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一款香港的人造肉在天猫国际开售,
自此人造肉产品以“行货”身份,
正式走上了中国人的餐桌。
黑科技、未来食品、投资风口……
人造肉的话题在一条的同事之间,
也掀起了一股讨论热潮:
人造肉到底好不好吃?
人类未来真的只配吃人造肉吗?
它究竟是未来的“地球救星”,
还是一个经不起考验的伪命题?
带着所有疑惑,
一条摄制组辗转北京、上海、香港三地,
专访人造肉创业者与研究者,
探秘人造肉公司、人造肉餐厅,
并亲测口味,
为你解密这块香饽饽的“人造肉”。
撰文|莫竣威
有人说:“10年前错过了互联网,如今不要再错过人造肉。”90后的Vince,正是人造肉行业的众多创业者之一。
10年前,Vince还在美国读大一,那时候的他就是一块“行走的五花肉”。因为饮食习惯差,每天大鱼大肉,体重一度超过200斤。后来通过健身和节制饮食,一年瘦掉20多斤,身体各项指标也逐渐恢复了正常。
几个月前,Vince把公司从杭州搬到北京通州区,而就在采访前两周,他们又搬到朝阳区写字楼里。这里面积还要比原来的通州办公室更小一些。“因为搬到这儿,我们离各类资本都会近一点,办起事来方便多了。”一条摄制组到办公室探访时,PR负责人这样介绍。
今年中秋节,Vince团队推出过3000盒人造肉月饼,几天内被抢购一空。据Vince介绍,当中有六成消费者表示,没有吃出来这是人造肉做的月饼。
那么什么是人造肉?
研发出中国第一块细胞培养肉(图片来自南农大官网)
人造肉分为两类:一种是利用动物干细胞,通过生物技术在实验室培养出来的“细胞培养肉”(LabGrownMeat)但目前仍然处于研发阶段,离大众依然很远;
另一种是从大豆、碗豆等原材料中提取植物蛋白,通过搅拌、挤压、调味等物理手段,模拟出动物肉口感的“植物蛋白肉”(Plant-BasedMeat)。
一是未来地球的肉类无法满足人的需求。
据联合国最新数据,2050年全球人口将迫近100亿,而畜牧业的发展满足不了人类对动物蛋白的需求,届时,天然肉就不够吃了。“用人造肉来填补动物肉的供应缺口,是一种可行的方法。”
二是环保原因。
畜牧业会消耗不少的地球资源,并排放出大量二氧化碳和甲烷。Vince跟我们提到一个概念,“如果说把全球所有的奶牛组成一个国家,叫‘奶牛国’,它将会是世界上第三大温室气体排放国,是非常大的环境负担。”
再一个与人类健康有关。
以北美地区为例,现在红肉的人均摄入量超过建议标准近625%,对人体健康是很大的负担。而人造肉没有胆固醇,“通过植物蛋白替换掉一部分动物蛋白,同时保持我们享受肉类美味的权利。”
小笼包、锅贴、担担面,人造肉都能做?
据艾媒咨询调查,低于四成愿意尝试人造肉。在不愿意尝试的消费者中,近一半(49.5%)是出于心理因素影响。毕竟一提起“人造”两字,不少中国的消费者会把它与伪造、劣质挂钩,会有天然的抗拒,更别说要放进嘴巴里。
我们在David的“人造肉”餐馆里与他碰面,进行采访。
餐厅单个素食菜品的价格普遍在100港元上下,不算便宜。但每天午市,二三十张桌子基本都会坐满,采访当天还碰到许多食客在等位。
David投入人造肉研发生产,与自己是个素食主义者密不可分。提到自己20年的吃素史,他有一肚子苦水,“我是2000年初开始吃素的,那时素食者的选择真的很少,还有很多偏见,经常有人问我是不是碰上什么人生难题,或是不是跟女友分手看破红尘才出家吃素……”
有人造肉、人造奶等素食产品出售
而现在的香港,他认为素食已经慢慢变成一种风潮,“人类往植物性饮食上的发展,是不可逆转的趋势。”
不过人造肉要真正让挑剔的中国吃货接受,就必须贴合中国人的饮食习惯。
于是,David和团队研发了这种肉末状的人造猪肉,号称零胆固醇、低脂肪、无抗生素。
在他们的餐厅里,既可以吃到汉堡、肉酱意面等西方餐食,也可以选择担担面、锅贴、水饺、小笼包、蒸肉饼等中式菜点,所有菜品都是素食,“里面的猪肉是我们用黄豆、碗豆、香菇、大米做成的人造肉。”
一条摄制组点了一份担担面,里面的猪肉沫闻起来很香,因为加了辣,味道上和真的猪肉很接近。但仔细咀嚼后,还是会吃出一些大豆和香菇的味道,也缺乏些嚼劲。另一份饺子,馅料也是新猪肉,吃快了基本吃不出它是素食。
David强调说,他们不是在做一个100%猪肉的模仿比赛,而是一种新的食材。他用数码产品来比拟人造肉,“就像iPhone一样,我们的人造肉每一年都会推出新的版本,到下一年你们吃的又可能是另一种感觉。”
人造肉是怎么做出来的?中、美人造肉生产技术有何差别?
通过美国科技媒体CNET的报道,我们可以对美国最火的人造肉BeyondMeat(超越肉)的研发过程窥探一二。
科学家把一块人造肉放在机器上,通过机器挤压,测试人造肉的弹性、记录下数据,并与真肉进行反复比对,找出最能模拟真肉弹性和口感的配方。
将橙子、甜菜根、向日葵等植物的提取液混合,制造出这种深红色素,它就是人造肉的“血液”。
测试者坐在犹如监狱的密闭小房间,研究人员从小窗递上两件不同配方、不同编号的人造肉,让测试者进行试吃并评价。
张波博士在北京接受一条采访
再到国内,在植物肉行业有多年研究经验的张波博士,为我们揭秘了国产人造肉制作的全过程。“现在能买到的人造肉和一般素肉相比,在生产环节上其实差别不大,但在模仿动物肉方面,人造肉会更胜一筹,所以我们称它为素食2.0。”
这家植物肉工厂位于深圳市宝安区,里面共有五个制作植物肉的车间,一年可生产两万吨植物肉产品。
人造肉一般选用大豆、碗豆等作为主要原料。将它们加入打磨机里,磨成大豆粉。再加入大豆分离蛋白粉相混合,把原材料的蛋白质进一步提炼,把非蛋白成分,例如油脂等分离出去,制作成大豆蛋白。一般成品的蛋白质含量高达70%-90%。
接下来对质地进行调控。通过膨化、挤压、加热等物理方法,蛋白质会形成一种交联状态。肉眼所见呈现“纤维状”的结构。当用手撕开,会看到里面有丝状结构,有粗有细,咬下去有一定弹性,就像吃动物肉一样。
质地调控后,工作人员会将从甜菜根、红菜头等植物里提取的天然色素,及把风味料调配到纤维结构当中,让它拥有和真肉相似的色泽与味道。
最后把原材料放进模具塑形、通过包装等步骤后,一块块的人造肉就制作完成了。
David推出的“新猪肉”每斤约60元,算上运费的话,比目前一斤约32元的猪肉价格要贵超过一倍。
美国的人造肉“BeyondMeat”,在某宝上被宣传为“进口网红爆款”,227g的“汉堡扒”卖人民币120元,400g的“香肠”卖130元。冷藏保质期一年。
为了体会传说中人造肉的味道,我们把David团队研制的人造肉产品“新猪肉”,以及美国的“BeyondMeat”人造肉带回上海。并邀请了美食台料理达人姜袅袅和我们一起试煮、试吃人造肉。
看:“新猪肉”的外观跟真的肉很像,但如果旁边摆一盘真的猪肉,依然能分辨出来,因为一般真猪肉拥有数量更多、更均匀的白色脂肪粒。从颜色上来说,这种人造肉更像鸡肉。
煮:它在遇水沸煮的过程中,那种颜色的渐变和猪肉非常相似,而且煮起来不会散开,让人很有食欲,但明显吸收不了生抽、酱油这些调味料。
吃:可能因为没有加太多调料,吃得出来它不是肉,稍微有一点像白面跟大豆混合炒制的味道,肉质也没有真肉的细。
看:看上去还是很有食欲的,但是触摸起来稍微有一点硬。闻起来有肉香味,而且非常接近真肉。
吃:真吃不出来它是素食,它有很浓的肉香味,和真肉比起来有一点清甜。但口感对比真肉还是有点硬,而且粗糙。整体来说,它和真肉的相似度,我认为已经有80%以上。
另外,两位摄制部的同事也加入试吃人造肉。他们同样认为,目前人造肉的口感和味道,与真正的汉堡很接近,但仍然可以吃得出是豆制品,大概是70分的水平。
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副教授
Q:一条
A:朱毅
Q:对于人造肉投资热潮,您如何看待?
A:2012年的时候,就很多媒体来采访我了,就说你看李嘉诚、比尔·盖茨都投资了3D打印人造肉!眼看它起高楼,眼看它宴宾客,眼看它楼塌了……当时热火朝天的人造蛋,已基本退出江湖。现在又在说人造肉,我感觉更多的是资本的一个噱头,没有必要去追捧它。
人造肉,我认为是一个经不起推敲的伪命题。
Q:为什么您认为它是“伪命题”,具体说说您的理解?
这些问题肯定都是真问题,也是我们人类面临的共同的挑战。但通过人造肉,并不能够解决!
原因如下:
首先,目前人造肉的成本太高了。细胞培养肉最开始是一磅25万美元(约人民币87.6万/千克),现在造价每年能降低1/10,但对于传统肉类来说,依然是个吃不起的奢侈品。
另外,细胞人造肉,可比养只鸡、养头牛、养头猪操心多了。需要严格的无菌环境,恰如其分的养料,适宜的酸碱度、渗透压、温度,还需要抗生素来保驾护航。这过程中也会造成能源大量消耗、碳排放增长、抗生素滥用等问题。
从动物福利角度来说,培养肉的细胞要想长起来,有一个特别残酷的现实,就是用牛血清进行培养,甚至为了让培养肉长得更好,需要将母牛剖腹,从胎牛中提取血清。你说这是动物福利吗?
肌肉组织等复杂结构难以被人造肉模仿
最后,我们人吃肉,吃的不仅仅是营养,更多的是享受美味。天然肉,它有神经、有血液,还有肌肉的运动,细胞的代谢所产生的风味和质地非常独特。瘦而不柴、肥而不腻,还有舌尖和牙齿的感觉。现在的植物肉要想以假乱真,基本上比登天还难。
比如我们中国人最喜欢的啃骨头,要想把鸡骨头、肉骨头跟着肌肉细胞、脂肪细胞全都给做进去,难度和搞一个人造心脏差不多了。
Q:那么人造肉在未来可能成为主流吗?
A:不可能。
当第一个试管婴儿出来时,就有人幻想,未来的人类都这样生育。但是现在,第一个试管婴儿都已经当妈妈了,辅助生育在人类总生育中还是很小的比例。同理可类推到人造肉。
而且我觉得在食物方面不存在高科技的问题,越原生态的越好,越原生态的越有未来。
Q:现阶段中国和欧美的人造肉技术差距?
A:“人造肉”这个概念,最早提出的应该算是前英国首相丘吉尔。后来美国科研人员做出了人造的金鱼,然后荷兰的科学家做出第一片的细胞培养人造肉。我去以色列参观的时候,他们工厂是做人造的鸡肉。
但是如果说现在能买到的植物肉,我们才是他们(欧美厂商)的鼻祖,是他们的老祖宗!仿荤素食在我们国家源远流长,确实是我们的国粹,非物质文化遗产。始于唐朝,兴于宋朝。我在美国吃他们的汉堡的时候,我就想得把这一伙人拉到我们中国的素餐馆来,让他们见识一下什么是色香味俱全的人造肉。
A:我今天出门的时候,我舅妈——一朝阳区群众,就问我:人造肉是不是就是比注水肉还要假的肉?我还没来得及给她仔细解释,她就来了一句:“那辣条不比人造肉好吃,豆腐都盘成肉价钱,我才不会上当。”
我舅妈的想法虽然比较愚昧可笑,但是她代表了底层劳动人民朴素的想法。
A:当然从技术角度来说,我们也可以用一种更open的、更开放的心态去迎接人造肉的升级版的到来。你想想以前,丘吉尔的梦想简直就是匪夷所思;现在的人造肉技术,可以说勉为其难;到未来的某一天,它也有可能是习以为常了。
不过我们看到它光明的一面时,也要警惕它可能随之而来的风险。
植物蛋白人造肉的将来我还是看好的。我认为最健康的植物蛋白,未来是豆腐、豆浆。
A:除非有一天像《流浪地球》那样,我们已经不能靠光合作用来获得能量,生活在地底下,我们已经忘记了肉是什么味道,那么人造肉是可能成为主流的。
但真的到了那时,我们没有那么多功夫和资源去搞人造肉。我想像蚯蚓、蚂蚱、蛆虫这类昆虫蛋白,可能更为我们喜闻乐见。
蛆给我们肥肉的感觉,蚂蚱给我们瘦肉的感觉,通过3D打印的高科技术来结合,我们可以得到肥瘦均匀的吃肉感受,我觉得这是未来食物的一个发展趋势。另外像螺旋藻这些数量巨大的低等生物,应该才是极端时候的人类粮食。
如果我们人类不知道节制自己的欲望,也不懂得节约地球有限的资源,有一天可能我们真的再也看不到“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现牛羊”这样的景象了,所有的东西都是从实验室里面走出来的。如果从现在开始就知道悬崖勒马、警钟长鸣,那么还是有希望能够长期吃到原汁原味、真材实料的、真正的肉的。
鸣谢:北京工商大学食品与健康学院李健副教授
深圳齐善食品有限公司
原标题:《人造肉来势汹汹,2020我们真的吃不起猪肉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