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悯农一》和《悯农二》完整版一、唐·李绅《悯农二首·其一》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译文:春天播种下一粒种子,到了秋天就可以收获很多的粮食。
天下没有一块不被耕作的田,可仍然有种田的农夫饿死。
二、唐·李绅《悯农二首·其二》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译文:农民在正午烈日的暴晒下锄禾,汗水从身上滴在禾苗生长的土地上。
又有谁知道盘中的饭食,每颗每粒都是农民用辛勤的劳动换来的呢?扩展资料一、创作背景根据唐代范摅《云溪友议》和《旧唐书·吕渭传》等书的记载,大致可推定这组诗为李绅于唐德宗贞元十五年(799年)所作。
二、赏析这两首小诗在百花竞丽的唐代诗苑,同那些名篇相比算不上精品,但它却流传极广,妇孺皆知,不断地被人们所吟诵、品味,其中不是没有原因的。
首先,这两首诗所抒写的内容是人们经常接触到的最熟悉的事情。
但是,最熟悉不一定真知道,生活中就有许多熟视无睹的情况,如果一旦有人加以点拨,或道明实质,或指出所包含的某种道理,就会觉得很醒目,很清楚,从而加深了认识。
这两首小诗所以有生命力,就有这一方面的道理。
其次,诗人在阐明上述的内容时,不是空洞抽象地叙说和议论,而是采用鲜明的形象和深刻的对比来揭露问题和说明道理,这就使人很容易接受和理解。
像第一首的前三句,从总体意义来说都是采用了鲜明的形象概括了农民在广大田野里春种秋收等繁重劳动的辛苦。
这些辛苦并换来了大量的粮食,该说是可以生活下去的,但最后一句却凌空一转,来了个“农夫犹饿死”的事实。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从字面上看,这首诗反映了唐代农民辛勤劳作的生活状态,悲惨苦痛的命运结局,表达了李绅对社会最底层的普通农夫的深切同情,但同时也具有劝诫世人爱惜粮食,不浪费“盘中餐”,珍视农民劳动成果的积极意义。
生活中我们使用每半根丝、每半缕线,都要顾念这些物资的生产是多么艰难,凝聚着无数人的劳动和心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