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粮食仓储是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一环,不仅关系到储存粮食的数量、质量,还直接关系到百姓的食品健康安全。粮食的“数量真实、质量良好、储存安全”承载着粮食流通和供应保障的安全,是粮食宏观调控的重要基础和保证。本文针对粮食仓储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进一步规范粮食仓储管理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粮食安全粮食仓储粮食仓储管理
粮食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商品和物资,同时也关系着我国经济和社会的长期繁荣稳定发展。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国家粮食安全,始终把解决好十几亿人口的吃饭问题,作为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坚持藏粮于地、藏粮于技,实施国家粮食安全战略,不断提高我国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十四亿多人的粮食安全得到有效保障。粮食仓储企业作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参与者,承担着粮食储备任务,肩负着落实国家强农惠农富农政策,维护粮食市场和流通秩序的重任,有的企业还承担着应急保供任务,在疫情防控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进入新时代,粮食仓储管理也面临着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提高粮食企业的仓储管理能力成为粮食仓储工作的新课题。
一、粮食仓储管理概述
(一)粮食仓储管理的含义
粮食仓储管理也可称为粮食储存和粮食保管,是指粮食在离开生产领域后,进入消费领域前,在专用建筑物中利用一定的仓储设施条件,维持粮食安全品质,对粮食进行保管,为其流通提供保障的过程。其目的是维持粮食的数量不减损和质量不变质,从而获得粮食购销活动的经济利益或保障地区粮食供应、稳定粮食流通秩序的社会利益。
(二)粮食仓储管理的重要性
我国是粮食仓储大国。粮食仓储管理水平的提高对实现粮食的安全存储有着重要意义,为粮食的顺利流通提供条件,也可有效控制因粮食质量下降或保管损耗等问题产生的额外成本。
2.有利于节粮减损。粮食产后损失是一个世界性课题,而我国尤为严重,据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2020年发布数据,我国粮食在储藏、运输、加工等产后环节损失量每年在700亿斤以上,接近吉林省全年粮食产量。所以,国家在改善仓储设施条件的同时,也在大力推广先进的粮食收储减损技术来确保储存粮食品质良好。
3.有利于粮食宏观调控。粮食仓储是粮食流通的重要环节,连接着生产和消费,具有承上启下和缓冲过度的作用,是保障粮食供应的重要“蓄水池”,也是政府部门发挥粮食宏观调控职能的物质基础。数量充盈质量良好的库存粮食,通过吞吐和轮换,在调节粮食供求平衡和平抑市场价格波动方面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二、粮食仓储管理存在的问题
粮食仓储管理不仅影响着粮食企业的发展,也对国家粮食安全有着直接的影响。在当前粮食流通市场化、经营主体多元化的形势下,受经济实力、技术条件、管理水平等方面的制约,粮食仓储管理主要存在着以下问题:
(一)规范化的管理理念和措施不到位
(二)仓储管理存在安全生产隐患
近年来,各地在粮食仓储设施建设上都加大了资金支持力度,绿色、低温储粮技术广泛应用,粮食仓储科技化、信息化水平不断提升,但在粮食仓储管理过程中依然存在粮堆埋人、中毒窒息、粉尘爆炸等安全责任事故。可见粮食仓储企业除安全生产意识淡泊外,仍然存在安全生产双控机制落实不到位、没有安全生产应急预案,签订安全生产责任书千篇一律,没有针对特定岗位制定责任书,疏于安全生产隐患排查和应急培训演练等问题。
(三)仓储管理人员素质总体不高
随着“人才兴粮兴储”战略的实施,粮食仓储人员能够满足粮食收储、保管、购销等基本业务需求,但仍存在学历层次偏低、高技能人才占比偏低等问题,基层粮食仓储企业普遍存在人员年龄结构不合理、中青年技术骨干招不来、留不住的问题。同时,由于粮食仓储专业教育机构少、行业人才吸引力弱的原因,造成行业科班出身人才稀缺,专业技术人才面临断层等突出矛盾,人才资源的紧缺,严重影响了粮食仓储行业的高质量发展。
三、提升粮食仓储管理的对策建议
粮食仓储管理规范化应当“永远在路上”,整个行业还有非常大的提升空间,我们需要进一步认识粮食仓储工作面临的新形势和新任务,逐步树立和不断强化规范意识,并从行动上积极落实。
(一)加快转变管理理念
一是加强制度建设。围绕各业务各环节的日常管理、技术标准、岗位职责、作业流程、应急预案等方面,不断完善粮食仓储管理的制度、标准、规范,加大执行力度,注重平时考核,切实做到制度能执行,责任能落实,管理有效益。二是树立质量管理意识。要实现从数量管理到质量管理的转变。加强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积极开展科学储粮,应用先进储粮设施和装备,因地制宜推广绿色、高效、安全、节能的储粮技术,努力减少粮食损耗。三是推动仓储管理信息化。利用信息技术,推广粮库信息管理系统,实现粮食仓储企业的信息化智能化,实时监控储粮安全状况,准确把握粮情变化,提高工作效率,保障粮食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