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的老师寿镜吾,你真的了解他吗?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寿镜吾方正

在课本里学到过鲁迅《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朋友们想必还有些印象。

在教学参考书里,寿镜吾老先生往往被解读为百草园的践踏者和腐朽的封建教育走卒的形象。

中学老师通常认为,寿镜吾老先生不自觉地为旧制度效劳,是旧教育制度的忠实执行者。他不懂得少年儿童的心理,他没有像长妈妈那样能够抓住儿童的心,他也没有像闰土的父亲那样耐心诚恳地回答儿童提出的问题,而是不看教育对象的心理特点,拒绝学生的提问,混灭他们的求知欲,这些都是错误的教学态度与教学方法。

长久以来,都把鲁迅写寿镜吾读书的情景,视为封建教育走卒空虚苍白的说教的穷形尽相。

重读鲁迅,笔者不由发现,鲁迅先生对百草园固然喜爱,对三味书屋又何尝不是深情绵绵?

鲁迅对长妈妈和闰土一往情深,对寿镜吾先生又何尝不是敬重有加?

那么,寿镜吾老先生是否被我们长期''误读''着呢?

一、寿镜吾是一位''极方正、质朴、博学''的人

寿镜吾,名怀鉴,号镜湖,清道光二十九年八月初八(公历1849年9月24日)生于绍兴,是鲁迅的启蒙老师、三味书屋业主兼教授,他性格耿直,品行端正,在绍兴城里有口皆碑。

寿镜吾极为痛恨侵略中国的列强,一生不愿用外国货,不穿洋服。他非常节俭,夏天只备一件夏布衣衫,挂在墙上,与两个儿子共穿。

寿镜吾老先生学问渊博,厌恶功名,忠实遵守父训,立志不当官,自二十岁中了秀才以后就再也没有去应试,而是坐馆授徒,从此便是六十年。在当时,这种遁世退却、不合浊流的态度是可贵的,联系''三味书屋''的命名,便很能看出老先生正直的品格。

这对于他的学生,如后来成为反封建的猛士的鲁迅先生,影响颇为深远。

二、鲁迅一生对寿镜吾先生十分敬重

三味书屋只收学生八个,非常严格,要经熟人介绍,寿先生上门目测、同意了,才可以来读书。

鲁迅对三味书屋的求学生涯是非常珍惜、充满好感的,学习十分用功,因此成绩非常优异。寿先生很看重鲁迅,而鲁迅在寿先生的辛勤教诲下,古典文学知识越来越扎实,文化素养也越来越高。

鲁迅对三味书屋的教书先生——寿镜吾老先生,更是一生中满怀敬意、关系亲密,鲁迅说:''我对他很恭敬,因为我早听到,他是本城中极方正,质朴,博学的人。''

自1897年离开三味书屋后,鲁迅''和他保持着经常的联系:寿镜吾亲送陈年米至周家''(周建人)。鲁迅去南京、东京等地求学后,每次回绍兴时,都会去拜见寿镜吾先生。即使是1906年鲁迅奉母命回家与朱安完婚,在绍兴只逗留了四天,鲁迅还是抽空去探望了年逾花甲的寿镜吾先生。

寿镜吾的孙子寿宁先生曾回忆:''鲁迅每年春节前,总是用'大红八行笺'给我祖父写'拜年信',都是恭恭正正的小楷,以'镜吾夫子大人函丈,敬禀者'为开头,以'敬请福安'为结尾,下具'受业周树人顿首百拜'之类的话。''

1926年,鲁迅写就《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时,寿镜吾先生还健在,但已是77岁的暮年老人了。

因此,鲁迅不太可能在自己的作品中表达三味书屋生活的痛苦,更不可能讽刺一位当时还在世的、他一生都非常敬重的恩师。

三、《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丝毫没有批判寿先生之意

1、从情感看,《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前后两部分的情感是一致的。

一切文学皆人学。

分析作品,我们首先要研究作者和作者所处的环境。《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写于1926年9月,当时鲁迅已经46岁。而此时年轻的女学生许广平走进了她的生活,两人不久就碰撞出爱情的火花。联系鲁迅当时生活背景,我们不难看出,《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鲁迅写给自己挚爱的女人许广平看的,是一个男人写给自己恋人的絮语,是46岁的鲁迅清理自己的人生历程、消除内心苦闷的一种情感释放与心灵慰籍的文字。

无论是百草园生活,还是三味书屋生活,作者都是以一种愉快与诗意的语调,叙述自己小时侯读书生涯的趣事,贯穿全文的是一种欢快、温馨的情感,是一致、和谐、统一的。

2、从内容看,《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对寿镜吾先生是持肯定态度的。

鲁迅在文中写道''第二次行礼时,先生便和蔼地在一旁答礼。……我对他很恭敬,因为我早就听到,他是本城中极方正,质朴,博学的人。''

寿先生''不常用戒尺'',''不常有罚跪的规则'',连孔子的牌位也没有,从侧面反映了他的宽厚和蔼和开明,以及鲁迅对他的尊敬,又何来批判寿先生之意?

文中更令人感叹的是寿镜吾与学生一同读书的情景:

''先生自己也念书。后来,我们的声音低下去了,静下去了,只有他还大声朗读着:'铁如意,指挥倜傥,一坐皆惊呢;﹏﹏金叵罗,颠倒淋漓噫,千杯未醉嗬﹏﹏'''''铁如意,指挥倜傥,一坐皆惊呢﹏﹏'';金叵罗,颠倒淋漓噫,千杯未醉嗬﹏﹏''

这段念词出自清人刘翰的《李克用置酒三垂岗赋》,引文中声浪号表声音起伏,持续不断''噫''、''嗬''指念书时加在句尾用来加强感情的声音,意思是:拿着铁如意,指挥比划,潇洒自如。用金杯喝酒,痛快淋漓,喝得很多而未醉。

这样一个可爱的小老头、老文人,又如何是封建余孽,要被批判并踏上一万只脚呢?

THE END
1.这才是鲁迅先生的真名言名句11. “人类的悲欢并不相通,我只觉得他们吵闹。”——《而已集·小杂感》 12. “不满足是向上的车轮。”——《不满》 13. “友谊是两颗心真诚相待,而不是一颗心对另一颗心的敲打。”——《鲁迅杂文选》 14. “哈儿狗往往比它的主人更严厉。”——《论“费厄泼赖”应该缓行》 https://www.bilibili.com/read/cv40094855
2.五四时期鲁迅对封建孝道的批判五四时期鲁迅对封建孝道的批判 鲁迅先生在他的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里,以狂人之语,辛辣的文字,一针见血地戳穿了封建伦理道德"吃人"的本质,发出了打倒吃人礼教的强烈呼声.在<狂人日记>中他写道: 作者: 李桂梅 作者单位: 湖南师大公管学院 刊名: 湖湘论坛 英文刊名: HUXIANG FORUM 年,卷(期): 2003 16(https://www.unjs.com/lunwenzhaiyao/zhexuezongjiaolunwen/20100711142631_246979.html
3.鲁迅对封建文化的批判首先,简要谈谈鲁迅在传统批判中的态度: 在近代中国快速变迁的情境中,传统文化模式不再配合,古老的法则不再适用,鲁迅不得不开始“走异路、逃异地”,这实际上就是一种向传统文化模式告别的姿态和宣言。就鲁迅而言,尽管他(包括胡适、周作人、刘半农等)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了深入的、卓有成效的研究和总结,如他的《中国https://www.douban.com/group/topic/1123895/
4.鲁迅先生的讽刺艺术(精选三篇)且不说丁举人如何歹毒,只要看一看人们的势利眼,你便会明白鲁迅写这篇文章的用意了。一根棍子打折了孔乙己的腿,将他送进了坟墓。其目的在于讽刺这样的读书人,之所以有这样的下场在于批判封建科举制度。有权势的丁举人是科举制度造就的。一个沿着科举阶梯爬上去的读书人,凶狠毒辣地残害爬不上去的读书人,这一事实本身就https://www.360wenmi.com/f/cnkey47gj1bi.html
5.鲁迅先生对民间文学素材的创造性运用摘要:鲁迅先生作为一代文豪,真正关注人本身,因而深入人民大众,其对民间文学素材进行了创造性的运用,批判国民的弱点与病态,旨在“揭出痛苦,引起疗救的注意”,启迪蒙昧,实现“立人”,进而实现“立国”,使国家独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他的“立人”思想不仅在五四新时期起到思想解放的作用,而且在如今现代化发展的迅猛浪潮http://www.qccia.com/womedia/2021/0601/13507.html
6.鲁迅对日本军国主义的批判——还先生一个公道并以此纪念抗战胜利事实迫使鲁迅从梦想中惊醒:要推翻腐败的清政府,首先必须唤醒沉睡的国民。为了挽救民族的危亡,鲁迅决定弃医从文,投入到革命的文艺宣传中去。 二、鲁迅对日本侵华言行的批判 鲁迅留学日本,整整七年半。这一时期是他人生旅程的重要驿站,也是他一生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起点。如果不是在日本时期所见所闻的孕育,周树人不会成https://usx.ihwrm.com/index/article/articleinfo.html?doc_id=1326473
7.余华对鲁迅批判封建文化精神的继承与探索摘要:余华是先锋文学的代表作家,其20世纪80年代的作品通过病态、暴力与死亡叙事去剖析人性的丑恶,其中人伦血缘关系是他切入叙事的关键,这与鲁迅《狂人日记》等作品中通过解构血缘秩序批判封建文化的思想一脉相承。20世纪90年代后,余华逐渐摆脱了先锋时期对于现实世界的决绝态度,从暴力书写转向了对伦理关系的温情叙述,并在https://www.fx361.com/page/2021/1004/8917254.shtml
8.鲁迅先生对二十四孝图的态度是什么鲁迅对二十四孝图是批判的态度;孝是应有的,但后来的一些劣根性的人渐渐篡改了孝的本性,就出来24孝图这样的代表,这是封建君主制度下的人制造出的产物,所以,鲁迅先生是借24孝图批封建制度,民族劣根性。 扩展资料: 作品鉴赏: 此文章从当时的儿童读物谈起,忆述儿时阅读《二十四孝图》的感受,揭示封建孝道的虚伪和残https://xue.baidu.com/okam/pages/strategy-tp/index?strategyId=138482694308124&source=natural
9.鲁迅的理性批判鲁迅先生出生于一个相对富裕的书香世家,经历了社会大变革和家族的世道中落,接受着中国旧私塾教育,在日本留学受到各种歧视,也感受到优秀教师的鼓舞关心,受革命浪潮的影响最终投笔弃医,将文字化为利剑抨击旧社会,反对守旧势力,但他的文章却不仅有理性的批判,也蕴含着温馨的回忆。 https://www.meipian.cn/3xuyxzlg
10.楼宇烈论文——五四时期批判封建旧道德的历史意义本文试图回顾与分析五四时期批判封建旧道德这一侧面,以为今天继续彻底地批判封建旧道德观念、树立共产主义新道德风尚的历史借鉴。 一 五四时期在反对封建旧道德斗争中有广泛社会影响的代表人物,有陈独秀、吴虞、鲁迅、李大钊等人。其中尤以李大钊、鲁迅对封建旧道德的批判最为深刻透彻。 http://www.guoxue.com/discord/louyl/002.htm
11.鲁迅朝花夕拾推荐理由(精选15篇)初中时期,每册书上都有鲁迅的课文,最常见的是他的散文集朝花夕拾。那时老师教授给我们的是鲁迅先生对封建旧制度、旧道德的讽刺和批判,但重读这本书,我感受到更多的是鲁迅先生对童年的怀念。 关于《朝花夕拾》,鲁迅先生说:“这些文章都是从‘记忆’中抄出来的‘回忆文’。”它是鲁迅先生在受到政府的压迫、“学者”https://3g.yjbys.com/jiuyezhidao/fanwen/qitafanwen/1209898.html
12.《朝花夕拾》中考考点整理④《无常》文章在回忆无常的时候,时不时加进几句对现实所谓正人君子的讽刺,揭露了“鬼有 情,而人无情”的社会现实。 读未来百家号 读未来: 3 页 ⑤《五猖会》批判封建教育对儿童天性的压制和摧残。 三、人物形象 《朝花夕拾》中出现的 五个主要人物 ,是作者的保姆(长妈妈)、恩师(藤野先生)、朋友(范 https://www.360doc.cn/article/73819181_1052432841.html
13.需立足于“人”的整体性——纪念鲁迅先生诞辰140周年“五四”新文化运动中,科学被视为改造中国最重要的指引,鲁迅受邀加入这场运动后写作的第一篇文章即著名的《狂人日记》。在吴虞《吃人与礼教》(1919)的影响下,这篇小说长期被认为反映了对封建礼教“吃人”的控诉。事实上,《狂人日记》并不限于批判,鲁迅还提出了塑造“真的人”的理想,这个理想体现出了鲁迅对科https://www.ecnu.edu.cn/info/1095/5801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