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粮食安全战略(下)

玉米的供求关系正在从前几年的过剩转为短缺。4年前,我国玉米库存高达2.5亿吨,明显供大于求。为了解决阶段性供大于求问题,2016年,国家取消了玉米临时收储政策,同时调减“镰刀湾”地区玉米种植面积,玉米产量连续4年减产。与此同时,玉米的加工转化市场活跃,饲料行业由弱转强,淀粉加工总体扩张,特别是玉米燃料乙醇加工转化能力扩张较快。在产需关系此消彼长的带动下,玉米去库存的速度比预想的要快。随着产需缺口扩大和库存数量下降,2020年以来,东北、华北、华南地区玉米的市场价格从2019年底的1700~1800元/吨上涨到2200~2400元/吨。由于玉米价格上涨,玉米、小麦价格倒挂,一些饲料企业宁愿采购小麦做原料,又拉动了小麦价格的上涨。今年夏粮收购进度放缓,与农民存在惜售心理有直接的关系。

上述情况已引起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正在采取措施。应该说做好当前玉米的保供稳价工作是有基础、有条件的。2020年全国玉米播种面积6.23亿亩,比2019年扩大了0.6%,尽管产量会受台风、草地贪夜蛾病虫害的影响,但影响程度有限,预计今年玉米产量在去年增产的基础上基本持平。近期,为保障市场供应,进口足够的玉米是有保障的,再加上国家储备,以及国家有关部门已着手控制玉米燃料乙醇产能扩张和转化节奏,玉米供求恢复平衡是可以预期的,近期玉米价格已经开始企稳。

从中长期看,保障国家粮食安全面临的问题和挑战主要是:

需求刚性增长,资源约束趋紧。影响粮食消费需求趋势的主要是两个变量:一个是人口增长。预计未来10年我国每年新增人口500多万人,到2030年达到峰值的14.5亿人。再一个是消费升级。“十四五”期间,我国将进入高收入国家行列,每年新增城镇人口1000多万人,带动消费进一步升级。由于人口增加和消费结构升级,预计到2030年前后,我国的谷物需求将达到峰值的7.1亿吨,即每年需增产100多亿斤。其中,口粮消费稳中略增,新增需求主要集中在饲料粮上。另一方面,进一步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资源环境约束趋紧。在耕地方面,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推进,我国现有18多亿亩耕地将继续减少,“占优补劣”的问题更加突出;在水资源方面,城镇、工业、生态用水需求增加,农业用水空间缩小;在基础设施方面,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欠账较多,抗灾减灾能力不强,到2022年完成10亿亩高标准农田建设存在资金缺口;在技术进步方面,在较高单产水平上进一步突破新品种和新技术的难度越来越大,种业发展仍然存在投入不足、创新能力不强、低水平同质化竞争问题,进一步提高农业综合机械化率存在水稻播种、山地机械化等方面的短板。总体上讲,我国粮食和主要农产品的供求将长期处于紧平衡状态。

结构性矛盾突出,质量安全存在隐患。一是从品种结构看,稻谷产大于需,仓储稻谷有待消化;小麦产需平衡有余,但专用优质小麦供给不足,每年均需进口几百万吨;玉米产需长期趋紧,要保持90%以上的自给率需要付出艰苦努力;大豆目前对外依存度超过80%,产需缺口有进一步扩大趋势。二是从区域结构看,粮食产销区不平衡矛盾进一步加剧。13个粮食主产省中,粮食净调出省已减少到6个;11个产销平衡省中,有9个省粮食自给率从2003年平均的97%下降到现在的58%;7个主销区省粮食平均自给率从本世纪初的61%快速下滑到目前的24%,粮食主产区增产压力越来越大,同时也对粮食的流通和储备提出了新的要求。三是从品质质量看,我国粮食生产始终存在数量与质量的矛盾,提高复种指数、使用高产品种、大量使用化肥农药等,尽管提高了单产水平,但同时也造成粮食的品质质量不高,还给生态环境安全带来隐患。总体上看,我国粮食品种大路货多,优质、专用、绿色产品少,初加工产品多,精深加工产品少,不能满足消费升级和多样化的需求。

努力提高国家粮食安全保障水平

展望未来一个时期,实现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保障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的战略目标,既面临风险和挑战,也具备基础和条件,通过努力是完全可以实现的。下一步,要坚持把确保国家粮食安全作为治国安邦的头等大事,全面实施国家粮食安全战略,努力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和保障水平,重点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建设现代流通体系,加强储备应急管理。加强粮食的流通效率和储备能力,是确保粮食安全必不可少的环节。一是健全粮食市场流通体系。要坚持多主体、市场化的改革方向,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对粮食资源配置的作用,激发市场活力,加快发展粮食深加工体系,培育区域性粮食骨干企业。二是加强粮食仓储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在重要节点扩建新建改建一批仓储设施,提高智能化水平,增强安全运行能力。解决“卡脖子”路段交通运输瓶颈,畅通粮食物流。积极扩大散货物流能力(散装、散卸、散运、散存),提高自动化水平,将粮食流通环节的损失率由5%降到3%。三是完善储备制度,加强应急管理。要按照中办发[2019]48号文件的要求,进一步改革完善粮食储备管理制度,合理确定政府储备规模,科学划分中央储备、地方储备功能定位,优化储备区域布局和品种结构。中储粮要切实落实政策性功能和经营性功能分开的要求,充分发挥“大粮仓”作用。要完善粮食预警监测体系,准确把握国内外粮食形势,提高应急反应能力,防范市场异常性波动风险。要加强粮食需求侧管理,抑制不合理消费需求,减少“餐桌上的浪费”。

THE END
1.农业观察中国参与全球粮食安全治理的三维探析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背景下,中国粮食安全治理成就与体系建设意味着中国参与全球粮食安全治理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要通过自身粮食安全话语强硬、粮食安全对外话语认同与传播,逐步完善中国参与全球粮食安全治理的话语体系。以提高“一带一路”影响力、“一带一路”粮食安全治理法制化水平,构建“一带一路”交流体系为基础,打造https://www.ntv.cn/zxhArticle.shtml?id=227825
2.中国即将迎来严重粮食短缺时期国家粮食安全紧迫局面4.如何应对“一带一路”背景下海外食品需求增长? 在“一带一路”倡议推动下,中国正在积极寻求海外市场,但这一举措同样伴随着更高的能源消耗和环境问题。为了确保这项政策不会牺牲本国粮食安全,我们需要更加谨慎规划资源分配,并且投资于可持续发展项目,以便在满足国际贸易需求的同时,也能保障国内人民的基本生活需要。https://www.gntpr.com/tu-pian-zi-xun/124122.html
3.新时代的粮食安全:理论指引时代价值与战略路径理论与探索核心提示:粮食安全是关乎国计民生的“国之大者”,是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我国粮食安全保障能力显著增强,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了坚实支撑。受百年变局、世纪疫情、乌克兰危机和自然灾害等叠加影响,全球粮食安全形势更加复杂严峻,粮食安全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必http://www.agricoop.net/news/show.php?itemid=225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