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10年来,我国农业整体形势逐年趋好,但农业发展出现五个方面的新动向,面临六个方面的严峻挑战。面对一系列新的挑战和问题,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四中全会提出了一系列的改革任务、要求和措施,当前我们需要认真研究的问题是怎样把中央提出的改革要求扎扎实实落到实处,特别是在农村,能够落到村、落到户,能够真真起实效。
【关键词】农业形势新趋向深化改革
一、我国农业整体形势逐年趋好
1.粮食增长有望实现“十一连增”
从2004年开始,党中央国务院采取了一系列有力的政策措施,推动农业科技的进步,完善粮食的保障制度,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粮食产量开始持续增长。能够连续保持十年的持续增长,这在中国的历史上是很罕见的。
2.农民收入增长速度连续五年高于市民
从2014年1~9月份的情况来看,2014年农民的人均现金收入达到了8527元,扣除物价指数之后,和2013年同期相比实际增长9.7%,这个增长幅度比2013年略有降低,但是和同期的城镇居民的收入相比,增幅要高于城镇居民。这已经是持续第五年农民收入增长幅度高于城镇居民收入增长幅度。
二、我国农业发展的新动向
1.主要农产品进口数量不断增长
目前,中国的主要农产品供给出现了一种非常值得我们去分析的现象。一方面,国内的主要农产品在不断的增产,但是另外一方面,进口的农产品品种在扩大,数量在增加。这其中到底是什么原因?中国作为一个人口大国,而且又是一个人均农业资源相对稀少的国家,适当的利用国际农业资源和国际农业市场来调剂国内的农产品供给,使得国内的农业资源环境压力有所减轻,这应当是必要的。但是,情况远比这复杂。大家知道,进入新世纪以来,特别是自2010年以来,我国农产品进口的品种明显增多,数量在不断增加,就目前的情况看,作为一个农业大国,我们最主要的农产品,即粮食、棉花、油料、糖、奶、肉,这六大农产品现在每一样都需要进口,而进口的原因也是复杂多样的,有的是国内供求有缺口,有的是国际市场价格比国内低,还有的是品种的调剂和调换等等,但是一个基本的事实就是进口农产品的数量在不断增加。
2.农产品价格国际竞争力下降
从最近的情况看,由于国内外农产品价格的变化,我们多数大宗农产品正在承受着国内价格超过国际市场这样一种压力,所以有一些品种的进口,其实未免见得是国内的供给不足,而实际上主要是我们的价格竞争力不够。人家比我们便宜,它才进来。从目前看,主要的大宗农产品,比如说谷物,谷物的价格如果按批发价来算,国内外的价格大概每一吨要差400元到800元钱,也就是说我们国内的谷物价格大概要比国际市场价格贵400元到800元,折合到每一斤就要差2毛到4毛钱,这样就给国外的谷物进入国内市场提供了一个价格竞争方面的优势。
3.WTO对农产品的影响加深
我国在加入世贸组织之初对一些重要的农产品(WTO叫敏感产品),单独承诺了它的进口关税的配额。当初承诺的关税配额中,有小麦、大米、棉花、糖等。但是大豆没有设置关税配额,正是这样一种局面才造成现在大豆进口长驱直入。应该说当时做的这种选择,使得我们在入世之后的最初十年,农业能够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中保持自己的稳定发展,起了非常大的作用。但是,从现在来看,新的压力已经形成了,我们的农产品的价格已经突破了国际市场农产品价格,突破了这个天花板。这对国内的农产品、对国内农产品的市场价格都会产生非常明显的影响。也不是说当初这个选择就不对,世界上可以有各种各样的选择,总而言之,对大宗农产品的进口都必须更加对市场开放,这是WTO规则的基本要求。
4.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深刻变化导致原有政策的成效在降低
进入新世纪以后,中国出现了一个巨大的变化,就是工业化城镇化加速,大量的农村劳动力向城镇转移。整个宏观经济情况的变化、城市二三产业结构的变化,对农民工就业,特别是农民工就业的增长有非常明显的影响。但是总的来说,持续五年来,农民工外出就业的增长幅度是年年下降,这里面当然有更深刻的经济结构、发展阶段等原因,未来到底会出现一种什么样的情况?对农民的收入、农村的经济社会结构会有些什么影响?这些年来已经形成的农民收入增长主要靠外出就业、主要靠来自工资收入的增长,这种情况会不会有变化?这需要去认真研究。
5.农业的生产成本与农民的收益遭受挑战
农民在农业中的收益的变化最近这些年非常明显,国家发改委对于2013年包括大豆的四大粮食品种的收益成本情况做了调查分析认为,在目前这种成本投入背景下,纯收入的增长非常艰难。正是这种变化带来了一个很现实的问题,就农民的收入结构出现了非常明显的变化。这里头有两个标志,一个标志就是2013年农民的人均纯收入占第一位的比重最大的是工资性收入,就是2013年首次出现了农民务工的工资性收入超过家庭经营性收入,这是一个标志性的变化。第二个标志性的收入变化是种植业收入占农民纯收入中的比重发生了变化,现在是农民种植业的收入占他的人均纯收入已经不到四分之一。一个很现实的问题,就是运用政策手段去调动农民种粮的积极性的难度会越来越大,因为无论你使多大的劲,对农民来说只占不到四分之一的收入,所以政策的调整实际上越来越困难。
正是由于这样一种情况,我们感觉到当前中国的农业发展,既是由于前十余年的快速发展让我们站在一个新的起点上,但是同时引发的种种复杂的情况,也使我们的农业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使得我们面临着一系列前所未有的挑战和压力。
三、中国农业发展面临的挑战
1.面临着国际国内农产品价格倒挂的压力
在价格上顶破天花板,这个情况我们可能会长期面对,农民对现在的农产品价格是不满意的,他有理由不满意,因为农民的收入只相当于城镇居民的三分之一。但是不考虑别的,不考虑消费者承受能力等因素,仅仅从国际市场的价格来看,再往上提高国内农产品的价格,无非是对国际市场打开更大的门,这是一大压力。
2.面临农业生产成本上升的挑战
农业生产成本在快速的上升,特别是生产性的服务费用的支出,年均增幅达到8%到9%,以这样一种速度增长,当然对农产品成本的上涨推动力很大。这两重压力,相当于天花板在往下压,地板在往上升,于是中间的空间就越来越小,这是我们未来要面对的现实问题。
3.面对中国是WTO成员国的挑战
我们要进一步研究加大对农业的支持保护力度,到底采取什么措施?国际上一个通行的办法就是把对农产品的价格补贴转化成对农民的收入补贴,转到收入补贴之后,就进入绿箱,就没有限制。我们现在也正在考虑这个,为什么要在新疆对棉花、在东北对大豆实行目标价格补贴,就是想把价格补贴分解掉,把补贴从价格中分离出来,让价格根据供求由市场来决定。对农民卖的农产品价格低于目标价格的这块差额,由政府进行直接的补贴。当然这里有很多艰难的东西,因为各国的利益纠结都在这里,美国希望能够打开中国的农产品市场,更多的进入,所以从他们的角度来看,不要说你守住你现在的关税配额,他还要让你进一步压下去,我们现在在这方面也是面对着比较大的压力。同时,国内经济增长进入新常态之后,财政收入的增长也进入新常态,过去财政在高速增长的情况下,每年都拿出这么多钱来用于各个方面的支持和补贴,2003年的时候,整个国家的三农开支是2300多亿,今年我们对三农的总的开支达到13700多亿,这几年来,每年的增长是很快的。但是随着经济增速的减缓,整个经济运行进入新常态之后,这方面也会发生一些新的变化。所以,农业支持保护制度也面临着新的挑战。
4.农业的生态环境系统已经难以承受当前这种生产方式的压力
过去为了解决大家要吃饱肚子这最基本的问题,所以采取了努力的追求粮食产量增长的这样一个目标,在这个目标下,我们取得了成就,但是也付出了代价。改革开放初期,1978年的时候,全国使用的化肥,存量不到800万吨,现在使用的化肥去年已经超过了5900万吨,这个增幅是不得了。我们每公顷土地使用的化肥是世界平均的4倍以上,于是造成的土壤和水体的污染都不断的在加剧。我们现在每年使用的农药大概在180万吨左右,有关部门的测算,真正能够作用于作物发挥作用的比重不到30%,有70%在喷洒过程中都喷到了地上或者飞到了空中,带来的污染也很严重。现在我国每年使用的塑料薄膜大概在240多万吨,但是每年能够回收的不到140万吨,那就意味着每年有100万吨以上的塑料薄膜遗留在土地里头,这些都会带来污染。更何况还有整个水体的污染或者水源的短缺,还有其他方面如工业的污染、大气的污染等等。应该说,农业的生态环境所面临的挑战和压力也是前所未有的,这就迫使我们必须尽快的考虑转变农业的发展方式,否则资源环境是难以承受的。中央从去年开始已经启动对污染的土地、污染的水源、地下水、水源的源头采取一系列保护和修复的政策,正在采取这方面的行动。
5.农业科技的实力不强
6.农业生产的组织化程度和市场化程度比较低
农业生产成本的提高,其实和农业组织化程度、市场化程度也有相当大的关系。现在特别是十八届三中全会之后,中央强调要推进各个方面的改革,农业的组织化程度、市场化程度、农业的经营体制的创新,各地也都在大踏步的向前推进,当然我们还面临着很多现实的困难和问题。我们中国所面临的很多困难和问题,确实具有国情和发展阶段的独特性,全世界具有中国这样国情的国家,确确实实是非常独特的。离开了这个很多问题不好讲,比如说中国人多地少,因此土地经营规模很小,由此也导致了我们劳动生产率低下,农产品缺少价格优势,没有竞争力。那很多人都提,抓紧扩大规模就是土地流转集中实行规模经营,但是谁都知道,地的背后是人,如果不能够让农民转移走,转移到城镇,转移到二三产业,让他们去城镇和二三产业获得更好的收入,强行的土地流转集中,那无异于历史上的土地兼并,就会引出非常多的问题。所以土地的流转不能搞大跃进,不能搞强迫命令,不能搞行政瞎指挥,不是越快越好,越大越好,而要根据城镇化的推进程度和劳动力的转移情况,要根据农业技术的进步水平,要根据农业社会化服务的提高水平来确定。
四、中国农业未来发展的展望
在推进农业现代化的过程中,有很多东西值得向国际上去借鉴,但是也有很多东西必须从中国的实际国情出发,甚至必须坚守我们自己的发展道路,这个是非常重要的。正是面对这一系列新的挑战和问题,所以中央如此重视研究国家的粮食安全问题,并且提出了关于粮食安全的新的思路,实际上中央非常清晰的认识到,农业发展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是也面临着很多新的情况和问题,特别是有些新的情况和问题是我们前所未遇的,我们在这方面是缺乏经验和政策储备的。因此,要想解决这些问题,就必须大踏步的深化改革,这一系列的改革政策措施,在2013年召开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后,陆续的推出来了。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方方面面提出的措施,一共有336项,其中在2014年贯彻落实的过程中,发现即使336项还没有涵盖所有的,所以还有些新的内容在增加。按这336项,中央农办梳理了一下,其中直接和三农有关的,有50项左右,也就是在336项中有15%左右的任务是和三农有关的,这些措施正在陆陆续续的推出,大家已经感觉到,有些已经推出了。比如最低价向目标价的改革和转化,这已经推出了;比如说推进土地确权登记颁证,推进土地流转健康发展;比如说户籍制度的改革,都在推进。
大家都知道,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后,总书记与党和国家其他领导同志特别强调,一方面必须大力的全面的深化改革,但另外一方面又强调重大改革必须有法有据,因此三中全会之后,时隔一年中央又召开了四中全会,应该看到三中全会和四中全会这两个重要的决定,是一个姊妹篇的关系,三中全会提出了大量的深化改革的任务和要求,但是怎么能确保这种改革能够健康的推行在法治化的轨道上?显然改革需要法律提供制度保障,所以才有了十八届四中全会这个决定。在推进改革过程中,既需要法律的引领和保障,同时法治建设本身也需要大踏步的深化改革,所以四中全会又提出了关于法治建设的180多项改革任务。也可以说,我们当前面临的改革任务是极其繁重的,怎么把中央提出的这些改革要求扎扎实实落到实际,特别是在农村,能够落到村、落到户,能够真正起实效,这是我们当前需要认真研究的一个方面。
结合起来讲,我们在推进农村改革不断深化的情况下,需要不断地去发现我们现在面临的这些矛盾和问题。我们应逐步把中国农业引领到正确的道路上,这其中一定会有很多艰难险阻要去克服,但是说到底,非常重要的就是小平同志早讲过的,农业的问题要解决从根本上讲还是要靠科技。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讲,通过科技的进步来实现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目标,是我们所有的农业工作者,包括农业的科技工作者、农业的管理者、农业社会科学的研究者,应当共同努力的重要方向,也是我们应当完成的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