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阜方氏六贤

方礼,字思义,号丹泉,桐庐定安乡(今江南镇)石阜村人。为人慷慨好义,仁厚好施;爱学诸子百家典籍,尤爱作诗文,是名闻江南的文博。可他不求做官,愿诚心劝农,深受乡亲爱戴。

元朝末年,战乱频繁,田地大多荒芜。元朝灭亡,明朝建立,太祖朱元璋,命名地方官员勘验荒芜田地,令军士至各乡村一面开种荒地,一面担守防守之责,谓之“军屯”。然而“军屯”常有扰乱地方、侵害百姓之事发生。方礼见此,便放弃平时研作诗文之乐,奋勇向上提出“包荒”的办法,改“军屯”为“民屯”。为了发动更多的人投入垦复荒芜田地,他亲自绘制了《耕阜图》,并备了多种播种法,吟成《劝农歌》,不辞劳苦奔赴各地劝耕,并身体力行,率领家人带头垦荒。四乡八里农民为之感动,纷纷响应垦荒,不仅使桐庐下南乡一带的荒芜土地得以很快垦复,而且“军屯”扰民之灾也随之被消除。地方出了“民耕物阜”、安乐太平的兴旺景象。方礼还注意为地方行善举。据乾隆《桐庐县志》记载,明洪武年间,他在县城东南十三里处建了一座方家桥。邑人甚是感激。

方礼劝民垦荒得如此大的成果,浙江巡抚康里子山得知后,向朝廷推荐,拟任以官职,方礼又绘了一幅《耕阜图》送上,谢绝康里子山的推荐。并作诗以表逸志云:“乐隐固辞轩冕,谋生且学耕耘。高风千古许谁论,堪与严陵相并。南亩乘时播种,落英到处缤纷。此间离乱未曾闻,仿佛桃源风景。”阐明了他要像“不事王侯,耕钓终身”的严子陵一样,坚持“有志劝农稼穑,无意离乡为官”的志向。这幅“耕阜图”送至京城,京师官吏士林,竞相争阅,赋诗赞颂。当时在京城吟咏《耕阜图》诗词颇多。为了扩大影响,由长史郑楷为序,翰林郑棠为跋,编成《耕阜图》专集,向社会传播,以劝民耕。

吟咏《耕阜图》的作者,大多乃官吏士林,也有方礼自己作的《答诸士(题耕阜图)诗》,大多表示他不求闻达,志向从农的意愿,也有吟咏方干字玄英的高节诗。请看明礼部尚书、浦江人郑沂和方礼的互相问答诗。郑沂诗云:玄英先生旧名儒,独羡云孙嗣读书。试问客星台上月,年事高节意如何?开头句就歌颂方干为晚唐著名诗人,后几句则试问方礼,隐居鑑湖的方干高节与隐居钓台的严光相比如何?方礼则和诗云:“盛世不才多自弃,象贤胜地一生虚。云源高并双台石,今与嘉句万古如”。云源,即白云源,是方干故里,亦借指方干。诗的头二句是自谦。第三句“云源高并双台石”,阐明方干的高节与严子陵并排平列,不分主次。第四句“今与佳句万古如”,是歌颂方干的诗文才华,说他的嘉句万古长春。有人说从这两首问答诗看,方干当是石阜方氏的老祖宗。但笔者未看到《石阜方氏宗谱》,难以下定论。

方礼的《耕阜图》是国家文物国宝,据说珍藏在北京故宫博物馆。入《桐庐县志.人物隐逸》

他逝世后归葬斛山,后人皆称他为斛山阿太。

方发培:千石粮食赈济灾民

方发培,字达才,清,桐庐定安乡(今江南镇)石阜村人。家庭富饶,财物多多,仅余粮就藏有一千余石。他平生多行善举,尤其是遇到发生重大灾害,关系人命关天的大事急需开支,他更为解放思想,慷慨解囊。道光年间灾害频发,据《桐庐县志·灾情》记载:道光十三年(1833)大旱,禾苗枯尽,高粱价涨至每石银二十两,民食草根、观音土等物过日。十五年又大旱,田禾枯尽,灾民累累。面对如此大的灾害,发培二话不说,先后将家里储藏的千余石粮食拿出来赈救灾民。得粮灾民上门去感谢,有的还说待来年丰收后一定来偿还。培发则再三告知说,我是送的不求偿还,是我一点心意,不要说要还我,绝对不要说要还我。由于他慷慨放粮赈灾,里中有数百户灾民赖以全活。对发培这放粮赈灾义举,远近闻名,后世传颂不衰。

有好父亲,也有好儿子。发培的从子名叫庚泉,号显祥,少有胆识。同治初年出门经商,载货物从江淮返棹回来,途中被乱军所劫。同舟诸商人见状皆被吓得上岸逃跑了,而庚泉独自一人,大胆壮严地对乱军首领说,为人要以德为先走正道,不该为一点暂时私利而忘大义的道理。这乱军首领本已被庚泉这种不怕死的铁骨精神所感动,又知悉用千石粮救灾民的方发培竟是庚泉的父亲,便二话不说将货船不损一物全部归还庚泉。庚泉则毫无私念将货物分给逃逸上岸的诸商人,这些商人为感恩,要送些货物给庚泉,他就是点滴不收,所以民间多称其父子是一对大义人、大好人。入《桐庐县志.人物高谊》

方金琢:为民所益敢说敢为

方金琢,字古香,桐庐定安乡(今江南镇)石阜村人,自幼好学,有抱负、有谋略、有志向,好仗义为人,倍受乡里拥赞,壮年时他担任负责维护地方治安的民团团长,他不负众望,为民有益之事,皆敢说敢为。

清咸丰十年(1860),太平军攻克杭州后留驻在新城的太平军,有次欲从新城渌渚下港结筏渡江南窄溪、深澳、石阜、珠山一带去。可此际的太平军,已经因为太平军领导集团内部争权夺利,互相残杀,不能长期维持严明纪律,以致进入各地的太平军士兵以掳掠抢劫为多,有的甚至烧杀。被百姓骂成“长毛反”。方金琢深知让驻新城的太平军渡到江南去,江南百姓一定要遭殃。为了维护江南百姓的利益,保护他们人身安全,便不顾个人安危,奋勇率数百民团成员威武阻挡。同时,要求有船的户,将船一律停泊在江南窄溪附近,绝不要往江北开。这样相持了三昼夜,太平军始终不得渡,终使江南无恙,百姓避免了一场被掳掠抢劫的灾难。

驻新城太平军欲南渡扰民之事平息后,又有地方赋税官提议要“地税概当田科”向上呈报。众绅士唯唯点头同意,而方金琢则站出来坚决反对。因为“地税概当田科”之议,就是要将一般应由城市单位或个人缴的“城郭之赋”改为“农业税”,由农村农民来负担。方金琢认为农民尤其佃农,向土地占有者地主缴地租已负担不堪,如再将一般应由城市缴的税加给农民来缴,是不合理、不合法、不道德、昧良心。为了不使农民加重不合理的负担,便竭力与官府抗争,引章分辨,官方不得不取消此议。又让农民免除了一场乱加赋税之苦。

方金琢还注意珍惜人才。据《桐庐县志》记载:清桐庐县城人、太常卿袁昶,微时,乱离失所。金琢一见异之,便留其到家数月,资以衣粮,使其离开桐庐家乡到省城杭州去求学。后成为晚清名臣。金琢年八十时,袁太常贺寿词云:“桑下非无事,芦中知有人”。以表不胜知己之感。入《桐庐县志.人物高谊》

方祖昌:悬壶济世济民困

方祖昌,字东山,桐庐定安乡(今江南镇)石阜村人。为邑内名儒、廕袭云骑尉。善琴学、通画理,所绘“松膺图”,风格技特,栩栩如生,深受画坛和及时人赞赏,广为传扬。不过他的一生,主要还是全心从医,诚心为民治病。

他为了更好的为民治病,对中医传统医疗方法:望诊、闻诊、问诊、切诊“四诊”,以及阴、阳、表、里、寒、热、虚、实,八类证候(中医称“八纲”),认真学习,严格掌握。他特别得力于“四诊”中的“望”字为多,即运用自己的视觉,对病人的神、色、形、态,以及分泌物、排泄物质色异常变化,进行有目的观察,从而获得有关病情的治疗方法。或有说这“望”字,也是他对病人关心常去看望,是一种有效的心里治疗法。

方祖昌的医德医技,《桐庐县志》有:“能随症施治,应手立效,得力于望字为多”的记载。能随症施治,说明他医德好,为医责任强;能应手立效,说明他医技高,治病疗效好。因此,经他治好的病人众多,以致数百里外的病人,慕名纷纷赶来求治。按《县志》记载,多至“限户为穿”,就是说上门求治的病人,多得屋里挤不进去,连门槛也被踏穿了。桐庐县令萧文斌,特赠给其“术契岐黄”四字额。表扬了的医德医技,已像传说中的远古医药鼻祖岐山和黄帝了。这虽是神武美赞,却说明了方祖昌的医德医技之高。入《桐庐县志·方技》

方骥才:品学纯正君子儒贤

方骥才,字躞云,号壶山,别号不伦翁,清桐庐定安乡(今江南镇)石阜村人。拔贡生,自幼聪颖好学,及长,专心致志学习研究北宋哲学家、理学奠基人程颢、程颐提倡的性理之学,主张为学之道在“穷天理,去人欲。”竭力维护三纲五常。骥才受此影响,对规定的道德和行为准则,他从不随便、不马虎,总是严格履行。更因其为人方直无私念,又行事严肃认真,在乡村邻里中威信甚高,众人对他既十分诚实崇敬也稍带有畏惧感。所以村里百姓有纠纷、争执的事,往往暗地自行稍稍化之,不致酿成大的争斗。村民都能和睦相处,欢乐平安过日子。

桐庐邑令何维仁得知骥才为人品行高尚欲见之,凡三次不得,特访之又不肯见。门人皆以为骥才如此不肯出见,实乃背理失常。而何县令并不计较骥才的背理失常,始终重视他的高尚品行,要保举其孝廉方正,以便进入仕途,授与官职(孝廉方正,乃清代特诏举行的制科之一。乾隆时,定荐举后送吏部考察,授以知县等官及教职)。可骥才又籍口年老辞,何县令始终敬仰骥才为人的高尚品行,特赠“品学纯正”额勉励。农夫樵子,平民百姓又赠额骥才“君子儒”。

方骥才系邑内文豪,著有《柏堂文稿》、《秋芙蓉文集》、《觉昨非轩诗草》《不伦翁笑笑集》。逝世后,门人袁棽、袁棻辈私谥为道南先生。入《桐庐县志·儒林》

方游:抗日上校军医院长

方游(1897—1963),字鸥舫,小名金润、阿拔,桐庐阜义乡(今江南镇)石阜村人。1917年考入河北保定医药专科学校,毕业后在北京协和医院见习二年,获医药硕士学位。学成归里,于1921年在桐庐县城创办第一家西医院。1924年,复与钱绳武在梅城开设长春医院,为建德最早创设之西医院。

1925年,方游因在粤同乡之邀,投身戎列。民国15年参加北伐,此后,他长期从事军医工作。曾任少校卫生队长、军医处中校科长、军医院上校院长、第五战区兵站总监部军监处长、国防部军医署医监顾问等职。抗日战争期间,方游曾多次冒险抢救、转运国共双方抗日伤员,曾为共产党抗日将领时任新四军第五师师长兼政委李先念治过病。1942年5月,从湖北襄阳大洪山撒下来的30余名抗日伤员,流落樊城街头,无人照料。时任五战区兵站军医监处长的方游,闻讯即令下属“收容后即转院治疗”,终于使这批抗日伤员得到了及时医治,伤愈后,仍奔赴前方抗日。

方游从事军医工作20余年,任内清廉自奉,恪守尽职,屡获上司嘉奖。先后被授于防疫奖章、抗日纪念章、胜利勋章、忠勤勋章,鄂北抗日战役中记功一次。

1949年10月重庆解放,方游所在部队向人民解放军投诚,因其是国民党军中著名军医,在投诚前有上司喑嘱其去台湾,他不去,宁愿回归桐庐故里石阜开医务诊所为民治病。几次曾为骨髓病患者、因蛇伤而体不死者做截肢手术,又为一处伤患者做右上臂植皮手术,这是桐庐医药史上的首例。且他对穷人看病一般不收钱或少收钱,深得当地百姓赞许。1952年冬,临安专署调他去专署疗养院任主任医师,专署撤销后调至临安人民医院,1963年病逝于家,年67岁。入《桐庐县志·人物传略》

THE END
1.《人间绝色反派爹》神仙老虎晋江文学城借粮票的最低限额为一千石粮食起步,最高五千石。大乾朝的土地平均亩产粮食在两石左右。换句话说! 3200 2022-12-12 00:10:38 115 115晋江独发[VIP] 大哥 3172 2022-12-13 00:36:59 116 第116 章[VIP] 刚一回到安京城,贺景胜母子得了消息第一时间上门探望。 贺夫人心疼地摸着周锦钰的小脑瓜https://wwjhw.jjwxc.net/onebook.php?novelid=5702493
2.粮食造句1、供销、粮食等部门要组织好农资供应、农机维修、粮食收购等工作,齐心协力打好“三夏”这场龙口夺食的硬仗。 2、春播夏锄秋收获,打碾加工管入库。颗粒粮食滴滴汗,祖祖辈辈重操业。碗中米粒皆辛苦,颗粒粮食血汗浸。世界粮食日,珍惜粮食援助世界灾困人民。 https://www.chazidian.com/zj-287607/
3.微博粮食贸易最为繁忙的当数南部的襄樊港与张家湾港。据民国十四年《鄂北城镇概况》记载:襄樊港每年交易额米约万担,黄豆万吨,小麦、芝麻各万吨,杂粮约万吨,来自豫南、鄂北的土特产必须经本港转运,设有粮行多家,庆大、仁顺二家垄断整个粮食业,每到旺季六,七、八月),出粮食日达千石。 https://m.weibo.cn/status/KrkgsDGVd
4.《古文观止》卷六·景帝令二千石修职诏《汉书》其令二千石各修其职。不事官职,耗乱者,丞相以闻,请其罪。布告天下,使明知朕意。 现在我命令国相和郡的太守,各人都要负起职责。对那些不负责任、昏暗不明的,丞相来报告我,我要追究他们的罪责。特此布告天下,使大家都知道我的意思。 ?不事官职:谓不尽职守。?耗乱:昏乱胡行。耗,通“眊”,昏昧不明。https://www.jxew.net/gkgkbk/wxz/3883.html
5.也说宣化的七十二牌坊“秩二千石”、“统十一城”二坊。清朝康熙三十二年,设置宣化府,公署即使用原巡抚衙门,左右两个牌坊“秩二千石”是说宣化府知府相当于汉朝的上谷郡太守,而太守就是俸禄“二千石”的官,“统十一城”指宣化知府管辖的州县的数量。 宣化城内的官员及科第坊先后共有80座,其中79座是官员生前所建。 https://www.meipian.cn/2mqa0mz0
6.[爱慕]1971年,考古人员在洛阳打开一座1000来自金蝴蝶探索者杨据史料记载,它可以储存粮食580多万石,相当于当时全国粮食储量的一半,堪称天下第一大粮仓。粮仓内排列着400多个大大小小的圆形粮窖,最大的粮窖口径有12米、深12米,可以储存1万余石粮食,最小的粮窖口径也达8米、深6米,也可容纳上千石粮食。1971年,考古人员共发掘出287座粮窖,大多已经空无一物。原来,随着大https://weibo.com/2118552594/NrO8ridM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