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发”的货币到哪里去了

经济学界经常引证一个原理:当货币供给增长率超过产值的增长率时,通货膨胀就会发生。这个原理是基于20世纪初的货币数量论提出来的。美国经济学者巴德(RobinBade)在颇有影响的经济学教科书《宏观经济学原理》中曾经这样表述:如果用M表示货币供给,用V表示货币流通速度,用Y表示实际产值,用P表示价格水平,那么货币数量论的交易方程式可表达为:MV=PY。如果用增长率来表示各个变量,从长期来看,交易方程式可表达为:货币供给增长率+货币流通速度增长率=通货膨胀率+实际产值增长率。这意味着在货币流通速度不变的条件下,货币供给增长率-实际产值增长率=通货膨胀率。

实际上,在货币供给和通货膨胀关系上,对经济学界影响最大的是弗里德曼的思想。1956年,美国经济学者弗里德曼发表了题为《货币数量论:一种重新表述》的论文,提出要恢复货币数量论的学术声誉。1957年他又发表了一篇题为《价格与经济稳定和增长的关系》的论文,分析了货币供给、产量和价格水平之间的关系,并指出:“据我所知,并不存在单位产量的货币存量发生较大变动而价格水平却没有发生方向相同的较大变动的情况”。由此,他得出相应的政策含义:货币存量的增长要适应产量的增长和人口的增长,为了保持长期价格稳定,货币存量必须每年增长3%—5%。

虽然弗里德曼没有提出货币供给增长率-实际产值增长率=通货膨胀率的公式,但是他把货币存量的增长率与实际产量的增长率进行比较来说明通货膨胀。弗里德曼在分析中提出了一个含混的概念“较大”,但何为“较大”?货币供给增长率超过实际产值增长率多大才是“较大”?他并没有解释清楚。此后,许多学者都用货币供给/实际国内生产总值作为度量中央银行投放货币是多了还是少了的主要依据。

这个原理符合现实的经济情况吗?下面我们分别考察美国、中国和日本三大经济体进入21世纪以来货币供给增长率、产值增长率和通货膨胀率的关系。货币供给增长率采用狭义货币供给量M1的指标,产值增长率采用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指标,通货膨胀率采用消费者价格指数(CPI)的指标。如果把货币供给增长率与产值增长率之差称为理论通货膨胀率,把现实经济发生的CPI称为现实通货膨胀率,那么美国、中国、日本2000年以来两种通货膨胀率如图1、图2和图3所示。从图中可以看到:第一,宏观货币政策具有反周期的调整,在经济衰退时期,通货膨胀率较低,但货币增长率较高。从总体来看,理论通货膨胀率远高于现实通货膨胀率,“货币供给增长率-实际产值增长率=通货膨胀率”的理念不符合现实经济。第二,考虑到基于货币数量论的分析属于长期分析,我们测算了2000—2019年各国货币及产值的年均增长率。可以发现,20年来美国、中国、日本的理论年通货膨胀率分别是4.62%、4.71%和4.89%,但现实年通货膨胀率仅分别为2.18%、2.23%和0.29%,两者相距甚远。美国、中国、日本的货币供给增长率远高于实际产值增长率,但这些国家的消费品价格相当稳定,其中日本的消费品价格几乎是零上涨。

在这里,可以回应前面引述的弗里德曼关于货币存量发生较大变动的问题。如何理解“较大”二字?从极端的情况来看,如果中央银行像津巴布韦和委内瑞拉中央银行那样投放货币称为“较大”,那么价格水平确实会大幅度上涨。但从不那么极端的情况来看,美国、中国和日本进入21世纪以后的情况表明,货币供给增长率较大幅度地高于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价格水平并不会出现较大幅度上升,其中日本的情况更为明显。

由于国内生产总值体现一个国家的宏观经济状况,这样就产生了一个问题:货币供给增长率超过实际产值增长率而又没有导致相应的通货膨胀率,“超发”的货币到哪里去了?

二、货币到二手商品市场和金融市场去了

实际上,“货币增长率-实际产值增长率=通货膨胀率”的原理存在严重的逻辑缺陷。

首先回到这个原理的理论渊源。这个原理源于货币数量论的交易方程式,而该方程式是美国经济学者费雪(I.Fisher)提出来的,称为费雪方程式。费雪方程式的原式是MV=PW,其中W是商品交易量而不是实际产值。把商品交易量变成产值的是货币数量论的“现金方程式”,而“现金方程式”是由英国经济学者庇古(A.C.Pigou)提出来的,称为剑桥方程式。剑桥方程式的原式是M=kPY,其中k实际上是费雪方程式的1/V,但把费雪的W改换为实际国民收入即实际产值Y。庇古的这个改变是有用意的,费雪的商品交易量难以计量,而国民收入是可以计量的。弗里德曼曾经做了这样的解释:“国民账户和社会账户近来的发展已开始侧重于国民收入交易而不是总交易,而且已经很明确地、令人满意地解决了区分价格变化和数量变化所产生的概念上及统计上的问题。”然而,正由于这个改变,人们对影响货币需求因素的认识变得模糊了。

由于决定货币需求量的是W而不是Y,而W远大于Y,除非Y与W同比例变化,否则在货币流通速度不变的条件下,M增长率大于Y增长率并不意味货币供给过多,只有M增长率大于W增长率才意味着从交换媒介的角度看货币供给过多了。交易方程式原来意义上的W包括最终商品和二手商品的交易,从现在来看W还应包括金融资产的交易。这样,我们就可以回答“超发”的货币到哪里去了的问题:在货币供给增长率高于实际产值增长率的条件下,部分货币到二手商品市场及金融市场去了。

实际上,凯恩斯和弗里德曼均提出货币需求还取决于金融资产的投资。凯恩斯在1936年出版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中提出,设M是货币需求量,M1为满足交易动机和谨慎动机所持有的现金数量,M2为满足投机动机所持有的现金的数量,Y是国民收入,r为利息率,那么流动偏好函数(即货币需求函数)为M=M1+M2=L1(Y)+L2(r),其中自变量r出现就是因为人们要进行债券的投资。弗里德曼在1956年和1970年分别发表了题为《货币数量论:一种重新表述》和《货币分析的理论结构》的论文,提出货币需求量除了取决于实际收入以外,还取决于非人力形式的财富的比例、债券的名义报酬率、股票的名义报酬率等因素,说明货币需求受到金融资产配置的影响。

金融资产的交易需要大量的货币,而且金融资产的交易量与最终商品的价值不可能同比例变化。如图4所示,以美国为例,从1951年至2018年,其金融资产(包括存款、债券、股票等)价值的增长率(年均7.68%)一直远高于实际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年均3.14%)。值得注意的是,金融资产的价值是指市场价值,即市场价格与数量的乘积,它与金融资产交易量是不同的。金融资产的特点是交易频繁,它的交易量远大于它的市场价值。很显然,按照实际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率来决定货币供给的增长率,无法适应越来越庞大的金融资产交易的需要。

正因为货币除了用于最终商品的生产过程中的交换以外,还用于二手商品和金融资产的交易,如果大量的货币涌进二手商品市场和金融市场,就有可能导致以房地产为代表的物质资产和以股票为代表的金融资产价格上升,产生资产泡沫。

由此可见,当货币供给增长率超过实际产值增长率时,未必发生通货膨胀。在不考虑货币流通速度的条件下,只有货币供给增长率超过各种商品和金融资产交易形成的对货币需求的增长率,才可能发生通货膨胀。

三、货币流通速度放慢了

经济学界基于货币数量论的“交易方程式”提出“货币供给增长率-实际产值增长率=通货膨胀率”的等式有一个前提,即货币流通速度是稳定的。但在现实经济中,货币流通速度并非稳定。根据“货币供给增长率+货币流通速度增长率=通货膨胀率+实际产值增长率”的等式,当货币流通速度增长率为负数时,即使货币供给增长率超过实际产值增长率,也不会发生通货膨胀。

也有一些经济学者认为货币流通速度不是稳定的。美国经济学者米什金(FedericS.Mishkin)指出,在1950年以前货币流通速度的波动相当大,1950年以后货币流通速度的波动比较缓和。他认为货币流通速度是利率的函数,当利率上升时,人们在既定的收入水平上持有较少的实际货币余额,货币流通速度上升。美国经济学者萨缪尔森(PaulA.Samuelson)认为:“在1979年以前,货币流转速度是稳定增长的,并且是可以预测的。但从1980年开始,活跃的货币政策、更高变化的利率和金融创新导致了货币流转速度的季度不稳定性。”

上述经济学者在分析货币流通速度时,都是采用的(PY)/M的指标。根据国民经济核算方法的发展,PY从最初采用国民收入指标,到采用国民生产总值指标,再到采用国内生产总值指标。但正如前面所指出的,货币流通速度的公式不是(PY)/M,而是(PW)/M,W包括了所有商品和金融资产的交易量。但交易量如何计量?经济学者正因为交易量不可计量才采用产值指标。令人欣慰的是,国际清算银行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提供若干个国家的银行之间以及非银行主体使用各种支付方式进行非现金交易的统计数据,这使得社会交易额的估算成为可能。

根据国际清算银行的统计数据,可以分别得到基于名义国内生产总值计算和基于非现金社会交易额计算的美国货币流通速度(见图5和图6)。比较两图可以发现,基于国内生产总值计算的货币流通速度相对稳定,但基于社会交易额计算的货币流通速度则表现出不稳定性。从图6还可以看到,2009年发生经济衰退时,美国联邦储备系统大规模增加货币供给量以刺激经济,但货币流通速度发生了较大幅度下降,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抵消货币供给量增加对经济的影响。

费雪和凯恩斯的分析都有道理,但在中央银行大规模投放货币的情况下,货币流通速度的变化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们对未来通货膨胀的预期。如果人们认为中央银行是负责任的,有能力控制住通货膨胀,那么他们就会按照实际经济情况安排支出,货币流通速度会发生较大幅度下降,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抵消货币供给增加的影响。如果人们认为中央银行是不负责任的,未必能控制得住通货膨胀,那么他们就会大规模地增加支出来避免货币贬值的影响,从而导致严重通货膨胀的发生。

日本是前一种情形的典型例子。2000—2019年,日本的货币供给年均增长率与实际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率之差高达4.89个百分点,但年均通货膨胀率只有0.29%。尤其是2002年,日本中央银行实行超级宽松的货币政策,M1增长率高达27.51%,远远超过0.10%的GDP增长率,但CPI的增长率还是-0.90%。导致这种状况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日本中央银行宣布以2%的通货膨胀率为目标来决定货币供给的投放量,民众很清楚知道中央银行希望实现温和的通货膨胀,而不是制造严重的通货膨胀,他们不会因此而改变自己的支出。这样,日本的货币流通速度便大幅度下降,抵消了货币供给大幅度增加的影响,结果价格水平并没有上升。

津巴布韦是后一种情形的极端例子。2000年,津巴布韦开始实行激进的土地改革,剥夺白人的土地。但由于黑人的管理能力和生产技术缺乏造成了农业生产萎缩,再加上西方发达国家的经济制裁,津巴布韦经济陷入了困境。在这种情况下,津巴布韦中央银行大规模发行货币来应付政府的支出。民众意识到货币将会贬值,于是尽快甩掉手中的货币以换取实物,商品价格急剧上升。中央银行只好继续大规模发行货币,到2009年1月所发行纸币的最大面值已经达到100万亿津元。民众已经完全不信任货币,正是这种恶性循环使2008年津巴布韦的年通货膨胀率达到2×倍。

四、货币沉淀在存款账户里了

货币流通速度放慢意味着人们使用货币支出的频率下降,那么“超发”货币到哪里去了呢?实际上,货币沉淀在存款里了。但要证明中央银行投放的货币沉淀在存款里并不容易。

人们支出所使用的货币主要是现金和存款。从现金的角度来看,一个国家在某个时期货币流通速度下降而现金大量增加,说明中央银行投放的部分货币没有进入流通领域,而是以现金的形式被人们持有。但由于现金没有利息收益,大量持有现金也不安全,人们会把不准备用于支出的现金以存款的方式存放在银行,即现金将会转换为存款。在现代经济里,人们支出主要通过电子支付、银行卡或支票等形式支出存款,但存款数据本身不能反映这些存款被频繁使用还是沉淀下来了。不管人们使用存款进行支付是频繁还是不频繁,当某A使用存款对某B支付时,A的存款减少,B的存款增加,社会的存款总量并没有变化。

日本是货币供给增长率较大幅度超过实际产值增长率而通货膨胀率又极低的国家,下面我们以日本为例来论证中央银行投放的货币如何以存款的形式沉淀下来了。各国中央银行都要求商业银行接受存款以后必须保留一定数量的资金并把它存放在中央银行的账户里,该资金称为准备金。从2000年起,日本商业银行实际准备金越来越高,不断拉大与法定准备金的差距,到2019年实际准备金已经达到法定准备金的33.75倍。2013年以来,日本中央银行为了刺激经济,较大幅度地投放货币,但由于经济不景气,投资机会少,贷款需求增长缓慢,日本商业银行只好把资金存放在中央银行,以获取超额准备金的利息。这样,从中央银行投放出来的货币,又以超额准备金的形式回到中央银行,货币沉淀在商业银行在中央银行开设的存款账户了。正因如此,2016年起,日本中央银行开始对商业银行存放的超过一定幅度的超额准备金实行负利率政策。

五、对货币增长、产值增长和通货膨胀关系的重新表述

从上面分析可以看到,“货币供给增长率-实际产值增长率=通货膨胀率”的关系并不成立。货币供给到通货膨胀的传递过程存在十分复杂的非线性关系。

第一,在社会资源没有被充分利用且社会生产能力可以迅速扩张的条件下,货币供给的增加可以通过利率下降和消费与投资支出增加导致实际产值增加。货币数量论提出的“货币中性”看法(即货币不会影响实际产值)可能适合于20世纪初期的情况,但不适合战后的经济现实,凯恩斯和弗里德曼货币理论所提出的“货币非中性”看法是正确的。

第三,货币流通速度在短期是易变的,在长期也不是稳定的。在货币供给增加的情况下,货币会流向商品市场和金融市场以执行它的交换媒介职能。如果货币供给量超过了正常的货币需求量,过量的货币供给是否导致商品价格和金融资产价格的上升则取决于人们对未来商品和金融资产价格的预期。如果人们没有形成商品和金融资产价格上升的预期,货币的储藏职能将发挥作用,货币流通速度出现下降,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抵消货币供给增加的影响。

第四,如果把商品价格的持续上升称为通货膨胀,把金融资产价格的大幅度上升称为金融资产泡沫,那么货币供给的增加是否导致通货膨胀和金融资产泡沫,关键在于人们是否形成商品和金融资产价格上升的预期。当货币供给增加不是很过分时,如果人们认为未来商品和金融资产的价格不会持续上升(如前述日本的例子),那么通货膨胀和金融资产泡沫就不会发生;但如果人们认为未来商品或金融资产价格会持续上升,那么通货膨胀或金融资产泡沫就会产生。当货币供给的增加很过分时,人们必然产生严重通货膨胀的预期,并抢购商品(如前述津巴布韦的例子),最终引发恶性通货膨胀。到这里,可以再次回应弗里德曼关于货币存量发生“较大”变动的问题。关键不是货币供给量增长率达到多大的绝对数才是“较大”,而是货币供给量的增加有没有导致人们对未来通货膨胀的预期。在日本的例子中,由于民众并没有产生通货膨胀预期,货币供给增长率超过实际产值增长率5个百分点也不是“较大”。

第五,判断一个国家是否发生通货膨胀不是看货币增长率是否超过实际产值增长率,而是看这个国家的消费者价格指数(CPI)和生产者价格指数(PPI)的上升幅度,也即考察消费品和投资品价格的上升幅度。如果把通货膨胀定义为价格水平持续上升,那么货币供给的增加有可能导致通货膨胀,但通货膨胀未必是由货币供给增加带来的,20世纪70年代的石油危机造成石油价格及美国物价水平大幅度上涨就是典型的例子。

与此相似,货币供给的增加有可能导致房地产市场或股票市场泡沫,但房地产市场或股票市场泡沫未必是由货币供给增加带来的。如果房地产市场或者股票市场投机风潮掀起,即使没有货币供给的过量增加,同样也会造成泡沫。中国近20年来的房地产价格上升就是一个典型例子。许多人说中国房地产价格上升是货币过量发行带来的,如果原因如此简单,中央银行适当收缩货币岂不就可以抑制房地产价格过快上升?实际上,在价格上升趋势形成以后,社会资金都涌向房地产市场,正是这种投机狂热导致房地产价格持续大幅度上升。如果一定要说中国货币供给与房地产价格有什么关系,那么前者不是后者的原因,反而后者有时会成为前者的原因。当房地产业像“黑洞”那样吸纳社会资金时,中央银行有时不得不投放更多货币以缓解社会资金的短缺。

因此,货币供给增长率超过实际产值增长率未必是货币超发,应该摒弃“货币供给增长率-实际产值增长率=通货膨胀率”这个误导性原理。

六、政策含义及启示

在货币政策问题上,经济学界提出过不少货币规则,但这些规则有的没有被实行,有的则不适合现实经济的需要。因此,基于前面对货币增长、产值增长和通货膨胀关系的重新表述,我们尝试探讨新的货币规则。

首先考察简单货币规则。弗里德曼在1957年就提出了简单货币规则:货币存量的增长要适应产量的增长和人口的增长。为了保持长期价格稳定,货币存量必须每年增长3%—5%。但从图7可以看到,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并没有按照实际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率来确定货币供给量的增长率,并且货币供给增长率从来不是一个稳定的状态,它带有较为明显的反周期特征。

其次考察以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为目标的货币规则。美国经济学者麦卡勒姆(B.T.Mccallum)在1988年提出了货币规则的建议,被经济学界称为“麦卡勒姆规则”。“麦卡勒姆规则”的基本内容是,基础货币增量应该按照一定的系数随着名义国内生产总值的实际增长率和目标增长率的差额进行调整,如果前者高于后者,应该减少基础货币;如果前者小于后者,应该增加基础货币。多年来,许多发达国家的中央银行按照类似规则进行反经济周期操作,在经济衰退时增加货币供给,在通货膨胀时减少货币供给。但这个货币规则存在一个问题。在国内生产总值目标增长率高于现实增长率的时候,是否要一直增加货币供给量以达到目标增长率?也就是增加货币供给量的“度”的问题。实际上,正如图7所显示的美国2008年以来的情形,即使不断增加货币供给,也未必能够达到国内生产总值目标增长率。

最后考察以通货膨胀率为目标的货币规则。2008年美国金融危机激化给世界经济带来了衰退性冲击,发达国家经济低迷,价格水平下降。在此背景下,欧元区和日本实行以通货膨胀率为目标的货币规则,各自央行都把2%的消费者价格指数(CPI)增长率作为增加货币供给量的目标,只要CPI增长率没有达到2%,货币供给量就继续增加。近年来,欧洲中央银行和日本中央银行不断增加货币供给量,但CPI并没有达到CPI增长2%的政策目标。这就产生了一个问题:是否CPI的计算方法存在问题,未能反映真实的通货膨胀?前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就指出,应该把房产价格纳入CPI,以使CPI能够更好地反映通货膨胀真实情况。由于经济学把房产看作是投资品,在各国的物价指数计算中,房产价格一般是被计算到生产者价格指数(PPI)中去。实际上,对于消费者来说,住宅与耐用消费品没有本质的不同,从实践的角度考虑,把住宅价格纳入CPI计算未尝不可。但即使把住宅价格纳入CPI,仍然解决不了本文提出的问题。在美国和日本,货币供给增长率与实际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要远高于即使包含住宅价格的CPI(2007年以来,美国房产价格保持稳定;2000年以来,日本房产价格保持稳定)。

没有任何经济理论和计量模型能够判断某个时期应该投放多少货币,应该采用经验的方法确定一个基本的货币供给增长率,然后根据前面提及的五个指标来调整货币供给量增长率。

(李翀,北京师范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张世铮,北京师范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博士生。)

THE END
1.什么是发展速度与增长速度?增长速度则是以相减和相除结合计算的动态比较指标,其计算公式为: 增长速度=(某指标报告期数值-该指标基期数值)/ 该指标基期数值 计算结果若是正值,则叫增长速度,也可叫增长率;若是负值,则叫降低速度,也可叫降低率。如上例的某地固定资产投资2023年比2022年的增长速度为:(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zI3NjU3MTk4Mw==&mid=2247513990&idx=1&sn=06a75620765fb392fb6d4bbe6bcf8b97&chksm=eab41e41221086160bcc348fb07d62344856510c73073eeb4373af36fb715f5cddebb27b92a6&scene=27
2.电大《西方经济学》形考作业答案D.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给一个企业所带来的产量或收益的增加 四、问答题 1.分析与阐述均衡价格的决定与变动 答:均衡价格是指一种商品需求量与供给量相等时的价格。 均衡价格是由需求与供给决定的,需求或供给任何一方的变动都会引起均衡价格的变动。①需求变动对均衡价格的影响:需求变动是指价格不变的情况下,影响需求https://www.360wenmi.com/f/filewe6bi32c.html
3.实际发生的经济增长率也就是事后的增长率是由实际储蓄率(S)和实际实际发生的经济增长率也就是事后的增长率是由实际储蓄率(S)和实际资本产量比(VA)所决定的是(的正确答案和题目解析https://www.12tiku.com/newtiku/919884/41071351.html
4.您好,我想询问的是,业绩7万分三十天,我怎么算才能算出我第一天应大于或等于100%即为达成目标。”以下是相关拓展,希望对您有所帮助:达成率的公式:达成率=实际产量/标准产量增长率、成长率、达成率有什么不同经济增长率是末期国民生产总值与基期国民生产总值的比较 以末期现行价格计算末期GNP,得出的增长率是名义经济增长率。 以不变价格(即基期价格)计算末期GNP,得出https://wen.baidu.com/question/1584344899936758060.html
5.假如2021年全年W市粮食产量增长率创5年来的新高,则2021年全年W市假如2021年全年W市粮食产量增长率创5年来的新高,则2021年全年W市粮食产量一定高于( )万吨。A.3555.6B.3689.7C.3859.7D.4025.3的答案是什么.用刷刷题APP,拍照搜索答疑.刷刷题(shuashuati.com)是专业的大学职业搜题找答案,刷题练习的工具.一键将文档转化为在线题库手机刷题https://www.shuashuati.com/ti/81e269c375484eb79467fea77219be71.html?fm=bd98578a7e32238b2fc4015d76fe116833
6.设实际储蓄率为0.4,实际资本一产量比率为3,合意储蓄率为0.5,合意然增长率为8%,根据哈罗德模型计算:实际增长率、有保证的增长率、最适宜的储蓄率。 答案 查看答案 更多“设实际储蓄率为0.4,实际资本一产量比率为3,合意储蓄率为 0.5,合意的资本一产量比率为4,自”相关的问题 第1题 在储蓄率为18%的前提下,要想把产量的年增长率从6%提高到9%,根据哈罗德增长模型,资本-产量比https://www.ycpai.cn/souti/c8xalxl7.html
7.综合练习试卷104自考A.各国人均GDP水平不同,但它们都以相同比率增长 B.各国可能有不同的增长率和产量水平,但它们都有相同的人均GDP水平 C.各国可能有相同的增长率和产量水平,因为任何一个国家都可以得到相同的生产要素 D.各国的人均GDP水平和增长率都有极大差别,因此,穷国在某一时期可能变富 https://www.educity.cn/zikao/63892.html
8.TheEconomist《经济学人》常用词汇总结economisttmpact是啥25、规模收益不变(Constant returns to scale) 如果所有投入品的数量都以相同的百分数增加,并导致产量也以相同的百分数增加,就是规模收益不变的。 26、消费者剩余(Consumer surplus) 消费者剩余是指消费者愿意为某种商品或服务所支付的最大数量与他实际支付的数量之差。 https://blog.csdn.net/xiangyunl/article/details/5703384
9.经济学:经济增长和经济周期理论在线测试(每日一练)20、单项选择题 假如要把产量的年增长率从4%提高到6%,在资本-产量比等于3的前提下,根据哈罗德增长模型,储蓄率应达到()。 A.18% B.25% C.27% D.30% 点击查看答案 21、单项选择题 假定不存在技术进步,从长期来看,()不正确。 A.资本存量保持不变 B.人均消费水平保持不变 C.储蓄率保持不变 D.人均http://www.91exam.org/exam/87-4527/4527621.html
10.资本主义危机理论(八):长周期5实际货币--黄金的数量增长将开始放缓。 随着世界上囤积的黄金的增长率,相对于实际资本的增长率开始放缓,利息率将上升,降低企业的利润。迟早会爆发生产过剩的危机--或者说一系列的危机--将再次把商品的价格降低到--或者说低于--其价值。 届时,黄金产量--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将再次增加。现在,价格将像发现https://zhuanlan.zhihu.com/p/366193998
11.2019中国人民银行秋季招聘考试行测模拟题三十三34. 当税收增加时,根据可贷资金模型,实际利率会( )。(2016.12) A.升高 B.下降 C.不变 D.不确定 【答案】B。税收增加,属于紧缩性的财政政策,IS曲线向左移,此时利率下降,国民收入减少,故B项正确,ACD错误。所以答案选B。 35. 如果稳定状态的失业率为0.125,每个月找工作的失业者比例(即入职率)为0.56,那么https://m.nmg.huatu.com/2018/1108/1553494.html
12.自考大专00889经济学(二)问答题162道复习资料59.什么是长期平均成本? 答:长期平均成本是长期中,平均每单位产量的总成本。通常,在长期中随着产量的增加,平均成本也是先下降,然后会有一个相对稳定和保持不变的阶段,之后,随着产量的继续增加,平均成本最终会上升。 60.长期平均成本曲线呈现如此形状的原因? http://www.mdgs-edu.com/fxzl/1654.html
13.公务员《行政职业能力测试》第五部分公务员考试贵州好工作A.人口老龄化 B.人口增长过快 C.人中死亡率降低 D.人口城市化速度加快 正确答案是:D (二) 请根据统计表回答6~10题: 6.实际产量最大的是哪种产品? A.氢氧化铝 B.普通铝锭 C.拉丝铝 D.稀土铝 正确答案是:D 7.计划产量与实际产量差异最大的是哪种产品? http://www.gzu521.net/gwy/2006/08/5265.htm
14.重难知识点,CFA一级经济学F是函数表示,不是变量。 两个重要假设: 规模报酬不变:投入要素同比例增加,产出也同比例增加 生产率递减:同边际递减规律 在前面规模经济和规模不经济部分提到,不能单一的通过增加劳动力来提高产量,因为资本存在限制。必须要同时提高资本投入,才能提高边际收益。所以经济增长也不能单一的依靠资本的深化投入(capital https://www.douban.com/note/756324519/
15.财管156【14-多选】下列关于可持续增长率的说法中,错误的有( )。 A.可持续增长率是指企业仅依靠内部筹资时,可实现的最大销售增长率B.可持续增长率是指不改变经营效率和财务政策时,可实现的最大销售增长率C.在经营效率和财务政策不变时,可持续增长率等于实际增长率D.在可持续增长状态下,企业的资产、负债和权益保持同https://www.wjx.cn/xz/277315419.aspx
16.11.8根据经济增长模型计算经济增长率(1)哈罗德一多马经济增长模型 哈罗德模型是在假设技术不变的前提下研究资本增加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的,其基本公式是: G = S / C 。 哈罗德模型认为,长期中实现经济稳定增长的条件是实际增长率、有保证的增长率与自然增长率相一致,即 G = GW = Gn 。如果这三种增长率不一致,则会引起经济中的波动。 https://www.jianshu.com/p/e7b085f3b6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