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言诺贝尔奖获奖感言(精选20篇)

【导语】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莫言诺贝尔奖获奖感言(共20篇),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尊敬的瑞典学院各位院士,女士们、先生们:

我母亲生于1922年,卒于1994年,她的骨灰,埋葬在村庄东边的桃园里。去年,一条铁路要从那儿穿过,我们不得不将她的坟墓迁移到距离村子更远的地方。据开坟墓后,我们看到,棺木已经腐朽,母亲的骨殖,已经与泥土混为一体。我们只好象征性地挖起一些泥土,移到新的墓穴里,也就是从那一时刻起,我感到,我的母亲是大地的一部分,我站在大地上的诉说,就是对母亲的诉说。

我是我母亲最小的孩子。

我记忆中最早的一件事,是提着家里唯一的一把热水瓶去公共食堂打开水。因为饥饿无力,失手将热水瓶打碎,我吓得要命,钻进草垛,一天没敢出来。傍晚的时候,我听到母亲呼唤我的乳名。我从草垛里钻出来,以为会受到打骂,但母亲没有打我也没有骂我,只是抚摸着我的头,口中发出长长的叹息。

我记忆中最痛苦的一件事,就是跟随着母亲去集体的地里捡麦穗,看守麦田的人来了,捡麦穗的人纷纷逃跑,我母亲是小脚,跑不快,被捉住,那个身材高大的看守人了她一个耳光。她摇晃着身体跌倒在地。看守人没收了我们捡到的麦穗,吹着口哨扬长而去。我母亲嘴角流血,坐在地上,脸上那种绝望的神情让我终生难忘,多年之后,当那个看守麦田的人成为一个白发苍苍的老人,在集市上与我相逢,我冲上去想找他报仇,母亲拉住了我,平静地对我说:“儿子,那个打我的人,与这个老人,并不是一个人。”

我记得最深刻的一件事是一个中秋节的中午,我们家难得地包了一顿饺子,每人只有一碗。正当我们吃饺子时,一个乞讨的老人,来到了我们家门口,我端起半碗红薯干打发他,他却愤愤不平地说:“我是一个老人,你们吃饺子,却让我吃红薯干,你们的心是怎么长的”我气急败坏地说:“我们一年也吃不了几次饺子,一人一小碗,连半饱都吃不了!给你红薯干就不错了,你要就要,不要就滚!”母亲训斥了我,然后端起她那半碗饺子,倒进老人碗里。

我最后悔的一件事,就是跟着母亲去卖白菜,有意无意地多算了一位买白菜的老人一毛钱。算完钱我就去了学校。当我放学回家时,看到很少流泪的母亲泪流满面。母亲并没有骂我,只是轻轻地说:“儿子,你让娘丢了脸。”

我十几岁时,母亲患了严重的肺病,饥饿,病痛,劳累,使我们这个家庭陷入困境,看不到光明和希望。我产生了一种强烈的不祥之感,以为母亲随时都会自寻短见。每当我劳动归来,一进大门,就高喊母亲,听到她的回应,心中才感到一块石头落了地。如果一时听不到她的回应,我就心惊胆战,跑到厨房和磨坊里寻找。有一次,找遍了所有的房间也没有见到母亲的身影,我便坐在院子里大哭,这时,母亲背着一捆柴草从外边走进来。她对我的哭很不满,但我又不能对她说出我的担忧。母亲看透我的心思,她说:“孩子,你放心,尽管我活着没有一点乐趣,但只要阎王爷不叫我,我是不会去的。”

我生来相貌丑陋,村子里很多人当面嘲笑我,学校里有几个性格霸蛮的同学甚至为此打我。我回家痛哭,母亲对我说:“儿子,你不丑。你不缺鼻子缺眼,四肢健全,丑在哪里而且,只要你心存善良,多做好事,即便是丑,也能变美。”后来我进入城市,有一些很有文化的人依然在背后甚至当面嘲弄我的相貌,我想起了母亲的话,便心平气和地向他们道歉。

我母亲不识字,但对识字的人十分敬重。我们家生活困难,经常吃了上顿没下顿,但只要我对她提出买书买文具的要求,她总是会满足我。她是个勤劳的人,讨厌懒惰的孩子,但只要是我因为看书耽误了干活,她从来没批评过我。

很快的,我就不满足复述说书人讲的故事了,我在复述的过程中,不断地添油加醋。我会投我母亲所好,编造一些情节,有时候甚至改变故事的结局。我的听众,也不仅仅是我的母亲,连我的姐姐,我的婶婶,我的奶奶,都成为我的听众。我母亲在听完我的故事后,有时会忧心忡忡地,像是对我说,又像是自言自语:“儿啊,你长大后会成为一个什么人呢难道要靠耍贫嘴吃饭吗”

我理解母亲的担忧,因为在村子里,一个贫嘴的孩子,是招人厌烦的,有时候还会给自己和家庭带来麻烦,我在小说《牛》里所写的那个因为话多被村里人厌恶的孩子,就有我童年时的影子。我母亲经常提醒我少说话,她希望我能做一个沉默寡言、安稳大方的孩子。但在我身上,却显露出极强的说话能力和极大的说话欲望,这无疑是极大的危险,但我的说故事的能力,又带给了她愉悦,这使她陷入深深的矛盾之中。

俗话说“江山易改,本性难移”,尽管有我父母亲的谆谆教导,但我并没改掉我喜欢说话的天性,这使得我的名字“莫言”,很像对自己的讽刺。

我小学未毕业即辍学,因为年幼体弱,干不了重活,只好到荒草滩上去放牧牛羊。当我牵着牛羊从学校门前路过,看到昔日的同学在校园里打打闹闹,我心中充满悲凉,深深地体会到一个人哪怕是一个孩子离开群体后的痛苦。

到了荒滩上,我把牛羊放开,让它们自己吃草。蓝天如海,草地一望无际,周围看不到一个人影,没有人的声音,只有鸟儿在天上鸣叫。

我感到很孤独,很寂寞,心里空空荡荡。有时候,我躺在草地上,望着天上懒洋洋地飘动着的白云,脑海里便浮现出许多莫名其妙的幻想。我们那地方流传着许多狐狸变成美女的故事。我幻想着能有一个狐狸变成美女与我来做伴放牛,但她始终没有出现。但有一次,一只火红色的狐狸从我面前的草丛中跳出来时,我被吓得一屁股蹲在地上。狐狸跑没了踪影,我还在那里颤抖。有时候我会蹲在牛的身旁,看着湛蓝的牛眼和牛眼中的我的倒影。有时候我会模仿着鸟儿的叫声试图与天上的鸟儿对话,有时候我会对一棵树诉说心声。但鸟儿不理我,树也不理我。许多年后,当我成为一个小说家,当年的许多幻想,都被我写进了小说。很多人夸我想象力丰富,有一些文学爱好者,希望我能告诉他们培养想象力的秘诀,对此,我只能报以苦笑。

就像中国的先贤老子所说得那样:“福兮祸所伏,祸兮福所倚”,我童年辍学,饱受饥饿、孤独、无书可读之苦,但我因此也像我们的前辈作家沈从文那样,及早地开始阅读社会人生这本大书。前面所提到的到集市上去听说书人说书,仅仅是这本大书中的一页。

辍学之后,我混迹于成人之中,开始了“用耳朵阅读”的漫长生涯。二百多年前,我的故乡曾出了一个讲故事的伟大天才蒲松龄,我们村里的许多人,包括我,都是他的传人。我在集体劳动的田间地头,在生产队牛棚马厩,在我爷爷奶奶的热炕头上,甚至在摇摇晃晃地行进着的牛车上,聆听了许许多多神鬼故事,历史传奇,逸闻趣事,这些故事都与当地的自然环境、家族历史紧密联系在一起,使我产生了强烈的现实感。

我做梦也想不到有朝一日这些东西会成为我的写作素材,我当时只是一个迷恋故事的孩子,醉心地聆听着人们的讲述。那时我是一个绝对的有神论者,我相信万物都有灵性,我见到一棵大树会肃然起敬。我看到一只鸟会感到它随时会变化成人,我遇到一个陌生人,也会怀疑他是一个动物变化而成。每当夜晚我从生产队的记工房回家时,无边的恐惧便包围了我,为了壮胆,我一边奔跑一边大声歌唱。那时我正处在变声期,嗓音嘶哑,声调难听,我的歌唱,是对我的乡亲们的一种折磨。

我在故乡生活了二十一年,期间离家最远的是乘火车去了一次青岛,还差点迷失在木材厂的巨大木材之间,以至于我母亲问我去青岛看到了什么风景时,我沮丧地告诉她:什么都没看到,只看到了一堆堆的木头。但也就是这次青岛之行,使我产生了想离开故乡到外边去看世界的强烈愿望。

1976年2月,我应征入伍,背着我母亲卖掉结婚时的首饰帮我购买的四本《中国通史简编》,走出了高密东北乡这个既让我爱又让我恨的地方,开始了我人生的重要时期。我必须承认,如果没有30多年来中国社会的巨大发展与进步,如果没有改革开放,也不会有我这样一个作家。

在军营的枯燥生活中,我迎来了八十年代的思想解放和文学热潮,我从一个用耳朵聆听故事,用嘴巴讲述故事的孩子,开始尝试用笔来讲述故事。起初的道路并不平坦,我那时并没有意识到我二十多年的农村生活经验是文学的富矿。那时我以为文学就是写好人好事,就是写英雄模范,所以,尽管也发表了几篇作品,但文学价值很低。

我该干的事情其实很简单,那就是用自己的方式,讲自己的故事。我的方式,就是我所熟知的集市说书人的方式,就是我的爷爷奶奶、村里的老人们讲故事的方式。坦率地说,讲述的时候,我没有想到谁会是我的听众,也许我的听众就是那些如我母亲一样的人,也许我的听众就是我自己,我自己的故事,起初就是我的亲身经历,譬如《枯河》中那个遭受痛打的孩子,譬如《透明的红萝卜》中那个自始至终一言不发的孩子,我的确曾因为干过一件错事而受到过父亲的痛打,我也的确曾在桥梁工地上为铁匠师傅拉过风箱。当然,个人的经历无论多么奇特也不可能原封不动地写进小说,小说必须虚构,必须想象,很多朋友说《透明的红萝卜》是我最好的小说,对此我不反驳,也不认同,但我认为《透明的红萝卜》是我的作品中最有象征性、最意味深长的一部。那个浑身漆黑、具有超人的忍受痛苦的能力和超人的感受能力的孩子,是我全部小说的灵魂,尽管在后来的小说里,我写了很多的人物,但没有一个人物,比他更贴近我的灵魂。或者可以说,一个作家所塑造的若干人物中,总有一个领头的,这个沉默的孩子就是一个领头的,他一言不发,但却有力地领导着形形色色的人物,在高密东北乡这个舞台上,尽情地表演。

自己的故事总是有限的,讲完了自己的故事,就必须讲他人的故事。于是,我的亲人们的故事,我的村人们的故事,以及我从老人们口中听到过的祖先们的故事,就像听到集合令的士兵一样,从我的记忆深处涌出来。他们用期盼的目光看着我,等待着我去写他们。我的爷爷、奶奶、父亲、母亲、哥哥、姐姐、姑姑、叔叔、妻子、女儿,都在我的作品里出现过,还有很多的我们高密东北乡的乡亲,也都在我的小说里露过面。当然,我对他们,都进行了文学化的处理,使他们超越了他们自身,成为文学中的人物。

1.略萨诺贝尔文学奖获奖感言

2.莫言诺贝尔奖获奖感言(全文)

3.屠呦呦诺贝尔奖感言(全文)

4.莫言诺贝尔获奖感言(全文)

5.诺贝尔经济学奖迪顿获奖感言

6.屠呦呦就获得诺贝尔奖发表获奖感言

7.莫言诺贝尔获奖感言

8.屠呦呦和莫言的获奖感言大异其趣

莫言获诺贝尔奖感言全文

“作为一个从中国一个遥远的县城——高密东北乡走来的农村孩子,今天能够站在世界知名的大厅里被授予诺贝尔文学奖,这简直就是一个神话故事,但是当然,这一切都是真的。

我清楚地知道这个世界上还有很多作家比我值得获得这个奖项。我坚定地相信,只要他们继续写作,只要他们还相信文学是人类和上帝给予的权利的.美化,‘她必将花冠加在你头上,把荣冕交给你。’

我同样意识到,文学对于政治争议和经济危机的作用微乎其微,但是对人类的影响却是古老的。当文学存在的时候,我们并没有意识到它的重要性,但是当它不存在了,我们的生活会变得粗鄙而野蛮。因为这个原因,我为我的职业而骄傲。

最后,我想感谢我在高密东北乡的父老乡亲,我永远都是你们中的一员。”

【拓展】:

莫言,原名管谟业,1955年2月17日生,祖籍山东高密,是第一个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中国籍作家。他自1980年代以一系列乡土作品崛起,充满着“怀乡”以及“怨乡”的复杂情感,被归类为“寻根文学”作家。

,莫言的《红高粱》入选《亚洲周刊》评选的“20世纪中文小说100强”。《檀香刑》全票入围茅盾文学奖初选。[1]

莫言荣获茅盾文学奖。[2]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3]12月6日,莫言获颁授澳门大学荣誉文学博士学位。[4]

10月30日,中国首家培养网络文学原创作者的公益性大学“网络文学大学”开学,莫言担任该校的名誉校长。

亲爱的xxx:

这是我的创作《蛙》出版近两年,期间多次接受过媒体采访,许多人也问我这部小说到底写什么的,我说写人,写姑姑这样一个从医50多年乡村妇科医生的人生传奇,她的悲欢离合,她内心深处的矛盾,她的反思与忏悔,她的伟大与宽厚,她的卑微与狭隘,写出她的职业道德与时代的对抗与统一,写的看似一个人实则是一群人。《蛙》其实也是写我的,学习鲁迅,写那个躲在旗袍里的小我,几十年来我一直在写他们、写外部事件,这次写自己、写内心,是吸纳心情、排除毒素,揭露社会阴暗面容易,揭露自己内心阴暗困难,这是人之常情。作家写作必须洞察人之常情,但又必须与人之常情对抗,因为人之常情经常制造罪恶。在《蛙》中我自我批判的彻底吗?不彻底,我知道今后必须向彻底的方向努敢对自己下狠手,不仅仅是忏悔而是剖析,用放大镜盯着自己写,盯着自己写也是盯着人写的重要步骤。得了茅盾奖当然是好事,但得了奖则忘乎所以是可耻的行为,必须清楚的知道与这个时代相匹配的好小说还没被发明出来,要把目光往那个方向看,盯着那个在荆棘丛生没有道路的地方,那里有绝佳的风景,那里有伟大的小说在向我们招手。

最后感谢中国,感谢读者、感谢评委,感谢那些批评过我、表扬过我的朋友们。感谢那些用他们的真诚情感不断激励我写作的朋友们!

从他讲述的成长故事中阐明了不同的人生哲理,从中我学会了善良,宽容和如何写作。

在莫言很小的时候因为长得丑而被人挨打,但他的母亲却说道:“四肢健全变不丑,即使丑,多做善事也能变美。”他母亲的一席话使我认识到什么是宽容,宽容是一种胸怀,一种睿智,一种乐观的面对人生的勇气,面对别人的闲言碎语,你不去斤斤计较,要有“宰相肚里能撑船。”的胸怀。因为你的宽容,会多个朋友,不是有人说过“多个朋友多条路,多个敌人多堵墙”吗,怎么化敌为友与你有没有宽容的胸怀直接关系,毕竟退一步海阔天空嘛!

在莫言讲述中还有一个让我感受颇深的故事,莫言一家在过年时才吃一顿饺子,当有一个行乞的老人到莫言家时,莫言拿出红薯干打发老人,立马遭到母亲的训斥,端出自己的半碗饺子给老人。一年一次,在那个饥荒的年代,吃顿饺子异常奢侈,但莫言的母亲毅然不顾自己的温饱将弥足珍贵的饺子送与老人,这就是善良,也让我懂得什么才是真正的给予。莫言虽然也给了老人东西,但那仅仅叫施舍,而莫言妈妈的叫馈赠,反观后者远远比前者高尚。莫言把自己不爱吃的东西送给别人,这是对老人的不尊重;而莫言妈妈把自己最喜欢的饺子送老人,这是高尚的品德更值得很多人去学习。

莫言不愧是中国首个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得者,读一读他的感言,看一看他的作品,一定会有更多的收获。

我荣幸地获得了第二届“华语文学传媒大奖·年度杰出成就奖”。与首届获此奖项的史铁生先生相比,我感到十分惭愧。与诸多同行相比,我也深感惭愧。尽管我表达了这么多的惭愧,尽管我知道伴随着这个荣誉而来的更多的会是冷嘲和热讽,但这毕竟是一件光荣

的事情,因此我要感谢把我推举到领奖台上的推荐评委和终审评委,并感谢设立这个奖项的媒体和设立这个奖项的决策人。我还要特别地感谢为我颁奖的史铁生先生,在新时期文学的道路上,他留下的痕迹,比我们所有人的足迹都要深刻。

据说这个奖有一点“终身成就奖”的意思,一个作家一辈子只能得一次,这就使我不由自主地回顾了一下自己二十余年的写作历程。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新时期文学勃发之时,我是凭借着一股‘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勇气,凭借着一股急于发出不与他人雷同的声音的热望,几乎是在懵懂无知的状态下,冲上了文坛,并浪得了虚名。这个过程中,当然离不开师长们的教诲、栽培和同行们的帮助与激励。现在,这头当初就很不可爱的牛犊,即将成为一头令人厌烦的老牛,却突然被“华语文学传媒大奖”的光芒照耀了一下,这可以看作是对我多年耕耘的奖赏,也可以看做是对我的鞭策。

尽管这个奖有那么点“终身成就奖”的意味,但我当然不愿意让这次得奖成为创作的终结。对一头耕耘多年、尚有劳动能力的准老牛来说,已经没有必要再来讲述耕耘的重要意义,默默地埋头拉犁,比什么都重要。“老牛已知光阴迫,不须扬鞭自奋蹄”,何况这“华语文学传媒大奖”的鞭子还高高地悬在头上呢。当然,这样的比喻马上会让人联想到站在后边扶犁扬鞭的农夫,而谁又是这个农夫?由此可见,没有个性的比喻也总是蹩脚的。

谢谢各位,并向即将获得第三届“华语文学传媒大奖·年度杰出成就奖”的那位同行表示祝贺。

在《莫言获奖感言》全文,我感受最深的是他对母亲的思念和对母亲的愧疚。

母亲是他人生的导师,这种导师的表现不是夸夸其谈,不是长篇大论,只是平常入情入得一个关心、一次并惜、一次宽容、一声叹息。有一次“我”把家里唯一的热水瓶打碎,“我”怕躲起来,当妈妈找到我时,只是叹息了一声而已。有一次“我”和母亲一起去集体的地里捡麦穗,结果被看守的人发现了,煽了她一巴掌,她倒在地上,看守的人没收了我们捡来的麦穗,母亲嘴角流血,坐在地上,让“我”终身难忘,当我在集市上再次与那人见面,我想冲上去报仇,母亲阻拦了我。

有一次过节,一家子在一起吃饺子,每人只有一碗,大家对好不容易获得的饺子倍感珍惜,突然来了一个乞丐,莫言给了他几个红薯我没想到乞丐不领情还振振有词的说:“凭什么你们吃饺子,给我吃红薯啊?”莫言火了,回答道我们也不是经常吃饺子的,你要就拿,不要就滚!”这时,母亲一声不吭,把自己碗里的饺子全部给了乞丐……我们都说,母亲是孩子第一个教师,这是正确的;实际上,我们正要说,母亲是不仅孩子也是成人以后的人生文关键时刻的教师

莫言对母亲的思念,对母亲的内疚甚至负罪感可能也是我们对自己母亲的思念,内疚甚至负罪感——这时真切的感受,更是内心无法弥补的缺陷,痛苦就在于这种感受,这种缺陷。

每个人第一位启蒙老师是自已的母亲,莫言小时,就有一位,宽容,富有同情,不济仇恨,乐观向上的母亲。为莫言打下了良好的思想品质。

莫言的母亲是一位宽容的人,莫言小时不小心将热水瓶打碎,給卖白菜的老人多算一毛钱,美莫言都以为逃脱不了母亲的责备,母亲总是原谅莫言。莫言幼年家庭贫苦,和母亲一起去农户家捡麦穗时,母亲被看麦人打了,多年以后,当看麦人变为一位老者时,莫言欲上去报仇,但母亲却阻止了他,可见莫言母亲的度量如何之大。

莫言的母亲是也是一位乐观向上的人,在莫言十九岁时,莫言母亲患了严重的肺病,使整个家庭陷入困境,莫言每次回家都要喊母亲,听了母亲的回应,莫言心中的石头才放下来,一次,莫言没有听到母亲的回应,十分害怕,以为自已的母亲自寻短见,但母亲说:“孩子,你放心,尽管我活着没有乐趣;但只要阎王不叫我,我是不会去的。”由此可见作者母亲的乐观向上。

作者小学未毕业,就进入社会,亲眼见证了社会的人和事物,为荣誉以后的写作提供了素材。莫言在故乡听了许多神鬼故事,提供了许多素材。

作者在发表感言时,告诉人们,“即使你们读了我的书我也不期望你们能改变我的备法,世界上还没有一个作家能甚至不伦不类的辨护反叛者的禁地,小说的艺术性,欣赏性就没有了。

记得有一个乞丐吃饺子的故事,有一年过节,莫言全家在一起吃饺子,每人只有一碗,大家都很珍惜这一碗饺子,可这时,突然来了一个乞丐,莫言给了他几个红薯打发他,可没想到乞丐不领情还振振有词地说:“凭什么你们吃饺子,给我吃红薯啊?”莫言生气了,回答道:“我们一年也只吃一顿饺子,你要就要,不要就滚!”这时,母亲一声不吭,把自己碗里的饺子全部给了乞丐……

当时,吃一顿饺子是多么奢侈的事啊,而莫言的母亲,将自己碗里的饺子全部给了乞丐,这是一位多么善良的母亲啊!这是一种多么值得人们学习的品质啊!

还有一件事让我印象深刻,莫言小时候长得很丑,村子里很多人都嘲笑他,学校里还有几个性格强势的同学甚至还打他。莫言回家大哭了一场,但是莫言母亲却对他说:“儿子,你不你缺鼻子缺眼,四肢健全,丑在哪里?而且,只要你心存善良,多做好事,即便是丑,也能变美。心美则人美。”

莫言母亲的一席话,让我知道了什么叫宽容,宽容是一种良好的心态,宽容也是一种崇高的境界,能够宽容别人的人,其心胸像天空一样宽阔、透明,像大海一样广浩深沉。

正是因为莫言有这样的一个母亲,不断的影响他,不断地教育他,才使莫言有了今天的成就。

虽然我没有读过他的作品,但是我相信,他的书一定可以给我们更多的收获。

他,笑着走上了颁奖台,用充满爱意的眼睛望着台下的观众,他就是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莫言,从他的获奖感言中我知道了他的童年生活,又认识了他的人生导师——他的母亲,在她身上我看到了一种心地善良,乐观真诚的品质。

莫言告诉我们他此刻最思念的人就是他的母亲。在一个中秋的中午,一个乞讨的老人来到莫言的家门口,莫言想用半碗红薯打发他,可是这位老人竟然想吃饺子,不要红薯。莫言生气的说:“我们一年也吃不了几次饺子,而且一人只有半碗,如果给了你,那我们吃什么。正在这时他的母亲训斥了他然后端起来她的那半碗饺子,走向那位乞讨的人,把饺子倒进了老人的碗了。从这一点,我们可以看出他的母亲心地很善良。

在莫言的十几岁时,他的母亲患上严重的肺病,饥饿,病痛,劳累,使他们的家庭陷入困境。这时,莫言就怕母亲禁不住病魔的的折磨,会自寻短见。所以每当莫言劳动归来时,一进家门,就高喊母亲,听到她的回应,心中的一块大石头落了地。有一次,他找遍了所有的'房间也没见到他的母亲,便坐在院子里大哭,便问她怎么了。莫言不能对母亲说出他的担忧,母亲看出了莫言的心思,说:“孩子,你放心,尽管我活这没有一点乐趣,但只要阎王爷不叫我,我是不会去的。”我被他的话感动了,从中我看出了她的乐观。

现在我们可以感受到莫言对他母亲的爱有多深厚,莫言是多么地思念他对母亲,为此还特地写了一本名叫《丰*肥臀》的书纪念他的母亲。他的作品几乎都是写他身边的人,事物的,如《蛙》这部小说就出现了他姑姑的形象,但小说中的姑姑你和现实中的不一样。

莫言是我们中国人的骄傲,是我们中学生的楷模,也是一名“大孝子”。

我记忆中最痛苦的一件事,就是跟随着母亲去集体的地里捡麦穗,看守麦田的人来了,捡麦穗的人纷纷逃跑,我母亲是小脚,跑不快,被捉住,那个身材高大的看守人搧了她一个耳光。她摇晃着身体跌倒在地。看守人没收了我们捡到的麦穗,吹着口哨扬长而去。我母亲嘴角流血,坐在地上,脸上那种绝望的神情让我终生难忘,多年之后,当那个看守麦田的人成为一个白发苍苍的老人,在集市上与我相逢,我冲上去想找他报仇,母亲拉住了我,平静地对我说:“儿子,那个打我的人,与这个老人,并不是一个人。”

我记得最深刻的一件事是一个中秋节的中午,我们家难得地包了一顿饺子,每人只有一碗。正当我们吃饺子时,一个乞讨的老人,来到了我们家门口,我端起半碗红薯干打发他,他却愤愤不平地说:“我是一个老人,你们吃饺子,却让我吃红薯干,你们的心是怎么长的?”我气急败坏地说:“我们一年也吃不了几次饺子,一人一小碗,连半饱都吃不了!给你红薯干就不错了,你要就要,不要就滚!”母亲训斥了我,然后端起她那半碗饺子,倒进老人碗里。我最后悔的一件事,就是跟着母亲去卖白菜,有意无意地多算了一位买白菜的老人一毛钱。算完钱我就去了学校。当我放学回家时,看到很少流泪的母亲泪流满面。母亲并没有骂我,只是轻轻地说:“儿子,你让娘丢了脸。”

我生来相貌丑陋,村子里很多人当面嘲笑我,学校里有几个性格霸蛮的同学甚至为此打我。我回家痛哭,母亲对我说:“儿子,你不丑。你不缺鼻子缺眼,四肢健全,丑在哪里?而且,只要你心存善良,多做好事,即便是丑,也能变美。”后来我进入城市,有一些很有文化的人依然在背后甚至当面嘲弄我的相貌,我想起了母亲的话,便心平气和地向他们道歉。我母亲不识字,但对识字的人十分敬重。我们家生活困难,经常吃了上顿没下顿,但只要我对她提出买书买文具的要求,她总是会满足我。她是个勤劳的人,讨厌懒惰的孩子,但只要是我因为看书耽误了干活,她从来没批评过我。

很快的,我就不满足复述说书人讲的故事了,我在复述的过程中,不断地添油加醋。我会投我母亲所好,编造一些情节,有时候甚至改变故事的结局。我的听众,也不仅仅是我的母亲,连我的姐姐,我的婶婶,我的奶奶,都成为我的听众。我母亲在听完我的故事后,有时会忧心忡忡地,像是对我说,又像是自言自语:“儿啊,你长大后会成为一个什么人呢?难道要靠耍贫嘴吃饭吗?”

我最新的小说《蛙》中,就出现了我姑姑的形象。因为我获得诺贝尔奖,许多记者到她家采访,起初她还很耐心地回答提问,但很快便不胜其烦,跑到县城里她儿子家躲起来了。姑姑确实是我写《蛙》时的模特,但小说中的姑姑,与现实生活中的姑姑有着天壤之别。小说中的姑姑专横跋扈,有时简直像个女匪,现实中的姑姑和善开朗,是一个标准的贤妻良母,现实中的姑姑晚年生活幸福美满,小说中的姑姑到了晚年却因为心灵的巨大痛苦患上了失眠症,身披黑袍,像个幽灵一样在暗夜中游荡,我感谢姑姑的宽容,她没有因为我在小说中把她写成那样而生气,我也十分敬佩我姑姑的明智,她正确地理解了小说中人物与现实中人物的复杂关系。

母亲去世后,我悲痛万分,决定写一部书献给她,这就是那本《丰乳肥臀》。因为胸有成竹,因为情感充盈,仅用了83天,我便写出了这部长达50万字的小说的初稿。

在《丰乳肥臀》这本书里,我肆无忌惮地使用了与我母亲的亲身经历有关的素材,但书中的母亲情感方面的经历,则是虚构或取材于高密东北乡诸多母亲的经历。在这本书的卷前语上,我写下了

“献给母亲在天之灵”的话,但这本书,实际上是献给天下母亲的,这是我狂妄的野心,就像我希望把小小的“高密东北乡”写成中国乃至世界的缩影一样。

作家的创作过程各有特色,我每本书的构思与灵感触发也都不尽相同,有的小说起源于梦境,譬如《透明的红萝卜》,有的小说则发端于现实生活中发生的事件譬如《天堂蒜薹之歌》。但无论是起源于梦境还是发端于现实,最后都必须和个人的经验相结合,才有可能变成一部具有鲜明个性的,用无数生动细节塑造出了典型人物的,语言丰富多彩、结构匠心独运的文学作品,有必要特别提及的是,在《天堂蒜薹之歌》中,我让一个真正的说书人登场,并在书中扮演了十分重要的角色,我十分抱歉地使用了这个说书人真实姓名,当然,他在书中的所有行为都是虚构。在我的写作中,出现过多次这样的现象,写作之初,我使用他们的真实姓名,希望能借此获得一种亲近感,但作品完成之后,我想为他们改换姓名时却感到已经不可能了,因此也发生过与我小说中人物同名者找到我父亲发泄不满的事情,我父亲替我向他们道歉,但同时又开导他们不要当真。我父亲说,“他在《红高粱》中,第一句就说我父亲这个土匪种,我都不在意你们还在意什么?”

可能是因为我经历过长期的艰难生活,使我对人性有较为深刻的了解,我知道真正的勇敢是什么,也明白真正的悲悯是什么。我知道,每个人心中都有一片难用是非善恶准确定性的朦

篇二:莫言获奖感言全文

莫言获奖感言全文

我该干的'事情其实很简单,那就是用自己的方式,讲自己的故事。我的方式,就是我所熟知的集市说书人的方式,就是我的爷爷奶奶、村里的老人们讲故事的方式。坦率地说,讲述的时候,我没有想到谁会是我的听众,也许我的听众就是那些如我母亲一样的人,也许我的听众就是我自己,我自己的故事,起初就是我的亲身经历,譬如《枯河》中那个遭受痛打的孩子,譬如《透明的红萝卜》中那个自始至终一言不发的孩子,我的确曾因为干过一件错事而受到过父亲的痛打,我也的确曾在桥梁工地上为铁匠师傅拉过风箱。当然,个人的经历无论多么奇特也不可能原封不动地写进小说,小说必须虚构,必须想象,很多朋友说《透明的红萝卜》是我最好的小说,对此我不反驳,也不认同,但我认为《透明的红萝卜》是我的作品中最有象征性、最意味深长的一部。那个浑身漆黑、具有超人的忍受痛苦的能力和超人的感受能力的孩子,是我全部小说的灵魂,尽管在后来的小说里,我写了很多的人物,但没有一个人物,比他更贴近我的灵魂。或者可以说,一个作家所塑造的若干人物中,总有一个领头的,这个沉默的孩子就是一个领头的,他一言不发,但却有力地领导着形形色色的人物,在高密东北乡这个舞台上,尽情地表演。

在《丰乳肥臀》这本书里,我肆无忌惮地使用了与我母亲的亲身经历有关的素材,但书中的母亲情感方面的经历,则是虚构或取材于高密东北乡诸多母亲的经历。在这本书的卷前语上,我写下了“献给母亲在天之灵”的话,但这本书,实际上是献给天下母亲的,这是我狂妄的野心,就像我希望把小小的“高密东北乡”写成中国乃至世界的缩影一样。

我还要向翻译我作品的各国翻译家表示崇高的敬意,没有你们,世界文学这个概念就不能成立。你们的工作,是人类彼此了解、互相尊重的桥梁。当然,在这样的时刻,我不会忘记我的家人、朋友对我的支持和帮助,他们的智慧和友谊在我的作品里闪耀光芒。

最后,我要特别地感谢我的故乡中国山东高密的父老乡亲,我过去是,现在是,将来也是你们中的一员;我还要特别地感谢那片生我养我的厚重大地,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我便是这片水土养育出来的一个说书人,我的一切工作,都是为了报答你的恩情。

谢谢大家!

我清楚地知道这个世界上还有很多作家比我值得获得这个奖项。我坚定地相信,只要他们继续写作,只要他们还相信文学是人类和上帝给予的权利的美化,‘她必将花冠加在你头上,把荣冕交给你。’

莫言获奖感言(节选)

作家之所以会受到某一位作家的影响,其根本是因为影响者和被影响者灵魂深处的相似之处。正所谓“心有灵犀一点通”。所以,尽管我没有很好地去读他们的书,但只读过几页,我就明白了他们干了什么,也明白了他们是怎样干的,随即我也就明白了我该干什么和我该怎样干。

我该干的事情其实很简单,那就是用自己的方式,讲自己的故事。我的.方式,就是我所熟知的集市说书人的方式,就是我的爷爷奶奶、村里的老人们讲故事的方式。坦率地说,讲述的时候,我没有想到谁会是我的听众,也许我的听众就是那些如我母亲一样的人,也许我的听众就是我自己,我自己的故事,起初就是我的亲身经历,譬如《枯河》中那个遭受痛打的孩子,譬如《透明的红萝卜》中那个自始至终一言不发的孩子,我的确曾因为干过一件错事而受到过父亲的痛打,我也的确曾在桥梁工地上为铁匠师傅拉过风箱。当然,个人的经历无论多么奇特也不可能原封不动地写进小说,小说必须虚构,必须想象,很多朋友说《透明的红萝卜》是我最好的小说,对此我不反驳,也不认同,但我认为《透明的红萝卜》是我的作品中最有象征性、最意味深长的一部。那个浑身漆黑、具有超人的忍受痛苦的能力和超人的感受能力的孩子,是我全部小说的灵魂,尽管在后来的小说里,我写了很多的人物,但没有一个人物,比他更贴近我的灵魂。或者可以说,一个作家所塑造的若干人物中,总有一个领头的,这个沉默的孩子就是一个领头的,他一言不发,但却有力地领导着形形色色的人物,在高密东北乡这个舞台上,尽情地表演。

莫言获奖之后,中国的媒体,网络,书店,可谓热闹得很。

诺奖在外国本是稀松平常的事(因为他们获得的诺奖实在是太多了),到了中国,却如同薄荷糖放进了可乐里,一下炸开了锅,接下来,我这个局外人就用最浅显的非专业语言,聊聊莫言获奖之后的事。

一石激起千层浪,莫言获奖,奖在个人,却牵动全国,这或许是外国人所办不到同时也不可能理解的。其所引发的社会百态,社会乱象,值得每个行业,每个个人反思。

莫言获奖感言(全文)

很快的,我就不满足复述说书人讲的故事了,我在复述的过程中,不断地添油加醋。我会投我母亲所好,编造一些情节,有时候甚至改变故事的结局。我的听众,也不仅仅是我的母亲,连我的姐姐,我的'婶婶,我的奶奶,都成为我的听众。我母亲在听完我的故事后,有时会忧心忡忡地,像是对我说,又像是自言自语:“儿啊,你长大后会成为一个什么人呢难道要靠耍贫嘴吃饭吗”

莫言获奖感言

很快的,我就不满足复述说书人讲的故事了,我在复述的过程中,不断地添油加醋。我会投我母亲所好,编造一些情节,有时候甚至改变故事的'结局。我的听众,也不仅仅是我的母亲,连我的姐姐,我的婶婶,我的奶奶,都成为我的听众。我母亲在听完我的故事后,有时会忧心忡忡地,像是对我说,又像是自言自语:“儿啊,你长大后会成为一个什么人呢难道要靠耍贫嘴吃饭吗”

作家的创作过程各有特色,我每本书的构思与灵感触发也都不尽相同,有的小说起源于梦境,譬如《透明的红萝卜》,有的小说则发端于现实生活中发生的事件譬如《天堂蒜薹之歌》。但无论是起源于梦境还是发端于现实,最后都必须和个人的经验相结合,才有可能变成一部具有鲜明个性的,用无数生动细节塑造出了典型人物的,语言丰富多彩、结构匠心独运的文学作品,有必要特别提及的是,在《天堂蒜薹之歌》中,我让一个真正的说书人登场,并在书中扮演了十分重要的角色,我十分抱歉地使用了这个说书人真实姓名,当然,他在书中的所有行为都是虚构。在我的写作中,出现过多次这样的现象,写作之初,我使用他们的真实姓名,希望能借此获得一种亲近感,但作品完成之后,我想为他们改换姓名时却感到已经不可能了,因此也发生过与我小说中人物同名者找到我父亲发泄不满的事情,我父亲替我向他们道歉,但同时又开导他们不要当真。我父亲说,“他在《红高粱》中,第一句就说‘我父亲这个土匪种’,我都不在意你们还在意什么”

可能是因为我经历过长期的艰难生活,使我对人性有较为深刻的了解,我知道真正的勇敢是什么,也明白真正的悲悯是什么。我知道,每个人心中都有一片难用是非善恶准确定性的朦胧地带,而这片地带,正是文学家施展才华的广阔天地,只要是准确地、生动地描写了这个充满矛盾的朦胧地带的作品,也就必然地超越了政治并具备了优秀文学的品质。

在我的早期作品中,我作为一个现代的说书人,是隐藏在文本背后的,但从《檀香刑》这部小说开始,我终于从后台跳到了前台。如果说我早期的作品是自言自语,目无读者,从这本书开始,我感觉到自己是站在一个广场上,面对着许多听众,绘声绘色地讲述,这是世界小说的传统,更是中国小说的传统。我也曾积极地向西方的现代派小说学习,也曾经玩弄过形形色色的叙事花样,但我最终回归了传统,当然,这种回归,不是一成不变的回归。《檀香刑》和之后的小说,是继承了中国古典小说传统又借鉴了西方小说技术的混合文本。小说领域的所谓创新,基本上都是这种混合的产物。

对一个作家来说,最好的说话方式是写作。我该说的话都写进了我的作品里,用嘴说出的话随风而散,用笔写出的话永不磨灭。我希望你们能耐心地读一下我的书。

即便你们读了我的书,我也不期望你们能改变我的看法,世界上还没有一个作家,能让所有的读者都喜欢他。在当今这样的时代里,更是如此。

尽管我什么都不想说,但在今天这样的场合我必须说话,那我就简单地再说几句。

我是一个讲故事的人,我还是要给你们讲故事。

上世纪六十年代,学校里组织我们去参观一个苦难展览,我们在老师的引领下放声大哭,为了能让老师看到我的表现,我舍不得擦去脸上的泪水,我看到有几位同学悄悄地将唾沫抹到脸上冒充泪水,我还看到在一片真哭假哭的同学之间,有一位同学,脸上没有一滴泪,嘴巴里没有一点声音,也没有用手掩面,他睁着眼看着我们,眼睛里流露出惊讶或者是困惑的神情。事后,我向老师报告了这位同学的行为。为此,学校给了这位同学一个警告处分。多年之后,当我因自己的告密向老师忏悔时,老师说,那天来找他说这件事的,有十几个同学。这位同学十几年前就已去世,每当想起他,我就深感歉疚,这件事让我悟到一个道理,那就是:当众人都哭时,应该允许有的人不哭,当哭成为一种表演时,更应该允许有的人不哭。

我再讲一个故事:三十多年前,我还在部队工作,有一天晚上,我在办公室看书,有一位老长官推门进来,看了一眼我对面的位置,自言自语道:“噢,没有人”我随即站起来,高声说:“难道说我不是人吗”那位老长官被我顶得面红耳赤,尴尬而退,为此事,我洋洋得意了许久,以为自己是个英勇的斗士,但事过多年后,我却为此深感内疚。

请允许我讲最后一个故事,这是许多年前我爷爷讲给我听过的:有八个外出打工的泥瓦匠,为避一场暴风雨,躲进了一座破庙,外边的雷声一阵紧似一阵,一个个的火球,在庙门外滚来滚去,空中似乎还有吱吱的龙叫声,众人都胆战心惊,面如土色,有一个人说:“我们八个人中,必定一个人干过伤天害理的坏事,谁干过坏事,就自己走出庙接受惩罚吧,免得让好人受到牵连。”自然没有人愿意出去,又有人提议道:“既然大家都不想出去,那我们就将自己的草帽往外抛吧,谁的草帽被刮出庙门,就说明谁干了坏事,那就请他出去接受惩罚。”于是大家就将自己的草帽往庙门外抛,七个人的草帽被刮回了庙内,只有一个人的草帽被卷了出去,大家就催这个人出去受罚,他自然不愿出去,众人便将他抬起来扔出了庙门,故事的结局我估计大家都猜到了那个人刚被扔出庙门,那座破庙轰然坍塌。

我是一个讲故事的人。因为讲故事我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

我获奖后发生了很多精彩的故事,这些故事,让我坚信真理和正义是存在的。

今后的岁月里,我将继续讲我的故事。

谢谢大家!

在莫言小的时候因为长地丑而经常被人挨打,他的母亲却说:“四肢健全并不丑,即使丑,多做善事也能变美。”他母亲的这一席话虽然简短,但却让我知道了什么是宽容。面对别人的闲言碎语,你不要斤斤计较,要有“宰相肚里能撑船。”的胸怀。

文中还讲了这么一件事,莫言小时候跟随着母亲去集体的地里捡麦穗,看守麦田的人来了,捡麦穗的人纷纷逃跑,他母亲是小脚,跑不快,被捉住,最后被那个身材高大的看守人搧了一个耳光还跌倒在地,嘴角流血,捡到的麦穗被没收了,而那人吹着口哨扬长而去。但多年之后,当那个看守麦田的人成为一个白发苍苍的老人,在集市上与莫言相逢,莫言想报仇时,母亲却想办法制止了他。从中我明白了莫言母亲的伟大之处了,她不会让孩子心存怨恨而报复他人,这位母亲是何等的宽宏大量。

在莫言讲述中还有一个让我感受颇深的故事。有一年春节,莫言一家人在一起吃饺子,一人一碗,大家对好不容易获得的饺子倍感珍惜。突然有一位老人到莫言家行乞,莫言用几个红薯打发他走。每想到老人非但不领情还振振有辞地说:“凭什么你们吃饺子,给我吃红薯啊?”莫言火了,回答道:“我们也不是经常吃饺子的,你要旧拿,不要就滚!”而这时,他母亲却一声不吭地把自己碗里的饺子全部给了老人。在那个饥荒的年代吃顿饺子异常奢侈,但莫言的母亲却毅然不顾自己温饱将弥足珍惜的饺子全部送给了老人。这才是善良,也让我懂得了什么是真正的给予。

莫言不愧是中国首个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得者,读一读他的感言,看一看他的文学作品,一定回收益匪浅的。

我获奖以来发生了很多有趣的事情,由此也可以见证到,诺贝尔奖确实是一个影响巨大的奖项,它在全世界的地位无法动摇。我是一个来自中国山东高密东北乡的农民的儿子,能在庄严的殿堂里领取这样一个巨大的奖项,很像一个童话,但它毫无疑问是一个事实。

我想借这个机会,向诺奖基金会,向支持了诺贝尔奖的瑞典人民,表示崇高的敬意。要向瑞典皇家学院坚守自己信念的院士表示崇高的敬意和真挚的感谢。我还要感谢那些把我的作品翻译成了世界很多语言的翻译家们。没有他们的创造性的劳动,文学只是各种语言的文学。正是因为有了他们的劳动,文学才可以变为世界的文学。

当然我还要感谢我的亲人,我的朋友们。他们的友谊,他们的智慧,都在我的作品里闪耀光芒。

文学和科学相比较的确是没有什么用处。但是文学的最大的用处,也许就是它没有用处。

谢谢大家!”

莫言20xx年12月8日凌晨在瑞典文学院发表演讲(获奖感言),称自己是一个讲故事的人,他说:“我是一个讲故事的人,因为讲故事我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我获奖后发生了很多精彩的故事,这些故事,让我坚信真理和正义是存在的,今后的岁月里,我将继续讲我的故事。”他以讲故事为开端,讲了自己的童年,自己的母亲,最早的故事,最痛的故事,以及最懊悔的故事等等,最后又以讲故事而结束。讲了寓意深刻的三个小故事。

第一个是他在小学三年级的时候,老师带领他们去看苦难展览,有同学装哭他真哭告密的故事。

第二个是他顶撞老首长,自己很自负的故事。

第三个是暴风雨中八个泥瓦匠,在破庙前躲雨的故事。

下面我对这三个故事谈一点我的看法,仅供大家参考。

第一点我想讲的是这三个故事给我的启示:

第一个故事给我的启示是:要懂得学会宽容与容忍。当有众多情况共存时,应该允许有不同的情况存在。应该学会包容,尊重别人。别人不做自有别人不做的道理,我们应当给予理解和支持,既不要把自己的主观愿望强加给别人。也不能为了自己的利益,借此机会把朋友推向悬崖,来提高自己的威力。

第二个故事给我的启示是:在我们的生活中,既不能太自卑又不能太自负。自负过头对别人也是一种伤害。既要尊重自己又要尊重别人。

第三个故事给我的启示是:当灾难来临时,千万别把自己想得太好,把别人想得太坏。用暴力解决问题,只会更糟。和平共处才是解决问题的办法。

第二点我要讲的是,这三个故事在现实生活中有它存在的空间和土壤。是真实可信的。只是版本不同而已。

现在我们再来看看莫言所讲的第二个故事。就是莫言顶撞老首长的故事。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也是经常会发生的。只是版本不同而已。

我想了想说:“那你告诉我吧。”因为我很想知道。

女儿说:“您家妞妞说,‘我不是小朋友?’”······。

听到了吗,小朋友。就连三岁的小朋友都会这么说。只是三岁的孩子她这么说,也许她还不知道,妈妈所说的小朋友不包括她,她也许会有别的什么理解,只会为自己寻找理由,想去玩。但绝对不会伤害别人,反而给我们带来了乐趣,感觉孩子正在成长,为她骄傲。而我们大人则不同。

记得我也做过这种类似的事。比如说,有时候,我们到别人(熟人)家里,去找自己要找的人,主人不在家,只有一位老太太(或者是一位老大爷),为我们开了门,我们就会对老太太说:你们家里没人,那···那,----我改天再来吧。

难道老人不是人吗?如果不是老人在家,谁为我们开门?我们怎么会知道家里没人。是我们不把老人放在眼里,有一天我们也会成为老人的。我们不但不为自己的所作所为感到羞耻,反而沾沾自喜为自己偷换概念,洋洋得意,潇潇洒洒。

最后我们再来看看莫言的第三个小故事“暴风雨中八个泥瓦匠,破庙前躲雨。”这让我想起了一个佛教的故事。

有一个佛教的礼堂里,有好多人都在那儿做礼拜,一个主教在那讲,大家都在聚精会听讲做祈祷。有一个老太太既不认真听讲,也不做祈祷,主教大人讲完后走到她的身边说:你为什么既不认真听讲,也不做祈祷。老太太说:我不信上帝,也不信主教大人您说的。主教大人说:你为什么不信。老太太说:您信,您得到了什么,我不信。我又少了什么?······

记得下乡的时候,那时我还是一名少女。有一天中午正在吃午饭,我们的带队老师突然板着脸,对我们知青说:下午不去上工了,吃完饭就地开个会。老师话音刚落,大家七嘴八舌议论纷纷。忽然一个知青站出来说:是谁说要整老师的,正在收集材料。有种的在这儿站出来,省得让大家跟着一块背黑锅。他说完之后,没有一个人接茬,老师就开始在那儿抽泣。又等了一会,他又继续说道:“是谁,赶快站出来。要不会天打五雷······”,‘轰’字还没说出来,忽然电闪雷鸣,雷雨交加。这时,就听到到那个知青断断续续的说:瞧··瞧,···报应来了··报应来了······

其实那天还没吃午饭时,天色就已经很暗了,我们收工回到饭厅,大家都在为自己感到庆幸,没有淋到雨。那个知青说不说话,都会闪雷下雨的。只是恰巧在那个时候雷雨交加狂风大作······。

这么说吧,其实那天大家并不是要整老师,只是有的知青听说,老师总是教导我们要种扎根树,写决心书,号召我们留在农村。而老师却背着我们,通过关系把自己的儿子从他下乡(在我们县的另一个知青点)的知青点给调回了城。有的知青知道了这事,很生气,想问问老师。其实这事,我事先也知道,如果我那天当了英雄,把事情揽在自己的身上,也是会打雷下雨的'。我之所以一言不发在那儿看,也是我的另一种选择。后来这件事以老师的痛哭流涕不了了之。再后来老师以请病假为由离开了我们的知青点。

我不敢确定这两件事就一定和莫言老师讲的第三个故事中佛教有某些粘连,但我想多少会有点某种关联吧。

其实那个知青根本就不了解情况,凭自己的主观意识,强加给别人,把别人想得太坏,谁也没有想整老师,只是想问一问是否是真的。其实大家都有选择的权利,不说话是一种选择,说话也是一种选择。干嘛要用佛教来压制别人。每个人都有说与不说的权利。说自有说的道理,不说也有不说的缘由。企图用恐吓的方式压制别人,事情会更糟。和平共处才是解决问题的办法。

最后我想讲的是,莫言老师讲的这三个故事在现实生活中的指导意义和现实意义。

我们首先来看第一个故事,当众多现象共存时,因该允许它们有共存的生活环境。当大家同时听到或看到一件事情,你可以为之感动,为她哭。别人也许不为之感动,它可以装哭,装哭虽然是表演,但应该允许它。更可以不哭。每个人都有选择的权利。并非你哭就代表着你的觉悟就高,她假哭就没有感情,她不哭就是没有感觉。觉悟的高低不能就此妄下结论。你哭有你哭的道理,他装哭有他装哭的缘由,不哭也许是另一种选择。只是大家看问题的角度不同,成长的环境不同,造就的个性不同。对问题的认知也就不同。就像站在不同的山上看不同的树,不同的深林里看不同的鸟。感觉不同,看法不同。选择问题的方法也就不同。应该允许多种元素共存,应该学会容忍与包容。任何想借此机会,贬低别人抬高自己(为自己的私立)踩着别人的肩旁向上爬的人是不可取的。试想一下,如果压制大家都穿同一种颜色的服装白色或者是黑色,这个世界还会精彩吗?

那么现在再来看看莫言老师所讲的第二个小故事,也是很有现实意义的。这个版本在现实生活中或许存在的会更多。莫言老师所讲的第二个小故事是他顶撞老首长,偷梁换柱自以为是,抬高自己伤害老首长洋洋得意潇潇洒洒的事。谁能保证我们在生活中没有做过,尤其是我们这些自以为读了一点书的人。总想标旁自己的人,难道现实生活中还少吗?说实话,在现实生活中自卑不可取,但是过分的自负,尤其是以伤害别人为目地的行为来抬高自己更不可取。尊重别人比尊重自己更重要。要学会首先先尊重别人,别人才会尊重你。

最后我们再来看看莫言老师讲的第三个故事它在现实生活中的意义。也就是莫言老师讲得那八个泥瓦匠在破庙前躲雨的故事。当灾难来临时,他们各怀鬼胎企图以武力伤害别人来保全自己,相持不下,设了赌局,最后那个命运不好的人被他们用武力抬出了破庙的瞬间,破庙也瞬间倒塌。剩下的几个人的命运也可想而知。我们生活在地球上,大自然千变万化,每天可能都有灾难来临,假入我们大家都像那八个泥瓦匠那样各怀鬼胎标设赌局,以别人的生命而不顾,能战胜灾难吗?任何打着佛语的幌子把自己的主观愿望强加给别人,把别人想得太坏把责任推向他人是不可取的。只有大家同心协力万众一心才能战胜灾难取得胜利。

总之,莫言老师确实是一个很会讲故事的人,他把这三个不同时期不同场合的小故事串讲的那么有声有色那么深刻,又富有含义,我是很佩服的,佩服他的丝丝入扣,富有哲理,更佩服他的睿智。以及故事中给我们的启迪和智慧。

期待莫言老师给我们讲更好听的故事,为莫言老师获奖而高兴,为我们的祖国而骄傲。

莫言诺贝尔奖演讲稿

我母亲生于1922年,卒于1994年。她的骨灰,埋葬在村庄东边的桃园里。去年,一条铁路要从那儿穿过,我们不得不将她的坟墓迁移到距离村子更远的地方。掘开坟墓后,我们看到,棺木已经腐朽,母亲的骨殖,已经与泥土混为一体。我们只好象征性地挖起一些泥土,移到新的墓穴里。也就是从那一时刻起,我感到,我的母亲是大地的一部分,我站在大地上的诉说,就是对母亲的诉说。

我记忆中最早的一件事,是提着家里唯一的一把热水壶去公共食堂打开水。因为饥饿无力,失手将热水瓶打碎,我吓得要命,钻进草垛,一天没敢出来。傍晚的时候我听到母亲呼唤我的乳名,我从草垛里钻出来,以为会受到打骂,但母亲没有打我也没有骂我,只是抚摸着我的头,口中发出长长的叹息。

我记忆中最痛苦的一件事,就是跟着母亲去集体的地理拣麦穗,看守麦田的人来了,拣麦穗的人纷纷逃跑,我母亲是小脚,跑不快,被捉住,那个身材高大的看守人煽了她一个耳光,她摇晃着身体跌倒在地,看守人没收了我们拣到的麦穗,吹着口哨扬长而去。我母亲嘴角流血,坐在地上,脸上那种绝望的神情深我终生难忘。多年之后,当那个看守麦田的人成为一个白发苍苍的老人,在集市上与我相逢,我冲上去想找他报仇,母亲拉住了我,平静的对我说:“儿子,那个打我的人,与这个老人,并不是一个人。”

我记得最深刻的一件事是一个中秋节的中午,我们家难得的包了一顿饺子,每人只有一碗。正当我们吃饺子时,一个乞讨的老人来到了我们家门口,我端起半碗红薯干打发他,他却愤愤不平地说:“我是一个老人,你们吃饺子,却让我吃红薯干。你们的心是怎么长的?”我气急败坏的说:“我们一年也吃不了几次饺子,一人一小碗,连半饱都吃不了!给你红薯干就不错了,你要就要,不要就滚!”母亲训斥了我,然后端起她那半碗饺子,倒进了老人碗里。

我最后悔的一件事,就是跟着母亲去卖白菜,有意无意的多算了一位买白菜的老人一毛钱。算完钱我就去了学校。当我放学回家时,看到很少流泪的母亲泪流满面。母亲并没有骂我,只是轻轻的说:“儿子,你让娘丢了脸。”

我十几岁时,母亲患了严重的肺病,饥饿,病痛,劳累,使我们这个家庭陷入了困境,看不到光明和希望。我产生了一种强烈的不祥之兆,以为母亲随时都会自己寻短见。每当我劳动归来,一进大门就高喊母亲,听到她的回应,心中才感到一块石头落了地。如果一时听不到她的回应,我就心惊胆战,跑到厨房和磨坊里寻找。有一次找遍了所有的房间也没有见到母亲的身影,我便坐在了院子里大哭。这时母亲背着一捆柴草从外面走进来。她对我的哭很不满,但我又不能对她说出我的担忧。母亲看到我的心思,她说:“孩子你放心,尽管我活着没有一点乐趣,但只要阎王爷不叫我,我是不会去的。”

我生来相貌丑陋,村子里很多人当面嘲笑我,学校里有几个性格霸蛮的同学甚至为此打我。我回家痛哭,母亲对我说:“儿子,你不丑,你不缺鼻子不缺眼,四肢健全,丑在哪里?而且只要你心存善良,多做好事,即便是丑也能变美。”后来我进入城市,有一些很有文化的人依然在背后甚至当面嘲弄我的相貌,我想起了母亲的话,便心平气和地向他们道歉。

我母亲不识字,但对识字的人十分敬重。我们家生活困难,经常吃了上顿没下顿。但只要我对她提出买书买文具的要求,她总是会满足我。她是个勤劳的人,讨厌懒惰的孩子,但只要是我因为看书耽误了干活,她从来没批评过我。

很快的,我就不满足复述说书人讲的故事了,我在复述的过程中不断的添油加醋,我会投我母亲所好,编造一些情节,有时候甚至改变故事的结局。我的听众也不仅仅是我的母亲,连我的姐姐,我的婶婶,我的奶奶都成为我的听众。我母亲在听完我的故事后,有时会忧心忡忡地,像是对我说,又像是自言自语:“儿啊,你长大后会成为一个什么人呢?难道要靠耍贫嘴吃饭吗?”

我理解母亲的担忧,因为在村子里,一个贫嘴的孩子,是招人厌烦的,有时候还会给自己和家庭带来麻烦。我在小说《牛》里所写的那个因为话多被村子里厌恶的孩子,就有我童年时的影子。我母亲经常提醒我少说话,她希望我能做一个沉默寡言、安稳大方的'孩子。但在我身上,却显露出极强的说话能力和极大的说话欲望,这无疑是极大的危险,但我说的故事的能力,又带给了她愉悦,这使他陷入深深的矛盾之中。

俗话说“江山易改、本性难移”,尽管我有父母亲的谆谆教导,但我并没有改掉我喜欢说话的天性,这使得我的名字“莫言”,很像对自己的讽刺。

我小学未毕业即辍学,因为年幼体弱,干不了重活,只好到荒草滩上去放牧牛羊。当我牵着牛羊从学校门前路过,看到昔日的同学在校园里打打闹闹,我心中充满悲凉,深深地体会到一个人,哪怕是一个孩子,离开群体后的痛苦。

到了荒滩上,我把牛羊放开,让它们自己吃草。蓝天如海,草地一望无际,周围看不到一个人影,没有人的声音,只有鸟儿在天上鸣叫。我感到很孤独,很寂寞,心里空空荡荡。有时候,我躺在草地上,望着天上懒洋洋地飘动着的白云,脑海里便浮现出许多莫名其妙的幻象。我们那地方流传着许多狐狸变成美女的故事,我幻想着能有一个狐狸变成美女与我来作伴放牛,但她始终没有出现。但有一次,一只火红色的狐狸从我面前的草丛中跳出来时,我被吓得一屁股蹲在地上。狐狸跑没了踪影,我还在那里颤抖。有时候我会蹲在牛的身旁,看着湛蓝的牛眼和牛眼中的我的倒影。有时候我会模仿着鸟儿的叫声试图与天上的鸟儿对话,有时候我会对一棵树诉说心声。但鸟儿不理我,树也不理我。许多年后,当我成为一个小说家,当年的许多幻想,都被我写进了小说。很多人夸我想象力丰富,有一些文学爱好者,希望我能告诉他们培养想象力的秘诀,对此,我只能报以苦笑。

就像中国的先贤老子所说的那样:“福兮祸之所伏,福祸福所倚”,我童年辍学,饱受饥饿、孤独、无书可读之苦,但我因此也像我们的前辈作家沈从文那样,及早地开始阅读社会人生这本大书。前面所提到的到集市上去听说数人说书,仅仅是这本大书中的一页。

辍学之后,我混迹于成人之中,开始了“用耳朵阅读”的漫长生涯。二百多年前,我的故乡曾出了一个讲故事的伟大天才——蒲松龄,我们村里的许多人,包括我,都是他的传人。我在集体劳动的田间地头,在生产队的牛棚马厩,在我爷爷奶奶的热炕头上,甚至在摇摇晃晃地进行着的牛车社,聆听了许许多多神鬼故事,历史传奇,逸闻趣事,这些故事都与当地的自然环境,家庭历史紧密联系在一起,使我产生了强烈的现实感。

在军营的枯燥生活中,我迎来了八十年代的思想解放和文学热潮,我从一个用耳朵聆听故事,用嘴巴讲述故事的孩子,开始尝试用笔来讲述故事。起初的道路并不平坦,我那时并没有意识到我二十多年的农村生活经验是文学的富矿,那时我以为文学就是写好人好事,就是写英雄模范,所以,尽管也发表了几篇作品,但文学价值很低。

我该干的事情其实很简单,那就是用自己的方式,讲自己的故事。我的方式,就是我所熟知的集市说书人的方式,就是我的爷爷奶奶、村里的老人们讲故事的方式。坦率地说,讲述的时候,我没有想到谁会是我的听众,也许我的听众就是那些如我母亲一样的人,也许我的听众就是我自己,我自己的故事,起初就是我的亲身经历,譬如《枯河》中那个遭受痛打的孩子,譬如《透明的红萝卜》中那个自始至终一言不发的孩子。我的确曾因为干过一件错事而受到过父亲的痛打,我也的确曾在桥梁工地上为铁匠师傅拉过风箱。当然,个人的经历无论多么奇特也不可能原封不动地写进小说,小说必须虚构,必须想象。很多朋友说《透明的红萝卜》是我最好的小说,对此我不反驳,也不认同,但我认为《透明的红萝卜》是我的作品中最有象征性、最意味深长的一部。那个浑身漆黑、具有超人的忍受痛苦的能力和超人的感受能力的孩子,是我全部小说的灵魂,尽管在后来的小说里,我写了很多的人物,但没有一个人物,比他更贴近我的灵魂。或者可以说,一个作家所塑造的若干人物中,总有一个领头的,这个沉默的孩子就是一个领头的,他一言不发,但却有力地领导着形形色色的人物,在高密东北乡这个舞台上,尽情地表演。

我最新的小说《蛙》中,就出现了我姑姑的形象。因为我获得诺贝尔奖,许多记者到她家采访,起初她还很耐心地回答提问,但很快便不胜其烦,跑到县城里她儿子家躲起来了。姑姑确实是我写《蛙》时的模特,但小说中的姑姑,与现实生活中的姑姑有着天壤之别。小说中的姑姑专横跋扈,有时简直像个女匪,现实中的姑姑和善开朗,是一个标准的贤妻良母。现实中的姑姑晚年生活幸福美满,小说中的姑姑到了晚年却因为心灵的巨大痛苦患上了失眠症,身披黑袍,像个幽灵一样在暗夜中游荡。我感谢姑姑的宽容,她没有因为我在小说中把她写成那样而生气;我也十分敬佩我姑姑的明智,她正确地理解了小说中人物与现实中人物的复杂关系。

母亲去世后,我悲痛万分,决定写一部书献给她。这就是那本《丰乳和肥臀》。因为胸有成竹,因为情感充盈,仅用了83天,我便写出了这部长达50万字的小说的初稿。

在《丰乳和肥臀》这本书里,我肆无忌惮地使用了与我母亲的亲身经历有关的素材,但书中的母亲情感方面的经历,则是虚构或取材于高密东北乡诸多母亲的经历。在这本书的卷前语上,我写下了“献给母亲在天之灵”的话,但这本书,实际上是献给天下母亲的,这是我狂妄的野心,就像我希望把小小的“高密东北乡”写成中国乃至世界的缩影一样。

作家的创作过程各有特色,我每本书的构思与灵感触发也都不尽相同。有的小说起源于梦境,譬如《透明的红萝卜》,有的小说则发端于现实生活中发生的事件——譬如《天堂的蒜薹之歌》。但无论是起源于梦境还是发端于现实,最后都必须和个人的经验相结合,才有可能变成一部具有鲜明个性的,用无数生动细节塑造出了典型人物的、语言丰富多彩、结构匠心独运的文学作品。有必要特别提及的是,在《天堂的蒜薹之歌》中,我让一个真正的说书人登场,并在书中扮演了十分重要的角色。我十分抱歉地使用了这个说书人真实姓名,当然,他在书中的所有行为都是虚构。在我的写作中,出现过多次这样的现象,写作之初,我使用他们的真实姓名,希望能借此获得一种亲近感,但作品完成之后,我想为他们改换姓名时却感到已经不可能了,因此

也发生过与我小说中人物同名者找到我父亲发泄不满的事情,我父亲替我向他们道歉,但同时又开导他们不要当真。我父亲说:“他在《红高粱》中,第一句就说‘我父亲这个土匪种’,我都不在意你们还在意什么?”

我在写作《天堂的蒜薹之歌》这类逼近社会现实的小说时,面对着的最大问题,其实不是我敢不敢对社会上的黑暗现象进行批评,而是这燃烧的激情和愤怒会让政治压倒文学,使这部小说变成一个社会事件的纪实报告。小说家是社会中人,他自然有自己的立场和观点,但小说家在写作时,必须站在人的立场上,把所有的人都当做人来写。只有这样,文学才能发端事件但超越事件,关心政治但大于政治。

可能是因为我经历过长期的艰难生活,使我对人性有较为深刻的了解。我知道真正的勇敢是什么,也明白真正的悲悯是什么。我知道,每个人心中都有一片难用是非善恶准确定性的朦胧地带,而这片地带,正是文学家施展才华的广阔天地。只要是准确地、生动地描写了这个充满矛盾的朦胧地带的作品,也就必然地超越了政治并具备了优秀文学的品质。

喋喋不休地讲述自己的作品是令人厌烦的,但我的人生是与我的作品紧密相连的,不讲作品,我感到无从下嘴,所以还得请各位原谅。

在我的早期作品中,我作为一个现代的说书人,是隐藏在文本背后的,但从《檀香的刑》这部小说开始,我终于从后台跳到了前台。如果说我早期的作品是自言自语,目无读者,从这本书开始,我感觉到自己是站在一个广场上,面对着许多听众,绘声绘色地讲述。这是世界小说的传统,更是中国小说的传统。我也曾积极地向西方的现代派小说学习,也曾经玩弄过形形色色的叙事花样,但我最终回归了传统。当然,这种回归,不是一成不变的回归,《檀香的刑》和之后的小说,是继承了中国古典小说传统又借鉴了西方小说技术的混合文本。小说领域的所谓创新,基本上都是这种混合的产物。不仅仅是本国文学传统与外国小说技巧的混合,也是小说与其他的艺术门类的混合,就像《檀香的刑》是与民间戏曲的混合,就像我早期的一些小说从美术、音乐、甚至杂技中汲取了营养一样。

对一个作家来说,最好的说话方式是写作。我该说的话都写进了我的作品里。用嘴说出的话随风而散,用笔写出的话永不磨灭。我希望你们能耐心地读一下我的书,当然,我没有资格强迫你们读我的书。即便你们读了我的书,我也不期望你们能改变对我的看法,世界上还没有一个作家,能让所有的读者都喜欢他。在当今这样的时代里,更是如此。

上世纪六十年代,我上小学三年级的时候,学校里组织我们去参观一个苦难展览,我们在老师的引领下放声大哭。为了能让老师看到我的表现,我舍不得擦去脸上的泪水。我看到有几位同学悄悄地将唾沫抹到脸上冒充泪水。我还看到在一片真哭假哭的同学之间,有一位同学,脸上没有一滴泪,嘴巴里没有一点声音,也没有用手掩面。他睁着大眼看着我们,眼睛里流露出惊讶或者是困惑的神情。事后,我向老师报告了这位同学的行为。为此,学校给了这位同学一个警告处分。

多年之后,当我因自己的告密向老师忏悔时,老师说,那天来找他说这件事的,有十几个同学。这位同学十几年前就已去世,每当想起他,我就深感歉疚。这件事让我悟到一个道理,那就是:当众人都哭时,应该允许有的人不哭。当哭成为一种表演时,更应该允许有的人不哭。

我再讲一个故事:三十多年前,我还在部队工作。有一天晚上,我在办公室看书,有一位老长官推门进来,看了一眼我对面的位置,自言自语道:“噢,没有人?”我随即站起来,高声说:“难道我不是人吗?”那位老长官被我顶得面红耳赤,尴尬而退。为此事,我洋洋得意了许久,以为自己是个英勇的斗士,但事过多年后,我却为此深感内疚。

请允许我讲最后一个故事,这是许多年前我爷爷讲给我听过的:有八个外出打工的泥瓦匠,为避一场暴风雨,躲进了一座破庙。外边的雷声一阵紧似一阵,一个个的火球,在庙门外滚来滚去,空中似乎还有吱吱的龙叫声。众人都胆战心惊,面如土色。有一个人说:“我们八个人中,必定一个人干过伤天害理的坏事,谁干过坏事,就自己走出庙接受惩罚吧,免得让好人受到牵连。”自然没有人愿意出去。又有人提议道:“既然大家都不想出去,那我们就将自己的草帽往外抛吧,谁的草帽被刮出庙门,就说明谁干了坏事,那就请他出去接受惩罚。”

于是大家就将自己的草帽往庙门外抛,七个人的草帽被刮回了庙内,只有一个人的草帽被卷了出去。大家就催这个人出去受罚,他自然不愿出去,众人便将他抬起来扔出了庙门。故事的结局我估计大家都猜到了——那个人刚被扔出庙门,那座破庙轰然坍塌。

我是一个讲故事的人。

因为讲故事我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

尊敬的国王、王后和王室成员,女士们先生们:

我想借这个机会,向诺奖基金会,向支持了诺贝尔奖的瑞典人民,表示崇高的敬意。要向瑞典皇家学院坚守自己信念的院士表示崇高的敬意和真挚的`感谢。我还要感谢那些把我的作品翻译成了世界很多语言的翻译家们。没有他们的创造性的劳动,文学只是各种语言的文学。正是因为有了他们的劳动,文学才可以变为世界的文学。

THE END
1.一二三四声调怎么区分(一二三四声调怎么区分图片)今天来给大家分享一下关于一二三四声调怎么区分的问题,以下是对此问题的归纳整理,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一二三四声调怎么区分 一二三四声调的区分:一声平,二声扬,三声拐弯,四下降。一声也叫阴平,二声也叫阳平,三声也叫上声,四声也叫去声。汉语中还存在着一种特殊声调,叫做轻声,有时也叫第五声,在汉语拼音中不标http://www.wengnai.com/html/741423.html
2.东北姥爷说的啥?不到十级东北话听不懂!东北姥爷说的啥?不到十级东北话听不懂!声明:虚构演绎,仅供娱乐黄丽搞笑小能手 河北 0 打开网易新闻 体验效果更佳当我出差提前回家,到家给媳妇一个惊喜,结果看到这一幕直接懵了 钓鱼的大锋子 1112跟贴 打开APP 讲真,是球网先动手的!!! 新媒体 打开APP 论背景音乐的重要性!! 新媒体 打开APP 旁边有个抢https://m.163.com/v/video/VOKLQ9KBS.html
3.对外汉语知识点整理(精选6篇)(三)声调 汉语声调是多少国家留学生的学习难点,主要存在的问题时:第二声上不去,第四声下不去,第三声不会拐弯。 2.举例说明对外汉语语音教学的方法有哪些。 (一)展示语音的技巧 ①声母、韵母的展示方法(1)板书展示。 (2)图表展示。声母表、韵母表、拼音卡片等 https://www.360wenmi.com/f/file7xl67t71.html
4.中国方言(二)哈——— 啥的意思,读二声,常见的有:你干哈呢? 睐悬——— 睐是扯的意思,睐悬就是讲耸人听闻的事、吹大牛 绷丁——— 经常的意思,如:你绷丁骂我! 二虎吧唧—— 缺心眼、冒冒失失的意思,也称虎了吧唧 好使——— 神通广大、顶用、能办事的意思,如:你到公安局好使不好使啊? 面———http://www.360doc.com/content/11/0709/15/2478227_132530899.shtml
5.魔法拼音国:可爱的韵母和声调酸石榴叔叔讲故事高音质在线试听酷狗音乐为您提供由酸石榴叔叔讲故事演唱的高清音质无损魔法拼音国:可爱的韵母和声调mp3在线听,听魔法拼音国:可爱的韵母和声调,只来酷狗音乐!https://www.kugou.com/mixsong/4ptboidf.html
6.汉语拼音中为什么有些没有标声调?2、亲属、称呼 亲戚 公公 婆婆 爷爷 奶奶 爸爸 妈妈 伯伯 叔叔 婶婶 姥爷 姥姥 舅舅 舅母 姑丈 姑姑 姨夫 姨姨 哥哥 姐姐 弟弟 妹妹 嫂子 姐夫 妹夫丈夫 男人 老婆 女人 妻子 内人 太太 爱人 丈人 丈母 儿子 闺女 孙子 外甥 孩子 娃娃 兄弟 弟兄 亲家 称呼 老爷 大爷 少爷 相公 先生 师傅 朋友祖宗 丫头 https://www.360doc.cn/article/38542489_650737997.html
7.失独者笛妈:这几年的眼泪,一缸水都装不下女儿出国前,笛妈陪女儿来北京,正是来八达岭陵园看姥爷。女儿打小儿跟姥爷亲,在姥爷碑前,女儿轻轻地说,姥爷啊,我要出国了,去美国读博士,您外孙女争气吧,等我回来再来看您。 从女儿的墓,走到姥爷的墓,只需要十多分钟。 “八达岭,寓意四通八达,不管从哪个方向回家,都方便,她会喜欢。”笛妈抽泣起来。 https://www.douban.com/note/236251676/
8.《童年乐事》阅读练习及答案12篇(全文)童年是一个尘封的月光宝盒,打开记忆的密码,那些早已泛黄却又透着几分新鲜的往事,争先恐后逶迤而来 那时,妈妈是村幼儿园孩子们最喜欢的老师,年轻漂亮活泼开朗,演过《红灯记》的她有一条小铁梅式的乌黑油亮的大辫子,我的头发自然也被梳成了麻花小辫,跑起来飞成两串麻花。近水楼台先得月,唱儿歌,跳舞,背唐诗,背https://www.99xueshu.com/w/fileo69eiq34.html
9.一条大河场院里飘荡着猪肉血肠的香味,过年的大幕在杀年猪的热闹声中拉开了序幕。用一支竹签在血肠上不同部位扎几下就知道血肠煮的火候出锅时机,年是真得要来了。 屋里院外,温情弥漫,唠唠家长里短…… 2017年日历扯下最后一页,标志着2017年一去不复返了,姥爷就是这样数天天,年复一年,日复一日…… https://www.meipian.cn/10setnvr
10.邯郸县方言词汇分析邯郸方言在声调上与普通话的差异,主要表现在调类、调值两个方 面,具体情况如下表。邯郸方言调类、调值表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入声普通话调值 55 35 214 51 - 邯郸方言调值 53 31 55 312 32 由上表可见,邯郸方言在声调上与普通话存在着明显差异,不仅保留了入声,在调值上也与普通话有较大出入。 语法相对于语音、语汇https://max.book118.com/html/2019/0331/7166043004002016.s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