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村讲坛姜长云: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的突出亮点

3月12日,由腾讯可持续社会价值事业部为村发展实验室、中国农业大学国家乡村振兴研究院、北京为村互联网科技研究中心发起,腾讯学堂、腾讯文化、腾讯北京总部党委协办的“为村讲坛”第二季第7期举行。

凸显了贯彻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和深化对“三农”工作的规律性认识

2023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有一些重大的政策导向型创新,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和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凸显了贯彻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的要求。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必须把坚持高质量发展作为新时代的硬道理,在中央一号文件里有非常好的体现。比如一号文件提出要做好“三农”工作,有力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不断取得新成效,向建设农业强国目标扎实迈进。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坚持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良性互动,为此中央一号文件进一步重申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确保不发生规模性返贫两个底线;加快推进受灾地区灾后恢复重建;健全农业防灾减灾救灾长效机制;增强粮食和重要农产品调控能力等。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具体政策上的创新,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和中央一号文件里也有一些比较好的体现。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作为2024年推动高质量发展的9项重点任务之一,要求“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特别是以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新质生产力”。

可以说,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实际上是我们党深化对新时代做好“三农”工作规律性认识的结晶。

结合学习一号文件和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今后推进“三农”工作要注意:

●一个引领:以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为引领;

●一个定位:把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作为新时代新征程“三农”工作的总抓手;

●两条底线:以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确保不发生规模性返贫为底线;

●三大重点:提升乡村产业发展水平、乡村建设水平、乡村治理水平;

●两大动力:强化科技和改革双轮驱动;

●两大举措:强化农民增收举措;加强党对“三农”工作的全面领导;

●一个结果:有力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

●一个要求:以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更好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

明确了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引领乡村全面振兴的要求

“千万工程”是“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的简称。2003年,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亲自谋划、部署并推动实施。“千万工程”实施之初,从推动农村环境整治和解决农民群众反映最强烈的“脏、乱、差、散”问题入手,带动乡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全面系统变革和乡村布局、城乡关系的深刻调整。

20年来,浙江省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不断实现“千万工程”由点到面、由局部到浙江全域的迭代升级,统筹激发了乡村的多重功能价值,推动了浙江乡村面貌、农民精神风貌的惊人巨变和城乡融合发展格局的加快形成;也疏通了科技赋能、文化赋能、改革赋能、城乡融合赋能“三农”发展的路径,为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发挥了重要的先行示范和探路先锋作用。

长期以来,“千万工程”注意“集中力量抓好办成一批群众可感可及的实事”,堪称能够有效提升广大农民甚至城乡居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的重大民心工程和德政工程。

“千万工程”的创新意义和经验启示可以概括为6个坚持和6个注重:

一是坚持从广大农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注重激发农民参与发展的内生动力;

二是坚持农民主体地位,注重引导农民在参与发展中增强共商共建共享发展的能力;

三是坚持生态优先和系统思维,注重推动形成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和组织振兴的“大合唱”;

四是坚持规划先行和城乡统筹,注重发挥示范引领和头雁带动作用;

六是坚持因地制宜和分类施策、循序渐进、久久为功,注重探索顺应不同发展阶段、资源禀赋特征且富有区域特色的路径和模式。

“千万工程”的时代价值在于:

一是坚持问题导向和系统思维,科学把握有效市场、有为政府、有机社会有效结合的合理区间;

二是坚持守正创新和融合思维,创新新时代新征程实施“千万工程”的方式与路径;

三是坚持人民至上并稳打稳扎,着力推动提升乡村建设水平与乡村产业发展水平、乡村治理水平有机结合。

我国大多数地区的发展环境、发展阶段和资源禀赋特征,与浙江当前及其实施“千万工程”的多数阶段也有较大差别。因此,当前各地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引领乡村全面振兴,切忌照搬照抄或脱离实际搞“一刀切”,更要防止不考虑多数农民群众的热切需求与期盼,简单搞“面子工程”“形象工程”,或“以项目为中心”“以领导指示、上级安排、完成任务为导向”。否则,不仅不利于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高质量发展,甚至会增加推进乡村振兴过程中的风险隐患。

一号文件提出“因地制宜、分类施策、循序渐进、久久为功,集中力量抓好办成一批群众可感可及的实事,不断取得实质性进展、阶段性成果”,实际上也是千万工程的一个重要启示。

重视运用战略思维和改革创新,统筹强化软政策引领与硬政策支撑作用

同以往的中央一号文件一样,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突出年度性任务、针对性举措、实效性导向,重点就2024年的“三农”工作进行了具体部署,并将年度性工作与阶段性安排结合起来,注意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

重视农业农村发展转型对做好“三农”工作、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需求,增强政策和战略部署的前瞻性和“利长远”能力,是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的鲜明特点。

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和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特别强调,要“强化科技和改革双轮驱动”。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部署“分省分类推进农村信用社改革化险”,甚至“优化粮食仓储设施布局”等看似与改革关系不大的问题,背后都需要通过深化改革来支撑。

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有效兼容了战略前瞻性和现实针对性,将软政策引领和硬政策支撑有效结合起来。不仅重视“要学习运用‘千万工程’蕴含的发展理念、工作方法和推进机制”等软政策创新,还按照高质量发展要求,推出了一些可望“有力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硬政策举措。硬政策举措突出表现在其提出推进、实施或大力实施的21项行动和11项工程上。

把软政策引领和硬政策举措结合起来,有利于统筹增强政策前瞻性和可操作性,增强中央一号文件发挥指导作用的能力,引导广大干部群众增强“有力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主动性和自觉性。

坚持守正创新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有新招

守正的本质是因正确而坚持。创新的要义是把握发展基础、发展环境、发展要求的变化,积极识变应变求变,从而顺应时代、把握时代、引领时代。

近年来,粮食安全都被放在重要地位,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和一号文件在确保粮食安全的具体部署中,有一些重要创新,且力度更大。比如一是探索建立粮食产销区省际横向利益补偿机制,拓展了以前通过纵向利益补偿机制提高粮食主产区积极性的思路。二是强调健全耕地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保护制度体系。

2023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和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强调“健全耕地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保护制度体系”,有利于持续巩固耕地保护成果。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要求“落实新一轮国土空间规划明确的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保护任务”“优先把东北黑土地区、平原地区、具备水利灌溉条件地区的耕地建成高标准农田”,也体现了健全耕地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保护制度体系的要求。

确保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更明确措施更有力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区域性整体贫困得到解决,完成了消除绝对贫困的艰巨任务”。但是,“促进共同富裕,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特别是脱贫地区、欠发达地区的农村和农村低收入人口。

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以“确保不发生规模性返贫为底线”,“压紧压实防止返贫工作责任,持续巩固提升‘三保障’和饮水安全保障成果”。我国在打赢脱贫攻坚战的过程中,出台一系列超常规政策举措,构建了一整套行之有效的政策体系、工作体系、制度体系。许多地方还探索形成一些务实管用的举措和办法。其中,有些政策和举措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确保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的过程中,仍然有效有用,要结合新情况新问题进一步探索完善。

强调坚持以“三个提升”为重点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

如何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

如何推进三个提升?

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在此方面,做出了系统部署和统筹安排,突出了重点和政策创新方向。

例如,提升乡村产业发展水平,最终都要落实到促进农民就业增收上。因此,完善产业发展联农带农的利益联结机制至关重要。

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强调“健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涉农企业扶持政策与带动农户增收挂钩机制”富有深意。这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涉农企业是提升乡村产业发展水平的“盆景”。鼓励其做强做大固然重要,但是支持其发挥对普通农户就业增收提能的“头雁”带动作用,引导提升乡村产业发展水平的“盆景”更好地转化为促进农民就业增收的“风景”更为关键。

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的成色和质量,归根到底要看农民能否从中获得充分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亮点纷呈,环环相扣。推动这些亮点转化成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兴奋点,需要加强党对“三农”工作的全面领导。因此,我们要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坚定信心、铆足干劲、苦干实干,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不断取得新成效,向建设农业强国目标扎实迈进。

THE END
1.粮食安全问题及对策(精选十篇)建立高效、灵活的粮食储备调节体系是政府调节粮食供求关系, 平抑粮食市场价格波动的主要手段, 也是保证粮食安全的必要手段。为此, 一是合理确定粮食储备规模与结构, 建立多层次的储备网络。除中央战略储备、地方储备外, 还要建立社会储备, 包括生产者余粮储备和经营者经营储备等, 对粮食安全多加一道保险。二是建立合理https://www.360wenmi.com/f/cnkeyo92eqlo.html
2.耕地资源与粮食安全问题,高考经常考!【综合思维】从不同维度说明我国耕地资源的空间分布特征;结合我国耕地资源利用中存在的问题,理解国家采取的粮食安全战略;根据我国国情,理解国家保护耕地的政策与措施。 【区域认知】根据特定区域的自然、人文等要素分析其耕地分布特征,对区域发展中利用耕地资源存在的问题提出合理的建议;运用比较的方法,认识不同国情的国家https://www.360doc.cn/mip/1078495132.html
3.对外开放背景下中国粮食安全形势研判与战略选择黄季焜, 杨军, 仇焕广. 新时期国家粮食安全战略和政策的思考.农业经济问题,2012,33(3):4-8. [HUANGJ K,YANGJ,QIUH G. Thinking of the national food security strategy and policy in the new period. Issues in Agricultural Economy,2012,33(3):4-8.] https://www.jnr.ac.cn/CN/10.31497/zrzyxb.20210620
4.从市抄济视角看中储粮在国家粮食安全战略中的定位同时,进行粮食机构改革,政企完全分开:一是成立国家粮食局,专司全社会粮食管理和进行宏观调控;二是成立中国储备粮管理总公司,专司中央储备粮经营管理。我国建立粮食储备制度,并成立中央储备粮管理公司,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重大战略举措。 中储粮挂牌之日,正是我国进一步深化粮改之时。党的十四大做出决策,中国走社会主义http://www.wyzxwk.com/Article/shidai/2011/04/216221.html
5.如何消除粮食安全之忧?权威农业专家回应强国新闻强国论坛:一号文件中有哪些政策举措来保障粮食的稳产保供? 柯炳生:粮食安全是农业现代化中的一个最突出、最主要的部分,事关国家稳定。每年一号文件都把这个放在头等重要的位置。确保重要农产品、特别是粮食的供给和保障,也是确保乡村振兴战略稳步实施的首要任务。粮食安全问题不仅仅是大家当前关心的问题,更是长远性的问题https://www.people.com.cn/n1/2021/0225/c32306-32036529.html
6.张海鹏:全方位夯实国家粮食安全根基他山之石深入实施“藏粮于地”战略,强化耕地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保护 “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根本在耕地,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经过多年努力,我国形成了耕地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保护制度体系,包括占补平衡、用途管制、污染防控、生态修复等一整套政策措施,耕地保护工作取得显著成效。耕地总量持续下滑趋势得到初步https://www.zgcsswdx.cn/info/74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