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倡导节约粮食的理念在大街小巷的标语上、大大小小的餐桌上、新闻媒体上都在不断提及。看着这些倡导,有人可能想到的是浪费可耻,节约可以省钱,以至于部分人生活中难以真正做到节约,毕竟现在这个年代吃穿不愁,物质生活条件极大提高。但当我们站在国家层面去思考节约粮食这一倡议原因的之后,或许才能真正理解节约粮食的意义何在,才能真正在生活中厉行勤俭节约,乃至号召身边加入。
节约粮食的背后,是传统美德的体现。自古以来,节约一直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以前我们物质条件不发达,农业技术缺乏再加上土地资源本身不肥沃。因此粮食收成较少,遇到气候灾害甚至难以满足民众需求,解决温饱成为民众最大的期盼。在这样的条件下,我们认识到节约的重要性,所以老一辈的人们总是很节约,舍不得扔掉一粒米,甚至一些食物霉变了也舍不得扔掉而是吃掉。这种美德使得以前我们即使面临食物不足的困境依然可以使中华文明源远流长。
节约粮食的背后,是对农业现状的准确认识。改革开放以来,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物质投入的增加,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提升,结束了主要农产品长期短缺的历史,我们用世界上7%的土地养活了22%的人口,我们温饱迈向了小康。但是我们必须认识到,我国土地资源匮乏,目前我国人均耕地面积仅有1.2亩,同世界各国相比,我国人均耕地面积只及世界人均耕地的32%。而且大量的耕地因为气候原因在不断退化、一些耕地因为城镇化推进不断减少、一些耕地因为农业化肥过度使用结构出现变化………但是,我们却要养活14亿的人口,因此,我们不能浪费,必须节约粮食,才能保证粮食安全,生存才能得以保障。
节约粮食的背后,是对国家安全的防范。俗话说,一顿不吃饿得慌,国无粮不稳。农业是一个国家发展的基础,只有百姓在不愁吃才能保障社会有序和和谐,避免社会因为缺粮而发生动乱,农业这样基础稳定了才能谈国家其他方面的发展。除此之外,我们还需认识到,当前我国当前的产品并不能完全实现自给自足,比如肉类(尤其是猪肉、牛肉)、大豆类等农产品需要大量进口,而这些食物的稳定就依赖与国家之间的关系,贸易战的出现应该引起我们对节约粮食的深思,我们不能边大量进口着农产品,边毫无节制地浪费,只要不断提高生产能力的同时节约粮食,才能克服外贸所带来的粮食供给的不确定性。
厉行勤俭节约,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节约粮食不是一句口号,而是实实在在的行动。我们要理解政府亲自带头节约粮食并向全社会发出号召的用意,在社会中争做节约粮食的行动者、宣传者、带头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