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炭,变了界面·财经号

煤炭,这一能源老将,征战沙场多年,如今要脱胎换骨重新披挂上阵。

都知道煤炭有“黑色金子”一称号,与其称号相对应的,则是其高碳排放问题。据了解,我国有一半以上的煤炭被用来发电,也正因此,我国电力行业二氧化碳排放占全国排放总量的比重接近50%。

为此,“排污大户”的帽子更是结结实实地扣在了煤炭头上。

或许是陷于颜色困惑,对于煤炭的使用,呈现出了一种“人人用之却又努力避之”的矛盾状态。

如今,“双碳”工作持续推进,煤炭能源“霸主”的时代是否很快会被彻底终结?

煤炭,作为我国能源消费主体,虽然其占比逐年下降,但结合我国资源禀赋、工业消费结构等诸多因素,煤炭依旧是当前的能源“霸主”。据统计,2023年全国原煤产量达47.1亿吨,同比增长3.4%,煤炭消费量占能源消费总量的55.3%。

可就是这样一位能源“霸主”,却逐渐开始不受世人待见。

“排污大户”就是一顶被世人戴在煤炭头上的帽子,基于煤炭自身特性,高碳排放显得与这个时代格格不入。据了解,2023年,煤电碳排放量约占全国碳排放总量的40%。

除此之外,一些煤企对其也是颇有意见。

就说在2021年,煤电企业就出现了大面积亏损现象,五大发电集团旗下的上市公司华能集团、大唐发电、国电电力、中国电力和华电国际均表现出不同程度的业绩下滑,其中,华能国际的亏损额竟高达百亿元之上。

在当时,流传着一句“发一度煤电、就亏损一度电”,由此可见,煤炭背后所承受的“异议”甚多。

尽管如此,不可否认的是,自工业革命之后,煤炭所扮演的角色都十分重要。

从以前的煤炭时代,到后来的石油时代,再到未来想要努力实现的新能源时代,煤炭都在频繁变换着自己的身份,发挥自身的余热和价值。

就拿煤电来说,据中电联统计,截至到2023年底,我国煤电装机容量约为11.7亿千瓦时,约占全国电力总装机的40%,发电用煤约占全国煤炭消费总量的60%。

与新能源“有装机低电量”的尴尬境地不一样,煤电则是“小小的装机量里蕴含着大大的发电量”。

就算这样,煤炭会被其他能源彻底替代的言论好似从未消失。

特别是如今“双碳”政策下,新能源强势爆发,难道煤炭这一能源老将真的要就此湮灭了吗?

与当前时代“格格不入”就该被淘汰被替代吗?

其实,未必。

这一切都与我国能源结构有脱不开的关系,为此,我们能做的只有想办法给煤炭摘掉帽子,而不是彻底把煤炭从战场上踢掉。

一方面是电力保供问题。如今的煤电项目多见于河北、山东、江苏、广东、湖北等地,仔细观察下来会发现,这些都是我国的用电大省,电力供应的兜底保障工作就是煤电最基本的功能要求。

另一方面则是与新能源发电的适配。“双碳”背景下,新能源的发展只会愈加猛烈,但是新能源发电具有间歇性、波动性等问题,这时候就可以利用煤电的稳定性来调节,也就是所谓的煤电与新能源发电联营。

或许大家也已发现,随着新能源发电爆发式增长,煤电也跟着水涨船高起来,“煤退新进”的言论不攻而破。

也是因为煤电的这一强势不可替代,行业内对其选择改造而非换掉,即最近很火的“煤炭低碳化改造”。

上个月,国家印发了《煤电低碳化改造建设行动方案(2024-2027年)》,指出未来煤电低碳化改造的具体目标和任务。

什么意思?天然气发电被全球公认为是一种过渡清洁能源发电,是不是可以理解为,三五年后的煤电也会变成一种“另类清洁能源”。

至少现在看来,煤炭正在向“绿”进军突围。

若要守住能源“霸主”,就得变为“绿金”,或许是看到了这一点,那些煤企也不再畏手畏脚、瞻前顾后了。

就拿我国大型煤炭央企——中煤集团来说,一直在煤电领域大力布局,作为煤电投资的主力军之一,据了解,其在运在建的煤电超5000万千瓦。

并且,手握70余座煤矿的中煤集团,大搞“煤与电、煤电与可再生能源”两个联营项目,以手中的煤炭为切入点,去和其他电力集团分一杯羹。

据了解,中煤集团已在新疆的伊犁、于田、哈密,以及内蒙古、河南等地区布局了多个能源大基地,基本都是煤炭/煤电+新能源配套模式。

或许很多人会说,煤电与新能源发电相结合,也掩盖不了煤电高碳排放的事实。

这里有组数据,据中国煤炭工业协会负责人介绍,截止到今年上半年,我国煤电装机超低排放改造超过了10.7亿千瓦,占比高达90%以上;全国有6000千瓦及以上的火电厂供电耗煤由319克标准煤下降到301.6克标准煤。

也就是说,煤电低碳化改造很早就开始了,煤电清洁高效利用与超低排放水平已得到大幅度提高。

当然,不止煤电行业会选择和新能源玩。

传统煤化工也有了新产物,由煤炭延伸出来的氢、醇、氨等项目频频上马,可以说,昔日这些小众化的能源逐渐成了这些煤企绿色低碳转型的重要抓手。

这样看来,煤炭其实已被认证为是我国节能降碳的主力军,从高碳到低碳,继而向零碳出发。

煤炭“向绿”机遇已至,不纠结于颜色困惑,紧抓这一老将的优势,弥补其不足,方可在能源战场上长久立足。

THE END
1.标准煤碳排放二氧化碳排放量标准煤、碳排放和二氧化碳排放量 一、 标准煤 标准煤亦称煤当量,具有统一的热值标准。我国规定每千克标准煤的热值为7000千卡(29307.6千焦)。 能源的种类很多,所含的热量也各不相同,为了便于相互对比和在总量上进行研究,我们经常将各种能源折合成标准煤来表示。如1吨秸https://www.mayiwenku.com/p-7034866.html
2.谢和平院士:将煤炭行业打造成碳中和技术突破的发源地“碳中和目标下亟须提高煤炭科学产能、先进产能的支撑能力。”谢和平说,从我们近期完成的咨询研究项目成果可以看出,如果只考虑现有在产煤矿符合生态环境约束、安全高效集约化生产约束、先进产能等要求的剩余资源量,按照现有技术水平和回采率,满足40亿吨/年的产量规模,仅可支撑15年左右;通过提高科学产能水平,提高煤炭资源采https://acad.cumt.edu.cn/info/1020/1445.htm
3.最新煤的元素成分煤质及煤分析知识普及1、1.碳和氢 碳是煤中最重要的组成元素.碳含量(Cr)随煤化程度的升高而增加.泥炭的Cr为5060%;褐煤为6077%;烟煤为7492%;无烟煤为9098%.在煤化程度相同的煤中,丝质组的Cr最高,镜质组次之,稳定组最低.氢中煤中第二个重要的组成元素.腐泥煤的氢含量(HR)比腐植煤高,一般在6%以上,有时达11%,这是由于https://www.renrendoc.com/paper/195440612.html
4.煤炭造句1、笔者注意到,山东煤监局首次在官网公开执法信息时,新华网、国家安监总局官网、中国煤炭网等还进行了报道。 2、另外,煤碳交易利润可观以及劳动密集型的煤炭开采业能提供工作机会。 3、发展旅游业有利于优化煤炭资源面临枯竭的淮北市的经济结构,广开就业门路,美化城市环境,塑造城市新形象。 https://www.chazidian.com/zj-299873/
5.煤碳和煤一样吗?1. 首先,“煤碳”应为“煤炭”。煤炭和煤是一样的,煤炭是煤的俗称。你可以参考百度百科上的相关条目:煤、煤炭。https://zhidao.baidu.com/question/372403676996637452.html
6.研究发布电力煤炭燃油等重点产品碳足迹核算方法和碳足迹因子下一步,生态环境部将加快研究发布电力、煤炭、燃油等重点产品碳足迹核算方法和碳足迹因子,为下游产品全生命周期碳足迹核算工作提供坚实基础,“全方位”“全链条”“全过程”推动碳足迹工作落细、落实、落地。https://www.las.ac.cn/front/product/detail?id=d9fa542dc63946128d2c4709f38da9af
7.煤炭的最佳买入时机其实应该是3个月前,而不是现在如果说煤炭价格一直涨都不值得买吗,个人建议看看期货,新浪财经搜索焦煤连续和动力煤连续,期货9月初到10月初一直高涨但是股市上并没有响应反而是反着来,这已经多少说明市场认为预期已经到的七七八八不值得继续持有,而且,明年的期货合约比如动力煤2201、动力煤2202、焦煤2201,焦煤2202价格是一路走低,这些都是证明市场预https://www.douban.com/group/topic/250469858/
8.煤炭是什么怎么形成优缺点煤炭的形成要上亿年。 在显微镜下可以发现煤中有植物细胞组成的孢子、花粉等,在煤层中还可以发现植物化石,所有这些都可以证明煤是由植物遗体堆积而成。科学家们在地质考察研究中发现,在地球上曾经有过气候潮湿、植物茂盛的时代,如石炭纪、二迭纪、侏罗纪(距今约1.3亿~1.8亿年)等。 https://www.cnpp.cn/focus/25292.html
9.我国碳排放近七成源于煤炭,而电力行业煤炭消费占比过半,能源结构煤炭是我国主要能源来源,2021年煤炭消费量占能源消费总量的56.0%,比上年下降0.9个百分点,2020年我国碳排放总量中有69%来源于煤炭。煤炭主要用于动力煤消费和炼焦煤消费,且近十几年来占比逐渐提升,目前原煤产量中约90%用于动力煤消费。动力煤主要用于电力、热力、建材、化工、冶金等行业,其中电力行业动力煤消费量占动https://www.leadingir.com/hotspot/view/3546.html
10.挑起进口焦煤大梁,蒙煤具备条件吗?—中国钢铁新闻网在塔本陶勒盖煤矿开采的煤炭产品需要用货运大卡车运输到几十公里外的中蒙边境甘其毛都口岸,每辆卡车可以一次性运载近百吨煤炭产品,每天都会有数百辆载煤大卡车往返两地。这种情况在该国多处边境重复出现,致使蒙古国境内土地沙漠化逐渐加重。蒙古国政府规划通过巨额投资修建铁路并优化现有铁路设备,以满足塔本陶勒盖煤矿http://www.csteelnews.com/xwzx/gjgt/202303/t20230317_727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