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西安坚决扛稳粮食生产责任,奋力夺取秋粮丰收,为国家粮食安全积极作出贡献。
据统计,全市秋粮单位面积产量403.64公斤/亩、较上年增加17.24公斤,增长4.46%;秋粮产量70.78万吨,较上年增加2.86万吨,增长4.2%。
全市油料种植面积6.04万亩,较上年增加0.22万亩,增长3.8%,油料总产量8717吨,较上年增加498吨,增长6.1%;大豆种植面积4.6万亩、总产量6568吨,分别较上年增长2.1%、11.04%。
全年粮食种植面积385.1万亩、总产量140.43万吨,西安用占全省4.8%的耕地,播种了占全省8.5%的粮食面积,生产了占全省10.6%的粮食总产量,总产量连续四年站稳140万吨台阶,实现了“二十连丰”,较好地完成了年度目标生产任务。
抓粮食高产创建。统筹开展“良种、良技、良法、良田、良制”协同,在临潼等八个区县指导实施粮食绿色高质高效创建活动,推广粮油作物主推技术31个,主推品种26个,为全市农业生产提供有力技术支撑。建立部、省、市级小麦、玉米绿色高质高效示范区(点)130个,累计示范面积超40万亩,辐射带动60万亩以上,科学示范“小麦绿色高质高效技术”“一喷多促”、玉米“5335技术”等,示范效果显著。建立“吨半田”示范基地7个,阎良区武屯街办杨居村实施的冬小麦+夏玉米两料作物合计单产1510.6公斤/亩,创造西安市连续两年在同一地块实现“吨半田”的新记录。
抓高标准农田建设。截至目前,西安市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193.01万亩。其中,2019~2022年四年累计建成41.49万亩。全市135.28万亩永久基本农田中建成高标准农田70.73万亩,协调落实市级财政配套资金4200万元,亩均财政投资达到1520元。落实市级管护资金30万元,完成高标准农田建设任务10.125万亩,完成年度计划任务面积的101.13%。
抓农机保障服务。为了切实发挥农业机械在粮食生产和秸秆综合利用中的作用,及时印发《关于做好“三秋”农机化生产工作的通知》《农机跨区作业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农机防灾救灾应急处置工作方案》,深入区县、农户和作业现场,开展农机安全检查、农机化新技术宣传、及时发送作业信息、安全提示、天气预报等,成立农机跨区作业突发事件应急处理工作专班,“三秋”期间,投入作业的各类农机具达3.9万台(套),烘干机120台,宽幅沟播机235台。大力推广机收减损、小麦宽幅沟播、秸秆综合利用、保护性耕作、农机应急技能操作等技术措施,为秋粮丰收奠定了坚实基础。
抓社会化托管服务。深入贯彻落实“粮食规模化生产三年行动方案”,把推进粮食生产社会化服务作为推进西安市粮食生产规模化、提升粮食生产质效的重要抓手。制定印发《关于全面推进粮食生产全程托管服务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的通知》,要求全市所有粮食生产的村,每个村流转200亩以上的耕地,开展“村集体经济+服务组织+农户”的粮食生产全程托管服务。全市577个计划流转200亩耕地开展“村集体+服务组织+农户”粮食生产全程托管服务的村与服务组织进行了洽谈对接,456个村与服务组织和农户签订了托管合同,占比达到79%,共流转耕地15.9万亩,占计划流转面积的81.3%,“三秋”期间全面开展了粮食生产托管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