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2年河南大饥荒,300万灾民活活饿死,罪魁祸首是谁?灾荒旱灾陕西灾情河南省

而随着人们对当年真实历史的探讨,一些问题也紧跟着被提出,第一,导致这场灾难的源头到底是天灾还是人祸,又或是二者皆有之,第二,为何成千上万灾民逃荒的方向都是西部,按照如今人们的常识,难道那边不是更穷、更荒芜吗?

1942年的河南说是人间炼狱都毫不为过,一开始情况还能维持,许多家庭虽然找不到粮食,却依旧能够靠着野菜、树叶充饥,但与现代社会人们用来“去火”的野菜不同,在当时,还算可口的品种早已绝迹,剩下的要么有着轻微的毒性,要么苦涩到即便煮熟都依旧难以下咽,再加上毫无营养可言,灾民们是越吃越瘦,很快就到了皮包骨的地步。

然而,纵使这样,野菜也不是所有人都能吃上的,很快,随着田间地头最后一抹绿色的消失,饿死人的现象便接踵而至,没办法,为了寻到一条生路,灾民们也只能不断尝试,有的人选择卖儿卖女,甚至是售卖妻子,只为从地主老财手中换取一袋小米,也有人易子而食,彼此互换痛苦,进而延续生命。

更有甚者,眼见吃无可吃,就连地主家也没了余粮,人们又盯上了泥土,一种质地细腻的白色土壤成为了大家的首选,没错,它就是大名鼎鼎的“观音土”,在极度饥饿的情况下,这平日里用来盖房烧瓷的东西一下子竟然变成了“香饽饽”,甭管有什么副作用,为了活下去只要能饱腹一切都不值一提。

不过很遗憾,此举也生动形象的诠释了何为“饮鸩止渴”,由于无法消化排出,食用者会患上严重的便秘,最初的时候还能用“手动”解决,可到了最后,当肠道堵得满满当当,等待他们的就只有被活活胀死。

类似这样的情况在1942年的河南数不胜数,人民群众也想了无数种办法应对灾情,但结果却始终是徒劳的,只要没有粮食其他都是白搭。

的确,如果彼时的国民政府肯尽全力支援,就算灾情再怎么严重也绝不会出现饿死三百万人的情况,可很遗憾,民国不是新中国,国民党也不是共产党,眼见省内哀鸿遍野,国民政府官员非但没有全力救灾,反倒是因为害怕担责隐瞒不报,这也就算了,当后期瞒无可瞒之际,一部分高官甚至还干起了“二道贩子”,将政府发放的救济粮高价变卖给黑心商人,大发国难财。

而见此情形,深知政府指望不上的河南百姓无奈,这才只好踏上逃荒之旅,离开了生养自己半辈子的故乡,将希望全都寄托在了省外同胞身上。

这一路上当真是不容易,数以百万计的灾民如同“蝗虫过境”一般,席卷着沿途一切可食用的东西,从树皮到青草,从木头到泥土,基本上除了金属,沿途什么东西都没有留下,一部分人还算幸运,扒上了正巧路过的火车,在节省不少体力的同时直接到达了其他省份,但余下的大部分人就惨了,饿死的、渴死的、累死的,还有因保护粮食被活活打死的。

可反观国民政府的官员呢?却是顿顿大鱼大肉,依旧灯红酒绿,闻听此讯,不少记者都自发的赶赴现场,将一线的情况拍摄、记录,并汇报给了重庆方面,甚至就连来自美国的记者白修德都看不下去了,直接动用关系将灾区的真实场景刊登到了各大报社之上。

当然,也还是直到这时,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政府高层才总算重视了起来,在抗日战争最为焦灼的情况下直接拨款五亿法郎用于赈灾,但想想也知道,对于上千万河南灾民来说,这笔钱也只是九牛一毛而已,更别提其中大部分还被各级官员中饱私囊了。

国民政府的不作为、各级官员的贪污腐败显然是造成河南大饥荒迅速蔓延、损失惨重的一大根源,而第二个原因也不难理解,只要大家明白了河南灾民为何向西逃荒,一切自然也就水落石出了。

据史料记载,在河南大饥荒最为严重的时期,那些外逃的灾民绝大多数都一路向西逃到了陕西,这就不禁让人感到疑惑了,中国的经济分布图人尽皆知,彼时富裕的地区无非就是江南、四川、东北这三处,陕西,一个黄土高原遍地的省份为何会成为河南人民的首选呢?

对此,较为合理的说法有以下几个,首先是习惯,按照电影中的描述,河南人向陕西逃荒算得上是一大历史传统,就好像山东人向东三省“闯关东”一样,当然,此举却并非是“走西口”,从山西向内蒙这条路线才是。

言归正传,至于为何说是传统也不难理解,就比方说,在1813年的嘉庆年间、1876年的光绪年间,再到1920年的民国年间,河南便都发生了较为严重的饥荒,而在饥荒之后,便有不少河南农民逃难到了陕西一带。

但在博主看来,这种说法却有待商榷,原因很简单,只因在之前的百年间,每当遇到灾荒、兵乱年间,河南灾民逃难的方向算得上是四面八方,有的去陕西,有的去山东,还有不少南下的,在这其中,愿意去陕西的比例其实很小,这又怎么能算传统呢?

其次是铁路说,这种说法就要靠谱的多了,而这其中说的铁路也不是旁的,正是大名鼎鼎的陇海铁路!

自从清末修建开始,该铁路线路的终点就是在河南,到了九一八事变之后,国民政府便一直在将其向西延伸,到了抗日战争前夕,已然延伸到了陕西宝鸡一带,也就是说,几乎每天都会有几辆从西向东,从陕西而来的火车,摸清规律后,河南人民这才想到了向西逃荒,在他们眼中,铁路尚且能通车,尽头就必定能有粮食,幸运的能扒上火车直达西部,就算没这个运气,铁路沿线也总归会有些补给,跟着铁轨走,生存概率绝对要比其他地方高!

而事实也的确证明了这一点,据后世人统计,整场灾荒期间,总计有大约三百万灾民沿着陇海线或搭车、或步行抵达了陕西,并且还是活着抵达了陕西!大致引用一段当时记者的报道文案:“在灾民心目中,陇海铁路就好像是释迦摩尼的救生船,这是他们的梦想,只要能够搭上火车,便会被这条神龙驮出灾荒,到达安乐的福地。”

铁路的重要性由此可见,而说到铁路,最后一个说法也随之出现,无他,只一点,那就是躲避侵华日军!

至于为何也很简单,要知道作为中原腹地,河南省内的铁路干线可不止陇海线这一条,除此之外还有京汉铁路,可很遗憾这条铁路早已被毁,是谁毁了它呢?没错正是日本人,当然,即便如此河南灾民也完全可以向河北、山东、北京、江苏,甚至是辽宁逃难,毕竟不管怎么说,这些个省份都要比陕西富裕的多,但他们却没有这么做,究其原因显而易见,只因这些地区都已沦陷,河南已然是三面环敌的状态,不向西去还能去哪?难道还能去求着日本人拨粮吗?

别说,在灾情最严重的时候,侵华日军还真的这么做了,为了作秀,他们拿出了一部分军粮用来“救济灾民”,一些灾民饿得实在受不了了也确实选择了接受,不过绝大多数的河南人民还是识大体、有气节的,即便将要饿死,也绝不肯接受侵略者的恩惠,既然不肯接受,那就只剩下去陕西这一条路了。

其他活下去的道路都被侵略者堵塞,数百万人都只能去陕西求活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伤亡又岂能不惨重?

说完了灾情无法控制、灾民为何向西逃难之后,接下来便是最为关键的一个问题,那就是这场灾荒到底是如何形成的呢?

不可否认,天灾的确占了很大一部分原因,不过很显然,人祸同样不可或缺,而一切的根源也不难解释,无他只一点,那就是臭名昭著的花园口决堤事件!

时年6月7日,随着硝烟散去,郑州花园口处的堤坝应声碎裂,几天后,黄河大水也果真倾泻而出,很快就将整个河南淹成了泽国,而此举也的确对日军南下起到了一定的阻挡作用,只可惜效果却是微乎其微,只是短短几天,日军便蹚水越过了黄泛区,旋即向南发动了进攻。

时年10月25日,武汉沦陷,国人亦是陷入了绝望之中,不过更绝望的还要数河南百姓,周边省份为了阻挡洪水,很快就修建起了新的堤坝,这下子他们是幸免于难了,可泛滥的黄河水却被困在了河南中央,河水裹挟着泥沙疯狂肆虐,造成的影响甚至一直延续到了1947年,人民的伤亡更是惨重,房屋被毁八十七万间,耕地被毁两千多万亩,灌溉、防洪系统几乎全灭,说是人间炼狱一点都不为过。

先是水灾、再是旱灾,最后又是蝗灾,三者合一,这才造成了1942年那场震惊世界的超级大饥荒,并且值得一提的是,本来由于连年灾害,河南省就已经死亡了三十多万人,就有上百万人背井离乡,人口流失、粮食欠收,饥荒一来,河南百姓就更加没有抵抗能力了,再加上战争肆虐,河南一直是中日军队的主战场之一,糊口的粮食被敌我双方强行征走,一场饥荒能够造成三百万人的死亡也就可以理解了。

总结一下,看起来1942年的这场大饥荒是天灾导致,但追根溯源,全都是因为人祸,是蒋介石的错误判断导致花园口决堤、黄河泛滥,是国民政府的不作为、贪污腐败导致灾情无法得到有效控制,是日军的围追堵截断了河南百姓的生路,这才酿成了这场史无前例的灾难。

要知道,在八年抗战期间,中国军队的总伤亡才仅有三百多万,一场饥荒造成的损失却与之相差无几,因此也就难怪时至今日,河南老一辈人民仍然对蒋介石、对国民党深恶痛绝了。

THE END
1.新华简讯阿富汗难民事务部向困难民众分发中国援助的粮食欢迎收听蜻蜓FM新华FM | 这些资讯值得关注专辑下的音频节目新华简讯|阿富汗难民事务部向困难民众分发中国援助的粮食,主播:。在这里“新华简讯|阿富汗难民事务部向困难民众分发中国援助的粮食”免费在线听,而且您可以下载蜻蜓FM,该音频节目对应新华FM | 这些资讯值得关https://m-pre.qingting.fm/vchannels/341478/programs/21740744/
2.『转』1942:河南百姓冒死给日本侵略军送粮“二张回去后,把缩小了的情形报告蒋介石后,蒋介石才决定拨给河南法币1.2亿的救灾贷款”。即使是这点杯水车薪的钱,也被河南省政府秘书长马国琳和省银行行长李汉珍扣下用来做投机倒把买卖,一直拖到1943年麦快熟时才买了一批发霉的麦子发给灾民,而截至彼时,河南至少已经饿死了三百万人。这个数字,被当时的河南官方统https://www.douban.com/note/246321847/
3.大明:开局爆发南北榜案,我带头敲登闻鼓小小怪下士“要是连他们都吃不饱,谁来给这些灾民发粮?” “现在你们把粮食全发下去了,明天我看你们怎么办!” 此话一出,韩克忠当即皱眉道:“明日自然依旧由你们来赈灾。” “我们来赈灾?大人说的倒轻巧,粮食从哪来?” 韩克忠正要开口,却被一旁陈良拦住。 “多说无益,这些人摆明了有粮也不会拨的。” “https://www.6yxs.com/book/read/bid/21838/cid/4501711.html
4.日军离间计:发放救济粮农民揍国军美国驻重庆领事馆秘书、后来成为“中国通”的谢伟思,也在一份发回华盛顿的报告中写道:“在少数地方,(当局)显然使用了军队对付人民。吃着榆树皮和干树干的灾民,被迫把他们最后一点粮食种子交给税务机关。身体虚弱得几乎走不动路的农民,还必须给军队交纳军马饲料。这些饲料比起他塞进自己嘴里的东西,其营养价值要高得多”https://weibo.com/p/1001603855548083797335
5.第十九章古有千金买马骨,今有种地倒给粮!普通老百姓,更是蜂拥加入,甚至连冀州迁徙到承天渡的灾民,都踊跃报名,大多愿意来青州开荒。 无他,一直被姬昊养着,实在太慌了。 担心姬昊破产。 都想要出一份力,让姬昊支撑下去。 “不过,合同是三十年,一旦签订了,就不得反悔!”姬昊又说:“我可以保证绝不会亏待大家,但如果谁领了粮食不干事儿,也别怪我姬某人https://www.qdmm.com/chapter/1040487426/795542128/
6.乾隆后期六大案以往赈灾时,需将粮食运往适中地方,发给灾民,故需开支脚价银,现“监粮”皆银,俱被官员冒领,他们仍沿“旧例”,以脚价银名目支领帑银。仅王廷赞在任两年便领脚价银二万八千六百九十余两,署藩司文德亦领银一万七千五百余两。王亶望任内收的“监粮”和用于赈灾的“监粮”,数目很大,多达六百余万石,所领的脚https://www.360doc.cn/article/573141_10999660.html
7.古代汉语战国策齐策四:“书未~。”史记淮阴侯列传:“韩信使者至,~书。”庄子胠箧:“将为胠箧、探囊、~匮之盗而为守备。”又特指开粮仓赈济灾民。孟子梁惠王上:“涂有饿莩而不知~。”又特指花开。杜甫立春诗:“忽忆两京梅~时。”李商隐无题诗:“春心莫共花争~。”又引申为掀开。史记项羽本纪:“於是大风从http://media4.open.com.cn/L602/1809/beiyu/gudaihy/menu/gwzl/2-7.html
8.山东解放区的农村财粮征收(1946—1949)7月华东局的一份报告印证了年初的粮食不足,称“入冬不久,鲁南、鲁中、胶东、苏北各地灾民计达三四百万,其中今春一月断炊者与仅能维持至三月者便有数十万人”。具体到胶东,1947年下半年一直处于战争状态,战争给当地造成了严重破坏。1948年初,天津《大公报》如此描述当地情形:“目前胶东共区,壮年都被征走了,遗留下http://www.1937nanjing.org/xueshujiaoliu/xueshuyanjiu/2020/1030/3216.html
9.节约粮食班会演讲稿如果我们每天浪费一粒米,一年的经济损失将达到上百万,如果我们每人每天节约一粒米,全国13亿人口将节约粮食64800公斤,可救灾民64800人,可供180个农民一年的口粮,多么惊人的数目啊!今天我们开展以“爱惜粮食节约粮食”为主题的班会活动,主要是让大家知道粮食是来之不易的。通过这次活动希望全体同学都能来爱惜粮食、节约https://www.360wenmi.com/f/filerzp9r1s4.html
10.粮食的造句大全粮食的造句976:穗沉粒鼓,饱满的粮食给季节;情真意切,美满的爱情给婚姻;博闻强记,满腹的学识给勤奋;平安快乐,满心的牵挂给知音。祝你小满愉快。 粮食的造句977:我的家乡土地肥沃,水源充足,粮食年年丰收。 粮食的造句978:赈灾粮款,关系到十数万百姓的身家性命,无数灾民的活命粮食,原先的赵俊臣竟然真的在打这https://www.zuowenku.net/zaoju/123410_20.shtml
11.大国根基:粮食安全菲律宾政府一想对呀,果断放弃了水稻的种植,全部梭哈,改为种植经济作物,要命的是竟然还出租了900万公顷的耕地给国际粮商,原以为可以躺着数钱了,醒来发现,却是南柯一梦。 2008年经济危机期间,四大粮商联手,先是在国际上宣传当年粮食减产,世界粮食储备只能够维持人类吃43天了,然后又去菲律宾街头随便找了一个流浪汉的https://www.jianshu.com/p/75258729f5b7
12.第三十八章孔二愣子要粮记从亮剑开始崛起陈凡李云龙但,听李云龙这个口气,似乎是不打算给孔捷。 而且,孔捷也确实却是没东西可以用来换粮食。独立团如今只缺人才,而孔捷绝对拿不出独立团需要的人才,除非孔大团长亲自卖身。 “你知道,我们为什么叫孔捷孔二愣子么?” 李云龙摇了摇头,语气感慨。 在赵刚愣神间,李云龙继续说道,语气竟然隐含无奈的味道:“你去让黄宝旺https://www.touxsw.com/xs/51317/51317149/730266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