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交水稻之父

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教案是备课向课堂教学转化的关节点。那么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教案,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教学目标】

1、认读11个生字和新词。

2、了解课文内容,理解世人称颂袁隆平为“世界杂交水稻之父”的原因。

3、能给课文各部分拟定小标题。

【教学重、难点】

1、理解世人称袁隆平为“世界杂交水稻之父”的原因。

2、能给课文各部分拟定(角度基本一致的)小标题。

【教学准备】

2、文字课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检查预习情况

1、今天我们学习第3课《世界杂交水稻之父》。通过预习,课文的几个生字你们都认识了吧。出示生字词课件:

(指读生字词)

2﹑解题,了解袁隆平。

(1)同学们对字词地掌握都比较好,在预习的基础上,谁来谈谈你对课题的理解。

学生自由发言,老师根据同学的发言板书:袁隆平

老师总结:这是我们对课题的理解所知道的内容。

(2)谁能用简单的话介绍一下袁隆平的情况同学发言后,老师进入资料。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请你默读课文,说说你都知道了什么从课文的结构上你还发现了什么(5分钟)

2、学生汇报。预设学生的汇报:

知道:袁获得的荣誉(如果学生说到了就出示课件第二自然段,不说就不出示)课文主要内容(可以就全文说,也可以一部分一部分的说。)等。

三、拟定小标题,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一)了解袁隆平研究杂交水稻的过程,概括课文各部分主要内容。

1、学法提示:这么长的课文,你打算用什么办法把握课文内容哪(引导学生说出先了解每部分的内容)

3﹑请你按照以上的学法,自学第二﹑三﹑四部分。

4﹑展示两组同学的段意,然后学生审视、修改自己写出的段意。

(二)引导学生给课文各部分拟定小标题。

1﹑拟定小标题和写段意即有一致性又是有区别的,你觉得应该怎样列小标题

(抓住各部分的主要内容,用简明的词语或短句概括。)

2﹑我们怎样根据刚才的段意来概括小标题呢(出示课件:指导第一段小标题的两种列法)

3、请大家按照我们刚才所说的方法根据段意列出各段小标题。

4、展示一、二组较好的小标题。结合你们刚才的学习,你现在觉得应该怎样列小标题(学生归纳,教师相机点拨)

出示课件:列小标题的`要求:A、抓住各部分的主要内容概括。

B、用简明的词语或短句概括。

列小标题的方法:A、摘法B、拟法

5、指导列小标题尽量做到角度一致。

展示标题角度一致的师生写的作文提纲。

培育原因——培育关键——培育艰难——培育成功(因课题中有“杂交水稻”字样,标题中可以简练不写)

6、小结归纳学法:通过今天的学习,能说说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的方法是什么引导学生归纳出:列小标题、解题、抓各部分段意等。

四、抒发情感,赞颂袁隆平

1、同学们,我们通过学习这篇报告文学,认识并了解了这位出自中国的世界之父——袁隆平,我相信你们和老师一样,深深地为他的爱国热情,超人的智慧等所感动。在阅读袁隆平培育杂交水稻的过程中,哪一点深深地触动了你如果你能结合课文内容来说一说就更好了。(也可以出示课件:我最敬佩袁隆平。)

引导学生认识袁试验的目的是伟大的;实验设想的创新——智慧超人;实验中的艰苦付出——拼搏钻研劲儿超人;丰富的知识等。

2.刚才同学都是从培育杂交水稻的过程来说的,你还有不同的见解吗

引导学生抓住巨大贡献和所获得的荣誉来说。

3.为什么称袁隆平为世界杂交水稻之父,你现在明白了吧。你能用这个句式回答吗

出示课件:因为袁隆平,所以被称为世界杂交水稻之父。

五、总结归纳,课外延伸

1、今天,我们通过对这篇课文的学习,掌握了长文的学法——通过浏览快速准确提取需要的信息解决问题。

2﹑现在,你理解作者为什么用《世界杂交水稻之父》命题吗

(含有赞叹的意思。)

六、作业

本课成语比较多,课下希望大家归类摘抄,积累成语。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习课文,了解袁隆平研究杂交水稻的经过,学习他敢于实践,敢于创新的精神。

教学准备:

了解袁隆平的事迹。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揭题。

板书16杂交水稻之父

质疑“杂交水稻之父”指谁?为什么称他“杂交说稻之父”?

读课文第一小节回答第一个问题。

交流自己了解的袁隆平。

二、自学课文。

1、读通课文,标好小节,划出不理解的词语。

2、交流。

(1)读书,纠音。

(2)质疑解疑。

三、学习重点段。

1、袁隆平为什么决心攻克“人工杂交水稻”这一世界难题?

读课文二、三自然段。首先明确袁隆平是为了解决人民的吃饭问题;其次明确这是一个世界难题,国内外从无人试验过,而且外国专家武断地肯定“此路不通”。但袁隆平坚信有天然杂交水稻就一定能培育出人工杂交水稻。再次袁隆平作出这个决定要有极大的勇气,要有创新精神,更要付出艰辛和心血。

2、袁隆平为了研究付出了怎样的.艰辛和努力?

读三、四、五、六自然段,找出有关的语句,并通过想象去体验和感悟。

学生边说边指导朗读。

3、袁隆平的研究作出了怎样的巨大贡献?

读七、八小节,对文中的几个数字算算账,具体感受一下这是怎样的巨大的贡献。

4、指导朗读。

四、总结。

1、为什么称袁隆平为“杂交水稻之父”?

2、为什么本文以“杂交水稻之父”为题?

4、袁隆平为什么能取得成功?

教学目的

1、了解袁隆平为科学事业的执著追求和奉献的精神,感受他的可亲可敬。

2、阅读课文,学会加小标题。

教学重难点

了解课文内容,学习以抓主要内容加小标题的方法。

教学准备

师生:搜集袁隆平的资料。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中国的万里长城是世界闻名的奇迹,可是,另外一个奇迹却少有人知。你们知道是什么吗?那就是我们仅用了占世界7%的耕地,养活了占世界22%的人口,而且惠及了全世界。

这伟大的奇迹是怎样实现的呢?这完全依靠袁隆平为科学事业的认真奉献、执著追求。为此,国家重奖了他。他是怎么获得如此殊荣的呢?我们今天就来学一学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爷爷的故事。引出课题,板书、齐读课题。

二、交流资料,初步了解袁隆平

三、自由读文,运用抓住中心句阅读课文的读书方法读懂课文

2、交流读文后的收获。

3、结合阅读感受和搜集的资料,说说你心目中的袁隆平爷爷是怎样的一个人?

只要学生言之有理,言之成理,教师就给以鼓励。对于说得特别好的要及时给予表扬。

4、你们能不能自己概括一下,试着给每个部分加上一个小标题。

(1)教师提示学生,小标题要能反映这个部分的主要内容,并且尽量简洁明了。

(2)学生自己练习。

在学生练习加小标题的时候,他们可能不那么尽如人意,教师要多引导,让学生一次一次比较,在反复的练习和比较中逐渐懂得加小标题的方法和技巧。或者让有困难的学生以缩句的方式进行,以达到减缓坡度、降低难度的目的。

(3)全班交流,教师小结。

5、创设情境,结合搜集的资料和录像,再次深入感受袁爷爷的'伟大和可亲可敬。

播放袁爷爷领奖的现场录像,展示当时新闻和媒体对袁爷爷的高度评价和赞誉,让学生受到教育,受到鼓舞,激发他们为科学献身的激情和自豪感。随后话锋一转:“有人说袁隆平不过是种出了几株水稻,不配受到这么高的赞誉,对此你怎么看?”在学生畅所欲言之后,教师有意让学生联系我国60年代自然灾害的资料,以及袁隆平培植杂交水稻的艰辛过程,引导学生感受袁隆平的伟大。

6、回顾全文,指导朗读。

袁隆平爷爷多么伟大,相信大家的心里一定充盈着对他深深的敬仰与钦佩,请大家把这种感情融入朗读中吧,选择你喜欢的方式读一读课文。(指导学生边读边想象文中描述的情景)

四、拓展练习

学了本文,联系生活学习实际,你认为我们应该怎样对待学习和生活?

五、回顾全文,让学生用一句话概括全文

教学要求:

1、能自己读懂课文,知道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2、理解课文中某些词语的意思。

3、能从课文中感受到袁隆平搞科学研究的奉献精神和合作精神。

教学重点:

了解袁隆平的研究作出的巨大贡献。

教学难点:

能从袁隆平的'具体事迹谈自己的感受。

教具准备:

小黑板。

一、导入新课

(概括介绍袁隆平的生平事迹)

二、进行新课

1、初读课文

2、小组讨论

3、讨论回答:

a、袁隆平为什么决心攻克“人工杂交水稻”这一世界难题?

b、袁隆平为了研究付出了怎样的艰辛和努力?

c、袁隆平的研究作出了怎样的巨大贡献?

4、回答问题。

5、给课文分段,并写段意。

三、总结

四、作业

谈学后的体会

五、教学后记

课型:

新授课略读课

知识目标:

1、掌握生字词的音形义;

2、掌握人物通讯的特点,了解通讯与消息的区别;

3、帮助学生熟悉略读的方法;

4、理解典型事例、细节描写和运用数据的作用。

能训目标:

熟悉并掌握略读的方法

情感目标:

学习袁隆平的科学精神,引导学生用科学的态度去认识生活,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

1、熟悉并掌握略读的方法。

2、能概括所选的典型事例,理解细节描写和运用数据的作用。

培养学生严谨认真和追求真理的科学观,用科学的态度亲近自然、理解社会。

教学方法:

讨论法、问答法、点拨法

教学设想:

1、布置学生预习课文,会写生字,准确注音,排除字词障碍。

2、布置学生查阅有关袁隆平的资料。

教学工具: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教学要点:

2、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3、分析写作特色,理解典型事例、细节描写和运用数据的作用;

4、掌握人物通讯的特点,了解通讯与消息的区别。

二、文体简介

本文是一则人物通讯,人物通讯是用来报道特定人物的一种新闻体裁。

三、读准字音,理解有关词语的意思

1、读准字音

籼(xiān)稻黔(qián)阳衣钵(bō)矢(shǐ)志不移兵不解(jiě)甲

2、理解下列词语在课文中的意思:

灵光:指神异的光辉。

鉴于:考虑到。

大相径庭:比喻彼此相差太远。径,门外的小路。庭,堂外的院地。

矢志不移:立下志愿决不改变。矢,发誓。

劫后余生:遇上灾难而侥幸活命。劫,灾难。

夜不能寐:深夜了还不能睡觉。

功成名就:功业建立了,名声也有了。也说功成名立、功成名遂。

四、自读感知,整体把握

1、齐读前三段,熟悉袁隆平简介。

袁隆平:男,1930年9月出生于北京,1953年毕业于西南农学院农学系,毕业后,一直从事农业教育及杂交水稻研究。1985年获联合国知识产权组织颁发的发明奖,1987年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颁发的科学奖,1988年获英国皇家让克奖。由于其贡献卓越,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

本文标题为《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因为袁隆平是世界上第一个成功地利用了水稻杂交优势的人,所以在国际上被称为“杂交水稻之父”。

2、略读课文,整体感知

请同学们略读课文,并在略读过程中思考:本文报道了袁隆平的什么事?表现了他什么样的精神?

3、分析结构,把握大意

请同学们划分段落并用自己的话概括地说说各个部分的主要内容。

明确:本文脉络清晰,按总体简介~研究历程~突出贡献可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3段):介绍袁隆平的简历及贡献。

第二部分(第4—28段):选择典型事例介绍袁隆平培养杂交水稻成功的艰难历程。

第三部分(第29—40段):袁隆平研究成果的优越性和世界影响与地位。

4、袁隆平在研究过程中经历了哪些事件?

明确:第一件事(第4—12段):看了向福财翻山越岭,心里非常沉重,激发了袁隆平对水稻的研究。

第二件事(第13—21段):写袁隆平确定研究课题“杂交水稻”和初步展开研究,提出“三系配套”理论。

第三件事(第22—26段):写文革时期袁隆平的不寻常遭遇。

第四件事(第27—28段):写袁隆平的三系配套研究成功并且投入新的战争。

五、解读探究本文写作特点

1、选取典型事例表现人物形象

请大家快速地把课文阅读一遍,概括一下,看看作者选取了哪些典型事例,表现了袁隆平哪些方面的高贵品质和崇高精神。

明确:这篇人物通讯选取了一系列典型的事例来表现人物形象。如写袁隆平在看到向福财饿着肚子来回爬过四十公里山路换回稻种后,心情很沉重,从而开始思考“怎样才能使人们不挨饿”的问题,表现出一个科学家的社会责任感。随后,他提出了当时世界上无人解决的大课题——杂交水稻。经过严谨的思索,又提出了与当时学术界流行的观点大相径庭的设想——通过“三系”来利用水稻杂交优势,他不畏冷言,披挂上阵,毫不动摇,显示了严谨的态度、创造的才能和执着的精神。

尤其是写他文革这特定环境中的一段极不寻常的遭遇,更充分展示了他不畏任何艰难困苦、矢志不移地为科学献身的崇高精神。当奋斗九年,解决了古今中外都未能解决的重大课题后,他又带领人马投入再越优势关和攻克制种关的战斗”。作者精心选择的这些典型事例,鲜明地展现了袁隆平崇高的精神境界和不息的奋斗精神。

2、生动的细节描写

明确:文中写文革时期袁隆平将劫后余生的四钵秧苗发展到四分秧田时,他“像慈母似的守护在秧田边”;而当这四分秧田又被扫荡一空,他在一口深井里发现了仅有的“几棵秧苗”时,他竟奋不顾身“把衣服一脱,‘扑通’一声跳了下去”。这些细节描写,把一个遭受苦难而又执着追求理想、充满献身精神的科学家形象活脱脱地勾勒了出来,令人久久难忘。

3、数字说话

明确:如“十三年来,杂交水稻累计种植面积十二点五六亿亩,增产粮食约一千亿公斤,增收近三百亿元。根据农业部统计,全国水稻平均亩产三百五十七公斤,而杂交水稻是四百四十一公斤,每亩增产八十四公斤”,“中国杂交水稻之花在世界各地结出丰硕之果,产量最高的比当地品种增产百分之五十,一般增产百分之二十到百分之三十”,这几组数字有力地说明了杂交水稻的优越性,从而突出了袁隆平的卓越贡献。

总结:

1、典型事例可以充分的表现人物形象。

3、准确无误的数据能使人物形象更生动、更感人、更具说服力。

六、通讯与消息的区别

1、通讯报道的事实比较详尽,完整,而消息则是简略的概述;

2、在语言方面,消息概括性强,而通讯比消息更具形象性、生动性,所以也更具感染力;

3、通讯文体比较自由;

4、通讯主题鲜明,结构完整;

5、表现手法不同,消息多用叙述和描写,而通讯还可以抒情和议论,文学色彩比较浓厚;6、通讯较消息的时效性差

七、全文总结归纳

八、布置作业

1、掌握生字词和通讯的特点。

2、完成这篇课文的基础训练。

九、板书设计

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

事例精神

思考“怎样使人们不挨饿”社会责任感典型事例

提出“三系”理论严谨态度、执着的精神细节描写

文革时期不寻常的遭遇不畏艰难、矢志不移、献身精神运用数字

成功后投入新战斗奋斗不息

活动目标

1、让幼儿了解农民的辛苦,知道粮食来之不易。

2、让幼儿知道珍惜粮食,不浪费粮食。

活动准备

活动过程

一、活动导入:

教师提问:这是什么?米饭是什么做成的?大米是怎么加工而来的?

自由表述:农民伯伯要经过翻地、播种、育苗、插秧等步骤种下水稻,等水稻长成金灿灿的稻子,再收割、脱粒,最后把谷粒加工脱壳碾出大米。

二、读古诗《悯农》——李绅(唐)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古诗的内容:农民在正午烈日的暴晒下劳作。汗水滴在禾苗生长的土地里。又有谁知道盘子里的'粮食,每一粒都是农民用辛勤的劳动换来的呢?

教师根据古诗内容,解释含义,引导幼儿感知米饭的来之不易。小朋友们不应该浪费粮食,要吃干净碗里的每一粒米。

活动准备:

饥荒年代人们挖野菜吃的图片、丰盛的饭菜图片。

活动步骤

活动导入:

展示吃野菜和丰盛饭菜的图片,集中幼儿的注意力。

1、教师提问:这两张照片有什么不同,当时人们为什么会挖野菜吃?

幼儿作答:太饿了,没有东西吃,才会到处挖野菜。

2、袁爷爷的梦想。

教师提问:小朋友们,你们的梦想是什么?怎么实现自己的梦想?我们来听一听袁爷爷的故事和梦想吧。

袁爷爷的梦想:让人们吃上更多的.米饭,永远都不用再饿肚子。

他通过自己的不懈努力,实现了梦想。他被称为“杂交水稻之父”,他是获得共和国勋章的国士。袁爷爷为我国粮食安全做出了重大贡献,解决了全世界百分之六十人口的吃饭问题!“真正的粮食英雄”,联合国经济与社会事务部对袁隆平为世界作出的贡献给予了高度评价。

3、袁爷爷的哪些品质值得我们学习?

攻克难题的勇气、心怀国家的伟大情怀。

4、我们应该怎么做?

健康成长,努力学习科学知识,不懈追求梦想,报效祖国。

教学目标

1.学会7个生字,能正确读写词语.

2.感知袁隆平探索的艰辛,感受袁隆平的科学探索精神。

3.学会采访,试着进行采访。

感受袁隆平的科学探索精神

课件

一、导入:

他是一位真正的耕耘者。当他还是一个乡村教师的时候,已经具有世界权威的'胆识;当他名满天下的时候,却仍然只是专注于田畴,淡泊名利,一介农夫,播撒智慧,收获富足。他毕生的梦想,就是让所有的人远离饥饿。喜看稻菽千重浪,最是风流袁隆平。

二、学生初读课文。

1.自由读文。读通读顺。

2.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边读边思考:

A、从题材上看,本文有什么特点?

B、主持人主要从哪些方面对袁隆平进行了采访?

C、我们通过阅读作者的采访,有些什么样的感悟?

3.分组交流

4.全班交流

B、主持人从5各方面进行的采访:

(1)“是什么促使你从事这项研究?”--科学研究的动机。

(2)“您的探索之路,一定充满艰辛吧?”--科学家的探索历程。

(3)“你觉得,这个电视剧里的袁隆平是您吗?”--科学家的真实

(4)“除了能吃苦外,搞科学研究还有什么是最重要的?”--科学研究的特色

(5)“您能说说自己取得成功的经验吗?”--总结科研经验

C、感知科学探索的艰辛,感悟科学家的创新精神和一往无前的壮志。

三、拓展延伸

1.小结采访的形式和方法

2.尝试采访

四、小结

板书设计

[教学目标]

1.体会文中袁隆平的“梦”和“寻梦园”的含义。

2.搜集袁隆平农业研究事业的有关信息。

3.学习袁隆平献身科学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具体材料感受人物的思想境界和精神风貌。

难点:理解袁隆平的“梦”和“寻梦园”的含义,体会作者写作意图。

[学法指导]

1.搜索整合文中资料,体会作者的写作目的。

2.圈点批注文中关键语句,加深对人物精神的理解。

3.查阅背景资料,明确袁隆平研究工作的重要意义。

[学习内容]

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大家都很熟悉,现在国际上称中国出现了第五大发明,大家知道是指什么吗它就是由我国杰出的科学家袁隆平研究的“杂交水稻”。西方世界称,杂交稻是“东方魔稻”,它不仅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中国人的吃饭问题,而且也被认为是解决下个世纪世界性饥饿问题的法宝,国际上把它誉为“第二次绿色革命”。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袁隆平的世界,亲身感受一下他和他的成就。

整体感知:

袁隆平是个杰出的科学家,他研究的杂交水稻每年增产谷物3500公斤,相当于每年解决3500万人口的吃饭问题,40年来他在此领域始终保持世界领先地位。

袁隆平是个坚持不懈,不怕困难的人,他为了寻找一株必需的水稻——天然雄性不育株,他和新婚妻子一起顶着烈日,检查了14000个稻穗。

袁隆平是个执着追求梦想的人,他出生在北京,却放弃了优越的生活,在风华正茂之时违背母命,选择了艰苦陌生的农学。

研读与赏析:

梦想对每一个人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一个美好的梦想往往能使人们为之付出终身的努力,并且给人们带来无限的光荣。一个中学生要以什么为光荣,该如何为自己的梦想而努力,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现实问题,它直接影响着新一代人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

作者以袁隆平的“寻梦”作为线索,运用倒叙的手法,层次清晰的展示了袁隆平梦想的几个阶段,为我们揭示了问题的答案。明确梦想的几个阶段对于研读课文是非常必要的,因为在袁隆平生命中,他的梦想是在不断推进扩展的:幼年时,他见到美丽的园艺场,郁郁葱

一、课程目标:

1、引导学生了解人物通讯的特点。

2、帮助学生熟悉略读的方法。

3、引导学生用科学的态度去认识生活,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

二、教学策略:

点拨法、问答法

三、重点难点:

1、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熟悉并掌握略读的方法。

2、难点培养学生严谨认真和追求真理的科学观,用科学的态度亲近自然、理解社会。

教学活动

一、导入课文

2.介绍袁隆平的生平及成就。

1.让学生阅读课文,划分段落并归纳段意。

2.师:人物通讯是用来报道特定人物的一种新闻体裁。本文就是一篇人物通讯,它向我们讲述了什么?

三、略读训练

1.给学生讲授略读技巧(见参考资料)。

整体把握阅读材料,捕捉关键信息;

找出文中的典型事例;

理解细节描写和运用数据的作用;

理解课文所着力表现的袁隆平的科学

精神和卓越贡献。

1分析结构,把握大意

第一部分(1—3自然段),袁隆平简介。

第二部分(从’50年代末”到“袁隆平为此深深思索和不安了”),写激发袁隆平科学研究的一件事。

第三部分(从“袁隆平回到学校”到“仍然矢志不移地搞他的科学试验”),写袁隆干确定研究课题和初步展开研究。

第四部分(从“19xx年袁隆平迈出了杂交水稻研究的第一步”到“原来他发现那里面有几棵秧苗”),写“x”期间袁隆平的不寻常遭遇。

第五部分(从“在党的亲切关怀和全国大力协作下”到“每亩增产八十四公斤”),写袁隆平科学研究的成功。

第六部分(从“袁隆平发明的杂交水稻”到结尾),写袁隆平科学研究的世界影响。

袁隆平爷爷的照片

活动过程:

展示袁隆平爷爷的照片,引发小朋友的'讨论。

二、活动讲解:

1、教师提问:大家知道他是谁吗?有没有人知道他的故事?

2、教师讲解袁爷爷的故事。

对于以土地谋生的中国人来说,在六七十年代忍饥挨饿是常态,家里没有米下锅而饿得头晕眼花的情况,每天都在发生。而年少时的袁隆平爷爷看到这番景象意识到,中国要强大,必须让老百姓填饱肚子。

农业,是重中之重!于是他立志要改变现状,让所有人都有饭吃。在他的努力下,我国杂交水稻技术处于世界领先地位,水稻产量不断提高,所以我们都能吃饱饭。

3、请幼儿组织语言,独立讲述袁爷爷的故事。

三、课外延伸:

幼儿可以跟自己的爷爷奶奶们聊一聊,问问他们小时候的生活情况。

1、了解大米的来之不易,萌发爱惜粮食的情感。

2、初步认识袁隆平爷爷,知道要珍惜粮食,不浪费食物。

课件准备:“米饭”图片;“旧中国饥荒”组图;“袁爷爷”组图;《我不浪费粮食》动画视频;“我不浪费粮食”组图;“种水稻”组图;“珍惜粮食”组图。

出示图片“米饭”,引导幼儿讨论米饭的由来。

——看看这是什么?

——你们知道香喷喷的大米是怎么来的吗?

出示组图“旧中国饥荒”、“袁爷爷”,引导幼儿初步认识袁隆平爷爷。

1、出示组图“旧中国饥荒”,引导幼儿感知当下生活的幸福。

——看看图片上的人们有大米吃吗?

小结:以前,因为水稻产量很低,很多人没有米饭吃,常常挨饿。

2、出示组图“袁爷爷”,引导幼儿初步认识袁隆平爷爷。

——后来,有位厉害的老爷爷让水稻结出了很多籽粒,让人们天天都能吃上香喷喷的米饭。他是谁呢?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下吧。

——这就是袁隆平爷爷。为了让人们都能够吃上米饭、吃饱米饭,他都做了哪些事情呢?

播放动画视频及组图《我不浪费粮食》、组图“种水稻”,引导幼儿了解大米的来之不易,萌发爱惜粮食的情感。

1、播放动画视频,引导幼儿感知大米的来之不易。

——不仅研究水稻很不容易,种植水稻、收获大米也非常辛苦。我们一起来看看视频了解一下吧。

2、出示组图“我不浪费粮食”,引导幼儿了解大米的由来。

——种植水稻要做哪些事情呢?

——水稻成熟后是怎么变成大米的呢?

小结:农民要经过翻地、插秧、除虫、除草、施肥等过程,等待水稻成熟;水稻成熟后,还要进行收割、干燥、去壳才会变成白花花的大米。

3、出示组图“种水稻”,引导幼儿进一步感受农民的辛苦,萌发爱惜粮食的情感。

——看看图片上农民们正在做什么?

——他们是怎么插秧/打农药/收麦子的呢?(双脚泡在冷水中,弯着腰;背着重重的`农药箱;顶着太阳弯腰割麦子)

小结:水稻从种植到收割再到变成白花花的大米,要花上农民们一百多天的辛苦劳动。大米来之不易,每一粒都是农民们用辛勤的汗水换来的,我们要爱惜粮食。

出示组图“珍惜粮食”,引导幼儿了解珍惜粮食的方法。

1、鼓励幼儿讨论纪念袁爷爷的方法。

——2021年5月22日,袁隆平爷爷永远地离开了我们。我们要怎样珍惜他带给我们的幸福生活呢?

2、出示组图“珍惜粮食”,讨论图中的现象。

——这些行为对不对?应该怎么做?

小结:我们要懂得珍惜粮食,吃饭的时候双手扶好碗,不掉米粒,吃多少盛多少,不随意丢弃;去饭店用餐时点菜要适量,吃不完的菜可以打包,不能浪费粮食。

活动延伸

日常活动

1、教师在用餐环节提醒幼儿不随意倒饭菜,珍惜食物。

2、在过渡环节可适当播放“宝宝巴士APP”中的“古诗国学”第一集《悯农》供幼儿欣赏,引导幼儿进一步萌发爱惜粮食的情感。

家园共育

请家长在日常生活中给幼儿树立榜样,倡导“光盘行动”,帮助幼儿养成珍惜粮食的好习惯。

【教材分析】:

课文以“访谈录”的形式介绍了“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

作者主要从袁隆平决定研究杂交水稻的原因,研究过程的艰辛以及他乐观开朗的个性和不断创新的精神这几个方面进行采访的。

【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生学习和发展的主体。阅读教学应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本课时,可以读为突破口,引导学生在读中品,读中悟。

【教学目标】:

1.学会7个生字,自己正确读写词语。

2.理解课文内容,搜集和运用有关资料。

3.感受袁隆平的科学探索精神。

【教学重点】:

了解“访谈录”的体裁,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

搜集和运用资料补充课文内容。

【教学准备】:

生字卡片搜集资料

【教学时数】: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你们知道吗20世纪初期,我国人民还过着饥肠辘辘的贫困生活。到了20世纪60年代,我国出现了一个著名的农业科学家,他解决了人民的饥饿问题,为了感谢他为人类做出重大的成就,中国还以他的名字发射了一颗卫星,你们知道他是谁吗(袁隆平)。对了,他就是中国“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

(板书课题)

二、整体感悟

1.检查预习情况

(1)出示生字卡片,认生字,纠正读音

域(yù)峻(jùn)僻(pì)挫(cuò)

穗(suì)杆(gǎn)摄(shè)

(2)理解课文中的词语

严峻:严厉,严肃。

童心不泯:泯,消灭,丧失。本课形容袁隆平平时乐观开朗的个性。

老骥伏枥:骥,良马,千里马;枥,马槽,养马的地方。比喻有志向的人虽然年老,仍有雄心壮志。

(3)指明轮读课文,师生评议

三、学生交流自己搜集的资料

①指名读学生搜集的资料

②师补充

袁隆平,1930年9月出生于北京。1953年毕业于西南农学院农学系。毕业后,一直从事农业教育及杂交水稻研究。

袁隆平院士是世界著名的杂交水稻专家。是我国杂交水稻研究领域的开创者和带头人,为我国粮食生产和农业科学的发展做出杰出的贡献。他主要成就表现在杂家水稻的`研究、应用和推广方面。

袁隆平院士热爱祖国,品德高尚,他的成就和贡献在国内外产生强烈影响。他虽然年满80岁,仍让一如既往地活跃在科研与生产实践的第一线,从不间断地进行着研究、实验和应用。

三、课堂小结

这堂课,通过学生自己的努力,了解袁隆平院士的科研成果。下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袁隆平院士的事迹。

板书设计:

17袁隆平访谈录

1.认识生字词

2.交流资料

课时作业:

1.选择正确的读音

挫(cuòzuò)穗(huìsuì)摄(shèniè)

2.写出下列词语的近、反义词

近义词:艰辛-----(艰苦)偏僻-----(偏远)

反义词:失败-----()创新-----()

第二课时

1.出示生字卡片,认读生字。

2.过渡:上节课,我们了解了袁隆平院士取得的科研成果,这节课,我们进一步了解袁隆平院士。

二、自主学习,合作交流

1.自由读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边度边思考:

①从体裁上看,本文友什么特点

②袁隆平有什么特点分别从哪些可以看出

2.分组交流

3.合作交流,师引导

②指名回答课文中袁隆平回答主持人的语句。

学生交流,师小结袁隆平先生的特点。

a.热爱祖国,关心人民:我国人口众多,而且还不断增加,而土地使用面积不多,而且不断地减少,中国人能不能养活自己,粮食问题就成为一个关键的问题。

c.开朗乐观,虽然一辈子进行科学研究,可个性却像小孩子一样,童心未泯。

d.敢于创新,袁隆平谈到创新的时候用了“不断’,说明他对“创新”非常重视。

三、分角色朗读课文

①同桌互读

②指名互读,读袁隆平的话也不要过分强调激情,应以朴实,充满智慧的语调为主。

四、拓展延伸

小组合作,另选采访对象,小组商量采访内容。

五、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什么事访谈录,也知道了袁隆平科学探索的艰辛。希望同学在学习到路上要有创新精神和一往如前得壮志。

THE END
1.粮,粮字,粮字拼音,粮字部首,粮字笔画,粮字含义,粮字解释,粮字典故查询的字:粮 粮 音节:liang注音: 部首:米部首笔画:6 部外笔画:7总笔画:13 笔顺:4312344511534 浏览:1841 liáng ①<名>旅行用的干粮;军粮。 《过秦论》:“赢~而景从。” ②<名>粮食;谷物。 《商君书·勒令》:“民有余~。” ③<名>田赋;田税。 http://www.98655.com/show.asp?q=%E7%B2%AE
2.粮食的解释粮食的意思汉典“粮食”词语的解释粮食(grain)是指烹饪食品中各种植物种子总称,又称为“谷物”,含营养物质丰富,主要为蛋白质、维生素、膳食纤维、脂肪等。 古时行道曰粮,止居曰食。后亦通称供食用的谷类、豆类和薯类等原粮和成品粮。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下称粮农组织)的粮食概念就是指谷物,包括麦类、豆类、粗粮类和稻谷类等。 https://www.zdic.net/hans/%E7%B2%AE%E9%A3%9F
3.“马牛羊鸡犬豕,稻梁菽麦黍稷”怎么读?容易读错的三字经中国古文献2023-12-11 00:28:49大脸妹教粤语广东 0:00/0:00 速度 洗脑循环 Error: Hls is not supported. 视频加载失败 大脸妹教粤语 1.4万粉丝我是广东肇庆人,喜欢自己的方言,每天一更 02:46狠狠记住29句老人言:传统习俗不能丢,顺顺利利 03:05狠狠记住29句老人言:传统习俗不能丢,顺顺利利 https://www.163.com/v/video/VVKN3LFN2.html
4.选择正确的读音:粮食()选择正确的读音:粮食() A.lián shi B.liáng shi C.liáng si 点击查看答案 第2题 选择正确的读音:粮食() A.lián shi B.liáng shi C.liáng si 点击查看答案 第3题 下列成语加点字的读音为: 自怨自艾yì() 叶公好龙yè() 酩酊大醉dǐnɡ() 粮食囤tún() 下列成语加点字的读音为: 自怨自https://m.shangxueba.com/ask/34336620.html
5.[题目]选择正确的读音.粮食(niángshiliángshi)真乘凉(chén【题目】选择正确的读音。 粮食(niáng shi liáng shi) 真(zhēn zhēng) 乘凉(chén liáng chéng liáng) 冷(lěng lěn) 试题答案 【答案】liáng shi;zhēn;chén liáng;lěng 【解析】 练习册系列答案 西城学科专项测试系列答案 小考必做系列答案 http://www.1010jiajiao.com/xxyy/shiti_id_6bd21a17ff8dcdb18851b7e85ea421aa
6.第12册语文期末测试题13篇(全文)二、用“√ ”标出句子中带点字的正确读音。(2分) (1)这些绿.(lùlǜ)林好汉隐藏在绿.(lùlǜ)树丛中。(2)新年到了,显出万象更.(ɡēnɡɡanɡ)新的气象,孩子更.(ɡēnɡɡanɡ)加高兴了。 三、选择合适的答案。(2分) 1、下列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https://www.99xueshu.com/w/filexitfvy4k.html
7.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教材知识点四、选择正确的读音 颤抖(chàn zhàn)开辟(bì pì)呜咽(yè yèn) 漆黑(qī xī) 禁不住(jìn jīn) 哺乳(pǔ bǔ) 同义词 屹立——耸立 顿时——立刻 逐渐——渐渐 犹如——好像 渐渐——慢慢 不可计数——数不胜数 颤动——抖动 似乎——好像 http://www.360doc.com/content/14/0923/08/7997945_411652404.shtml
8.三年级下册语文期末基础知识复习1 字音:本册“我会写300字,我会认200字”,要求学生读音必须正确,会选择正确读音。 例如:沾水(zhān zhàn) 凑成(còu zòu) 吹拂(fú fó) 骤降(zhòu jù) 濒临(pín bīn) 淹没(mò méi) 2 字形:(1)其中“我会写300字”能用钢笔在田字格中正确书写。 https://www.360doc.cn/article/1027190_1370446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