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几年国家对农村中小学教育投入较大,为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提供营养膳食补助,很多走读的学生也能吃到营养中餐。但很多学生对此不珍惜,浪费粮食行为随处可见,可谓达到触目惊心的程度!勤俭节约向来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是我们千百年来的古训。以下这些图片拍摄于某中学食堂,着实让我们心痛!
饭桌上随处可见学生浪费的饭菜
不能给糟蹋食物以理由
每当看到被学生丢弃一地的面包、饭粒、零食等食物,我就杞人忧天般的痛心不已,于是就回想起自己童年艰难的生活来。
我出生于六十年代中期,那时的物质条件与现在相比可谓天壤之别。我的父亲是教师,相对于农家子弟而言,我的家庭还是算好的。孩提时的记忆虽然早已朦胧,但若干年后,母亲曾几次提起我在那时的一次馋相:某个星期六的下午,父亲买回了一斤半的猪大肠,然后就到地里干活去了。看到这难得的荤菜,我的喉咙就像伸出了手,巴不得全部吞进自己的肚子里。母亲见我眼看着大肠把手放在嘴里的样子,也就立马把大肠放在砧板上切。我立在砧板前,母亲切好一小块,我就拿了一小块放进嘴里生吃——也不知母亲那时是否责骂了我,我只是后来听说母亲是边切菜边流眼泪,等父亲回来吃晚饭了,感觉菜的份量不够,问母亲怎么才这么一点,母亲才颤抖着告诉父亲说被我生吃了许多了...
有一天一大早,他从家里来我这边玩,一路哈哈大笑,而且笑得很不正常,边笑边模糊地大声喊叫,我们听不清楚他在喊叫什么,都以为他发疯了。一会儿聚集了很多的人,惊诧中有人说快点去告知他的父母。他一步一跄的来到我们面前,一屁股坐在我家门前的石头上,上气不接下气的。乡邻围在他身边热心的询问他到底怎么了,他稍歇后回过气来,高兴的说:“今早我阿家(母亲的方言。)煮了一鼎锅满饭,让我吃得好饱好饱!”众人这才放下心来——在那时,一顿饱饭对于一个农家子弟也是那么的奢侈!
诸如此类的情形在那时不枚胜举,改革开放后,随着物质条件的改善,人们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出生于八零后的人们是否就不应该珍惜粮食而暴殄天物呢?
只要是中国人,无论是读了书的还是未进书房门的,无论是乡里人还是城里人,都对李绅的“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的诗句耳熟能详。然而,在我们自己的生活里,为何就不能去身体力行的珍惜那付出心血和汗水的劳动成果呢?
学生在商店买回零食,一不小心掉在地上了,现在食品的包装很少是裸露的,重新捡起来完全可以食用,可是他们不但很少会捡起来,还会狠命地踩上一脚,或者是踢飞很远——他们踢飞的,不仅仅是那么一点食物,而是人们应该继承的珍惜劳动成果的美好传统啊!
而学生食堂的情形更是让人触目惊心,随意丢弃的饭菜满地都是,吃不完的饭菜被他们用自来水冲进了污水沟里——看到这一切,我们又该有怎样的感想呢?
我曾经问一位踢飞零食的学生:“你不觉得你踢飞了你买来的零食是一种浪费吗?”他一脸惊愕的望着我回答了一句让我更惊愕的话:“我买零食的钱是我爸爸妈妈给我的,管你什么事?”我不是这个学生的班主任,也没有取得在学生集会时只讲安全教育的资格,安分守己地上好我的课就行了,自讨没趣也确实是多管闲事了。
看着这种情形,痛心之余也引起了我沉痛的思考:且不说他们的文化素养、思想境界和道德修为,现在的孩子到底怎么了?物质丰富了,经济条件好了就不应该节俭和珍惜了吗?造成这种情形的是社会的责任还是教育的缺失?我们的教育是不是应该好好反省一下该教育和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呢?
“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在我的课堂上,我只能尽一个普通教师的职责,谆谆告诫我的学生:珍惜食物天经地义,糟蹋粮食没有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