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主动与教师、同伴有礼貌地打招呼,和家人说“再见”
对于小班幼儿来说,来园环节是他们情绪最不稳定的时候,因此,这也是他们学习调整和控制自己不良情绪的主要环节。幼儿逐渐了解到自己与家人只是暂时的分开,很快就会再见面。随着这种经验的累积,幼儿逐渐学会疏导自己的不良情绪,积极愉快地参与幼儿园的各种活动,与教师建立起新的依恋关系。
3.主动接受晨检,能够把自己的身体情况告诉教师
4.提高自我服务能力,学会有序地摆放、整理自己的物品
来园环节中,幼儿要整理自己的衣物。有时候,教师还会布置一些小任务,例如,请幼儿回家搜集一些资料或物品,然后带到幼儿园。这就要求幼儿能够逐渐学会有序地摆放自己的物品,将它们分类进行摆放和整理,或者按要求将带来的物品放在相应的地方。幼儿在自
我服务过程中体验自信和成就感,提高自我服务的能力。
5.建立责任感,体验为集体和他人服务的快乐
6.自主选择活动内容与同伴开展晨间活动
幼儿园的晨间活动内容形式各异,幼儿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要,
自主地选择游戏伙伴展开游戏。在这个过程中,幼儿既能很好地缓解
不良情绪,又能在与同伴的交往过程中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会与他人友好相处,增强自我管理能力。
二.指导策略
1.创设温馨、安全的班级环境
(1)吸引幼儿爱上幼儿园。幼儿来园时,会有不同的感受和表现,尤其是小班幼儿。也许班级门口几个幼儿熟悉的卡通形象造型,一段幼儿日常活动时的视频,几首欢快的幼儿歌曲就能让幼儿感到轻松和愉快。
2.着装要求
教师根据幼儿园着装要求,衣着服饰整洁,妆容发饰符合教师规范,提前5~10分钟到岗,并调整好自己的情绪,精神饱满,做好迎接幼儿和家长的准备。
(1)仪表不能影响工作。
(2)保持微笑,充满热情的面对孩子。
(3)做好准备准时上岗。
3.热情接待每位幼儿
4.注意自己的站位
来,是否出现了拥挤的现象。
(3)用心观察晨间活动情况。晨间活动的幼儿都选择了哪些活动内容,他们是如何与同伴解决交往中的问题的
(4)适时指导值日生工作。值日生工作是否需要指导,他们自己能协商分工吗
5.用适宜的方式引导幼儿主动与家人告别,愉快地说“再见”
7.与家长进行简短有针对性的沟通。及时记录幼儿的特殊情况,家长
的嘱托和要求。
(1)准备一个小的记录本,随时记录家长的嘱咐。
8.引导幼儿将自己的物品分类摆放整齐,将带来的物品放在相应的地方
(1)提示幼儿分类整理物品。尤其是冬季,幼儿的物品会比较多,大衣、帽子、围巾、手套。引导幼儿学会合理地运用有限的空间,养成物品摆放整齐的好习惯。
(2)准备物品筐放在固定位置。当幼儿按照你的要求,从家里搜集了各种与主题有关的物品,让幼儿整齐的放在指定的物品筐里。
9.引导幼儿自选游戏内容,自选游戏伙伴,开展晨间游戏自主活动
(1)让晨间生活更有趣。
(2)内容丰富可选择。幼儿的晨间活动内容是否具有可选择性,能够满足不同的兴趣需要记录出勤、阅读、观察照顾动植物、拼插玩具、播报晨间新闻、体育锻炼,这些都是晨间可选择的活动内容。
(3)晨间活动内容宜短不宜长。
10.观察并有针对性地指导幼儿完成值日生工作
(2)面对幼儿各种情绪反应,做好应对的措施和必要的心理准备。
生活活动环节二:洗手
洗手:是幼儿一日生活中必不可少并且重复发生多次的环节,养成良好的洗手习惯有利于预防经手传播的疾病,形成保障幼儿身体健康的第一道防线。洗手包括卷袖子、洗手、甩水、擦手这四步。
一.常规要求
1.知道洗手是保证身体健康的重要环节,能够防止病从口入
许多常见传染病,如感染性腹泻、急性呼吸道传染病、沙眼、肠道寄生虫病等都能经手进行传播。幼儿园是集体生活,因此,把好“洗手”关,防止病从口人就显得尤为重要。只有当幼儿了解洗手与身体健康之间的重要关系,才会自觉、主动地按照正确的方法来洗手,而不是依靠教师的监督和检查。
2.体验正确的洗手过程,会让小手变得干净
什么才是正确的洗手方法,幼儿虽然有洗手经验,但不一定能清楚和掌握正确的洗手方法。
3.逐步养成餐前、便前便后、手脏时及时、自觉洗手的习惯
幼儿掌握洗手方法并不难,但是如何在掌握了洗手方法之后,能根据自身写需要主动去洗手,这是最关键和重要的内容。
4.学习卷、推衣袖的正确方法,避免袖口弄脏。
幼儿自己卷衣袖,看上去不起眼的一个小动作,幼儿掌握起来却需要个过程。
5.掌握正确的涂抹护手霜的方法,有初步的保护双手的意识
在涂抹护手霜这个过程中,幼儿可以逐渐体验、发现并了解护手霜对保护双手的作用,增强保护双手的意识。
6.养成洗手后甩水的习惯,避免将地面弄湿,造成摔伤事故的发生
幼儿是班级的主人,自然要承担自觉维护班级卫生环境的责任。因此,养成洗手后甩水的习惯,是一个为他人着想、爱护环境的具体表现。
7.懂得节约用水可以从洗手开始,学习控制水流的大小
幼儿园生活中,洗手时控制好水流的大小,不边玩边洗是节约用水最具体的表现。
8.在人多的情况下能够主动排队,有初步的规则意识
洗手时幼儿较多,这时能够自觉排队是幼儿规则意识的一种体现。随着幼儿年龄的增长,幼儿逐渐能够根据活动的需要参与制定班级规则,从而自觉、主动地遵守规则。
1.站位既要方便指导幼儿洗手,又要方便组织其他幼儿进行过渡环节活动
(1)巧用空间。
(2)分组盥洗。
2.在来园、运动后、餐前、便前便后、手脏等时候提醒幼儿洗手
教师要注重帮助幼儿了解认真洗手对“防止病从口人”的重要意义,激发幼儿自觉洗手的内在动机,培养幼儿良好的洗手习惯。
3.能够有针对性地指导幼儿按照步骤洗手
(1)以身作则。
(2)边说儿歌边洗手。
(3)进步中的“例退”。多种方法巩固幼儿的洗手习惯
(4)多种形式展示洗手方法。
4.观察幼儿是否会卷、推袖口,并对有需要的幼儿予以帮助
(1)叮嘱家长,注意衣服的选择。
(2)细心检查,换一摸,看一看。
(3)鼓励幼儿主动寻找老师和同伴的帮助
5.帮助幼儿养成洗手后甩水的习惯
(1)准备一个干墩布,可以随时用来清洁潮湿的地面。
(2)和幼儿一起约定一句话,边说边甩手,用来提示自己洗手后甩水。
(3)保持地面清洁和干燥。
6.提示幼儿把手擦干,并将毛巾挂在自己的毛巾格内
(1)根据年龄班选择适宜的标识。
(2)鼓励幼儿擦干手。
7.提醒幼儿在进餐前洗完手不乱摸东西,保持手的干净卫生
教师通过多种方式,增强幼儿的卫生意识,提高幼儿的自我控制能力。
8.充分利用环境的作用提示幼儿排队
(1)用标志提示幼儿排队。
(2)使用幼儿喜欢的标志。
生活活动环节三:喝水
1.知道白开水是最健康的饮品,不喝生水
足够的饮水量是保证幼儿身体健康的关键一环。幼儿从不喜欢喝白水,到能在教师的提示下喝足够量的水,再到能根据自身的特殊需要主动饮水,体现着幼儿健康态度和健康行为的变化。
2.洒水后知道解决问题的办法
洒水是幼儿喝水过程中最为常见且无法完全避免的问题,因此,也就为幼儿提供了解决问题的机会。小班幼儿要懂得告诉老师,向教师寻求帮助;中、大班幼儿可以在教师的帮助下逐渐学会独立处理,将地面擦干,更换弄湿的衣服。
3.人多的时候能主动排队接水
排队在幼儿园集体生活中是无法避免的,从另一个角度说,幼儿懂得在什么情况下排队,不插队、不抢队,是幼儿良好规则意识的体现。在遵守规则的过程中,幼儿的自控能力也会得到提高。
4.懂得根据自己的需要主动接适量的水,知道把接的水喝完,不浪费
幼儿能够根据自己的需要接适量的水,需要幼儿有一定的判断能力。小班幼儿愿意喝白开水,在教师的照看下喝适量的水;中、大班幼儿要逐渐能够根据自身的需要,如口渴、嗓子不舒服、小便黄、咳暾等主动接水喝。
5.喝水时懂得拿自己的水杯接水喝,喝完将杯子放到自己的水杯格中
用自己的水杯喝水避免交叉感染,需要幼儿具有一定的认知能力,同时也要细心。水杯格上的标志随年龄班不同也会有所变化。幼儿需要认识自己的标志或者名字,每次取放时也要进行辨别,防止拿错。
1.检查饮水器皿放置的位置、卫生情况,水温是否合适,水量是否充足。
(1)饮水桶的高度要适宜。
(2)保证饮水桶中有足够的水量
(3)提供温度适宜的水。
2.提前擦拭、整理盥洗室,保持地面干燥;引导幼儿了解酒水的处理
方法
(1)保持饮水桶周围地面干燥。
(2)鼓励幼儿自己解决洒水的问题。
3.组织幼儿喝水前将手洗干净
喝水前一定提示幼儿把小手洗干净。
(1)水杯格上要有适宜的标志。
(2)指导幼儿握好杯把,端稳水杯,轻轻走到喝水区,慢慢喝水。
5.通过不同形式帮助幼儿了解喝水与身体健康之间的关系,学习根据身体需要及时调整饮水量
(1)保证饮水量:每位幼儿每天在园大概喝60毫0升水,小班幼儿-次100升即可,中、大班幼儿每次可以略多一些。
(4)让幼儿学会主动饮水
6.引导幼儿讨论、制定喝水的规则,鼓励幼儿遵守规则
教师需要跟幼儿一起讨论,确定喝水规则,他们会更愿意遵守
自己参与制定的规则。
7.主动就喝水问题与家长进行沟通
(1)主动向家长反馈幼儿在园喝水的情况
(2)指导家长了解科学饮水的常识,一起帮助幼儿养成根据自身需要主动饮水的习惯。
生活活动环节四:如厕
如厕:是幼儿园一日生活中的重要环节,如厕能力的培养是幼儿园生活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提高幼儿的生活自理能力,独立性、克服困难等方面的发展都有重要意义。在幼儿园如厕教育中,教师不仅要考虑幼儿的身体健康,还要从幼儿身心和谐发展的视角来审视其中的教育问题。
2.懂得及时排便对身体健康有好处,知道有便意时告知成人或自己
憋尿、憋便对健康十分不利,教师要通过多种教育方式,让幼儿了解及时如厕是一种正常的需要。
3.愿意在幼儿园大便,如厕不紧张、不拒绝。
面对环境的变化,幼儿会出现紧张、拒绝等现象,只有适应变化.身心放松下来。才会愿意在幼儿园大便。
4.能自己脱裤子、提裤子,避免将大、小便弄到便施外,便后能用正确的方法擦屁股。便后冲水
在家庭生活中,幼儿如厕时成人包办代替的现象比较多见。尤其是小班幼儿,往往由成人帮助脱裤子、提裤子、冲水,大一点儿的幼儿也是由家长帮助擦屁股,这对幼儿独立能力以及独立意识的培养十分不利。
5.定时排队,安静、有序地如厕,便前便后洗手
在幼儿园集体如属时,幼儿要做到不催促他人,耐心等候;遵守班级的如厕常规,按照顺序如厕,这是一个人良好礼貌习惯的体现。另外,便前便后洗手往往被幼儿忽略,从小养成便前便后洗手的卫生习惯,是保障幼儿健康的重要一环。
1.营造宽松、安全、和谐的如厕氛围,用接纳、平和的态度对待幼儿拉尿裤子的行为
(1)创设宽松的班级氛围:因为幼儿只有在精神放松,没有压力的情况下才敢于在幼儿园大便。
(2)教师保持和蔼亲切的态度处理孩子出现的大小便情况。
(3)尊重幼儿的隐私,保护孩子的自尊心。
2.做好如厕的环境和物质准备
(1)保持班级厕所地面干燥整洁、空气要清新、空气要流通,定时清洁和消毒。
(2)把手纸放在方便幼儿取用的位置。
(3)将准备手纸的任务交给中、大班值日生完成。
(4)可以用一些小标记暗示幼儿准确的站位。
3.组织幼儿熟悉班级及幼儿园内的厕所环境。
不管是刚入园的幼儿,还是中大班的孩子,教师要带幼儿熟悉本班的厕所环境,还要熟悉园所内的厕所,因为孩子在户外或者其他的活动时也要使用。
4.让幼儿自主如厕
不刻意组织集体如厕,在关键环节可以多多提醒。培养幼儿自主如厕的习惯。
5.帮助幼儿学习如厕的正确方法
(1)如厕的正确步骤:洗手脱裤子一坐或蹲在便池上一排便—擦屁股一纸人垃圾桶一提裤子整理一冲水洗手。
(2)选择适宜的季节学习擦屁股的方法。
(3)尊重幼儿的学习规律,学会等待,加强指导。
幼儿每次擦完后教师要进行检查。帮幼儿整理干净,同时还要教会幼儿学会使用手纸的方法。
(1)提示幼儿定扶好裤子。没扶好裤子是幼儿尿湿裤子最主要的原因。
(2)细心检查幼儿的衣服。
(3)幼儿如厕时常常出现争抢,玩闹的行为,幼儿排队的小标志,有利于帮助幼儿养成排队如厕的习惯。
7.与幼儿共同制定班级如厕常规,厕所文明公约,用图面的方式记录,
用于厕所环境创设
(1)男女分开如厕。
(2)与幼儿共同讨论确定如厕常规。
8.做好家园沟通工作,备好衣服
(1)幼儿拉尿裤子是难免的,一定要提示家长给幼儿准备备用的衣物,而且衣服上要有名字。
(2教师一定要与家长主动沟通,尽快了解幼儿如厕的规律。
9.引导幼儿结合班级活动做好如厕准备
正常情况下,幼儿每天大便一次,呈香蕉状。如果大便干燥,或排便次数过多说明幼儿身体健康出现问题,要及时与保健医联系或向家长反馈。在肠道传染病高发的季节,如夏季腹泻,教师要有意识地观察幼儿的大便情况。
生活活动环节五:漱口
漱口是保持口腔清洁的简便方法之一。正确的漱口方法是将水含在口腔内、闭上嘴,然后鼓动两腮,使漱口水与牙齿、牙龈及口腔黏膜表面充分接触,利用水力反复冲洗口腔内各个部位牙齿面、牙缝和牙龈等处的食物碎屑得以清除。
1.懂得漱口能清洁口腔,保护牙齿,坚持饭后漱口,养成良好的漱口习惯
漱口能够漱掉口腔中部分食物残渣,是保持口腔清洁的简便易行的方法之一,同时也为幼儿学刷牙打下良好基础。
2.能够接合适量的漱口水,懂得节约用水
在幼儿园,幼儿洗手、如厕、喝水、漱口都会用到水,因此在这些环节中更有利于幼儿理解节约用水的重要意义,同时也将节水观念落到具体行动上。漱口不同于其他环节,它的量不容易把握,幼儿需要在每天重复漱口的过程中逐渐掌握漱口水的水量。
3.掌握正确的漱口方法
正确的方法是将水含在口内,闭口,然后鼓动两腮,使漱口水与牙齿、
牙齦及口腔黏膜表面充分接触,利用水力反复来回冲洗口腔内各个部位。
4.自觉维护班级卫生环境,漱口后,对准水池吐出水
作为班级环境的主人,幼儿有责任维护环境的整活与卫生。从小懂得爱护环境,是一个人良好修养和素质的体现,因此,应从小注意培养漱口后如何正确吐出水。
1.做好漱口的物质准备
一般情况下,幼儿早晨来园要用盐水激口,三餐后用温水激口.因此,你需要为幼儿准各水温合适,水量充足的水,如果是盐水,要注意把握好盐和水的比例。
2.引导幼儿懂得漱口是保持口腔卫生,保护牙齿健康的有效途径
(1)多种方式提示幼儿认真漱口。
3.帮助幼儿学习漱口的正确方法
(1)帮助幼儿在反复实践中逐渐掌握正确的漱口方法。
(2)对于新小班幼儿,用游戏的方法引导幼儿逐渐喜欢上漱口。
(3)家园合作共同培养幼儿认真激口的好习惯。
生活活动环节六:进餐
进餐:幼儿期是孩子生长发育的关键期,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进餐习惯,摄取丰富均衡的营养,是幼儿健康成长的重要保证。建立良好的进餐常规,既能够帮助幼儿养成文明的进餐习惯,又能让教师在轻松的状态下度过这个环节,避免手忙脚乱、饭后打扫“战场”的麻烦。
幼儿园的进餐主要包括早餐、午餐、晚餐和上、下午的加餐(水果、点心、奶等),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三餐两点。从流程上看,进餐环节包括餐前、进餐、餐后三个环节。
1.感受与同伴共同进餐的温馨、愉悦氛围,喜欢自己吃饭
进餐环节对幼儿来说,不仅是营养获得、能量补给的过程,也是情感交融,享受美食、休闲放松的美好时光。
2.初步了解食物的营养价值,知道均衡饮食与身体健康的关系
儿童早期是个体心理行为形成发展的开端,未来生活方式与饮食心理由此形成,此时正是挑食、偏食、喜欢吃零食、饮食不规律等儿童常见饮食不良行为的早期预防和纠正的敏感期。
3.逐步养成文明的进餐习惯
餐前洗手,进餐过程中不大声不大声喧哗、打喷嚏时用手捂住口鼻,不浪费食物,尽量保持衣物、桌面的清洁,餐后养成擦嘴、漱口的习
惯,这都是文明进餐的具体体现。
4.会正确地取放餐具,餐后按顺序做事,养成有序做事的良好习惯
5.正确使用各种餐具,掌握一些简单的饮食技巧,逐步做到独立进餐
幼儿从需要他人帮助到独立进餐,从使用勺子到使用筷子,从需要成人帮助添加饭菜到使用夹子、铲子、大勺子自己添加饭菜,从不能独立吃复杂的食物到掌握简单的技巧,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幼儿逐渐体会到自我服务的快乐,增长自我服务的本领。
6.进餐过程中遇到问题知道解决的办法
进餐过程中幼儿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逐渐尝试让幼儿自己解决,对其自我服务能力的提高、独立意识的增强都很有帮助。
7.懂得食物来之不易,不浪费食物
节约粮食,不浪费食物,是种良好的美德,应从小抓起。
1.创设温馨、安全、有序的环境,保障幼儿进餐的安全与舒适
(1)悠扬、舒缓的音乐会使幼儿的心情舒
(2)进餐时桌椅的摆放要考虑到安全性与舒适性。
(3)变化的座位会带给幼儿新鲜、喜悦和感染。
(4)为进餐结束的幼儿单独提供活动空间。
2做好进餐的物质准备,为幼儿提供便利,有利于幼儿文明进餐习惯养成的环境
(1)每个桌子中间放一个空碗,便于幼儿吐骨、去壳、收纳掉下的饭菜等。一块湿抹布,以备饭后幼儿擦桌面或进餐过程中及时擦拭酒出来的汤水用。一盒纸巾,幼儿进餐后擦嘴用,教师要注意及时补充纸巾的量。
(2)专用取放餐具的桌子上分别放置不同的盛器,并附有图片。以便幼儿根据提示有序整理餐具,分类摆放。小班可以提供实物图片,中、大班可以用文字配图片的形式。
(3)饭后幼儿漱口用的温开水,水量要充足。
(4)用图片提示幼儿食物的数量。
3.进餐前组织餐前安静活动,稳定幼儿情绪,促进食欲
(1)进食前保持情绪稳定。
(2)餐前活动内容的选择要轻松,灵活便于组织,能够调动每位幼儿参与其中。
(3)开展报菜名活动。
(4)教师站在视线能顾及进餐区与盟洗室两边的要道,兼顾餐前游戏、盥洗、如厕、取餐、进餐的幼儿,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或提供帮助。
4.根据幼儿进食量盛适量饭菜,提示幼儿有序取餐,轻拿轻放
(1)保持配合,共同完成进餐环节。
(2)了解每个孩子的食量,做到心中有数。
(3)为幼儿创造独立取餐的机会和条件。
5.教师观察幼儿进餐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帮助幼儿养成文明进餐的习惯
(1)幼儿进餐过程中,保教密切结合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饭菜搭配吃,细嚼慢咽,不吃汤泡饭;尽量做到“三清”(碗清、桌清、地面清);提
醒并鼓励幼儿尝试在30~45分钟内独立完成进餐,提醒幼儿根据
自己的饭量、身体状况少盛多添。进餐姿势要正确:身体坐正,双脚放在自己的椅子前面,胸脯紧贴桌子,并正确使用餐具,一手扶碗,一手拿勺。
(3)掌握突发情况的紧急处理办法
6进餐后指导幼儿有序活动
(1)与幼儿共同讨论制定餐后规则
(2)提醒幼儿饭后检查桌面、地面及仪表整洁。
(3)细心观察提示幼儿做事不匆忙。
7.针对进餐中的个别问题与家长进行沟通,家园合力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进餐习惯
(1)个别问题及时反馈。
(2)了解幼儿的饮食情况
(3)家园合作管理好肥胖儿饮食。
生活活动环节七:午睡
1.初步了解午睡对身体健康的作用,逐步形成稳定的生物钟,养成独立入睡的习惯
2.能够做好睡前的准备工作,知道脱衣服的顺序和摆放方法,逐步养成睡前自主如厕的好习惯
午睡前,幼儿要如厕、取拖鞋、按顺序脱衣服、摆放衣服(上衣搭在椅背上、裤子放在椅子上、鞋放在椅子下面)、将各种小物件(包括女孩子头发上的发卡等)放在班级的杂物筐中、将拖鞋整齐地摆放在小床前、盖好被子。幼儿在完成这些准备工作时,其自我服务能力、有序做事的能力都将得到锻炼。
3.了解正确的睡眠姿势有助于保护自己的心脏,入睡中能保持正确姿势
正确的睡姿是:侧卧式或仰卧,不俯卧或蒙头睡,不玩东西,不吮手指。
4.午睡过程中遇到问题能主动向教师寻求帮助
午睡环节看似平静,却也会出现许多情况。因此,幼儿一定要学会遇到问题能够主动寻求帮助。
5.知道睡醒后不打扰同伴,保持安静
幼儿睡眠有长有短,有的幼儿睡醒后,就想尽办法把周围的小朋友叫醒,和他一起玩儿。这虽然是幼儿天真幼稚的表现,但为了满足自己的心愿而打扰他人休息,影响集体的做法是需要纠正的。
6.能够和同伴一起按时起床,尝试自己整理床铺,并穿好衣服,整理仪表
起床后,大班幼儿可以尝试着自己整理床铺或参与整理的一个环节,如将被子里面朝外铺开。在下床的过程中要注意安全,保持定的顺序。如,下床先下,上床后下,上床的幼儿不站立在床上,扶好后下床。穿衣服的时候,能够将里面的裤子塞到袜子里再穿外裤,内衣塞到裤子里,再穿外衣。穿好衣服后能够将袖子、领口整理好,注意仪表整齐。最后将拖鞋放回自己的拖鞋格里,取好自己的小物品(发卡等),搬好椅子放回座位。
1.根据幼儿的需求和个体差异灵活安排床位,便于教师观察并照顾
(1)床位安排要因人而异。教师在安排床位时要从幼儿的需求出发,参考家长的意见来安排床位,床位既要保持固定,又要根据一些特殊情况灵活调整。避免随意性,应从孩子的需求、发展出发,听取家长的意见,并根据现场情境进行床位安排。
(2)在安排床位时要考虑幼儿的年龄、动作发展情况及家长的意见。
(3)尿频的幼儿、容易尿床或憋尿的幼儿,可以安排在离睡眠室出人口近一些的地方,既方便其如厕,又避免来回出人影响其他幼儿睡眠。
(4)人睡困难的幼儿,可以安排在离教师比较近的床位,方便教师照看,也避免其总是影响他人。
(5)感冒咳嗽的幼儿,如果有条件可以让其与集体保持一定距离,减少交叉感染和干扰。
(6)体质较弱的幼儿要避开睡眠室出入口,离空调也要远一些。
2.创设舒适、甜蜜的午睡环境,做好人睡前的准备工作
(1)幼儿午睡质量的好坏与午睡的环境创设密不可分。
(2)幼儿进人睡眠室前,要拉好窗帘,光线要柔和。
(3)将杂物筐放在固定位置。提示幼儿主动将随身携带的小物件集中放进杂物筐中。
(4)培养幼儿午睡前主动如厕。
(5)检查幼儿口腔内是否有食物,手中是否有玩具。
(6)根据季节,如有蚊子,可以入睡前为每个幼儿擦防蚊药水。
3.指导幼儿有序脱、放衣服,及时上床盖好被子
(1)与幼儿共同讨论脱衣的顺序。如,先脱鞋、衣服外套,再脱裤子,最后脱内衣。
(2)衣服摆放整齐有序,既是良好的做事习惯,又方便幼儿起床后穿衣服。一般情况下,上衣搭在椅子背上,裤子叠好放椅子上,鞋放在椅子下。
(4)夏季指导幼儿将薄被或小毯子盖住肚子即可。秋冬季节指导幼儿盖好被子。
4.午睡过程中认真巡视,及时发现问题,保证幼儿午睡的安全
(1)严格遵守午睡制度。
(2)加强巡视,防止意外发生。
(1)感冒、咳嗽、流鼻涕的幼儿:教师可为幼儿垫高枕头,在床边放一些纸巾,咳嗽加重时让幼儿喝杯温开水,缓解不适。
(2)小班幼儿有睡觉时带依恋物的,教师可以适当陪伴安抚,帮助其逐渐形成独立入睡的习惯,不能急于求成。
(3)对于有踢被子习惯的幼儿,教师要注意观察,及时帮助幼儿盖好被子。
(4)午睡时容易尿床的幼儿,教师要注意摸索规律,及时唤醒幼儿如厕。
(5)有的幼儿睡眠时会做噩梦,大喊大叫,教师要及时唤醒幼儿并进行安抚。
(6)午睡时也会出现幼儿流鼻血的情况。正确处理的方法是:首先须安抚幼儿让他安静下来,并要幼儿坐正把头抬高、上身稍微地往前倾,坐正会降低鼻部的血压,向前倾才不会把血液吞入。接下来,用手指由鼻子外面压迫出血侧的鼻前部(软鼻子处),似一般以手夹鼻子的做法,直接压迫约五至十分钟。一般情况下都可以止血。如果压迫超过了十分钟后血仍未止,则可能代表着严重的出血,或有其他问题存在,此时就必须要请保健医做进一步的处置。
(7)对于睡眠极短的幼儿,可以与幼儿约定好,安静起床,在教师视线范围内做一些事情,如,看书、帮助准备午点等。
(1)幼儿起床前,教师要先将窗户关好,做好保温工作。
(2)组织幼儿按时起床,教师可以轻轻唤幼儿起床也可以用轻松舒缓的音乐唤醒幼儿。
(3)小班幼儿起床时,教师一定要注意提示和保护幼儿。
7.指导幼儿有序穿衣
(2)观察幼儿衣服是否适宜、方便,及时向家长反馈。
(4)小班教师要逐检查幼儿穿衣服的情况。
8.做好睡眠室通风及清理工作
(1)待幼儿全部起床穿好衣服后,教师要开窗通风。
(2)当幼儿离开睡眠室后方可叠被子打扫卫生,避免吸入灰尘。
生活活动环节八:离园
离园:是幼儿园一日生活的最后一个环节。经过一天丰富多彩的生活,幼儿获得了丰富的感受和体验。利用短暂的离园时光,有计划地组织幼儿梳理一天的活动和收获,对幼儿获得情感认知和情绪体验都具有重要意义。除此之外,教师还要组织幼儿整理个人的仪容仪表以及离园物品,在这个过程中,幼儿的自我服务能力也能得到锻炼和提高。另外,离园活动对激发幼儿第二天主动并愉快来园有积极意义。
离园活动具体包括离园前集体活动的组织、离园前整理活动的组织、离园时家园沟通工作的开展等。
2.能自主整理自己的仪表和物品,离园时,将玩具、材料、椅子归位
整理是离园前不可或缺的内容。幼儿整理好自己的穿着和仪表,有利于幼儿自我服务能力的提高,同时也帮助幼儿逐渐养成保持良好的仪
容仪表的生活卫生习惯。
3.离开幼儿园时能主动与亲人打招呼,有礼貌地与教师、同伴告别,体验与家人一起回家的快乐
4不独自离开幼儿园,不跟陌生人走。
幼儿年龄小,在往缺少防范意识。不独自离开幼儿园,不随便跟陌生人走,遇到类似情况知道找老师,是幼儿必须要了解且遵守的规则。
1.提前准备好离园需要发放的材料或归还的物品,调整并保持良好的情绪状态
(1)提前做好离园准备工作。需要发放的通知,物品,幼儿要带回家的药和物品等。分类摆放好并放在固定的地方。中、大班可以放在固定的地方并告诉幼儿,可以让幼儿自己拿取。
(2)离园时,教师既要面对孩子和家长,还要处理很多事情。所以,一定要积极、谨慎地面对,使幼儿和家长感受到教师的热情,同时避免出错。
2.提前计划离园前的活动内容,准备材料
3.协助或提示幼儿整理个人的仪表及物品
(1)小班教师在离园前要逐一进行检查。
(2)准备好归还物品。教师要提示幼儿将入园时带来的物品整理好,装在书包里或放在固定的位置,方便走的时候拿取。
4.根据需要组织丰富多彩的安静活动,提高幼儿解决交往中问题的能力
(1)随机教育,引导幼儿协商解决问题。
(2)开展丰富多样的离园活动。
(3)中、大班还可以有意识地给幼儿布置些小任务
5.引导幼儿做好活动室物品材料的归类摆放
需要教师多提示,也可以选出几位小组长,协助教师提示其他小朋友。
6.教师间合理分工,确保离园安全有序,避免接错、漏接现象发生
(2)在我们实际工作中,有时候还会遇到一些家庭成员间关系或背景特殊在由谁负责接孩子的问题上存在异议,教师要谨慎处理。
7.有针对性地向家长反馈幼儿的在园情况,进行简短的沟通
(2)一天生活中发生那么多事情,离园时必须有针对性地向家长反馈。
如,幼儿身体不适、弄湿衣服、早来园时家长特意嘱托的事情、与同伴间发生比较严重的矛盾、幼儿取得一一定的进步、幼儿出现行为问题教师对其进行教育的过程、提示家长一些疏忽的事情等。还有就是共性的问题,需要通知全体家长,可以采取文字通知的形式。
8.做好晚接幼儿的交接工作,并做好活动室清扫、消毒、检查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