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保障粮食安全是一个永恒的课题,任何时候都不能放松。
2、尽管我国粮食生产连年丰收,对粮食安全还是始终要有危机意识。
3、要像保护大熊猫那样保护耕地,严防死守18亿亩耕地红线。
4、保粮食安全要一个品种一个品种,深入研究、制定方案、落实下去。
5、农田必须是良田,要建设国家粮食安全产业带。
6、粮食安全要实行党政同责。
7、在粮食安全这个问题上不能有丝毫麻痹大意,不能认为进入工业化,吃饭问题就可有可无,也不要指望依靠国际市场来解决。
8、要未雨绸缪,始终绷紧粮食安全这根弦。
9、保障好初级产品供给是一个重大战略性问题,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中”。
10、手中有粮、心中不慌。
11、如果我们端不稳自己的饭碗,就会受制于人。
12、“洪范八政,食为政首。”我国是个人口众多的大国,解决好吃饭问题始终是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毛泽东同志说:“吃饭是第一件大事。”手中有粮,心中不慌。我国十三亿多张嘴要吃饭,不吃饭就不能生存,悠悠万事、吃饭为大。只要粮食不出大问题,中国的事就稳得住。
13、一个国家只有立足粮食基本自给,才能掌握粮食安全主动权,进而才能掌控经济社会发展这个大局。靠别人解决吃饭问题是靠不住的。如果口粮依赖进口,我们就会被别人牵着鼻子走。
14、我们的立足点、着眼点是,绝不能买饭吃、讨饭吃,饭碗里必须主要装我们自己生产的粮食。
15、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要强化地方政府主体责任,完善土地执法监管体制机制,坚决遏制土地违法行为,牢牢守住耕地保护红线。
16、耕地是我国最为宝贵的资源。我国人多地少的基本国情,决定了我们必须把关系十几亿人吃饭大事的耕地保护好,绝不能有闪失。要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依法依规做好耕地占补平衡,规范有序推进农村土地流转,像保护大熊猫一样保护耕地。
17、国家要加大对粮食主产区的支持,增强粮食主产区发展经济和增加财政收入能力,实现粮食主产区粮食生产发展和经济实力增强有机统一、粮食增产和农民增收齐头并进。
18、稳定发展粮食生产,一定要让农民种粮有利可图、让主产区抓粮有积极性。这方面,既要发挥市场机制作用,也要加强政府支持保护。
19、设立常平仓是我国的传统,在稳市、备荒、恤农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我国地域广阔,国家粮食储备适当多储一点、多花一点钱,安全系数高一点是必要的,但也要讲性价比、讲效率效益。政府也不能完全包揽,要调动市场主体收储粮食的积极性,有效利用社会仓储设施进行储粮。
20、要管好用好储备粮,这是保百姓饭碗的粮食,不能平时老说库盈囤满,真到急用时却拿不出来。古今中外这方面教训多得很!《诗经》中就有“硕鼠硕鼠,无食我黍”的句子。近年来,国家粮库里出的案子不少,对违法违纪案件要严肃查处,决不能任由“粮耗子”折腾糟蹋。
21、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中央义不容辞,承担首要责任。中央财政要从重大水利设施建设、中低产田改造、科技创新推广、信息化服务、市场体系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主产区转移支付等方面,加强对粮食生产的支持。各级地方政府要树立大局意识,增加粮食生产投入,自觉承担维护国家粮食安全责任,不能把担子全部压到中央身上。
22、为什么要坚持“米袋子”省长负责制?就是各地都要行动起来,共同加强粮食生产能力、储备能力、流通能力建设,切实保护耕地。当然,我们要保护好地方政府抓粮积极性,要强化对主产省和主产县的财政奖补力度,逐步建立健全对主产区的利益补偿机制,保障产粮大县重农抓粮得实惠、有发展,不能让生产粮食越多者越吃亏。
23、在国内粮食生产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的前提下,为了减轻国内农业资源环境压力、弥补部分国内农产品供求缺口,适当增加进口和加快农业走出去步伐是必要的,但要把握好进口规模和节奏,防止冲击国内生产,给农民就业和增收带来大的影响。
24、我国农业走出去往哪里去、以什么方式进行开发、生产出的农产品如何利用等问题,都要作过细的研究。进口也要注意安全,一是物种安全,二是不要形成垄断,被对方卡脖子。
25、餐饮浪费现象,触目惊心、令人痛心!“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尽管我国粮食生产连年丰收,对粮食安全还是始终要有危机意识,今年全球新冠肺炎疫情所带来的影响更是给我们敲响了警钟。
26、浪费之风务必狠刹!要加大宣传引导力度,大力弘扬中华民族勤俭节约的优秀传统,大力宣传节约光荣、浪费可耻的思想观念,努力使厉行节约、反对浪费在全社会蔚然成风。各级党政军机关、事业单位,各人民团体、国有企业,各级领导干部,都要率先垂范,严格执行公务接待制度,严格落实各项节约措施,坚决杜绝公款浪费现象。要采取针对性、操作性、指导性强的举措,加强监督检查,鼓励节约,整治浪费。
学习小贴士:以上就是关于“粮食安全”话题的部分经典表述。悠悠万事,吃饭为大,粮食安全,事关国计民生,关乎中国14亿人民的口粮安全,习总书记强调,粮食安全是战略问题。因此,需要同学们做好充分的准备,以备不时之需。
标题:坚持走中国特色粮食安全道路筑牢大国粮食安全根基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在粮食安全这个问题上不能有丝毫麻痹大意”,“要未雨绸缪,始终绷紧粮食安全这根弦”。这些重要论述,为我们做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粮食安全工作、切实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保障粮食安全是关系国家长治久安的重大问题,必须坚持走中国特色粮食安全道路,筑牢大国粮食安全根基。
开门见山引出核心论点:粮食安全是国家大事,必须坚持走中国特色粮食安全道路,筑牢大国粮食安全根基。
深刻认识大国粮食安全的严峻形势和重大意义
段落分析:通过阐述我国粮食现状、存在问题,来论述要切实保障粮食安全,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筑牢粮食安全根基。
我国粮食生产存在的问题:品种供给结构性短缺、种业自主创新能力有待提高、部分农产品对外依存度高。
从国内需求研判,我国粮食呈现供需结构性矛盾。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粮食消费需求从“吃得饱”向“吃得好”逐渐转变的同时,也使得粮食供需关系出现了两对结构性矛盾。一是低端产量过剩与高端供给不足的矛盾,二是口粮安全与改善型需求的矛盾。到2035年,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将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居民收入持续增长必然导致食物消费结构进一步向高质量改善型需求升级,粮食供需结构性矛盾将会越发突出。
段落分析:我国粮食供需关系出现两对结构性矛盾:低端产品过剩与高端供给不足的矛盾;口粮安全与改善型需求的矛盾。
从国内供给研判,粮食增产空间面临硬约束。一是耕地面积持续减少。耕地是保障粮食安全的根本,是我们赖以吃饭的家底。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数据显示,我国现有耕地面积距离18亿亩的耕地红线越来越近。二是耕地质量明显下滑。由于高强度利用,我国耕地基础地力也呈现下降态势,东北黑土地退化、南方耕地酸化、北方耕地盐碱化等问题尤为突出。三是农民种粮积极性不高。粮食是一种特殊商品,社会效益高但经济效益相对较低,农民种粮积极性不足。部分农村地区出现耕地撂荒、耕地“非农化”、耕地“非粮化”等现象。
段落分析:通过研判国内供给,得出我国粮食增产较难的原因:耕地面积持续减少,耕地质量下滑,农民种粮积极性不高。
从国际供给研判,国际粮食供应链稳定性不容乐观。新冠肺炎疫情蔓延和国际形势的持续紧张对全球粮食供应体系造成很大冲击和影响,国际粮价出现大幅波动,给世界粮食安全带来了不确定性。我国部分农产品例如大豆对进口的依赖度较高,且进口对象国家高度集中,国际形势变化必然对我国粮食进口产生较大影响,从而影响我国粮食供给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段落分析:通过研判国际供给,国际粮食供应链不够稳定。
说理论证:通过阐述国内新冠肺炎疫情的蔓延,国际形势的持续紧张,导致的国家粮价变动大,且我国部分农产品进口依赖度高,来论述国际粮食供应链不稳定对我国发展带来的冲击。
多措并举,筑牢大国粮食安全根基
面对现实情况,我们必须立足国内保障粮食自给,牢牢守住粮食安全底线,粮食问题须臾不能放松。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扛稳粮食安全这个重任。确保重要农产品特别是粮食供给”。从实现路径上看,要通过藏粮于地、藏粮于技、压实粮食安全责任和强化政策支持几个方面走好中国特色粮食安全道路,筑牢大国粮食安全根基。
段落分析:面对国内国际复杂的粮食形势,我国必须立足保障粮食自给,守住粮食安全。
实现粮食安全的途径:藏粮于地、藏粮于技、压实粮食安全责任、强化政策支持。
段落分析:落实藏粮于地战略的对策:严守耕地数量红线,提升耕地质量水平,扩大有效耕地供给,树立大食物观。
实施藏粮于技战略,为粮食安全插上“科技的翅膀”。解决吃饭问题,根本出路在科技,其中首要的就是种业科技。种子是农业的“芯片”,种子资源是保障粮食安全的战略性资源,是开展农业科技创新的根本性保障。政府要增加资金、人才投入,通过开展种业领域基础性前沿性研究和重大技术的联合攻关来加强高产、耐盐耐碱、耐寒耐旱等急需品种的研发,缩小同发达国家的差距;确立以农业科技企业为主体的种业创新体系,为我国种业科技研发的长期持续发展奠定自主创新基础。
段落分析:落实藏粮于技战略的对策:政府加大资金、人才投入,加大种业科技的研发,确立以农业科技为主体的种业创新体系。
层层压实责任,抓好粮食安全工作落实。粮食安全是维护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石。粮食安全工作既是经济问题,更是战略问题、发展问题和政治问题,绝不能把粮食安全问题完全推向市场,任由市场机制发挥作用。必须层层压实主体责任,发挥有为政府的作用。一方面要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压紧夯实主体责任,细化目标任务落实,层层传导压实责任。另一方面要严格落实耕地利用优先序。分类分级划分耕地用途,高标准农田原则上要全部用于粮食生产,对于一般耕地,首要满足口粮和食用农产品生产用地需求,不得为追求经济效益在未保证粮食安全的前提下进行非食用农产品生产活动。
段落分析:压实责任的对策: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严格落实耕地利用优先序。
强化政策支持,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粮食具有明显的准公共物品属性,兼具数量安全、质量安全、国家和人民主权三项国家安全职能,必须从国家政策层面加强支持保障力度。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指出:“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关键是让农民种粮有钱挣。”我国种粮生产成本高、效益低,不少地方甚至连年亏损,打击了农民种粮积极性,为国家粮食安全的持续性带来隐患。构建国家粮食安全体系必须和提高农民粮食收益相统一,综合实施补贴、奖励、金融等一揽子政策措施,创新经营方式,优化实施种粮收入补贴政策,强化金融保险政策支持,实现农业发展、粮食增产和农民增收协调发展。
段落分析:强化政策支持的对策:综合实施补贴、奖励、金融等一揽子政策措施,创新经营方式,优化实施种粮收入补贴政策,强化金融保险政策支持。
民以食为天,国以粮为安。粮食安全一头连着国家战略,一头连着百姓生活。我们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坚持走好中国特色粮食安全之路,筑牢大国粮食安全根基,始终把中国饭碗牢牢端稳,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段落分析:粮食安全关乎国家大事,我们要筑牢粮食安全根基。
学习小贴士:本文主要讲述了粮食安全的重要性,现阶段,新冠肺炎疫情仍然不稳定,国际形势仍然不确定,而我国某些农产品严重依靠进口,故必须加强粮食安全保障。
三、真题链接
1、2013年河南省考《申论》:请结合“给定资料”,概括当前我国在粮食生产方面所面临的挑战。
2、2022年国考《申论》副省级:根据“给定资料1”,请你谈谈G省在推进粮食产业发展中遇到了哪些问题,并逐一说明这些问题都是如何解决的。
四、常见考察点
粮食安全存在的问题:
1、耕地数量不断减少,粮食产量无法得到保障。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基本条件之一,由于非农建设占用耕地数量的增大,导致耕地数量减少,开垦后备耕地资源有限。
2、自然灾害频发,粮食生产难度不断加大。近年来,随着洪涝灾害、干旱灾害的频发,农作物受损严重,若遇上粮食授粉季节,更是难以保障粮食产量。
3、农民种地积极性不高,影响粮食安全。随着年轻劳动力的外流,粮食价格的走低,越来越多的农民种地收益不高甚至亏损。
4、助农政策不完善,进一步影响粮食安全。长久以来,当农产品供应不足时,政府往往采取一定的政策提高农民种粮收入,提高农民种粮的积极性;而农产品供大于求时,政策相应改变,缺乏稳定的政策支持,导致农民种粮积极性降低,粮食产量也就不断下滑。
解决粮食安全的对策:
1、加大政策支持,通过减免农业税,提高对种粮农民的政策补贴,出台粮食收购最低价等,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提高粮食产量。
3、落实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规划占补平衡,强化土地监管力度,对于非法流转、非法占地行为予以打击,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基本农田“非粮化”,采取“长牙齿”的强硬措施,全面压实各级党委和政府的更比保护责任,实行责任终身制,确保我国耕地18亿亩的红线不被打破。
4、提高科技水平,保障种源安全。发挥我国制度优势和科技优势,建设种业领域国家创新平台,深化农业科技体制改革,推动我国种业高质量发展。
Ps:以上就是历年真题中对“粮食安全”工作的考察内容分析,同学们在作答时,可以随手将每段材料的话题进行积累,以便后续复习时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