好曲线或货币需求曲线的右端会变成水平线。此时采取扩张性货币政策,不能降低利率,不能增加收入,货币政策无效。如下图所示,当利率降到一定程度r0时,LM曲线呈水平状态,这就是“流动性陷阱”,此时,不管政府增加多少货币供给,都不大可能使利率再下降。

货币政策指政府通过中央银行变动货币供给量,影响利率和国民收入的政策措施。货币政策的工具有公开市场业务、改变贴现率、改变法定准备率以及道义上的劝告等。这些货币政策的工具作用的直接目标是通过控制商业银行的存款准备金,影响利率与国民收入,从而最终实现稳定国民经济的目标。

货币政策的局限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从货币市场均衡的情况看,增加或减少货币供给要影响利率必须以货币流通速度不变为前提。如果这一前提不存在,货币供给变动对经济的影响就要打折扣。在经济繁荣时期,中央银行为抑制通货膨胀需要紧缩货币供给,或者说放慢货币供给的增长率。然而,那时一般公众支出会增加,而且物价上升快时,公众不愿把货币持在手上,而希望尽快花费出去,从而货币流通速度会加快,这无异在流通领域增加了货币供给量。这时即使中央银行减少货币供给,也无法使通货膨胀率降下来。反之,在经济衰退时期,货币流通速度下降,这时中央银行增加货币供给对经济的影响也就可能被货币流通速度下降所抵消。

如果货币供给增加量和货币需求增加量相等,LM曲线就不会移动,因而利率和收入也不会变动。

(2)在通货膨胀时期实行紧缩的货币政策可能效果比较显著,但在经济衰退时期,实行扩张的货币政策效果就不明显。在经济衰退时期,厂商对经济前景普遍悲观,即使中央银行松动银根,降低利率,投资者也不肯增加贷款从事投资活动,银行为安全起见,也不肯轻易贷款。特别是由于存在着流动性陷阱,不论银根如何松动,利息率都不会降低。这样,货币政策作为反衰退的政策,其效果就相当微弱。

即使从反通货膨胀看,货币政策的作用也主要表现于控制需求拉动的通货膨胀,而对成本推进的通货膨胀,货币政策的效果就很小。因为物价的上升若是由工资上涨超过劳动生产率上升幅度引起或由垄断厂商为获取高额利润引起,中央银行想通过控制货币供给来抑制通货膨胀就比较困难了。

(4)在开放经济中,货币政策效果还会受到资金在国际上流动的影响。例如,一国紧缩货币时利率上升,国外资金会流入,若汇率浮动,则本币会升值,从而出口受抑制,进口受刺激,使本国总需求下降;若汇率固定,则中央银行势必会投放本币收购外币,于是紧缩性货币政策的效果大打折扣。

货币政策在实践中存在的问题不止这些,但仅从这些方面看,货币政策作为平抑经济波动的手段,作用也是有限的。

(1)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含义

财政政策是指政府变动税收和支出以便影响总需求进而影响就业和国民收入的政策。

货币政策是指政府通过中央银行变动货币供给量,影响利率和国民收入的政策措施。货币政策的工具有公开市场业务、改变贴现率、改变法定准备率以及道义上的劝告等措施。这些货币政策的工具作用的直接目标是通过控制商业银行的存款准备金,影响利率与国民收入,从而最终实现稳定国民经济的目标。

(2)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混合使用政府和中央银行可以根据具体情况和不同目标,选择不同的政策组合。例如,当经济萧条但又不太严重时,用扩张性财政政策刺激总需求,又用紧缩性货币政策控制通货膨胀;当经济发生严重通货膨胀时,用紧缩性货币政策来提高利率,抑制通货膨胀,又用紧缩性财政政策压缩总需求;当经济中出现通货膨胀又不太严重时,用紧缩性财政政策压缩总需求,又用扩张性货币政策降低利率,刺激投资,以免财政政策紧缩而引起衰退;当经济严重萧条时,用扩张性财政政策增加总需求,用扩张性货币政策降低利率以克服“挤出效应”。各种混和政策的效果如下表所示。

(3)使用两者政策组合时,既要考虑经济形势又要考虑政治上的需要的原因

虽然扩张性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都可增加总需求,但不同政策的后果可以对不同的人群产生不同的影响,也会使GDP的组成比例发生变化。例如,实行扩张性货币政策会使利率下降,投资增加,因而对投资部门尤其是住宅建设部门十分有利。可是,实行减税的扩张性财政政策,则有利于增加个人可支配收入,从而可增加消费支出。而同样是采用扩张性财政政策,如果是增加政府支出,例如兴办教育、防止污染、培训工人等,则人们受益的情况又不相同。正因为不同政策措施会对GDP的组成比例(投资、消费和政府购买在GDP中的构成比例)产生不同的影响,进而影响不同人群的利益,因此,政府在作出混合使用各种政策的决策时,必须考虑各行各业、各个阶层的人群的利益如何协调的问题。

泰勒规则是美国斯坦福大学经济学教授约翰泰勒于1993年根据美国的实际经济数据而提出的针对通货膨胀率和产出增长率来调节利率的货币政策规则。具体来说,泰勒认为真实利率是唯一能与物价和经济增长率保持长期稳定关系的变量,因此要使货币政策能真正调节物价和经济增长,从而调节通货膨胀和就业,货币当局就应把调节真实利率作为主要操作方式。

泰勒规则就是这样一种描述短期利率如何针对通货膨胀率和产出率变化调整的准则。泰勒提出,央行的货币政策应遵循以下规则:

假定经济中存在一个“真实”的均衡联邦基金利率,在该利率水平上,就业率和物价均保持在由其自然法则决定的合理水平上。如果上述真实利率、经济增长率(从而就业率)和通胀率的关系遭到破坏,货币当局就应采取措施予以纠正:

泰勒认为,没有必要刻板执行这个规则。当经济发生严重外来冲击时,货币政策不必拘泥于这个公式。但这个规则确实提供了一个货币政策思路:选择一个通胀目标,不仅考虑当前通胀,也考虑失业情况。

例如,假定在工资谈判前,政府公布紧缩性的货币政策,希望它有助于节制工资上升。如果政府坚持这样做,那么,对工会来说最有利的选择是不要求与预期通货膨胀相一致的工资上涨。这样将产生理想的结果:低通货膨胀率、低失业率。但是,一旦不要求工资上涨的工资协议定下来后,政府常常倾向于采取高通货膨胀率换取低失业率的政策,这样工人会遭受实际工资下降的损失。如果工会预期到这一点,那么,签订增加货币工资的合同总会使他们的处境好一些。假若真如预期的那样,中央银行放弃了紧缩性政策,其结果则很可能是高通货膨胀率,而就业却不会增加。

因此,赢得信誉的可靠办法是:借助于人人相信决策者必须遵从有约束力的规则来消除政府可以改变政策的可能性。所以,建立对规则的信任比具体规则本身更为重要。

蒙代尔弗莱明本质就是:资本完全流动的小型开放经济的IS-LM模型。

汇率是一个国家的货币折算成另一个国家货币的比率,它表示的是两个国家货币间的互换关系。

举个例子,10万美元=64万人民币,10万美元能在美国买到一辆奔驰汽车,但是65万人民币无法在中国买到奔驰车。

一个开放经济以两种方式和其他经济相互交易:

前一类叫“净出口”,后一类叫“资本净流出”。

净出口=出口-进口

影响净出口的因素:

这个公式就表明净出口与实际汇率(ε)、收入(y)呈反向变动。

收入y和实际汇率ε相比,实际汇率ε对净出口的影响更大。为了强调实际汇率对净出口的影响,常将其简写为:

nx=nx(ε)

资本净流出:本国居民购买的外国资产与外国人购买的本国资产之间的差额。

影响资本净流出的因素:

蒙代尔弗莱明模型是开放条件下的IS-LM模型,相比于封闭条件下的IS-LM模型(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同时达到均衡),在开放条件下,就需要引入汇率。

蒙代尔弗莱明模型的一个关键假设是所考察的经济是资本能够完全流动的小型开放经济。

在这样的假设下,所考察的这样的小型开放经济中的利率r必定等于世界利率rw,即:

r=rw

r=rw,且假设国内物价水平和国外物价水平都是固定的,因此实际汇率和名义汇率就是一回事了,即ε=e。

那么IS*:

y=c(y)+i(rw)+g+nx(e)

e和nx反向变动,nx和y正向变动,那么e和y反向变动。

开放条件下的LM*要以汇率e为纵坐标,收入y为横坐标,可是根据上面公式可知,汇率e并没有进入LM*方程,可以理解为LM*与e无关,所以是一条直线。

考察在不同的汇率制度下的政策效果:

利率和汇率是蒙代尔弗莱明模型中非常关键的变量。

在封闭经济体中,收入和利率是同向变动,收入增加,利率上升(L=L1(y)+L2(r)=M/P,其中L1与y同向变动,L2与r反向变动,M/P是定值,若y上升,则L1上升,为使L1+L2=L=M/P不变,那么L2必须下降,那么r必须上升,故y与r同向变动),也就是说在封闭经济中,r和y这两个变量只要一个变,另一个肯定变,所以在封闭经济中没有“无效”这一说。

但在开放经济(小型开放经济)中不是如此,假设美国(这里面假设美国是小国)利率r上升到世界利率rw之上(美联储加息),外国资本一定会流入美国(因为来美国存款能获得更高的利息),外国资本来美国存款是必须要先换成美元才能来美国存款的,所以外国人就都拿着外币在国际市场上换美元,导致外汇市场中美元的需求上升。假设美元供给不变,那么物以稀为贵,美元在国际市场上就值钱了,即抬高了美元的价值,美元升值,之前1美元=6人民币,现在1美元=5人民币,那么同一件产品之前在中国买要6元,现在变成5元了,中国产品相对于外国更便宜了,故出口增加,进口减少,净出口增加,净出口的增加抵消了紧缩性财政政策对收入的影响。

反之对降息(扩张性财政政策)的分析也是类似的。

(1)在经济理论中,均衡价格理论被用来作为解释汇率决定的理论基础,这就是说,汇率也像商品的价格一样,是由外汇供给和对外汇的需求所决定的,均衡汇率处于外汇的供给曲线和需求曲线的交叉点上。如果外汇的供给或需求发生变化,那么均衡汇率就会发生变化,并按照新的供求关系达到新的均衡,如下图所示。

E点即为由外汇供给曲线FS与外汇需求曲线FD所决定的均衡点,RE即为均衡汇率。

如果政府不对汇率进行干预,听任汇率由市场上的供求关系自发的决定,那么这样的汇率就是浮动汇率。浮动汇率是通过外汇供给和需求的自发调节,最终实现均衡的。但在固定汇率下,政府可以通过干预外汇的供求状况使汇率保持在固定的数值上,即以维持固定汇率的办法来实现汇率的均衡。当然,这种通过政府干预来维持固定汇率而实现的均衡汇率是需要付出代价的。

(2)从一般意义上说,影响外汇需求曲线和外汇供给曲线移动的因素都是影响汇率变化的因素。在现实中,经常提到的影响汇率的因素主要有进出口、投资或借贷、外汇投机等。

固定汇率制是指一国货币同他国货币的汇率基本固定,其波动限于在一定的幅度之内。在固定汇率制度下,中央银行为本国货币确定一个固定的价格,并通过外汇市场的干预维持既定的汇率水平。

与浮动汇率制相比,固定汇率制既有优点也有缺点。事实上,世界经济发展的历史表明,固定汇率制和浮动汇率制各有优劣。相对于浮动汇率制来说,固定汇率制下,汇率的稳定有助于国际贸易的开展和国际资本的流动,但易使国内经济遭受外部冲击的影响。

在开放经济条件下,收入恒等式变为:

y=c+i+g+nx=c+i+g+A-my

将消费函数、投资函数代入到收入恒等式,有:

y=α+β(y-t)+(e-dr)+g+A-my

经整理得:

上式就是IS曲线的代数表达式,其中(1-β+m)/d为IS曲线斜率的绝对值。可以看出,

y=c+i+g+nx

式中,nx为净出口。将消费函数、投资函数和净出口函数代入到收入恒等式,有:

上式可以看作是开放经济条件下的IS曲线的方程。可以看出,开放经济条件下,政府购买乘数为1/(1-β+γ)。与封闭经济相比,开放经济条件下的政府购买乘数变小,这是因为增加的收入的一部分现在要用到进口商品上去了。

(1)完全资本流动是指资本在国际间具有完全流动性,利率的微小变动都会引发资本的无限量流动。完全资本流动是资本自由流动的极端形式,这种情况是理论模型中的理想情况,在现实中并不多见。

(2)在经济学研究中,小国和大国的区别在于其行为是否对国际市场价格有影响力

在小国模型中,资本完全流动情况下,小国利率必定等于国际利率,即小国利率与国际均衡利率水平保持一致。如果小国的利率高于国际利率水平,将会出现国际资本流入的现象,国际资本流入将使资本供给上升,在资本需求不变的情况下,国内利率水平将下降直到与国际利率水平相等;反之则会出现小国国内资本外流的现象,使国内利率水平上升。

在大国模型中,资本完全流动情况下,大国利率并不由国际金融市场所决定。在大国开放经济中,由于大国能够影响国际物价水平和利率水平,从而大国的经济变化会改变国际利率水平。如果大国开放经济的利率高于国际利率水平,将会使得国际利率水平提高;反之如果大国开放经济的利率水平低于国际利率水平,将会使得国际利率水平降低。因此,由于大国资本规模大,其资本流入或者流出对国际资本的供求影响大,国际利率水平会根据大国经济的资本流动而改变。

小国开放经济是指一国对外经济往来的规模较小,其净出口的变化不会对国际物价产生影响,其对外净投资的变化也不会对国际利率水平产生影响。

从资本流动的角度看,如果小国开放经济的利率高于国际利率水平,将会出现国际资本流入的现象,资本流入将使资本供给上升,在资本需求不变的情况下,国内利率水平将下降直到与国际利率水平相等;反之则会出现小国国内资本外流的现象,使国内利率水平上升。

小国经济开放程度越高,资本流动的成本越低,使得小国国内利率水平就能与国际利率水平保持一致。同时,由于小国资本规模有限,其资本流入或资本外流对国际资本的供求影响不大,因此国际利率水平不会因小国经济的资本流动而改变。

如下图所示,

假定政府采用紧缩性货币政策,比如中央银行减少货币供给,则会使LM*向左移动,导致汇率水平提高。为了维持本国汇率的稳定,中央银行在外汇市场上买入外币,抛出本币。这种干预行为导致本国货币供给增加,LM*曲线向右移动,这一过程会持续到回到最初状态时为止。因此,可以得出结论:在固定汇率的小型开放经济中,货币政策通常是无效的。

假定政府采用紧缩性财政政策,比如政府减少政府购买或增税,这种紧缩性财政政策使IS*曲线向左移动,导致汇率下降,而收入水平保持不变。其原因在于:政府减少政府购买或增税,国内利率下降,从而国内资本迅速流出,导致本币贬值,本币贬值增加了净出口,从而抵消了紧缩性财政政策对收入的影响。

(1)浮动汇率制与固定汇率制的含义

浮动汇率制是指一国不规定本国货币与他国货币的官方汇率,听任汇率由外汇市场的供求关系自发地决定。浮动汇率制又分为自由浮动与管理浮动,前者指中央银行对外汇市场不采取任何干预措施,汇率完全由外汇市场的供求力量自发地决定。后者指实行浮动汇率制的国家,对外汇市场进行各种形式的干预活动,主要是根据外汇市场的供求情况售出或购入外汇,以通过对外汇供求的影响来影响汇率。

固定汇率制是指一国货币同他国货币的汇率基本固定,其波动限于一定的幅度之内。

(2)浮动汇率制与固定汇率制的优点

f

经济增长被定义为产量的增加,这里,产量既可以表示为经济的总产量(GDP),也可以表示为人均产量(人均GDP)。经济增长的程度可以用增长率来描述。

经济发展的内涵比经济增长丰富,它不仅包括经济增长,而且还包括国民的生活质量,以及整个社会经济结构和制度结构的总体进步。因此,经济发展是反映了一个经济社会总体发展水平的综合性概念。

储蓄、人口增长、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即直接原因3因素(资本、劳动、技术水平)对经济增长的作用。

基本方程:

通俗地说,就是在求当经济增长达到稳态时(增速为零)的状态。

稳态条件方程:

技术进步会导致人均产出的持续增加。一旦经济达到稳态,人均产出的增长率就只取决于技术进步的速率(gy=a)。根据新古典增长模型,只有技术进步才能解释经济持续增长的生活水平的持续上升。

解释为什么不同的国家之间,y有差异。

解释为什么不同的国家之间gy不同,也等于为什么gk不同。

政府可以影响决定经济增长的三个因素:技术进步、资本形成、劳动投入。

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是两个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概念。

其中,经济增长是产量的增加,这里的产量既可以表示为经济的总产量,也可以表示为人均产量。

经济发展的内涵比经济增长丰富,它不仅包括经济增长,而且还包括国民的生活质量,以及整个社会各个不同方面的总体进步。因此,经济发展是反映一个经济社会总体发展水平的综合性概念。

从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来看,经济增长是经济发展的前提、基础和核心,没有一定的经济增长,就不会有经济发展。但是,经济增长不等于经济发展,人均产值或收入的增长并不一定意味着发展,经济高速增长也不一定意味着发展。20世纪60至70年代,许多发展中国家的经验证明,经济增长并不一定带来经济发展,即使在经济增长速度很高的情况下,许多发展中国家并没有取得社会经济的普遍进步,反而出现了“有增长无发展”或“没有发展的经济增长”的现象。

虽然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都指人均国民收入增加,但经济增长一般是指经济发达国家人均实际国民收入的增加。而经济发展理论则专门研究一个国家如何由不发达状态过渡到发达状态,因而主要研究发展中国家经济。如果说经济增长是一个“量”的概念,那么经济发展就是一个比较复杂的“质”的概念。

关于经济增长的源泉,宏观经济学通常借助于生产函数来研究。

宏观生产函数把一个经济中的产出与生产要素的投入及技术状况联系在一起。设宏观生产函数可以表示为:

则可以得到一个描述投入要素增长率、产出增长率与技术进步增长率之间关系的方程,称其为增长率的分解式,即:

从增长率分解式可知,产出的增加可以由三种力量(或因素)来解释,即劳动、资本和技术进步。换句话说,经济增长的源泉可被归结为劳动和资本的增长及技术进步。

有时,为了强调教育和培训对经济增长的潜在贡献,还把人力资本作为一种单独的投入写进生产函数。所谓人力资本是指体现在个人身上的获取收入的潜在的能力的价值,它包括天生的能力和才华以及通过后天教育训练获得的技能。当把人力资本作为一种单独投入时,按照上述分析的思路可知,人力资本也可以被归为经济增长的源泉之一。

另外,与其他学派研究角度不同的是,制度经济学则认为,制度因素在经济增长过程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也是经济增长的源泉。

(1)离散形式的新古典增长模型的基本公式为:

(2)上述关系式表明,人均资本的增加等于人均储蓄sf(k)减去(n+δ)k项。

(n+δ)k项可以这样来理解:劳动力的增长率为n,一定量的人均储蓄必须用于装备新工人,每个工人占有的资本为k,这一用途的储蓄为nk。另外,一定量的储蓄必须用于替换折旧资本,这一用途的储蓄为δk。总计为(n+δ)k的人均储蓄(或投资)被称为资本的广化。

人均储蓄超过(n+δ)k的部分则导致了人均资本k的上升,这被称为资本的深化。

因此,新古典增长模型的基本公式可以表述为:

资本深化=人均储蓄-资本广化

上式表明:若其他条件相同,储蓄率或投资率较高的国家通常比较富裕,在这些国家中,劳动力人均资本量较高,因此人均产量也较高。相反,根据新古典增长模型,人口增长率较高的国家通常比较贫穷。在这些国家,面对人口增长,为保持资本-劳动比率不变,需要把更大比例的收入用于储蓄和投资。这种资本广化的要求使得资本深化变得更为困难,从而使得人均资本量减少。

在新古典增长模型中,储蓄率上升,会导致人均资本的上升,而人均收入是人均资本的增函数,因而储蓄率上升会增加人均产量,直到经济达到新的均衡为止。储蓄率下降的结果则反之。

另一方面,稳态意味着:Y/Y=N/N=K/K=n。所以,储蓄率的变动不能影响到稳态的增长率,从这点上说,储蓄率的变动只有水平效应,没有增长效应。在下图中,经济最初位于C点的稳态均衡。现在假定人们想增加储蓄,这使储蓄曲线上移至s′f(k)的位置,这时新的稳态为C′。比较C点和C′点,可知储蓄率的增加提高了稳态的人均资本和人均产量。

新古典增长理论在这里得到的结论是:储蓄率的增加不能影响到稳态增长率(因为这一增长率是独立于储蓄率的),但储蓄率的提高确实能提高收入的稳态水平。

新古典增长理论虽然假定劳动力按一个不变的比率n增长,但当把n作为参数时,就可以说明人口增长对产量增长的影响。如下图所示

图中,经济最初位于A点的稳态均衡。现在假定人口增长率从n增加到n′,则图中的(n+δ)k线便移动到(n′+δ)k线,这时,新的稳态均衡为A′点。比较A′点与A点可知,人口增长率的增加降低了人均资本的稳态水平(从原来的kA减少到k′),进而降低了人均产量的稳态水平。这是从新古典增长理论得出的一个重要结论。

对人口增长进行比较静态分析的另一个重要结论是,人口增长率的上升增加了总产量的稳态增长率。这是因为A′点和A点都是稳态均衡点,稳态意味着:Y/Y=N/N=K/K=n。所以,当人口增长率上升,总产量的稳态增长率也上升。另一方面,由于A点和A′点都是稳态均衡点,故人口增长对人均资本和人均产量的增长率都不产生影响。

由于y=Y/N两边同时取对数得:lny=lnY-lnN,两边同时对t求导:

有:gy=gY-gN。式中,gy为人均产量的增长率,gY为总产量的增长率,gN为人口增长率。上式说明,人均产量增长率可以表示为总产量增长率与人口增长率之差。

计算该国1870~1929年人均收入增长率和1950~2004年人均收入增长率。

1870~1929年人均收入增长率为:

1950~2004年人均收入增长率为:

由题意,资本占国民收入的份额为α=0.25,则劳动占国民收入的份额为:β=1-α=0.75。

根据经济增长理论,资本和劳动这两种要素供给的增加取得的增长率为:αgk+βgl=0.25×2%+0.75×0.8%=1.1%。而实际的产出增长率为:gy=3.1%。二者差额为:3.1%-1.1%=2%。实际产出增长率与资本和劳动取得增长率两者的差额即为因要素生产率的提高而取得的增长率,即因技术进步提高了要素生产率而对经济增长所作的贡献。因此,在本题中,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为2%。

增长率分解式为:

GY=GA+αGN+βGK

推导过程如下:

已知总量生产函数为:

则有:

②式就是增长率的分解式。它的左端为产出的增长率,右端第一项为技术进步增长率,第二、三项为参数与劳动、资本投入量的增长率的乘积。

为了使方程的形式更加简练,可记为:

则③式化为:

④式即增长率的分解式。

上式的意义是,产出的增长率是由资本和劳动的增长率以及技术进步带来的。由于GY、GK、GN的数据可以从历史资料的分析中得到,因此,在用适当的方法估计参数α和β之后,便可以把技术进步增长率GA作为“余值”计算出来,即有:GA=GY-(αGN+βGK)。

此外,从分解式④可以看到,当参数α和β都小于1时(即劳动力和资本的边际效果较小时),要想提高产出增长率,技术水平的提高最为有效,这也为教育投资的政策提供了理论说明。

(1)由所给的总量生产函数,求得人均生产函数为:y=k1/3。在新古典增长模型中,稳态条件为:sf(k)=nk。即sk1/3=nk。解得人均资本量为

将其代入人均生产函数,求得稳态的人均产量为:

(2)解释国家间的生活差异的一个重要概念是人均收入,从①式、②式可知,当一个国家的储蓄率高,人口增长率低时,该国的稳态人均资本和人均产量就相对较高;反之,则正好相反。

因此,根据该模型,可以用储蓄率和人口增长率的差异来解释“为什么我们如此富裕,而他们如此贫穷”这个问题。例如当今社会,非洲一些国家储蓄率跟美国等发达国家相比相当低,而他们的人口增长率很多时候反而比发达国家人口增长率要高,这就造成了这些国家与美国等发达国家相比更加贫穷。

同时此模型说明,一国要想提高人民生活水平,要想使国家更加富裕,就必须要尽量增加储蓄率和减少人口增长。

(3)黄金律所要求的资本存量应满足:f′(k)=n

即,

在稳态时有:

所以有:

解得与黄金律相对应的储蓄率s*=1/3即为所求。

(1)人均生产函数:

于是:

(1)在新古典增长模型中,稳态条件为:sy=(n+δ)k。

代入数值得:0.1×(2k-0.5k2)=(0.05+0.05)k。

解得:k=2

把k=2代入生产函数,得y=2×2-0.5×22=2。

即稳态时人均资本k=2,人均产量y=2。

(2)稳态时的人均储蓄为sy=0.1×2=0.2。

稳态时的人均消费为c=y-sy=(1-s)y=0.9×2=1.8

(1)如下图所示,

以人均表示的生产函数为y=f(k)。储蓄函数为sy=sf(k),显示了在每一资本-劳动比率上被储蓄的那部分收入sy。直线(n+d)k表示为保证资本-劳动比率固定不变而要求的投资额。在二者相交处经济达到稳态。假设在地震发生之前经济处于稳态,人均资本是k*,并假设地震没有影响人们的储蓄行为。

(2)如果地震严重到影响人们的储蓄行为,那么储蓄线就会上下移动。这要依赖于储蓄率的增长或下降。

如果人们更多地储蓄,则将有更多的投资用于灾后的重建,储蓄函数将向上移动。如下图所示,

储蓄函数将向上移动至s′y,若与直线(n+d)k交于C′点,重新达到稳态,此时资本-劳动比率上升到k**,人均产出增至y**。

如果人们认为人生短暂,从而决定快乐地生活,他们就会减少储蓄。这样就会使储蓄率下降,储蓄函数下降到s″y。此时与直线(n+d)k交于C″点,重新达到稳态,那么资本-劳动比率下降到k***,人均产量下降到y***。

(1)根据新货币数量论和自然率假说,货币主义形成了以下几个理论观点。

(2)以弗里德曼为首的货币主义者根据其理论和对经验资料所做的分析,提出了自己的政策主张,主要包括以下三点:

新古典宏观经济学的假设条件主要有:个体利益最大化、理性预期、市场出清和自然率假说。

(1)个体利益最大化。

新古典经济学认为,宏观经济现象是个体经济行为的后果,宏观经济理论必须具有微观理论的基础。而微观经济学认为,理解个体行为的基本出发点就是假设个体追求其利益最大化。所以,要使宏观经济学具有坚实的微观经济基础,应将个体利益最大化作为基本假设。

(2)理性预期。

理性预期是指经济当事人在有效地利用一切信息的前提下,对经济变量作出在长期中平均来说最为准确的,而又与所使用的经济理论、模型相一致的预期。用通俗的话说,理性预期假设的意思是:在长期中,人们会准确地或趋向于预期到经济变量所应有的数值。

(3)市场出清。

市场出清指每一个市场都处于或趋向于供求相等的一般均衡状态。也就是说,无论是劳动市场上的工资还是产品市场上的价格都具有充分的灵活性,可以根据供求情况迅速进行调整,使相应的市场供给和需求相等或趋于相等。

(4)自然率假说。

按照自然率假说,任何一个社会都存在着一个自然失业率,其大小取决于该社会的技术水平、资源数量和文化传统等。在短期中,人为的经济政策的作用可能暂时使实际的失业率大于或小于自然失业率;而在长期中,该社会的经济总是趋向于自然失业率。这就是说,人为的经济政策的作用可以暂时或在短期中使实际的失业率大于或小于自然率,但是在长期中,不可能做到这一点。

一个典型企业i的供给函数由下式给出:

用Pe表示企业对价格总水平P的估计,从而有:

进一步地,企业对价格总水平的估计假定按下式进行:

上式表示,企业对价格总水平的估计由两部分组成:

将②式代入①式并整理,得:

从整体上看,整个经济的总供给曲线是通过对所有典型企业的供给曲线加总而得到的。

设整个经济的生产由n个像企业i的企业组成,则经济的总供给函数便为:

③式即为卢卡斯总供给函数。式中y为总产出,P为整个经济的价格水平,y*为经济的潜在产量。

式中,参数γ>0,P∧为公众对价格的预期。

新凯恩斯主义的短期总供给曲线可以从下图推导出来。

如上图所示,考虑到价格黏性,在合同期内,根据Pe而决定的W是黏着不变的。而在同一期间,实际价格水平却可以经常变动,整个社会的厂商又是按实际价格水平P来决定对劳动的需求的。

新凯恩斯主义者认为,厂商雇佣劳动的实际数量取决于货币工资W和劳动的需求曲线Nd的共同作用。货币工资已为合同所规定,不能改变,为了取得最大利润,厂商只能根据既定的货币工资W*和新的劳动需求曲线(价格水平会发生变化,从而劳动需求曲线会发生相应的移动)来决定雇佣的劳动数量。可以发现,在工资具有刚性或黏性的情况下,从不同的P可得到不同的N,根据这些不同的N便可在(b)图中得到不同的y,从而可在(c)图中找到不同的价格水平下对应的产量的点的组合,用一条光滑的曲线将这些点连在一起便得(c)图中的曲线ASK,这便是新凯恩斯主义的短期总供给曲线。

用P-P-1代替π,用Pe-P-1代替πe,这里P为当期价格水平的对数,P-1为前一期价格水平的对数,Pe为预期价格水平的对数。则上式变为:

将式②代入到式①,替换掉(u-u*)后得:

记λ=αyf/ε,则式③可写为:

式④即为总供给方程。这一方程可以同时代表古典的、凯恩斯的和常规的总供给曲线,而三者的差别在于参数λ的取值及对λ的解释。

具体来说,

预期是指从事经济活动的私人经济主体在对当前的行动做出决定之前,对将来的经济形势或经济变量(主要指价格波动)所作的预测。预期分为适应性预期和理性预期。

(2)所谓理性预期是在有效地利用一切信息的前提下,对经济变量作出的在长期中平均说来最为准确的,而又与所使用的经济理论、模型相一致的预期。这意味着作决策的经济主体是为追求最大利益而力求作正确预期的,并可以获得一切有关信息,在预期时不会犯系统错误,变量未来预期值与实际值是一致的。用通俗的语言来说,理性预期的意思是:在长期中,人们会准确地或趋向于预期到经济变量所应有的数值。

(3)综上所述,理性预期是在有效利用一切信息的前提下,对经济变量作出的在长期中平均说来是最准确的,而又与所使用的经济理论、模型相一致的预期。而适应性预期只是表明,人们在形成对现期的预测价格时,要考虑到上一期的预测误差,当上一期预测价格高于实际价格时,对下一期的预期价格要相应的减少;反之,则相应增加。

价格黏性是指价格不随总需求变动而迅速变化。价格黏性问题的重要性在于:价格是否有黏性的问题可以转换为市场能否出清的问题,即市场机制是否有效问题。

因此,价格有弹性时,市场出清;价格有黏性时,市场不能出清,此时市场机制失灵,只有政府干预才能纠正市场失效。

从中国2021年的房地产数据,就存在一定的价格黏性和出清困难。

从房屋新开工面积来看,自2020年起中国房屋新开工面积开始下滑,2021年中国房屋新开工面积为198895万平方米,较2020年减少了25538.0万平方米,同比减少11.38%,其中住宅房屋新开工面积为146379万平方米,办公楼房屋新开工面积为5224万平方米,商业营业用房房屋新开工面积为14106万平方米。

但同时,房价依然保持一定的刚性和黏性,甚至还在保持上涨。

2021年中国商品房销售额达181930亿元,较2020年增加了8317.0亿元,同比增长4.79%,其中住宅销售额为162730亿元,办公楼销售额为4701亿元,商业营业用房销售额为9692亿元。

从商品房待售面积来看,2021年中国商品房待售面积稳中有升,2021年中国商品房待售面积达51023万平方米,较2020年增加了1173.0万平方米,同比增长2.35%,其中住宅待售面积为22761万平方米,办公楼待售面积为3795万平方米,商业营业用房待售面积为12767万平方米。

实际经济周期理论是新古典宏观经济学的代表性理论之一。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新古典宏观经济学试图用实际因素解释宏观经济波动。实际经济周期理论认为经济波动之源是技术冲击,分析了波动传导以及货币与产出的关系。

(1)技术变革是引起经济波动的实际因素中至关重要的一个

实际经济周期理论认为,引起经济波动的实际因素很多,其中技术是一个重要的因素。按照实际经济周期理论,在人口和劳动力固定的情况下,一个经济中所产生的实际收入便取决于技术和资本存量,从而总量生产函数可以表示为y=zf(K),其中,y为实际收入,K为资本存量,z为技术状况。于是生产中的技术变动便反映在z值的变动上,z值的变动表现为生产函数的变动。由此可知,技术变动能够引起产出、消费、投资及就业等实际变量的波动。

实际经济周期理论认为,技术的冲击具有持续的影响,产出的波动是持续的。技术的随机冲击是负的,经济从较低的水平开始增长;技术的随机冲击是正的,经济从较高的水平上开始增长。产出的变化是永久的,而不是如同自然率假设认定的任何产出的波动都是对自然率水平的暂时偏离。

工资和价格的弹性不是使经济回到自然率水平,而是使经济回到稳定增长的路径。值得注意的是,技术变动主要影响供给,所以实际经济周期理论等价于供给周期理论。

(2)波动的传导

经济的周期变动是经济中所有部门共同变动的综合体现。技术变动同时对经济的各个部门产生冲击是不常见的。整个经济应该存在一个传导机制,它通常发生在某一个特定的部门内,被称为部门性波动源,然后,这个部门的技术变化能够传导到整个经济中去。

如果一个部门出现了技术变革,如机械工业出现了机器人,那么,跟随其后,诸如食品制造业、汽车生产企业等从该项技术创新中获利的部门和企业将向生产机器人的企业定货,这样便引起对机器人需求的增长,生产机器人的企业增加,生产扩张,从而部门的冲击引起了整个经济的波动。

(3)货币与实际变量

实际经济周期理论认为,即使在短期内货币也是中性的。名义货币量的变化不能引起产出和就业等实际变量的变化。实际经济周期理论的代表人物基德兰德和普雷斯科特在其模型中引入货币和银行系统,得出了产出决定货币的结论。该模型阐明两点:一是内部货币(银行系统的存款)与产出的关系比外部货币(基础货币)更密切,产出运动引起内部货币变化;二是价格运动主要与外部货币有关,与内部货币关系不大。

新古典宏观经济学的实际经济周期理论认为,宏观经济经常受到一些实际因素的冲击,如石油危机和农业歉收,还有诸如战争、人口增减、技术革新等。虽然冲击的具体原因很多,但是它们引起经济波动的途径是有限的,要么使人们的偏好发生变动,要么改变技术状况(生产率),或者使可利用的资源发生变动等。

新凯恩斯主义对宏观经济波动的考察是用总需求曲线和总供给曲线并结合长期劳动合同的交错性质来说明的,如下图所示。

假定经济起初位于总需求曲线AD0和新凯恩斯主义短期总供给曲线AS0的交点上,这时价格水平为P0,实际收入为y*。假定经济受到总需求冲击,如:全球经济的萎缩使净出口需求减少、增税、政府支出的减少等,反映在总需求曲线上,则是总需求曲线从AD0向左移至AD1。现在假定劳动市场的工资合同为期3年,且每年都有合同数的1/3数量的合同需要重新签订。按照新凯恩斯主义理论,当总需求曲线移到AD1后,实际收入下降到y1,价格水平下降到P1,这种状态一直持续到第一批劳动合同被重新签订时为止。当第一批占总数1/3的劳动合同重新签订时,劳动供求双方达成了较低的货币工资协议,较低的货币工资使短期总供给曲线向右移动到AS1,这时价格水平下降到P2,实际收入增加到y2。到了需求冲击后的第2年,当第二批劳动合同重新签订时,劳动供求双方又达成了较低的货币工资协议,较低的货币工资又使短期总供给曲线进一步向右移动到AS2,相应的,价格水平下降到P3,收入增加到y3。类似的,到了第三批劳动合同重新签订时,总供给曲线向右移动到AS3,这时,价格水平下降到P4,而收入则恢复到了总需求冲击前的充分就业水平y*。

按照上述分析,在新凯恩斯主义看来,整个经济经历了3年左右的衰退。这便是新凯恩斯主义对宏观经济波动所作的解释。

目前宏观经济学中的分歧还是比较多的,但这并不是说,宏观经济学不存在共识。目前宏观经济学的基本共识有以下几点:

(1)在长期,一国生产物品和劳务的能力决定着该国居民的生活水平

首先,GDP是衡量一国经济福利的一项重要指标。实际GDP衡量了该国满足其居民需要和愿望的能力。从一定程度讲,宏观经济学最重要的问题是什么决定了GDP的水平和GDP的增长。其次,在长期,GDP依赖于劳动、资本和技术在内的生产要素。当生产要素增加和技术水平提高时,GDP也随之增长。

(2)制度对于长期经济增长是非常重要的

宏观经济学家已经意识到,基础性制度,例如清晰界定的产权和不存在腐败,对实现高经济增长是非常关键的。

(3)在长期货币增长率决定通货膨胀率

宏观经济强调了货币供给的增长是通货膨胀的最终决定因素,宏观经济学界几乎一致同意美国经济学家弗里德曼的名言:“通货膨胀时时处处都是一种货币现象。”

(4)在短期,总需求影响一国生产的物品与服务的数量

在短期,价格是黏性的,所以总需求至关重要。由于总需求在短期影响产出,所以,所有影响总需求的变量都能够影响经济波动。由于总需求的变动对短期波动是重要的,政策制定者对经济进行密切的监控。

(5)在短期,政策制定者面临通货膨胀和失业之间的权衡

在短期,失业和通货膨胀之间存在着短期菲利普斯曲线所表示的取舍关系。宏观经济学已经说明,政策制定者可以用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调节总需求,从而使得失业率和通货膨胀率处于可控范围。

(6)预期是重要的

理性预期理论强调经济主体一般受到最优化行为的驱动,因而他们对未来变量的预期应该是利用所有可以获得的信息作出的最优预测。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经济学家开始对把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分割开来研究的这种分裂提出质疑。经济学界已经逐渐认识到宏观经济行为必须与其背后的微观经济学原理联系在一起,只有一套经济学原理,而不是两套。

下面试举两例来说明微观经济学是如何应用于宏观经济分析:

(1)卢卡斯供给曲线是以微观分析为基础推导的宏观总供给曲线。卢卡斯假定整个经济由n个完全相同的厂商组成,只要推出代表性厂商i的供给曲线,然后进行加总就可以得出整个社会的总供给曲线。

(2)新凯恩斯主义学者的理论致力于构筑宏观经济学的微观基础。在新凯恩斯主义关于工资和价格黏性的理论分析中用到了不完全竞争理论。

从各国的统计数据中大致可以看出货币流通速度往往是顺周期变动的,这一现象和凯恩斯主义的观点是相吻合的。按照凯恩斯主义的观点,货币需求和利率是成反向变动的,而利率的变动往往又是顺周期的,也就是说利率在经济繁荣时上升,衰退时下降,受此影响,货币需求在繁荣时期会趋于下降,在衰退时期会趋于上升。而根据交易方程式,货币需求又是和货币流通速度成反向关系的,因此货币流通速度会表现出顺周期变动的特征。

弗里德曼的货币需求理论也对货币流通速度的顺周期波动提供合理的解释。他的解释是这样的:由于货币的需求是由永久性收入决定的,而在繁荣时期,永久性收入的增长相对慢于现期收入的增长,因而货币需求的增长相对慢于国民收入的增长,货币流通速度也就上升或加快上升;在衰退时期,永久性收入的下降慢于现期收入的下降,因而货币需求的下降也相对慢于国民收入的下降,货币流通速度就下降或增长放慢。这样,货币流通速度就表现出顺周期的特征。

经济衰退后,从一个非充分就业的均衡状态恢复到充分就业的均衡状态是一个缓慢的过程,因此可以用政策来刺激总需求,原理如下图所示。

假定经济最初处于由总需求曲线AD0和总供给曲线ASK的交点A所确定的充分就业状态,收入和价格水平分别为Y0和P0。总需求减少使总需求曲线移动到AD1,实际收入下降到Y1,价格水平下降到P1。

假设签订的劳动合同为期1年,尽管厂商和个人都有理性预期,但必须到这一年的年末新的合同才会被重新签订,这意味着,ASK曲线并没有移动。按照新凯恩斯主义的观点,如果政府在衰退时采取刺激需求的政策使总需求曲线从AD1回复到原来的AD0的位置,或抵消外部冲击使总需求曲线不从AD0移动到AD1,那么因为ASK曲线没有移动或移动缓慢,从而上述稳定化政策是必要的。

(1)凯恩斯所讲的有效需求,是指社会上商品总供给价格与总需求价格达到均衡时的总需求。

(2)当总需求价格大于总供给价格时,即一定的就业量下预期收益会超过导致这一就业量所必须的收益时,企业会扩大生产,增雇工人;相反,则会缩减生产,减少雇员。只有当总供给价格等于总需求价格时,企业才能获得最大的预期利润,达到均衡状态,这时的总需求就是有效需求。因此,假定某年的总供给大于总需求,同时存在失业,表明有效需求不足,于是失业会上升,国民收入会下降。凯恩斯认为,这时需要由政府用扩大总需求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对经济加以干预,以降低失业率,提高国民收入水平。

(1)卢卡斯供给曲线是在个体利益最大化的假设下,通过考察微观经济中的基本单位——企业的行为引申出来的,因此是建立在微观基础之上的宏观总供给曲线。

(2)卢卡斯批评又称卢卡斯批判,是卢卡斯提出的一种认为传统政策分析没有充分考虑到政策变动对人们预期影响的观点。卢卡斯供给曲线在推导过程中强调企业预期的作用,表明预期价格与实际价格的偏离会导致产出与经济正常产出的偏离。当事人会搜集一切信息来不断调整自己的预期,使得预期与现实相一致,于是任何经济政策的结果都会被当事人所预期到,当事人对政策作出相应的反应而使其失去作用。卢卡斯批评指出,如果经济模型不考虑人们预期变化从而调整参数,那么最终其对经济结果的预测准确性难以保证。而卢卡斯供给曲线有效地考虑了不同比例的企业在生产时对价格的不同预期,从而使得该供给模型更具有微观基础,也更经得起卢卡斯批判。

长期劳动合同论是新凯恩斯主义者用来解释名义工资黏性的一种理论。在西方国家中,诸如汽车、钢铁、建筑等许多行业是高度工会化的,而像服装、饮食等行业主要是非工会化的。

在工资模式上,非工会化行业的工人常常效仿工会化的行业。在工会化的行业中,劳资双方一般签订为期三年或不同期限的劳动合同。这就造成了每三年谈判一次工资的周期。但是,不同厂商或行业的合同的谈判和签订不是同步的,一般是错开的。影响工资谈判的因素有预期的劳动生产率、产出增长率、通货膨胀率、失业率和其他可比工人的工资等。劳资双方对这些因素都要进行调查研究,因而谈判要花费成本。罢工给劳资双方带来的损失会更大。而长期劳动合同对厂商和对工人都是有利的,可以降低谈判成本,减少罢工次数。所以,追求最大化的厂商和工人都愿意通过谈判签订为期几年的长期劳动合同,以便预先规定厂商和工人的未来行为。

结果不但合同期内工资固定,而且合同到期后,工资也将受到期工资固定的影响,而不能迅速充分地调整,从而排除了适应条件变化而迅速调整工资的可能性,使名义工资具有黏性。

解得总产量Y=100,总价格P=1。

(3)联立新的总需求和总供给方程:

解得总产量Y=110,总价格P=1.05。

(1)根据题意,近期内预期政策不变化,经济处于潜在产量水平,因此有:4000=1101+1.288×750+3.221×600/P。解得:P≈1。

(2)货币供给从600增加到620是中央银行宣布的,因此P=P∧,产量仍是y*=4000。这时的价格为:4000=1101+1.288×750+3.221×620/P。解得:P≈1.033。

(3)中央银行宣布把货币供给从600增加到620,因此,这时P∧=1.033,但实际增加到670。因此,卢卡斯曲线为:y=20000(P-1.033)+4000=20000P-16660。总需求为:y=1101+1.288×750+3.221×670/P=2067+2158/P。令总需求等于总供给:2067+2158/P=20000P-16660,解得:P≈1.04,y≈4142。

将y=y_+β(π-πe)代入效用函数的目标函数为:

令dL/dπ=0,即:-2cπ-2β[(1-k)y_+β(π-πe)]=0解得效用最大时,有:

当政府宣布零通货膨胀政策时πe=0,此时政府效用最大的通货膨胀率为:

THE END
1.什么是发展速度与增长速度?增长速度则是以相减和相除结合计算的动态比较指标,其计算公式为: 增长速度=(某指标报告期数值-该指标基期数值)/ 该指标基期数值 计算结果若是正值,则叫增长速度,也可叫增长率;若是负值,则叫降低速度,也可叫降低率。如上例的某地固定资产投资2023年比2022年的增长速度为:(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zI3NjU3MTk4Mw==&mid=2247513990&idx=1&sn=06a75620765fb392fb6d4bbe6bcf8b97&chksm=eab41e41221086160bcc348fb07d62344856510c73073eeb4373af36fb715f5cddebb27b92a6&scene=27
2.电大《西方经济学》形考作业答案D.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给一个企业所带来的产量或收益的增加 四、问答题 1.分析与阐述均衡价格的决定与变动 答:均衡价格是指一种商品需求量与供给量相等时的价格。 均衡价格是由需求与供给决定的,需求或供给任何一方的变动都会引起均衡价格的变动。①需求变动对均衡价格的影响:需求变动是指价格不变的情况下,影响需求https://www.360wenmi.com/f/filewe6bi32c.html
3.实际发生的经济增长率也就是事后的增长率是由实际储蓄率(S)和实际实际发生的经济增长率也就是事后的增长率是由实际储蓄率(S)和实际资本产量比(VA)所决定的是(的正确答案和题目解析https://www.12tiku.com/newtiku/919884/41071351.html
4.您好,我想询问的是,业绩7万分三十天,我怎么算才能算出我第一天应大于或等于100%即为达成目标。”以下是相关拓展,希望对您有所帮助:达成率的公式:达成率=实际产量/标准产量增长率、成长率、达成率有什么不同经济增长率是末期国民生产总值与基期国民生产总值的比较 以末期现行价格计算末期GNP,得出的增长率是名义经济增长率。 以不变价格(即基期价格)计算末期GNP,得出https://wen.baidu.com/question/1584344899936758060.html
5.假如2021年全年W市粮食产量增长率创5年来的新高,则2021年全年W市假如2021年全年W市粮食产量增长率创5年来的新高,则2021年全年W市粮食产量一定高于( )万吨。A.3555.6B.3689.7C.3859.7D.4025.3的答案是什么.用刷刷题APP,拍照搜索答疑.刷刷题(shuashuati.com)是专业的大学职业搜题找答案,刷题练习的工具.一键将文档转化为在线题库手机刷题https://www.shuashuati.com/ti/81e269c375484eb79467fea77219be71.html?fm=bd98578a7e32238b2fc4015d76fe116833
6.设实际储蓄率为0.4,实际资本一产量比率为3,合意储蓄率为0.5,合意然增长率为8%,根据哈罗德模型计算:实际增长率、有保证的增长率、最适宜的储蓄率。 答案 查看答案 更多“设实际储蓄率为0.4,实际资本一产量比率为3,合意储蓄率为 0.5,合意的资本一产量比率为4,自”相关的问题 第1题 在储蓄率为18%的前提下,要想把产量的年增长率从6%提高到9%,根据哈罗德增长模型,资本-产量比https://www.ycpai.cn/souti/c8xalxl7.html
7.综合练习试卷104自考A.各国人均GDP水平不同,但它们都以相同比率增长 B.各国可能有不同的增长率和产量水平,但它们都有相同的人均GDP水平 C.各国可能有相同的增长率和产量水平,因为任何一个国家都可以得到相同的生产要素 D.各国的人均GDP水平和增长率都有极大差别,因此,穷国在某一时期可能变富 https://www.educity.cn/zikao/63892.html
8.TheEconomist《经济学人》常用词汇总结economisttmpact是啥25、规模收益不变(Constant returns to scale) 如果所有投入品的数量都以相同的百分数增加,并导致产量也以相同的百分数增加,就是规模收益不变的。 26、消费者剩余(Consumer surplus) 消费者剩余是指消费者愿意为某种商品或服务所支付的最大数量与他实际支付的数量之差。 https://blog.csdn.net/xiangyunl/article/details/5703384
9.经济学:经济增长和经济周期理论在线测试(每日一练)20、单项选择题 假如要把产量的年增长率从4%提高到6%,在资本-产量比等于3的前提下,根据哈罗德增长模型,储蓄率应达到()。 A.18% B.25% C.27% D.30% 点击查看答案 21、单项选择题 假定不存在技术进步,从长期来看,()不正确。 A.资本存量保持不变 B.人均消费水平保持不变 C.储蓄率保持不变 D.人均http://www.91exam.org/exam/87-4527/4527621.html
10.资本主义危机理论(八):长周期5实际货币--黄金的数量增长将开始放缓。 随着世界上囤积的黄金的增长率,相对于实际资本的增长率开始放缓,利息率将上升,降低企业的利润。迟早会爆发生产过剩的危机--或者说一系列的危机--将再次把商品的价格降低到--或者说低于--其价值。 届时,黄金产量--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将再次增加。现在,价格将像发现https://zhuanlan.zhihu.com/p/366193998
11.2019中国人民银行秋季招聘考试行测模拟题三十三34. 当税收增加时,根据可贷资金模型,实际利率会( )。(2016.12) A.升高 B.下降 C.不变 D.不确定 【答案】B。税收增加,属于紧缩性的财政政策,IS曲线向左移,此时利率下降,国民收入减少,故B项正确,ACD错误。所以答案选B。 35. 如果稳定状态的失业率为0.125,每个月找工作的失业者比例(即入职率)为0.56,那么https://m.nmg.huatu.com/2018/1108/1553494.html
12.自考大专00889经济学(二)问答题162道复习资料59.什么是长期平均成本? 答:长期平均成本是长期中,平均每单位产量的总成本。通常,在长期中随着产量的增加,平均成本也是先下降,然后会有一个相对稳定和保持不变的阶段,之后,随着产量的继续增加,平均成本最终会上升。 60.长期平均成本曲线呈现如此形状的原因? http://www.mdgs-edu.com/fxzl/1654.html
13.公务员《行政职业能力测试》第五部分公务员考试贵州好工作A.人口老龄化 B.人口增长过快 C.人中死亡率降低 D.人口城市化速度加快 正确答案是:D (二) 请根据统计表回答6~10题: 6.实际产量最大的是哪种产品? A.氢氧化铝 B.普通铝锭 C.拉丝铝 D.稀土铝 正确答案是:D 7.计划产量与实际产量差异最大的是哪种产品? http://www.gzu521.net/gwy/2006/08/5265.htm
14.重难知识点,CFA一级经济学F是函数表示,不是变量。 两个重要假设: 规模报酬不变:投入要素同比例增加,产出也同比例增加 生产率递减:同边际递减规律 在前面规模经济和规模不经济部分提到,不能单一的通过增加劳动力来提高产量,因为资本存在限制。必须要同时提高资本投入,才能提高边际收益。所以经济增长也不能单一的依靠资本的深化投入(capital https://www.douban.com/note/756324519/
15.财管156【14-多选】下列关于可持续增长率的说法中,错误的有( )。 A.可持续增长率是指企业仅依靠内部筹资时,可实现的最大销售增长率B.可持续增长率是指不改变经营效率和财务政策时,可实现的最大销售增长率C.在经营效率和财务政策不变时,可持续增长率等于实际增长率D.在可持续增长状态下,企业的资产、负债和权益保持同https://www.wjx.cn/xz/277315419.aspx
16.11.8根据经济增长模型计算经济增长率(1)哈罗德一多马经济增长模型 哈罗德模型是在假设技术不变的前提下研究资本增加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的,其基本公式是: G = S / C 。 哈罗德模型认为,长期中实现经济稳定增长的条件是实际增长率、有保证的增长率与自然增长率相一致,即 G = GW = Gn 。如果这三种增长率不一致,则会引起经济中的波动。 https://www.jianshu.com/p/e7b085f3b6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