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学习、工作中,我们很多时候都会有考试,接触到试题,通过试题可以检测参试者所掌握的知识和技能。什么样的试题才是科学规范的试题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成考高起点语文试题及答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24分,每小题4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A.恶心厌恶恶贯满盈
B.模型模样模棱两可
C.剥削瘦削削足适履
D.荷花荷载荷枪实弹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不胫而走旁证博引即往开来
B.鞭辟入里变本加厉瑕瑜互见
C.轻歌曼舞始作勇者一愁莫展
D.以逸代劳谈笑风生变换莫测
3.依次填入下面句子中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①地球生物圈是自然界经过长期________形成的,它是人类生命活动的基础。
②终身教育改变了学校教育的功能,毕业证的获得并不意味着学习的________。
③舟曲地区多处山洪________,空前的泥石流灾害使人民生命财产蒙受巨大损失。
A.演化终止暴发B.演化中止爆发
C.变化终止爆发D.变化中止暴发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毕业后,同学们虽然天各一方,不能常常见面,但是一直都藕断丝连,彼此牵挂。
B.老师强调,班委成员之间要注意团结协作,要在分庭抗礼中共同推进班集体发展。
C.竞争对手的公司成立较晚,却后来居上,迅速占领的技术市场,真可谓祸起萧墙。
D.在这次国际杂技邀请赛中,中国队参赛选手又拿出了不少令观众拍案叫绝的作品。
5.下列句子有语病的一项是
A.由于在交通路口设置了“非机动车禁驶区”,机动车就可以免受非机动车的干扰,从
而加快行车速度。
B.国际社会普遍认为,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将成为人类走出人口剧增、资源枯竭、环
境恶化困境的重要选择。
C.如果美术工作者看不到儿童自身发展的主动性,过早地让他们接受专业绘画知识,
那么就会变成束缚儿童发展的枷锁。
人才提供专门的资金支持政策。
6.在下面横线处填入短语和句子,顺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天空还是一片浅蓝,颜色很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果然,稍微过了一会儿,在那个地方出现了太阳的小半边脸,红是真红,却没有亮光。
这个太阳就好像负着重荷似地一步一步、慢慢地努力上升,到了最后,终于冲破了云霞,
完全跳出了海面,颜色红得非常可爱,一刹那间,这个深红的圆东西,忽然发出了夺目
的亮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它旁边的云片也突然有了光彩
②转眼间天边出现了一道红霞,慢慢地在扩大它的范围,加强它的亮光
③射得人眼睛发痛
④我知道太阳要从那里升起来了,便不转眼得望着那个地方
A.①③②④B.②③①④C.②④③①D.①④②③
二、(16分,每小题4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7~10题。
陆龟蒙《治家子言》中说:“吾祖始铸田器,岁东作必大售。”意思是他的祖辈是做农具的,每年春耕开始的时候,农具销量很大。有意思的是,文中的“东作”释为“春耕生产”。其实,不仅仅“东作”是“春耕”,在中国人的心目中,“东”这个方位词总是与“春”这个季节词联系在一起的。比如,在中国古代诗词中,“春风”就总是被说成是“东风”,像“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还有“飒飒东风细雨来,芙蓉塘外有轻雷”,更有“东风随春归,发我枝上花”等,简直就是东风的解释了。
为什么在中国“东”这个方位词总是可以替换“春”这个季节词这是中国的季风气候使然。简单地说,春夏来临,太阳很快地把热容量小的大陆晒热,陆地上的空气受热膨胀变轻而上升,气压变低;海洋由于热容量大,升温较慢,与同一时段的大陆比,海洋上气压相对较高,因此海洋上的空气向大陆流动。秋冬以后,这个过程正好相反,所谓季风就是指这样一年中方向有规律转变的海洋与大陆之间的大范围的空气流动。中国的东面是浩瀚的太平洋,西面是亚洲内陆。春天,有季风从东面或东南而来,因此,东风也就可以包含春风的意思。
但是仅仅这样说,还忽略了一个问题。因为东南西北这些地理方位词,都关涉到叙述者的位置。对有的人而言是东,但对另外的人来说却是西,南北亦然。对中国东部,尤其是中原地区而言,春天的风是从东面或东南面的大海吹来的,但是对于中国其他地区而言,季风或从西南的印度洋吹来,或从西北的北冰洋和大西洋吹来,因此春风就不应该是东风。另外,东南季风势力也有限,只能吹到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巴颜喀拉山-冈底斯山一线,此线以西,春风也都与东无关。东南季风吹到的内陆最深处,正是中国的农牧分界线。由此可见,中国人把春风叫东风是中原人的视角占有了话语主导权。就文化而言,中原地区农耕民族的文化是中国的主流文化,因此中原地区的视角就成了全中国的视角,并影响到中国人称春风为东风。在语言中,凡是涉及地理方位的词,都有一个话语权的问题,以谁的角度叙述,谁的视角方位词流行,就看谁的影响力大。
7.阅读第一段文字,下列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陆龟蒙将“东作”注释为“春耕生产”,这表明中国古代很重视农业生产。
B.在当代文化背景下,“东”与“春”的密切联系表现在生活中的各个领域。
C.作者列举中国古代诗词的例子意在表明,“东风”常常可以指代“春风”。
D.“东风随春归”意思是东风随春天而至,所以作者说可以用东风解释春风。
A.因为海洋的热容量总是比陆地大,所以空气总要从海洋流向陆地。
B.从总体来看,中国的气候受太平洋、印度洋及北冰洋的影响很大。
C.东南西北等地理方位的具体确认,是通过叙述者的位置来确定的。
D.在中国,大兴安岭、阴山、及冈底斯山等,是有标志意义的地理名词。
9.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方位词“东”总是与季节词“春”互相替代,这是中国文化中特有的现象。
B.亚洲内陆河太平洋在热容量上的差异,使中国的东南季风出现在春夏期间。
C.在古代中国,如果不掌握主导话语权,东南西北的方位指代就没办法明确。
D.受东南季风的影响,农耕民族的文化逐步成为了古代中国社会的主流文化。
10.对于中国人把“春风”叫“东风”的原因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B.中原在地域辽阔的中国,长久拥有主导话语权。
C.西南季风以及西北季风对中国气候的影响微乎其微。
D.受农耕文化以及气候的影响,“东风”的说法比较广泛。
三、(25分)
阅读下面的`现代文,完成11~14题。
她是我的同学李昕的母亲,我们只有过一面之缘。那次开家长会,来了五六十位家长,我们几个女生负责接待。十三四岁的女孩子实在不懂得如何接待大人,只是把家长迎进来、让座位、倒茶水,稍有空闲,便凑在一起交头接耳、传递新闻。我清楚地记得,其中有一条是“李昕的妈妈是北京人,说话和咱们不一样,特别好听”。
我顺着她们的指点看过去:那是一位身材高挑的女性,衣着和发式都很普通,容貌也算不上漂亮。不过,她坐在那里就是显得与众不同,她偏偏没有说话,正在认真倾听另一位家长的高谈阔论。我们用幼稚的眼光结合自己掌握的词汇得出了一个一致的结论——所以家长中,李昕的妈妈最有风度。
有一个女生倒水回来,脸颊红红的,她急切地问道:“你们猜,我倒水时,李昕的妈妈说什么”还不等我们猜,她就迫不及待地补充说:“李昕的妈妈说,谢谢。”
我们几个人面面相觑——20年前,在那样一个边远的小县城,我们当中有谁用过,听见过“谢谢”没有。有谁仅仅为倒一点点水这样的小事情说过“谢谢”,当然更没有。“谢谢”,这在当时的我们听起来,是一个多么新鲜、多么温暖的词语啊!
醒过神儿来,女生们的倒水热情空前高涨,大家都争着抢着去拿壶。另一个女生回来报告说:“是呀,我听见了,李昕的妈妈说:谢谢。”那是一个面色苍白的女生,激动使她的脸色变得红润起来,一脸的害羞表情。
等轮到我了,我忽然觉得心跳得厉害。李昕妈妈面前的水杯已经满了,我听见她轻轻地说了一句:“不用了。”但我还是坚持着往里倒了一点儿,好在也没有溢出来。我清晰地听见她说:“谢谢。”我的脸“腾”地一下红了,摇摇头就匆匆走开了——那时,我还不会说“不客气”。
那次家长会后,瘦瘦高高的李昕成了我们女生羡慕的对象。大家都在想,他的家庭应该是怎样的幸福啊!
20年过去了,曾经窃窃私语的女孩子们大概都已经为人母了,不知道她们会不会像我现在一样,在某一个特定的时刻,回想起那位仅有一面之缘的女性。但是,我知道,她们和我一样,从那时起,就在学着使用那个词语,学着使用那一类“有温度的词语”。
的确,词语是有温度的,就像我每每经历的一样,这是我人生中至深的体味。
12.文中说,“李昕的妈妈最有风度”,如何理解这句话中“风度”一词的含义(6分)
13.结合文意,概括作者对“有温度的词语”认识的三个阶段。(6分)
14.联系社会生活,说说“有温度的词语”有哪些方面的作用。(7分)
四、(25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17题。
庚寅冬,予自小港欲入蛟川城,命小奚①以木简②束③书从。时西日沉山,晚烟萦树,望城二里许。因问渡者:“尚可得南门开否”渡者熟视小奚,应曰:“徐行之,尚开也,速进则阖。”予愠为戏。趋行及半,小奚仆,束断书崩,啼未即起,理书就束,而前门已牡下④矣。予爽然,思渡者言近道。天下之以躁急自败,穷暮而无所归宿者,其犹是也夫其犹是也夫!
【注】①小奚:这里指小书童。②木简:木板。③束:捆绑。后文的两个“束”是名词,为“绳索”之意。④牡下:上锁。牡,门闩,锁簧。
15.把文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6.根据文意,渡者“熟视小奚”,注意到了什么他为什么会作出“速进则阖”的推测(6分)
17.作者反思渡者的话,得出了怎样的结论(6分)
阅读下面古诗,完成18~19题。
早梅
齐已
万木冻欲折,孤根暖独回。
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
风递幽香出,禽窥素艳来。
明年如应律,先发望春台。
18.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表现早梅特点的(5分)
19.诗人咏早梅,寄托了怎样的情感(4分)
五、作文(60分)
参考答案和评分参考
1.C2.B3.A4.D5.C6.C
二、现代文阅读(每题4分,共16分)
7.C8.A9.B10.C
三、现代文阅读(共25分)
11.(6分)
①引出下文对二十年前经历的回忆。
②表明“谢谢”一类的词语给人以温暖。
③与结尾的“至深”呼应,表明体味的真实性。
(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12.(6分)
虽然外表平常普通,但其言行举止有一种与众不同的优雅气质。
(意思对即可)
13.(6分)
从未经验偶然接触学着使用
(每点2分,顺序不能颠倒)
14.(7分)
①体现说话者的素养;②给人以亲切和温暖;③增进情感交流;④和谐社会人际关系
(答对1点给2分,答对2点给4分,答对3点给7分,另有答案合理者,也可)
四、古代诗文阅读(共25分)
15.(4分)
于是问船夫:“还能够赶上南城大门开么”
16.(6分)
渡者注意到小奚“以木简束书从”;(3分)
如果“速进”,可能会“束断书崩”,延误行程。(3分)
17.(6分)
躁急自败,欲速不达。
18.(5分)
从三个方面表现了早梅的特点:品性耐寒,香气清幽,颜色素雅。
(答对1点给1分,答对2点给2分,答对3点给5分,意思对即可)
19.(4分)
希望美好的事物能得到更多人的欣赏。
【说明】
①评分时依据上表分项分等给分。
④字数不足600的,每少30字扣1分;字迹潦草、有错别字、有标点错误的,酌情扣1~5分。
⑤内容有严重问题的,提交阅卷领导小组处理。
【附满分作文一】
东坡的选择
我曾在这秋水之畔永日无言地伫立,凝视江水中那寂寞削瘦的身影。就像所有跋涉在官场仕途上的文人,孤独的我常感到一种莫名其妙的失意。是的,我拥有了荣华富贵,社会地位,不灭才情。但我年轻的心灵里仿佛总在下着濛濛的细雨。当夕阳西下,羁鸟归林,疲惫的我不得不黯然离去,空留下几声无奈的叹息。
我也曾在如火的七月来到这里,昔日的秋水已非昨夜的波澜不惊。我听见远古的呐喊穿越时空,激荡回旋这赭黄色的浑流。当曹孟德把他的杜康倒入了滔滔的江水,猎猎东风吹拂起周公瑾的衣襟,熊熊的烈火点燃了两岸的芦苇,浓黑的烟雾弥漫了整个天际,于是乱石穿空,惊涛拍岸……那是历史的心跳与呼吸。
而今夜,我又来了,带着朋友,驾着扁舟,抱着美酒。还是千年前的明月,朗照着细草微风的原野;还是千年前的江水,流淌着亘古不变的忧愁。只是千年前那场著名的战役,已找不到它一丝一缕的痕迹。而我的心,在这样的氛围中,亦迷茫而空灵。
凉风阵阵,我从无边的思绪中清醒过来。江水,明月,芦花,箫声,在我眼前和耳边交错出现。冥冥间,远古和自然的情思在我的心中交融了。于是,刹那间的感悟便如醍醐灌顶,我终于超脱了。
——在焦灼与通达之间,我选择通达。在功名与自然之间,我选择自然。在官场与赤壁之间,我选择赤壁。
于是,我的选择成就了我。我将拥抱东方之既白……
一、语文知识与语言运用。(24分,每小题4分)
1.下列词语中括号内字的读音全都不相同的一项是【】
A.(当)众(当)真(当)务之急
B.(哄)骗起(哄)(哄)堂大笑
C.启(蒙)(蒙)蔽(蒙)头转向
D.(折)合(折)腾百(折)不挠
【答案】B
【考情点拨】本题考查现代汉语的字音。
【应试指导】A项中“当众”的“当”和“当务之急”的“当”读“dāng”,“当真”的“当”读“dàng”。
B项中“哄骗”的“哄”读“hǒng”,“起哄”的“哄”读“hòng”,“哄堂大笑”的“哄”读“hōng”。
C项中“启蒙”的“蒙”和“蒙蔽”的“蒙”读“méng”,“蒙头转向”的“蒙”读“mēng”。
D项中“折合”的“折”和“百折不挠”的“折”读“zhé”,“折腾”的“折”读“zhē”。
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届时银幕运筹帷幄
B.描摹深谙责无旁代
C.决裂教唆文过是非
D.熬战跨度铤而走险
【答案】A
【考情点拨】本题考查现代汉语的字形。
【应试指导】B项中“责无旁代”的“代”应改为“贷”。C项中“文过是非”的“是”应改为“饰”。D项中“熬战”的“熬”应改为“鏊”。
3.依次填入下面文字中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项是【】
木船在风浪中剧烈地摇晃着,那人却稳稳地站立着,就像一个_________的骑士,骑在一匹__________的野马上,任凭野马狂奔,他却__________。
A.技艺高超横行无忌一往无前
B.英勇无畏横冲直撞如虎添翼
C.勇往直前狂放不羁绝不妥协
D.身怀绝技桀骜不驯泰然自若
【答案】D
【考情点拨】本题考查正确选用词语的能力。
【应试指导】A项中“横行无忌”指依仗暴力.毫无顾忌地干坏事。用于人,故排除。
B项“如虎添翼”的意思是像老虎长了翅膀。形容强大的得到援助后更加强大。也形容凶恶的得到援助后更加凶恶。用在这里不合适,故排除。
C项中“狂放不羁”的意思是任性豪放,不受约束。形容性格豪爽,蔑视世俗礼法。用于人,故排除。正确答案为D。
4.下列各句中括号内成语的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A.随着建设步伐的加快,大剧院、科技馆、会展中心、金融城……一座座大楼在这里(拔地而起)。
B.我们要(一鼓作气)、越战越勇,为如期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C.在当下的中国,电子商务正好赶上了技术进步和居民消费力提升的“双重风口”,可谓(前途无量),大有可为。
【考情点拨】本题考查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应试指导】D项中“无所不至”的意思是“没有达不到的地方,也指凡能做的都做到了(用于坏事)”。进行运动锻炼应在相应的运动场地,而不是所有地方,所以用在这里不恰当。本题为选非题,当选D。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对这部小说的人物塑造,作者没有很好地深入生活、体验生活,凭主观想象加了一些不恰当的情节,却大大减弱了作品的感染力。
B.各级财政部门要增添科学管理水平,特别是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经费的管理,要做到心中有数,全盘考虑,周密安排。
C.我国西部陆海新通道,北接丝绸之路经济带,南连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在区域协调发展格局中具有重要战略地位。
D.这些牧民长期生活在马背上,他们随身携带的精美小刀,既可以用来宰杀、切割牛羊肉,肉烧熟了,又可以用它做餐具。
【答案】C
【考情点拨】本题考查便是病句的能力。
【应试指导】A项逻辑不当,“却”应该改为“因此”。不是转折关系而是因果关系。B项搭配不当,“增添”应改为“提高”。D项“宰杀”和“牛羊肉”搭配不当,可以改为“宰杀牛羊、切割牛羊肉”。
6.依次填入下面文字中横线处的语句,顺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树木的树冠能阻挡阳光而减少辐射热。当树木成片、成林栽植时,__________,而且由于林内、林外的气温差,林外的热空气上升而由林内的冷空气补充,__________,___________,而使人们感到舒适。而在冬季,由于栽植树木的地区受热面积大,没有栽植树木的地区受热面积小,__________,所以在树木较多的小环境中,__________。
①能够降低皮肤的温度
②气温要比没有栽植树木的地区高一些
③不仅能降低林内的温度
④可以形成对流的微风
⑤空气流动大、散热快
A.①③④②⑤B.③④①⑤②
C.④②⑤①③D.②③⑤④①
【考情点拨】本题考查结合语境正确使用语言的能力。
【应试指导】“不仅”和“而且”搭配,所以“③”填在第一个空。首句提到树木可减少辐射热,故最后一句应为总结句,选②,运用排除法,故答案选B。
二、阅读下面文字,完成7-10题。(16分,每小题4分)
苔藓植物是地球上演化最成功的植物之一,是从水生植物到陆生植物的过渡类型,在地球上有超过4亿年的演化历史。苔藓植物的祖先悄然上岸,慢慢进化出了适合陆地生存的特殊“技艺”变水性。独特的变水性是它们的生存法宝,身体内水分的含量能随环境的变化而改变。环境极端干燥时,它们就进入休眠状态;在水分重新获得时,它们能快速恢复生机。
我们常见的种子植物有根、茎、叶的组织分化,苔藓植物也有,不过它们的根、茎、叶与种子值物并不相同,除了形态迷你,功能和结构还比较简单。苔藓的根是假根,只有固定作用,没有吸收水分、营养物质的`功能;茎无维管束的分化,不能运输水分和营养物质,而叶仅由单层细胞构成。这种结构使得它们对环境中的土壤和水分要求不高,可以直接利用叶片来吸收水分。由于它们的叶表缺少角质层的保护,对环境中的污染物也敏感很多。
苔藓凭借着变水性和独特的结构,能适应极为苛刻的环境和气侯条件,成为最早登陆的植物。它们慢慢地在陆地上面站稳了脚跟,老的植株死亡,逐渐转变成有机物,使得贫瘠的土壤日渐肥沃,创造了更好的生存空间,其他类别的生物才逐渐兴起,“大自然拓荒者”的美誉由此而来。
如果你稍加留心,就会发现即便在城市中苔藓植物也随处可见。在城市道路边的斜坡,为了预防水土流失和滑坡,常需在表面喷混凝土进行巩固。刚开始的时候,混凝土的表面没有一丝绿色。一年过后,你会发现这些人工建筑的表面逐渐变绿,有一些苔藓定居下来,它们是最早的定居者。再过一些年,苔藓愈发繁茂。老的植株死亡后,分解成腐殖或有机质,改良了小环境,然后陆续有小的蕨类、被子植物和昆虫迁徙而来,多样性逐渐增加,形成一个小巧的生态系统。
古尔班通古特沙漠位于新疆北部,是我国最大的半固定沙漠和我国第二大沙漠。在沙漠地表广泛生长着一片片不起眼的生物类群,生物学家称其为生物土壤结皮或生物结皮。它是由细菌、真菌、蓝绿藻、地衣和苔藓植物等类群与土壤形成的有机复合体。虽然这些黑绿色的块状体看起来很不美观,但正是它们的存在,显著降低了风速,有效地维持了沙漠的地表稳定性。其中,苔藓作为环境演替过程中的先锋植物,成为生物防沙、固沙的主力军。在荒漠里,水贵如油。生物结皮就像一块海绵,将荒漠中的降水吸收到体内。每当降雨来临,结皮中的各类物种开始各显其能地吸收水分,其中苔藓植物对外界水分变化的反应最明显。干燥状况下,苔藓植物处于休眠状态,外表呈黑色;一旦水分充足,可在数十秒到数分钟内复苏成嫩绿色。
在园艺上,苔藓最经常的用处就是制作微景观。我们可以利用苔藓的不同质感把它们做成大树或者小草。苔藓盆栽很适合现代人的家居装饰,小巧鲜绿,节省空间。在包罗万象的植物界中,苔藓那种卑微又顽强的生命力让人心生怜爱,正如清代诗人袁枚在诗歌《苔》中所写:“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
(节选自张力、稻城《苔藓——从荒野“草到城市新宠》)
7.对苔藓“变水性和独特的结构”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变水性”是指苔藓能根据环境的变化,增加体内水分的贮存。
B.苔藓的根是假根,它不能吸收水分和营养,只能起到固定作用。
C.苔藓的茎没长出足够多的维管束,所以它不能运输水分和营养。
D.苔藓的叶由于缺少角质层保护,使得它对土壤和水分要求不高。
8.对文中有关苔藓“之最”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演化最成功”,主要指苔藓演化历史之长、适应陆生能力之强。
B.“最早登陆”,是指苔藓最早实现了水生植物过渡到陆生的演化。
C.“最早的定居者”,是指苔藓可最早生长在城市中混凝土斜坡上。
D.“反应最明显”,是指苔藓在水分充足时可以立即进入休眠状态。
9.根据文意,下列对苔藓功用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苔藓是陆生植物的急先锋,是“大自然拓荒者”。
B.苔藓是环境演替的先行者,是生态系统的开发者。
C.苔藓可以固沙,维持沙漠地表的稳定,保护环境。
D.苔藓可以制作微景观,为现代城市家居节省空间。
10.下列文中语句,运用了拟人修辞手法的一项是【】
A.它们慢慢地在陆地上面站稳了脚跟。
B.即便在城市中苔藓植物也随处可见。
C.小的蕨类、被子植物和昆虫迁徙而来。
D.可在数十秒到数分钟内复苏成嫩绿色。
7【答案】B
【考情点拨】本题考查理解段落主要内容的能力。
【应试指导】A项“增加体内水分的贮存”错误。由原文第一段可知,变水性是指苔藓体内水分的含量能随环境的变化而变化。环境极端干燥时,它们就进入休眠状态;在水分重新获得时,它们能快速恢复生机。
C项“苔藓的茎没长出足够多的维管束”错误。由原文第二段可知,苔藓的茎无维管束的分化。
D项由原文第二段可知,由于苔藓的叶表缺少角质层的保护,对环境中的污染物也敏感很多。而苔藓的独特结构则是它们对环境中的土壤和水分要求不高的原因,所以D项前半句表述错误。故正确答案为B。
8【答案】D
【考情点拨】本题考查理解文中关键词语的能力。
【应试指导】“反应最明显”表现在:干燥状况下,苔藓植物处于休眠状态,外表呈黑色;一旦水分充足,可在数十秒到数分钟内复苏成嫩绿色。故D项表述错误,本题为选非题,当选。
9【答案】B
【应试指导】根据原文第三段“成为最早登陆的植物…大自然拓荒者’的美誉由此而来”可知A项正确。
根据原文第五段“但正是它们的存在,显著降低了风速,有效地维持了沙漠的地表稳定性……为生物防沙、固沙的主力军”可知C项正确。
根据原文第六段“苔藓最经常的用处就是制作微景观…苔藓盆栽很适合现代人的家居装饰,小巧鲜绿,节省空间”可知D项正确。
B项中“是生态系统的开发者”,原文并没有这样说,所以错误。本题为选非题,当选B。
10【答案】B
【考情点拨】本题考查判断文中语句所用修辞手法的能力。
【应试指导】A项“站稳了脚跟”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B、C、D三项是陈述句,没有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故A项正确。
三、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1-14题。(25分)
上大学时,从家到学校之间往返都乘火车,是那种速度慢、停靠站点多的绿皮火车。与慢车相匹配的常常是一个个并不起眼的小站。北营站就是这样的小站。
在北营站,上下车的旅客不多,以附近高校的学生为主。站虽不大,但位置重要,距离我们学校仅两三公里。去那里乘车对于学生们来说要比去大站方便实惠得多。小站就像一个不起眼的路人,记录下了匆匆过容的平淡记忆,偶然回味其间,能从那些记忆碎片看到透射出来的微光。
记得第一次认识她时,她正在啃一本很专业的书。昏暗的候车室里,穿着朴素、灰头土脸的她,全然不顾周围人的存在。要不是书掉在我脚下,我顺手帮她捡起,估计我们永远没有说话的机会。书的封面上有很大的“DNA”字样,我递还她时,随口说了一句,这是关于脱氧核糖核酸的书吧。她兴奋地问我是哪个系的,怎么会知道这么多关于DNA的知识。交谈中,我了解到了她不少的信息,但除了名字,所以只能叫她“DNA”。
她是生物系的,来自农村,家境并不宽裕。也许是因为意外遇到一个文科“知音”的缘故,她兴奋地向我介绍生物专业。那时候,考研不像现在这样普及,得知她刻苦学习的目标就是考研,从事生命科学研究,我很震惊。
我在小站后来又碰到过她几次,她依然是一副我行我素、忘我学习的范儿,我与她再无交流。然而在我大二时又在小站邂逅了“DNA”。那天,她明显认出了我,有一种按捺不住的表达欲望。说她第一次出远门到南方,考研成绩还好,面试时导师对她指点不少。对于她来说,不光是未来读研的一切让她兴奋,而且南方的一切也令她大开眼界。她说着还掏出一只装在瓶子里的小龙虾,说是在南方的水沟里抓的,其他几只在实验室留着试验用,这一只带回家让家里人看看新鲜。一个来自贫寒农家的女学生,除了学习成绩和几乎不用破费的“礼物”之外,确实无以回报家庭。她带回的这只小龙虾,更多的是向家人展示一种新奇的、别样的生物。
从那之后,我再也没有见过“DNA”,也不知道她最终有没有读研、读博。我想,凭她的努力和执着,一定不会错的,她会拥有美好的未来。
与为人熟知的大站相比,小站都显得有些寂寥,但每一个不起眼的小站都一定能通向更大的站,每一个不起眼的小站都一定能让你抵达想要到达的地方。当年在小站昏暗灯光下努力读书的那个平凡女孩,想必一定到了她想要去的地方吧。
没有人能许你未来,除了你自己。
(节选自李耀岗《小站记忆》)
11.作者称女孩“DNA”,用了哪种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6分)
12.在文中,作者对女孩表现出了哪些情感请简要概括。(6分)
13.结合本文,简要概括女孩的外在形象和精神气质。(7分)
14.如何理解文中的“小站”的含意(6分)
11.(6分)运用了借代的修辞手法。借女孩所看书的封面上的“DNA”字样代称女孩,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女孩刻苦学习的人物形象特点。(意思对即可)
12.(6分)(1)敬佩她专心学习、刻苦钻研的精神;(2)女孩对生物专业的痴迷让作者震惊;(3)作者被女孩励志改变命运的精神感动。(意思对即可)
13.(7分)(1)外在形象:贫寒农家的女学生,穿着朴素,灰头土脸,刻苦学习,认真钻研;(2)精神气质:认真、刻苦、不服输、有理想。(意思对即可)
四、古代诗文阅读。(25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17题。
国者,天下之利势也。得道以持之,则大安也,大荣也,积美之源也;不得道以持之,则大危也,大累也,有之不如无之,及其綦也,索为匹夫,不可得也。故用国者义立而王,信立而霸,权谋立而亡。
(《资治通鉴·周纪四》)
【注】綦:通“极”,指形势极度恶化。
15.翻译文中“国者,天下之利势也”。(5分)
16.结合原文,分析“用国者”应该如何治国。(5分)
17.本文主要使用的论证方法是什么请结合原文进行分析。(6分)
15.(5分)国家,集中了天下的利益和权势。(意思对即可)
16.(5分)讲诚信、有标准管理才能使国家长治久安。(意思对即可)
17.(6分)对比论证,荀子从有道行的人管理国家和无道行的人管理国家分别带来的安定与危险进行了对比分析。(意思对即可)
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18-19题。
竹
[明]徐渭
叶叶枝枝逐景生,高高下下自人情。
两梢直拔青天上,留取根丛作雨声。
18.诗的前两句描绘了竹子怎样的形态特征“叶叶枝枝”“高高下下”等叠词的使用,具有怎样的表达效果(5分)
19.诗的后两句写竹,突出了竹怎样的神韵(4分)
18.(5分)竹子挺拔向上,茂密,顺应人心,应景而生的形态特征。叠词的使用增加了诗歌的韵律美和语言美。(意思对即可)
19.(4分)后两句突出了竹子正直挺拔,扎根大地,有气节,奉献的君子形象。(意思对即可)
五.作文。(60分)
20.阅读下面文字,按照要求作文。(60分)
鲁迅在他的小说《故乡》的结尾写道:“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这段话带给人们很多思考。请结合自己的学习、生活经历,写一作文,立意自定,文体自选(诗歌除外),题目自拟。不少于6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