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造宣言》一等奖教学设计10篇《创造宣言》优秀教案汇总

2、学习运用具体事例及理论论据驳斥错误观点,从而得出正确观点的驳论方法。

3、理解并学会运用记叙和议论相结合的表达方式。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学生自主合作学习,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相结合。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树立创造意识,培养敢于创造的精神。

2、领会自信心与创造力的因果关系及自信心对个人发展的重要作用,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3、运用具体事例及理论论据批驳错误观点的方法。

4、了解自信心对个体发展的重要作用,引导学生增强自信心。

一、新课导入

请同学们说说“什么是创造”,再结合自己的亲身体会或别人的经历具体说说你对“创造”的理解。(旨在引发学生思考,激发他们“创造”的积极性)

那么生活在20世纪的我们的,又是怎样理解“创造”的呢?今天我们来学习陶行知的《创造宣言》。

二、资料助读

1、陶行知(1891~1946),安徽歙县人,是我国近现代著名教育思想家和实践家。他早年留学,归国后,他终身致力于教育的改造,探索人民教育的新路,教育思想和实践经验都十分丰富。他在实践中创立的“生活即教育”“教学做合一”“社会即学校”为中心的教育理论,是我国教育思想史上的一座丰碑,是为世界所知晓的。

2、“宣言”是一种演讲辞,既是演讲,那它一定具备演讲稿的特点——文辞优美、感情充沛、说理生动、鼓动性强。

三、朗读课文,积累词语

1、学生自读课文。

2、师生共同正音。

懒惰(lǎnduò)遁词(dùn)懦夫(nuò)

豢养(huàn)灌溉(guàngài)

3、学生积累词语。

自暴自弃:暴,糟蹋、损害;弃,鄙弃。意为自己瞧不起自己,甘于落后或堕落。

山穷水尽:意为山和水都到了尽头,借以比喻无路可走陷入绝境。

走投无路:无路可走。比喻陷入绝境,没有出路。

四、引读课文,整体感知

学生快速自读课文,把握关键信息,师生共同订正答案。

明确:大量的人、事和很多经典的句子。

文中的材料取自古今中外,涉及图画、雕塑、文学、音乐、数学、物理、地理等领域。

2、作者的观点是怎样的?从文中找出能表明作者观点的句子,并说明在文中什么位置。

3、本文属于驳论文,作者主要针对哪几种错误观点进行反驳?

4、作者是怎样对错误观点进行批驳的?

明确:作者主要运用了典型事例与名言警句来进行反驳。也就是说,此文主要运用了举例论证和引用论证这两种论证方法。

(学生回答后,教师用多课件出示具体事例)

明确:作者在批驳了五种错误观点后,直接提出“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的观点,鼓励人们进行创造。

(此题主要是为了让同学更好地明确,在驳论文中,除了对方的错误观点之外,必然有作者的正面主张)

五、合作探究

7、“活人的塑像和大理石的塑像有一点不同,刀法如果用得不对,可以万像同毁,刀法如果用得对,则一笔下去,画龙点睛。”这里所用的几个比喻分别比喻什么?这句话怎么理解?

明确:“刀法”比喻教育方法。“万像”比喻众多教育对象。“画龙点睛”比喻使众多教育对象成才。

全句的意思是:教育方法不当,可能使众多受教育者被毁,教育方法得当,可以使众多受教育者成材。

8、第二部分涉及的人和事有哪些?文中批评了哪五种“不能创造”的错误观点?作者得出的结论是什么?

明确:八大山人朱耷挥毫画几笔便成为一幅名贵的杰作;法国企业家雷塞布竟能在沙漠中造成苏彝士运河;不识字的慧能据说本是目不识丁的樵夫,偶听人讲经,顿悟佛理,后来成为禅宗的南宗开创者;遭遇八十一难之玄奘,毕竟取得佛经……

作者用这些例子来驳斥五个错误观点:①环境;②生活单调;③年纪太小;④陷入绝境。

结论:说明处处都需要创造,天天都有创造的机会,人人都可以创造。

9、东山樵夫的故事是怎样的?(快速看这个故事,然后让学生复述)你觉得东山樵夫可爱吗?这个故事说明了什么?这个人物还让你想到谁?

明确:东山樵夫将泰山的`茅草连同树苗带回家里焚烧取火。以东山樵夫的故事为喻,说明丧失创造力的可悲下场。想起了相比之下富有创造精神的愚公。

(旨在提高学生协作交流的能力,并在交流讨论中激发他们的灵感和创造精神)

10、从文中我们可以看到作者的感情是怎样的?哪些句子明显表明了作者的感情?

明确:作者渴望创造,热切呼唤:“创造之神!你回来呀!只要你肯回来,我们愿意把一切——我们的汗,我们的血,我们的心,我们的生命——都献给你。只要有一滴汗,一滴血,一滴热情,便是创造之神所爱住的行宫,就能开创造之花,结创造之果,繁殖创造之森林。”

六、课堂小结

陶行知用生动的事例证明了创造是人类发展的强大推动力。懒惰者、庸者却不屑于创造,还为自己找出种种借口。先生用的口吻告诫我们:“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让我们至少走两步退一步,向着创造之路迈进吧。”

七、板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习运用具体事例及理论论据驳斥错误观点,从而得出正确观点的驳论方法。

2.理解并学会运用记叙和议论相结合的表达方式。

4.领会自信心与创造力的因果关系及自信心对个人发展的重要作用,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教学重点】

1.运用具体事例及理论论据批驳错误观点的方法。

3.自信心对个体发展的重要作用。

【教学难点】

1.培养学生搜集处理资料的能力。

2.引导学生了解运用典型事例驳斥错误观点的方法。

3.引导学生增强自信心。

【教学方法】

1.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归纳要点,掌握方法。

2.通过让学生搜集资料,对比体会,感悟自信。

【教学过程】

课前预习

2.复习有关议论文知识。

3.通过网络或课外书籍,查阅有关作者及文中涉及到的人物的资料。

设题意图:

1.培养学生自读课文的能力。

2.巩固已有的议论文知识,为更好地学习课文作准备。

3.通过查阅资料,让学生与文中的人物近距离接触,感悟自信。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教师用多媒体出示关于自信的心理测试题。(见多媒体课件)

2.学生自测,教师统计自测结果。

3.教师根据自测结果,导入新课。

二、检查预习作业(课堂练习)

1.词语解释。(见多媒体课件)

2.检测有关议论文知识。

(1)议论文三要素指什么?

(2)论据有哪几种类型?

(3)有哪些主要的论证方法?

(4)议论文有哪几类?

(5)驳论文中有几种批驳的方法?

(6)驳论文中需要有作者的正确观点吗?

三、研读课文,整体把握

1.作者简介。

(以学生活动为主。学生根据查阅的资料介绍作者,教师在学生活动的基础上,运用多媒体课件进行补充总结。)

2.学生朗读课文。

3.学生在阅读全文的基础上,思考下列问题:

(1)本文属于驳论文,作者主要针对哪几种错误观点进行反驳?

①环境太平凡;

②生活太单调;

③年纪太小;

④太无能;

⑤山穷水尽,走投无路,陷入绝境,等死而已。

(2)作者是怎样对错误观点进行批驳的?

总结:作者主要运用了典型事例与名言警句来进行反驳。也就是说,此文主要运用了举例论证和引用论证这两种论证方法。

(学生回答后,教师用多媒体课件出示具体事例。)

(3)学生根据查阅的资料,介绍事例所涉及的人物。

(不要求面面俱到,每个学生只要能讲出熟悉的一两个人物或事例就行。学生作答后,教师用多媒体展示主要人物或事例的简介。目的是让学生从这些人物身上感受自信,感悟创造。)

总结:作者在批驳了五种错误观点后,直接提出“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的观点,鼓励人们进行创造。

(此题主要是为了让同学更好地明确,在驳论文中,除了对方的错误观点之外,必然有作者的正面主张。)

(以上五个思考题,都以学生活动为主,教师则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进行补充总结。)

四、第一课时小结

五、课后作业

2.思考本文运用的主要的表达方式,并能结合课文具体分析。

3.寻找当代或身边现实生活中与课文主题有关的实例。

一、品读课文,体会特色

(在学生分析时,不要求面面俱到,只要能抓住其中的一两点加以展开即可。教师则在学生分析后,对答案进行整合。)

排比

(1)“有人说……不能创造”五个段落。

总结:突出强调缺乏自信的危害性。

(2)但是就在监牢中,产生了《易经》之卦辞,产生了《正气歌》,产生了《国际歌》。

总结:强调在单调的恶劣环境中一样可以创造出惊世之作。

(3)八十一难之玄奘,毕竟取得佛经;粮水断绝,众叛亲离之哥伦布,毕竟发现了美洲;冻饿病三重压迫下之莫扎特,毕竟写出了《安魂曲》。

总结:强调有志者排除万难也可取得巨大成就。

(4)是的,生路是要勇气探出来,走出来,创造出来的。

总结:强调开辟生路首先靠的是勇气。

(5)所以,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

总结:强调创造是每个人都拥有的基本能力。

(6)汗干了,血干了,热情干了,僵了,死了,……

总结:强调没有创造力就如同没有了生命力。

(7)只要有一滴汗、一滴血、一滴热情,便是创造之神所爱住的行宫,就能开创造之花,结创造之果,繁殖创造森林。

总结:强调任何一点的创造力,都会促进成就的取得。

比喻

当英雄无用武之地,他除了大无畏之斧,还得有智慧之剑,金刚之信念与意志,才能开出一条生路。

总结:在这句话中,作者把勇气比作斧,把智慧比作剑,把信念和意志比作金刚,说明了当陷入绝境,走投无路时,只有勇气、智慧、信念与意志,才能使人绝处逢生,闯出一条生路。

教师总结:

本文叙议结合,运用大量的排比,层层深入地剖析了缺乏自信的危害,鼓励我们树立自信,勇于创造,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和鼓动性。

二、感悟自信

(多媒体课件出示有关张海迪的资料。)

教师导入:这里是有关当代保尔张海迪的介绍,她身残志坚,没有向命运屈服,创造出了属于自己的不平凡人生。请同学们结合课后找的资料,对比自己的生活和环境,谈谈自己的感受和体会。

(为了让学生勇于发言,也为了让个别无准备的学生有话可说,故先引入了张海迪的事例。设计此环节的意图是:一方面替学生树立榜样,另一方面,通过对比感受,让学生树立自信。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教师再作简单的总结。)

三、总结

同学们,大家看到了,也听到了许多环境不如我们,健康不如我们,或者和我们一样平凡的人,都创造出了自己的不平凡的人生。所以只要我们有勇气,有自信,敢创造,同样也能书写出属于我们自己精彩的人生篇章。

四、课堂练习

1.本文的结构如何划分?

2.作者所举的“不能创造”的五种借口是从哪些角度提出来的?它们的共同点是什么?

五、课后练习

1.请用下面的词语造句。

望洋兴叹哑口无言遁辞自暴自弃众叛亲离

有人说:山穷水尽,走投无路,陷入绝境,等死而已,不能创造。但是遭遇八十一难之玄奘毕竟取得佛经;粮水断绝,众叛亲离之哥伦布,毕竟发现了美洲;冻饿病三重压迫下之莫扎特,毕竟写出了《安魂曲》。绝望是懦夫的幻想。歌德说:没有勇气一切都完。是的,生路是要勇气探出来,走出来,造出来的。

(1)用“——”划出错误观点并说明其使用的是()表达方式。

(2)用“[]”标出反驳过程的语句,并说明其使用的是()表达方式。

(3)用“~~”划出事实论据并说明其使用的是()表达方式。

(4)用“()”标出理论论据并说明其使用的是()表达方式。

3.“感悟自信”为题,写一段不少于300字的话。可以运用上课使用过的事例,也可以另外找类似的题材。

4.领会自信心与创造力的因果关系及自信心对个人发展的重要作用,培养学生的自信心。【教学重点】

2.引导学生了解运用典型事例驳斥错误观点的方法。3.引导学生增强自信心。【教学方法】

1.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归纳要点,掌握方法。2.通过让学生搜集资料,对比体会,感悟自信。【课时安排】二课时。【教学过程】课前预习

3.通过网络或课外书籍,查阅有关作者及文中涉及到的人物的资料。设题意图:

2.巩固已有的议论文知识,为更好地学习课文作准备。3.通过查阅资料,让学生与文中的人物近距离接触,感悟自信。第一课时

1.教师用多媒体出示关于自信的心理测试题。(见多媒体课件)2.学生自测,教师统计自测结果。3.教师根据自测结果,导入新课。

二、检查预习作业(课堂练习)1.词语解释。(见多媒体课件)2.检测有关议论文知识。(1)议论文三要素指什么?(2)论据有哪几种类型?(3)有哪些主要的论证方法?(4)议论文有哪几类?

(5)驳论文中有几种批驳的方法?(6)驳论文中需要有作者的正确观点吗?

三、研读课文,整体把握1.作者简介。

⑤山穷水尽,走投无路,陷入绝境,等死而已。(2)作者是怎样对错误观点进行批驳的?

(学生回答后,教师用多媒体课件出示具体事例。)(3)学生根据查阅的资料,介绍事例所涉及的人物。

(1)“有人说不能创造”五个段落。总结:突出强调缺乏自信的危害性。

(2)但是就在监牢中,产生了《易经》之卦辞,产生了《正气歌》,产生了《国际歌》。总结:强调在单调的恶劣环境中一样可以创造出惊世之作。

(4)是的,生路是要勇气探出来,走出来,创造出来的。总结:强调开辟生路首先靠的是勇气。

(5)所以,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总结:强调创造是每个人都拥有的基本能力。(6)汗干了,血干了,热情干了,僵了,死了,总结:强调没有创造力就如同没有了生命力。

总结:强调任何一点的创造力,都会促进成就的取得。比喻

当英雄无用武之地,他除了大无畏之斧,还得有智慧之剑,金刚之信念与意志,才能开出一条生路。总结:在这句话中,作者把勇气比作斧,把智慧比作剑,把信念和意志比作金刚,说明了当陷入绝境,走投无路时,只有勇气、智慧、信念与意志,才能使人绝处逢生,闯出一条生路。教师总结:

望洋兴叹

哑口无言

遁辞

自暴自弃

有人说:山穷水尽,走投无路,陷入绝境,等死而已,不能创造。但是遭遇八十一难之玄奘毕竟取得佛经;粮水断绝,众叛亲离之哥伦布,毕竟发现了美洲;冻饿病三重压迫下之莫扎特,毕竟写出了《安魂曲》。绝望是懦夫的幻想。歌德说:没有勇气一切都完。是的,生路是要勇气探出来,走出来,造出来的。(1)用“——”划出错误观点并说明其使用的是()表达方式。(2)用“[]”标出反驳过程的语句,并说明其使用的是()表达方式。(3)用“~~”划出事实论据并说明其使用的是()表达方式。(4)用“()”标出理论论据并说明其使用的是()表达方式。

3.“感悟自信”为题,写一段不少于300字的话。可以运用上课使用过的事例,也可以另外找类似的题材。【板书设计】

【课标要求】

1、阅读简单的议论文,区分观点与材料(道理、事实、数据、图表等),发现观点与材料之间的联系,并通过自己的思考,作出判断。

2、能较熟练地运用略读和浏览的方法,扩大阅读范围,扩展自己的视野。

3、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分析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4、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教材分析】

【学情分析】

1.阅读课文,准确概括作者的观点及其论述过程中批驳的观点。2.理清作者的论证思路,学习本文的论证方法。3.梳理本文的论证材料,明确材料和观点的联系。

4.品味本文逻辑谨严、气势充盈、激情洋溢的写作特点。【重点难点】

重点:理清作者的论证思路,学习本文的论证方法。难点:梳理本文的论证材料,明确材料和观点的联系。【评价任务】

1.针对目标1引导学生概括作者主张什么、反对什么。

2.针对目标2运用画思维导图或列表方法引导学生理清作者的论证思路。

3.针对目标3可以引导学生扩展其中一两个事例,来证明观点的正确,这样可以让学生在言语实践中明确材料和观点的联系。

4.针对目标4注意引导学生体会课文的文辞优美,说理形象,旁征博引,激情洋溢,富有鼓动性特点。

第一课时【教学过程】

说说你有哪些具有“创造性”的事

二、熟读课文

三、预习与交流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并解释词语。中伤:遁词:豢养:走投无路:

2.走近作者【陶行知】(1891—1946),安徽省徽州歙县人,祖籍绍兴。教育家、思想家,伟大的民主主义战士,爱国者,中国人民救国会和中国民主同盟的主要领导人之一。他早年留学美国,归国后,终身致力于中国教育的改造,探索中国人民教育的新路,教育思想和实践经验都十分丰富。他在实践中创立的以“生活即教育”“教学做合一”“社会即学校”为中心的教育理论,是我国教育思想史上的一座丰碑。

3.背景链接

本文写于1943年,陶行知先生否定了“不能创造”的种种错误看法,提出了“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的观点。激励每一个人时时、处处要去创造。

四、整体感知理清思路

1、寻找作者提出的观点是什么我们要创造。

2、根据课后的论证思路,给课文划分层次。第一部分:(1—4)用不同的人创造出不同的崇拜者,引出教育者要创造真善美的活人,要以集体之力创造出值得自己崇拜或彼此崇拜的活人,明确何谓“创造”。

第二部分:(5—11)从客观与主观两方面,批评了一些人的错误看法,指出“处处”“天天”“人人”皆可创造。

第三部分:(12-15)有了人人都能创造的信念之后,还要从一点一滴做起,不能像东山樵夫那样,要让创造之神常住心中。

第四部分:(16)引用罗丹的话发出创造宣言,激励人们用自己的“汗”“血”“热情”去创造。

五、学生合作探究

1.探究文中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法,形象生动地说明了教育理论和技术对学生培养的重要性。还运用了举例论证来论证自己的观点,是用令人信服的典型事例来证明自己论点正确的一种论证方法。它是议论文写作中最常用的一种论证方法,因为“事实胜于雄辩”。

五种借口分别是:①环境太平凡;②生活太单调;③年纪太小;④自己太无能;⑤陷入绝境。

作者分别列举了多个反例来反驳这五种观点:平凡无过于白纸、石头,但八大山人朱耷挥毫画几笔便成为一幅名贵的杰作,飞帝亚斯、米开朗琪能用石头雕成不朽的塑像;单调无过于监狱、沙漠,但是许多伟大的文学作品诞生于监牢,法国企业家能在沙漠中挖出苏伊土运河;莫扎尔特、爱迪生幼时可以成才;鲁钝的曾参传了孔子道统,不识字的惠能成为禅宗的南宗开创者;遭遇八十一难之玄奘取得佛经,哥伦布、莫扎尔特无不是在绝境中成就伟业。因此,作者是综合运用举例论证法、正反对比论证法证明自己的观点的。

六、品读语言深化主旨

1.第4自然段“活人的塑像和大理石的塑像有一点不同,刀法如果用得不对,可以万像同毁;刀法如果用得对,则一笔下去,画龙点睛”,这句话怎么理解?

“刀法”比喻教育方法;“万像”比喻众多教育对象。“画龙点睛”比喻使众多教育对象成才。

全句的意思是:教育方法不当,可能使众多受教育者被毁,教育方法得当,可以使众多受教育者成才,给人以警示。

2.第14自然段“我承认就是东山樵夫也有些微的创造作用一一为泰山剃头理发,只是我们希望不要把我们的鼻子或眉毛剃掉。“”

作者用“东山樵夫”喻指没有创造之心的教师,以树苗茅草喻指学生,指出没有创造之心的教师,既不能发现学生的价值,也不能给予他们更好的指导,最后只会毁灭他们。

七、随堂练习

“创造”一词,我们已经在《谈创造性思维》一文中略有涉及,在本文中,你亦对“创造”有了更深的认识,请你结合两篇课文的学习经验,说说“创造”于当今社会的重要性。

创造是人类发展的强大动力。懒惰者、平庸者却不屑于创造,还为自己找出种种借口。陶行知先生用教育家的口吻告诫我们:“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让我们至少走两步退一步,向着创造之路迈进吧!”

4.领会自信心与创造力的因果关系及自信心对个人发展的重要作用,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二、自学指导(一)——预习与交流1.积累生字词

(1)请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崇拜(chóng)倘若(tǎng)监牢(jiān)...懒惰(duò)遁词(dùn)鲁钝(dùn)...懦夫(nuò)豢养(huàn)樵夫(qiáo)...灌溉(gài)自暴自弃(bào)..(2)解释下面的词语。鲁钝:愚笨,不敏锐。豢养:喂养。

自暴自弃:自己甘心落后,不求上进。走投无路:比喻处境极困难,找不到出路。2.作者链接

陶行知(1891—1946),安徽歙县人,是我国近现代著名教育思想家和实践家。他早年留学美国,归国后,他终身致力于中国教育的改造,探索中国人民教育的新路,教育思想和实践经验都十分丰富。他在实践中创立的以“生活即教育”“教学做合一”“社会即学校”为中心的教育理论,是我国教育思想史上的一座丰碑。

三、自学指导(二)——合作与探究(一)整体感知

1.快速自读课文,把握关键信息:

【交流点拨】文中的材料取自古今中外,涉及图画、雕塑、文学、音乐、数学、物理等领域。

2.文中,作者围绕五种“不能创造”的借口,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批驳。请指出这五种错误观点,并说说作者举了哪些例子来进行反驳。

【交流点拨】①环境太平凡:八大山人白纸上的挥毫,飞帝亚斯、米开朗基罗的雕塑;②生活太单调:文天祥狱中书写《正气歌》,雷塞布沙漠中开凿运河;③年纪太小:莫扎尔特、爱迪生、帕斯加尔;④太无能:不识字的慧能是禅宗南宗创始人,鲁钝的“曾参”传了孔子的道统;⑤山穷水尽,走投无路,陷入绝境,等死而已:遭遇八十一难之玄奘取得佛经,粮水断绝之哥伦布发现了美洲。

(二)品味语言

(1)“有人说……不能创造”五个段落。突出强调缺乏自信的危害性。(2)“但是就在监牢中,产生了《易经》之卦辞,产生了《正气歌》,产生了苏联的国歌产生了《尼赫鲁自传》。”强调在单调的恶劣环境中一样可以创造出惊世之作。

(3)“遭遇八十一难之玄奘,毕竟取得佛经;粮水断绝、众叛亲离之哥伦布,毕竟发现了美洲;冻饿病三重压迫下之莫扎尔特,毕竟写出了《安魂曲》。”强调有志者排除万难也可取得巨大成就。

(4)“是的,生路是要勇气探出来、走出来、造出来的。”强调开辟生路首先靠的是勇气。

(5)“所以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强调创造是每个人都拥有的基本能力。

(6)“汗干了,血干了,热情干了,僵了,死了。”强调没有创造力就如同没有了生命力。

(7)“只要有一滴汗,一滴血,一滴热情,便是创造之神所爱住的行宫,就能开创造之花,结创造之果,繁殖创造之森林。”强调任何一点的创造力,都会促进成就的取得。

2.比喻

(1)“当英雄无用武之地,他除了大无畏之斧,还得有智慧之剑,金刚之信念与意志,才能开出一条生路。”把勇气比作斧,把智慧比作剑,把信念和意志比作金刚,说明了当陷入绝境、走投无路时,只有勇气、智慧、信念与意志,才能使人绝处逢生,闯出一条生路。

(三)写法分析

1.本文有破有立,既摆出了对方的错误观点,又有自己明确的观点主张。试加以分析。【交流点拨】首先,列举了“环境太平凡,生活太单调,因而不能创造”的两个借口,针对性地提出了“我们是要在平凡上造出不平凡,在单调上造出不单调”的主张。接着,作者又针对“年纪太小,太无能,山穷水尽、陷入绝境”这三个不能创造的原因,明确了“人人是创造之人”的观点。最后,发出了“只要有一滴汗,一滴血,一滴热情,便是创造之神所爱住的行宫,就能开创造之花,结创造之果,繁殖创造之森林”的创造宣言。

四、板书设计

五、拓展延伸

作者认为教育的最大成功是什么?为获得这一成功,教育者要注意哪些问题?【交流】教育的最大成功:师生合作创造出值得彼此崇拜之活人。

教育者要注意的问题:①要敢于创造;②要有献身创造的精神;③要明确教育的创造目标;④要探索创造理论和创造技术;⑤要鼓励学生创造;⑥要注意师生合作创造;⑦要注意集体创造的特点。

3、树立创造意识,培养敢于创造的精神。

【教学重点】学会从分析题目、把握文体的角度来整体感知课文。【教学难点】

2、选用最适合自己的阅读方法。【教学方法】讨论法、比较法。【课时安排】二课时【教学过程】

一、导入

“宣言”是一种演讲辞,既是演讲,那它一定具备演讲稿的特点——文词优美、感情充沛、说理生动、鼓动性强。

那作者为什么要选取这样一种文体,他演讲的目的又是什么呢?

对于“创造”他又有着怎样精妙的话语呢?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走近陶行知和他的创作。

三、作者简介

陶行知(1891—1946),安徽歙县人,是我国近现代著名教育思想家和实践家。他早年留学美国,归国后,他终身致力于中国教育的改造,探索中国人民教育的新路,教育思想和实践经验都十分丰富。他在实践中创立的“生活即教育”、“教学做合一”、“社会即学校”为中心的教育理论,是我国教育思想史上的一座丰碑,是为世界所知晓的中国教育家。

四、结构分析

答案:本文是一篇驳论文。

2、驳论文有什么特点?

答案:侧重于以驳论为主,批驳某些错误的观点、见解、理论。

讲解:驳论文除立论文对论点、论据、论证的要求以外,还要求针锋相对,据理力争。

3、本文作者的出发点和写作意图是什么?答案:增强人们的创造意识。讲解:作者针对“不能创造”的种种错误观点进行有力的反驳,是为了大大增强人们的创造意识。

讲解:作者先通过宗教家、美术家、教育者的创造来说明什么是创造,然后通过事例分别批驳了几种“不能创造”的错误观点,最后得出“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的结论,即中心论点。

5、全文可分三部分,请简要分析各部分的内容。参考答案:

第一部分是总领全文。

第二部分是驳斥错误观点,并提出自己的主张。第三部分表明作者坚定的创造信念。讲解:

第一部分(1~3)宗教家、美术家、教育者都创造出值得自己崇拜的事物。

第二部分(4~10)驳斥几种“不能创造”的错误观点,并提出“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的观点。第三部分(11)作者坚定的创造信念。

6、本文的主要论证方法是什么?答案:主要用了例证法。

讲解:作者引用了古今中外大量的事例,形象有力地反驳了“不能创造”的错误观点。例如八大山人朱耷挥毫画他几笔便成为一幅名贵的杰作;法国企业家雷塞布竟能在沙漠中造成苏伊士运河;不识字的慧能据说本是目不识丁的樵夫,偶听人讲经,顿悟佛理,后来成为禅宗的南宗开创者;遭遇八十一难之玄奘,毕竟取得佛经等等。

7、作者反驳了哪几种错误观点?答案:作者反驳五个错误观点。

讲解:①环境平凡;②生活单调;③年纪大小;④太无能了;⑤陷入绝境。

8、本文揭示主旨的是哪句话?

答案: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

一、第一印象(8分钟)

1、课程简介与自我介绍。

2、学生自我介绍,稍作点评。看似简单、平凡的、枯燥的小事,只要用心思考,勇敢创新,都能达到让枯燥的事情变得有趣味,让看到的人、听到的人过目不忘的效果。不久的将来,在座的同学都将走上面试的讲台,向应聘单位介绍自己,推销自己,那么,如何让自己更快的被别人记住,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呢?这就需要我们坚定信心,发挥我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勤于思考,勇于创新,不断完善自己,到那时,你会发现每个人都可以独一无

二、与众不同。

二、导入新课(5分钟)课文题目名为“创造宣言”,请同学们说说“什么是创造”。创造是指将两个以上概念或事物按一定方式联系起来,以达到某种目的行为或想出新的方法,创建新的理论,创出新的成绩和东西。是建立在自己创新的基础上来制造新事物。简而言之,创造看字面意思就是把以前没有的事物给产生出或者造出来了。这明显的是一种典型的人类自主行为。因此,创造的一个最大特点是有意识的对世界进行探索性劳动的行为。(插入ppt第1页)

再请同学们看看“宣言”,什么是宣言呢?宣言是一种演讲辞,既是演讲,那它一定具备演讲稿的特点——文词优美、感情充沛、说理动人、鼓动性强。那作者为什么选择这样一种文体,他演讲的目的又是什么呢?对于“创造”他又有怎样精妙的话语呢?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一起走进陶行知和他的创作。看看生活在20世纪的我们的教育家,又是怎样理解“创造”的。

(一)介绍作者(插入ppt第3页)

(二)掌握新字词

了解了作者后,我们一起来学习课文当中出现的新字词。请大家看幻灯片,学习本文中的新字、词,了解他们的读音和意义。

1、插入ppt第4页。逐一学习字词的读音、释义。(插入ppt第4.5页)

提问:议论文的三要素是什么呢?答:论点、论据和论证。

提问:议论文的论据方式哪几种?答:事实论据、理论论据。

提问:议论文一般采用什么论证方法?

答:举例论证、对比论证、引用论证、比喻论证、类比论证。提问:议论文类型分为哪两种呢?

答:立论和驳论。今天我们学习的这篇《创造宣言》就是一篇典型的驳论文。

(四)学生朗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

2、作者是怎样对错误观点来进行批驳的?

作者在反驳了五种错误观点后,直接提出了“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的正面观点,鼓励人们进行创造。(板书)

(提醒同学们一定要大声朗读,读出声音。)

(回到思考问题,采用学生回答为主,老师补充或更正的方式解答)

第一部分三个自然段是以宗教家、美术家与教育者对比,引出议论的话题,间接否定无自信的崇拜,肯定创造的重要性。第二部分是通过对五种错误的不能创造的观点的批驳得出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的结论。第三部分是作者引用罗丹的话提出创造宣言。

(一)语言特色——排比句式

首先,我们找一找排比句

1、但是就在监牢中,产生了《易经》之卦辞,产生了《正气歌》,产生了《国际歌》。

作用:强调在单调的恶劣环境中一样可以创造出惊世之作。

2、八十一难之玄奘,毕竟取得佛经;粮水断绝,众叛亲离之哥伦布,毕竟发现了美洲;冻饿病三重压迫下之莫扎特,毕竟写出了《安魂曲》。

作用:强调有志者排除万难也可取得巨大成就。

3、是的,生路是要勇气探出来,走出来,创造出来的。作用:强调开辟生路首先靠的是勇气。

4、所以,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作用:强调创造是每个人都拥有的基本能力。

(5)汗干了,血干了,热情干了,僵了,死了,作用:强调没有创造力就如同没有了生命力。

(6)只要有一滴汗、一滴血、一滴热情,便是创造之神所爱住的行宫,就能开创造之花,结创造之果,繁殖创造森林。

作用:强调任何一点的创造力,都会促进成就的取得。再找找比喻句(1)真善美的活人是我们的神,是我们的石像。(2)平凡无过于一张白纸,(3)当英雄无用武之地,他除了大无畏之斧,还得有智慧之剑,金刚之信念与意志,才能开出一条生路。

(二)论证特色——举例论证、引用论证

之前我们学习了议论文的论证方法的种类。举例论证、对比论证、引用论证、比喻论证、类比论证,那么,本文采用的主要论证方法是什么呢?

而本文采用的论证方法就是举例论证和引用论证。所谓举例论证就是用举例的方式来达到论证目的,引用论证则是引用名言警句达到论证目的。

下面我就一起找找,作者为了反驳人们所谓不能创造的五个错误观点引用了哪些古今中外仁人志士的例子。(作用:用人物创造成功的经历来证明观点,最具有说服力,最能打动人,极具教育性。)

插入ppt11页——32页,对文中例子进行介绍。可详细讲讲例子背后的故事。

弘忍看到这个偈子以后,问身边的人是谁写的,边上的人说是惠能写的,于是他叫来了惠能,当着他和其他僧人的面说:写得乱七八糟,胡言乱语,并亲自擦掉了这个偈子。然后惠能在槽厂(舂米chongmi作坊)舂米的时候,五祖去给问他一些话,从话里听出来惠能是真正的开悟了,于是五祖拿竹杖在地上打了三下就走了。这时惠能理解了五祖的意思,于是他在三更的时候去了弘忍的禅房,在那里弘忍向他讲解了《金刚经》,并传了衣钵给他。然后为了防止神秀的人伤害惠能,让惠能连夜逃走。于是惠能连夜远走南方,跟随打猎人隐居15年之后,出山说法,在曹溪宝林寺创立了禅宗的南宗。在五祖传法给惠能的第二天,五祖寺的僧人们知道了这件事以后,曾派人去追惠能,但没有追到。后来神秀成为护国法师,形成“南能北秀”的格局。

总结:本文采用叙议结合的方式,运用大量的排比,举了大量的古今中外仁人志士成功的例子,层层深入地剖析了缺乏自信的为危害,鼓励我们树立自信,勇于创造,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和鼓动性。

三、感悟自信,讨论

张海迪是我们大家都很熟悉的名字,她身残志坚,没有向命运屈服,创造了属于自己的不平凡人生。

四、总结

同学们,大家看到了,也听到了许多环境不如我们,健康不如我们,或者和我们一样平凡的人,都创造出了自己的不平凡的人生。所以只要我们有勇气,有自信,敢创造,同样也能书写属于我们自己精彩的人生篇章。

课后请同学们做做书本的课后练习和训练册的习题,并请大家预习第二篇课文《心天上的百合花开》。

知识与能力

1.掌握“崇拜、伤痕、中伤”等字词的音形义。

过程与方法

1.学习运用具体事例及理论论据驳斥错误观点,从而得出正确观点的驳论方法。(重点)

2.理解并学会运用记叙和议论相结合的表达方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领会自信心与创造力的因果关系及自信心对个人发展的重要作用,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运用具体事例及理论论据批驳错误观点的方法。

3.领会自信心对个体发展的重要作用。

教学难点

理解本文使用的举例论证和对比论证的作用。

【课时安排】

1课时

一课时

二、自主预习

1.背景资料

陶行知(1891-1946),中国伟大的人民教育家。1891年10月18日生于安徽歙县。1914年毕业于金陵大学,后赴美留学。推行平民教育。“五8226;四”运动后,从事平民教育运动,创办晓庄师范。1934年7月,正式宣布将自己的名字由“知行”改为“行知”。陶行知以“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赤子之心,为人民教育事业,为中国的民族解放和民主斗争事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他一生著作宏富,论述精当,堪称中国近代教育史上的“一代巨人”。

2.知识链接

八大山人

朱耷(1626-约1697),清初画家。南昌(今属江西)人。明宁王朱权后裔。明亡,一度为僧,又当道士,在南昌建青云谱道院。有雪个、个山、人屋、八大山人等别号。擅画水墨花卉禽鸟,笔墨简括凝练,形象夸张;亦写山水,意境冷寂。所画鱼鸟每作“白眼向人”的情态,署款八大山人。他的绘画技法,对后来的写意画影响很大。工书法,行楷学王羲之,纯朴圆润,自成一格。

《安魂曲》

安魂曲作于1791年,是莫扎特最后的作品。直到去世,莫扎特也没能完成这部富于人道主义色彩的作品,最终由他的学生苏斯迈尔根据他留下的手稿续完。莫扎特一生直到穷极潦倒之时,在他的音乐中也一直没有痛苦,而只有纯净的欢乐。这部临终前的作品仍是如此,只有那种天国的光芒照耀着他的感觉。

曾参

曾参(前505年一前463年),字于舆,生于鲁国南武城(今山东嘉祥人)。曾参16岁拜孔子为师。由于他刻苦好学,造诣很深,成为孔子的得意门生。他著有《大学》,《孝经》两书,被后世视为儒家经典,尊其为“宗圣”,“述圣”。曾参传业于子思,子思传业于孟子,形成著名的“思孟学派”。

3.检查预习

(1)订正字音

崇拜(chóng)伤痕(hén)中伤(zhòng)塑像(sù)遁词(dùn)哑口无言(yǎ)

鲁钝(dùn)自暴自弃(qì)走投无路(tóu)玄奘(zàng)懦夫(nuò)屋檐(yán)

樵夫(qiáo)豢养(huàn)陡然(dǒu)烟囱(cōng)繁殖(zhí)灌溉(guàn)

中伤(zhòng)恶语伤人(è)调查(diào)

中间(zhōng)恶心(ě)调整(tiáo)

(2)词语释义

中伤:诬陷或恶意造谣,旨在毁坏人的名誉。

遁词:指理屈词穷或不愿吐露真意时,用来支吾搪塞的话。

鲁钝:愚笨,不敏锐。

哑口无言:像哑巴一样说不出话来。形容理屈词穷的样子。哑口:像哑巴一样。

道统:是儒家传道系统的一种说法。

自暴自弃:自己瞧不起自己,甘于落后或堕落。暴:糟蹋、损害;弃:鄙弃。

走投无路:无路可走,已到绝境。比喻处境极困难,找不到出路。投:投奔。

众叛亲离:众人反对,亲人背离。形容完全孤立。叛:背叛;离:离开。

懦夫:软弱无所作为的人。

三、合作探究

(一)整体感知

1.本文批驳的论点是什么作者的论点是什么

答案示例:本文作者通过运用典型事例和名言警句对五种“不能创造”的错误观点进行了有力的批驳,从而得出了“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的结论。强调创造是人类发展的强大推动力,激励我们发掘潜能,创造美好未来。

答案示例:第一部分(1—3段):由艺术家造石像谈起,引出教育家的创造不同于前两者,“所要创造的是真善美的活人”。

第二部分(4—10段):作者罗列出五种“不能创造”的错误观点,以一连串的不可争辩的实例,一一予以反驳,从中确立起“人人是创造之人”的观点。

第三部分(11—15段):以东山樵夫的故事为喻,说明丧失创造力的可悲下场。

第四部分(16段):作者以排比的手法,鲜明地指出“死人才无意于创造”,只要你是一个“活人”,“只要有一滴汗,一滴血,一滴热情,便是创造之神所爱住的行宫,就能开创造之花,结创造之果,繁殖创造之森林。”这样的结尾富有感召力。

(二)研读分析

1.突破重难

(1)第一部分涉及的人和事有哪些作者认为教育的最大成功是什么

答案示例:美术家(罗丹)一面造石像,一面崇拜自己的创造;作者认为教育的最大成功是:学生先生合而创造出值得彼此崇拜之活人。

(2)第二部分涉及的人和事有哪些文中批评了哪五种“不能创造”的错误观点作者得出的结论是什么

答案示例:八大山人朱耷挥毫画几笔便成为一幅名贵的杰作;法国企业家雷塞布竟能在沙漠中造成苏伊士运河;不识字的惠能据说本是目不识丁的樵夫,偶听人讲经,顿悟佛理,后来成为禅宗的南宗开创者;遭遇八十一难之玄奘,毕竟取得佛经……

作者用这些例子来驳斥五个错误观点:①环境平凡不能创造,②生活单调不能创造,③年纪大小不能创造,④太无能了不能创造,⑤陷入绝境不能创造。

(3)从文中我们可以看到作者的感情是怎样的哪些句子明显表明了作者的感情

答案示例:作者渴望创造,热切呼唤“创造之神,你回来呀!只要你肯回来,我们愿意把一切——我们的汗,我们的血,我们的心,我们的生命——都献给你。只要有一滴汗,一滴血,一滴热情,便是创造之神所爱住的行宫,就能开创造之花,结创造之果,繁殖创造之森林”。

(4)东山樵夫的故事是怎样的这个人物还让你想到谁这个故事说明什么

答案示例:他将泰山的茅草连同树苗带回家里焚烧取火,以东山樵夫的故事为喻,说明丧失创造力的可悲下场。想起了相比之下富有创造精神的愚公。

2.写法探究

四、课堂小结

五、练习设计

请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教学目标

1.了解演讲辞的文体特点。

3.树立创造意识,培养敢于创造的精神。

学会从分析题目、把握文体的角度来整体感知课文。

2.选用最适合自己的阅读方法。

教学方法讨论法、比较法。

教学过程

请同学们说说“什么是创造”,再结合自己的亲身体会或别人的经历具体说说你对“创造”的理解。

(旨在引发学生思考,激发他们的“创造”的积极性。)

那作者为什么要选取这样一种文体,他演讲的目的又是什么呢

对于“创造”他又有着怎样精妙的话语呢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走近陶行知和他的创作。

陶行知(1891—1946),安徽歙县人,是我国近现代著名教育思想家和实践家。他早年留学美国,归国后,他终身致力于中国教育的改造,探索中国人民教育的新路,教育思想和实践经验都十分丰富。他在实践中创立的“生活即教育”、“教学做合一”、“社会即学校”为中心的教育理论,是我国教育思想史上的一座丰碑,是为世界所知晓的中国教育家。

四、快速自读课文,把握关键信息

材料涉及哪些方面

明确:文中的材料取自古今中外,涉及图画、雕塑、文学、音乐、数学、物理、地理等领域。

2.作者的观点和感情是怎样的从文中找出能表明作者感情的句子,并说明在文中什么位置。

明确:第一部分(1段)总领全文。

第二部分(2~5段)我们的人类最值得崇拜的是创造出值得自己崇拜的事物。

第三部分(6~12段)作者驳斥了几种“不能创造”的错误观点,并得出结论。

第四部分(13~15段)以东山樵夫的故事为喻,说明丧失创造力的可悲下场。

根据每段开头的句子来划分以上层次。

(2)第一部分涉及的人和事有哪些教育的最大成功是什么

明确:宗教家创造出神来供自己崇拜;美术家(罗丹)一面造石像,一面崇拜自己的创造;教育的最大成功是:学生先生合而创造出值得彼此崇拜之活人。

3.“活人的塑像和大理石的塑像有一点不同,刀法如果用得不对,可以万像同毁,刀法如果用得对,则一笔下去,万龙点睛。”这里所用的几个比喻分别比喻什么这句话怎么理解

明确:“刀法”比喻教育方法。“万像”比喻众多教育对象。“万龙点睛”比喻使众多教育对象成才。

4.第二部分涉及的人和事有哪些文中批评了哪五种“不能创造”的错误观点作者得出的结论是什么

明确:八大山人朱耷挥毫画几笔便成为一幅名贵的杰作;法国企业家雷塞布竟能在沙漠中造成苏伊士运河;不识字的惠能据说本是目不识丁的樵夫,偶听人讲经,顿悟佛理,后来成为禅宗的南宗开创者;遭遇八十一难之玄奘,毕竟取得佛经……

作者用这些例子来驳斥五个错误观点:①环境平凡,②生活单调,③年纪大小,④太无能了,⑤陷入绝境。

5.东山樵夫的故事是怎样的(快速看这个故事,然后让学生复述)你觉得东山樵夫可爱吗这个人物还让你想到谁这个故事说明什么

明确:他将泰山的茅草连同树苗带回家里焚烧取火,以东山樵夫的故事为喻,说明丧失创造力的可悲下场。想起了相比之下富有创造精神的愚公。

(旨在提高学生协作交流的能力,并在交流讨论中激发他们的灵感和创造精神。)

6.从文中我们可以看到作者的感情是怎样的哪些句子明显表明了作者的感情

明确:作者渴望创造,热切呼唤“创造之神,你回来呀!只要你肯回来,我们愿意把一切——我们的汗,我们的血,我们的心,我们的生命——都献给你。只要有一滴汗,一滴血,一滴热情,便是创造之神所爱住的行宫,就能开创造之花,结创造之果,繁殖创造之森林。”

品味语言——排比

(1)“有人说……不能创造”五个排比句。

(2)但是就在监牢中,产生了《易经》之卦辞,产生了《正气歌》,产生了《国际歌》。

(3)八十一难之玄奘,毕竟取得佛经;粮水断绝,众叛亲离之哥伦布,毕竟发现了美洲;冻饿病三重压迫下之莫扎特,毕竟写出了《安魂曲》。

总结:强调了有志者排除万难也可取得巨大成就。

4)是的,生路是要勇气探出来,走出来,创造出来的。

(5)所以,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

(6)汗干了,血干了,热情干了,僵了,死了,……

(7)只要有一滴汗、一滴血、一滴热情,便是创造之神所爱住的行宫,就能开出创造之花,结创造之果,繁殖创造森林。

总结:强调了任何一点的创造力,都会促进成就的取得。

品味语言——比喻

写作特色

其一,运用例证法,逐一反驳。作者运用大量古今中外颇具影响力的人物事例,反驳种种错误观点。人是创造活动的主宰,用人物创造成功的经历来证明观点也就最具说服力,最能打动人。本文引例丰富,例证生动、感人,极具教育性。

其二,本文大量运用了排比句,增强了语言的气势,增强了论证效果,充分体现了“宣言”的特点。文中的系列排比句,或肯定人物事业上的巨大成就,或赞叹人物经历的非凡,从不同角度反驳错误观点,使论证内容充实、丰富,具有说服力。

THE END
1.陶行知先生在《创造宣言》,提出了什么样的观念?()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儿童的创造力是千千万万个祖先至少经过 50 万年与环境适应斗争所获得传下来的才能的精华,;提出要解放儿童的创造力,并培养其创造力 https://www.shuashuati.com/ti/82f64e8cd08141639ca6c41e136a1432.html?fm=bd8554fcee249fe9b5c28bdbba909c583c
2.创造宣言学案范文6篇(全文)4.文章题为《创造宣言》,那么作者的宣言是什么? 5.本文作者的出发点和写作意图是什么? (三)方法探讨 1.本文的中心论点为什么不开门见山地提出? 2.文章采用了哪种表达方式?结合课文加以分析。 3.品味文章语言,分析文章所运用的修辞手法及其作用。 三、反馈训练案 https://www.99xueshu.com/w/fileve0cdkz4.html
3.2022年部编版语文《创造宣言》市级一等奖教案(11页)2022年部编版语文《创造宣言》市级一等奖教案.doc,20创造宣言 【教学目标】 1.准确概括作者的观点及其批驳的观点,理清文章的论证思路。 2.梳理本文的论证材料,归纳本文的主要论证方法,明确材料和观点的关系。 3.品味本文逻辑严谨、气势充盈、激情洋溢的语言特点。 “宣言https://max.book118.com/html/2021/1018/7003030142004023.shtm
4.第20课创造宣言(2)找出文中的错别字并改正。 ___改为___改为___改为___ 2018-11-26更新|243次组卷|2卷引用: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20课《创造宣言》同步练习 相似题纠错详情加入试卷 仿照下面画线的句子,续写句子。 倾听是心灵的水珠,能折射出纯洁而热情的https://zujuan.xkw.com/thematiclist/1pt997ct2449n35068.html
5.21.创造宣言的成绩或东西。 什么是创造? 一般指政府、团体或其领导人为说明其政治纲领或对重大问题表明其基本立场和态度而发表的文告。也有几 国联合发表的或以会议名义发表的宣言,如《共产党宣言》。 这里作者用来表达自己的一种坚定信念。什么是宣言? 《创造宣言》是 http://www.360doc.com/document/23/1213/10/287279_1107387305.shtml
6.陶行知《创造宣言》老戚横秋时隔六十五载,再读陶行知先生的《创造宣言》,依然振聋发聩,全文如下,以志之。 创造主未完成之工作,让我们接过来,继续创造。 宗教家创造出神宋供自己崇拜。最高的造出上帝,其次造出英雄之神,再其次造出财神、土地公、土地婆来供自己崇拜,省事者把别人创造现成之神来崇拜。 https://blog.sina.com.cn/s/blog_4741d4950100aqfg.html
7.21《创造宣言》同步课件(共69张PPT)+素材21世纪教育网在世界历史的学习中,你知道有哪些著名的“宣言”吗?《共产党宣言》美国《独立宣言》导入新课新课导入“宣言”是什么意思?宣言,一是指(国家、政党或团体)对重大问题公开表示意见以进行宣传号召的文告;二是指宣告、声明。根据“宣言”的义项,大家猜猜陶行知的《创造宣言》的主要内容会是什么呢?导入新课新课导入整体http://zy.21cnjy.com/20985268
8.纪念陶行知先生发表《创造宣言》80周年陶行知纪念馆重庆市育才中学校 80年前“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在凤凰山上写下著名的教育诗篇《创造宣言》,80年后创造教育的硕果已开遍生活教育的枝头 今天(11月25日)恰逢《创造宣言》发表第80年,让我们一起回溯这篇经典的教育著作,共赏重庆育才中学的创造教育硕果。 打开创造https://www.cqyc.com/index.php?c=index&a=show&catid=566&id=7245
9.创造宣言缩写700字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了乐之者。小编为同学们整理了创造宣言缩写700字,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初三是一个即将收获的季节,但是黎明前我们更加的需要努力,现在我们为大家准备了中考的各科模拟卷,为大家中考助力 有人说:环境太平凡了,不能创造。平凡无过于一张白纸,八大山人挥毫画他几笔,便成为一幅名贵的杰https://gz.jiajiaoban.com/e/20210419/607ca15823d5b.shtml
10.《创造宣言》教学案例及反思(精选8篇)《创造宣言》第二部分(四至十段)讲解: 老师:从刚才的学习中我们看到,陶先生借“有人”之口提出了五种不能创造的理由:环境太平凡,生活太单调,年纪太小,“我”太无能和遭遇绝境。作者对此采用驳论点的方法一一予以驳斥,我们知道驳论点的方法一共有三种(引用论证、举例论证、类比论证),接下来请大家速读四至十节,https://www.360wenmi.com/f/filelgk5w2u2.html
11.《创造宣言》续写有人说:环境太平凡了,不能创造。平凡无过于一张白纸,八大山人挥毫画他几笔,便成为一幅名贵的杰作。平凡也无过于一块石头,到了飞帝亚斯,米开朗罗的手里可以成为不朽的塑像。 仿写: 平凡无过于几根钨丝,到了爱迪生手里却可以为全世界带来光亮; ——谷星宇 https://www.meipian.cn/2gmjvoct
12.《创造宣言》说课,那些事《创造宣言》是统编教材第五单元第四篇自读文章。教读课文教方法,自读课文用方法。这是一篇驳论文,文章通过先批驳几种错误的观点,然后树立自己的观点: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再告诉我们要如何做到创造,最后发起创造宣言。本文是作为教育大家的陶行知的作品,也启示我们作为一个教育者要如何https://www.jianshu.com/p/f1fbdeb7a987
13.人教部编版创造宣言优质课件ppt课件下载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创造宣言优质课件ppt,文件包含核心素养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21课《创造宣言》同步课件pptx、核心素养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21课《创造宣言》分层练习原卷版docx、核心素养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21课《创造宣言》分层练习解析版docx等3份课件配套教学资源,其中PPT共32页, 欢迎下载使用。 学习重点https://www.51jiaoxi.com/doc-16073330.html
14.《创造宣言(节录)》创造主未完成之工作,让我们接过来,继续创造《创造宣言(节录)》创造主未完成之工作,让我们接过来,继续创造。宗教家创造出神来供自己崇拜。省事者把别人创造的现成之神来崇拜。恋爱无上主义者造出爱人来崇拜。美术家如罗丹,是一面造石像,一面崇拜自己的创造。教育者不是造神,不是造石像,不是造爱https://www.zikaosw.cn/daan/63551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