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的尘埃‖一首仅20字诗,绘尽乡愁,诗情画意,传诵千古王维寒梅离人乡思诗人

故乡,是心中永远的羁绊。即使身隔千里,那份对故乡的眷恋依然萦绕心头。

古往今来,羁旅与思乡都是文人们反复吟咏的题材。

从屈原开始,便有“鸟飞返故乡兮,狐死必首丘”的“乡情表白”。杜甫也有名句声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故乡的一切,都是让人牵肠挂肚。故乡的山与水,故乡的人,故乡的点点滴滴,一草一木,皆徘徊在心间,皆刻进了骨子里。

唐代诗人王维,在岁暮寒天随感而发,写下一首浅白却最真挚的思乡诗。

《杂诗其二》

唐王维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

您是刚从我们家乡来的,一定了解家乡的人情世态。

请问您来的时候我家雕画花纹的窗户前,那一株腊梅花开了没有?

这首诗以其简约而深刻的情感,勾勒出一幅游子思乡的图景。

安史之乱之后,王维便在孟津隐居多年。久在异乡,忽然他乡遇故知,激起了是作者强烈的乡思,因此做此诗表达自己强烈的思乡之情。

开头两句,正是以一种不加修饰、接近于生活的自然状态的形式,传神地表达了诗人思乡急切之情。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说一个久在异乡的人,突然在他乡遇到了一位来自故乡的友人,这时就不仅是“他乡遇故知”的那份惊喜和感动,其中还包含着对友人带来故乡讯息的殷切期待。

友人从遥远的故乡而来,理应知道故乡的人事变化。这绝对是无理之语!仿佛若不带故乡的清息,就有愧于友人的期待了!

但在这无理设问中,透露出久在异乡之人欲了解家乡情况的紧张与急迫。这样一句大白话,我们却可以从中读出一幅友人相见的活泼图片,动人的乡思就渗透在这份急切之中了。

长久飘零在外,故乡的点滴情事都会牵引离人的心绪,在游子心中,有太多问题萦绕在心头,可话到嘴边,又不知如何问起,只道出一句“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但实际上这还并不是发问,故乡的变化友人是难以一下就讲清楚的,所以还必须有一个话头,才可以逐渐铺洒开去。

于是离人开始发问:“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按理说,凡是和故乡有关的人事都在离人的发问之中,比如亲人、儿时玩伴,比如菜畦麦地、新房旧瓦,又比如道路变迁,人事变幻等等,但诗人唯独选取了窗前的那株寒梅,想知道友人出发之际,寒梅是否已含苞枝头,有待怒放了?

或许,在远离他乡的诗人心中,这株寒梅曾凝结着自己许多美好的记忆。曾经某个时刻,或许家人曾团聚于此,或许友人曾吟诵于此,或许诗人心目中的女子曾驻足于此,或许……更可能的是,也许离人心目中,根本没有这么多或许,只是在万千思绪中理不出头绪,脱口发问“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

王维是绘画大师,他善于留白。这首小诗写到这简单一问便戛然而止便是一种留白。表面什么都没说,韵味却在结束的那一瞬间怦然而绽。

这株寒梅是凝聚了离人太多往日情怀的载体;若是无心冲口而出,则也是离人思乡情浓的最自然,最真挚的表现。

这首诗朴质到如一张白纸,读者可以张开自己想象的翅膀,去随意扑腾、点染,描绘出一幅我们心中的图画。但我们知道,它的底色永远是洁白无瑕的。

王维自幼便随父亲研习诗文礼仪,自祖父处习得音律精髓,小小年纪诗书画乐皆精,展现出非凡的才情与天赋。

然而,世事无常,父亲早逝,家庭的重担骤然落在母亲崔氏柔弱的肩上。母亲孤身抚育着王维及其兄弟四人,历经风霜雨雪,从未言弃。

这段艰辛岁月,不仅让王维深切体会到亲情的厚重与珍贵,更锤炼出他恭谨孝顺、兄友弟恭的高尚品德。

王维与他的妻子崔氏自幼青梅竹马,感情甚笃,无论是他意气风发之时,还是贬谪低谷之际,崔氏始终坚定地陪伴在王维身旁,不离不弃。

然而王维因被贬为济州司仓参军,夫妻二人自此天各一方,只能借鸿雁传书,寄托彼此绵绵情思。

王维身处异乡,看见船只悠悠自故乡而来,他情不自禁问旧友,写下:“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字里行间,尽诉思乡之情。

诗人不直接说思念故乡、亲人,而对寒梅有没有开花这一微小,却又牵动着他情怀的事物表示关切,而把对故乡和妻子的思念,对往事的回忆眷恋,表现得格外含蓄、浓烈、深厚。充分体现了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高超艺术。

THE END
1.示儿的写作背景是什么谁写的《示儿》写作背景:此诗作于公元1210年(宁宗嘉定三年),八十五岁的陆游一病不起,此诗为陆游的绝笔,既是诗人的遗嘱,也是诗人发出的最后的抗战号召。表达了诗人的无奈以及对收复失地的期盼。所以陆游在临终前写下了《示儿》,期盼早日收复河山。 1《示儿》创作背景 http://m.chusan.com/zhongkao/356729.html
2.示儿的写作背景是什么?示儿的写作背景是什么? 01 《示儿》诗为陆游的绝笔,作于宋宁宗嘉定二年十二月(公元1210年元月)。此时陆游八十五岁,一病不起,在临终前,给儿子们写下了这首诗。这既是诗人的遗嘱,也是诗人发出的最后的抗战号召。 《示儿》是宋代诗人陆游创作的一首诗,为陆游的绝笔,作于宋宁宗嘉定二年十二月(公元1210年元月)https://www.coozhi.com/shenghuojiaju/shenghuochangshi/163110.html
3.《示儿》古诗的写作背景资料.doc《示儿》古诗的写作背景资料 《示儿》是宋代诗人陆游创作的一首诗,是诗人的临终遗嘱,表达了诗人对国家深深地忧虑和对亲人的真挚情感。此诗作为陆游的代表作之一,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 一、写作背景 陆游是中国南宋时期的著名诗人,他出生于一个有着深厚文化底蕴的家庭,自幼聪慧好学。在家庭的影响下,他https://m.book118.com/html/2023/1127/5121032130011014.shtm
4.示儿原文翻译及赏析韩愈诗词诗以示儿曹,其无迷厥初。 创作背景 更多 作者:佚名元和十年(公元815年),韩愈作《示儿》诗,元和十一年,作《符读书城南》。后世对退之示儿诗争议颇多。如苏东坡称“退之示儿云云,所示皆利禄事也”。邓肃:“用玉带金鱼之说以激之,爱子之情至矣,而导子之志则陋也。”后世反驳的说法也很多,如朱彝尊说《示儿http://dugushici.com/ancient_proses/17560
5.示儿原文,翻译及赏析酒食罢无为,棋槊以相娱。 凡此座中人,十九持钧枢。 又问谁与频,莫与张樊如。 来过亦无事,考评道精粗。 跹跹媚学子,墙屏日有徒。 以能问不能,其蔽岂可祛。 嗟我不修饰,事与庸人俱。 安能坐如此,比肩于朝儒。 诗以示儿曹,其无迷厥初。http://poem.beauty-story.cn/p/4733010
6."诗以示儿曹,其无迷厥初。"全诗赏析创作背景 元和十年(公元815年),韩愈作《示儿》诗,元和十一年,作《符读书城南》。后世对退之示儿诗争议颇多。如苏东坡称“退之示儿云云,所示皆利禄事也”。邓肃:“用玉带金鱼之说以激之,爱子之情至矣,而导子之志则陋也。”后世反驳的说法也很多。https://so.gushiwen.org/mingju/juv_2d8ab46663a6.aspx
7.《示儿》陆游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陆游对儿子的临终遗嘱,也是陆游的绝笔诗。诗中表达了一个即将去世的老人至死都不忘因为外族的入侵而山河破碎的祖国,他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在祖国光复的那一天,告诉他胜利的消息。从这首诗中,人们可以感觉到一位老诗人在人生的弥留之际强烈的爱国之心。这首《示儿》诗是他生命终点所爆发出的爱国https://www.360doc.cn/article/73063_217293023.html
8.陆游白天练剑,晚上看兵书,钱钟书:爱国情绪饱和在陆游的生命里?创作背景 陆游在写这首诗时已经六十二岁了,那个时候的他已经赋闲在家五年了,少年时期的鲜衣怒马和壮年时期的意气风发早就已经随着岁月的流逝渐渐远去了;虽然他光复中原的壮志从未熄灭,但是对于偏安一隅的南宋朝廷的软弱与无能随着年龄的增长,也渐渐看得明白了。 https://www.jianshu.com/p/a0684086769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