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2023届高考作文模拟主题写作素材:勤俭节约(一).pdf

高考作文模拟主题写作素材:"勤俭节约"(附文题+解析+素材整理)

作文题目: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当今时代,一些青少年视奢侈为“时尚",视享受为"潮流",盲目攀

富比阔,肆意挥霍浪费,助长了社会不良风气。其实,无论社会如何变化,

勤俭精神都不可丢。李商隐曾有诗云:”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J

党的二十大报告再次强调:在全社会弘扬勤俭节约精神,培育时代新风新貌。

育才中学高一年级要召开“家教家风建设主题班会",请结合上述材料

和自己的经历,以"弘扬勤俭节约精神”为主题,写一篇发言稿,展示自

己的感悟和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写作指导

(-)话题阐释

节俭是我们的传家宝,节俭也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节俭是一种美

德,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小到一个人、一个家庭,大到一个国家,要

生存和发展,都离不开节俭。"静以修身,俭以养德"。节俭的美德犹如甘

霖,能让贫穷的土地盛开富有的花,能让富有的土地结下智慧的果。

写作角度可以从以下几点出发:节俭对个人、家庭、国家的重要意义,

节俭与成功,节俭与治国,节俭与生活,节俭与修养。

人类社会总是不断发展,物质生活也日益丰富,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消

费观念也在不断变化,这是无庸置疑的事实。但这与提倡节俭并不矛盾,

讲节俭就是要珍惜人类有限的资源和人类自身的劳动成果,就是要从我们

先辈的优良传统中吸取艰苦奋斗的精神。

古人云:"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

俭破由奢"。勤俭节约是中国人的一种传统美德,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小到一个人、一个家庭,大到一个国家、整个世界,要想生存,要想发展

,都离不开勤俭节约这四个字。可以说修身、齐家、治国都离不开勤俭节约

,诸葛亮把"静以修身,俭以养德"作为"修身"之道;朱子将"一粥一饭,

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当作"齐家"的训言;毛泽东以

“厉行节约,勤俭建国"为"治国"的经验。

建国初期,有一首歌唱得好勤俭是咱们的传家宝,社会主义离不了。

不管是一寸钢、一粒米、一尺布、一分钱,咱们都要用得巧。好钢用在刀

刃上,千日打柴不能一日烧"。当时,国人都把勤俭节约作为做人和干事业

的行为准则。然而随着我国国力的增强和生活的改善,有些人把勤俭节约

的优良传统丢了。君不见,当前社会上超越现实、盲目攀比的畸形消费;

斗富摆阔、一掷千金的奢靡消费;过度包装、极度美化的蓄意浪费「长明

灯"、"长流水"的随意浪费等现象比比皆是、不胜枚举。

(二)经典名言10句

1.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左传)

2.口腹之欲,何穷之有?每加节俭,亦是惜福延寿之道。(苏轼)

3.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朱柏庐《治

家格言》)

4.一饱之需,何必八珍九鼎?七尺之躯,安用千门万户?(《史记》)

5.夫地力之生物有大数,人力之成物有大限。取之有度,用之有节,

则常足;取之无度,用之无节,则常不足。(陆贽)

6.静以修身,俭以养德。——诸葛亮

7.克勤于邦,克俭于家。——《尚书》(在国家事业上要勤勉,在家庭

生活上要节俭。)

8.居家不得不俭,创业不得不勤。

9.强本而节用,则天不能贫。——《荀子》(在加强生产的同时节约用

度,老天也无法让你贫穷。)

10.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宋司马光《训俭示康》

11.有德者皆由俭来也。一一宋司马光《训俭示康》

12.一粒米,干滴汗,粒粒粮食汗珠换。——中国谚语

13.节约便士,英镑自来。一一英国谚语

14.节俭本身就是一宗财产。——英国谚语

15.奢侈是民族衰弱的起点。——古巴谚语

16.人情而侈则贫,力而俭则富。——《管子形势解》

17.行船靠掌舵,理家靠节约。一一谚语

18.俭则约,约则百善俱兴;侈则肆,肆则百恶俱纵。——《格言联璧》

(节俭的人有节制,有节制的人也会有各种好的品行;奢侈的人容易

放肆,放肆的人会做出各种恶行。)

19.我始终相信,内心生活更严肃的人,外表生活也会更朴素。在一个

奢华浪费的年代,我希望能向世界表明,人类真正需要的的东西是非常少

的。一一海明威《真实的高贵》

(三)作文素材12个

1.苏东坡:口腹之欲,何穷之有?

大家都知道苏东坡是美食家,著名的"东坡肉"就是由他发明的。

但是喜欢美食不一定要铺张浪费,东坡先生好吃,但吃得很节制。

他曾在给友人的信中写道:"口腹之欲,何穷之有?每加节俭,亦是惜

福延寿之道J(口腹之欲没有穷尽,懂得节制才能惜福延寿。)

当他因"乌台诗案"被贬到黄州时,生活十分窘迫。他绞尽脑汁,精

打细算:每月初一,取出这个月的生活费,把它们分为30串,挂在屋梁上。

每天早上挑下一串来使用,如果有剩余就放进一个大竹筒里,用来招待客

人。就是这样节俭度日,苏轼依然把日子过得有滋有味。

正是因为习惯了俭朴的生活,苏轼才能坦然面对人生的起落,才能拥

有"一蓑烟雨任平生”的旷达胸怀。

苏轼房梁挂钱

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苏轼21岁中进士,前后共做了40年的官,做官期

间他总是注意节俭,常常精打细算过日子。公元1080年,苏轼被降职贬

官来到黄州,由于薪俸减少了许多,他穷得过不了日子,后来在朋友的帮

助下,弄到一块地,便自己耕种起来。为了不乱花一文钱,他还实行计划

开支:先把所有的钱计算出来,然后平均分成12份,每月用一份;每份中

又平均分成30小份,每天只用一小份。钱全部分好后,按份挂在房梁上,

每天清晨取下一包,作为全天的生活开支。拿到一小份钱后,他还要仔细

权衡,能不买的东西坚决不买,只准剩余,不准超支。积攒下来的钱,苏

轼把它们存在一个竹筒里,以备意外之需。

2.范仲淹:惟能忍穷,故得免祸。

范仲淹从小家境贫寒,他在应天书院读书时,一位同窗好友见他的伙

食太差,便让家人送饭时多捎上一份,准备赠与范仲淹。

范仲淹再三婉拒:"我多年吃粥已经习惯了,如果骤然吃上你送来的美

味佳肴,以后就再也吃不下粥了,那怎么能行呢?"

范仲淹从小就明白一个道理,"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J

到他儿子范纯仁结婚时,范仲淹已经身居高位,经济相当宽裕了,但

是当他听说儿子想用锦罗绸缎作为婚房的装饰,立即把他喊来训话:

"吾家素清俭,安能以罗绮帷幔坏吾家法,若将帷幔带入家门,吾将

当众焚之于庭

其节俭的家风可见一斑。

范仲淹在晚年回顾自己的一生时,曾经留下一句话:"老夫平生屡经风

波,惟能忍穷,故得免祸。”

这句话值得我们每个人仔细品味。

节俭

什么人:范仲淹是北宋杰出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

什么事:他幼年丧父,孤苦无依,长大后为了摒除杂念,一心向学,

便住进寺庙里苦读。每日粗茶淡饭,只求果腹。即使是在他飞黄腾达之时,

也未曾有过奢侈靡费之举。他以"节俭清廉"为治家准则,一再要求自己

的孩子要学会"忍穷",以此砥砺自己的为官之德,养成克己奉公的品格。

同时,他还经常苦口婆心地告诫自己的子侄,要"清心做官,莫营私利”。

什么点:范仲淹一生坚守清贫、廉洁自律,从一人之品行到一族之家

风,闻名于世,泽被后人。他这种勤俭节约的精神,时至今日,仍值得我

们称颂。

3.晏子节俭

什么人:晏子是春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外交家。

什么事:他重视礼节,崇尚仁政,一向以生活节俭,礼贤下士而著称。

遇到灾荒,他经常一边劝谏国君赈灾,一边将自家的粮食先分给灾民救急,

因此深得百姓的爱戴。虽然身居高位,但他从无骄奢淫逸之举。晏子不但

严格地约束自己,还经常对国君的穷奢极欲进行严厉的批评,奉劝其以身

作则,为子民做出表率。

什么点:古人云:"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

致远J晏子淡泊名利,厉行节俭,正是一种内心富足的表现。对于身居高

位者来说,节俭不仅是美好德行的体现,更是家国之幸事。

4."一品宰相"曾国藩

曾国藩是晚清重臣,一度功高震主,权倾天下,但他的起居生活却非

常俭朴。

老外戈登描述他与曾国藩会面的情景:"穿着陈旧,衣服打皱,上面油

渍斑斑。"

名震天下的总督却活得如此清苦,恐怕大清天下找不到第二个了。

吃饭上,曾国藩亦不讲究,简单至极。

通常他每顿饭只有一个菜,"决不多设,虽身为将相,而自奉之啬,无

殊寒素

因为每餐只享用饭一碗、菜一品,当时人们戏称他为“一品宰相"。

为提倡节俭,教育家人,曾国藩于大堂上亲书一联:"惜食惜衣,不惟

惜时兼惜福;求名求利,但知求己不求人

5."抠门"的盖茨

比尔盖茨31岁便成为世界首富,我们都知道他富可敌国,却不知道

他过日子有多抠门。

一次,盖茨和一位朋友同车前往希尔顿饭店开会,由于去迟了,以至

于找不到车位。

朋友建议他把车停在贵宾车位,"噢,这可要花12美元,可不是个好

价钱盖茨不同意。

朋友要替他出这个钱,盖茨依然不同意,他觉得饭店这是"超值收费"。

最后,他们费了好大劲终于把车停到了普通停车区。

但就是如此"抠门”的盖茨,在慈善事业上却非常慷慨。他和妻子梅

琳达捐赠了超过240亿美元,用来支持全球医疗和教育事业。

每个人都有"抠门"的时候,也都有"慷慨"的一面。

什么时候"抠门",什么时候"慷慨",取决于一个人的价值观,反映

了一个人的道德修养和思想境界。

6.华人首富和两片西红柿

李嘉诚是华人首富,但他在生活中却非常节俭,能省则省。

有钱人的手表是一种身份的象征,动辄几万几十万。有谁能想到李嘉

诚的手表只值3000港币,是一款西铁城的太阳能手表。他觉得这款表走

时很准,很好用,很爱惜。

一次,李嘉诚在澳门参加一个招待会,当宴会快结束的时候,有人看

到这么一个细节:

李嘉诚面前的盘子里还剩下两片西红柿,他笑着招呼身边的助手,助

手轻步上前,两个人一人一片把西红柿分着吃了。

这小小的两片西红柿,折射出李嘉诚勤俭节约的品格。在他看来,即

使是不起眼的小物件,也不能因浪费而抹杀了它存在的意义。

"不能浪费",这简单的四个字,是李嘉诚先生一生坚持的财富观。

7.清贫度日的“百校之父"

田家炳,香港著名企业家,他因资助教育而为国人所熟知。

在中国大陆,以“田家炳”命名的学校或学院遍及所有省级行政区,

他因此被誉为“中国百校之父"。

动辄捐款几百万、几千万的田家炳,在香港却过着堪称清贫的生活。

他没有自己的私家车,乘坐地铁、走路上下班。

出门住酒店,他都要自带肥皂,因为他觉得"用了酒店的肥皂,用不

完很浪费。"

外出吃饭,他只要一杯清水,不喝饮料。一位香港记者问他为什么,

他回答道,"全港七百万人,若每人少开一罐饮料,就能省下七百万个罐。”

田先生一直持这样的理念:资助教育是把钱用在最有用的地方,其意

义远胜于个人享受或者留给后辈儿孙。

8.捐款一千多万的清华教授

2012年2月,处于癌症晚期的清华大学教授赵家和,捐出毕生积蓄

1400余万元,设立基金,资助贫困地区的学生。

赵教授没有创办过企业,也没有转让过专利,他的钱都是一分一分省

出来的。

1998年,退休后的赵家和应邀去美国讲学,收入不菲,但赵教授却规

定全家每月只能用100美元的生活费。

家人去超市采购食物时,只敢挑最便宜的鸡腿和法棍面包,买衣服时,

甚至会拣一美元的化纤毛衣,吃一顿中式自助餐,就是全家人最奢侈的享

受.

就这样,三年以后,赵家和带着省吃俭用积攒下的20万美元回到国内。

他把这"第一桶金"交给搞金融的学生打理,把后来的讲学所得也陆

续补充进去,这笔钱越积越多。

资金积累到500万时,他开始有计划地资助贫困学生,临终前,他把

钱一分不剩地捐了出去。

《晏子春秋》中说:“薄于身而厚于民,约于身而广于世。”这句话是

赵家和教授一生最好的写照。

9.卢永根:捐赠毕生积蓄

卢永根曾担任过华南农业大学校长一职。任职期间,他顶住压力构建

了华南农业大学人才培养的新格局。20世纪80年代末,学校发展落后,

卢永根四处筹措资金,用于发展多学科和奖励人才。2017年3月,卢永根

院士及夫人徐雪宾教授将毕生积蓄880多万元捐赠给华南农业大学,这是

华南农业大学校史上最大的一笔个人捐款。此外,他们夫妻二人还计划把

身体捐献给医学事业。

卢永根夫妇慷慨捐赠的背后是他们对自己近乎苛刻的节约一一家中使

用的都是老式家具,铁架子床锈迹斑斑,几张椅子,用铁丝绑了又绑,这

些简易的家当,已经陪伴了他们几十年。"我认为生活过得好,不是单纯地

追求所谓舒服,我很注重建立一种比较好的生活方式。"卢永根说。

10.朱柏庐《治家格言》

朱柏庐是我国明末清初的教育家,他的《治家格言》又名《朱子家训》,

是一部专门教育人们勤俭治家的格言集。他常说"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

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意思是即使一顿粥、一顿饭,也应当想到

它来得不容易;即使半根丝、半根线,也要想到劳作的艰辛。节俭,作为

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首先要尊重劳动和从事劳动的人。我们的食物和衣

裳,都来之不易,要通过种植者、烹饪者、纺织者的许多劳动生产出来,

不能轻易浪费。所以,这段话成为我国传统的"治家格言"。

11.舌尖上的浪费

据统计,中国人每年在餐桌上浪费的粮食价值2000亿元,被倒掉的

食物相当于2亿多人一年的口粮。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我国还有一亿

多农村扶贫对象、几千万城市贫困人口以及其他为数众多的困难群众。这

种"舌尖上的浪费”触目惊心,令人痛心。

12.浪费食物要罚款

德国被认为是处罚餐厅浪费最严厉的国家。无论自助餐还是点餐,都

立即赶到,按规定罚款。人民日报曾经报道:一行中国人在德国一家餐厅

用餐后而于桌上剩了1/3的饭菜,被罚款50马克。餐厅工作人员解释道,

虽然吃饭花的是你自己的钱,但资源是社会的,谁都没有理由浪费。

13.病态吃播给社会风气带来浪费粮食和奢侈消费的误导。身为主播,

可以算是公众人物,其一言一行的影响通过网络得以迅速传播。视频前远

超主播食量的美食以夸张的表演方式进入肚子,渲染着一种暴饮暴食过度

浪费的错误饮食观;通过名贵食材来扩大知名度吸引网友眼球,营造着一

种追求奢华物质享受的过度奢侈消费观。这无疑给社会风气带来负面影响,

长此以往必将腐蚀主流文化风气,若是人人以浪费为荣,奢侈为傲的歪风

盛行,从而形成错误饮食消费观念,必将动摇一国之基粮食安全保障。因

此,全社会都应弘扬"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

勤俭节俭之正风,力压奢侈浪费之歪风。

14.毛泽东的节俭生活

电视纪录片《毛泽东》有这样一个镜头,毛泽东的保健医生拿起一条

毛泽东生前用的毛巾毯,上面满是补钉。他说他曾多次劝主旗帜换条新的,

都被拒绝了。这是毛泽东真实生活的写照。毛泽东在延安时穿的一套旧军

装洗得发白,补钉就有16块。他的一双旧拖鞋,鞋底都出了洞,鞋帮绽了

线,缝补好继续穿。他曾说:"一条毛巾毯我换得起,但共产党人艰苦奋斗

精神丢不起J

毛泽东厉行节俭

历史上,古今中外勤俭节约的故事不胜枚举。毛泽东要求别人的自己

首先做到。他一生粗茶淡饭,睡硬板床,穿粗布衣,生活极为简朴,一件

睡衣竟然补了73次、穿了20年。经济困难时期,他自己主动减薪、降低

生活标准,不吃鱼肉、水果。上世纪60年代,有一次他召开会议到中午还

没有结束,他留大家吃午饭,餐桌上一大盆肉丸熬白菜、几小碟咸菜,主

食是烧饼。伟人在勤俭节约方面为国人做出了表率。

15.周恩来总理勤俭节约的故事

周恩来总理勤俭节约的故事,妇孺皆知,成为美谈。他一贯倡导勤俭

建国、艰苦奋斗,要求”一切招待必须是国货,必须节约朴素,切忌铺张

华丽、有失革命精神和艰苦奋斗的作风"。朱光亚同志曾回忆过这样一则故

事:1961年12月4日专门委员会对当时第二机械工业部的一个规划进行

审议,会议从上午开到中午还没结束,周总理留大家吃午饭。餐桌上是一

大盆肉丸熬白菜、豆腐,四周摆几小碟咸菜和烧饼。周总理同大家同桌就

餐,吃同样的饭菜。

16.雷锋的勤俭节约

一个星期天,雷锋的战友王大力把所有战士的袜子和衣服都洗了,雷

锋在晾衣服时,发现自己的旧袜子不见了,就到处寻找。这时,王大力说:

"雷锋,你有那么多存款,还这么舍不得买一双袜子。你瞧,你这双袜子

穿在脚上不嫌难受?"雷锋说:"只要不耽误我的工作就可以啦广王大力

又说:"那你不觉得难看吗?""咱们军人不是把袜子穿给别人看的这几

句话,体现出了雷锋的节约精神。他每个月只有6元钱奖金,他却把钱存

在银行,一年一年过去了,雷锋把省下来的钱全都捐给灾区人民,可是他

自己却舍不得买新袜子。雷锋的勤俭节约可见一斑。

17.徐特立的《粉笔诗》

徐特立,字师陶,湖南长沙人。无产阶级革命家,教育家。有《徐特

立教育文集》传世。他注重品德修养,平生俭朴。他在湖南第一女子师范

学校当校长时写过一首《粉笔诗》抄在黑板上,公布在校园里:

半截粉笔犹爱惜,公家物件总宜珍。

诸生不解余衷曲,反为余是算细人。

他在每天巡视全校时总是把别人抛弃的粉笔头捡起装在口袋里留给自

己上课用。他在湖南第一女子师范(又称稻田师范)的几年里,差不多没

有用过一支新粉笔。有些学生不理解,反而觉得他太"小气"。因此徐特立

特写诗教育学生。

18冽宁的大衣

弗拉基米尔伊里奇冽宁,俄罗斯人,是世界无产阶级革命导师和领袖。

俭朴伴随着他传奇的一生。当时人们经常看到他穿一件退色的旧大衣。在

这件大衣上还留有三个弹孔。

1918年,列宁就穿这件旧大衣,去工厂演说,遭到反对势力的刺杀,

在大衣上留下三个弹孔。伤愈出院后,他谢绝更换新大衣,将旧大衣补了

再穿,一直穿到他1924年1月逝世。

他的格言:"节约每一分钱,为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J

19.居里夫妇俭朴无华

居里夫妇的生活一向很俭朴。刚结婚时,他们的房间里只有一个书架,

一张普通床,一张白木桌子和两把椅子。在一个极其简陋的棚屋内,居里

实验室。居里到各地讲课,也只穿着平时的旧衣服,她那一双被酸液烧坏

了的手上从不佩戴任何饰物。

20.朱元璋四菜一汤

朱元璋的故乡凤阳,还流传着四菜一汤的歌谣:『皇帝请客,四菜一汤,

萝卜韭菜,着实甜香;小葱豆腐,意义深长,一清二白,贪官心慌。』朱元

璋给皇后过生日时,只用红萝卜、韭菜,青菜两碗,小葱豆腐汤,宴请众

官员。而且约法三章:今后不论谁摆宴席,只许四菜一汤,谁若违反,严

惩不贷。

21.丰田节约办公

号称"车到山前必有路,有路必有丰田车"的日本丰田公司,在成本

管理上从一点一滴做起,劳保手套破了要一只一只的换,办公纸用了正面

还要用反面,厕所的水箱里放一块砖用来节水。一个贵为一国之尊、一个

是世界著名的跨国公司,节约意识竟如此强烈,令人赞叹。

22."文景之治"

汉文帝当了二十三年皇帝,据说监狱中几乎没有犯人。汉文帝提倡节

俭。有一次他想建造一座"露台",预先计算需花费百金。这相当于10户

中等人家的家产,花费太大,于是决定不造了。文帝穿着次等丝料做的衣

服,宫中爱姬的衣服不能长得拖地,屋里的帷帐不许绣花。为他建造的陵

墓只许用瓦器,不用金银铜锡为饰。他对内提倡节俭,减免赋税,对外与

匈奴和亲而不用兵扰民,刑法宽松,专务以德化民,终于海内殷富,礼仪

大兴。汉景帝继承清静无为政策。几十年间,生产发展。国库里粮食太多,

只好露天堆放;铜钱多得用不完,穿钱的绳子都腐烂了。文帝、景帝以黄

老之术治国,使国家富足,人民安定,史书称之为“文景之治"。

23.洛克菲勒的记账本

洛克菲勒财团是美国石油界的“大亨",它的总裁洛克菲勒更是腰缠万

贯。尽管拥有巨额财富,洛克菲勒在理财方面却从不马虎。无论到什么地

方,他都会随身携带一个记账本,记录下自己的各种开销。人们惊讶地发

现,他的每本账都记得清清楚楚,锚铢必较,就连三分钱邮票也不放过。

正是这一“绝招",使得他在经营庞大的石油公司时,总是能准确无误地计

算出成本、利润等各项复杂的数据。

24.陶侃惜谷

太守陶侃外出游览时,看到一个人拿着一把没熟的稻穗,便追问原因。

得知那人是随手取了玩耍后,陶侃很生气,斥骂道:"你可以玩耍,但不可

以坏人家的口粮!"于是就把那人抓起来鞭打。此事之后,老百姓都勤恳耕

种,家家生活宽裕,人人丰衣足食。

25.隋文帝每餐不食两样肉菜

隋文帝杨坚平时每餐不食两样肉菜。日常用品,凡有破损的,补好再

用。后宫嫔妃,屈指可数,且不准修饰打扮。有一次,文帝要配点止痢药,

需要一两胡粉,宫中竟找不到。

26.习近平谈党的传家宝一一勤俭节约

"节俭朴素,力戒奢靡,是我们党的传家宝。现在,我们生活条件好

了,但艰苦奋斗的精神一点都不能少,必须坚持以俭修身、以俭兴业,坚

持厉行节约、勤俭办一切事情。"

"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古往今来,"勤俭节约"体现了中

华民族的价值取向和道德风尚,留下了"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

奢”的历史警思。习近平总书记一直提倡"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的社会风

尚,多次强调要保持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作风,并率先垂范、以身作

则。

27.司马光:俭朴为荣,奢侈为耻

北宋时的司马光虽高居宰相,仍以节俭为本,他认为穿衣能够御寒,

吃饭能够吃饱就足够了,还教导儿子"俭朴为荣,奢侈为耻"、"由俭入奢

易,由奢入俭难、在他的熏陶下,司马家几代人都以为人廉洁和生活俭朴

而受后世称赞。

28.资源是社会的,谁都没有理由浪费

有这样一个真实的故事:一行中国人在欧洲一家餐厅用餐后,由于桌

上剩了1/3的饭菜被罚款50马克。工作人员解释道,虽然吃饭的钱是你们

29.宗庆后的节俭人生

虽然坐拥数百亿资产,宗庆后却依然维持着他一贯的作风:简单生活、

他也不热衷于企业家们钟情的贵族运动,更新换代频繁的高档电子产品从

来都与他"绝缘"。按宗庆后自己的估算,每年的日常消费不会超过20万

元。宗庆后用自己勤俭节约的精神把娃哈哈集团做到中国最大,全球第五

的食品饮料生产企业。

30."抠门"的吉利总裁李书福

李书福这个贫寒出身富翁的"抠门"作风,与其身价一样出名。在李

书福的穿戴上,最为著名的是他的那双鞋。李书福曾当场把鞋脱下,表示

其穿的鞋价格只有80元。李书福要求吉利人员出差定机票,如果同一时段

有打折的机票,坚决不允许定全价票。也正是因为李书福的“抠门"作风,

吉利汽车才有更大的成本优势,吉利汽车一直保持同级车中价格最优的水

平。

31、正面例子:

布鞋院士李小文常年一双布鞋在脚,布衣长裤,如平凡路人,沉淀着

时光的霜华,却在学术界绽放着耀眼的光芒。

32、反面例子:

穷限制了我的想象力"、"一顿饭吃掉三线城市一套房"。

33.勤俭之风,小能兴家,大能治国

曾氏家族的例子告诉我们:传承勤俭家风,儿孙后代个个都会勤奋上

进,自然人才倍出,家必兴也。

同样,一个国家,执政者带头倡导勤俭风气,自然国库充盈,国家安

定。反之,朝廷、官场皆是奢靡之风,就会导致国库亏空、民不聊生,那

么离亡国便不远了。

在历史上,就有很多因君王穷奢极侈而导致国家灭亡的例子:暴君商

纣王拼命搜刮民脂民膏,只为修建宏伟鹿台,过“酒池肉林"的奢靡生活。

最终众叛亲离,落得鹿台自焚的下场。

隋炀帝杨广为了带着嫔妃乘龙舟下江南玩乐,不仅为修造装饰龙舟横

征暴敛,还逼迫无数百姓开凿京杭大运河、拉纤推舟。最终,他劳民伤财

之举惹得国内兵民愤怒造反,他也被禁卫军勒死于江都……

而历史上之所以会有许多朝代出现太平盛世,无不是因为有一个重视

勤俭治国的英明君王。

唐太宗李世民之所以能开创历史上有名的“贞观之治",与他多次接受

宰相魏征的谏言是分不开的。

魏征在《谏太宗十思疏》中对安邦治国思想作了精辟论述,提醒唐太

宗居安思危、戒奢以俭、虚心纳谏。希望唐太宗"产生多欲望时思知足,

将要大兴土木时思停止,处高位时思谦让,处满盈时思抑退,享乐安逸时

思节制,平安无事时思后患」

贞观之治中后期,唐朝国富民强,但唐太宗仍谨记魏征"节俭”之谏,

不搞奢靡之风。就连出身显贵又母仪天下的长孙皇后在后宫也是遵奉节俭

简朴的生活方式。衣服用品从不讲究豪华奢美,一切都以够用为限;饮食

宴请从不铺张浪费,以够吃为准。

她的作风带动了后宫中朴实俭廉的风尚,也为唐太宗实行励精图治的

治国方略作出了很好的表率。

(四)经典段落

1.纵观古今朝代的兴衰,充分说明了勤俭之风的重要性。正如晚唐诗

人李商隐在《咏史》里所写:"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

2.古有"静以修身,俭以养德”作为修身之道;今有"厉行节约,勤

俭建国”作为治国的经验,可见修身、齐家、治国都离不开勤俭节约。

3.毛泽东在延安时穿的一套旧军装,被洗得发白,补丁摞补丁,大大

小小总共16块;周恩来的一双鞋鞋底磨穿三次,还要缝起来再穿;朱德为

了节约开支,用马尾做牙刷……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身体力行发扬节俭作

人民网杨希圆有删改)

4.《资治通鉴》里讲:"俭约,所以彰其美也苏轼也曾感慨:"口腹

之欲,何穷之有?每加节俭,亦是惜福延寿之道穷奢极欲、暴殄天物素

为中国人所反对,物尽其用、利用厚生素为中国文化所提倡。勤俭节约这

个中华民族弥足珍贵的“传家宝",无论国家、企业发展到什么水平、人民

生活改善到什么地步,都不能丢。当下一些地方铺张浪费现象仍然存在,

只有不断扭转讲排场、比阔气的错误观念,清除未富先奢、炫富竞奢的土

壤,才能力戒奢侈浪费和不合理消费。

6.厉行节约不仅是个人私德,更是社会公德。节俭节约作为一种传统

美德和价值追求,无论在国家层面、社会层面还是个人层面,都是社会主

义核心价值观的题中应有之义。

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在全社会大兴勤俭节约之风,需要我们每

个人把艰苦奋斗、勤俭节约付诸实践、见诸行动,更需要持之以恒、久久

为功,让“克勤克俭""戒奢以俭”的价值理念真正深入人心、蔚然成风。

勤俭节约一直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李商隐曾有名句"成由勤俭败

由奢",一个没有勤俭节约的社会是难以长治久安的。

在全社会营造浪费可耻、节约为荣的氛围,还要大力弘扬艰苦奋斗精

神。历史和现实证明,一个没有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精神作支撑的民族,

难以自立自强;一个没有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精神作支撑的政党,难以兴

旺发达。艰难困苦,玉汝于成。越是人到半山、船到中流,越要警惕未富

先奢的陷阱;越是形势复杂、任务艰巨,越要激扬艰苦奋斗的精气神。牢

固树立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坚决反对大手大脚、铺张浪费,坚持

勤俭办一切事业,这是我们攻坚克难、走向胜利的一大法宝,也是我们迎

接挑战、面向未来的底气所在。

7.中国人民历来崇尚节俭。节俭是一种美德,它不仅是一种个人优良

素质的体现,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8.我们的先辈在创造了灿烂文明的同时,也从历史的变迁、世事的兴

衰中认识到了节俭的必要性。从提出"情而侈则贫,力而俭则富”的管仲

到告诫"节俭则昌,淫侠则亡”的墨子;从主张"强本而节用,则天不能

贫”的苟况到写下"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的李商隐;从《朱

子家训》到曾国藩家书,不论在哪个朝代,节俭总是被看作持家立业的根

本,安邦定国的保证,一种应该代代相传的美德。

9.节俭,有助于一个人修身养性、陶冶情操,也是一个人事业有成和

发展的重要因素。但是,在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人出现了一种奢侈和浪费

的不良行为;对于身边的事物不懂得去珍惜和节俭。有的还浪费金钱去追

求名牌商品,和不珍惜自己身边的物品,过度地浪费。这些行为都是不利

于我们成长的;我们应该从小培养好节俭这一种美德。节俭的人,过的是

洁白朴素的生活,于人无求,于己无愧,不为物欲所羁绊,就可以把整个

身心投入到追求的事业中去。很难想象,一个穷奢极欲、挥盒如土的人会

有崇高的理想和艰苦创业的精神。纵观古今,凡是通过艰苦奋斗取得突出

成就的人,都拥有节俭这一种崇高美德。

10.艰苦奋斗、勤俭节约,不仅是我们一路走来、发展壮大的重要保证,

也是继往开来、再创辉煌的重要前提。不论我们国家发展到什么水平、人

民生活改善到什么地步,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作风永远不能丢。进入新

时代,我们的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一定的进步,各方面的物质条件也越来

越好。于是有人认为,艰苦奋斗、勤俭节约是战争年代、困难时期提出的

口号,现在还讲"艰苦奋斗、勤俭节约”已过时了。回顾历史、审视现实,

我们应该更加清醒:成由勤俭败由奢,任何时候,我们过"苦日子”的作

风不能丢,过"紧日子”的自觉要增强,努力去奢求俭、勤而求进。

1L每一粒粮食都值得温柔以待

在信奉“民以食为天”的中国,对食物的热爱与讲究让我们创造出了

令人惊艳的鲁菜、川菜、粤菜、闽菜、淮扬菜、浙菜、湘菜、徽菜等"八

大菜系",还有不计其数的各色小吃美食。舌尖上的中国,舌尖上的美味,

不应该只搅动味蕾,更要走心。当一个人耐心而细致地对待每一粒粮食,

《北京青年报》海琳)

12.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节约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作风。

回顾历史,我们党历经艰难曲折,逆境中永生,逆境中前进,实现了一个

又一个胜利,一步步走向富强,也正是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的精神这个"传

家宝",激励着全中国各民族拥有克勤克俭动力,干部、群众干事创业的巨

大潜能与信心。

2020年,习近平总书记对制止餐饮浪费行为作出重要指示。他指出,

"餐饮浪费现象,触目惊心、令人痛心"!同时,他高度重视粮食安全,对

全国上下提出了警示信号。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对节俭和浪费的态度,折

射出其价值标准和文明程度,昭示着这个国家和民族的发展前景。坚决制

THE END
1.新华简讯阿富汗难民事务部向困难民众分发中国援助的粮食欢迎收听蜻蜓FM新华FM | 这些资讯值得关注专辑下的音频节目新华简讯|阿富汗难民事务部向困难民众分发中国援助的粮食,主播:。在这里“新华简讯|阿富汗难民事务部向困难民众分发中国援助的粮食”免费在线听,而且您可以下载蜻蜓FM,该音频节目对应新华FM | 这些资讯值得关https://m-pre.qingting.fm/vchannels/341478/programs/21740744/
2.『转』1942:河南百姓冒死给日本侵略军送粮“二张回去后,把缩小了的情形报告蒋介石后,蒋介石才决定拨给河南法币1.2亿的救灾贷款”。即使是这点杯水车薪的钱,也被河南省政府秘书长马国琳和省银行行长李汉珍扣下用来做投机倒把买卖,一直拖到1943年麦快熟时才买了一批发霉的麦子发给灾民,而截至彼时,河南至少已经饿死了三百万人。这个数字,被当时的河南官方统https://www.douban.com/note/246321847/
3.大明:开局爆发南北榜案,我带头敲登闻鼓小小怪下士“要是连他们都吃不饱,谁来给这些灾民发粮?” “现在你们把粮食全发下去了,明天我看你们怎么办!” 此话一出,韩克忠当即皱眉道:“明日自然依旧由你们来赈灾。” “我们来赈灾?大人说的倒轻巧,粮食从哪来?” 韩克忠正要开口,却被一旁陈良拦住。 “多说无益,这些人摆明了有粮也不会拨的。” “https://www.6yxs.com/book/read/bid/21838/cid/4501711.html
4.日军离间计:发放救济粮农民揍国军美国驻重庆领事馆秘书、后来成为“中国通”的谢伟思,也在一份发回华盛顿的报告中写道:“在少数地方,(当局)显然使用了军队对付人民。吃着榆树皮和干树干的灾民,被迫把他们最后一点粮食种子交给税务机关。身体虚弱得几乎走不动路的农民,还必须给军队交纳军马饲料。这些饲料比起他塞进自己嘴里的东西,其营养价值要高得多”https://weibo.com/p/1001603855548083797335
5.第十九章古有千金买马骨,今有种地倒给粮!普通老百姓,更是蜂拥加入,甚至连冀州迁徙到承天渡的灾民,都踊跃报名,大多愿意来青州开荒。 无他,一直被姬昊养着,实在太慌了。 担心姬昊破产。 都想要出一份力,让姬昊支撑下去。 “不过,合同是三十年,一旦签订了,就不得反悔!”姬昊又说:“我可以保证绝不会亏待大家,但如果谁领了粮食不干事儿,也别怪我姬某人https://www.qdmm.com/chapter/1040487426/795542128/
6.乾隆后期六大案以往赈灾时,需将粮食运往适中地方,发给灾民,故需开支脚价银,现“监粮”皆银,俱被官员冒领,他们仍沿“旧例”,以脚价银名目支领帑银。仅王廷赞在任两年便领脚价银二万八千六百九十余两,署藩司文德亦领银一万七千五百余两。王亶望任内收的“监粮”和用于赈灾的“监粮”,数目很大,多达六百余万石,所领的脚https://www.360doc.cn/article/573141_10999660.html
7.古代汉语战国策齐策四:“书未~。”史记淮阴侯列传:“韩信使者至,~书。”庄子胠箧:“将为胠箧、探囊、~匮之盗而为守备。”又特指开粮仓赈济灾民。孟子梁惠王上:“涂有饿莩而不知~。”又特指花开。杜甫立春诗:“忽忆两京梅~时。”李商隐无题诗:“春心莫共花争~。”又引申为掀开。史记项羽本纪:“於是大风从http://media4.open.com.cn/L602/1809/beiyu/gudaihy/menu/gwzl/2-7.html
8.山东解放区的农村财粮征收(1946—1949)7月华东局的一份报告印证了年初的粮食不足,称“入冬不久,鲁南、鲁中、胶东、苏北各地灾民计达三四百万,其中今春一月断炊者与仅能维持至三月者便有数十万人”。具体到胶东,1947年下半年一直处于战争状态,战争给当地造成了严重破坏。1948年初,天津《大公报》如此描述当地情形:“目前胶东共区,壮年都被征走了,遗留下http://www.1937nanjing.org/xueshujiaoliu/xueshuyanjiu/2020/1030/3216.html
9.节约粮食班会演讲稿如果我们每天浪费一粒米,一年的经济损失将达到上百万,如果我们每人每天节约一粒米,全国13亿人口将节约粮食64800公斤,可救灾民64800人,可供180个农民一年的口粮,多么惊人的数目啊!今天我们开展以“爱惜粮食节约粮食”为主题的班会活动,主要是让大家知道粮食是来之不易的。通过这次活动希望全体同学都能来爱惜粮食、节约https://www.360wenmi.com/f/filerzp9r1s4.html
10.粮食的造句大全粮食的造句976:穗沉粒鼓,饱满的粮食给季节;情真意切,美满的爱情给婚姻;博闻强记,满腹的学识给勤奋;平安快乐,满心的牵挂给知音。祝你小满愉快。 粮食的造句977:我的家乡土地肥沃,水源充足,粮食年年丰收。 粮食的造句978:赈灾粮款,关系到十数万百姓的身家性命,无数灾民的活命粮食,原先的赵俊臣竟然真的在打这https://www.zuowenku.net/zaoju/123410_20.shtml
11.大国根基:粮食安全菲律宾政府一想对呀,果断放弃了水稻的种植,全部梭哈,改为种植经济作物,要命的是竟然还出租了900万公顷的耕地给国际粮商,原以为可以躺着数钱了,醒来发现,却是南柯一梦。 2008年经济危机期间,四大粮商联手,先是在国际上宣传当年粮食减产,世界粮食储备只能够维持人类吃43天了,然后又去菲律宾街头随便找了一个流浪汉的https://www.jianshu.com/p/75258729f5b7
12.第三十八章孔二愣子要粮记从亮剑开始崛起陈凡李云龙但,听李云龙这个口气,似乎是不打算给孔捷。 而且,孔捷也确实却是没东西可以用来换粮食。独立团如今只缺人才,而孔捷绝对拿不出独立团需要的人才,除非孔大团长亲自卖身。 “你知道,我们为什么叫孔捷孔二愣子么?” 李云龙摇了摇头,语气感慨。 在赵刚愣神间,李云龙继续说道,语气竟然隐含无奈的味道:“你去让黄宝旺https://www.touxsw.com/xs/51317/51317149/730266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