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农村机电提灌站运营过程中面对的问题分析
在走访调查的过程中发现,近些年来,机电提灌站的数量呈现出显著的增加趋势,同时提灌站的规模也在不断地扩大,然而还是面对着一些问题与困境,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与农业发展的速度相比,农村机电提灌站的发展依然相对滞后
农村机电提灌站发展的相对滞后主要在于为修复改造机电提灌站的速度远远赶不上提灌站的老化速度,新建速度更是赶不上报废额速度,从而导致机电提灌站数量在总体上依然在不断减少。
1.2技术状况差
机电提灌站的整体技术状况较差,根据调查的实际情况来看,主要设备设施完好并且能够正常运行的机提灌站所占比例为调查总数的26.5%,基本能够正常运行的机电提灌站所扎比例为16.3%,也就是说还有超过50%的机电提灌站无法正常运行,这一个问题必须要尽快加以解决,尤其需要注意的是,如果用以促进机电提灌站正常运行的所需过多的话,还不如重新建立新的机电提灌站,有效降低生产成本。
1.3机电提灌站管护落实差
1.4用以农村机电提灌站正常运营的资金投入不足
一是市、县(市、区)财政投入机电提灌站建设的资金较少,有的县甚至多年无投入;二是涉农项目资金切入较少,目前仅有农业综合开发、高标准农田建设、粮食生产能力建设等项目安排有机电提灌站建设资金,且比重不大。
2农村地区机电提灌站运营的策略分析
2.1进一步提高对发展机电提灌站的认识
2.2加大机电提灌站建设资金投入力度
一是各地应整合涉农项目资金,增大对提灌建设投入的比重;二是各级财政应逐年加大对机电提灌站修复、改造和新建的资金投入,消灭财政投入空白县,同时县级财政要对机电提灌站管护进行补助,对机灌站作业进行补贴。
2.3创新农业生产经营体制
近些年,一方面国家在逐步增加对机电提灌站建设的投入,另一方面机电提灌设施又在逐渐萎缩,究其原因,一家一户的生产经营体制既不能形成规模而效益低下,又不能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导致农民不愿集资建设机电提灌站,也未能管好这些设施。要改变这种状况,国家应大力推进农业生产经营体制创新,推行适度规模经营,调动农民从事农业生产经营的积极性,调动农民建设和管护机电提灌设施的积极性。
2.4创新机电提灌站建设与管护机制
在建设方面,一定要充分发挥财政和项目资金导向作用,引导农民和农业生产经营组织投资建设机电提灌站;在管护方面,要尽快建立健全清晰明确的机电提灌站产权制度,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推行职责、人员、经费“三落实”的机电提灌站管护责任制,切实管护好、使用好现有机电提灌设施,充分发挥提灌工程灌溉效益。
2.5进一步加大机电提灌站建设技术服务力度
机电提灌站建设是一项技术性强、涉及面广的工作,各级农业、农机部门要充分发挥其技术优势,为机电提灌站建设做好规划选点、勘测设计、施工指导、质量监督等服务,切实做到规划合理化、设计科学化、指导细致化、监督严格化、建设规范化、工程标美化。
3结语
参考文献
[1]成小琴.农村机电提灌站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J].农技服务,2014,(3):172.
关键词:电力提灌;泵渠一体化;灌区设计
1、电力提灌“泵渠一体化设计”的必要性
电力提灌是当前农村灌区进行大面积引水灌溉的工程,在灌溉系统设计过程中要根据各个区域的不同地形特点,灌溉需求以及作物生长需求情况对电力提灌的泵渠体系进行一体化的设计,只有这样才能够保证农村的电力提灌设施发挥最大的效益。由于传统的电力提灌设计过程中,泵站与渠道的设计是分开进行的,泵站设计过程中没有考虑到渠道的引水需求;渠道设计过程中没有考虑到泵站的供水能力,容易造成提灌供水不足或者灌区引水效率不能充分发挥的问题。因此,综合考虑泵站的供水能力以及渠道的引水需要,对泵渠进行一体化设计。
2、电力提灌“泵渠一体化设计”的主要内容
2.1主要的技术设备构成
主要包括泵站的技术设备、pe输水管道。在主输水管道中,主要是指与提灌泵站出水口相连接的干渠、支渠,而不包括陡渠、衬渠以及毛渠等。
2.2设计基本原则
一体化设计古城中将泵站输出的具有动能与势能的水,通过密封的pe输水管道将水输送到引水目的地,同时尽量减少岩土输水损失量,实现对远距离以及不同高程的地点进行供水。
2.3主要的设计技术内容
(1)对灌面a进行确定,在设计过程中根据水源的水资源情况、实际规划要求以及地形和地貌等来确定灌区面积,计算得到提灌区的灌溉面积;(2)对进出水的高程差h进行实地勘测;(3)计算得到灌区的灌溉流量q;(4)对输水管中的水流速度v进行查询;(5)按照流量q计算得到输水管道的直径d;(6)在确定输水管道直径d之后,按照管径d、管材计算得到输水管道的水头损失h;(7)确定计算得到扬程。(8)计算得到满足q、h的水泵型号、配套的电机功率等。
设计根据:**省《小型泵站设计规程》、《小型泵站施工规程》、《农业灌溉渠系设计水册》。
设计内容:从传统的提灌站出水方式逐步扩大至从渠系的末端出水,沿途进行分水控制,并进行定点的供水。
建设内容:对泵站进行建设,沟渠开挖、pe输水管埋设、分水口设置、确定最高程供水点以及最远供水点,形成全系统的规划及建设。
材料选择:因为提灌站的建设已经逐步形成了规范化的建设标准和体系,设计过程中主要考虑pe管以及响应的连接部件等,诸如不同压力、不同管径的钢管、连接附件等。同时,还要充分考虑pe管的结构特性,最终确定需要铺设管道的方式以及pe管道的压力等级。
技术难点:设计过程中主要涉及到泵站的动力设备布置、最高程地点以及技术工况等。同时,水泵的选择以及输水pe管道的长度的配置等需要达到最佳的经济效益。
3、电力提灌“泵渠一体化设计”中的灌区渠首泵站结构布置
泵区首泵的结构布置是一体化设计工作的重点内容,是为了实现泵站与渠道体系合理配置的关键内容。
3.1主厂房的配置和设计
主厂房中安装了包括6台混流泵以及三台轴流泵900hd-9,同时布置成为u字型,采用了沿前池方向布置三台和侧向布置三台的方式进行整体布置。其中,在厂房的两侧同时还设置了前池翼墙。其中,泵房采用了湿室型泵房,其包括吸水室、水泵层以及电气的设备层等部分。为了保证泵站工作效率,其主厂房的下部设置为矩形沉井结构,该厂房的净宽是7.8m,高为9m。
u字型厂房中的两个转角处形成了一个相对空旷的场地作为安装间,其采用了混凝土型基础,地面的高程为78.5m,主要用于设备的检修、维护以及设备的安装通道。
3.2沉井的设计
泵站采用了u字形的结构,分别使用了不同尺寸高度的沉井组合,而且两侧沉井保持一致,其平面尺寸设置为15.2m×13m,高15.75m。而中间的沉井平面尺寸为15.2m×13m,高度为14.2m。沉井中设置了隔墙,而且在其靠前池侧面设置了闸门室,在外侧则设置了厂房。在输水压力管道处设置了出口井壁以及二期混凝土的孔口。
整个沉井的封底一共包括三层。其中,底层使用了0.5m的厚块石作为压渗层;第二层使用了厚度为2m的素混凝土封底,主要用于井外的浮撑。在将井内部的水抽干之后,在第三层中浇注了厚度为1m的钢筋混凝土。第二部分沉井的高度则控制在73.6-77.00m左右,采用了现场浇注的方式。
3.3渡槽的设计
关键词丘陵地区;机电提灌;发展;思考
中图分类号:S274文献标志码:B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16.33.065
提灌站是指在农田水利设施中,用于从水库、河流或其他水源提取灌溉用水所专门建立的水利站点,在农村地区广泛存在,在农田的灌溉中起着重要的作用[1]。但现在大多数的小型提灌站仍是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建立的,存在设备老化,资金缺乏等问题。提灌即提水灌溉,用机电泵或人力、畜力、风力等提水工具提水进行灌溉,又称抽水灌溉﹑扬水灌溉,除需修建泵站外﹐一般不需修建大型挡水或引水建筑物,受水源、地形、地质等条件的影响较小,一次性投资少、工期短、受益快,并能因地制宜地及时满足灌溉的要求。但在运行期间需要消耗能量和经常性地进行维护、修理,其管理费用比自流灌溉较高。
2丘陵地区机电提灌发展现状
2.1丘陵地区机电提灌带来的效益
我国土地面积较大,跨越的纬度和经度较广,加之我国的地理位置影响,使得水资源的时空分布呈现出不均匀的现象,这使我国的农业发展受到了一定的限制。农业灌溉作为农业发展中的重要一环,对于农作物的生长和农业的发展意义重大,因此我国一直十分重视灌溉设施的建設和灌溉技术的发展。
2.2丘陵地区机电提灌存在的问题
2.2.1机电提灌设备设计存在不合理因素
2.2.2机电提灌设备老化现象严重
我国丘陵地区大部分的机电提灌设备都是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前建设的,从建设到运行期间经历了几十年,不少的机电提灌设备已经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损坏现象,不少机房损害严重,甚至一些设备已经无法正常运行。还有一部分的机电设备虽然可以抽出水,但机组耗电较大,抽水成本高。有的机械设备提出了相应的维修和更新方案,但由于设备生产厂家变更或者倒闭等,导致无法找到与设备相匹配的零件,进一步增加了修复和加固的难度[3]。
我国在二十世纪建设的机电提灌设备在建成后便投入应用,产权和相应的管理制度都没有明确。这就使得不少村民产生了错误的认识,即国家投资建设了机电提灌设备,则后期出现问题也应由国家来出资加固和维修。还有一部分新建成的机电提灌设备,在气候正常的年份使用次数较少,所以水费收取的难度也较大,甚至在一年内都用不了一两次,导致出现设备用时找人、平时无人的现象。不少机电提灌设备处于无人看管的现状。
2.2.4设备投入存在严重不足现象
机电提灌设备需要使用大量的配套专用线路,而且还需要一系列的配套设施,如进水、出水设备、管道以及机组设备等,投入资金几十万至几百万不等。如果仅依靠农户自身来筹资建设,必然不可能实现,所以需要国家为其建设专门的投资资金。丘陵地区地形特殊,建设机电提灌设备的力度更大,更需要国家和政府加大建设投资力度。
3机电提灌发展和改进的必要性
3.1自然环境决定其必须得到发展
我国丘陵地区范围较大,水资源分布不均都使得机电提灌成为不可替代的灌溉方式。尤其是针对一些地区,丘陵在农业总种植面积中占据比例比较大,必须要使用机电提灌设施减轻干旱现象,进一步扩大灌溉面积。另外,水资源短缺是我国经济社会和农业发展的主要问题,通过当前不断建设大型的调水工程现象,足以发现水资源问题的严峻性。同时,受到地理位置和气候环境的影响,我国水资源时空分布严重不匹配,如水资源分布南多北少,夏多冬少。一旦遇到严重的干旱,农作物灌溉必然得不到有效保障。
3.2机电提灌在农业工程中优势明显
3.3农业灌溉离不开提灌泵站
我国多地的农业生产实践证明,农作物的灌溉和农业经济的发展均离不开提灌站的建设。以四川省的遂宁市为例,其在2006-2007年时曾遭受百年难遇的特大干旱,全市每一年出动了2300多个机电提灌站,年度完成提水量分别为2.4亿m3和2.1亿m3,灌溉了8万多hm2的农作物,也解决了当地人畜饮水问题,在当时抗击特大灾害的过程中充分发挥了农业盾牌的重要作用[5]。
4丘陵地区机电提灌发展的措施
4.1加强对丘陵地区机电提灌发展的认识
4.2明确丘陵地区机电提灌发展的方向
4.3建设多元化的灌溉体系,保证机电提灌发展
5结语
[1]邓德全.丘陵地区机电提灌发展的对策建议[J].四川农机,2011(6):13-14.
[2]泸州市财政局、泸州市委政研室、泸州市农机局联合课题组.农村机电提灌站运转困局的解决之道——对泸州市农村机电提灌站运行情况的调查与分析[J].四川农机,2007(4):13-15.
[3]刁学锋.统一思想坚定信心推动农村机电灌溉工作加快发展[J].四川农机,2011(2):4-6.
[4]杨德全.渝西地区农村机电提灌站建设和管理模式改革初探[J].南方农业,2010(2):12-13.
[5]吴书明.浅析农村机电提灌工作的困境与对策[J].四川农机,2011(4):13-15.
随着农业经济的飞速发展,农业产业结构得到调整,而提灌机械的发展在农业生产中也发挥着关键性的作用,被广泛应用于农业生产。笔者结合近几年的工作实践,就农村电力提灌站建设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针对性提出解决措施,以供参考和借鉴。
2农村电力提灌站建设存在的问题
第一,非专业人员从事提灌站规划建设,前期准备工作不充分,关于地形、土壤、水利等基本情况的调查了解不充分;非专业人员从事提灌站规划建设,早期规划理念较差,基础设施建设数据准备不准确,有的偏差较大,甚至造成规划偏离较大;非专业人员从事提灌站规划建设,水源水位调查分析不到位,待到枯水季,机组距水面距离较大,很大程度上造成无法提水。同样,水源水位调查不到位,待到洪水季节,超过使用设备水位线,将面临被冲走的危险。
第二,非专业施工队伍进行提灌站建设,由于没有专门的使用工具、设备,安装质量存在很大的问题,非常容易导致管道连接不牢。甚至,电机、水泵轴线,同心度较差,造成联轴器间隙过大等缺陷问题的出现。
第三,利益熏心,承建单位擅自变动工程,更改使用设备,更换使用型号,甚至盗用假冒伪劣产品,造成不可估量的经济损失。未按规范化设计和施工给提灌站建设带来了不良后果,一是达不到提灌站所规定的各项设计指标,不能正常进行提水作业,无法满足农田灌溉的要求。二是检修困难,无法监测设备工作情况,不能正常管理调度用水。三是设备使用寿命短,增加管护费用。四是运行中事故频繁,造成整个工程瘫痪甚至人员伤亡。渠北乡庆丰的一处提灌站,在进行勘测和规划设计时,未对当地水源情况进行认真调查,造成洪水来临后,机组全被淹没,使机电设备一直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柏水乡挖断嘴电灌站,扬程超过80m,管道长超过300m,业主自已进行勘测和规划设计,建设成后,一直不出水并伴有气蚀现象,后找农机部门专业技术人员现场处理,发现一是进水管道之间连接处不牢,造成漏气,二是进水管安装方法不对,造成上述现象,最后技术人员提出方案改造后才得以解决。
3完善农村电力提灌站建设的工作建议
农村电力提灌站建设,作为一项系统化工程,涉及科目、项目等种类繁多。进行建设期间,必须要对输变线路、农业灌溉、管网建设等进行全面系统的规划设计。设备工具方面,需要专门的测量、施工、设计仪表等等。同时,要专配一支囊括行政管理、技术监管、安全负责等各方面的专业工作人员。更需要一支排水、建筑、电控、输变、农业工程技术等,组成的专业施工队伍。而作为农村电力提灌站建设的主管部门,在如下几方面工作更应该落实到位:
第二,各级管理部门严格审批电力提灌站待建项目,禁止建设未经批准的电力提灌站。对于早期设计方案不可行,投资概算不合理的,严禁建设或迁移。而新建或迁移的电力提灌站,必须安排专业技术人员进行审查和验收,检验合格后,方可投入使用。
[1]李玉英.大力改造农村提灌站之我见[J].当代农机,2012,(3):72-74.
[2]陈忠红.农村机电提灌站存在的问题及应作好的工作[J].四川农机,2006,(3):28.
1苍溪县提灌站营运现状
苍溪县拥有机电提灌站668处32643千瓦。在运行质量上,468处能正常投入使用,143处带病运行,57处不能运行;在管理责任上,68处没有确定专门管理人员,提水时由村组临时指定,601处实行承包制或租赁制,管理较好;在管理效益上,24处机电提灌站运行亏损,412处机电提灌站收支持平,175处有一定收益且村组将收益所得建有专账。总体来看,苍溪县大部分机电提灌站管理较好,但也有部分机电提灌站管理较为松散,经营不善,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1产权不明。
苍溪县绝大多数机电提灌站属国家财政投资建设,归村组集体管理使用,均没有进行产权登记和制发产权证。乡镇、村组和村民普遍认为机电提灌站属国家支持农村基本建设投入的国有资产,修建、管理、维修、改造等应由国家负责,导致机电提灌站管理营运陷入“国家投资建,闲时无人管,损坏靠政府”的不利局面。
1.2责任不清。
由于全县机电提灌站产权没有明确,从而使管理权、经营权和受益权未能明确界定,导致各地机电提灌站管理模式和运营效益大不相同。村组干部责任心较强的地方,通过群众会议,明确专人管理,机电提灌营运较好,效益也比较好;村组干部责任心不强的地方,没有建立相应的管护制度,损毁的设施设备得不到及时维修。
1.3管理不善。
1.4经营不活。
由于机电提灌站属公益资产,一直处于低收费价格下运行,农民提水一般只付电费和人工工资,没有考虑提取维修保养和更新改造费用。有条件的地方依靠村组积累解决维修费,村组没有积累或通过村民“一事一议”集资困难的,其维修改造费用完全依赖政府,结果造成机电提灌站入不敷出,失去“自养”功能,更新改造和维修保养难以实施。
2苍溪县机电提灌站管理的总体目标和主要措施
总体目标:设施安全,性能优良,提水及时,维修可靠。即:一是要保障机电提灌站设施设备不被盗,不受损;二是要保障机电、管道、高低压线路等设备的正常使用;三是要保障受益农户农业生产和生活用水,及时抓好抗旱排涝服务;四是建好维修服务体系,保障机电提灌的维修保养工作。
主要措施:一是明晰机电提灌站的所有权、管理权、经营权和受益权;二是明确机电提灌站由专人管理,强化管理责任;三是进一步建立完善机电提灌站管理制度;四是农机主管部门加强对机电提灌站的监督管理和技术指导。
3探索建立三种管理模式
3.1承包经营
3.1.1明确权益。
按“谁投资,谁所有”的原则,由群众集资或村组投入为主修建的提灌站,产权归村组所有;由国家投资为主修建的机电提灌站,产权国有;由是当地乡镇政府作管理人,乡镇政府直接到县国资局作产权登记。乡镇与村组签订委托管理责任书,将管理责任落实到受益村组,明确机电提灌管理权归所在村组所有,受益权归灌面覆盖的所有农户,用于解决灌区农田用水和人畜饮水。通过明确产权、管理权、受益权,进一步强化村组对机电提灌站管护责任,保障农户权益。
3.1.2确定费额。
承包费用中主要是保证金和水费两项。保证金按县农机主管部门建议每站3000元至5000元的标准收取,不低于承包人一年的承包经营纯收入。水费包括电费、保险费、承包人报酬、日常保养费用,由受益农户户主会议综合核算确定承包水费收取最高限价。以苍溪县云峰镇桂花村电灌站承包后水费为例,一级潜水泵25千瓦,二级装机电机37千瓦,每小时可灌0.7亩水稻,(1公顷=15亩,下同)控灌面积200亩,按每年提水300小时计算,总耗电约18600千瓦时,每度0.28元,需要电费5208元,每年设备保险费800元,承包人报酬和水电损耗5000元,日常保养500元,累计11508元。此费用分摊到每小时为38.36元,分摊到每亩为54.8元。同时,苍溪县通过对多个机电提灌站水费价格进行核算,制定了每千瓦时水费不高于0.8元的最高限价。以55千瓦装机容量的提灌站为例,按每亩田需提水1.5小时计,每亩需水费66元,群众能够接受和使用。
3.1.3承包到人。
3.1.4维修改造。
3.2集体经营
集体经营与承包经营在产权、受益权、管理人确定上基本相同,集体经营的特点为:
3.2.1管理权和经营权归村组集体所有,由村组通过民主的方式,确定村民作为管理人,由管理人代表村组管理。村组支付管理人工时费和日常管护费。
目前,全县约有10%的机电提灌站实行集体经营管理,其优点在于:一是在发挥机电提灌站公益性作用中,实行集体管理更有主动权,提水服务更有保障;二是经营过程实行“一年一结算”,管理人报酬支付少,收费基本是成本价,水费价格略低于承包经营。缺点在于:一是日常管理责任不明,机电提灌设施设备管护较差;二是机手大多是临时指派,随意性大,责任心不强。
3.3租赁经营
3.3.1租赁业主确定。
实行租赁经营的主要针对喷灌设施。由县农机主管理部门会同县国资局,将其产权划归当地乡镇人民政府,并协同当地乡镇人民政府与产业业主共同商定,签订租赁合同,业主根据合同约定缴纳设施设备价值3%至5%的抵押金,并每年缴纳设施设备价值1.5%左右的租金。使用权、经营权租赁给业主,由业主使用管理。
3.3.2租金收取管理。
租金由所在乡镇人民政府按照合同约定收取,并设立租金专户,统一管理。租金主要用于机电提灌大修改造。
3.3.3设施管理使用。
承租后,提灌设备归承租者使用管理,除自己灌溉外,可为相邻农户提供有偿服务,服务收费由双方协商,其收益归承租人所有。县农机主管部门会同县物价部门确定最高收费限价,保障承租人和农户双方利益。
3.3.4维护维修改造。
将机电提灌和喷灌维修划分为日常保养、大修和改造三个等级。日常保养由承租人负责,费用自行解决;大修和改造则用累积的租金予以解决。
4保障措施
4.1建立保险机制
针对全县机电提灌站设施设备被盗严重,在洪灾和泥石流等自然灾害中管道、泵房受损大,群众集资恢复建设困难等实际情况,苍溪县农机局探索建立了提灌站保险体制。即:按提灌站投保金额2.4‰并下调30%购买保险,同时,按实际保费的2%缴纳盗抢附加险保费。一般提灌站需700元至800元保险费,参加保险能有效抵御意外损坏或被盗风险,真正实现小投入解决大问题。
4.2建立培训制度
目前,全县共有机电提灌站机手537人,机手素质参差不齐,多数年龄偏大,业务水平较低。对此,苍溪县通过建立机电提灌机手档案,邀请专业技术人员以原片区为单位开展集中专题培训,制订操作规程和管理制度,现场开展技术指导等措施,有效提高了机手操作技术水平面。同时,将操作规程和管理制度印制小手册,分发给机手和村组干部,将操作规程(摘要)和管理制度在机房张贴,保障机电提灌操作管理更加规范。
4.3建立维修体系
1试点工作基本做法
1.1制定工作方案
1.2调查摸底,弄清现状
召开了全区农村机电提灌站经营管理体制改革动员会,组织动员全区各乡镇(街道)和专业技术人员实地调查现有提灌站的基本状况。2013年6月上旬至7月底,在市农机研究所的指导下,对全区的提灌站进行了拉网式全覆盖的调查摸底。据调查结果显示:全区目前拥有农村机电提灌站132座,能正常运行的有120座,总装机功率3023.4kW,总资产原值1778.55万元,其中国家投资1072.99万元,常年抽水1100万m3,有效灌面3533.33hm2,受益农户1.4万余户。现有的农村机电提灌站中,大多数都面临着设备老化、运行成本高、效率低、维修困难等问题,全区现有提灌站中,有50%左右的提灌站都急需进行技术改造以达到节能降耗的目的。此外,提灌站的管护、运行、维护模式也急需改变,因为现有提灌站主要是由村组自行管理,“用时有人,平时无人”的管理现象较为普遍,设备被盗时有发生,有的村组为了节约费用,对主要设备实行“蚂蚁搬家”式管理,不用时将设备搬回家,用时再抬出来,导致人为损坏设备的情况时有发生。
1.3明晰产权,确权登记
祥福和福洪这两个试点乡镇都没有个体或私营的提灌站,管理使用对象均为村、组集体经营组织,所以青白江区的提灌站确权工作主要是坚持属地管理或使用对象管理原则,由民主议事决定,即由村民议事会按照少数服从多数的议事规则民主确定提灌站的产权归属。经民主议定后,青白江区两个试点乡镇31座提灌站中,有4座产权归村集体所有,有27座的产权归组集体所有,并以区政府名义召开了确权颁证大会。
1.4明确管理主体,确定经营模式
在确定管理主体上,青白江区以“分类定性、属地管辖、分级负责”为原则,实行分级管理。其中,个体、私营提灌站,实行自主管理;产权为村民小组所有的提灌站由村民小组确定管理主体;产权为村(社区)所有的提灌站由村委会(社区居委会)确定管理主体;产权为乡镇(街道)所有而灌溉范围没有跨乡镇(街道)的提灌站由乡镇(街道)人民政府确定管理主体;产权为乡镇(街道)所有但灌溉范围跨乡镇(街道)的提灌站,由区农村机电提灌站经营管理体制改革试点工作领导小组根据需要确定管理主体。
团结村共有5座提灌站,全部确权颁证,其中有12个组的老百姓能从中受益,为了确保提灌站能正常运转和使用,各组提灌站均专门安排了固定的人员进行管护。因团结村处于丘陵地区,地势较高田块和地势较低田块的干湿情况不一样,灌溉用水量和抽水费用也就有所不同,有时候高处的田块一个星期要抽几次水才能保证不干旱,而低处的田块只抽一次水就能满足需求,如果全村实行统一管理的话,老百姓的意见就会产生分歧,因此村上决定具体问题具体解决,让各个组自行经营管理提灌站。其中,抽水费用按照“谁受益,谁负担”的原则筹集,一般按10~13元/h的标准收取。针对各组的提灌站设备大部分已经老化,维修费用昂贵的情况,经村民议事会决定,各组提灌站的维修费用纳入公共服务和公共管理村级专项资金年度使用计划范畴解决。
龙王镇青光村把提灌站承包给专人管护,并签订了承包合同,明确了彼此的权利和义务。
2取得的初步成效
通过调查摸底,青白江区对祥福、福洪两个乡镇中有泵、有房且能运行的31座提灌站进行经营管理体制改革试点。目前,青白江区已对两个试点乡镇共31座提灌站颁发了“四川省农村机电提灌站产权证”。
2.1明确了责任
2.2保障了运转
《青白江区农村机电提灌站经营管理体制改革试点工作方案(实行)》规定,提灌站运行管护费用本着“谁受益、谁负担”的原则筹集,涉及的抽水电费、维修费用可以通过村民议事规则纳入村公资金解决的范畴,财政将对产权明确、管护得当的支农资产管护工作予以补助。通过多渠道筹集资金,着力解决无钱做事的问题,切实减轻了农民负担,确保了提灌站的正常运转和维护工作的正常运行。
2.3规范了管理
2.4探索了路径
“我们村共有4座提灌站,在没有开展农村机电提灌站改革试点工作以前,村民对提灌站的责任意识和管理意识很淡薄,不用水的时候绝不会过问提灌站的事,即使泵房垮塌了、设备线路老化了也没人主动来维修,后来区农发局和乡上的干部给我们宣传了提灌站改革的事情,我们才意识到如果提灌站确权到每个组上后,再不主动管护设备就会直接影响到自家的农业生产,于是村民的积极性一下子就被调动起来,做起事来也更加有劲了。”福洪乡拦冲村村民委员会主任兰礼福介绍了确权颁证前后村民对提灌站态度的转变。
“我们西江村向来都很缺水,在没有开展改革试点工作的时候,提灌站的产权不在各个组上,老百姓用水没有自主权,很不方便,所以我们都非常希望提灌站能早日确权。”祥福镇西江村村民委员会主任李孝蓉介绍,虽然西江村毗邻西江河,但水低田高,加之上游沟路长,来水量少,无法满足当地用水需求,导致村民的生产用水很紧张,老百姓想多种一点粮食都不行,现在开展改革试点工作,老百姓一致同意把全村4座提灌站确权到了各个组,用水主权问题解决后,老百姓想种多少粮食都不再受限制了。“提灌站对于我们西江村的来说就是一个宝贝,掌握着我们生存的命脉,确权后它就是我们各个组的资产,我们一定会好好珍惜,管理好、爱护好提灌站。”李孝蓉说,现在村上的3座提灌站的泵房全是按照总面积16.28m2的标准进行建设的,并按要求统一配备了机械设备,崭新的设施和以前垮塌的泵房、老化的设备形成了鲜明对比,提灌站一经确权,村民们便欢欣鼓舞,表示一定会像爱惜自家财物一样爱惜提灌站。
“从提灌站确权后的运营情况来看,老百姓都比较满意,我们下一步将加强对提灌站管护工作人员的安全、技术培训,同时再增加一部分维修资金纳入公共服务和公共管理村级专项资金年度使用计划,保证老百姓能更加方便地解决生产用水问题。”团结村村委会主任彭加才介绍了确权颁证后的打算。
一、充分认识电灌站在农业生产中的地位和作用
1.自然条件奠定了电灌站在农业中的特殊地位
雁江区位于四川盆地中部,地处龙泉山褶皱东南翼,属川中缓褶带,威远旋扭北缘波及区,介于川东伏旱和川西洪涝过渡地带,降雨时空分布不均,自然灾害频发,尤以干旱为最,素有“十年九旱”之说,冬干、春旱、夏旱、伏旱年年不可幸免,连旱时有发生,特别是夏旱和伏旱发生频率高,且夏旱、伏旱的发生往往伴随持续高温,降雨量远远低于蒸发量,对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的危害最大。对于夏旱、伏旱所造成的土地开裂、庄稼枯萎、饮用水困难,必须借助电灌站的抽水作业,才能确保抗旱。
2.丘陵经济对电灌站有很强的依赖性
雁江区是四川省人口上百万的丘陵农业大县,地形以丘陵为主,略占幅员面积的97%,一般海拔在390~460m之间,相对高差40~90m,多为浑圆或长条状或桌状的浅丘和中丘,错综起伏,冲沟纵横分割,形成了水低田高的特定环境。出露地表的地层,主要为侏罗纪中上统地层,多为遂宁组土壤,抗旱能力弱,保水性差,农业种植的需水量大,要把低处的水调往高处使用,很大程度上要依赖电灌站的有效灌溉。
3.电灌站是充分利用水资源的重要工程措施
雁江区有1江7河18溪,均属沱江水系。沱江是最大的主干流,发源于绵竹县岩头大黑湾,区域流长90.5km,流域面积1198.2km2,年均径流量70.68亿m3,为农业灌溉提供了丰富的水资源。全区共有水库65座,其中中型水库1座、小(一)型水库30座、小(二)型水库34座,总储水量2亿m3,地下水储量1.063亿m3,而工程蓄水的自流灌溉面积却很少,水库自流灌溉的水田面积仅有3万余亩,约占负担总面积的10%。要确保农业灌溉和水稻栽插,充分利用水利资源,必须依靠机电提灌。可以毫不夸张地说,雁江区的水利利用的根本出路在于机械化。
4.电灌站是雁江区农业的一笔巨大财富
雁江区从1958年建第一处电灌站开始,经过近50年的建设,时至今日,全区共计拥有电力提灌站678处,734台,装机容量28740KW,按现行建设投资估算,仅电灌站的建设资金就近亿元,宝台镇境内的泡桐湾、老君的龙王沱、伍隍的团结等骨干电灌站,提灌沱江河水,灌面上万亩,成为雁江区农业的一笔巨大财富,也是农业生产合作社时期福泽后世的重要产物。在现有电灌站中,装机容量100KW以上的有34处/72台/5441KW,55~99KW的有181处/195台/11880KW,22~54KW的有234处/238台/8442KW,22KW以下的有229处/229台/2977KW。从建设年段上看:建于上世纪60年代的有143台,70年代的有497台,80年代的71台,90年代以后的有23台。从所有制看,全区678处电灌站中现有3个事业编制的电灌站,镇农业服务中心直接经营的电灌站112处,水库经营的16处,村社集中经营的550处(其中村经营的有234处,社营的有266处)。全区电灌站设计灌溉面积48万余亩,现有灌溉面30万亩左右,灌区50万人、100万头牲畜受益,沿沱江分布的电灌站有180台/8485KW,其他地区分布的电灌站554台/20255KW,全区电灌站的常年作业量达1亿m3。
5.电灌站发挥了支撑农业发展的作用
截至2010年底,全区电灌站的控灌面积达到45万亩以上,其中水田面积的70%靠电灌站灌溉保证。2010年,全区机电提水10650万m3,灌溉作业108万作业亩,确保了30万亩水稻栽插和旱地保苗用水,解决了2万余人、3万余头牲畜的饮用水困难。实践证明,凡有水利保证的地方,当地农业结构调整合理,经济发展快,农民更富裕。
二、电灌站存在的问题不容忽视
1.老化磨损严重,病害电灌站增多
2.经营全面亏损,电灌站的运营举步维艰
雁江区的电灌站,全部由镇(乡)农业服务中心、村和社集体经营,经营体制滞后。受管护成本增加、电费涨价、维修资金加大、灌溉面积缩小等因素的影响,经营电灌站全面亏损,维持运营的费用主要依靠镇(乡)财政补贴、经营单位补充、受益农民自筹等来解决,使电灌站的经营成为一种负担,谁也不愿接受产权,自主经营,政府兜底的现状难以改变。
3.管护措施不力,毁坏程度严重
4.资金投入不足,建设改造的进度
5.抽水费用增加,农民意见很大
旱粮,仅2010年,全区农民“水路不通走旱路”的面积就接近5万亩。
6.机手素质差,操作水平低
农村电灌站的技术服务正面临严峻形势,几番机构改革,造成农机技术人员流失严重,出现技术断层,一部份镇乡农业服务中心难以提供农机技术服务。技术的进步与机手文化素质差的矛盾正日益显现,人为因素造成设备损毁的现象时有发生,2003年全区首推电灌站自动操作系统,就有3处改造电灌站因为接线错误和操作不当,造成了设备的损坏。近几年,由于经费紧张,财政没有预算电灌站机手的培训费用,没有对电灌站机手开展技术培训,是造成电灌站操作水平低的主要原因。
三、应对措施
1.高度重视,争取领导支持
农机部门要把电灌站的建设改造作为重中之重,引起高度重视,积极争取党政领导的支持,力争把电灌站的改造纳入政府工作的议事日程和年度政府工作目标考核范畴,加大力度,加快速度,推动此项工作的开展。实行电灌站改造“建档消号”制度,把需改造的电灌站建档编号,改一处、消一处,制订计划,限期完成。
2.完善投入机制,增加财政扶持力度
电灌站建设改造应本着“谁主办、谁投资、谁经营、谁受益”的原则,实行“民办公助”、“以奖代补”,在增加投入方面,要逐步完善投入机制。一是积极争取国家项目资金的投入。重点争取以工代赈、农业综合开发、扶贫开发项目的资金,提高农机提灌项目在其中占有的份额;二是争取市级财政资金的投入。改变过去市级财政对电灌站基本没有投入的现状,利用这些投入,改造一批全市有影响力的电灌站,带动全面工作的开展;三是加大本级财政的投入力度。每年由政府投入补助资金300万元以上;四是鼓励农业产业业主投资;五是引导成功人士、外出务工人员、本籍企业家、商人捐资;六是用好“一事一议”这项助民措施,筹集电灌站建设、改造所需资金。
3.建立管护制度,落实管护责任制
电灌站的管护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是建立管护制度。把电灌站闲置时的管理保护作为日常工作常抓不懈,形成一种制度;二是尽可能多地采用技术防盗措施。在工程设计上要考虑防盗,在设备的使用上应尽量考虑具备防盗功能,如防盗变压器、控制箱等;三是采取异地管护的办法,确保设备安全。对易于拆迁的设施设备,坚决转移到安全地方管护;四是落实管护责任制。落实管护资金,落实管护人员,签订管护合同,落实管护责任。今后,凡因管护不力造成电灌站损毁的,一律不享受补贴;五是搞好安全管理。拆除乱堆乱放,落实制度上墙和设置安全警示。
4.协调好部门关系
1农村机电提灌全力保障农业灌溉用水需求
全县农村机电提灌年均提水2500万立方米,提灌保苗农作物2.4万公顷,占常年农业种植面积34%;其中保栽水稻7333公顷,占水稻种植面积44%。如长赤镇龙池村是翡翠米生产基地,40公顷水稻生产全靠提灌抽水保栽保灌,全村5座固定提灌站和32台流动提灌设备年提水6.5万立方米,确保了翡翠米生产年年获得丰收。
2农村机电提灌有效解决人畜饮用水困难
农村机电提灌有效解决了南江县12.6万人、50万头牲畜的饮用水困难。沙河镇中心村依靠机电提灌工程让受益区农户共6000余人用上了清洁卫生的自来水。红光乡青山村观音岩提灌站常年提水3万立方米,确保了旱山区800多人、1.5万头牲畜的饮用水安全可靠。红岩乡黑岩村红岩洞引水工程解决了黑岩村沿线及乡政府机关、学校、医院1200人的安全饮用水及8公顷农田灌溉。元潭乡凉水村机电提灌工程解决了1400余人安全饮用水困难。
3农村机电提灌有力抗御自然灾害
2007年关门乡柏垭村遭遇百年未遇的特大干旱,农田严重缺水,在紧急关头,主管部门组织5台套流动提水设备,昼夜抽水抗旱保苗,确保了该村21.33公顷农作物获丰收。1998年南江县遭遇特大洪水灾害,2000余台套提灌设备奋战在病险水库和场镇河边,排涝排渍500余万方。2010年7月24日,金鹞水库因洪灾出现溃堤险情,农机部门迅速组织提灌设备5台套110千瓦,现场提水5昼夜,排水12万方,及时解除洪灾险情,确保了水库下游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4农村机电提灌积极促进现代农业产业发展
为保障现代农业产业基地有效灌溉,南江县根据产业基地的布局与水源需求,积极拓展提灌设施的建设空间,以最低的提灌成本换取产业基地建设的最大效益。桥亭乡龙门村新大田提灌站装机容量2台22.5千瓦,配套微水池3口600立方米,解决了10公顷石坡地优质核桃园的灌溉问题,确保了核桃连年获得丰产。
东榆镇槐树村开泰养猪场修建装机22千瓦的沼液灌溉工程、蓄水池2口800立方米,铺设各类管道9000多米,灌溉蔬菜大棚280个10公顷。不仅解决了养殖废液造成的环境污染问题,而且还保障了产业园区内大棚蔬菜的灌溉用水,有效实现了“养殖-沼气-种植-养殖”的良性循环,促进了农业产业园区的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