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人物形象分类

鲁迅小说里的人物形象分析【内容提要】通过对历史小说中的人物分析,首先谈鲁迅先生“从‘我’做起”的写作特点:通过自己的视角来观察世界,同时表达自己的各种情绪和判断。

鲁迅从“自白”的自我剖析的形式开始,直截了当地切入了当时问题的最根本处,这样的写作也才可以称为“现实主义”的写作。

其次,从压迫者、革命者、帮闲、意志消沉的知识分子、受苦受难兼愚昧无知者、旧知识分子、善良人等7个方面举例分析鲁迅先生笔下生活在不同时代、不同阶层、不同环境中的人物形象。

【关键词】鲁迅小说人物形象分析一、鲁迅小说的出发点鲁迅先生一生著作很多,但是具体到小说上的数量却有限,《呐喊》、《彷徨》加上荒诞小说《故事新编》不过三部,二十来篇小说,而且都很薄,字数加起来还不如眼下的一部中等长度的长篇小说。

鲁迅小说数量虽然不多,但是其中涉及到的人物形象却不少。

说到底,小说是塑造人物形象的作品,通过人物形象的塑造,来表达作者自己的观点。

小说里的人物形象塑造得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一篇小说在艺术上的成熟度。

古今中外的好小说,一般都有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来支撑。

读者可以不注意一部小说的大段描写和议论,却可以印象深刻地记住某一个小说人物的特点。

一个成功的小说人物,可以穿透时空,从很远的地方走到我们面前。

这样的人物,甚至会掩盖小说人物的原型.最为典型的例子就是《三国演义》里的人物,因为塑造得生动成功,从而遮蔽了历史上的人物.《三国演义》的全称是《三国志通俗演义》,属于中国古代小说传统中的一个大门派“讲史”的一类,“讲史”的特点不是凭空去杜撰一个人物,而是拿历史上真有的人来说事。

小说的《三国演义》里,根据作者的谋篇布局的需要和故事叙述的进展,把《三国志》里的人物都加以了发挥,最典型的是奸雄“曹操”.我个人认为,作者之所以要把曹操塑造成一个“奸雄”,真正的目的是通过曹操来映衬“忠厚”的刘备。

他们是一矛一盾,谁也离不开谁。

鲁迅对这点有着清醒的认识,他很早就说过:“其实,曹操是一个很有本事的人,至少是一个英雄,我虽不是曹操一党,但无论如何,总是非常佩服他。

朝花夕拾鲁迅的人物形象1.鲁迅是谁?鲁迅,这个名字一提起,大家都知道是中国文学史上那位“文豪”,对吧?但说实话,鲁迅的形象可不只是个写作的“书呆子”,他可是个对社会现象有着敏锐洞察力的人物。

他的作品像一把锋利的刀,剖开了那个时代的种种伪善和愚昧,真是个“直言不讳”的典范。

1.1鲁迅的个性鲁迅的个性可真是复杂得很。

他不仅聪明,而且特别有情怀,常常在作品中流露出对社会底层人民的同情。

你看他的《呐喊》里,那个“阿Q”,真是让人心疼。

虽然阿Q时常自我安慰,但他内心深处对生活的渴望又让人忍不住想替他鸣不平。

鲁迅通过阿Q这个角色,像是在对社会发出一声无奈的叹息,既想批判,又想关怀,真是让人感受到他那颗赤诚的心。

1.2鲁迅的幽默感说到幽默,鲁迅可不是那种一味严肃的人。

他的作品里时常藏着一些俏皮的段子,像是一颗颗“笑弹”。

比如在《故事新编》中,他用古代的故事反映现实,有时候一句话就能让你捧腹大笑。

这种幽默感真是让人拍手叫好,既让人思考,又能轻松一笑,真是“两全其美”。

想象一下,如果他在现代,肯定会成为个“段子手”,微博一发,转发量肯定爆炸。

2.鲁迅的社会批判鲁迅不仅仅是个作家,还是个社会观察家。

他对社会问题的敏锐洞察,让人佩服。

他常常用犀利的笔触揭示社会的阴暗面,像是把那些藏在角落里的“黑暗”统统晒了出来。

这种勇气,真不是谁都能做到的。

很多人都怕触碰敏感话题,但鲁迅却像个“无畏的斗士”,不怕惹麻烦,敢于说真话,这种精神真是令人敬佩。

2.1鲁迅与当时的社会在鲁迅生活的那个年代,社会动荡不安,民众生活困苦。

他用自己的文字为那些无声的呐喊发声,帮助人们看到问题的本质。

比如在《狂人日记》中,他通过一个疯子的视角,揭示了人吃人的社会现实,简直就像是在对那些沉默的大多数说:“快醒醒吧!”这种勇气,真是让人想起“打铁还需自身硬”,他不仅敢于说,更是用作品来唤醒大众的良知。

鲁迅的人物形象总结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其人物形象总结如下:1.性格特点:鲁迅是一个直率、随和、善解人意、不死板、脾气好、有涵养、知识面广、勇敢和超群智慧的人。

他具有广阔的胸襟和可亲可敬的个性品质,跟普通人一样,拥有喜怒哀乐。

2.工作态度:在工作中,鲁迅非常勤恳认真。

比如在《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中,鲁迅讲过关于上学迟到的故事,后来他在桌子上刻了个“早”字,当作一生的座右铭。

鲁迅的写作也非常勤奋,是出了名的。

3.思想深度:在思想层面,鲁迅严谨、深邃、沉重、严厉、倔强、勇毅、果敢。

他的思想家的形象与普通人的生活紧密相连,他对于社会现象和人性的剖析深入骨髓。

4.文学创作:在文学创作上,鲁迅也有着非常高的成就。

他的作品如《狂人日记》中的“狂人”形象,是一种象征性的文化性格符号,是作者运用双层建构的特殊艺术方式塑造的具有“双象性”特点的艺术形象。

这种形象既有生理和心理病态的一面,同时又是一个叱咤风云的反封建的“精神界战士”、独醒的清醒者。

浅谈鲁迅小说中下层典型人物形象摘要:论文分析了鲁迅《呐喊》和《彷徨》两个小说集中三个下层典型人物形象,通过塑造这些下层典型人物形象展开了对当时全部的社会环境的描写,从而全面深刻地反映着当时的社会现实关系。

真正做到了个性与共性的统一,人物与环境的统一,“真实地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

关键词:下层、典型、人物形象、封建、环境鲁迅在小说中对人物的描写集中于对他们悲剧命运的揭示,表现出对下层被侮辱与被损害的“小人物”悲剧命运的深切同情,对扼杀他们的封建思想和封建伦理道德的强烈控诉,十分具有典型性,以下作着重探析。

一、辛亥革命前后愚弱农民奴性人格的典型——阿q《阿q正传》集中地描绘了阿q“精神胜利法”的各种表现。

他很穷,但却常常自夸:“我先前——比你阔得多了。

”“我的儿子会阔得多了!”他用架空的吹嘘,求得精神上的满足。

除做工外,没有人记得起阿q,但当别人说“阿q真能做”时,他不想想自己牛马般的生活,反而感到很高兴。

他头上长了癞头疮,闲人们撩他时,“口讷的他便骂,气力小的他便打”,打不过人家便“怒目而视”,或者说“你还不配”,仿佛他的癞头疮是一种光荣的标志。

他被人打了,吃了亏,但心里却想:“我总算被儿子打了。

”也就心满意足了。

精神胜利法被人识破后,闲人们抓住他的辫子逼着他说“人打畜牲”时,他连忙说“打虫豸,好不好?我是虫豸——还不放吗?”但闲人们并不放,仍旧让他在就近什么地方碰五六个响头。

他挨了打,受了辱,但立刻又想到自己是第一个能够自轻自贱的人,状元不也是第一个吗?于是他又觉得胜利了。

他挨了假洋鬼子的打,却转而欺侮小尼姑,如此等等,不一而足。

概括来说,阿q的“精神胜利法”就是夸耀过去,幻想未来,盲目的妄自尊大,自轻自贱,自欺欺人,对屈辱的健忘和向更弱者泄恨。

精神胜利法使得他不能正视自己的处境和地位,安于屈辱的奴隶生活和命运。

阿q精神胜利法的实质,是生活在封建社会最底层的广大民众奴性人格的集中表现。

它的产生根源:(1)就他自身来说,是政治上受压迫最大(连姓赵的权利都没有),经济上受剥削最重(被剥削到只剩下一条不能再脱的裤子),思想上受毒害最深和人格上受凌辱最惨;而他又孤立无援,目不识丁,主观盲目,瘦弱无力,他受压迫和凌辱而无力反抗,只好用自我麻痹的办法,在精神上寻求安慰。

浅谈鲁迅小说中的四种农民形象摘要:鲁迅弃医从文,首要目的是为了“立人”,更是更始社会。

我们从鲁迅的小说中可以发现,这些众多的农民形象概括起来有四类:第一类形象表现的是农民生活的每况愈下;第二类是愚昧麻木毫无反抗意识的农民形象;第三类具有较强的反抗意识,但最终还是逃不过悲剧命运的农民形象;第四类是生命被扭曲、被异化的农民形象。

本文将着重分析这这四类人物形象,感受他们辛酸而悲苦的生活,麻木而扭曲的灵魂,进而对造成这种局面的深刻社会根源进行思考。

在鲁迅的诸多小说创作中,有许多篇章是以农民为题材的。

这些作品描写了二十世纪初中国农民的生活和思想,以及他们的痛苦呻吟和挣扎,塑造出了许多真实的驰名世界的典型。

一、从《故乡》中闰土和杨二嫂的形象看农民生活的每况愈下(一)作者运用对比的写作手法,写了少年闰土和中年闰土,通过对比,写出了农村经济的日益凋敝和农民生活的日益贫困。

少年时期的闰土“紫色的圆脸,头戴一顶小毡帽,颈上套一个明晃晃的银项圈”。

小说中写他月夜手捏一把钢叉刺猹的情景,特别生动传神,他的聪明伶俐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这些都写出了少年闰土过着无忧无虑的童年生活。

然而随着帝国主义的侵略,中国进一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农村经济的日益破败,闰土发生了令人吃惊的变化。

他红活圆实的手,变得粗笨僵硬而且干裂,像松树皮了。

紫色的圆脸刻着又深又粗的皱纹,浑身瑟索着,完全失去了童年小英雄的风采,而变化最大的是他的精神,封建吃人的礼教、等级观念,严重地腐蚀了他的灵魂。

他饱受生活压迫,他不明白造成生活艰难的原因,只把希望寄托在香炉上,祈求神灵的保护,这足见闰土精神上的麻木不仁和农民生活的每况愈下。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人物形象人物形象:1、鲁迅:小时候的鲁迅是一个充满童真的孩子,热爱向往大自然,喜欢在大自然中寻找乐趣,不管是在百草园还是在三味书屋的后花园都可以证明这一点。

2、寿镜吾:鲁迅的老师寿镜吾是一个极方正、质朴、博学的人,深受鲁迅的爱戴。

在当时比较开明,不打骂学生;对学生既和蔼又严格。

但在封建社会里,他的教学内容,教学方式都是守旧的。

在文中,似乎很严厉,但他的戒尺不常用,可见他是一个严而不厉的人,再看他读书时候自我陶醉的样子,是慈祥的老师形象。

简介:《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鲁迅于1926年写的一篇童年妙趣生活的回忆性散文,此文被收入《朝花夕拾》。

全文描述了色调不同,情韵各异的两大景片:百草园和三味书屋。

如作品所暗示的,鲁迅对先生是“很恭敬”的,一开始便以简洁的线条描绘出他古朴的形象,接着,以肯定语句,介绍了他的品性。

在鲁迅的笔下,这位老先生似乎也并不太“严厉”,学生行礼,他在一旁“和蔼”地回拜,备有一条“戒尺”,定有“罚跪”的规则,但都不“常用”。

通常也只是“瞪几眼”,大声嚷道:“读书”。

鲁迅作品全部人物形象归纳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的伟大作家之一,他的作品塑造了许多丰富多彩的人物形象,展现了现代中国社会的残酷与无奈。

1.阿Q:阿Q是鲁迅最著名的人物形象之一,他是《阿Q正传》中的主角。

阿Q是一个具有典型小人物心态的形象,他虚伪、懦弱和自以为是,对自己的失败和挫折从不反思。

他的形象象征了中国旧社会中普通人的软弱和无力感。

参考内容:「我心里发了一点可怜,心中有一股腥风,往往真有些羞恼。

」(《阿Q正传》)2.梁启超:梁启超是鲁迅短篇小说《狂人日记》中的人物,他是一位知识分子,对社会愈发失望和绝望。

梁启超的形象体现了中国知识分子在现代社会面对激烈的思想斗争和社会变革时的尴尬和彷徨。

参考内容:“心中都有一团火,过不去”。

(《狂人日记》)3.许广平:许广平是鲁迅短篇小说《孔乙己》中的主角。

这个形象是一个身世贫寒、却憧憬着上层社会的人,他渴望得到一些社会地位和尊重,但最终却被社会和命运所辜负。

许广平的形象充满了讽刺和悲剧性。

参考内容:“欢乐是寄人篱下少年时的一种信心,但到了老年却失掉了。

”(《孔乙己》)4.车夫:鲁迅小说《药》中的车夫形象是中国辛亥革命时期的社会边际人物之一。

车夫是一个身体力行的奋斗者,他象征着中国底层人民对改变社会的渴望和努力。

这个形象展示了中国社会层级的不公和对革命的期望。

参考内容:“在城市的我们中间,又长出了一种新的千足虫,一切事情都由他们料理—车夫。

”(《药》)这仅仅是对部分鲁迅作品中人物形象的归纳和参考内容,鲁迅作品中还有很多其他的人物形象也是非常鲜明和真实的,如《热风》中的高明,《故乡》中的牛峰等等。

鲁迅通过刻画这些人物形象,展示了中国封建社会与现代化进程之间的矛盾、冲突和痛苦,深刻地揭示了人性的弱点与社会的问题。

这些形象虽然在年代久远的作品中出现,但至今仍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令人不得不深思。

彷徨中的人物形象分类摘要:一、引言二、彷徨中的人物形象概述1.主要人物2.次要人物三、彷徨中的人物形象分类1.悲剧性人物2.喜剧性人物3.中间性人物四、各类人物形象的特点及其在彷徨中的作用1.悲剧性人物2.喜剧性人物3.中间性人物五、结语正文:《彷徨》是鲁迅创作的一部短篇小说集,收录了他在这一时期创作的十四篇小说。

在这些小说中,鲁迅塑造了各类人物形象,有悲剧性的,喜剧性的,还有处于中间状态的。

这些人物形象不仅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众生相,也体现了鲁迅对人性的深刻洞察和无尽探索。

一、彷徨中的人物形象概述在《彷徨》中,鲁迅塑造了众多的人物形象,包括主要人物和次要人物。

这些人物形象各具特色,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二、彷徨中的人物形象分类1.悲剧性人物悲剧性人物是鲁迅在《彷徨》中着力塑造的一类人物。

他们的命运充满了悲剧色彩,通常是由于社会的压迫和自身的软弱而导致的悲剧。

这类人物在小说中占有重要地位,通过对他们命运的描绘,鲁迅展示了社会的黑暗和人性的悲剧。

2.喜剧性人物喜剧性人物在《彷徨》中数量相对较少,他们通常是通过夸张、讽刺等手法塑造出来的,用以揭示社会的丑恶和荒诞。

这类人物形象在小说中起到了调剂气氛、深化主题的作用。

3.中间性人物中间性人物是鲁迅在《彷徨》中塑造的又一类人物形象。

他们既不属于悲剧性人物,也不属于喜剧性人物,通常是一些普通人,他们的命运没有太大的戏剧性,但正是这些普通人的命运,反映了社会的普遍状况。

三、各类人物形象的特点及其在彷徨中的作用1.悲剧性人物悲剧性人物在《彷徨》中占有重要地位。

他们的命运充满了悲剧色彩,如《药》中的夏瑜,《孔乙己》中的孔乙己,他们的命运都是社会的压迫和人性的悲剧。

通过对这些人物命运的描绘,鲁迅展示了社会的黑暗和人性的悲剧。

2.喜剧性人物喜剧性人物在《彷徨》中数量相对较少,但起到了重要的调剂作用。

如《故事新编》中的阿Q,他的形象通过夸张、讽刺等手法塑造出来,揭示了社会的丑恶和荒诞。

鲁迅笔下人物形象1.阿Q。

阿Q是鲁迅创作的中篇小说《阿q正传》的主人公。

阿Q是贫苦农民,受尽剥削压迫。

他原以为革命就是造反,痛恨它,但当看到统治者在革命面前惊慌失措时,便要求参加革命,最终阿Q被杀。

阿Q有一个奇特的精神胜利法,那就是“在假想中克敌制胜”,比如作品写了他赢了许多钱,被人串通起来抢走了,而且自己还遭到毒打。

阿Q是一个穷人,他需要这些钱,怎么办?说钱被儿子拿去了不行,骂自己是虫豸不行,把自己当作老子也不行。

阿Q毕竟是精神胜利法的常胜将军,“他擎起右手,用力地在自己的脸上连打了两个嘴巴,热刺剌的有些疼;打完之后便心平气和起来,似乎打的是自己,被打的是别一个自己。

不久也就仿佛觉得是自己打了别个一般……”阿Q自己打了自己之后,脸上虽然还有些热辣辣的疼痛,但是因为打的是别人,于是便心满意足地睡了。

2.祥林嫂。

祥林嫂是鲁迅短篇小说《祝福》中虚构的人物。

是旧中国农村劳动妇女的典型。

辛亥革命前,早寡的祥林嫂听说婆婆要把她卖掉,连夜跑到鲁镇,来到鲁四老爷家帮佣,因不惜力气得到太太欢心。

不料又被婆婆把她抢走与贺老六成了亲。

贺老六忠厚善良,为凑钱还债累病而死,儿子也被狼吃掉,于是祥林嫂又回到鲁四老爷家。

她怕死后阎王分尸,把一年工钱拿去捐了土地庙门槛。

当她在祝福晚上兴冲冲端出供品时,鲁家的不平待遇又给予她重创,于是从此精神萎靡,做事心不在焉,被赶出去当了乞丐。

在一个祝福之夜,她死在了漫天风雪中。

《朝花夕拾》里面的人物形象《朝花夕拾》是鲁迅先生的一部著名散文集,其中的人物形象丰满、多样,以下为其中几个主要人物形象:1.长妈妈:长妈妈是鲁迅的童年回忆中有着很大篇幅和影响力的人。

她是一个平凡普通、地位低下、饶舌多事、不拘小格、迷信无知、淳朴善良、关心爱护、真诚热情、乐于助人、关心孩子的人。

2.范爱农:范爱农是一个内心爱国,有进步的思想,追求自由平等,但因为长期受到封建思想及封建主义的压迫,无法表达内心的新青年。

3.藤野先生:藤野先生是一位日本医学教授,因为表现出平等待人的态度,关心弱国子民的学业,所以他朴素而伟大的人格令人肃然起敬。

4.寿镜吾:寿镜吾是鲁迅的老师,为人公正博学,要求严格却不古板,鲁迅十分尊重他。

5.衍太太:衍太太是一个非常自私自利、内心非常坏的人,她经常教唆鲁迅去干一些不好的事,是鲁迅非常讨厌的一个人。

6.父亲:鲁迅对父亲的感情是非常深沉的,父亲对他是严厉的,同时也是慈爱的,而鲁迅也为在父亲临死前叫醒他的行为非常后悔愧疚。

这些人物形象生动地展现了当时社会的各种风貌和人物性格,为读者提供了丰富的思考和感悟空间。

鲁迅作品全部人物归纳摘要:1.鲁迅作品中的人物分类2.鲁迅作品中的主要人物介绍3.鲁迅作品人物的特点及影响正文:一、鲁迅作品中的人物分类鲁迅作为我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其作品丰富多样,人物形象繁多。

从其作品中,我们可以将人物大致归纳为以下几类:1.农民:如《阿Q正传》中的阿Q;2.小市民:如《孔乙己》中的孔乙己;3.知识分子:如《药》中的夏瑜;4.革命者:如《祝福》中的祥林嫂;5.其他:如《无常》中的无常等。

二、鲁迅作品中的主要人物介绍1.阿Q:是鲁迅作品中最为著名的人物之一,代表了我国农民阶层的困境和悲哀。

他的“精神胜利法”让人既同情又感慨。

2.孔乙己:是鲁迅笔下的小市民代表,他的孤独与清高,以及对知识的追求,都让人深感敬佩。

4.祥林嫂:是鲁迅笔下的革命者形象,她的反抗精神和对社会不公的抗争,都体现了鲁迅对革命者的敬意。

5.无常:是鲁迅作品中的其他类人物代表,他的形象神秘而富有哲学意味,让人深思。

三、鲁迅作品人物的特点及影响鲁迅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无论哪一类,都充满了鲜明的个性和深刻的社会意义。

他们有的代表了社会的弱势群体,有的代表了社会的进步力量,有的则代表了社会的阻碍因素。

这些人物形象的塑造,不仅展示了鲁迅深厚的人文关怀,也展示了他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洞察和独特见解。

鲁迅作品全部人物归纳鲁迅,原名周樟寿,是中国现代著名的文化思想家、革命家、作家。

他的作品笔触犀利,深入剖析社会现象,对中国社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在他的作品中,塑造了许多鲜明而丰富的人物形象。

本文将对鲁迅作品中的全部人物进行归纳梳理,以期更好地理解他的创作思想和文学艺术之美。

一、《狂人日记》系列人物归纳1.狂人:狂人是鲁迅作品中一个具有突破传统观念与道德束缚的形象。

他代表了鲁迅对封建社会约束和压抑的反抗精神。

2.科举一等功:科举一等功是一个具有讽刺意味的角色,他通过鲜明的形象揭示了科举制度的虚伪与世俗。

3.财神:财神是寄托人民渴望富裕与繁荣的形象,也是对社会贫富差距的讽刺。

二、《阿Q正传》系列人物归纳1.阿Q:阿Q是鲁迅作品中最为著名的人物之一,他是一个农民,同时也是一个具有自嘲和悲观情绪的形象。

他的形象揭示了社会对底层群体的压迫和歧视。

2.老头子:老头子是一个具有封建传统意识的形象,他代表着封建社会对底层民众的残酷和不公。

3.陈涉:陈涉是一个典型的革命者形象,他以反抗封建制度为己任,代表着鲁迅对社会变革的呼唤。

4.讨债人:讨债人是鲁迅作品中的一个复仇者形象,他以残忍的手段为社会不公平主导的阶级进行报复。

三、《药》系列人物归纳1.老黄:老黄是一个社会底层人物的代表,在社会的沉重压力下生活,最终选择自杀。

2.阿念:阿念是老黄的女儿,她的生活境遇揭示了社会对妇女的压迫和剥削。

3.医生:医生代表着社会中只关心个人利益而对他人苦难充耳不闻的冷漠态度。

四、《孔乙己》系列人物归纳1.孔乙己:孔乙己是一个天生被边缘化的形象,他的悲惨命运揭示了社会对底层人物的无情。

2.饭店老板:饭店老板是一个尖刻和贪婪的角色,他代表了社会对底层人物的经济剥削。

3.游客们:游客们是孔乙己作为艺人的观众,他们以冷漠和嘲笑的态度看待孔乙己的表演。

试论鲁迅小说中的知识分子形象鲁迅的小说主要塑造了两类人物形象,一类是辗转于社会底层,受尽压迫和蹂躏的贫苦农民,另一类则是命运多舛、穷困潦倒的知识分子。

对这两类人物,鲁迅表示的同情和给予的批评尽管在程度上有所不同,但基本认识和态度是一致的。

但主要是显示了知识分子自身的弱点和缺点,即追求功名、个人奋斗、脱离群众、软弱动摇等,鲁迅刻画他们,就是要指出知识分子必须彻底改造。

努力和工农群众相结合,作者对他们的态度虽有同情,但主要是批评。

一、鲁迅在自己作品中描写知识分子的社会环境鲁迅在自己的作品中用那么多的篇幅来描写知识分子,对他们的痛苦生活和不幸的命运表现出极大的关心,决非出于偶然。

他对知识分子问题显出很大的兴趣,对知识分子倾注巨大的热情,有着深刻的社会原因。

就鲁迅进行小说创作的前前后后,中国社会正经历着巨大的变动。

资产阶级所领导的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发展,导致了清王朝的覆亡。

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转眼间成为过去,人们被压抑的承重心情很自然地感到一时的轻松。

但是,兴奋的心情并不等于客观现实,资产阶级革命由于没有触动旧社会的根基,原有的社会问题并没有解决。

即如孔乙己的生活出路问题,科举制的废除,取仕的道路完全断绝,他们就丧失了仅有的一点支持自己活下去的力量,然而孔乙己们的悲剧命运在辛亥革命之后毕竟并未成为过去,相反,还是当时社会生活中较为普遍的现象。

《朝花夕拾》中人物形象《朝花夕拾》中人物形象:作者的保姆(长妈妈)、恩师(藤野先生)、朋友(范爱农)、父亲的邻居(衍太太)、作者儿时的私塾老师(寿镜吾)、作者的父。

1、保姆长妈妈阿长是鲁迅儿时的保姆,她睡相不好、喜欢切切察察,而且还踩踏死鲁迅喜爱的隐鼠,这些都使鲁迅对她感到厌烦,但是当她真诚善良的一面表现出来时,如送给鲁迅心心念念的《山海经》,鲁迅不禁心生敬意和感激。

阿长是封建社会下一个典型的农村劳动妇女,她粗壮耐劳,真诚善良。

2、藤野先生藤野先生是鲁迅留学日本期间极为尊敬的一位良师。

他不修边幅,但治学严谨。

这些高尚的品质一直激励着鲁迅勇往直前。

3、范爱农范爱农是当时社会充满爱国情怀的一群小知识分子的形象代表,他们的命运起伏与时代的发展紧密相连,经历了对黑暗的不满、对革命的期待以及对革命的失望的心路历程,社会的迫害、生活的窘迫又将他们逼入绝境。

4、父亲鲁迅塑造的“父亲”形象似乎不近人情,与现实有些出入,主要是为表达主题而设置。

父亲利用孩子爱玩的天性强迫孩子背书,使孩子深受打击,留下心理阴影,从而揭示了封建家长制对于儿童天性的压制和摧残。

5、衍太太衍太太给鲁迅看不健康的画,唆使鲁迅偷母亲的首饰变卖。

而衍太太自己的孩子顽皮弄脏了自己的衣服,衍太太却是要打骂的。

鲁迅表面上赞扬她,实际心中却是鄙视衍太太的,因为这是个自私自利、多嘴多舌、喜欢使坏的妇人。

6、寿镜吾寿镜吾是方正、质朴、博学、严而不厉,是鲁迅先生颇为敬畏之人。

鲁迅作品全部人物归纳摘要:一、前言-简述鲁迅作品的广泛影响二、鲁迅作品中的主要人物类型1.农民形象-阿Q-祥林嫂-闰土2.知识分子形象-孔乙己-范爱农-吕纬甫3.市民形象-鲁镇众人-葛藤凹居民三、各类人物特点及社会意义1.农民形象-自卑心理-受压迫地位-传统观念束缚2.知识分子形象-悲剧命运-矛盾心理-社会责任与个人困境3.市民形象-冷漠与势利-贪婪与自私-道德沦丧四、鲁迅塑造人物的现实主义手法1.生动鲜明的人物个性2.社会环境与人物性格的关系3.寓意深刻,反映时代特征五、结论-总结鲁迅作品人物塑造的艺术成就及其在我国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正文:鲁迅作品以其深刻的社会洞察力和卓越的艺术表现力在我国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本文将对鲁迅作品中的全部人物进行归纳和分析。

鲁迅作品中的主要人物类型可以分为三类:农民形象、知识分子形象和市民形象。

首先,鲁迅作品中的农民形象具有代表性,如阿Q、祥林嫂和闰土等。

这些农民形象揭示了当时农民的自卑心理、受压迫地位以及传统观念的束缚。

鲁迅通过对农民形象的刻画,深刻地反映了当时中国社会的现实状况。

其次,鲁迅作品中的知识分子形象也颇具特色,包括孔乙己、范爱农和吕纬甫等。

这些人物形象反映了知识分子的悲剧命运、矛盾心理以及社会责任与个人困境之间的冲突。

通过这些知识分子形象的塑造,鲁迅表达了知识分子的命运抉择以及对社会的深刻思考。

再者,鲁迅作品中的市民形象同样引人注目,如鲁镇众人、葛藤凹居民等。

这些市民形象具有冷漠与势利、贪婪与自私、道德沦丧等特点。

鲁迅通过对市民形象的刻画,揭示了当时市民阶层的道德沦丧和社会风气的败坏。

鲁迅作品中的每一个人物都有其独特的寓意,反映出时代特征。

这些人物形象在我国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综上所述,鲁迅作品中的各类人物形象鲜明、特点突出,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

目录引言(2)一、觉醒的革新者和叛逆者——狂人和疯子(2)二、封建科举制的殉葬品——孔乙己和陈士成(4)三、封建主义的卫道士形象——四铭和高尔础(5)四、由叛逆而趋于彷徨,消沉的人物形象——吕纬甫和魏连殳(7)五、盲目追求个性解放,爱情幸福的悲剧者——子君和涓生(9)结论(11)主要参考文献(1)摘要鲁迅是我国现当代文学的奠基人。

他的作品大多是揭露当时社会的黑暗,主要作品有小说集《呐喊》、《彷徨》。

在这些作品中,鲁迅塑造了五种不同的类型的知识分子形象。

他们虽由于所受教育和自身经历各不相同,生活和结局很不一样,但他们命运大致相同,几乎都十分凄苦,在贫病和屈辱中悲惨死去的亦有其人。

本文着重分析以下五类知识分子形象及他们的文化意义:第一类是最先觉醒的革新者和叛逆者——狂人和疯子。

第二类是封建科举制的殉葬品——孔乙己和陈士成。

第三类是封建主义的卫道士形象——四铭和高尔础。

第四类是由叛逆而趋于彷徨,消沉的人物形象——吕纬甫和魏连殳。

第五类是盲目追求个性解放,爱情幸福的悲剧者——子君和涓生。

关键词:鲁迅;知识分子;觉醒;封建卫道士;形象类型;文化意义论鲁迅作品中知识分子的形象及意义引言无论是现代还是当代,对鲁迅先生小说形象的研究从没间断过,鲁迅先生以其不羁的性格、超人的文笔描写了许多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尤其以知识分子的形象最为显明。

在本论文中主要对鲁迅小说中的知识分子形象进行分析并阐述人物形象的意义。

纵观鲁迅先生的小说中的知识分子形象,大概可以分为以下五大类型:第一类是最先觉醒的革新者和叛逆者——狂人和疯子。

一、最先觉醒的革新者和叛逆者——狂人和疯子(一)已经觉醒的“狂人”《狂人日记》中的“狂人”远没有想到“放火”,他的斗争手段是说理,诉诸人们的理性和良知。

鲁迅小说的人物分类鲁迅小说的人物分类鲁迅先生在塑造的小说人物身上,寄托了自己的理想。

这样的人物形象,甚至会掩盖小说人物的原型。

最为典型的例子就是《三国演义》,因为人物形象塑造得生动成功,后世的人习惯性地就用小说里的三国人物形象,来理解和想像三国中的历史人物了。

鲁迅先生一生小说的数量不多,《呐喊》、《彷徨》加上荒诞历史小说《故事新编》,不过是三部,二十来篇小说,而且都很薄,字数加起来恐怕还不及当下下的一部中等长度的长篇小说。

但是其中涉及到的人物形象却不少,并且个个鲜活生动,个性鲜明,令人过目难忘。

笔者试着按照自己的理解,将鲁迅先生小说中的人物进行了分类。

第一类人物:压迫者。

《离婚》里的“七大人”,《祝福》里的鲁四老爷、《风波》里的赵七爷等、《阿Q正传》中的举人老爷。

有趣的是,这些人大多姓“赵”。

分辨起来也非常容易,他们识字,有财产,地位高,说话牛逼。

鲁迅对于这类人物的鄙视和憎恶是显而易见的。

他们的“权威”和他们代表的旧时代、旧文化,一直是鲁迅不遗余力鞭挞的对象。

第二类人物:革命者。

《药》里的夏瑜最为典型。

但似乎鲁迅对夏瑜这样的革命者有些犹豫,因为他能够感受到这些革命者的热血,但是却看不到他们的努力的回报。

正因为如此,鲁迅在《药》里给夏瑜的坟加上一个花环,也算是一种自我鼓励了。

在《狂人日记》和《长明灯》里,“狂人”和“他(吹长明灯的人)”,鲁迅同样赋予他们很大的勇气。

“狂人”直截了当地抨击吃人的“封建”历史,有着气吞山河的勇武;《长明灯》里的“他”一定要吹到“吉光屯”的长明灯,也显出一种相当大的毅力和果决。

而在那些守旧的人的心里,他们正是标准的“狂人”——精神病患者。

第三类人物:帮闲者。

在鲁迅的小说里,帮闲是一个重要的群体,他们无处不在,像苍蝇一样嗡嗡到处乱响,让人心烦,但又挥之不去。

《阿Q正传》里“未庄的闲人们”,《明天》里的“红鼻子老拱”和“蓝皮阿五”,《药》里的“驼背五少爷”、“花白胡子”,《祝福》里的“卫老婆子”,《长明灯》里的“方头”、“三角脸”、“阔亭”、“庄七光”等,都是闲人。

1、闰土:少年闰土是鲁迅先生笔下的一个朴实、健康、活泼、机灵、勇敢的农村少年的形象,作者在文中闰土给"我"讲的看瓜刺猹、雪地捕鸟、海边拾贝、看跳鱼儿等几件事来表现闰土的特点,表现了闰土丰富的知识,和宽阔的眼界。

中年闰土却成了一个神情麻木、寡言少语的人。

2、祥林嫂:辛亥革命前,早寡的祥林嫂听说婆婆要把她卖掉,连夜跑到鲁四老爷家帮佣。

贺老六为凑钱还债累病而死,儿子也被狼吃掉,于是祥林嫂又回到鲁四老爷家。

3、阿Q:阿Q是一个从物质到精神都受到严重戕害的农民形象。

他生活在社会最底层,受尽压迫和屈辱,但他不能正视自己被压迫的悲惨地位,反而自我安慰,即使是在受污辱甚至要被杀头的情况下,他也以为自己是精神上的"胜利者"。

后来人们就常把阿Q作为这种用假想的胜利来自我安慰的"精神胜利法"的代称。

4、孔乙己:孔乙己在封建腐朽思想和科举制度毒害下,精神上迂腐不堪,麻木不仁,生活上四体不勤,穷困潦倒,在人们的嘲笑戏谑中混度时日,最后被封建地主阶级所吞噬的悲惨形象。

篇幅不长,但是深刻揭露了当时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精神的毒害和封建制度“吃人”的本质。

具有强烈的反封建意义。

1.权势者的形象《阿Q正传》中的赵太爷、《祝福》中的鲁四老爷、《离婚》中的七大人等封建地主阶级的代表人都属于这一类。

在中国封建社会里,他们是一些有权有势的“阔人”,是中国这场大的“人肉筵宴”的享用者。

封建的传统和伦理道德在本质上是维护他们的利益的,他们也自觉地维护着这种传统及其伦理道德规范。

可以说,他们与传统伦理道德本质层次上是一致的,他们的精神特征也体现了封建传统的本质。

首先,传统的封建伦理道德是漠视人、压抑个性,只把人当作封建统治者的工具看待;体现在这些人物身上,就是他们内心深处对人的冷酷无情。

如在《祝福》中,祥林嫂曾是鲁四老爷家一个不计报酬、不惜体力的好女佣,但当她在祝福时节死去时,鲁四老爷却没有一丝真诚的同情,反而因祝福时死人不吉利而骂她是“谬种”;在《孔乙己》中,孔乙己因穷困潦倒而偷了丁举人的笔墨纸砚小物件,被丁举人吊起来打,打了大半夜,打折了腿……这类的权势者行为都被周围人视为理所当然,这恰恰说明了他们的行为是得到封建伦理道德支持的,并且体现了这种道德的本质。

其次,他们的冷酷无情一旦被封建伦理道德的面纱罩起来,其虚伪性也便表现出来了。

他们一个个都是道貌岸然的,实际上却是一些最自私、狭隘、冷酷的人。

在《阿Q正传》中,赵太爷对阿Q的剥夺到了连他身上一件破布衫都不放过的底部;在《祝福》中,祥林嫂被婆家人像牲口般抢走、卖掉,对此,鲁四老爷也无动于衷,而对失去一件淘箩却极为关心。

他们一向以社会主人的面目出现在人们面前,但他们的理想却“是纯粹兽性方面的欲望的满足——威福、子女、玉帛”(热风随感录五十九圣武)他们是一些没有任何真诚的精神信仰、社会观念和政治信念的人物。

《风波》中的赵七爷,辛亥革命一来便把辫子盘在了头顶上,张勋复辟时又急忙放下来,待到张勋复辟失败后,又盘上了辫子;《阿Q正传》中的赵太爷在辛亥革命胜利之后,立刻回转头巴结革命党人,其目的无非是保住自己的威福、子女和玉帛。

第三,鲁迅站在时代的高度揭露和讽刺了这类人物的腐朽性。

他们蛮横而又愚昧,冷酷、虚伪、陈腐是他们的三大特征,也是传统封建伦理道德的三个本质特征。

2.卫道士的形象《肥皂》中的四铭、《高老夫子》中的高老夫子等封建知识分子的代表人物都属于这一类。

这类人物的主要特征便是对人、对己的虚伪性。

《肥皂》中的四铭因为自己对一个求乞的“孝女”起了淫心便反过头来大骂新学、大骂女学生。

《高老夫子》中的高老夫子到贤良女校教课只是为了去看女学生;课未教好,受到嘲笑,便又回来大骂新式教育。

他们的虚伪和权势者的虚伪是同样的,都根植于封建伦理道德自身的虚伪性。

“存天理,灭人欲”是封建道德的基本信条,而人欲是不可能被根除的,这种道德的维护者便只有把自己的欲望巧妙地掩盖起来,这就使他们不可能不是虚伪的。

3.社会群体的形象《示众》中的群体形象,《孔乙己》中嘲笑孔乙己的人,《祝福》中的柳妈、短工等,《长明灯》中的阔亭、灰四婶等,《药》中的茶客们等以群体形式出现的人物都属于这一类。

这些人的主要特点是愚昧。

就其表现来看,传统道德的冷酷、虚伪、陈腐也都体现了出来,但这也主要是由于他们的愚昧。

《示众》中的那些看客们,纷纷扬扬地来看热闹,但他们看的是什么,为什么看,连他们自己都不知道。

在《药》中,夏瑜为社会牺牲,而那些看客们却根本不能理解,认为他是“疯了”。

《长明灯》中的村民,极力反对吹熄长明灯,但为什么不能吹,他们连想都不想……这类人完全是传统的奴隶,他们的思想观念不是从自己现实生活的经验中总结出来,不是自己人生追求的结果,而是盲目地追随着一代一代传承下来的旧观念。

他们在盲目中害人又害己,不自觉地维护着封建传统和封建统治者的统治。

4.被侮辱与被损害者的形象这一类形象占着中心位置,是多数小说的主人公。

他们是被吃者。

他们无权、无势、无钱,政治经济地位低下,在封建等级制的大厦中居底层。

对这些人,传统的伦理道德连最起码的人格尊严和人生权利都剥夺殆尽。

他们是无辜的,多数还具有淳朴善良的品德;但他们又同时是愚昧麻木的,认识不到自己悲剧命运的真正根源。

因而,这类人物最基本的特点是在愚昧麻木中被吃掉。

其中又可分为三种类型。

首先是贫苦农民和小市民的典型形象。

华老栓、闰土、阿Q、《风波》中的七斤都属于这种类型。

他们没有文化,思想愚昧麻木,但是鲁迅以深刻的同情描写了他们的悲剧命运。

如闰土勤劳善良,但是在“多子、饥荒、苛税,兵、匪、官、绅”的重重压迫下,过着极为困苦的生活。

更加可悲的是,他不了解自己悲剧命运的根源,看不到任何摆脱自己悲剧命运的实际出路,只好在封建迷信和偶像崇拜中寻求精神上的慰藉。

由于传统伦理道德观念的束缚,他根本没有与人平等的意识与要求,甚至在自己少年时的朋友面前也终于叫了一声老爷。

他们的悲剧处境和精神麻木同样使鲁迅感到极端痛苦,他对他们的同情是深广的。

其次是中国传统妇女的悲剧典型。

《明天》《祝福》《离婚》可以视为描写中国传统妇女悲剧命运的三部曲。

在中国封建社会,妇女除受一般劳苦群众所受的压迫之外,还受着男权社会的压迫,夫权是套在她们身上的一副沉重的枷锁。

女性不被当作独立的人来看待,她们不应该具有独立的政治经济和社会权利,她们属于丈夫。

《明天》中的单四嫂子便是这样一个悲苦的守节妇女。

她死了丈夫以后连小宝的命也没保住,精神世界一片空虚。

在她面前,无休无尽的明天意味着什么?鲁迅悲哀的向人们提出了对于守节妇女来说的重要问题。

而《祝福》中的祥林嫂则为没有守节受到了残酷的肉体和精神的惩罚。

祥林嫂并非不想为自己的丈夫守节,但她自己没有选择的权利。

祥林嫂在精神上是坚韧的,她具有很强的耐苦力,勤劳、淳朴;但即使这样,她也没有逃脱自己的悲剧命运。

《离婚》中的爱姑看来是很有反抗性的,但她反抗的并不是旧的婚姻制度本身,她全凭娘家的一点势力敢于反抗公婆,一遇到七大人的正颜厉色额,她的反抗性就化为泡影了。

最终,她还是被丈夫一家逐出了家门。

鲁迅对中国传统妇女悲剧命运的表现的深刻性在于,他始终是从封建的婚姻制度和昏乱的妇女观来探讨并表现妇女命运的,这比那些从单纯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上来诉述妇女的不公平待遇的作品具有更丰富、更深刻的文化内涵。

第三十下层旧知识分子的典型。

孔乙己、《白光》陈士诚就属于这一类的悲剧典型。

他们是科举制度和封建等级观念的牺牲品。

由于中国传统教育轻视社会生产和实际技能,灌输的只是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一套治人之术。

因此,当无法爬到统治者地位的时候,这类人便成为社会上的废人。

而由于人情的浇薄,人们非但不会同情这类人的悲剧处境,反而会予以无情的嘲弄和奚落。

5.觉醒者的形象狂人、夏瑜、我、吕纬甫、魏连役、《长明灯》疯子、《头发的故事》N先生,都可归于这一类。

在近现代社会,由于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和撞击,这批知识分子开始觉醒,有了自己的独立社会追求和人生追求,但他们仍必须生活在一个世代相传的吃人社会中,暂时无力改变,这个系统却能摧毁他们刚刚萌生的追求,毁灭他们的生命力。

《狂人日记》整个情节发展都建立在这样一个思想基础上——知识者的觉醒程度与他在社会的孤立程度成正比。

狂人越是深刻的感到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越是极力反抗,周围的人越是把他视为一个不值得理解和同情的疯子。

当他完全失望于自己改造环境的行动,感到只能顺应现实的要求时,他的病也痊愈了。

狂人的命运深刻体现了当时觉醒知识分子的悲哀——“人醒了无路可走”《在酒楼上》《孤独者》《伤逝》则是现实地表现了觉醒者悲剧的力作。

《在酒楼上》吕纬甫原先是拔掉神像胡子、整日议论改革中国方案的热情有为的青年;但一步入社会,他的改革热情便慢慢被销蚀了。

为了生活,为了亲人之间的那点温情,他不得不步步退让,最终变成了一个敷敷衍衍、模模糊糊的人,失去了同封建传统战斗的勇气。

《孤独者》魏不甘于被冷落和被歧视的地位,向整个社会进行报复,但这种报复也代表着他的失败,他不得不屈服于周围社会的价值观念,以上等人的姿态玩弄下等人。

《伤逝》中子君和涓生只是希望获得婚姻的自主和爱情的自由,但整个社会的腐朽却毁掉了爱情的绿洲。

子君首先陷入了平庸的家务劳动和小市民的荣辱斗争中,涓生也终因人生艰难失去了轻松自由的心境。

他们都有自己个人的弱点,封建传统在他们的性格上也打下了深深的烙印,但他们到底是当时极少数觉醒了的知识分子中的一员。

他们开始追求新的社会理想和人生理想,但他们却失败了。

他们失败的主要原因不在于他们自身,而在于整个社会思想环境的保守和落后。

鲁迅通过他们的悲剧所要表现的重心在于,整个社会思想环境不改变,个别人的理想追求是不可能实现的,个人的改造与社会的改造总是彼此连带在一起。

THE END
1.鲁四老爷是个怎样的人  传统的观点认为鲁四老爷是一个自私,冷漠,封建卫道者;甚至被看做是逼死祥林嫂的刽子手。本文中,开篇作者描写的第一个场景就是“我”回到鲁镇后前往鲁四老爷家情景。在这个场景中,作者写鲁四老爷“是一个讲理学的老监生”,又“大骂新党和康有为”。  整篇小说作者没有https://zhidao.baidu.com/question/444259344119220884.html
2.鲁迅《祝福》主要内容是什么“我”并不是鲁迅,而是鲁迅虚构的一个具有进步思想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形象。“我”有反封建的思想倾向,憎恶鲁四老爷,同情祥林嫂,但又软弱无能,无力给祥林嫂以帮助。在结构上,“我”起着线索作用,是祥林嫂悲剧的见证人。 3鲁迅简介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字豫山,后改字豫才,浙江绍兴人http://m.chusan.com/zhongkao/183565.html
3.鲁迅《祝福》教学水天一苇就是这样一个执意诚心维护封建思想封建礼教的妇人,却被封建卫道士被封建礼教残忍害死,可见封建思想的腐朽、反动与罪恶。小说正是通过塑造人物形象,借助人物命运来反映社会现实的。 (二)鲁四老爷:讲理学的老监生、封建卫道士。守旧、残忍、顽固。 “鲁四老爷……是一个讲理学的老监生……大骂其新党。” https://blog.sina.com.cn/s/blog_5f82fb580102z6hz.html
4.鲁智深人物形象分析8篇(全文)如何分析鲁智深形象?首先要教给学生一般分析人物形象的方法:身份+性格、精神+事例阐述。怎样概括人物性格,可以考虑从正面角度:人物描写(外貌、语言、动作、神态、心理)、人物所做的事;侧面角度:作者和他人的评价、环境烘托这两个方面加以提炼概括。要整体阅读,全面发现有关人物形象的信息,注意人物所处的环境(自然环境https://www.99xueshu.com/w/fileg7ghxu1b.html
5.简析《祝福》中鲁四老爷形象的典型意义。简析《祝福》中鲁四老爷形象的典型意义。 正确答案 小说《祝福》是一篇思想内容深刻,人物形象鲜明的优秀作品。除祥林嫂,作品还描写了一些次要人物,鲁四老爷就是其中性格最为突出的一个。在作品中,鲁四老爷是封建地主阶级的代表人物,作品着中揭露了他的顽固保守、冷酷自私而又极端虚伪的思想性格。他是儒家的忠实信徒,https://www.examk.com/p/1418700443.html
6.鲁迅小说中的人物形象(精选十篇)在这些形象中,赵贵翁是压迫者,跟《阿Q正传》里的“赵太爷”是一党的,他们代表了封建时代的权威和压迫力,说话有不容置疑的权威性。在这里,我们可以首先给鲁迅小说里的人物分类为第一种:压迫者。《阿Q正传》里的举人老爷、《离婚》里的“七大人”、《祝福》里的鲁四老爷、《**》里的赵七爷等。有趣的是,这些https://www.360wenmi.com/f/cnkey5p2352c.html
7.小说阅读题型及答题角度总结①情节上,“花瓷细腰鼓”是小说的线索。(2分)鲁老师的生活,眉间坊人所受到的感染和熏陶,鲁老师后人的出现,所有的情节都与之有关,“花瓷细腰鼓”串联各相关情节,使得情节紧湊聚焦。 ②形象和手法上:有利于塑造人物形象。“花瓷细腰鼓”暗示鲁老师身世不凡;击鼓念经的场景 http://www.360doc.com/content/12/0121/07/1597421_977812956.shtml
8.探析鲁迅的《祝福》中,祥林嫂的人生为何如此悲剧?康有为祝福祥林嫂阿由此可见鲁四老爷并不知道辛亥革命的真正领导人是孙中山先生,这也恰恰说明了辛亥革命的局限性,就连人民都不知道革命的领导人是谁。 其二,是通过鲁四老爷的身份来进一步地说明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在鲁镇,鲁四老爷也算是有头有脸的人物,可是就连鲁四老爷都弄不清楚革命的领导人,更不用说其他的鲁镇人民了。 https://3g.163.com/dy/article/HAN4LSCB0543L3KF.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