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大思政课”开辟创新试验田

■2019年3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了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5年来,上海高校思政课专职教师人数增长近50%,上海首批建设的5家示范马克思主义学院,在全国第五轮学科评估中全部进入A类行列

3月14日下午,上海师范大学美术学院苏盈荧等4名学生向选课同学讲解自己的4幅原创海报作品“衣食住行”,其中就有中国高铁里程数、国产大飞机投入商业运营、新能源电动车出海等画面。“从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占全球比重超过60%,到粮食产量1.39万亿斤再创历史新高,同学提到这些今年政府工作报告里的数据,都是在‘两会’上赢得全场掌声的数据。”全国政协委员、上海师大校长袁雯说。

持续推进最新理论、创新成果入耳入脑入心,这是上海校园里的思政金课之一。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先行试点工作,成为上海承担的国家级改革试点任务。目前上海高校思政课专职教师人数与5年前相比增长近50%,上海首批建设的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同济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上海师范大学这5家示范马克思主义学院,在全国第五轮学科评估中全部进入A类行列。

以“新思想”为核心建设课程群

2019年3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了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当年秋季学期,上海就以全市15家示范马克思主义学院为试点,在全国率先开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

在以这一“新思想”为核心内容的课程群建设中,上海推动全市高校结合自身办学特色和优势学科全覆盖开设“中国系列”课程。据了解,目前各校已建成“治国理政”“大国方略”“中国智慧”等107门课程,组织出版华东理工大学《绿色中国》、东华大学《锦绣中国》等12本“中国系列”丛书,形成“一校一品牌”生动局面。

上海中医药大学“岐黄中国”系列课程形成本硕博一体化思政课授课模式,全校选修学生涵盖16个专业,硕博士研究生占比超30%。复旦大学葛剑雄教授和上海纽约大学童世骏教授开讲“岐黄中国—人类思维系列”课程,分别主讲史学和哲学,学校党委书记曹锡康也走进了“岐黄中国—基因系列”课程的讲堂。

食品卫生与营养学专业大二学生沙亭月在学习中医药基础理论时就接触过“上工治未病”这一主张。听讲中医药文化治理基因一课,她对“治未病”等中医智慧与治国理政的关联受益匪浅。“习总书记在四川三苏祠考察时就指出要善于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治国理政的理念和思维。”她表示,古有“未雨绸缪”,今有前瞻性战略谋划,目光放长远,才能事半功倍。

“大思政课”综改也有“新片区”

上海是教育部“大思政课”建设综合改革试验区,下阶段,上海思政课改革创新将继续开辟试验田。如上海交通大学围绕科学家精神以及高校校史融入新时代“大思政课”建设进行探索与实践;华东理工大学围绕数字化背景下思想政治理论课线上线下有效衔接的混合式教学进行新探索;上海戏剧学院则开展《戏剧背后的思政密码——短视频教学项目探索》项目。

“我能感受那种开天辟地的勇气,那种坚持探索真理的精神,我还学会了怎样制定视频制作计划,锻炼了团队合作能力。”华东理工社会与公共管理学院2023级本科生祝梦莹,在完成一大纪念馆和二大会址纪念馆的实践项目后说道。

祝梦莹谈论的正是华理大思政改革项目“思政V课堂”,她和同年级的4100多名本科新生参与了这项课程。学校在大一和大二两个学年各设置1学分的思政课实践教学课程,这2个学分包含以Vlog视频形式记录实践过程,选题涵盖重走信仰之路、感悟发展成就、品味文化魅力、走进社会建设、见证绿色发展等5大类。

开门上课,大思政课堂与社会大课堂同频融合。根据市教卫工作党委、市教委等12部门联合制定的《上海市“大思政课”建设综合改革试验区实施方案》,上海遴选“大思政课”建设整体试验区4个、重点试验区5个、重点试验高校10所。其中,整体试验区实行“1+1+N”模式,即:1所高校牵头和1个行政区或临港新片区等功能区,再加上若干单位一起参与,进行综合改革。

在临港,大学城的“大思政课”综改也有“新片区”。作为沪上首建马克思主义学院的民办高校,上海建桥学院里有3个馆:雷锋馆、国政馆和党建育人馆,其中依托雷锋馆开发的校本特色“中国系列”课程《奉献中国》,课堂就设在馆内“雷锋讲堂”。14日下午,校党委书记杨伟人以“弘扬雷锋精神,争做时代先锋”为主题为全体师生上党课。目前,这3个馆已成为上海市高校“三全育人”共享基地和上海市教育系统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教育实践基地。

“大中小”共同体推动思政课一体化

思政课不一定在教室上,大中小学生也可以同堂。

刚刚过去的周末,在“两山”理念首提地浙江省安吉县余村,两地学生大手牵小手。“与村民同吃同住,谈家常、话家事,新鲜又接地气。”东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的研究生王佶婧和小伙伴走访污水处理厂实地采样,并提供可行方案。

上海电力大学人工智能科普基地里,本区中学生们在老师指导下“做中学”,了解我国人工智能发展史,并在机器人编程、无人机编程、机甲对抗赛中化身“小工匠”,兴趣盎然地组队合作。

上海市推进“大思政课”综合改革试验区建设工作会议提出,构建学段衔接的“大体系”,突出内容渐进性、机制协同性,切实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共同体建设。其中,上海高校“中国系列”课程正向中小学延伸,在全市16个区全覆盖开设,并培育100门中小幼“中国系列”课程。同时,组织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针对同一主题开展教学展示,体现各段课程分层递进、螺旋上升、整体衔接的构架。

3月15日,中共中央党校原副校长李君如与《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领读》共同主编、华东师大党委书记梅兵等,一同赠予学生刚在沪出版发行、十多位名家专门著述的公共读物。李君如表示,根据教学实践,考虑把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经典著作分开来,“前者重在领读,后者重在导读。总体要求是精读”。在教本等方面,《新时代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等“一体化”系列丛书已出版,形成小学、初中、高中、大学“启蒙—体验—常识—理论”的全链条教学模式。

由点到面、由面到体,从政策到制度再到文化——上海“大思政课”综合改革正让思政教育像阳光和空气一样,产生润物无声的育人实效。

THE END
1.瞭望粮食亩产冠军如何炼成上层次。2024年,吉林省力争土地流转、生产托管服务面积达到6850万亩、占播种面积超过70%。吉林坚决把维护国家粮食安全的重任扛在肩上。今年,吉林省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推进“千亿斤粮食”产能建设工程年度任务落地,强化良田、良种、良机、良法协同匹配,支撑粮食产量达到880亿斤以上。■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92586448232693512&wfr=spider&for=pc
2.政府工作报告:2023年粮食产量1.39万亿斤,再创历史新高!(央视新闻)政府工作报告:2023年粮食产量1.39万亿斤, 再创历史新高!(央视新闻) 去App听语音播报 政府工作报告:2023年粮食产量1.39万亿斤, 再创历史新高!(央视新闻)http://finance.sina.com.cn/7x24/2024-03-05/doc-inamfpwt0085833.shtml
3.粮食产量1.3万亿斤以上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上“我国粮食产量增、结构优、储备足,粮食安全有保障。”江西农业大学副校长刘木华委员说,过去一年,我国加大对农业发展支持力度,有力有效抗灾夺丰收,粮食产量1.39万亿斤,再创历史新高,连续9年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三农”基本盘进一步夯实。 刘木华委员认为,连年丰产背后,离不开农业科技的支撑,目前我国农业科技进步贡http://www.npc.gov.cn/c2/c30834/202403/t20240307_435452.html
4.2021年,我国粮食产量()万亿斤,创历史新高。2021年,我国粮食产量( )万亿斤,创历史新高。 A. 1.39 B. 1.38 C. 1.37 D. 1.45 题目标签:历史新高亿斤粮食产量如何将EXCEL生成题库手机刷题 如何制作自己的在线小题库 > 手机使用 分享 反馈 收藏 举报 参考答案: C 复制 纠错举一反三 防止经济生活出现过高通货膨胀是政府宏观调控的重要目标。发生https://www.shuashuati.com/ti/49b08eeb3ede4fedbd824c86c4a34cdf.html?fm=bd5e51f93b34f8b9a9a64150561c6e8611
5.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行动方案“新”在哪?专家解读2023年我国的粮食产量已经达到了1.39万亿斤,可以说是历史上粮食安全最好的时期,那么在这个时候我们为什么还要提高产量呢?这里不仅仅有提高总产量的考虑,其实最主要是要优化品种结构。我国水稻、小麦这两个品种产量比较稳定,玉米的产量时有波动,而大豆的缺口较大,所以我们要率先去提升玉米和大豆的产量。 https://m.gmw.cn/2024-04/09/content_1303708095.htm
6.2024年公务员行测时政模拟:全国粮食总产量公务员考试网2023年全国粮食总产量达13908.2亿斤,再创历史新高,连续( )年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 A. 7 B. 8 C. 9 D. 10 【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时事热点。国家统计局2023年12月11日发布全年粮食产量数据,2023年全国粮食总产量达13908.2亿斤,再创历史新高,连续9年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故本题正确答案为C项。 https://www.huatu.com/2024/0103/2717180.html
7.2024全国两会卫星新闻·“吉林一号”瞰吉林从政府工作报告中看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过去一年,粮食产量1.39万亿斤,再创历史新高。 作为农业大省、粮食大省、全国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近年来,吉林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殷殷嘱托,坚决扛稳维护国家粮食安全重大政治责任。 吉林作为大国粮仓“核心”成员,交出“优粮”答卷:粮食产量连续3年超过800亿斤,2023年再创历史新高,达到837.3亿https://www.hubpd.com/hubpd/rss/yidianzixun/index.html?contentId=8358680908402359380
8.中国2023年成绩单2024全国两会政府工作报告说,2023年,国内生产总值超过126万亿元,增长5.2%,增速居世界主要经济体前列;我国粮食产量1.39万亿斤,再创历史新高……一起来看中国2023年成绩单↓↓↓https://news.cctv.com/2024/03/05/ARTICJpCaYia0GKLtSmtYq9j240305.shtml
9.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全会政府工作报告要点《简报版》(2024年3月5日)粮食产量1.39万亿斤 城镇新增就业1244万人 全年新增税费优惠超过2.2万亿元 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占全球比重超过60% 电动汽车、锂电池、光伏产品“新三样”出口增长近30% 2024年主要预期目标 国内生产总值增长5%左右 城镇新增就业1200万人以上 居民消费价格涨幅3%左右 https://www.meipian.cn/51gfuf81
10.让世界都听闻!用成语接“龙”唱出政府工作报告粮食生产“二十连丰” 2023全国粮食产量1.39万亿斤 再创历史新高 绿水青山成色更足 手机直播 看单发货 村民们现在也是电商达人 数字乡村助力“村货”发往各地 新的一年 继续有力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 引江济淮工程试水通航 长江淮河跨越千年牵手 结束“通而不畅”的历史 豫东870万人将喝上长江的水 持续推进长江经http://www.jzrb.com/news/hnxw/202403/879679.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