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中国人立约与履约

当事人即立约人,在早期是一个身份的象征。西周只有贵族才有资格买卖土地、奴隶、牲畜、珍玩等贵重物品,也就是只有贵族才有资格订立买卖契约。秦汉以后,一般平民便可以自由订立契约了。唐代还有不少诸如“僧慈灯雇工契”“僧绍进贷粮契”“僧法宝贷生绢契”等,这样的契约,说明僧人在当时已是拥有一定财产权的立约人了。古代遵循家长主义,家长或长辈在某些契约中(特别是不动产)必须出现。他们对契约的认可乃契约成立的必要条件。家长在,子孙不得私自买卖田宅、奴婢、牲畜等;丈夫在,妻子不得随意处置家中财物,除非得到官府认可。明代甚至还一度限制官员子女及亲属立约,以防隐性腐败,可见其意识十分超前。

传统的熟人社会,中人与保人对契约成立起着十分关键的作用。一般都是交际面比较广的人担任中人,负责介绍引见、说合交易、议定价金等。在借贷、租赁类契约中,中人还对债务人有督促的责任。他们利用自己的影响力,确保契约的履行。早期的中人都是临时的,在交易成功后不一定收取费用,吃顿便饭就足矣。到了清代,中人正式被称为“经纪”,口头上称“说合人”,是田产买卖中的见证人,一般要收取费用,类似于当下的中介费,按照“成三破二”,由买卖双方分摊。当然,有的是直接在买卖正价中约定一定的数额作为中人的费用。保人主要担保契约能够履行,所以一般具有极强的身份性,要求与被担保人具有某种亲缘关系,如当事人的兄弟、父子等。由亲属作保,实际上反映了古代浓厚的家族主义情结。可以说中保人是在官府盖印之外,广泛存在于民间且深受百姓认可的又一契约证明方式。

标准的立约程序要求双方在正式草拟契书前,要先达成口头协议,有的还要先立预买契约。宋代对一些比较重要的商品,如建材、粮食及一些在北方比较罕见的荔枝、牡丹等物品的购买,需要立预买契约。预买契约接受定金,若买方毁约,则不得收回定金;若卖方毁约,则退还定金。

宋元之后的房屋、土地等不动产契约还需要遵循“亲邻之法”,即在不动产买卖立约之前,先要征求亲邻、典主的意见,在报价相同的情况下,他们享有优先购买权。具体顺序如下:首先是亲属,是为确保财产只在亲属之间流转,按照先亲后疏的顺序确定先买权;其次是邻人,出于连接、扩建及经营之便;最后是典主,若出卖的土地恰好在出典期内,那么典主也享有先买权。南宋曾一度不区分亲邻,享有先买权的必须既是亲属又是邻人。遍问亲邻(如果是不动产)后,才能在见证人的参加下正式立契。见证人简称见人,可证明契约成立,多由乡邻或在乡间具有一定威望的人担任。由于大量交易与寺院有关,且僧人参与社会生活的程度加深,有些地区的买卖、借贷等契约(比如敦煌)大量出现寺僧作为见人。见人需亲自见证立契,并且在契尾签名或画押。

古代中国识字率很低,能独立书写一份契约的人寥寥无几,一般是由专门的书契人代劳。书契人在唐代专称倩书人或倩书。元明清之际则改称为写契人、书契人、依口书契人、代书人等。书契人会根据双方口述,将契约书写下来,立约人只需在自己的名字上画个“十”或“七”字,或按手印等,表示认可即可。书契人属于知识阶层,他们在幼年开始识文断字时,很可能就将契约文书作为一种日常应用文书来学习。敦煌发现的契约文书便存在这类属于学习契约文书写作的练习手迹,书写契约在当时或是一项专门的技艺。唐宋的僧人因学习经书,掌握一定的读写能力,也充当书契人。

民间和官方对履约的保障

古代中国人既坚信“官有政法,民从私约”,也认同“出言必信,有约必守”。唐宋以后佛教盛行,佛教戒律“不妄语”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中国人的履约观。虚伪夸张,或故意掩饰真意都属于“妄语”,会在来世招到报应。因此,有的契约甚至会直接写上“若违此约,自当祸”。一些名人雅士对此特别看重,例如唐代的王义方买了一套宅子,宅子里有一棵树。他越看越喜欢,于是又找来卖主,对他说:“这么好的树,就这么白送给我了?”卖主听后十分纳闷,不知道作何回答。只见王义方掏出钱来说:“这是树的钱,你拿着吧!”卖主听了又惊又喜。(见明朝刘宗周:《人谱类记》)

民间针对不诚信履约最常用的手段就是在立约时确定“违约罚金”。唐代买卖契约可常见到“如先悔者,罚麦三硕”的字样。“违约罚金”最终不只是属于守约方,律法有时专门规定,“违约罚金”全部要上交国库。清代的交易习惯就认为要将价金的1/2交给官府,作为对违约方的惩罚。如此高的违约罚金对立约人还是有相当大的威慑力。

如果真的碰上不守约的顽主,债权人还有一招,那就是强行拿走债务人家产,这种方式称“掣夺财产”。《唐律疏议》规定,若债务人破产而可能导致债权人损失时,债权人有权掣夺财物。掣夺财物的范围很广,包括“家资财物”,即全部家具、衣物、用具和牛畜等大牲口。新疆吐鲁番地区的掣夺还包括了土地、房屋等不动产。通过掣夺财产仍无法还清债务的,还有债务奴役以确保履约,即债权人有权要求债务人或者其子为他干活偿债,这叫“役身折酬”。如果债务人逃跑,那么还可约定债务人的其他家庭成员继续偿还,“父债子还,夫债妻还”。涉及官府的,违约人还可能被投入大牢。虽然清代律法已明禁“役身折酬”,但实际上立约人还是通过各种方式约定“自愿”以工抵债。乾隆年间,竟有人以雇工抵债达60年之久,也有因未能偿债牵连家属的“准折为奴”之事。

历代律法对不讲诚信的履约人大都规定了比较严厉的惩治措施。若借贷立有契约,借款人不按时偿还,在唐代即使仅超期十天,就要鞭笞二十;逾期二十日不还罪加一等,最高杖三十,同时继续偿债。宋代凡不按时偿还者,送官究治。负债者若逃亡不见,则由保人代为偿还,且最高杖一百。《大清律例》规定,不按时偿还债务者,五两以上违三月,鞭笞十,每多一月加一等,最多鞭笞四十;百两以上违三月,鞭笞三十,每一月加一等,最多杖六十,同时还要追还本息。

司法实践对那些生活确实困顿,难以清偿,或因债务久远,难以证明的一方,尤其是借贷人,往往法外容情,通过“义让”等方式,免除或减轻债务。对债权人的这种宽宏大量或可解释为“出于仁义的让步”。例如,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乡民马万德立下契约,向马大泽借贷银钱十两。光绪二十九年(1903)初,马万德偿还了本息共二十两,仍欠银一锭未还。此时,马万德拿回了旧契,与马大泽重新订立了欠银一锭的新契,约定当年秋天还清。光绪二十九年冬,马万德说年景不济,仍未归还。光绪三十年(1904)四月,马大泽因追债务不得,告到县衙。县衙裁断:马万德收押,但仍要按契约偿还欠银十两,但新契的利息就“义让”,不用再还。(里赞:《晚清州县诉讼中的审断问题》,法律出版社2010年版。)可见,“欠债还钱”并非完全坚守,这是古人情理法兼顾之体现。

THE END
1.五常大米为啥叫五常?纲目三纲董仲舒生辰纲再后来,又简称“纲常”。 顺便说下纲字。 纲,由于其主要领导含义, 因此有纲要、纲领、 大纲、总纲、纲目这样的词。 承担主要责任/角色,则称为担纲。 《本草纲目》的纲目, 是把药物分类,归纳出 提要大纲和详细条目。 纲和目,目前也被用于 生物学中分类的命名。 https://www.163.com/dy/article/JLT45U1605566Z1W.html
2.古代汉语(二)量粮食的用具,十升为斗。庄子胠箧:“为之~斛以量之,则并与~斛而窃之。”又:“掊~折衡,而民不争。”引申为容量单位。晋书陶潜传:“吾不能为五~米折腰。”[刁~]古代行军用的器皿,容量一斗,昼间用来煮饭,夜间用来敲击打更。史记李将军列传:“不击刁~以自卫。” http://media4.open.com.cn/L602/1809/beiyu/gudaihy/menu/gwzl/2-7.html
3.休闲以下哪一个是太阳系最大最重的行星,被称为“行星之王”开这个专栏的原因是每天要在支付宝喂我的小鸡(它叫乖乖,可以加好友一起养鸡),每天自己答题领粮食,不然总挨打!左右也能学习到一些生活常识,所以准备与广大养鸡网友分享题目答案和日常~~~ ps.会尽量每日更新题目、答案和解析 tips:标红的为答案 更新于2024.12.20 https://blog.csdn.net/qq_41539778/article/details/135125608
4.白坭粮食博物馆之一:中国粮食,中国饭碗粮食红色教育板块,以习近平为主体、包含有新中国成立后如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等有关领袖们的粮食论/典故,以及中国近代名人孙中山和古代农业/粮食名人神农氏、稷、管仲、商秧、桑弘羊、氾胜之、贾思勰、王祯、徐启光、宋应星等名典,新中国成立后的粮食法律法规/政策,世界粮食日、中国水稻之父袁隆平、https://www.meipian.cn/2me9vkuk
5.中国古代官职大全有时称相国,常与宰相通称,简称“相”。如《陈涉世家》:“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广《廉颇蔺相如列传》:“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蜀相》:“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指南录)后序》:“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都督诸路军马。” 【太师】指两种官职,其一,古代称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公”,后https://www.douban.com/note/259605810/
6.粮食的起名然而,在现代社会,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于粮食的要求也愈发苛刻,不仅要品质过硬,还需要有一个好听、有特色的名字来增加其吸引力。那么,如何给粮食起名呢?本文将为您介绍一些关于粮食起名的方法和技巧,帮助您为您的粮食产品选取一个能够引人注目的名字。 粮食的起名 颜霁 拼音五行释意 颜 yán 木 一般指颜值,http://hmz6.com/news/2024-01-08-203416254
7.木秀于林——纪念我的舅父古念良逝世31周年古念良(家名锡麟,在重庆、上海工作时化名奕南,笔名之一凌树怀)1918年出生于广东中山马溪。1937年在广州培正中学毕业后进入岭南大学修西洋文学。抗战爆发后,加入了广东青年抗日先锋队。1938年他考入云南昆明西南联合大学(简称西南联大)读经济学。 1939年1月,古念良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任西南联大第一、第二届中共党总https://www.tsinghua.org.cn/info/1023/36867.htm
8.历史与社会七上总结6篇(全文)15、成语“得陇望蜀”中的“陇”和“蜀”是哪两个省的简称( ) A、贵州、云南 B、甘肃、陕西 C、海南、广西 D、甘肃、四川 16、造成“世界屋脊”和“鱼米之乡”农业生产差异的最主要原因是( ) A、纬度位置 B、地形地势 C、传统习惯 D、临近疆界 https://www.99xueshu.com/w/filee646il62.html
9.古代中国唐代出现的三彩器是一种低温釉陶,釉色有黄、绿、褐、蓝、黑、白等,简称“唐三彩”。唐三彩因釉料中加入大量助熔剂铅,使釉的熔点降低,胎体表面的釉料在受热过程中向四周流动扩散,使各种颜色相互浸润交融,形成自然而又斑驳的效果。 第四组 开元通宝 在农业、手工业发展的基础上,这一时期商业较前代繁荣、进步,绢帛https://www.chnmuseum.cn/portals/0/web/zt/gudai/detail6.html
10.粮食文化知识题库及答案20241001190233.pdf答:中华民族粮食文化萌发在新石器时代,距今约有八九千年。 3.中国古代粮食的代称是五谷,古代有多种不同说法,主要的两 种说法分别是什么? 答:一种是指稻、黍、稷、麦、菽;另一种是指麻、黍、稷、麦、 菽。 4.战国时,贵族们食用的粮食主要是什么?黄河流域广大人民主 https://max.book118.com/html/2024/1001/5000101000011330.shtm
11.国家文物局公布《第一批古代名碑名刻文物名录》山西这80通碑刻古代先民们认为——金石不朽,所以会将重大事件凿刻在石块之上,永垂后世。一块石碑就是一卷史书,能记录那些令人遐想的前尘往事……日前,国家文物局公布了《第一批古代名碑名刻文物名录》(以下简称《名录》),山西有80通名碑名刻入选,它们有的珍藏在博物馆里,有的依然在“原生地”见证时代变迁。 https://sx.cri.cn/n/20230810/a75deb7a-a574-80ea-1e34-dc4527234270.html
12.中国古代图籍中的亚洲海域本文希望通过梳理鸦片战争之前中国旧籍中记录的亚洲海域名称和古代中国人对世界海洋地理的认识。中国所在的东亚大陆并非直接面对浩瀚的太平洋,而是夹在西太平洋岛弧与东亚大陆之间的西太平洋的几个边缘海,自北向南分别为日本海、黄海、东海与南海。本考述内容的脉络安排,始自今之东亚海域,由北而南;续以东南亚、北印度http://lishisuo.cass.cn/zsyj/zsyj_zwgxsyjs/202112/t20211206_5379457.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