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教案(精选11篇)

1、了解孔子“礼乐治国”的政治思想。

2、了解以人物语言及简单动作描写展示人物个性的写作方法。

教学重点:

体会人物语言、动作与人物性格的一致性。

教学难点:

1、文字疏通、词类活用现象。

2、对孔子政治思想的理解。

教学要点:

反复诵读,从体会作品语言着手,分析人物性格。

教学内容与步骤:

一、导入新课

学新课前,先来检查一下昨天字词的学习情况。

以吾一日长乎尔你们

率尔而对助词,……的样子

铿尔,舍瑟而作同上

求,尔何如你

方六七十方圆

且知方也礼义

如或知尔如果

如会同或者

吾与点也赞成

唯求则非邦也与同“欤”,助词。

上节课我们了解了本文的大致内容

(2)《论语》是哪个学派的经典著作?儒家学派

(3)《论语》这部书是什么体裁?语录体

(4)语录体的特点是什么?文字精练、质朴含蓄、概括力强。

二、齐读课文,分析人物性格。

人物性格分析,以学生读、说为主。

(1)本文共提到了哪几个人?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孔子。

(2)按课文题目顺序来分析,先看子路。

子路有何性格特征?

直爽、豪放、自负。(夸耀、善于渲染气氛、语气果断)

通过副词“率尔”就可看出。不假思索。说明他素怀大志。

(3)请一位同学读一下子路的话,要把他自负的神情态度读出来。

(4)曾皙、孔子很赞赏他的志向。作品特意把他安排在最后一个出场。问他有什么志向,他并没有直接说出来,而是先说“异乎三子者之撰”。如果本文是一篇小说的一个片段,这种表现手法叫什么?悬念抑制法。在散文里,这种手法叫欲扬先抑。目的一样,引起读者的兴趣。

(5)他怎么谈自己的志向的?请一位同学先读一读。试着把握一下人物的特点。

子路比较性急、直爽,而曾皙就显得文质彬彬,非常洒脱。

(7)找一下哪些动词能体现曾皙的洒脱?

舍、作、浴、风、咏。

(8)曾皙的回答不同于其他几位,没有直接豁达自己有什么才能,胜任什么样的.工作,而是描绘了一幅春日郊游图,非常形象。从中可以看出他向往什么样的生活?大同世界,悠闲自在。在这种生活图景中寄寓了曾皙淡泊的情怀。

(9)再来看看冉有和公西华。他们两有个共同的特征:谦让。

在孔子点名后才开口,且出言谨慎。冉有刚说“方六七十”,马上觉得有些夸张了,可能会引起孔子的不快,所以又改为“如五六十”,而且说自己治理的话,仅能“足民”,至于礼乐,需要其他高明之士。

公西华更为谦虚。我们知道他是个外交家。但他却说自己做不了什么事,希望能有学习的机会。(此处可把中西文化进行比较,谈谦让)

由此可见,孔子的弟子都是胸怀大志,并且有才干的。只是人的性格不同,表达的方式不一样而已。

(10)孔子这个人大家怎么看他?他有没有谈自己的志向?从他的问志、评志的方式,可以看出他是个怎么样的人呢?

他有句话说“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也很谦逊,其实他做到了这两点。尤其是对学生循循善诱,善于用含蓄的语言点拨学生。

三、点分角色读。

四、布置作业:随笔“难忘的教诲”写作训练,要求:通过语言描写抓住人物特征。

特色自评:

1、层层递进的授课安排和设计

2、问题导引

教学步骤:

1、导入

一位大师和一群鲜活的学生,一场著名的对话,一个永远的经典情境,一个给人无穷回味和浮想联翩的教育场景,这就是《子路、曾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下面就让我们走进这个课堂,感悟作为教育家、思想家的孔子,感悟经典,感悟生动。

问题设置:

要读懂《论语》,我看你首先必须了解孔子。你能不能充分调动自己现有的知识储备,尽量丰富地为“孔子”和“论语”各下一个评说和定义?

孔子:思想核心:仁;政治主张:礼治

论语:语录体散文,记录了孔子及弟子的言论

3、诵读感知

诵读调动:文言的美在读里面

诵读提示:读好文言文,要做到读准字音、读清句读、读出语气。

字音提示:

乘shèng哂shěn俟sì甫fǔ相xìang铿kēng莫(同暮)mù冠guàn沂yí雩yú喟kuì

句读:

由也/为之赤也/为之小

教师范读。

学生齐读:教师指正

4、疏通文意

学生接力翻译:

1、《子》是孔子和他的四个弟子的一段生动对话,你明白他的各自说了什么?

2、孔子问了什么?孔子提出了什么要求,为这个要求做了什么?

3、子路说了什么?

4、冉有、公西华?曾皙表达了什么?

归纳强调几个重要的有语法现象的'语句,下面我们来把翻译过程中提到的重点语句再来强化一遍。

1、毋吾知也

2、如或知尔

3、则何以哉

4、加之以师旅

摄:夹亦:只不过因:接着,继与(yǔ;参与yù):赞同

问题设计:

板书得出:问——答——评

6、内容的把握

各言尔志

7、析“志”

四位学生各自的“志”是什么?孔子是什么态度?

8、引申阅读

引导体会文中“言志”里流露出的信息和表现:

方法:讨论交流。

9、小结:

一篇短文,如此生动而丰富。其言微,其旨大。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了解《论语》的有关知识。理解并积累常见文言词语的含义和用法。

过程与方法:结合注释或查工具书,读准字音,积累文言词语的含义,疏通文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初步了解文中表现的孔子的政治思想和政治主张。

【教学重点】

掌握文中重点字、词、句等文言知识,准确翻译文中语句。

【教学难点】

初步了解文中表现的孔子的政治思想和政治主张。

【教学用具】

班班通

【课前读】

朗读《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一、【导入课文】:

1998年1月,全世界诺贝尔获得者会集巴黎,发表宣言说:“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继续生存下去,必须回头两千五百年,去吸取孔子的智慧。”如果你想了解中国的历史,你就不能不了解孔子;如果你想了解中国的文化,你就不能不研究《论语》。它是中国文化的一座宝库,它那博大精深的.思想,历经千年不朽。让我们一起走近孔子,去沐浴它那神圣的智慧之光吧。

【自主学习】

1、作者介绍:

孔子,春秋末期鲁国人(前551年---前479年),名丘,字仲尼,儒家学派创始人,被尊称为圣人,思想核心是仁,政治上主张礼治,鼓励人们入仕,即“出来做事”。曾周游列国,晚年整理了“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到汉代以后,孔子的学说成为两千余年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

孔子作为一个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家,为人类留下一笔丰富的精神财富。他的一些教育思想至今仍然实用。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循循善诱、温故知新、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等。

2、了解《论语》

《论语》是一部语录体的散文集,它是孔子的门人和再传弟子所辑录的孔子的言行录,全面地反映了孔子的哲学、政治、文化和教育思想,是关于儒家思想的重要著作。宋儒把《论语》《大学》《中庸》和《孟子》全称为“四书”。《论语》共20篇,每篇又分若干章,不相连属;言简意丰,含蓄凝练,包含了孔子渊博的学识和丰富的生活经验;在记言的同时,传达了人物的神情态度;在某些章节的记述中,还生动地反映了人物的性格特点;其中有不少精辟的言论成为人们习用的格言和成语,对后来的文学语言有很大影响。《五经》是指《诗》《书》《礼》《易》《春秋》。

3、学生结合注释疏通文意,积累重要的文言词语和句式,在书上做批注。

4、积累重要文言知识,完成下列练习

(一)、翻译下面句子,注意句子顺序和现代汉语不同

1、不吾知也

2、毋吾以也、则何以哉?

(二)翻译以前学过的句子,注意句式特点

1、微斯人,吾谁与归?(《岳阳楼记》)

2、忌不自信。(《邹忌讽齐王纳谏》)

3、何厌之有?(《烛之武退秦师》)

4、何陋之有?(《陋室铭》)

5、唯利是图(成语)

6、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触龙说赵太后》)

(三)翻译下面句子,注意加点的词

1、吾一日长乎尔

2、乎大国之间

3、乎三子者之撰

4、浴乎沂,风乎舞雩

(四)、翻译下面的句子,注意“尔”的用法

1、子路率尔而对曰

2、鼓瑟希,铿尔

3、尔何如?尔:代词,你

4、如或知尔,则何以哉?如果

5、如其礼乐,以俟君子。至于

6、宗庙之事,如会同。或者

(五)、翻译下面句子注意“方”的用法

1、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计算面积的单位,纵横各一里

2、可使有勇,且知方也:正道,指是非准则

3、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方形

4、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正,才

(六)、翻译下面句子,注意“与”的用法

1、夫子喟然曰:吾与点也与:同意

2、唯求则非邦也与大利与:语气助词

3、失其所与,不知与:结交、亲附

4、遂与外人隔绝与:和

3、生三人,公与之母与:给予

(六)、翻译下面句子,注意加点词的用法

1、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

3、三子者出,曾皙后

【交流讨论】

针对“自主学习”中的练习题,学生分组交流讨论,教师巡堂指导。

【展示点评】

1、请大家以小组为单位,推举发言人,展示答案。

2、教师指导和点评。

【布置作业】

完成课后练习第三题、第四题。

【教学反思】

课题:《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一、教学目标

1.领会本文通过对话表现人物性格的特点。

2.梳理课文内容,了解四子的志向。

3.春理解孔子的评价;通过小组讨论探究孔子“与点”的原因,体会孔子的思想。

二、德育目标

了解孔子的交往艺术,学习孔子的处世之道,树立崇高的理想

三、教学重难点

探究孔子“与点”的原因,理解孔子“礼乐治国”的政治理想。

四、教学方法:朗读讨论交流点拨法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二、师生扮演角色朗读课文,感知当时的场景。(要注意语气、语速和感情)

三、分析课文

1、孔子和弟子聊了一个什么话题?(志)

学生志向性格评价

子路(仲由)

冉有(求)

公西华(赤)

曾皙(点)

3、让生交流,

(1)、用原文说说四个弟子的“志”。

子路——治理“千乘之国”,“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冉有——治理“方六七十,如五六十”的小国,“可使足民”,不过“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公西华——在“宗庙之事,如会同”时,“愿为小相”。

曾皙——“莫春者,春服既成————咏而归。”

(2)概括孔子对四子的不同评价,分析四个弟子的性格特征。

孔子评子路:哂之(轻率、自信、自负)

孔子评冉有:叹之(谦虚。说话很有分寸)

孔子评公西华:惜之(谦恭有礼,娴于辞令)

孔子评曾皙:与之(从容、洒脱、稳健。温文尔雅、机敏好学)

(3)指名朗读四子的语言,要读出性格特征(指导学生朗读,子路的直率与勇武要用较高的语调较快的语速读出来,而冉有和公西华的回答则要读出谦逊的味道,曾皙的应用轻松缓慢的语气读出欢快愉悦的心情)

(4)他们为什么会有这样不同的语气?

子路:轻率、自信、自负(对自己才能的自信)

冉有:从夫子对由发言的反应哂之,他也知道夫子的意思,所以就谦虚了,也提到礼。

公西华:前面一人被哂,一人不表态,而且他的话是接在冉有的话后面说的,他就更谦虚了。

总结:可见,说话不仅与人的性格追求有关,还与现场,语言环境有关。

四、讨论探究:把握孔子的思想。

孔子为什么要“与点”呢?要弄清这个问题就得先弄清曾皙的志是什么?(1)齐读曾皙的述志部分

想象用这幅图景并用语言描绘给这段文字加个标题。并探究曾皙的志。

(2)讨论交流:(大同的和谐社会)

曾皙的话给人们描绘了一幅“太平盛世”图,图中的景象社会安定、经济稳定、天下太平,每个人都享受了真、善、美的大同和谐社会。曾皙所表达的.正是孔子所期望的境界。所以“与点”!

(3)为了进一步深入领会,我们大家一起咏读一遍曾皙的答志。

(4)这几个弟子,你更喜欢哪一位?

(5)结合课文分析孔子的评价标准进而体味孔子的思想。

五、领略孔子的教育艺术

在这里,弟子们为什么能畅所欲言呢?我想关键在于孔子引导地好。那么,孔夫子是怎样引导的呢?看第一段,找个别同学读第一段。

(总结:作为大教育家,孔子以循循善诱的教风构建出了和谐的教学氛围,也为我们老师上了一堂精彩的课。)

六、延伸作业:

作为21世纪的新青年,你该如何用批判和继承的眼光对待儒家思想。

七、板书设计:

子路(仲由)千乘之国,有勇且知方有抱负,坦诚,性格也比较鲁莽、轻率哂之

冉有(求)可使方六七十之民足谦虚谨慎,说话很有分寸叹之

公西华(赤)端章甫为小相谦恭有礼,娴于辞令惜之

曾皙(点)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从容、洒脱、稳健。温文尔雅、机敏好学与之

【国学诵读】:

完成背诵,课堂听写。

【学习目标】

(分层次设计)

1、根据学案,学生完成知识积累,教师点拨;

2、分析人物刻画技巧:对话描写、动作描写;

3、深入探究孔子思想,展示孔子理想世界;

4、熟悉文本,尽可能当堂完成背诵。

【自学导引】

【积累整合】

检查预习情况,由学生板演答案,教师订正。

【感受鉴赏】

一、阅读《孔子世家》分析:

1、对“郑人”描画的孔子形象,孔子为何“欣然笑之”(处世态度):

2、孔子为何被称为“丧家之狗”

【思考领悟】

2、诵读“四子述志”一节,根据对话描写把握人物性格(以同学分角色读、说为主)

(1)、子路:

(2)、冉有:

(3)、公西华:

(4)、曾皙:

【发现创新】

孔子为何要“与”点呢(理想世界)

【课堂检测】

引领学生背诵课文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基础知识练习

一、加点字的读音,正确的一组是()

①千乘之国②愿为小相焉③舍瑟而作

A.①chéng②xiàng③shè

B.①chéng②xiāng③shě

C.①shèng②xiàng③shě

D.①shèng②xiāng③shè

二、为下列各组句子中的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解释

(1)居则曰,“不吾知也!”()

(2)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3)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

(4)居十日,扁鹊复见()

(5)船头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佛印居左,鲁直居右()

(6)囤积居奇()

2.异①不同②奇特,与众不同③奇怪,惊奇

(1)异乎三子者之撰()

(2)渔人甚异之()

(3)永州之野产异蛇()

(4)览物这情,得无异乎()

(5)父异焉()

(6)异曲同工()

3.安①安稳,安定,安全②安逸,安乐,安全③安心④安抚抚慰⑤安置,安放⑥什么,什么地方⑦怎么

(1)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

(2)然后知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3)竟不得半亩方塘为安身立命之地()

(4)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4.知①知道②知觉,感觉③见解,知识④了解⑤交好,交往⑥主持⑦zhì通“智”。

(1)居则曰:“不吾知也。”()

(2)吾与之共知越国之政()

(3)不知木兰是女郎()

(4)君子博学而日参省首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5)人不知而不愠()

(6)孰为汝多知乎()

参考答案:

一、C

二、1.(1)⑧(2)⑤(3)③(4)⑨(5)①(6)⑦

2.(1)①(2)③(3)②(4)①(5)③(6)①

3.(1)⑦(2)②(3)⑤(4)⑦

4.(1)④(2)⑥(3)①(4)⑦(5)④(6)③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

A、喟(kuì)然舞雩(yú)师旅(lǚ)鼓瑟(sè)

B、浴乎沂(yí)莫(mù)春比(bǐ)及曾皙(xī)

C、千乘(chèng)率(shuái)尔摄(shè)乎饥馑(jǐn)

D、侍(shì)坐铿(kēng)尔小相(xiàng)哂(shě)笑

[字形]

2、下列词语中错别字最少的一项是

A、以俟君子宗庙之事舍瑟而作春服既成

B、风乎舞雩喟然叹曰端章辅鼓瑟稀

C、因之以饥馑恃坐裕乎沂宗庙会同

D、千乘之国冉有无吾以也夫子栖之

[词语]

3、解释下列词语:

①居则曰:

②率尔:

③因之以饥馑:

④知方:

⑤方六七十:

教学目标:

2、了解和孔子。

3、从人物对话中来分析人物性格特点。

4、注意字的读音。

重点难点:

从人物对话中来分析人物性格特点

课时安排:

第一课时

教学方法:

诵读法、讨论法

(一)导入:

(二)孔子:

1998年全体诺贝尔奖获得这做出了一个共同的宣言:如果人类在二十一世纪还想继续生存的话,必须回头2500多年前从孔子那里吸取智慧。

孔子,名丘,春秋时期鲁国人,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是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他提出了“有教无类”,“因材施教”,“教学相长”等等许多教学理论。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创办私学的人。儒家经过不断的完善最终成为封建思想的正统,影响深远。孔子一生都在追求“礼”,实施“礼”。正所谓“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法不中,刑法不中则民无法措手足”。

(三)《论语》:

提到孔子就不能不了解孔子的《论语》。“论”,编纂的意思;“语”,是语言的意思。“论语”就是语言的编纂。是孔子的弟子根据孔子言行而整理的一本书。宋儒把《论语》、《孟子》、《大学》、《中庸》合称为“四书”。《论语》有很高的价值,古人有言“半部《论语》治天下”。

(四)教师范读,指出字的读音,句读的停顿。

(六)探究:

孔子问志———弟子述志———孔子评志

3、你是怎么看待他们所说的话

子路————“其言不让”————哂之————直率

冉有————知其不可而为之————叹之————谦虚

公西华————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惜之————更谦虚

曾皙————与之————洒脱

(七)延伸:

1、他们的思想你是怎样看待的你认为在当今社会中是否还需要这些思想为什么

2、孔子的思想和中国文化

1.了解先秦散文(即散文发展初期)中洋溢生活气息、富有生活情趣的小散文。

2.学习语录体散文,明白古代散文写作的不拘一格的特点。

3.学习课文,分析人物形象并了解孔子的治国主张及教育的艺术。

学习课文,分析人物形象并了解孔子的教育艺术。

1.通过字词揣摩分析人物形象和孔子的教育艺术。

一课时。

一、导入课文:

一说起《论语》,大家就能脱口而出“子曰……”这样的句子,我们先前也学过不少“子曰”名言,但是,论语里除了“子曰”这样的只言片语,还有不少由人物对话组成的篇章,它们就像一出出小话剧一样,生动、有趣,同时又富有文学色彩。我们今天要学的《侍坐》篇就是这样的篇章。

二、疏通文字,通读全文。

三、分析课文:

大家闲坐聊天,孔子首先说话,他说自己年龄大一点,又是老师,希望学生不要拘束,畅所欲言。据考证,孔子当时约60岁,子路比孔子小9岁,是51岁。曾皙约39岁,冉有约31岁,公西华最小,约18岁。今天来看,这师徒五人是祖孙三代。孔子说话很和蔼,也很得体。他能体察学生的心理,所以首先打消学生的紧张情绪。接着,孔子很艺术地启发引导学生说,他们平时总抱怨没有人了解你们,如果有人想了解你们,想重用你们,你们打算怎么办呢?孔子是启发式教学的鼻祖,特别善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由也!汝闻六言六弊矣乎?”

对曰:“未也。”

“居!吾语汝。好仁不好学,其弊也愚;好知不好学,其弊也荡;好信不好学,其弊也贼;好直不好学,其弊也绞;好勇不好学,其弊也乱;好刚不好学,其弊也狂。”(《论语·阳货》)

由此可以推想,孔子的“笑”是想让子路对自己的性格缺点有所觉悟,这是老师对学生关心爱护的表现。

“闻斯行诸?”

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

冉有问:“闻斯行诸?”

子曰:“闻斯行之。”

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

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论语·先进》)

这体现了孔子高超的教育艺术,令人感佩不已。冉有的回答应该是在孔子意料之中的,但是孔子没有说什么,接着点了公西华的名。公西华是一位有外交才能的人,善于辞令,孔子对他和冉有都有很高的评价,认为他们和子路一样,都具有治国之才。也许是因为前面两位师兄都没有得到老师肯定的评价,所以,公西华更加谦虚:“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他不能自诩能治理国家,而委婉地表示愿意作为一名学生,学习怎样治理国家,这样的回答符合孔子所提倡的道德规范,同时,这样的态度可能是孔子愿意看到的,它可以用来启发子路,这就是孔子的一种高明的教育手段——让学生互相教育。

2.从孔子赞许曾皙言志来了解孔子的政治理想。

孔子是一位有着强烈的政治理想和远大抱负的人。他在担任鲁国大司寇时,推行礼治,施以仁政,使鲁国大治。可惜的是鲁国国君受人离间,很快就疏远了孔子,他的政治主张——“礼”“仁”也就成了一颗划过天空的流星,转瞬即逝。那么曾皙为什么如此暗合孔子的心意呢?在《论语》一书中,关于曾皙的记载并不多,倒是对他的儿子曾参的记载远远超过了父亲(他们父子都是孔子的学生)。曾参对后人影响很大,以孝著称,写过《大学》,被尊称为曾子。“吾日三省吾身”和“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的著名观点就出自他之口。曾子像他父亲一样,一生不做官,主要从事文化教育工作。从曾子的立身行事上,我们可以窥见父亲曾皙的为人处世原则。当然,我们也可以说,曾皙的这段话,表达了隐士的生活景象,可能隐约触动了孔子周游列国屡遭失败、心力交瘁而想过平静无为的生活的想法。总之,曾皙的话不仅是显己志,也是对孔子心灵的折射。

3.归纳本文的语言特点:

刚才我们在简短的篇幅里读出了许多有意思的细节,这就是文字的魅力,也是这篇散文的特点:

1、掌握“如、方、作、撰、伤、与、让、乎、尔”在文中的含义。

2、领会本文通过对话表现人物性格的特点。体会孔子的思想。3、掌握“如、方、作、撰、伤、与、让、乎、尔”在文中的含义。

二、教学探究

如何将文言文教学的“实”与“活”结合起来。

一、导入新课:

有个俗语“半部《论语》治天下,这里面有个故事,你知道吗?

前面我们预习了这篇课文,在通解课文的基础上同学们提出了一此问题。让我们今天通过课堂的学习来解决这此问题。

二、课文分析

释题: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四人是孔子弟子。侍坐:陪长者坐,聊天。

问:孔子和弟子聊天,是不是在聊家长里短,他们聊了一个什么话题?你从哪里看出来的?

明确:“志”“治国”都对。

志;孔子两次说:“不过各言其志尔”。

治国:孔子“如或知尔,则何以哉?”(解释:如,如果。或,有人。则,那么。如……则……假设语气。)还有四人各自的谈话也是在谈治国。

不过,志是从发言角度说的,而“治国”则是从具体措施上说的。

问:那么这个话题是谁提出来的?如何引出来的呢?

明确:第一段。在第一段孔子提出话题。你能翻译一下孔子的话吗?

句式:1、不吾知也(否定句中的宾语前置句,即“不知吾也”,不了解我们。)

2、毋吾以也(宾语前置)——即:毋以吾(长于尔)(而不言)

3、则何以哉?(宾语前置)

4、以吾一日长乎尔(省略句式)

问:孔子的话包含了什么意思?

两个意思:一是鼓励学生敢于发言,(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不要有顾忌。二是抛出话题。(居则曰:不吾知也!)激将学生,要学生们畅所欲言。

问:那么,这四个弟子都有说了些什么?四人之志各是什么?

明确:子路:有勇,知方

冉有:足民(足,使动用法。)

公西华:小相(小相是做什么的,是不是宰相?不是,小相是祭祀中的小赞礼。他的志是从事礼仪活动,在祭祀中执行上下有序的礼仪活动)

总结:还有一个人,他在干什么?弹琴。我们暂不管他,让他在一边玩去,先看看这三个人是如何言志的?

问:他们是如何言志的?(揣摩三人语言,体会三人的语气,情感,也可以加上动作词帮助体会三人不同语气))

明确:子路:轻率、自信、自负。

冉有:冉有比子路多了一层意思:谦虚。(方……如……,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公西华:非曰……愿……,他就更谦虚了。

问:他们为什么会有这样不同的语气?(为何这样言志?)

明确:子路:轻率、自信、自负(对自己才能的自信)

冉有:从夫子对由发言的反应哂之,他也知道夫子的`意思,所以就谦虚了,也提到礼。

总结:可见,说话不仅与人的性格追求有关,还与现场,语言环境有关。你说话如果不顾长幼尊卑,就是失礼了。

问:这三个人的发言,一个人被孔子哂笑,两个没有表态,还有一个人在弹琴一直没发言,可是他一发言,就得到孔子的激赏,孔子这种反应有无道理?孔子对这些弟子有没有一个评价标准?要弄清这个问题就得先弄清曾点的志是什么?

明确:(学生讨论曾点的志)曾点的话给我们描述了一种生活方式,他的话没有直接说我要怎么去治国。但是我们可以推测,一个生活在这样的社会的人们其物质必是富足的,其精神必是丰富的,也必是有礼有序的。

学生可能会有的发言:

生:曾点看前三人的回答都没有被夫子表态,他另辟途径。

生:他说异乎三子者之撰,表明他的志与前三个人是不同的。

生:他说的不是具体自己的志是要干什么,而是描绘了一幅和乐的生活图景。

生:云台是祭祀的地方,他说在那里吹风,可能是生活比较好了,不用求雨。感觉求雨好象与灾荒,贫穷等连在一起的,这里边说明人们生活很富足安乐。

生:曾点的话给我们描述了一种生活方式,他的话没有直接说我要怎么去治国。但是我们可以推测,一个生活在这样的社会的人们其物质必是富足的,其精神必是丰富的,也必是有礼有序的。

生:曾点描绘了一种隐士的生活,十分恬淡。与孔子晚年的生活心境十分相似。

教师总结:不论曾皙的志描绘是一幅什么样的图景,游春也好,祭祀也好,隐居也好,我们只看这幅图景本身:里面的人与人的关系是和谐的,人与自然是和谐的,人与自身(物质与精神)是和谐的。整个图画给我们展示了一个和谐的社会环境,这是一种无处不有礼有序的社会环境。

问:这幅画面是不是曾皙的志?(隐含了曾皙的志:要使社会达到这样一种大同的有礼有和谐)

问:那我们现在回过头来和前面三位弟子相比,看看曾皙是怎么样言志的?

明确:一整套合乎礼的动作。(如果曾皙立即停下动作,琴声嘎然而止会怎样?不和谐,不合“礼”。

问:那么,我们看看(结合最后一段)前三个人的发言是否合礼?

明确:子路无礼,其言不让;冉有比较有礼,发言谦虚;公西华过份谦虚,不合礼。

曾点的志一说出来,孔子便赞赏:“吾与点也!”(与,赞同)而他对前面发言的三个一一个“哂”之,另两个没有直接表态,他心里有无一个标尺?

礼。为国以礼。我们看到为人处事要有礼,那么治国呢?也要以礼,请大家以“礼”这一标

准来衡量一下三弟子的治国之志,看看它们合不合“礼”?

对子路:治国当以礼,自己发言的行为不谦让,而且子路却以勇作为治国之策,——重

勇轻礼。

对冉有:?从对公西华的评价中,我们可以看到孔子对冉有的态度:所言是国家大事,经济是大事,礼乐更是大事。他知道礼乐也是国家大事,却把他让出去了。如果有君子来可以治礼,如果没有君子来呢?难道就不做礼?!——知礼不做。

公西华:“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肯定其所言之礼是国家大事。“赤也为之小,其孰能为之大?”也婉转的批评了他做的太小。他有能力去作更大的礼,却放弃不做。——行小礼,弃大礼。

曾皙:天下大同,礼无处不在

▲总结:礼是儒家学派的思想核心之一。礼的意义在古代甚为广泛,无所不包,指国际间交际的礼节仪式,贵族的婚、丧、祭等典礼,包括政治制度、道德规范等。子路所说的军事,冉有说的经济,以及公西华说的外交礼仪,是不是实现“礼治”的手段或途径?是的。军事是礼治得以顺利进行的一个基本保障,试想民众没有安全感,国家民族处在生死存亡之际,谈何安心礼治?同样,经济不富足也谈不上礼,古人说“仓廪足而知礼仪”就是这个道理。

同样没有一个平等和平的外交环境,国家之间恃强凌弱,也不可能有“礼”。如美伊战争的造成的动荡,以及恐怖事件层出不究,又谈何礼治?!这三个方面都是礼实现的途径或保障。三弟子在实现“礼治”上各有偏重,在态度上对礼也有一定的轻视。这是同一层次问题不同方面的体现,也表现出了各人不同的性格和态度。

只有曾点的礼治社会,表现了一种人与人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物质与精神的和谐,这不正是我们现在所说的一个“和谐社会”吗?

我们今天再读《论语》,是不是也获得了治国的启示?最后让我们看看1998年全体诺贝尔奖获得者的共同宣言吧:如果人类在21世纪还想继续生存下去的话,必须回头到两千五百多年前,从中国的孔子那里吸取智慧。这真是至理名言啊!

1、批文入情赏析法;

2、知人论世。

教学难点和重点:

1、从文本出发,批文入情、知人论世。

2、赏析要能举一反三。

教学手段:

多媒体

一课时

在《文论七则》中,我们知道郑板桥喜画竹子,根据他长年的创作实践,总结出“眼中之竹、胸中之竹、手中之竹”三个不同的创作阶段。但艺术创作是如此顺序,阅读作品要“批文入情”却应该是反方向。今天,我们就从手中之竹到胸中之竹、再到眼中之竹来赏析《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二、师生互动

(一)眼中之竹——你最喜欢谁?(分析人物形象,概括性格特点)

1、请几个女同学用现代汉语的方式表演《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2、请同学点评表演(提醒同学注意“侍坐”二字)

3、你最喜欢哪一个人物形象,请加以分析概括。

4、补充资料:

(1)子路:

A、孟武伯问:“子路仁乎?”

子曰:“不知也。”

又问,

子曰:“由也千乘之国;可使治其赋(指负责兵役和军政工作),不知其仁也。”

B、明代思想家李贽曾讲,说先生于子路,每下毒手。

(2)曾皙:

A、“如琴张、曾皙、牧皮者,孔子之所谓狂矣。”——《孟子》

B、鲁国执政大夫季武子死时,曾皙曾“依门而歌”。

(3)冉有:

孟武伯问:“求也何如?”

子曰:“求也,千室之邑,百乘之家,可使为之宰也(指担任县长或总管),不知其仁也。”

(4)公西华:

孟武伯问:“赤也何如?”

子曰:“赤也,束带立于朝,可使与宾客言也(指接待外宾办理交涉),不知其仁也。”

(二)手中之竹——编者最推崇谁?(人物形象塑造,写作意图)

1、请几个男同学分角色朗读《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2、体会人物形象塑造

(1)直接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细节描写等)

(2)间接描写

3、写作意图

(1)提醒《论语》的编者是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可能是谁?

《论语七则》中,对谁称“子”

(2)知人论世

(三)眼中之竹——孔子最欣赏谁?(治学时的知人论世)

1、孔子最欣赏谁

(1)文中孔子的判断依据“为国以礼,其言不让”

(2)孔子的.思想观:

A、仁

B、礼

C、仁与礼的关系:

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八佾》)

宰予欲改三年丧制,孔子便斥之为“不仁”,原因即在于此。

礼的本质内涵是仁

2、曾皙为人

3、子路为人

(四)总结

1、孔子游乎缁帷之林,休坐乎杏坛之上,弟子读书,孔子弦歌鼓琴。——《庄子渔夫》

2、对下联:

诲人不倦万代宗师

学之不厌千古贤人

横批:教学相长

3、推荐阅读书目:

(1)南怀瑾《论语别裁》

(2)于丹《论语》

(3)鲍鹏山《孔子是怎样炼成的》

疏通字词,了解文意,把握孔子的思想。

教学重点、难点:

讲授课文重点可以放在文意的分析上,从而把握文中的人物形象,更好地理解孔子“礼治”的思想。

两课时

一、列举所知道的孔子的名言(用投影显示),导入新课: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孔子说:“学习并且不断温习,不是很愉快的事吗?有朋友从远方来,不是很高兴吗?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这样的人不是君子吗?”

2、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

孔子说:“不怕别人不了解自己,只怕自己没有能力。”

3、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孔子说:“三个人一起走路,其中一定有值得我为师学习的人;我选择其中好的并且向他学习,看到其中不好的就改正过来。”

4、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孔子说:“只读书而不深入思考就会茫然无所知;只是空想而不读书就会产生疑惑。”

5、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孔子说:“对于任何事情了解它的人不如喜爱它的人,喜爱它的人不如以它为乐的人。”

6、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孔子说:“把所学的东西默默地记下来,不断学习而不厌烦,教导别人而不感到疲倦,这些我做得怎么样呢?”

7、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孔子说:“君子胸怀宽广坦荡,小人永远局促忧愁。”

8、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孔子在河边感叹说:“时光的流逝就像这河水一样啊!日夜不停地流淌。”

9、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孔子说:“统治者自己要行得正,不用命令百姓也能照着做,自己身行不正,虽然发号施令,百姓也不会听从。

10、子曰:“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孔子说:“一个人如果没有长远打算,一定会有眼前的忧患。”

11、子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孔子说:“自己所不喜欢的,不要强加给别人。”

12、子曰:“道不同,不相为谋。”

孔子说:“主张不同,不能在一起相互谋事。”

这些是孔子两千五百多年前留给我们的教诲和启示。下面让我们一起来回忆一下孔子以及《论语》的有关文学常识。

1、孔子,名,字,家学派创始人,被尊称为,思想核心是,政治上主张,鼓励人们,即“出来做事”。(参考答案:丘、仲尼、儒、圣人、仁、礼治、入仕;)

2、《论语》是体散文,是记录的的言行,它和、、合称“四书”。(参考答案:语录、孔子门人及再传弟子、孔子及其弟子。《孟子》、《大学》、《中庸》)

二、学生对照注释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清句读、理解文意,并能读出语气。

三、学生接力翻译,老师提示有关的疑难问题。

不吾知也——即“不知吾也”,不了解我们。

如或知尔——如果有人了解你们。

则何以哉——那么(你们打算)做点什么呢?

加之以师旅——“(别国)以师旅加之”。有别国军队来侵略它。

唯求则非邦也与?——(难道)求(所言之事)就不是国家(政事)吗?

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如果)赤(只能)做小事,谁能做大事呢?

四、自由朗读全文,并翻译全文:

五、整体把握文意并划分层次。

第一部分(第1段):孔子问志

第二部分(“子路率尔”——“吾与点也”):学生应答

第三部分(“三子者出”——文末):孔子点评

六、布置作业:熟读、背诵课文,能翻译全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查:

1、指名翻译:

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

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

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

唯求则非邦也与?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

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2、集体背诵。

二、结合书后练习一,分析课文:

1、用原文说说四个弟子的“志”,即政治理想有何不同?

子路——为“千乘之国”,“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冉有——为“方六七十,如五六十”,“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公西华——“宗庙之事,如会同”,“愿为小相”。

曾皙——“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2、概括孔子的不同评价并分析四个弟子的性格特征。

子路:直率、卤莽——哂之

冉有:谦虚

公西华:更谦虚

曾皙:洒脱——与之

对求、赤两人的.评价及性格的概括,充分结合课文内容,其实并不难。

3、讨论:孔子为什么要“与点”呢?

首先结合孔子的思想来分析。孔子政治上主张“礼治”,即以礼治理国家。针对子路“率尔”作答,孔子“哂之”理由就是“为国以礼,其言不让”;针对冉有“如其礼乐,以俟君子”的回答,孔子当时不语,在回答曾皙的询问时,反问“唯求则非邦也与?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方六七十,如五六十”也是国家,既然如此,礼乐教化之事,怎能非要等到君子去做呢?针对公西华“愿为小相”的观点,孔子的惋惜之情溢于言表“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只有曾皙真正了解老师的意图,结合“国情”,既陈述了自己的具体治国措施,又灵活地将老师的“礼治”思想体现出来:

何谓“舞雩”?鲁国的祈雨台!王充在《论衡》中解释曾点的所述是一种祭祀仪式,即舞雩的仪式。《礼记》中也有解释:“舞雩,祭水旱也。”由此可以基本得出结论,曾点讲的就是,在春天干旱时,率领人们行祈雨礼,以求得丰年,从而进一步实现他的治国理想。

三、集体朗读课文。

四、讨论课后练习二、三。

教学目标

一、体会课文是如何以言志为中心组织材料的,鉴赏本文思路清晰,极有层次,不枝不蔓,文意明晰的特点。

二、学习本文成功地运用对话和人物动作来塑造人物形象的写法。

三、积累文言词汇,学习课文造语平实而生动的特点。

四、领略孔子因材施教的教学风格。

教学设想

课时安排

教学步骤

因材施教是被人所公认的科学的教育原则,在这方面儒家创始人孔子给我们做出了榜样,本文是孔子因材施教的范例。通过孔子和四个学生的谈话,以言志为线索,写出了学生们的志趣、性格,表达了孔子的思想、态度。下面就让我们来学习《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二、明确目标

1、体会课文是如何以言志为中心组织材料的,鉴赏本文思路清晰,极有层次,不枝不蔓,文意明晰的特点。

2、学习本文成功地运用对话和人物动作来塑造人物形象的写法。

3、积累文言词汇,学习课文造语平实而生动的特点。

4、领略孔子因材施教的教学风格。

三、基础知识的积累与训练

1、下列各句中加点字读音正确的一项是(A)

A、摄乎大国之间niB、风乎舞雩y

C、夫子哂之chēnD、冠者五六人guān

2、下面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D)

A、居则曰居:闲居,指平日在家的时候。

B、摄乎大国之间摄:夹处。

C、且知方也方:义方,道义。

D、异乎三子者之撰撰:撰写,写作。

3、下面对加点词解释正确的一项是(A)

A、因之以饥馑因:继,接着。

B、舍瑟而作作:发作。

C、春服既成既:既然。

D、其言不让让:使。

4、下列各句中如字与例句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C)

方六七十,如五六十

A、如或知尔B、求,尔何如

C、如会同,端章甫D、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5、下面对加点词词义判断正确的一项是(C)

①子路率尔而对③求也为之

②鼓瑟希,铿尔④夫子何哂由也

A、①②相同,③④也相同

B、①②不同,③④也不同

C、①②相同,③④不同

D、①②不同,③④相同

6、与例句中以字用法相同的一句是(C)

例:加之以师旅

A、以吾一日长乎尔B、毋吾以也

C、为国以礼D、以俟君子

7、下面与例句中加点词的用法不同的一项是(C)

例句:风乎舞雩

A、如会同,端章甫

B、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C、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

D、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质于齐

8、下面这个句子的正确翻译是(B)

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A、由做这件事,比它三年后,可使每人更有勇气,并且知道方法。

B、我治理它(国家),等到三年以后,就可以使那里的百姓勇敢善战,并且懂得为人的道理。

D、我来做这件事,比三年后更使人有勇气并且懂得作战方略。

9、下列译文翻译正确的一项是(A)

①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

②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A、①我比你们年纪都大,不要因此受拘束而不言。

②如果有人了解你们(请你们从政),那你们将怎么办呢

B、①我比你们大一两天,不要老用我的说法。

C、①我比你们年纪都大,没有人用我了。

②如果有人了解你们(请你们从政),那么为什么不去呢

D、①我比你们大一两天,不要老用我的说法。

四、课文分析

课文可以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

这一部分,孔子向学生问志。但孔子没有直接让弟子言志,而是先用温和自谦的话打消学生的顾虑,为他们创造一个轻松、亲切、活跃的环境。孔子一出场,就给人以态度和蔼、思想明智、胸襟开阔的印象,可见孔子确实是一位高明的老师。

第二部分(子路率尔吾与点也。),可分四个层次。

第1个层次(子路率尔夫子哂之。):这一层次,写子路述说己志。孔子见子路不谦让,所以笑他。既是暗示性的批评,又不伤其自尊。

第2个层次(求,尔何如以俟君子。):这一层次,写冉有述志。他长于政事,认为儒家的最高理想实现礼治,要等待君子协助才能办到。

第3个层次(赤,尔何如愿为小相焉。):这一层次,记述公西华述志。他很重视礼治,年龄虽小,态度却很谦恭。

第4个层次(点,尔何如吾与点也。):这一层次,写曾皙述志。孔子对曾皙予以赞扬。

这一部分,是写子路先回答说,他有治理千乘之国的才能。孔子对他的话不以为然,报之一笑。冉有的回答是:自己只有治理方圆几十里的小国的才能。公西华的回答更为谦逊,他说自己的才能只配做个小司仪官。孔子对冉有和公西华的话都没有立即表明态度。曾皙表示不愿做官,但他所描绘的师生暮春郊游的美好图景,正是儒家所向往的礼治社会的景象,是礼治的最高境界,集中而形象地体现了儒家的政治理想。孔子对他的话非常感慨,当即表示赞同。

第三部分(三子者出文末)。

这一部分写子路、冉有、公西华走后,曾皙向老师探问那三位同学的谈话如何。孔子对子路、冉有、公西华所谈的志向逐个加以评价。孔子说治理国家要讲究礼让,可是子路的话表现得不谦让,所以笑他。而对冉有和公西华的谦逊态度是满意的',尤其是对公西华,从他的才德看,足可胜任一个大司仪官。

孔子是一个伟大的教育家。在本文中,可看出他们师生关系十分融洽、非常平等。他关心学生,爱护学生,对每个人的情况了如指掌。即使在日常交谈中,也引导学生立志,关心国家政事,坚持正面教育为主,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他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当四个学生述志后,他高屋建瓴地将他们的发言上升到礼治,将他们要做的事上升到与治国有关的高度,很有指导意义。

课后作业

熟读课文,完成练习二、三。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全文阅读

出处或作者:《论语》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日;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夫子哂之。

求,尔何如

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赤,尔何如

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

点,尔何如

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

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

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三子者出,曾皙后。曾皙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

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

曰:夫子何哂由也

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唯求则非邦也与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唯赤则非邦也与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全文翻译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陪孔子坐着。孔子说:因为我比你们年纪大一点,你们不要因为我(年纪大一点就不说了)。你们平时总在说:没有人知道我呀!如果有人知道你们,那么你们打算怎么办呢

子路不加思索地回答说:一个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夹在大国之间,常受外国军队的侵犯,加上内部又有饥荒,如果让我去治理,等到三年的功夫,我就可以使人人勇敢善战,而且还懂得做人的道理。

孔子听了,微微一笑。

孔子又问:冉求,你怎么样

冉求回答说:一个纵横六七十里、或者五六十里的国家,如果让我去治理,等到三年,就可以使老百姓富足起来。至于修明礼乐,那就只得另请高明了。

孔子又问:公西赤,你怎么样

公西赤回答说:我不敢说能够做到,只是愿意学习。在宗庙祭祀的事务中,或者在诸侯会盟,朝见天子时,我愿意穿着礼服,戴着礼帽,做一个小小的赞礼人。

孔子又问:曾点,你怎么样

这时曾点弹瑟的声音逐渐稀疏了,接着铿的一声,放下瑟直起身子回答说:我和他们三位的才能不一样呀!

孔子说:那有什么关系呢不过是各自谈谈自己的志向罢了。

曾点说:暮春时节,春天的衣服已经穿上了。我和五六位成年人,六七个青少年,到沂河里洗洗澡,在舞雩台上吹吹风,一路唱着歌儿回来。

孔子长叹一声说:我是赞成曾点的想法呀!

子路、冉有、公西华三个人都出去了,曾皙留在后面。曾皙问:他们三位的话怎么样

孔子说:也不过是各自谈谈自己的志向罢了。

曾皙说:您为什么笑仲由呢

孔子说:治理国家要讲究礼让,可是他说话却一点也不谦让,所以我笑他。难道冉求所讲的就不是国家大事吗哪里见得纵横六七十里或五六十里讲的就不是国家大事呢公西赤所讲的不是国家大事吗宗庙祭祀,诸侯会盟和朝见天子,讲的不是诸侯的大事又是什么呢如果公西赤只能做个小小的赞礼人,那谁能去做大的赞礼人呢

THE END
1.塑造的英文塑造翻译塑造英语怎么说塑造的用法和样例: 例句 各种各样的影响有助于塑造我们的孩子们的性格。 Many influences help to fashion our children's characters. 模子一种框架或模型在其周围或在其上某物被塑造或成形 A frame or model around or on which something is formed or shaped. http://dict.cn/%E5%A1%91%E9%80%A0
2.一剪梅专栏描写的基本知识点(第2688期)描写:描写是把描写对象的状貌、情态描绘出来,再现给读者的一种表达方式。它是记叙文,特别是文学创作中的主要表达方式之一,一般议论文、说明文有时也会运用。在一般的抒情、议论、说明文中,有时也把它作为一种辅助手段。描写的手法运用得好,能逼真传神、生动形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zU2ODIzMDYyOA==&mid=2247508558&idx=1&sn=8dd26cc4984a7eb65f1156f4ad63889a&chksm=fd7b9011f2819eb580b1ef0b0d5e2d5571e94f31a50e237a17428dc10965b34ef77fb3b392af&scene=27
3.A全面依法治国要求领导干部要做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模范塑造关于全面依法治国,下列说法正确的有()。 A全面依法治国要求领导干部要做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模范,塑造法治信仰 B全面依法治国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 C全面依法治国,要强调没有法律之外的绝对权力,彰显法治权威 D全面依法治国,对于中国这样一个有数千年人治传统的国家而言是国家治理领域的一场广泛https://m.12tiku.com/newtiku/919843/34687443.html
4.塑造的意思,塑造的意思和造句1、“塑造”的意思是:用语言文字等艺术手段描写人物形象,或者用石膏、黏土等做成人或物的形象。https://edu.iask.sina.com.cn/jy/2XtKbUVM2tB.html
5.乡镇人武部部长年终述职报告11篇(全文)依据党委、政府分工,我主要负责镇武装部工作,分管环保、办公室工作,现将我一年来的履行工作职责、廉洁从政、学法用法和落实意识形态领域责任等情况作如下汇报。 一、做好本职,开展各项工作 这几年年对于xx镇而言是一个及其不容易的几年,在xx市委、政府、xx镇党委、镇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我始终把服务大局,坚持立足岗https://www.99xueshu.com/w/fileair0vc8w.html
6.kneadable怎么读,kneadable的意思是:可搓捏的,可塑造的可搓捏的,可塑造的 kneadable 的用法和双语例句“点击”或“选中”例句中的单词,就可以看到词义解释 kneadable相邻词汇 knee-high是什么意思knee-jerk是什么意思knee-slapper是什么意思knead是什么意思knawel是什么意思 热门英文查询 stamp是什么意思emmmm是什么意思phone是什么意思clothes是什么意思ddl是什么意思wlan是什https://fanyi.kkabc.com/ci/kneadable
7.“这些泥塑造得栩栩如生,像真人一样。”用法例句和词典收录情况现汉新华新华多功能新华词典现代汉语学习新华成语汉语成语 ? 这 现汉新华新华多功能新华词典现代汉语学习新华成语汉语成语 ? 些 现汉新华新华多功能新华词典现代汉语学习新华成语汉语成语 ? https://wucuozi.com/dict/2258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