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初步了解议论文的特点,学习阅读议论文和写作议论文的方法。
2.获取文化营养,丰富思想,发展思维能力,培养思辨的习惯,享受思辨的乐趣。
3.培养阅读欣赏议论文的兴趣和习惯。
4.议论文的阅读和写作所带来的思想水平的提高,对于记叙文写作的立意、选材也具有重要意义。
学习建议
1.本文的论点未直接提出,可组织学生讨论,以提高分析课文和组织语言的能力。
2.
“七月流火”的例子是为了说明弄巧可能成拙。但此例的直接意义却在于读书不能望文生义。教学中可借此例引导学生认真读书。“最好水平”,作者说在书面语中不能用,在口语中勉强可用,因为本文是在谈论书面语。其实,用在口语中也是错误的,也不可取,口语也要规范。
学习内容
1.大雅似俗的风格
2.关于课文的论点
3.课文中一个结构复杂的句子
关于结构
课文可分成三部分。全文的结构提纲如下:
(一)(1自然段)爱好写作的人应当爱语言,掌握好语言。
(二)(2——5自然段)书面语不能脱离口语。
(1)(2自然段)某些人华而不实,弄巧成拙。
(2)(3——4自然段)例证某些人的华而不实,弄巧成拙。
(三)(6——12自然段)书面语应当是规范的。
(1)(6、7自然段)书面语应当是规范的。
(2)(8、9自然段)例证某些用语的不规范。
(3)(10自然段)既要规范,又要大众化。
(4)(11自然段)不应以“约定俗成”反对规范化。
(5)(12自然段)规范的标准是发展的。
【模拟试题】
《谈语言》
一.知识积累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时髦()圩堤()斟酌()
勉强()逻辑()
2.辨字组词。
握()撑()僵()疆()
违()讳()譬()髦()
揖()辑()
3.解释下列词语。
(1)弄巧成拙:
(2)适得其反:
(3)以讹传讹:
(4)约定俗成:
(5)一劳永逸:
4.选出下面句子没有错别字的一组。()
a.他要求于人的甚少,而给于人的甚多。
b.一路行来,有雨趣而无淋漓之苦,自然也就格外感到意兴昂然。
c.他画的人物一个个栩栩如生,莫不惟妙惟肖。
d.自然界中生物的发展,终与导致人类这种能改造自然的特殊生物的出现。
5.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他早年的作品语句过于、,读起来很绕口,理解就更不容易了。他晚年的作品、,平易近人,就很受读者欢迎。
(2)报刊上使用的语言更要认真,反复,不要以讹传讹。
(3)在对口语进行加工时,既要考虑,又要考虑,要能够被读者领会、理解。
7.由于课文是一个谈话记录,所以论点不是直接提出,而是渗透在具体的谈话中。阅读课文,你能从谈话中找出中心论点和分论点吗?
中心论点:
分论点一:
分论点二:
8.
二.强化阅读
是准确、鲜明、生动的。
有一篇描写英雄到大海救人的报道说:“他冒着刺骨的寒风,迈着冻僵的双脚跳入了沸腾的大海。”这是一个很费解又不准确的句子,作者在说话时绝不会这么说,这叫“故作姿态”。
还有篇报道,出现“他冒着七月流火在圩堤上东奔西走”这样的句子。“七月流火”出自《诗经》,指夏历七月星辰位置的移动,并不指天气炎热。用“七月流火”形容天气炎热就不对。我们平常说话从不这样说,可能说“冒着烈火”、“顶着烈日”,如果说“我冒着七月流火怎样怎样……”肯定要被人大笑一番。
9.选段部分论说的中心是。
10.作者为了证明论点用了哪些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华丽”是指。
“文雅”是指。
“美妙”是指。
12.你喜欢朱自清的早年作品还是晚年的作品?为什么?请举例说明。
三.链接课外
语言如镜
①语言是一面镜子,是人用口吐出来的,还是人用笔写出来的,能照出他的思想。
②比较明显的是胡屠户这一类“粗人”,在他口里,中举前的范进是个“尖嘴猴腮”“不三不四”“想吃天鹅肉”的“现世宝”,中举后的范进则是“才学又高”、比城里张府周府里的绅士还“体面”的“贤婿老爷”。这方面较“雅”的例子,则是苏学士从和尚那里享受的“坐、请坐、请上坐;茶、敬茶、敬香茶”级别不断提高的待遇。一个是胸口长毛满脸横肉的屠夫,一个是慈眉善目淡泊名利的出家人,语言却照出了他们的共同点——势利。
③当然,人只有
之分,正如李子有大小甜涩之分一样,在所难免,只要“言为心声”倒也能让人接受。若用语言装饰门面、掩盖本质,则是可笑可叹可憎了。刘阿斗所谓“此间乐,不思蜀”,虽然“数典忘祖”,倒也憨态可掬,而后来鹦鹉学舌般地说“先人坟墓远在陇、蜀,乃心西悲,无日不思”,则让司马氏笑掉大牙了。
⑥思前想后,语言真是一面“照妖镜”。不管你是昧着良心说,还是曲着笔调写,你的灵魂总被它照得一清二楚。
13.在第①段括号里填上恰当的关联词语。
14.第②段画线的这句俗语,现在常说成。
15.
16.从学过的课文中举出两个势利的人物例子。
(l)
(2)
17.第③段中,联系上下文,填入横线中最合适的一项是()
a.聪明愚蠢
b.善恶雅俗
c.高矮美丑
d.高尚卑劣
18.第3段画线句可以引出一个成语。“鹦鹉学舌”可以换成一个同义成语。
19.鲁达是著名古典长篇小说《》中的人物。
20.用“嗤之以鼻”造一个句子。
21.第⑤段中,这里的“只问耕耘,不问收获”的意思是:。
22.下面是对第⑤段中画线句含义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c.读“数十万字的作品”,未读完就会发现其语不真诚。
d.读“数十万字的作品”,读完才发现其语不真诚。
23.本文的标题不能作为全文的中心论点,因为。本文的中心论点是(在10字以内概括)。本文从两方面论述中心论点,一方面(第②段):
;另一方面(③④⑤段):。
24.本文主要的论证方法是。
25.本文的结构,我们认为是:
【试题答案】
1.略2.略3.略4.c5.略6.略。
7.中心论点:书面语应当是口语的规范化。分论点一:书面语不能脱离口语。分论点二:书面语应当是规范的。
8.略。
9.书面语不能脱离口语
10.运用了举例论证,通过具体的事例,让说明的道理更加清楚明白,令人信服。
12.略
13.无论(不管)总(都)
14.癞蛤蟆想吃天鹅肉
15.对比前猖后恭趋炎附势。
16.菲利普夫妇、奥楚蔑洛夫、贾雨村等。
17.b
18.乐不思蜀人云亦云。
19.《水浒传》
20.略
21.只是辛勤写作,不追求名利。
22.a
23.标题是比喻形式,作论点不明确语言能反映思想语言可以直接反映思想用语言装饰门面也不能掩盖思想
24.举例论证。
25.
①|②③④⑤|⑥|理由:根据开头总提与结尾总括的内容,本文主体部分从“用口说出来的语言”和“用笔写出来的语言”两方面论述中心论点,第②到第④段都是举“用口说”的例子,第⑤段举
“用笔写”的例子。
【同步达纲练习】
一、为下面词语中加粗的字选择正确的注音
1.弄巧成拙a.zhuōb.zhuóc.zuó()
2.以讹传讹a.éb.huàc.è()
3.圩堤a.wěib.wéic.yū()
二、用下列词语造句
1.约定俗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头头是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适得其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一劳永逸: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为下面加粗的字选择正确的解释
1.一劳永逸a.散失b.安闲()
2.七月流火a.指向下移动b.流动()
3.不假思考a.凭借,通过b.与“真”相对()
4.以讹传讹a.敲诈b.错误的()
5.适得其反a.适合b.正好()
四、指出下列句子中加粗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
1.()
b.这部轻喜剧逗得大家哈哈大笑,人们所有的烦恼都涣然冰释了。
c.参加保险虽不能使人化险为夷,但却能在灾难不期而至时,使投保者得到一笔赔偿,尽量减轻损失。
d.王宝森之流贪污腐化,挥霍浪费国家财产,他们的人格可说是不名一文。
2.()
a.据报道,山东的几个老乡确实修过机器,也到过大亚湾核电站,但为首的那位老兄不是农民,而是地地道道的有几十年工龄的工人,修的也不是什么洋人修不了的机器,而是人家根本不屑一顾的破烂玩意儿,所谓“震”住洋专家一说纯属无稽之谈。
b.让国旗、军旗和区旗邀游太空这一举措的始作俑者,是两位在五星红旗下成长起来的青年人……
c.这几天,美国的一些国会议员和前政府官员还接连发表谈话或给布什总统写信,认为轰炸顶不了事,要干就干个痛快,派出地面部队,推翻萨达姆,另立新政府。这就更与联合国的有关决议本末倒置。
3.()
a.报到那天,我在陌生的教室里与五十多位同学不期而遇。
b.有人说:“生活提高了,生产就会提高。”这真是舍本逐末的说法。
c.他们个个生机勃勃,决心大干一场。
4.()
a.敌人被打跑了,但战士们知道,他们不会甘心,一定会重整旗鼓的。
c.我相信他说的话是真实的,为什么要怀疑别人、杞人忧天呢?
d.对各种自然灾害不能麻痹大意,必须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
5.()
a.西方诗歌很难译得形神兼备,理性上我一贯赞同忠实,然而伴随忠实而来的板滞或晦涩又常使我意兴阑珊。
b.因为临时有事,我未能去黄浦码头为他们送行,第一次也是惟一的一次对朋友失约,对此我一直耿耿于怀。
c.“神来”、“顿悟”,不是自然的水到渠成,而是经过千锤百炼之后,必然会产生的瓜熟蒂落。
d.他在选择高考志愿的第一志愿学校时,既想报清华大学,又想报北京大学,总是见异思迁。
五、下面是某同学写的一个作文的片断,仔细阅读后,用规定的修改符号(不必全使用),对不通的地方、有废话的地方、有语病和错别字包括标点使用不当的地方加以修改
六、阅读
(一)
①报刊上使用的语言更要认真推敲,反复斟酌,不要以讹传讹。报刊上的语言_________要被读者仿效,____________更应该强调准确性,规范化。否则,会在语言文字的运用上制造混乱。
②比如,我曾在《人民日报》上发表过意见,认为“最好水平”这个说法在口语中运用勉强说得过去,而在报刊上运用就不对了。“水平”,原意是水钠矫妫钠矫嬗涝妒瞧降模挥懈叩椭郑挥泻没抵帧r虼耍怠白詈盟健保俏ケ呈吕淼摹5牵两癖乖谑褂谩白詈盟健闭飧龃省br>1.上面两个段落中,作者的观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二段的论据属于____________论据。
3.第一段中空格处应填的关联词是()
a.既然就b.因为所以
c.往往因而d.不仅而且
4.第一段中的词语“否则”在这是要表示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
古人知耻,勇于“忏悔”者不少。彩色戏曲艺术影片《包公误》中,有这么一场戏:包公错断了边关元帅狄龙谋杀太子一案后,先锋官、狄龙之妻段红玉也随之被召回府。经过包贵的一再劝阻和包公的细心查访,才发现这是一个错案。公堂之上,当着狄龙夫妇之面,包公亲自卸刑,要求包贵按法论罪,以儆百官。
人的一生,不可能白璧无瑕,一尘不染,有时会出点问题,事情的关键在于,要在思想上筑起一道防线,“自我净化”,及时反省检查自己的思想和言行,自觉地清除龌龊的脏东西。可是我们有些同志,屁股不干净,自己不愿“擦”,还怕别人替他“擦”。或四处奔波,托人说情,开脱罪责,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不了了之;或轻描淡写,隔靴搔痒地作一点自我“批评”;或徘徊犹豫,吞吞吐吐,下不了决心,怕“亮相”后丢人。其实,有错不改,走到哪里都不会受欢迎,那才真正会降低威信。“包公请刑”,并没有因此遭天下人耻笑,反使天下人觉得他执法如山,他因此受到更大的依赖和爱戴,威信更高。
斯大林说:“没有自我批评,我们的党就无法前进,就无法割开我们的脓疮,就无法消灭我们的缺点。”毛泽东同志也早就告诫人们:拿起批评和自我批评的武器,“正是抵抗各种政治灰尘和政治微生物侵蚀我们同志的思想和我们党的肌体的惟一有效的方法”。我们的同志应该拿起批评与自我批评的武器,勇于解剖自己,改正错误,放下包袱,轻装前进。
1.从全文看,第1段中“忏悔”一词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1段中“先锋官、狄龙之妻段红玉也随之被召回府”的后一个“之”指代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2段中“轻描淡写”一词在文中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隔靴搔痒”在文中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第2段中“可是我们有些同志,屁股不干净,自己不愿‘擦’,还怕别人替他‘擦’”这个句子运用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修辞手法。“屁股不干净”在文中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本文的论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一、1.a2.a3.b
二、提示:要在正确理解词语意思的基础上造句,答案略。
三、1.b2.a3.a4.b5.b
四、1.c(a.“杳无音讯”应改为“无影无踪”。b.“涣然冰释”指嫌隙误会消除。d.“不名一文”应改为“一文不值”,“名”意为占有。)
2.a(b.“始作俑者”是贬义。c.“本末倒置”应改为“背道而驰”。d.“疾恶如仇”指痛恨坏人坏事像痛恨仇敌一样,用在这里不恰当。)
3.d(a.“不期而遇”指没有约定而意外地相遇。b.“舍本逐末”改为“本末倒置”。c.“生机勃勃”指物,应改为“生气勃勃”。)
4.d(a.“重整旗鼓”是褒义词,应改为“卷土重来”。b.“左右为难”指人不知如何是好,应改为“捉襟见肘”。c.“杞人忧天”应改为“庸人自扰”。)
5.a(b.“耿耿于怀”应改为“悔恨不已”。c.“瓜熟蒂落”改为“柳暗花明”。d.“见异思迁”应改为“左右不定”。)
五、1.将“初三是初中最重要一年的学习”改成“初三是初中学习最重要的一年。”
2.“我们要经受毅志力的考验”中“毅”改成“意”。
3.“才不至于将来老大图伤悲”中“图”改成“徒”。
4.删去“才不至于将来老大图伤悲”中的“将来”。
5.将“我们将来都希望自己能成为建设祖国的有用人才”中“将来”移至“都希望自己”之后。
6,把“而且”改为“所以”。
六、
(一)1.报刊上使用的语言更要认真推敲,反复斟酌,不要以讹传讹。
2.事实
3.c
4.报刊上的语言不准确不规范。
(二)1.承认错误
2.狄龙
3.把严重的问题轻轻带过没有抓住问题的关键
4.比喻有错误的行为
5.要勇于自我批评
一、课程目标:1学习作者将中心论点自然地化于文中的论证方法和平易近人的谈话方式。2通过本文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口语和书面语的关系。3学会规范的使用语言。
二、教学策略:讨论法、默读法。
三、重点难点:重点使学生把握本文的论点以及展开论点的方式。
难点使学生从自身做起,规范地使用口语和书面语。
教学活动
一、导入
师:我们生活中每天要说很多话,可能是太平常了,大家反而不会注意其中
的规范和修饰。我们平时常用的口语大多有它相对应的书面语,大家能不能举几个例子:生:父亲——爸爸
师:那么,你们有没有想过书上的语言和我们平时说的口语究竟有什么关系
生:书面语更规范。书面语是经过加工的口语。
师:今天我们就在语言学家王力先生的带领下,对这个问题进行一番探讨。
1.适当介绍作者情况和作品背景:、
4.师小结:见板书设汁㈠
三、组织学生讨论,归纳中心论点
3。鼓励学生踊跃发言,教师加以点拨,对学生有可能提出的说法逐一进行辩
驳。(见板书设计2)
由每组的负责人发言,说出讨论出的中心论点。
(1)“既要考虑规范化,又要考虑大众化。”
(2)“在对口语进行加工时,既要考虑规范化,又要号虑大众化:”
(3)“书面语应当口语化,规范化:”
者淡沦的足书面语的使用问题,其论点可以归纳为“书面语应当是口语的规范化”,它又可分为两个分论点,第一个是“书面语不能脱离u语”,第二个是“书面语应当是规范的”。这是由本文的形式决定的,因为谈话必须乎易,而直接说出论点可能过于庄重,而且谈话中,句子与语境的关系更为密切,因而不能生硬。同时,谈话是个逐步展开的过程,往往先把最主要的观点说出来,然后逐步把思想表达完整。
谈语言2
四、研讨重点句子
2.抽学生回答,明确答案。
3.师:从结构上说,这只是一个单句,“不懂得”的宾语又是由—个多重复句充当的,复句的第一层是什么关系呢
4.师:前一个分句本身又是—个并列复句:作者在此要表达前一个分论点“书面语不能脱离口浯”,但又不能直说,因此就批评反面现象“脱离了口语”;为了表意更加充分和饱满,也为了句式更加流畅,作者又换个角度说“脱离了人民大众白勺语言”:又进而指出其结果“可能是准确、鲜明、生动的”于是形成了一个多重复句:于是作者就把这个复句结构作“不懂得”的宾语,最终形成了这个结构复杂的单句(见板书没汁3)
五、完成课后习题:1.指导完成课后习题一。2.让学生拿出准备好的作文,对之进行修改。3.请学生阐述自己修改的内容,对之进行评价。
第三部分(第6712自然段):书面语应当是规范的。6、7段:书面语应当是规范的;8、9段:例证某些用语的不规范;10段:既要规范,又要大众化;11段:不应以“约定俗成”反对规范化;12段:规范的标准是发展的。
论点:书面语应当是口语的规范化:a书面语不能脱离口语;b书面语应当是规范的。
【课后体会】“最好水平”,作者说在书面语中不能用,在口冲勉强可用,因为本文是在谈论书面语,其实用在口语中也是很蹩脚的,不可取,教学可顺便点到口语也要规范。
谈语言的修改
语言的修改有两个层次:一是“从零下到零”,修改有毛病的字、词、句子;二是“从零到零上”,把字、词、句子改得更有文采。
一、字和词的修改
字的修改主要是改错别字(包括标点符号),这个问题这里就不多讲了,但是你一定要知道,这是修改作文必须要做的事情之一。
使用不正确的词的改正,放在修改病句里面一起讲。这里主要讲一讲怎样把词“从零改到零上”。
首先我们来看一组句子:
①那人便焦急起来,嚷道:“怕什么?怎的不拿!”老拴还踌躇着;黑的人便抢过灯笼,一把扯下纸罩,裹了馒头,塞与老拴;一手抓过洋钱,捏一捏,转身走了。嘴里哼着说,“这老东西……”
②那人便焦急起来,说道:“怕什么?怎的不拿!”老拴还踌躇着;黑的人便拿过灯笼,一把拿下纸罩,包了馒头,交与老拴;一手拿过洋钱,数一数,转身走了。嘴里低声地说,“这老东西……”
①是鲁迅先生在《药》这篇小说里写的,②是把①里的一些动词换成了别的动词。你们看,鲁迅先生这段文字的生动、准确、形象是不是都给改没啦?反过来说,假如先有第②句,请鲁迅先生来修改,改成第①句,修改效果有多好呀!我们就要这样地来修改作文里的词语。在修改中要特别注意:
1、使用不同词语表达同一语义的问题。有的意思,使用不同的词语都能表达出来基本语义,但表达效果却有不同。大家都知道“春风又绿江南岸”、“春风又过江南岸”、“春风又到江南岸”这个例子吧,“绿”、“到”、“过”是不同的词语,表达效果一样吗?
红灯亮了,那个(不遵守交通规则的)人骑车一下子冲了出去,老爷爷(帮助警察维持交通秩序的老人)喊他他像没听见似的,老爷爷就冲过去拦阻他,但没有拦住,这时,前面正有一辆汽车快速通过,非常危险,老爷爷不顾自己也有危险,又大步冲向前,到底把那个人拦住了,看的人都长出了一口气。
这句话里,有三个“冲”字,连续使用显得单调、不准确,应当修改。修改后是这样的:
红灯亮了,那个人骑车一下子窜了出去,老爷爷喊他他像没听见似的,老爷爷就冲过去拦阻他,但没有拦住,这时,前面正有一辆汽车快速通过,非常危险,老爷爷不顾自己也有危险,又大步跨向前,到底把那个人拦住了,看的人都长出了一口气。
三个“冲”字,一个改成“窜”,一个保留,一个改成“跨”,效果是不是好多了?
如果仅仅修改一个词效果还不够理想,就要考虑增词或者删词,比如这个例子里的“又大步跨向前”,如果把“大步”删掉,改成“一个箭步”,效果就更好了。
二、句子的修改
句子的修改,主要是修改病句,这是“从零下到零”的修改,还要努力使用一些修辞方法,这是“从零到零上”的修改。
1、修改病句
初中同学应当会自己修改搭配不当、成分残缺、误用虚词、近义词、语序不当等病句,还应当会修改成分多余、不合理重复、前后矛盾、不合逻辑等病句。
我们看一看下面几个例句,体会一下病句的修改:
①那件往事又徘徊在我的脑海里。(往事—徘徊搭配不当)
②当我和妈妈走上天桥时,望着川流不息的人群,都非常激动。(“都非常激动”前缺少主语“我们”)
③我已经知道人生的艰苦和挫折,成长的道路总会是坎坷不平的。(“挫折”应当换一个更合适的近义词,改为“坎坷”,再把“艰苦”改为“艰辛”,把后面的“坎坷”改成“崎岖”。
④这是一个综合的例句:
开始讲新课了,他把每一道题像一个故事似的,讲到扣人心弦时,还会手舞足蹈地舞蹈一番。每当出练习题时,他更是兴奋,总是和我们一起讨论,课堂气氛轻松而融洽。
这段文字中有成分残缺得的地方,有搭配不当的地方,也有语义重复的地方(大家自己来找一找)。改成下面的样子,看怎么样?
开始讲新课了,他把每一道题,都讲得像一个故事似的,吸引着同学。讲到扣人心弦的地方,还要手舞足蹈地比画一番。每当指导我们做练习题时,他更是兴奋,总是和我们一起讨论解题的思路,师生之间极为融洽,课堂气氛轻松活跃。
病句能不能修改好,主要看你平时语文基础知识学习的怎样。从这里大家可以体会到,作文是语文学习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基础知识、阅读、作文是相辅相成的,一定不能脱离语文课来提高作文水平。
2、“矫枉不能过正”,或者说“过正一定要矫枉”
有一些同学为了把自己的意思表达得更透彻、更有效果,在语言上常常出现“过正”的毛病,把话说过头了。有时是在行文中写出来的,有时是修改时改出来的。比如,为了说明生活和作文的关系,有人写道:
生活离不开作文,作文离不开生活。
这句话,用语法分析,不是病句,但是仔细一想,说得过分了:作文离不开生活没有错误,生活能离不开作文吗?如果生活离不开作文,那许多不会写作文的老爷爷老奶奶该怎么办呀?
再如,有的同学在叙述一些事情时,常常把人数写得过分,有这样一句话:
现在中学生都忘记了自己父母的生日,却把好朋友的生日记得清清楚楚的。
确实有这样的中学生,但是绝对不是“都忘记”,“都”代表着百分之百,那还了得!
修辞的使用也有夸张失真的,比如下面两句话都有毛病:
①我一边艰难地迈着步,一边打开书包,取出一瓶水,咕嘟咕嘟地灌了两口,随即听到了水在嗓子眼儿里遇到高温“嘶啦”一下变成水蒸气的声音。
作者的本意是想夸张一下当时自己口干舌燥的程度,结果太失真,太过分,反不可信,变得可笑了。
②那震耳的雷声,宛如原子弹爆炸,让人惊心动魄。
人们经常听到雷声,几乎没有人听到过原子弹爆炸的声音,这句话的喻体比本体难以感受,既是比喻不当,又是用词过分,是应当修改的。
语言“过正”的毛病还表现在使用一些过长的句子、过多的修饰语,用不好,还不如用平实的语言,“零上”达不到,还不如“零”好。
我们以前比较过下面两句话,这里再来比较一次,体会一下“过正”的坏处。
①在乳白色的朦胧幽淡的月光下,温柔的春风轻轻地抚弄着河畔婀娜多姿的垂柳。我如醉如梦般地沉醉在这迷人的夜色中。远处近处的蛙声此起彼伏,好象密鼓一般高一阵、低一阵地传入我的耳朵,我仿佛闻到了我家乡送来了泥土的沁人心肺的芳香。
②在幽淡的月光下,春风轻拂着河畔的垂柳,面对这迷人的夜色,我不觉沉醉了。在远近起伏着的蛙鼓声里,我仿佛闻到了家乡泥土的芳香
*写作训练*
把你以前的作文找出几篇,读一读,在语言上能不能做进一步的修改?一一把它改过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