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0日下午,长郡中学伍果平老师在高二年级1504班执教了一堂语文教研活动公开课——《装在套子中的人》。伍老师这堂课在梳理情节的基础上,集中鉴赏评价小说中的“别里科夫”形象,在深刻研讨人物形象之后,最终挖掘出小说的主题。伍老师的课堂设计环环相扣,层层深入,主要采用问题驱动,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其中既有文本分析,又有质疑释疑,还有横向与《祝福》等小说中的人物的对比鉴赏。整堂课,伍老师从容自如,幽默又不失冷静,适当给予学生指引点拨,但却引而不发,完全把课堂主动权放归学生,听任学生自流。
总之,伍老师的课堂张弛有度,奔放而隽永,非常符合新课标的教学要求,充分展现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探究能力。
【教学流程】
一、导入
在世界文学史上,有许许多多经典型人物形象活在人们的心中,虽然是虚构的艺术形象,却跟生活在我们身边的人一样有许多相似特点,所以,我们读小说,读小说中的人物其实就是在读我们的生活,我们品味人物的时候,其实就是在感悟人生。昨天我们已经上了《装在套子里的人》第一课时,解决了字词问题和熟悉了本文情节及主要内容,今天我们重点分析别里科夫人物形象。
二、分析人物形象
引子:小说三要素是什么?(人物、情节、环境),其中最重要的是?(人物)。小说中描写人物的方法有哪些?(语言、肖像、动作、心理)。
1、读文本
①请同学们快速默读课文,把课文中描写别里科夫语言、肖像、动作、心理的词语或句子划出来,划出来后请学生分组互相讨论:我发现了一个什么样的别里科夫?注意:请从课本中找根据,(师可以主动下台询问每组同学)。
②引导生分析人物(紧扣文本,生找出来时要生读出来或所在组一起读出来)。
以下描写仅供参考:
肖像:P108段“打了雨伞,…….华连卡”
P105段“他没精打采脸色苍白”
P9第1段2-5行(封闭隔绝自己)。
环境:P105.1“卧室挺小,活像一只箱子,床上挂帐子”
P105.2“房里又热又闷风推着关紧的门,炉子里嗡嗡地叫”
语言:“千万别闹出什么乱子”
P1114段“这是怎么回事……”P1120段“……正人君子”
心理、动作(略)
2、辨形象
我是一名教师,我对现实世界有着强烈的不满,人们都太不守规矩了,这样不安定的社会,国家怎样长治久安?我也不是只会说说的人,我曾经劝说过他们,不要违反规定,违反纪律,要做一个正直的人,当老师就是要有师德,当教士就要守吃素的规定。但是他们不仅无视我的劝诫,甚至还嘲笑我,说我是沙皇专制统治的“卫道士”,其实我只是一个眼睛里揉不得沙子的人,我受够了,我要喊冤,求在座各位小朋友为我做主,替我说几句公道话!(PPT展示)
你们说了这么多别里科夫的缺点,是不是他真的十恶不赦呢?但有同学要为别里科夫打抱不平,要为别里科夫说句公道话,说别里科夫不是沙皇专制统治的“卫道士”,你赞同这个观点吗?赞同的请说明理由,不赞同的,也请说明理由。
提供学生的观点,仅供参考:
别里科夫不是沙皇专制统治的“卫道士”:
①别里科夫是生活在众人中的一个扭曲者的形象,小丑式的人物,他被人冷落,甚至嘲弄。漫画事件,被推下楼,华连卡的“哈哈哈!”足以说明这一点,他的不幸是那个社会的悲哀,那一群人的笑不能简单理解为一种健康的笑,就连年轻人都失去了同情与关爱,更说明沙皇专制统治的罪恶。
②别里科夫连自己尊严都不保,哪里还是什么沙皇封建统治的卫道士,他是不折不扣的“牺牲品”,“可怜虫”→雨鞋、雨伞,晴朗天气暖和棉大衣,一上床拉过被子蒙上脑袋,房里又热又闷,厨房里传来叹息声。作者真正目的的是否定整个社会,沙皇统治阶级不会用这么一个无用的别里科夫作为自己代理人。
③决定结婚“P106段倒1尝试走出套子”,尝试接受新生活,但被扼杀
④P1232段语言描写,也反映别里科夫光明正大。
3、深质疑
(1)提出你对课文中和别里科夫人物形象有关的疑问、见解,与你同组的同学们讨论解决。
(2)如果你还有问题没有找到答案。——请教全班同学(PPT展示)
(自主合作探究)我们通过读文本、辨形象两个环节对别里科夫有了初步的了解,但同学们一定还有疑问没解决,没关系,请你们提出对课文中和别里科夫人物形象有关的问题,四个人一组互相讨论,一起合作解决,如果讨论之后,还有问题没有找到答案,待会再请教全班同学。
A、别里科夫死因(自杀、他杀)
B、课后习题第二题。
自主思考是可贵的
合作探究是快乐的
发现问题是重要的(PPT展示)
4、人物比较鉴赏
《祝福》和《装在套子里的人》你认为别里科夫和《祝福》中的哪一个人物最有可比性?请谈谈他们的异同。
参考观点:与鲁四老爷比较
5、深入思考
别里科夫与华连卡的“恋爱”故事有什么深刻的意义?
“恋爱”故事的深刻意义:华连卡是一个开朗乐观热情大方富有朝气的女孩,她有新思想、热爱新事物、向往新生活。别里科夫与她谈恋爱,说明别里科夫这类守旧胆小反动的人也试图走出套子,摆脱困境。但旧思想、旧观念、旧制度根深蒂固,他们是不可能走出套子的。6、明主题
“有过这样的事么?”他惊异地笑着说,就像旁听着别人的故事一样。他什么也不记得了。
全然忘却,毫无怨恨,又有什么宽恕之可言呢?我还能希求什么呢?我的心只得沉重着。
现在,故乡的春天又在这异地的空中了,既给我久经逝去的儿时的回忆,而一并也带着无可把握的悲哀。我倒不如躲到肃杀的严冬中去罢,——但是,四面又明明是严冬,正给我非常的寒威和冷气。----鲁迅《风筝》(PPT展示)
别里科夫这类人是病态的沙皇专制社会的产物,从这类人身上我们看到的是19世纪末俄罗斯人民真实的精神状态:畏惧专制权威远离理性思索庸俗苟活求安
专制权威的存在
苟活求安的奴性
新生生活的向往(PPT展示)
三、课文总结
别里科夫的性格:既是沙皇专制制度的鹰犬,又是其牺牲品;既是凶恶可怕的卫道士,又是不堪一击的可怜虫。
由批判现实主义思考,别里科夫这类人是病态的沙皇专制社会的产物;由心灵现实主义思考,我们看到的则是19世纪末俄罗斯民众真实的精神状态——畏惧专制权威,远离理性思索,庸俗无聊,苟活求安。
【教学后记】
这堂课是《装在套子中的人》第二课时,教学目标主要定位在分析文本,进行人物鉴赏。希望在结合文本深挖人物形象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水到渠成完成对小说主题的认知。整堂课的所有教学流程,我都秉持教师引导,学生主导的方式,抛出问题,适当点拨,带领学生小组合作,自主探究,质疑析疑,自主总结。事实上,整堂课学生的思路比我预期的要开放许多,在分析人物形像,形象质疑,人物形象对比鉴赏时,学生能够一分为二,辩证看待,不仅能结合背景、结合文本,还能够跳出历史延伸当下的社会现实,更宏观地去鉴赏评价小说中的人物,最后小组研讨给出的结论大大出乎我的预料,给了许多的惊喜。因此,更加坚持以为,课堂应该给学生最大的自由,老师能够引而不发,才能听任学生自流,才能让课堂在自由中碰撞出迷人的思想火花!真正达到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的境界。
【课后点评】
评价一:伍老师的课很放松,很自由,老师给了学生足够的主动权。
评价二:整堂课抓注别里科夫这一个人物深挖,有质疑,也有横向比较鉴赏,在课文的基础上拓延很宽,学生的思路在老师的引导下,也打得很开,个别同学口头表达已然是一篇有理有据的人物赏析小论文了,确实令人惊叹。
评价三:伍老师课堂所有问题,全部由分小组讨论,由学生自作合作探究,伍老师对学生表现的点评精辟,表扬及时,能发现学生亮点,准确总结提升学生的观点。
评价四:伍老师教态亲和有魅力,很能调动课堂气氛,问题设计浅入深出,但个人认为“为别里科夫的鸣冤”这一人物分析教学环节设计有值得商榷的地方,这样设计会不会让学生在人物鉴赏时,不自觉偏离主题,超越文本,过分自我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