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粮食储备管理及其对我国的启示

一、主要粮食进出口国家的粮食储备管理情况

(1)美国的粮食储备管理

美国粮食产量居世界首位,每年谷物总产量大约为2500亿—3500亿公斤。目前人均占有量为1500公斤。美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粮食出口国,出口量占世界粮食出口总量的50%。美国的粮食出口和储备对世界粮食市场有很大影响。

美国粮食总仓储能力达201亿浦式耳(约为5000多亿公斤)。其中,位于农场由农民或几户农民联合拥有和控制的粮食仓储能力为116亿浦式耳(约为3000多亿公斤),占总仓储能力的58%。农民通过使用自己的仓储设施,可以较大程度上左右粮食的市场流通。农场以外的商业性粮仓共有仓储能力85亿浦式耳(约为2000多亿公斤),占总仓储能力的42%。

(2)法国的粮食储备管理

法国的粮食储备管理制度及其运作机制在欧盟具有较强的代表性。如德国等也大体相似,许多管理规定都是欧盟的统一政策。

(3)澳大利亚的粮食储备管理

澳大利亚粮食市场的经营主体,主要由农民合作经营组织、政府粮食经营机构和其他经营实体三大类构成。农民合作经营组织包括各州的粮食储运公司、种子联合公司等;政府粮食经营机构包括小麦局、大麦局等;其他经营实体是除以上两类外的各种从事粮食加工、流通的企业。从1989年开始,澳大利亚对粮食流通体制进行了改革,政府的小麦经营机构开始逐步走向合作制,正在使澳大利亚粮食市场由政府主导型转变为合作制主导型。

(4)日本的粮食储备管理

日本政府确定储备规模考虑三个因素:一是储备所需的保管费和政府承受能力;二是库存量对市场供求、价格形成的影响程度;三是确保粮食的安全供给,按两年因灾歉收所需数量进行储备。

(5)印度的粮食储备管理

二、国外粮食进出口商的运作经验

(1)以企业化经营和市场化运作实现政府的宏观调控意图

从国外粮食管理经验来看,即使是成熟市场经济国家,政府也不是完全放弃对粮食市场的宏观调控职能,只是调控的手段和方式不实行计划和行政指令的办法,而以经济和法规的手段、运用市场化的运作方式来实现。政府行政机构不直接控制粮食经营,而是通过下属的公司或承担一定宏观调控职能的合作经济组织的企业化经营来调控市场。因此,一些国家的大粮食进出口商,往往被政府作为宏观调控的组织依托。例如,加拿大的最大出口商小麦局,统一经营出口和用于国内食用消费的小麦及大麦,以满足国内外市场需求,并给农民创造最高的收入。

澳大利亚小麦局在1989年以前一直作为政府对粮食宏观调控的官方机构,统一归口管理全国的小麦收购与销售。从1989年开始,澳大利亚决定逐步改组小麦局,使其由政府机构变成私营公司。在这以后的9年里,澳大利亚政府逐步放松了对市场的管制,小麦局逐步淡化行政色彩,向公司制转变。1998年7月,澳大利亚政府对小麦局进行了力度很大的重组改制。小麦局从此变成了澳大利亚小麦经营有限公司,成为拥有600亿澳元雄厚资本的澳大利亚“百强企业”。新的澳大利亚小麦经营有限公司按照公司制的要求拆分为两个相对独立的全资公司:一个是小麦局(国际)贸易公司;一个是小麦局(澳洲)公司。前者仍然作为澳麦出口的惟一垄断商;后者则是专门从事国内贸易和加工的企业,不仅从事国内小麦贸易,而且可以从事其他粮食经营,也可以拓展到其他商业领域,从事非粮油经营。

(2)开展多元化经营,实行集中统一管理

由澳大利亚小麦局改组的小麦经营有限公司也是如此。近年来,不仅经营粮食,还大量兴办实业,包括在中国、越南、埃及等地兴办面粉加工厂。如在中国深圳兴办的面粉加工合资企业,已取得了一定的经济效益。同时,他们还开发房地产,甚至于成立非银行金融机构,发行企业债券等,全方位地实施多元化经营战略,以规避日益加剧的经营风险。

与此同时,为提高决策效率和市场竞争力,一些国家的进出口商还实行集中统一管理。如全球大粮商路易·达孚公司、南非的OTK和UPK公司都是集中统一管理。总部是决策中心、资金调度中心、资产运营中心、投资中心、财务控制中心和利润分配中心。

(3)拥有全球销售网络,开展国内外市场贸易

国外大的粮食进出口商,一般都是跨国公司。它们不仅经营领域广泛,而且具有全球性的销售网络,可以在国内外粮食市场上开展贸易。如总部在明尼苏达州的嘉吉公司,是美国最大的从事粮食经营的私人公司,资产总额88亿美元,在国内粮食市场占有13%的份额;又是美国最主要的粮食出口商之一,玉米出口量占全国出口量的25%,大豆占20%—25%。它在世界各地的工厂和办事机构共有雇员77万人,粮仓遍布北美、南美、欧洲和亚洲,拥有遍及世界的贸易网络,是一个巨型的跨国公司。

瑞士的嘉能可国际公司(GlencoreInternationalAG)是欧盟从事粮油贸易的重要企业之一,在世界许多地方派驻了分支机构。各分支机构把每天世界各地的粮食市场信息和各国粮食政策信息都报告其总部,由总部对信息和各分支机构合同意向进行分析研究。由总部统一协调后,各分支机构负责具体实施。

澳大利亚小麦局在全国各州小麦生产区共设了3个区域性分部及19个地区办事处,并在东京、香港、纽约、开罗等地设有派出机构。其国内、国际组织体系和营销网络相当健全。

(4)参与期货市场交易,实现规避风险和套期保值

三、对我国的启示

(1)高度重视粮食储备的作用,确保国家粮食安全

日本1993年发生的“米荒”,使日本政府充分认识到了大米储备的重要作用。为此,建立有效的储备成为日本1995年改革的重要内容。不但政府要建立大米储备,自主流通法人也要求承担相应的储备任务。日本是经济强国,政府握有充足的外汇,但世界市场大米供需状况并不能保证经常性的稳定,使之能够很方便、低代价地随时从国际市场上购买国内消费所需的大米。日本的经验教训说明,保障粮食安全的政策不能完全寄托在国际市场上,建立粮食储备制度是十分必要的。在这个问题上,即使付出一定的经济代价应当说也是值得的。当然,这不是说不能利用国际市场来调节国内粮食余缺。

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正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现代化的发展阶段。我国粮食政策和粮食储备的最大效益,就是为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快速健康发展和保持社会稳定,为顺利推进改革开放和维护国家经济、国防安全创造最基本的必要条件。日本粮食政策演变中始终将保持供给与价格稳定作为首要目标和1995年改革对大米储备的重视,是很值得我们重视的。我们决不能因为一段时期的供给充裕,就放弃政府管理粮食的手段,或轻视国家粮食储备的重要作用。

对粮食储备的性质,我国不同于美国、加拿大、欧盟等发达国家或粮食出口大国。粮食出口大国的粮食储备,其性质主要是周转库存,兼有调节市场供求和价格的作用。而我国的粮食储备,其性质首先是战略储备,其次才是周转库存。因此,为了国家安全,我们应坚持和完善我国的中央储备粮管理制度,不能动摇。我国作为世界人口第一大国,要充分认识粮食储备的战略意义,高度重视粮食储备的重要作用,确保粮食安全和粮食市场的稳定。

(2)建立多层次储备体系和积极利用国际市场,优化粮食储备结构和规模

美国粮食储备有正常储备、缓冲储备、农民自有储备和政府储备等四种层次的储备体系。其他国家也有多种层次储备。我国应借鉴国际的经验,建立国家中央储备与地方省级、粮商、农民个人储备相结合的多层次储备体系。国家中央储备主要用于救济全国性的自然灾害,平抑大范围的市场粮价波动和应付各种突发性的大冲击;地方省级储备主要应付局部性的灾害和调节区域市场供求;采取措施鼓励农村种粮大户、粮商进行自有储备。在这种多层次储备体系中,应以中央储备为主体,以地方省级储备、粮商和农户储备为辅助。我国目前虽有多级储备体系,但主要是政府储备,因而财政负担巨大。从国外情况看,大量粮食储备将从政府部门向私人部门转移,即公共储备转向商业储备。我国也应顺应这一世界潮流,积极发展商业储备和粮商储备。

随着经济发展水平和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人们对自然灾害的抗御能力相应增强,使粮食生产能力明显提高,生产的稳定性增强,国际贸易扩大又为利用进出口调节国内供求创造了更有利的条件;市场体系日益完善,宏观调控更加成熟,交通、通讯的发达,特别是信息技术的发展,提高储备运用效率,创造了更好的制度和技术条件。在此背景下,许多国家不再追求粮食储备最大化,而把优化粮食的政府储备(或称公共储备)规模作为农业政策的重要目标,减轻因过量储备而带来的财政负担。目前,粮食储备规模的减少成为一种世界性的趋势。在1995—1996粮食年度,世界粮食储备占消费总量的比重由1992—1993粮食年度的23%下降到15%。1996—1997年度世界粮食增产使储备增加,但也未达到20世纪90年代前半期的水平。美国自通过1985年农业法以来,一直在实行低公共储备政策,政府拥有的储备只有500万吨;相当于其产量的1.4%。欧盟也把减少粮食的干预储备作为今后的农业政策目标之一。欧盟各国产大于需,粮食储备量大,粮食储备费用在欧盟财政支出中占较大比例。为节约财政支出,欧盟逐年减少粮油储备量,粮食储备由1993年的8000万—l亿吨下降到2001年的500万—2000万吨。

与储备调节相比,进出口调节往往更经济、更有效。世界上大多数国家都把世界粮食市场作为平衡国内市场供求的“蓄水池”。如埃及粮食消费量稳定,总量有缺口,通过国内、国际市场来调节。

粮食储备并非越多越好,储备超过合理规模,财政将不堪重负。如1998年,我国中央和地方财政对粮食的各项补贴达598亿元,全国库存粮食带来的亏损就高达460亿元。因此,我国可以从粮食储备规模的减少这一世界性趋势中把握未来,认真调查研究世界粮食生产和供应能力的现状与潜力,敢于和善于利用国际市场,在科学论证的基础上,适当减少国家粮食储备量,建立合理的国家粮食储备规模。

(3)赋予国有粮食储备企业更多的经营自主权,利用国内外两个市场进行储备吞吐轮换

目前我国粮食内外贸分割为“两张皮”,在国内从事粮食经营的,不能经营粮食进出口业务,也不了解国际市场粮食行情;而经营粮食进出口业务的,则不太关心国内市场粮食供求平衡,往往从进出口是否能获利来做出经营决策。粮食进出口应是储备粮吞吐轮换的重要渠道之一。赋予粮食储备企业进出口经营权,有利于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管住、管好、管活国家储备粮。

(4)规范发展期货市场,积极探索利用期货交易

目前我国的期货交易市场,投机色彩太浓,交易运作很不规范,因而没有起到期货市场的应有作用,但我们不能因噎废食。要借鉴成熟市场经济国家期货市场发展的经验,在制定法规、加大监管、抑制投机的基础上,大力发展粮食等期货市场。因为在现代粮食贸易中,期货与现货结合是粮食交易的基本形式。为提高国家粮食储备效率,更好地发挥粮食储备对粮食市场的宏观调控作用,应积极探索粮食储备企业参与期货交易,允许利用期货市场进行储备粮吞吐轮换的尝试。

THE END
1.一稻一粟,当为之珍惜!澎湃号·政务澎湃新闻2024年10月16日是第44个世界粮食日,让我们从珍惜每一粒粮食做起,杜绝浪费,用行动守护每一份来之不易的收获。 参考资料:《2024世界粮食安全和营养状况》、《2024年食物浪费指数报告》、《2023年中国食物与营养发展报告》、新华网 原标题:《一稻一粟,当为之珍惜!》 阅读原文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29874748
2.居安思危,常怀忧患意识……从大的说:国家,为什么要有储备粮从大的说: 国家, 为什么要有储备粮? 银行, 为什么要有储备金? 忧患意识, 以备不时之需……如:战乱、灾荒、饥荒之年…… 小的来说: 一个家, 一个人, 为什么要有存款? 忧患意识, 以备不时之需……如:红白事, 如:生病, 如:儿女上学…… 这叫:有备无患…… 李文龙 2025年1月10日https://weibo.com/2677809705/P8Q1Qpbsa
3.专家:“中俄新粮食走廊”对中国战略储备具有重要意义在粮食协议谈判持续进行的背景下,俄罗斯总统普京责成与中国研究制定协议,通过建立新的“粮食走廊”来增加粮食产量。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高级研究员刘志勤在接受卫星通讯社采访时表示,这是一项重要的战略决策,不仅有助于刺激俄罗斯的经济,对于中国未来粮食市场的发展和战略储备也具有重要意义。 https://sputniknews.cn/20230512/1050257124.html
4.粮油公司仓储设施改造项目建设背景及必要性.doc建设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2009-2010年新建粮食储备仓容300亿斤、食用油罐175万吨,其中11个产销平衡区10亿斤粮食仓容、非油菜籽主产区45万吨油罐罐容;第二阶段是2011-2015年,新建仓容400亿斤、食用油罐25万吨;第三阶段是2016-2020年,新建仓容300亿斤、食用油罐25万吨。 2010年,是陕西省粮食生产具有重要意义https://max.book118.com/html/2021/0828/5012331214003342.s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