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者将在下面详细地分析联合收获机跑粮漏粮的原因,从中可以看出来联合收获机的跑粮漏粮是由多种原因造成的,完全要杜绝是不现实的,但是用户遇到这种情况可以通过采取必要的措施减少跑粮漏粮,从而减少损失以及维护自己的权益。
一、联合收获机跑粮漏粮触目惊心,浪费粮食,农民受损失
当然收小麦本身不可避免会有损失,有一些麦粒掉地里发了芽出了苗是正常现象,但是如果掉的小麦比种的还要密,并且影响到下茬庄稼的生长和收成,用户就不能接受了。
虽然联合收获机的跑粮漏粮问题长期存在,但我们不能见怪不怪,虽然不能根除,但一定会有办法减少损失的。
另外今年麦收之后,从网上看到联合收获机夹带损失和跑粮漏粮现象似乎比往年更严重,笔者近期在农村里看到地里的麦苗也很稠密,所以笔者认为有必要认真的研究这个问题。
二、深刻剖析联合收获机跑粮漏粮原因,才能找到彻底的解决办法
笔者看到网上有关联合收获机跑粮漏粮的问题,大家基本上都是在说机器问题,也就是把错误和后果全部推给联合收获机。
甚至有人还攻击国产联合收获机,说是国产机器技术不过关,质量太差,所以造成了跑粮漏粮。
笔者认为,如果把原因全部归结于机器,联合收割机的这个锅背的太冤枉了。
(一)由收获机本身导致的跑粮漏粮
1、设计不合理造成的跑粮漏粮
比如“大马拉小车”现象,也就是小机器上装了大发动机,发动机转速太快,而脱粒和清选的速度慢。
一方面会造成堵塞,工作不流畅,会有夹带损失,另一方面是速度快,脱粒不干净,也会有夹带损失。
大家可以想一下,目前的联合收获机的底盘是原来新疆-2的底盘,而割台是8公斤、9公斤和10公斤级别的,俗话说“萝卜快了不洗泥”就是这个道理。
2、机器调整不到位造成的跑粮漏粮
这方面有很多专家有很专业的分析。
比如割台损失、脱粒损失、分离损失、清洗损失等,都是发动机、液压传动系统、拨禾轮、割台、传输机构、脱粒机构和清选机构等没有调整到最佳的匹配状态,所以造成机器的最佳性能没有发挥出来。
(二)人为因素导致的跑粮漏粮
1、必须把联合收获机跑粮漏粮的分析方向从机器转向人
笔者认为目前国内的小麦联合收获机技术已经相当的成熟。
中收、雷沃有20多年的小麦机制造经验,中联、巨明、科乐收等也有10几年的制造经验,关于收割损失的问题,技术上早已经解决了。
所以一说到跑粮漏粮,很多人异口同声的声讨联合收获机厂家或把责任直接推给机器,这是非常片面的。
笔者认为,近几年造成民愤极大的联合收获机跑粮漏粮问题,主要责任在于人而不在于机器。
机手为了多挣钱、挣快钱而加快行走速度和调高风量等,这样跑的快,收的快,机手是多挣钱了,现场又看不到问题,等到下雨了才露陷了,但机手和机器早就转移到下一个地方了,农民想找人赔偿也找不到。
2、操作失误或能力问题导致的跑粮漏粮
人为因素造成的跑粮漏粮和夹带损失,其中有的是无心之过,就是机手对机器不熟悉、机器调整不到位、参数设置不正确、操作失误等原因。
现在的联合收获机越来越先进,很多操作都是电脑面板或机器手柄进行,另外还要和自动导航、自动驾驶等配合使用。
文化程度不高或不喜欢接受新事物,不喜欢学习的老机手,驾驶的是智能机器,但是还在凭老经验和感觉在操作,当然会出现收不干净或跑粮漏粮的现象。
3、明知故犯,损人利己所引发的跑粮漏粮
其实这才是最重要的原因。对于收小麦这个事情,种植户和跨区作业的机手的目标显然是不一样的。
种植户追求的是颗粒归仓,但机手追求的是收的快挣更多的钱。
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机手当然会把机器开的飞快,而一但速度过快,喂入量过大,就会造成脱粒不彻底、脱粒不干净,在大风机下,麦草夹带着脱粒的和还没有来得及脱粒的麦子飞出脱粒室,直接铺到地里了,这就是“萝卜快了不洗泥”的结果。
(三)高产田正常损失,感觉上损失大其实属于正常范围
笔者小时候暑假期间帮家里收小麦,据笔者的经验,过去人工收小麦时,从收割、捆扎、晾晒、搬运、压场脱粒、扬场清选直到运回家里的仓库里,在这个过程中的总损失率要有有可能是5%-10%左右。
答案是过去产量低,所以损失也低。
比如过去小麦收300斤,5%-10%的损失就是15-30斤,如果是600斤的所谓高产田,也就是30-60斤。
那时候掉到地里的麦穗会被小孩子拾走或用钉耙搂起,另外麦粒还会被小鸟或小动物吃掉,所以真正要出芽的并不多。
我们再看看采用联合收获机之后的情况。
据笔者知道的数据看,目前在山东、河南等地的小麦优势区域,亩产1000斤是很正常的,如果用联合收获机收,正常的损失在2-3%左右,稍微严重一点会达到5%,也就是掉落的麦粒有20-30斤,多一点会达到50斤。
通过以上的算帐,大家应该能看出来,联合收获机正常收获,按比例肯定是比人工损失小了,但是为什么现在看到地里的出芽的麦苗那么多呢?
因为现在已经没有人去拾麦穗了,田里常年用农药,小鸟和小动物基本上绝迹了,所以掉地里的20-30斤就基本上全发芽了,而这20-30斤就相当于小麦正常的播种量了,看起来浪费非常大。
所以说,虽然人们都怀着"颗粒归仓"美好愿望,但是要做到颗粒归仓是不可能的。
小麦单产量越高,单位面积上的损失量就会越大,再说了规模化农业还需要追求速度和效率,所以只能容忍一定范围内的损失了。
1、笔者小时候家里收麦子的经验
从小时候劳动的经验,笔者得到结论,在联合收获机时代,过早收获和过晚收获都会造成收不干净或增加损失率。
2、过早或潮湿收获时收不干净
麦子如果没有完全成熟,或是在早上、晚上露水比较重的时候急着收割,麦粒和麦壳、麦秸不能很好的分离,这样肯定会脱粒不干净。
或由于潮湿麦秸在滚筒里和筛面上堆积,造成麦秸夹带着麦粒排出收割机体外,最后形成损失。
3、过晚收割或秸秆太干燥
另外如果成熟太过了,麦粒很容易脱落,风场太大的话,小麦水分含量低,重量小的情况下会直接被风机吹着飞出去。
所以说要遵循农时规律,掌握最佳的收获时机,不要太早也不能太晚,这样的话会最大限度的减少损失,虽然不能实现颗粒归仓,但是农户会减少抱怨。
三、农民和种植户遇到跑粮漏粮该怎么办?
相信以上有关联合收获机跑粮漏粮导致农户损失大的问题,前因后果应该是非常清楚了。
但搞清楚原因只能让我们不做糊涂鬼,更积极的态度应该想办法去解决问题。
虽然用机器收庄稼不能完全杜绝跑粮漏粮,但是早发现早制止,或是把机器调整到最佳状态,是可以减少跑粮漏粮的。
那么,如果你是农户或种植大户、合作社,当你遇到联合收获机跑粮漏粮的问题时,你该怎么办?
你是一年又一年的被欺骗,还是有理有据有节的维权呢?
1、发现不正常,马上要求机手停机检查
这一点非常重要。
笔者认为机器不是主要问题,人才是问题的根源,而机手之所以会猖狂的跑冒滴漏,主要原因是种植户要求不高或根本不懂,或对这些机手盲目的信任。
所以种植户要自己对自己的庄稼负责,在收割时主动到地里把收割后的秸秆清理出来,看看地上掉的麦粒多不多。
如果感觉不对劲,应该马上要求把机器停下来,让机手调整好机器再接着收,否则你只能吃哑巴亏了。
2、判断损失率是否在合理范围之内
前文说过,种庄稼的希望颗粒归仓只是个美好的愿望,一颗粮食都不掉地上显然是不可能的。
但农民一定要追求一个合理的损失,只要在合理的范围内自己就不算吃亏,也不能对机手要求太苛刻或提无理要求。
那么什么是合理的损失率呢?用专业的计算方法非常麻烦,并且一般的人不会使用。
在这里笔者引用一下一个农机行业的资深的老专家的办法:
①确定小麦千粒重标准:一般为35到38克,一斤小麦的粒数约为13158到14286粒,取平均值13722粒。
②数一下一平米地上的小麦粒数,把数出来的数除以13722,再乘以667,计算出每亩的斤数。
③算出亩产量之后,对照专家提供的这个表,对照一下损失和自己数出来的损失,如果数出来的数字大于表上的数字就是不正常,反之则是合理范围。
表:小麦损失率速算表
比如:你家小麦产量预计是1000斤,如果每平米的损失在411-617粒之间时,说明损失率是正常的,比这个区间高就是不正常,要机手给你一个交代,如果低于这个区间,你就偷着乐吧。
3、判断跑粮漏粮发生的原因,再决定如何维权
这个也很重要,就是判断到底是机器的原因还是人为的原因。
机器的原因要调整机器,相信上机器调整好了就可以解决问题,如果机器调整不好大不了换一台,现在麦收时满世界都是机器,不愁找不到人来收。
但如果是人的问题,尤其是故意所为,你就要求机手赔你的损失了。
具体该如何判断呢?笔者教你一个办法,就是看从什么地方跑粮的,一般分为三种:
①割台下有粮,车身下面无粮。
这是机器调整不到位,是割台没有调整好,不是人为的问题,一般是把拨禾轮调度调整一下或把转速调整下就可以了。
②车身下面有粮,割台下面正常。
这可能是传送带、脱粒筒或清选仓有裂缝或被磨透了,粮食在快速移动过程中漏粮了,这也是非人为原因。
③车后有粮,车身下无粮。
这基本上是排除机器本身的问题了,主要要看是调整不好、操作失误或是人为的因素了。
不管是人为的或机器造成损失,机手都要为种植户负责的。
4、找口碑好的机手或自己熟悉的机手收割
人为造成的跑粮漏粮,主要发生在跨区作业的机器上,这说明人的问题最大,当然也有机器的问题。
有厂家专门开发的跨区作业版本的机器,其最大的卖点是跑的快、收的快。
笔者建议种植户找自己熟悉的老机手,或是口碑好的机手,笔者一直相信,机器不是最大的问题,人才是问题的根源。
所以如果是熟人的话,一般不会干的太出格,另外就是损失太大,等到出苗了也能找到理赔的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