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对制止餐饮浪费行为作出重要指示,指出尽管我国粮食生产连年丰收,对粮食安全还是始终要有危机意识,今年全球新冠肺炎疫情所带来的影响更是给我们敲响了警钟。他强调,要加强立法,强化监管,采取有效措施,建立长效机制,坚决制止餐饮浪费行为。
习近平总书记一直高度重视粮食安全和提倡“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的社会风尚,多次强调要制止餐饮浪费行为。2013年1月,习近平就作出重要指示,要求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此后,习近平又多次作出重要指示,要求以刚性的制度约束、严格的制度执行、强有力的监督检查、严厉的惩戒机制,切实遏制公款消费中的各种违规违纪违法现象,并针对部分学校存在食物浪费和学生节俭意识缺乏的问题,对切实加强引导和管理,培养学生勤俭节约良好美德等提出明确要求。如今的餐饮浪费现象已经到了威胁粮食安全的地步,不得不引起高度重视。
“吃饭是天大的事”“吃饭问题是天大的问题”,在版图面积大、人口重多的中国,自然灾害时刻伴随着农业生产,从古至今的粮食紧缺,将“民以食为天”的古训深深地铭刻在每个国人的心头,每个中国人民都知道粮食的“金贵”,任何时候都不能“好了伤疤忘了疼”。
从现实来看,饥饿正在发生。2020年7月,联合国五大机构发布2020年《世界粮食安全和营养状况》,公布的几个数字让人不安:当前全球有6.9亿人正处于饥饿状态;一年中增加了1000万,五年中增加了6000万,到今年底,疫情可能让长期饥饿人口新增1.3亿人。联合国又发出预警,共有25个国家面临严重饥饿风险,世界至少50年来最严重的粮食危机,新冠疫情将可能使全球粮食危机人口数翻倍,达到2.65亿人。在非洲、中东、拉美和部分亚洲国家等落后国家和地区的粮食状况急剧恶化。
改革开放以来,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用全球不到10%的耕地、6%的淡水资源,养活了全球近20%的人口,实现了由“吃不饱”到“吃得饱”进而“吃得好”的历史性转变。党的十八大以来,为了实现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上的目标,我国树立了“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的新粮食安全观,确立了“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的国家粮食安全战略,始终坚持走中国特色粮食安全之路,做到“中国碗装中国粮”,全国粮食产量连续5年保持在6.5亿吨以上,2019年达6.6亿吨,创历史最高水平,实现创纪录的“十七连丰”。没饭吃、吃不饱的状况在我国或许不复存在,但在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大量存在,大量人群为了获取粮食上街乞讨,甚至发生暴力事件,这给我国粮食安全和供给提出了警示。
以现实的状况认识粮食安全的基础性作用,切勿“麻痹大意”
节约粮食事关民生稳定。粮食安全是维系社会稳定的“压舱石”。从灾荒、战乱、物质紧缺的时代走来,人们更能深切体会到,吃饭既是最大的民生问题,也是重要的发展问题。今年,面对疫情带来的世界经济社会的震动,党中央提出“六稳六保”重大举措,其中“保粮食能源安全”是重中之重,粮食稳定才能为“六稳”“六保”提供坚实支撑。粮食生产是保安全、保稳定、保民生的战略性基础产业,粮食充足,则市场稳定、人心安定。粮食涉及产业众多,粮食市场稳定不仅有利于农民收入增收,还有利于促进粮食产业创新发展。
餐饮浪费表面上看,浪费量所占粮食产量的比重不高,但从侧面反映的是对粮食安全的懈怠和忽视,如果不坚决制止,长此以往,不仅造成粮食紧缺,而且还会助长奢靡之风,严重影响粮食安全的战略布局。
以强有力的对策坚决制止浪费粮食,确保“有粮不慌”
加强宣传,以持之以恒的引导改善餐饮习惯。禁止餐饮浪费最终还是要依靠全社会共同执行,依靠每个个体和家庭从思想深处认识到餐饮浪费的严重性。要通过广播电视、新媒体等渠道加强粮食安全宣传教育,增强公众对于我国人多地少、粮食安全压力大的认识,大力弘扬中华民族勤俭节约、戒奢克俭优良传统,强化粮食安全危机意识,主动节约消费。以行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医院、学校等公共场所为核心,推广文明餐饮示范行为,加强排名考核,建立通报制度,倒逼公共部门不折不扣执行禁止餐饮浪费规定,以带动全社会共同抵制餐饮浪费行为。
加强立法,以刚性制度约束制止餐饮浪费。科学的法律法规制度是制止餐饮浪费的根本之策,其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长期性的约束力是刚性的指引。立法部门要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指示精神,站在粮食安全和国家安全的战略高度,统筹考量传统历史和现实状况,大力开展立法调研、广泛征求立法建议、严谨起草立法条款,确保禁止餐饮浪费的法律能够经得住历史和实践的检验。各餐饮行业要加强行业自律,依据实际制定禁止浪费的行业公约,引导餐饮企业主动适应、引领绿色发展理念和服务方式,以“红名单”和“黑名单”形式要求餐饮企业建立节俭消费提醒提示制度,禁止最低消费,最大限度减少餐饮浪费。
在禁止餐饮浪费的同时,也要开源节流,要进一步加强耕地保护和质量建设,促进粮食生产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推进粮食生产经营方式创新,调整完善粮食生产支持保护制度,确保手里有粮,心里不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