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反食品浪费法等重磅法规读秒
反食品浪费法案首次提请审议、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进行修改、细化充实个人信息保护制度规则……即将于12月22日召开的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四次会议看点颇多。12月21日,全国人大召开新闻发布会,法工委发言人、立法规划室主任岳仲明介绍了全国人大常委会立法工作情况。
反食品浪费法提请审议
“草案共32条,不分章节,分别对食品、食品浪费定义、反食品浪费的原则和要求、政府及其部门职责、各类主体责任、监管措施、法律责任等作了规定。”岳仲明指出,反食品浪费法草案主要针对实践中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以餐饮环节为切入点,聚焦食品消费、销售环节反浪费、促节约、严管控,同时注重处理好与正在起草的粮食安全保障法等有关法律的关系,对减少粮食、食品生产加工、储存运输等环节浪费做出原则性规定。
此外,岳仲明表示,制定粮食安全保障法已列入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立法规划,也列入明年年度立法工作计划,由国务院提请审议。有关方面正在抓紧起草,有关粮食生产加工、储备流通等环节的节粮减损将在该法中做出具体规定。
降低未成年人最低刑事责任年龄
采集人脸信息前进行风险评估
同时,个人信息保护法草案已经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岳仲明表示,个人信息保护法草案将在民法典有关规定的基础上,细化、充实个人信息保护制度规则,并对处理包括人脸等个人生物特征在内的敏感个人信息做出专门规定:只有在具有特定目的和充分必要性的前提下,方可处理敏感个人信息,并在事前进行风险评估。
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王成指出,个人信息的出现和产业化,是技术和市场的结果。技术和市场总是想法设法处理个人信息。各种新的处理会被不断地发掘出来,处于主动的一方面;个人信息的保护则处于被动的一方面,总需要应对各种新的问题。处理个人信息的背后是技术和市场的动力,而法律的主要任务应当通过对个人信息处理进行合法适当的规范,实现保护个人信息的目的。
尽管个人信息保护法尚未出台,但有关面部特征信息处理的限制性规定在行业内部规范已有所体现。2020年11月,公安部第一研究所牵头编制的《信息安全技术远程人脸识别系统技术要求》实施,对远程人脸识别系统中的关键环节制定了参考标准。日前,工信部也要求App在收集用户图片、人脸等个人信息时要遵循“最小必要化”原则。
中国人民大学助理教授王鹏告诉北京商报记者,在当下的互联网数字化时代,许多个人隐私信息都在互联网上留下痕迹,这也使得非法获取个人信息的门槛大大降低,许多公民的个人隐私权益在无形中受到侵害。尽管每个人都对自己的信息及隐私数据拥有天然权利。但从实际操作层面来说,国内对于个人隐私信息的保护意识还远远不够。
“企事业单位应自觉做好信息保护工作,对数据进行加密处理,对风险提前识别并分析,防治不法分子趁虚而入。从公众层面而言,未来一方面要加大监管力度。另外也要从宣传、教育角度出发,告诉大家当个人信息遭到泄露时,要勇于拿起法律武器保护自己。”王鹏指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