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看中国纪录片里的中国农业,看完才知道,满足14亿人口腹之欲是怎样的壮举重点

在美国版知乎—Quora上,有这样一个提问引起过上万网友讨论,“中国是怎么生产这么多粮食,足够养活十多亿人的?是靠进口还是自给自足?”

JanusDongye,一位来自剑桥大学的博士用几张卫星图,给了我们一个拍案叫绝的回答。

“打开卫星地图软件,从卫星视角看中国大地上到底产生了哪些变化。”

在山东省寿光市,你能从下图看出什么?是错落的岩石?贫瘠的灰土地?

利用大棚,无论哪个季节,瓜果蔬菜都能做到一年多熟。这意味着农产品产量将比普通农田提升几倍。

大棚里种的莴笋,从播种到收获只需52天,这样一年可以种将近七轮,效率高了七倍。

农业农村部6月15日宣布,全国夏粮收获已到九成,丰收成定局。今年,夏粮增产提质,为保供给、稳物价提供了坚实基础。

尽管今年夏粮生产经历了疫情冲击、“倒春寒”、成熟期干旱等多重考验,但由于良种良法配套,再加上科学抗灾能力增强,再次实现增产。

夏粮丰收作为一年中最重要的一次粮食收获,夏粮稳,中国全年粮食供应一定稳。

总体而言,我国是一个将粮食安全上升到战略高度的国家,中国粮食生产如何满足14亿人的口腹之欲,成为一个全世界都想研究的“课题”。

担忧疫情下粮食供应不足?不存在的。

从贫困到富足

中国只用了半个多世纪

用有限的资源养育了超过14亿的人口

这不得不说是一个伟大的奇迹

这背后

是中国对农业基础设施的大规模推进

是对农业科技的持续进步

以及对农业生产经营方式的不断探索

而最重要的是

亿万中国农民的辛勤劳作和巨大付出

——《超级工程Ⅲ:纵横》

这是纪录片——超级工程第三季对于中国农业的描述,不止是《超级中国》:《中国人的饭碗》、《大国根基》、《农药》、《大国农业》、《创新中国》等经典纪录片都对中国农业有着精彩论述。

这些纪录片,忠实记录了中国农业最震撼人心的一面。

借助纪录片的视角,也许日常接触不到田间地头的我们,能对千百年来中国人生活方式的基础——农业,有一个更加清晰的认识。

01

Part1

任何数字除以14亿,都是小数目

【纪录片】《超级工程Ⅲ·纵横》

第一集《食物供应》

到2030年,中国将达到14亿5千万的人口峰值,这意味着,中国还要为未来新增的一亿人准备粮食。

18000吨鸡蛋、10多万吨猪肉、20多万吨水果,中国一天的食物消耗数量惊人……一个人平均每年要吃掉自身体重10倍的蔬菜量,这个数字再乘以14亿,这将是一个天文数字。

不仅如此,从2006年起,中国便成为了全球第一大啤酒生产国,每年产量达4654万千升,是美国产量的两倍有余。

中国同时也是全球最大的烈酒生产国。中国每年的白酒产量大约在1360万千升左右。背后承载着的是中国巨大的酒类消费市场。

中国人:我不知道我能不能喝,反正比英国人爱喝啤酒,比俄罗斯人能喝伏特加。

美国《华尔街日报》报道称,2011年中国食品消费开支已经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中国的肉类,玉米、大豆等农产品消费一直高居世界前列,

但就像那句话说的:

“一个很小的问题,乘以14亿,都会变成一个大问题;一个很大的总量,除以14亿,都会变成一个小数目。”

在我们这个占世界人口五分之一的国家,农业生产领域的“中国规模”,让中国的粮食供应,从来不是一个需要担心问题。

在江苏省兴化市垛田镇,这里没有道路,坐船是唯一的出行方式。垛田素称'千岛之乡',耕地面积2.25万亩。这里河道犬牙交错,水网交织,油菜花田遍布其中。

这样的种植基地,中国还有数十个。目前,中国已经成为世界最大菜籽油生产国,产量占全球22%。

有了油菜花,蜜蜂养殖伴随而生。这使得中国蜂蜜产量又占到全球30%。

实际上,美国消费的蜂蜜有1/3直接或间接来自中国。

案例还不够直观?看看数据怎么说:这是国家统计局2019年数据。

中国2019年的谷物产量有61368万吨,分到每个人身上,每天约1.2kg,足够你吃一天。

以夏粮为例,据统计,今年夏粮面积4亿亩,千粒重接近去年最好水平,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初步预计,小麦作为夏粮主体,旺季收购量将达1400亿斤左右。

可以说,谷物是关乎国计民生的重要农产品,守住“口粮绝对安全,谷物基本自给”的战略底线,成为中国谷物产业最根本的竞争力目标。

这背后,科技是粮食稳产的“定海神针”。

02

Part2

农学博士常年蹲麦田,被当反面教材?

【纪录片】《大国农业》:

开创了零下28摄氏度以上寒区,不用人工加温,实现年均亩产蔬菜2.5万公斤的高产先例。这项中国人发明的技术被国际农业界认为是现代农业技术的一大奇迹。

近日,微博上一位被称为“麦田后浪”的农学博士上了热搜。

起因是进入夏粮丰收时节,33岁的林文作为中科院博士没日没夜地蹲在田里,忙活科研项目,竟被不少人误认为是村民,甚至被当成反面教材教育孩子。

但现实情况是林文作为中科院博士,毕业后一直致力研究旱作小麦水分和肥料的高效利用,每天扑在田间地头,忙着科研攻关。

林文自己倒是也不恼,他说自己出生农村,特别希望能用所学服务农村。

对于一些人,对农业的认知可能还停留在“面朝黄土背朝天”的阶段,但现实情况是,从农业机械到农业科技,再到农业教育,中国农业的现代化比你想的“高大上”多了。

今年夏粮收获,由“丰收在望”到“丰收到手”,离不开机械化助力。今年三夏(夏收、夏种、夏管),全国有1640万台各类农业机械投入生产服务,夏收、夏种、夏管实现全程机械化。

黄淮海主产区小麦机收率、玉米机播率将分别达到96%、90%以上。麦收进度快、效率高,为保障夏粮丰收提供了有力支撑。

山西省运城市盐湖区蚕坊村村民吕省委在地头看着“铁牛”在麦田里驰骋。今年他种的3亩麦子预估亩产在800斤左右,亩产比去年增加了100来斤。“麦子丰收了,心里踏实了。”他说。

“往年这个时候我都要守在路边拦住经过的收割机才能把自家麦子收了。”

“今年麦子刚熟,区里就为我们村安排了10多台收割机。”他回顾说,过去夏收少说得一个月,现在只需要三两天。“麦一收,跟着货车拉上,你要去哪儿就给送到哪儿。”

中国农业科学院2020年工作会议指出:我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9.2%,全国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超过70%,主要农作物自主选育品种提高到95%以上。2019年我国农业科技论文总体竞争力和专利总体竞争力均居全球第二。

从全要素生产率来看,改革开放以来,技术进步是中国农业全要素生产率提升的主要驱动力。

《中国农业产业发展报告2020》指出,1978—2018年,中国农业全要素生产率指数(TFPI)增长2.61倍,年均增长3.26%。

其中,体现技术进步的技术变化指数(ETI)增长2.03倍,年均增长2.81%,对农业全要素生产率指数增长的贡献约为78%;

体现效率提升的技术、规模和混合效率指数(TSMEI)增长18.88%,年均增长0.43%。

“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一生在打破成见方面创举无数。最早人们质疑杂交水稻的可能性,是他从零开始,一步步完成了中国杂交水稻到超级水稻的进化。

目前科研团队改良试验的耐盐碱水稻,不仅在海南结出了粮食,更是在柴达木盆地的盐碱地长出嫩芽。

“中国小麦之父”茹振刚是享誉全国的百农系列小麦的“总工程师”。

他培育的小麦品种“矮抗58”及其同系小麦产量达到亩产1300斤,累计推广近3亿亩,增产小麦121.1亿公斤,被誉为“黄淮第一麦”。

一个个鲜活的事例提醒我们,中国农业正迈向一个更高的科技水准。

农业农村部党组成员、中国农业科学院院长唐华俊指出:

“农科院将系统梳理全院科技创新重点任务,突出重大科学问题和前沿性、颠覆性、关键共性技术,建立‘使命清单’,组织实施30项左右重大科技任务联合攻关,推动优势科技资源集聚和重大成果产出。”

老生常谈的“中国用全世界不到10%的耕地养活了20%的人口”这句话背后,是中国农业科技给粮食生产带来的巨大效率提升,中国人的饭碗会端得越来越稳。

03

Part3

中国人的饭碗,为何端得“稳”?

纪录片《中国人的饭碗》:

中国粮食安全,遭遇到的挑战是严峻的……在改革的思维下,中国已经在发展现代农业,确保粮食安全方面,进行了许多新的尝试,它们将助力中国,打破提高粮食产量的瓶颈。

保证粮食安全,自古以来一直是中国的头等大事,从古至今,我们一直有“常平仓”的思想。

在汉宣帝时期,我们就把“平准法”着重施之于粮食的收贮,在各地区设立了粮仓,收购价格过低的粮食入仓,以“利百姓”。

当前,我国在粮食储备应对机制上,除了吸收传统文化中的精髓之外,也有更先进的粮储管理组织形式,2000年成立的对中央储备粮进行垂直管理的中储粮集团公司就是最集中的体现。

今年年初,国内疫情状况紧张,国家为保障粮食供应有序开展最低价格稻谷收购工作,为农民按时备战春耕,提供有力支持。

不止是“存量”,“增量”方面,中国农业依旧安全。

今年,《2020中国农业产业发展报告》给出的分析,帮我们彻底打消了疑虑。

报告指出,我国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初见成效,农业高质量发展在进一步提升。

全国粮食品种结构持续优化,大豆振兴计划实现良好开局。

大豆种植面积增加1380多万亩(1亩≈666.67平方米),油菜籽、花生、蔬菜等经济作物播种面积较往年有所增加,粮食种植结构持续优化。

在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就做好疫情期间粮食供给和保障工作情况举行发布会上,农业农村部发展规划司司长魏百刚介绍:

2010年以来,我们国家人均粮食占有量持续高于世界平均水平,2019年超过470公斤,远远高于人均400公斤的国际粮食安全的标准线。

聚焦中国人的饭碗,就是聚焦整个国家的长治久安。

就如大型文献纪录片《第一犁》第三集里说的:

中国,把荒原变成了粮仓、把戈壁变成了绿洲、把盐碱滩涂变成了良田、把荒郊野岭变成了胶园,创造了世界农业开发史上的一个又一个奇迹。

并最终做到“中国的饭碗一定端在自己手里,碗里面主要装中国的粮食。”

THE END
1.粮食检测常识:小麦质量指标——千粒重粮食检测常识:小麦质量指标——千粒重 金灿灿的麦田里,每一粒小麦都承载着农民辛勤的汗水和丰产丰收的希望。当前,全国夏粮小麦都已收获完毕,小麦的产量和质量指标状况直接关系着农民的收入,小麦的千粒重指标是其中一项重要的质量指标。它是衡量小麦品质的重要指标,关系到小麦的产量和经济效益,还会影响加工成小麦粉的质量http://jyjczx.linyi.cn/info/1004/10147.htm
2.海量,什么单位?万吨,千吨?百吨?千克,公斤,斤,克?到底是多少?到底是海量,什么单位?万吨,千吨?百吨?千克,公斤,斤,克?到底是多少?到底是多少?毫克吗?https://www.toutiao.com/w/1819419093336075/
3.大丰及大丰港情况简介8篇(全文)大丰港区大件码头位二期码头引桥以西1 500m处。该码头拥有一个5 000吨级重大件专用泊位,码头泊位长165m,配置500吨桅杆吊一台。码头面标高8.0m,泊位最小海图水深约4.94m,专门承接各种大件和设备等装卸和运输。 4.7石化码头 大丰港区石化码头位于二期码头以南约390m,码头东侧设有两个5万吨级液体散货泊位(兼靠八万https://www.99xueshu.com/w/file3gbre9he.html
4.四川三农新闻网2024年,丹棱县新增水稻种植面积1500余亩,全县水稻种植面积达8.4万亩,预计产量约44200吨。 四川经济网 | 分享: 2024-09-05 日烘干粮食可达2000吨!广安火力全开助力水稻颗粒归仓 (张玺 冯欢 记者 何金委 文/图)当前,正是水稻全面收割的时候,种粮大户们也利用近期晴好天气,争分夺秒收割水稻,广安市广安区的http://www.sc3n.com/index.php/index/news/topics/id?page=108
5.科学网—关于玉米吨粮田测产方法的商榷——被拒查阅媒体报道,2009年黑龙江、吉林、内蒙古、新疆、陕西、河南等地都相继“创建”出玉米百亩、千亩、万亩、百万亩从1 000公斤到1 300公斤的超吨粮田,还有1 600公斤罕见的大面积高产纪录。这可是世界最重大的科技新闻,堪称吉尼斯世界纪录了。如按农业部“最权威标准”多点测产方法推算下去,全国4.5亿亩玉米理所当然地https://wap.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do=blog&id=390749
6.为什么施入氮肥会降低甘蔗糖分(为什么施入氮肥会降低甘蔗糖分量1991年全国氮肥产量达到1510.0万吨,跃居世界第一位。2005年我国共生产合成氨4629.85 万吨,生产氮肥3200.7万吨(折纯氮),其中尿素4147.13万吨(实物量)。2006年全国农用氮磷钾化肥(折纯)产量为5,592.79万吨,比2005年同比增长8.0%;2007年1-11月全国农用氮磷钾化肥(折纯)产量为5,248.58万吨,比2006年同期相比增长13.1https://liumingwang.com/64563.html
7.袁隆平同志先进事迹世界著名科学家、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美国科学院院长西瑟罗纳先生在新当选院士就职典礼上介绍袁隆平院士的当选理由时说:袁隆平先生发明的杂交水稻技术,为世界粮食安全作出了杰出贡献,增产的粮食每年为世界解决了7000万人的吃饭问题。 3、其他国际荣誉 (1)1985.10,创造与发明奖章(杰出发明家)金奖,世界知识产权组织颁(下同https://zjxy.fzu.edu.cn/zjxy/info/1040/164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