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剧中字的声和韵

学习京剧音韵知识,必须学一点汉语知识,尤其是汉语拼音知识,它会使复杂的音韵问题简单化,帮助我们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可以这样讲,汉语拼音知识是打开京剧音韵知识“匣子”的“钥匙”。有的朋友感觉京剧音韵复杂、难懂,问题的根子可能在于没有掌握汉语拼音知识。

一、音节、音素、元音、辅音

汉语语音结构的最小单位是音节,一个音节可由一个或几个音素构成。一个汉字的读音就是一个音节(汉字是单音节)。但一个音节可能是数个乃至数十个甚至数百个汉字(同音字)的读音。《新华词典》归纳了415个汉字音节,也就是讲,从普通话角度讲,中国数以数十万计的汉字只有415个读音。音素是对音节的再分析,例如“步”(bu)这个音节可以分为b和u两个音素;“王”(wang)可以分为w、a、n、g这四个音素;“啊”(a)这个音节,只有一个音素组成。

音素又可以分为元音和辅音两类。元音的特点是,发音时气流通过口腔不受任何阻碍,声带颤动,声音响大,决定元音音色的是舌位的高低、前后,嘴唇的圆与不圆;辅音的特点是,发音时气流在口腔受到一定阻力,声带不一定颤动,声音响度较小,决定辅音音色的是发音部位和发音方法。

在现代汉语里,元音是构成韵母的主要因素,元音有a、o、e、i、u、u、ü、er、ê、-i等九个;辅音构成声母,辅音有b、p、m、f、d、t、n、l、g、k、h、j、q、x、zh、ch、sh、r、z、c、s等21个,京剧中还有方言声母η、ň、v。

汉语音节又可以分为声、韵、调三个组成部分,即分成声母、韵母和声调三个部分,而韵母又可分韵头、韵腹、韵尾三个部分。比如江(jiang),声母为j,韵母为iang,韵母iang的韵头是i,韵腹是a,韵尾是ng,声调是阴平。有的音节声母、韵母包括韵头、韵腹、韵尾及声调俱全;有的则可能缺少某些成分,比如“昂(ang)”字缺声母,“爸(ba)”字缺韵头和韵尾,“刚(gang)”字缺韵头,“家(jia)”字缺韵尾,但任何字不可没有韵腹。

京剧中常称的“五音”是关于声母的问题;而“四呼”和“十三辙”、“归韵”是关于韵母的问题;“四声”和“平仄”是关于声调的问题。下面予以一一阐述。

二、五音

京剧唱念强调吐字要分清“五音”,“五音”是音韵学术用语,是研究声母的学问。传统的音韵学按照声母的发音部位,把声母分为唇音、舌音、喉音、牙音和齿音五类,称之为五音。虽然从今天的角度看,这种分类方法不尽科学,但对京剧爱好者在唱念中如何掌握声母发音的部位和“分寸”,使之吐字准确,做到“口劲”饱满,是有很大好处的。

程砚秋先生曾说过:“‘五音’是喉、牙、齿、舌、唇,它们代表出字的几个部位……,‘五音’弄清楚了,就知道字该从哪发音了”。“喉在深处,舌在中间,牙在后边,齿在前边,唇在外边”。要把五音部位搞清楚。声母发音不清、不准,就是所谓的“五音不全”,如果不是生理缺陷所致,一定要把不良的发音矫正过来。

五音的提出,最早见于梁代顾野王《玉篇》中的《五音声论》。唐末《守瘟韵学残卷》按五音分类,编排了30个字母。到了宋代,又有人在30个字母的基础上增补成36个字母,并在唇、舌、齿、牙、喉五音之外,又增加了半舌音、半齿音两类,合称“七音”。这些都代表着古代音韵学者的重大历史贡献。五音之说迄今仍常为京剧和曲艺界沿用,足见其深远的历史影响。

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语言和语音也是不断演变的,现代汉语把声母定为21个,并按发音部位,归纳成七类:双唇音、齿唇音、舌尖前音、舌尖中音、舌尖后音、舌面音、舌根音。把这种分类和古代的五音或七音对比起来,我们可以从中得到如下几点认识:

1、现代汉语对声母的分类,是对古音韵学的继承和发展,它和五音的内容,有继承的一面,也有扬弃和增补的一面。

2、旧说五音的内容,有些提法并不科学,如:什么是“牙音”什么是“齿音”什么是“喉音”它们之间如何区分等等,尤其是“牙”和“齿”的概念是不好分得清楚的。如果仍用旧说指导现在的演唱,则不只是费解,而且也是一种概念上的混乱。而现代汉语关于声母的分类,就比较确切和更加适用了。当然,传统的概念总会受到历史和文化发展的局限,这是我们不能苛求于古人的。

3、是否就应以现代汉语关于声母的分类来代替五音的提法呢这既涉及学术方面的认识问题,也有一个传统习惯的问题。旧有“明四呼,辨五音,正四声”之说,又讲:“凡读字五音为经,四呼为纬,经纬分明,字乃清真。”、“流派和行当虽有不同,但别四呼,审五音,正四声,出字、归韵、收声、讲究气息,这些都是共同”,可见,五音已经成为沿用日久、约定俗成的提法了,这是不宜以行政措施强行更改的。

4、现代汉语中对声母的分类,虽有七项,但归纳起来,则是由双唇音、齿唇音、舌尖音、舌面音、舌根音所构成的“五音”,只是舌尖音又分为舌尖前、舌尖中、舌尖后三个细目而已。现代汉语的“五音”与传统的五音,不是一种巧合。把两者对比来研究,可以探索到其中的兴废更迭和调整变化,正如过去以“平、上、去、入”为四声,现代以“阴平、阳平、上声、去声”为四声一样,具有其本身的规律性。据此,五音之名可以不变,而其内容则应予以新的界定。

下面我们按“传统”习惯分析五音问题。

现代汉语把声母定为21个,而京剧韵白里的声母则要在这基础上增加3个方言声母η、ň、v,构成京剧音韵的声母则有24个:

1、唇音(5个)。b、p、m、f、v。b、p、m属重唇音,又叫双唇音;f属轻唇音,又叫单唇音或唇齿音;v是方言声母,也属唇音。

2、舌音(9个)。d、t、n、l、ň、zh、ch、sh、r。d、t、n、ň属舌尖音;l属舌尖中音;zh、ch、sh、r属舌尖后音,也叫翘舌音。

3、喉音(4个)。g、k、h、η。g、k为浅喉音,气息至软腭处始发声;h属深喉音,气息自咽喉带声而出;η是方言声母,归入喉音(可能只能算鼻音,不属五音之列)。

4、牙音(3个)。j、q、x,属舌面前音,又叫软性舌面音。

5、齿音(3个)。“齿”指门齿和犬齿的齿尖部,z、c、s属间音,又叫舌齿音、舌尖音等。

传统音韵学用“喉、舌、齿、牙、唇”为声母发音部位命名,从今天的角度看,不尽科学。但前人已作为约定俗成的声母分类规矩,且已成为一种在京剧界逐代流传的“术语”,因而还是有继承的必要。

三、四呼

四呼是研究韵母的学问,传统音韵学把不同字音的口形分成若干类型。清代潘来著《音类》,对汉字朗读时肯定了四种口型,即:开口呼、齐齿呼、合口呼与撮口呼,简称“四呼”。

他说:“凡音皆自内而外,初发于喉,平舌舒唇,谓之开口;举舌对齿,声在舌腭之间,谓之齐齿;敛唇而蓄之,声满颐辅之间,谓之合口;蹙唇而成声,谓之撮口。”四呼是指韵母开始音的双唇状态说的,四呼是以韵头的有无和韵头发音的唇形为标准。把韵母分成四类,名为开口、齐齿、合口、撮口四呼。韵头指介母i、u、ü三个。

1、开口呼。开口呼发音时气流几乎无阻力,韵母无韵头。如ge(哥)、nan(南)、kai(开)、zhao(照)、zhang(张)等字都是开口呼字;

2、齐齿呼。发音时气流以牙齿为阻力,韵头为i或韵母为i的称齐齿呼。如zi(子)、liang(梁)、miao(苗)、xiao(晓)、jie(结)、jiang(江)等;

3、合口呼。发音时双唇微合,韵头为u或韵母为u的称合口呼。例如bu(布)、yuan(员)、gua(瓜)、zhua(抓)、zhuang(庄)等;

4、撮口呼。发音时双唇撮起,韵母为ü或韵母的韵头为ü的称撮口呼。例如nü(女)、jue(脚)、jun(军)、lü(绿)等称撮口呼字(中间两个字韵母中的ü已按拼音规则改成u)。

旧时京剧界有“明四呼,辨五音,正四声”之说,又云:“凡读字五音为经,四呼为纬,经纬分明,音乃清真”。京剧唱、念虽有行当和流派的不同,但别四呼,审五音,正四声,出字、归韵、收声讲究气息,却是共同的。

京剧唱、念要求分清四呼的目的至少有两点:一是达到吐字清;二是达到口形正。四呼是以吐字时的唇形来对韵母分类的。唇形的准确与否对正确的归韵极有关系。

有些上口字与北京音的区别就在于四呼上的不同。例如“妃”字,上口音读fi,是齐齿呼,而北京音读fei,属开口呼;又如“哥”,上口音读guo,是合口呼,而北京音读ge,属开口呼。另外,用四呼为术语,进行咬字方面的切磋交流要方便得多。

例如一些字读音的区别在哪里用四呼的不同来表述非常清楚和方便:“王”和“黄”、“张”和“庄”读音的区别在于前者是开口呼,后者是合口呼,“办”和“卞”、“猫”和“苗”读音的区别在于前者是开口呼,后者是齐齿呼,如此等等。

四呼的不准或行腔中的任意变口形,往往会形成“截字”。《顾误录.度曲十病》一书中指出:“一字出口,无论几许工尺,必得唱完,口不改样,至尾方收本字之韵,方是此音节。若中间略一张合,已将字截为两处,单字唱成叠字矣。或工尺未完,收口太早,下余工尺,仅有余腔,并无字面,此病易忽略,亟需审究”。吐字不清关键在声母不清,而读字不准问题多出自韵母及四呼,当然还有声调问题。例如,“江”字不注意,就会读成“几”和“昂”两个字。

四、十三辙

戏曲唱词讲究“合辙”,犹如吟诗赋词讲究“押韵”一样。诗韵称“韵目”,而戏辙称“辙口”。这里的“韵”就是“辙”。把汉字的韵分成十三个部分,就称之为“十三辙”。十三辙的分类法究竟何人所创至今还搞不明白,有人说是接受了元代周德清的《中原原韵》和后来《韵略易通》(明,兰茂著)以及《徐州十三韵》、《滕界十三韵》等书的影响才形成的。

到清代中叶,十三辙逐渐成为民间戏剧音韵的习惯分类术语,并习惯上把唱词中的“韵”叫做“辙”,所谓“合辙”就是“押韵”。十三辙的分类法从今天的角度看,和五音声母分类法一样,也有它的不尽科学、不尽合理的问题,由于它在戏曲界的长期约定俗成,还是保留了这种提法和这种分类方法。

现代汉语有18个基本韵母,其中6个元音韵母:a、o、e、i、u、ü;4个复韵母:ai、ei、ao、ou;5个鼻韵母:an、en、ang、eng、ong;3个其它韵母:er、ê、-i。以上韵母与介母i、u、ü相拼又产生21个组合韵母:ia、ie、iao、iou(iu)、ian、ien(in)、iang、ieng(ing)、iong、ua、uo、uai、uei(ui)、uan、uen、uang、ueng、uong、üe、üan、üen(ün);另外还有两个方言韵母:io、iai。这样京剧字音韵母应有41个韵母。但京剧独有的上口字把“庚青”部字大部分转入十三辙之“人臣辙”,即eng、ing、ueng转并入en、in、un而形成韵白体系。

把以上41个韵母分成十三个部分,就成为十三辙,每辙用两个属于本辙的常用字作辙名,它们分别为:摇条、梭波、江阳、姑苏、怀来、人臣、由求、灰堆、衣齐、发花、言前、中东、捏斜。十三辙的归类虽然有些不大贴切,但长期以来约定俗成形成的归类方法,成了京剧界内部的“大法”和交流方法,予以保留还是有好处的。

对十三辙不能混淆,最容易混淆的是人臣与中东、怀来与灰堆、言前与捏斜等辙。要熟记辙名,以便作为术语交流。这十三辙可以以“劳模江福才,兴修水利,大办农业”一句话十三个字连起来分别记忆摇条、梭波、江阳、姑苏、怀来、人臣、由求、灰堆、衣齐、发花、言前、中东、捏斜这十三个辙。

前面提到十三辙的归类有不大贴切的问题,这儿举例说明。比如同为梭波辙的o和e两韵,是不尽押韵的;衣齐辙有i、-i、er、ü四韵同为一辙,确实牵强附会;又如eng和ong同归中东辙,也是不合适的。有的专家干脆把十八个基本韵均单列,用十八种人或动物为辙名:一狮(-i)、二鲨(a)、三驼(o)、四蛇(e)、五蝶(ie)、六豺(ai)、七龟(ei)、八猫(ao)、九猴(ou)、十蝉(an)、十一人(en)、十二狼(ang)、十三僧(eng)、十四龙(ong)、十五儿(er)、十六鸡(i)、十七乌(u)、十八鱼(ü)。但我认为这样单列固然比较贴切,然而不如在原有基础上,把其中不贴切的韵另起辙名,变成十八辙。即把e分离出梭波辙,另列“勒色辙”;-i、er、ü分离衣齐辙,分别另起“知师辙”、“儿耳辙”和“渔具辙”辙名;把eng分离出中东辙,另列“崩腾辙”。不过,这是本人的“一厢情愿”,相信不会取得多少人的赞同。

十三辙或十八辙押韵作用在京剧唱词中的体现,最明显的是在各句中的末字,京剧唱词每句末字一般都要用同一个辙韵。不仅如此,还要做到上句(单数句)末字为仄声(上声、去声),下句(双数句)末字为平声(阴平、阳平)。对下句要求更为严格,不仅不能“跑辙”,而且一般要是平声。

编写唱词要合辙(押韵),可用做韵脚的字越多,编词就越方便,反之就比较困难。所涵字数多的辙韵叫“宽韵”,所涵字数少的辙韵叫“窄韵”,字数极少的辙韵又叫“险韵”。在十三个辙韵中,言前、中东、人臣、江阳四辙是“宽韵”;梭波、发花二辙次之,也可算“宽韵”;其余灰堆、摇条、由求、衣齐、怀来、姑苏六辙是“窄韵”;捏斜辙只有几个字,是“险韵”。我们平常接触的唱词,合前四辙的居多,合其余各辙的相对地少,尤其是合姑苏、衣齐、捏斜三辙的字更少。

京剧唱词中有不合辙现象叫“翘辙”,演唱者归错韵叫“跑辙”、“乱辙”。要防止演唱过程中的咬字失误,要下功夫学习掌握汉语拼音知识。许多前辈艺人的口授心传,由于传授者与接受者双方之间的种种原因,往往造成误传、误受。通过汉语拼音知识的分析、解释,京剧的字音问题就会变得非常简单、明了,而且容易做到掌握上的系统化、规范化。

京剧的知识

1.京剧的行当

京剧的行当是依据人物的自然属性(性别、年龄)及社会属性(身份、职业)来划分的。但是,更主要的是要按人物的性格特征和作者对人物的褒贬态度来划分的。

京剧的行当,最早分为生、旦、净、末、丑、副、外、武、杂、流十行。随着京剧不断地改革与发展,后来衍化为七行(生、旦、净、丑、武、杂、流)。时至今日,七行中的后三行不再专立。于是合并为生、旦、净、丑四行。

在生行中,可分为老生、武生、小生、红生、娃娃生几类。老生又可细分为安工老生(重唱功)、衰派老生(重做工)和靠把老生(重武功)几类。武生又可细分为长靠武生和短靠武生等,其中包括演猴儿戏者。小生又可细分为扇子生、雉尾生、穷生、武小生几类。

在旦行中,可分为青衣(正旦)、花旦、刀马旦、武旦和老旦几类。

在净行中,可分为正净(又称“铜锤”或“黑头”,重唱功)和架子花(重工架,并演权奸类人物)两类。

在丑行中,可分为文丑、武丑两类。在文丑中,又可细分为方巾丑、袍带丑、老丑、茶衣丑和丑婆等。

在各个行当中,演唱方法及演唱风格不尽相同。唱功最重的当属老生、青衣和正净;其次则是老旦、小生、花旦及架子花。老生用真声演唱,风格上要求挺拔、苍劲,念白时用韵白。如:《捉放曹》中的陈宫。旦行中青衣、花旦均用假声(女演员用真假声结合的方法)演唱,风格上要求圆润、柔婉、妩媚。青衣用韵白;花旦用京白。正净用真声演唱,风格上要求宽厚雄浑,念白时用韵白。如:《铡美案》中的包拯。老旦用真声演唱,其风格苍劲、柔婉,念白时也用韵白。如:《辞朝》中的佘太君。小生用真假声结合的方法演唱,在风格上要求宽亮中带刚劲,念白时用韵白。如:《玉堂春》中的王金龙。架子花重做派和念白,韵白和京白均用。如:《捉放曹)中的曹操。丑重念白,多用京白、少用韵白,有时也用方言。如:《群英会》中的蒋干。

2.京剧的唱腔

京剧唱腔的种类颇多。如:二黄、西皮、吹腔、四平调、高拨子、南梆子、昆曲等等。其中,二黄和西皮是京剧的主要声腔。

二黄和西皮是两种声腔的总称。在这两种声腔中还包括着许多板式。如:原板、慢板、流水、快板、散板等。因此,从体制和结构的角度上看,这类唱腔均属于“板腔体”之类。

在一般情况下,二黄的唱腔流畅、舒缓,是一种平和、稳重、深沉、抒情的腔调,很适合表现沉思、忧伤、感叹、悲愤、压抑的情绪;西皮的唱腔流畅、活泼、跳动、有力,是一种明朗、刚劲、激昂的腔调,很适合表现喜悦、激动、高昂及愤怒的情绪。

京剧的板式泛指其节拍和节奏形式。而其实质性含义有两种。其一,指其板眼形式,亦即节拍形式。通常,强拍被称做“板”;弱拍或次强拍被称做“眼”。其二,指下板的形式,即节奏形式。例如:

唱腔中字随板出的称做“迎头板”;后半拍出字的称“腰板”;散板曲调不点板眼,只在一句唱腔终了时才下一板,因而称做“截板”或“底板”。

板式的种类大致上分为四类:

(1)一板三眼类(四拍子)。如:慢三眼、快三眼。

(2)一板一眼类(二拍子)。如:原板、二六。

(3)有板无眼类(一拍子)。如:流水板、快板。

(4)散板类(节拍自由)。如:摇板(紧拉慢唱或紧打慢唱)、散板(慢拉慢唱)、导板、滚板等。

3.京剧的服装

京剧的服装也称做“行头”。实际上,行头不是仅指衣服一项。按早期的惯例,它可分为衣、盔、杂、把四类。后来,发展为六项。即:大衣箱、二衣箱、三衣箱、盔头箱、把子箱和旗包箱六类。大衣箱包括了蟒、帔、宫衣、开敞、褶子等;二衣箱包括了武服大靠、箭衣、抱衣等;三衣箱包括了靴、鞋、彩裤、水衣、胖袄等;盔头箱包括了盔、帽、巾、冠、髯口、翎尾等;把子箱包括了刀、枪、把子;旗包箱包括了旗帜、帐帔、布景、道具等。

4.京剧的场面

京剧的乐队称做“场面”或“文武场”。其中,管弦乐部分叫做“文场”;打击乐部分叫做“武场”。文场中的乐器有:京胡、京二胡、月琴、三弦、唢呐、海笛、笙等。武场中的乐器有:鼓(单鼙)、板、大锣、小锣、铙钹等。在文武场中,鼓板由一人演奏,在乐队中起着领奏或指挥的作用。

文场在戏剧表演中的作用是:

(1)为演唱伴奏;

(2)为配合演员的表演而演奏过场音乐。

武场在戏剧表演中的作用是:

(1)配合演员的身段动作、念白、演唱、舞蹈、开打,使其起止明确、节奏鲜明;

THE END
1.汉语音韵快速入门最简版带口诀合并脂之和冬三个现代同音的韵, 正好十四个. 可以借用十四韵的记忆口诀: 中华诗国开新岁,又谱江涛写玉篇。 与现代汉语十三辙对应如下(汉语拼音在下面, 不关心韵辙的可以跳过十三辙和十八韵): 发花 怀来 言前 江阳 乜斜 灰堆 人辰 中东 梭波 衣七 (人辰) (中东) https://www.jianshu.com/p/77802b666bbf
2.梨园百花一教案(精选8篇)师:同学们,认识了京剧的四大行当,那么你们知道它们的伴奏乐器有哪些吗?谁来说说看。 生:二胡、锣~~~ 师:京剧的伴奏乐器分为文场和武场。文场是给唱来伴奏而武场一般是给武打和走圆场伴奏的。 3、京剧四大功夫 师:京剧有四功,有谁知道它的四大功夫是什么? 生:唱、念、做、打 Ahttps://www.360wenmi.com/f/fileoagan6ur.html
3."店歇疑为旅,溪行当出郊。"拼音和出处及意思小提示:"店歇疑为旅,溪行当出郊。"的拼音和注音来自AI,仅供参考。 翻译及意思 词语释义 行当:(名)①(口)行业:你是哪个~上的?②戏曲演员专业分工的类别,如京剧的生、旦、净、丑等。③有时也指所做的某项工作(多指业余爱好):你近来又干上了什么新~,养花还是养鸟? https://www.gushiciqu.com/ju/zi43aae996.html
4.京剧分为哪四大行当揣想十年前的上海,在耳鼓里彭湃的是浦东这个陌生的荒滩,一个一夜崛起的销金之地,现在,夜空中显影的是五颜六色的聚光灯,光柱中矗立的金贸大厦和东方明珠塔,金壁辉煌,纸醉金迷 分享6013 红米note5吧 月亮-里的小女巫 求助京剧有四大行当分别是拼音 分享1赞 搜狐娱评天下吧 ?妖怪哪里跑? [愈评愈乐]https://tieba.baidu.com/mo/q/hybrid/search?keyword=%E4%BA%AC%E5%89%A7%E5%88%86%E4%B8%BA%E5%93%AA%E5%9B%9B%E5%A4%A7%E8%A1%8C%E5%BD%93
5.生旦净末丑不少琼剧老艺人根据世代相传的说法,认为琼剧的行当体制来自南戏。他们认为,不但早期的琼剧行当与古梨园戏相同,就是现在的琼剧行当,也与南戏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早期琼剧的行当主要是生旦净丑四大类,发展到清末,才形成生旦净末丑五大台柱的行当体制近。代以来,由于受京剧和粤剧影响,琼剧的行当体制发展得更加全面和http://www.mldj.gov.cn/dzpz/dzpzfmxcjs/200902/t608823.shtml
6.七年级下第30课狼梳理文学常识拼音练习戏曲的角色分为 生、旦、净、丑 四大行当,讲究用“ 唱念做打 ”四种艺术形式和“ 手眼身法步 ”五种技术方法来表现人物。 30、戏曲剧种简介: 中国戏曲之母—— 昆剧 东方歌剧—— 京剧 芬芳的泥土气息—— 黄梅戏 31、京剧脸谱上的颜色往往象征这个人的性格和品质、角色和命运: http://www.byxtlzx.com/xsly/kczy/yw/2019-02-01/653.html
7.以下基本按拼音顺序排列1、京剧:由安徽的徽调和湖北的汉调及昆曲、秦腔糅合发展而来。 2、戏曲角色的四大行当:生、旦、净、丑 3、戏曲表现人物的四种艺术手段:唱、念、做、打 4、戏曲表现人物的五种技术方法:手眼身法步 5、中国戏曲之母——昆剧 6、东方歌剧——京剧 7、京剧旦角的四大流派及创立人:梅派(梅兰芳)、程派(程砚秋)、https://www.360docs.net/doc/1212215354.html
8.老潍县的京剧名票:陈珮珩.田翔千.陈绍曾.王承基.陈炳熙.丁济南是山东省会,四大名旦、四大须生以及全国各地的名伶,你来我往陆续不断,有时还有名角打对台。济南的戏迷票友特多,不仅社会上票房遍地,就是校园中也有京剧、话剧等剧社。有道具、行头,也有场地。田翔千虽会唱戏,但多少带点潍县方言。他在济南认真向名票学习,规范吐字发音、唱词中的平仄规律。田翔千旧体诗词基础http://shop.wfcmw.cn/Article/detail/id/694.html
9.行当总的说来,汉剧的这十种行当,划分得比较细致,为京剧划分行当,打下了基础。京剧后来划分为生、旦、净、丑四大类型,似乎比较简化精练,但每个大类之中,又包含若干小类,所以实际上是把这十种行当都包括在内了。不仅包括在内,而且更为细密严谨。惟一不同的是汉剧虽然有了生行,可它的主要行当和元杂剧一样,还是末,而https://baike.sogou.com/v73344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