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解析2020年北京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地理试卷解析

第一年新新中考模式下的地理试题出炉,吉奥格拉菲听到大多数同学们的感觉是简单。

与以往三年选考模式下的试题相比,这套题目难度确实相对较低,但指向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强调与生活的联系、注重地理图表资料阅读、体现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等特点是一脉相承的。

一、试卷整体分析

01

指向地理学科核心素养

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和地理实践力是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四个组成部分。

虽然义务教育阶段地理课程标准尚未引入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概念,但近三年的中考试题以及这次学业水平考试试题处处可见核心素养的踪迹。

如本次试题中28题,以“认识非洲”为背景,从课本“亚洲及其自然环境”内容出发,综合考查学生区域认知、综合思维等核心素养。

在初中阶段,对于区域认知的要求并不很高,如果能够把握住分析区域的一般方法,先确定地理位置,再分析地形、气候、水文等自然地理特征,再结合人口、农业、工业、旅游业等社会经济要素,得出区域特点,思考区域发展方向,题目都可以迎刃而解。

02

联系生活实际

地理是一门与生活联系非常紧密的学科,在平时应当注意观察生活,学会提出问题,并尝试用地理知识进行解释。功夫下在平时,考场上就可能会遇到熟悉的场景。

比如选择题1-3题,以北京市骑行绿道为背景,考查地图的阅读、北京城市职能以及骑行绿道对城市的影响等内容。

设问不难,如果你有类似的生活经历,选择正确真的可以说是小菜一碟。

近年来,历次试题中不断出现来自于生活当中的真实情境。例如2019年中考中24-27题考查关于去东南亚旅游选择合适航班、提出旅行建议等。以及2020年中考中1-3题通过小区平面图和户型图考查地图的阅读等。

要想拿高分,先得学会观察生活。加油吧,少年们!

03

强调地理图表资料阅读

没有图表的地理试题不是一套好试题。

读图表有技巧,等值线图、分布图、类型图各有各的特色,一定要加强练习。

再如12-14题以陕西省高铁网分布图为背景。

做错题往往都是因为图没读懂,更多是因为看漏了信息,尽量避免这种低级失误。

04

体现传统文化

近几年试题中频繁出现古诗词、文言文等题目形式,如2018年中考题中引用《王祯农书》的文言文片段,2019年中考题中考查李白的诗句等。

今年也出现了来自《晏子春秋》中“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的著名典故。

吉奥格拉菲很认真地觉得有必要和语文老师们搞些学科“联动”。

二、题目解析

1

随着生态环境的建设和休闲建设的普及,北京市开辟了多条骑行绿道。下图为北京市部分骑行绿道分布示意图。读图,完成第1-3题。

1.图中骑行绿道

A.各区分布均匀B.平原地区稀疏

C.中心城区密集D.环绕密云水库

2.图中,体现北京具有全国政治中心职能的是

A.人民大会堂B.颐和园

C.八达岭长城D.冬奥小镇

3.骑行绿道可以

①扩大休闲健身空间②推广绿色出行方式

③促进城乡互联互通④扩大中心城区面积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试/题/解/析/

1.C2.A3.A

第1题看准图例中“骑行绿道”即可,能够看出骑行绿道主要集中在中心城区。

第2题非常简单,体现北京具有全国政治中心职能的应该是人民大会堂。

第3题骑行绿道再发达、再美好,也不能扩大中心城区的面积,它做不到的!

2

“黑河—腾冲”线为我国人口地理界线,被称为“胡焕庸线”。下图分别为中国人口密度图、“胡焕庸线”东南部和西北部不同时期人口数量对比图。读图,完成第4、5题。

4.“胡焕庸线”的西北部

A.人口数量始终未变

B.人口密度均大于100人/平方千米

C.人口密度持续减小

D.人口比东南部稀疏

5.多年来,“胡焕庸线”所反映的我国人口分布特点几乎不变,说明

A.人口政策调节作用显著

B.人口分布受自然环境影响

C.东、西部经济水平一致

D.东、西部之间无人口流动

4.D5.B

本题考查中国人口地理界线以及人口分布,比较基础。“胡焕庸线”东南部人口密集,西北部人口稀疏,第4题既可以根据所学知识判断,也可以通过题图排除其他三个错误选项。第5题主要说明中国人口分布受到自然环境影响。东、西部经济水平差异显著,且人口流动较为频繁。

3

《晏子春秋》记载:“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据此,完成第6、7题。

6.使“其实味不同”的主要因素是

A.种植品种B.自然条件

C.农业技术D.饮食习惯

7.“南橘北枳”说明我国

A.东、西部存在地理差异

B.淮河水文特征有季节差异

C.南、北方存在地理差异

6.B7.C

“南橘北枳”应该算是最有名的故事之一了。淮南淮北体现的是中国南北方分界线,因此导致其实味不同的主要因素就是“自然条件”!反过来也主要体现了南、北方存在地理差异。

4

农业的根基是粮食,粮食的根基是土地。东北地区是我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广布着肥沃的黑土,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压舱石”。下图为东北地区简图。读图,完成第8-11题。

8.东北地区

A.耕地多分布在平原

B.草地多分布在东部

C.林地集中于中部

D.耕地以水田为主

9.该区域内

A.辽河沿岸是水稻种植北界

B.玉米仅种植在嫩江的两岸

C.大豆的种植范围广

D.甜菜多种植在南部

10.为保障粮食安全,该区域应

①秸秆还田,养护黑土②培养良种,抵抗病害

③少用农药,降低污染④利用耕地,投资建厂

11.提倡节约粮食,避免“舌尖上的浪费”有助于

①提高粮食产量②保护耕地资源

③减少洪涝灾害④减轻环境污染

A.①②B.①③C.②③D.②④

8.A9.C10.A11.D

第10题和第11题考查保障粮食安全、节约粮食的措施,难度较小,第10题①②③都是保障粮食安全的合理做法,而利用耕地,投资建厂不利于保护耕地。第11题避免浪费,节约粮食有助于保护耕地资源,减轻环境污染,无法提高粮食产量,与洪涝灾害并无直接联系。

5

高铁主要承担着客运任务。“十三五”期间,在国家规划建设的高铁网中,西安成为重要的高铁枢纽。下图为陕西省“米”字形高铁网分布图。读图,完成第12-14题。

12.陕西省境内的高铁

A.以西安为中心呈环状

B.沟通东西,联系南北

C.两小时可达陕西全境

D.穿越秦岭,跨越长江

13.高铁促进了西安高新技术的发展,通过高铁运输,西安可聚集更多的

A.稻米B.原煤C.人才D.汽车

14.图示区域高铁网的全面建成

①使西安市内各景区联系更便捷

②使城市间的交通联系方便快捷

③将增强沿线城市的辐射带动能力

④使我国西部获得更多发展机遇

12.B13.C14.D

第13题很简单,高铁运输以客运为主,主要聚集人才。

第14题陕西省区域高铁网不能促进西安市内景区的联系,不难判断。

6

建设“两屏三带”有助于维护国家生态安全。下图为我国“两屏三带”分布示意图。读图,完成第15、16题。

15.图中

A.I全部位于北方地区B.II纬度最低

C.III、IV与地势阶梯界线重合D.V地势最高

16.在维护国家生态安全方面,“两屏三带”中

①I可防止我国沙漠面积扩大

②II可使东北地区免受台风侵害

③III会减轻北京地区风沙危害

④IV可保护植被,防治水土流失

⑤V可保护湿地生态,涵养水源

A.①②④B.①③⑤C.①④⑤D.②④⑤

15.D16.C

本题以国家生态安全为背景,通过“两屏三带”分布图考查中国地势阶梯、四大区域等自然地理特征,突出区域认知、人地协调观等核心素养。

第15题I部分位于北方地区,部分位于西北地区。纬度最低的应该是III。地势阶梯界线在图中能看出,不与III、IV重合。V主要位于青藏高原,地势最高。

第16题比较简单,可以用排除法。III位于我国南方地区,不能减轻北京地区风沙危害。II也不能使东北地区免受台风侵害。

7

小瑞随父母从台北到北京探亲,恰逢传统节日——中秋节。据此,完成第17、18题。

17.小瑞一家可能参加的节日习俗活动是

A.元宵灯会B.清明植树C.赛龙舟D.吃月饼

18.台湾省也有相同习俗,这表明台湾省与祖国大陆共有

A.四季分明的气候B.种类多样的物产

C.优美独特的风景D.同根同源的文化

17.D18.D

本题非常简单,中秋节对应的习俗是吃月饼。台湾省有相同习俗表明两岸共有同根同源的文化。

8

特高压是目前世界上最先进的输电技术,我国已经全面掌握这项技术,并开始了大规模工程应用。“美丽山”项目是中国、巴西共建的特高压输电项目。下图为“美丽山”特高压输电线路示意图。读图,完成第19、20题。

19.“美丽山”项目

A.输电线路跨越亚马孙河干流

B.沿线地势平坦,施工难度小

C.需保护热带雨林区动植物

D.需防止低温冻雨损害线路

20.“美丽山”项目的实施能

A.改善巴西西北部的空气质量

B.缓解巴西东南部的能源紧张

C.充分开发沿线的旅游资源

D.改变巴西工业城市的分布

19.C20.B

本题考查巴西,也比较简单。第19题读图可知,输电线路并未跨越亚马孙河干流,沿线主要经过巴西高原,施工难度较大。巴西地处赤道附近,不需要防止低温冻雨损害线路。

第20题输电线路不能改变空气质量,主要是能够缓解巴西东南部人口集中区的能源紧张。输电线路既不能开发旅游资源,也不能改变工业城市的分布。

9

下图为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分布图。读图,完成第21-23题。

21.成员国

A.均位于亚欧大陆B.均与中国相邻

C.均处于高纬度地区D.均为海陆兼备的国家

22.成员国间进、出口天然气,最适合的运输方式是

A.铁路运输B.公路运输

C.管道运输D.水路运输

23.加强各成员国间的经济合作,可以

①促进共同发展②消除经济差异

③实现互惠互利④推动贸易往来

21.A22.C23.C

本题以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为背景,综合考查地理位置、交通运输方式、国际经济合作等内容,难度不大。

第21题根据图可以用排除法,成员国均位于亚欧大陆正确,乌兹别克斯坦不与中国相邻,需要仔细读图判断。CD两个选项比较容易排除。

第22题天然气、石油等矿产资源最适合的运输方式是管道运输。

第23题加强经济合作可以促进共同发展、实现互惠互利、推动贸易往来,但不能“消除”经济差异。

10

格陵兰岛大部分位于北极圈内,这里有北半球最大的陆地冰川。下图为1979-2007年格陵兰岛冰川年内累计融化面积统计图。读图,完成第24、25题。

24.格陵兰岛冰川累计融化面积

A.逐年减小B.逐年增加

C.保持不变D.总体增加

A.开发淡水资源B.开采极地矿产

C.研究气候变化D.增加渔业产量

24.D25.C

第24题读折线统计图,看准纵坐标,容易判断冰川累计融化面积总体增加。

11

饮水思源寻踪汉江

26.汉江是长江的支流,丹江口水库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起点。下图分别为汉江流域图、丹江口气温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阅读图文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1)汉江流域位于_______山脉和大巴山脉之间,涉及甘、川、渝、陕、_______、________六省市,汉江在_______(城市)注入长江。

(2)据图说明汉江流域地形、气候的大致特征及河流的影响,完成下面框图。

“南水”已经成为北京市的重要水源之一。

表1“南水”进京5年以来北京水资源变化

(3)依据表中资料,说出南水北调工程对北京水资源的影响。(至少答出两点)

(1)秦岭,鄂,豫,武汉

(2)西北高东南低,温和少雨,高温多雨,由快变慢,大,无

(3)人均水资源量增加,地下水水位上升,自来水硬度降低等。

河流的水文特征及其与地形、气候的相互关系是相当重要的知识点,要求也相对较高。本题第(1)问较为简单,读图不难作答,注意湖北省、河南省的简称即可。

第(2)问重点考查地形、气候特征及对河流的影响,本题地势特征判断没有给出分层设色地形图,要根据河流流向以及山脉等要素判断,难度也不大。

读气温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必须要掌握。冬季气温高于0℃,应表述为“温和”,降水量低于50mm可以表述为“少雨”或“湿润”。夏季据图可表述为“高温多雨”。

关于河流水文特征,从上游至下游,地势落差逐渐变小,流速由快变慢。汉江是长江最大的支流,流量大,受降水影响季节变化大。由于汉江处于亚热带气候区,没有结冰期。

第(3)问以北京水资源变化为背景考查读表能力,比较简单,依据表中资料与数据回答即可。

12

旅游兴疆铸就辉煌

27.近年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将公路建设与乡村旅游、特色产业融合发展。同学们前往当地开展研学旅行活动。下图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部分公路分布图。阅读图文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研学主题1发展旅游,交通先行

考察中,同学们乘车行进在独库公路(独山子-库车)上,公路全长560多千米,其中有280多千米路段穿过海拔2000米以上的崇山峻岭、深川峡谷。沿线雪山、峡谷、河流、草原、湿地等风景让人目不暇接,旅游设施完善。

(1)独库公路穿越________山脉,公路开通前,沟通奎屯、库车两地需要绕行__________(省级行政中心)。

(2)途中同学们纷纷添加衣物,这是因为_________降低,主要影响因素是______,大家不禁感慨:一日见四季,十里不同天。

(3)独库公路的开通________。(双项选择)

A.带动特色旅游发展B.利于培育优良畜种

C.促进民族文化交流D.明显改善生态环境

研学主题2古老工程,旅游名片

在吐鲁番研学旅行过程中,同学们发现了一个奇特的现象:在茫茫的荒漠戈壁中呈现一片片生机勃勃的村落和葡萄园,通过考察了解到这是坎儿井的功劳。千百年来,坎儿井成为雪山、葡萄和村落之间割不断的纽带。下图为吐鲁番周边景观示意图。

(4)吐鲁番深居内陆,距________遥远,并被山岭重重阻隔,湿润水汽难以到达,成为我国_______极少的地方。坎儿井是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创造,人们利用____________作为水源,巧妙地利用地面的坡度,在地下顺着山势开挖暗渠,将水引到农田,发展了_________农业。

研学主题3特色产业,助力旅游

同学们来到玛纳斯的番茄产区,这里被誉为“红色产业”基地。参观后某同学绘制了一组“番茄之旅”的图画。

(5)依据图画,说出玛纳斯发展番茄产业采取的主要措施。(至少答出两项)

(6)请你为玛纳斯进一步发展特色旅游产业提出合理建议。

示例:建设番茄主题乐园

(1)天山,乌鲁木齐(2)气温,地形

(3)A.C.(4)海洋,降水,高山冰雪融水,绿洲(灌溉)

(5)培育优良品种,提升机械化水平,精加工、延长番茄产业链,提升产品商品率、扩大出口量。

(6)建设番茄采摘园,打造特色品牌,加大宣传力度。

本题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为背景,综合考查该区域的交通、水利工程、旅游等内容,题目整体比较简单,开放性试题也不难。

第(1)问天山读图可以得出,省级行政中心乌鲁木齐注意字形。

第(2)问添加衣物可以得出气温降低,而穿越天山山脉途中影响气温变化的因素则是地形,这里一定注意影响因素对应的是“地形”这类名词。

第(3)问独库公路开通能够带动特色旅游,也有助于民族文化交流。公路开通对畜种、生态环境没有明显作用。

第(4)问坎儿井是新疆特色水利工程,也是学习的重点。注意水源主要来自于高山冰雪融水,利用坎儿井得以发展绿洲(或灌溉)农业。

第(5)问题目中图片提示已经很清晰了,从育种、机械化、精加工、出口等方面论述即可。

第(6)问为特色旅游产业提建议也比较简单,注意尽量具体,参考示例回答即可,如建设番茄采摘园,打造特色品牌等,切忌回答大力发展旅游产业这样的空话。

13

重视非洲解码自然

28.区域学习重在方法,让我们运用学习大洲的方法来认识非洲。下图分别为非洲气候类型分布图,非洲地形图及沿东经19°地形剖面图。阅读图文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①北回归线②热带③气候类型分布④热

⑤以赤道为轴南北对称⑥热带草原气候⑦高原

⑧D⑨多⑩自南向北

本题从认识大洲出发迁移至非洲,重点考查区域认知能力。

先确定地理位置,找特殊纬线,判断"五带",比较简单。

其次分析气候、地形、水系等自然地理特征。

再分析气候,根据题干文字,应该阅读“气候类型分布”图,注意准确和规范。

根据图例可知,气候类型以热带气候为主,非洲气候类型明显地呈现以赤道为轴南北对称的规律,分布最广的是热带草原气候。

地形以高原、盆地为主,阅读地形剖面图可以判断南北较高,中间较低,注意本题出现沿经度的地形剖面图,相对较为少见,平时练习要注意。

河流发源、流向受到地势、气候的影响,非洲中部地区河流数量较多。而尼罗河的流向应为自南向北,最终汇入地中海。

课本中重点学习亚洲,建议同学们课后迁移,自己试着分析非洲、北美洲、南美洲等大洲,提升区域认知能力。

14

丝路复兴联通西东

①北②地中③北④欧⑤亚⑥土耳其

⑦安卡拉⑧安纳托利亚⑨畜牧业⑩人文

最后一题近年来模式基本保持一致,题目难度都不大。虽然区域可能陌生,但认识区域的方法万变不离其宗。

前三空考查地理位置,土耳其位于北半球,南临地中海,北临黑海。

第④至第⑧空均可以读图完成,非常简单。

第⑨空文字中有毛毯、羊毛披肩等提示,应为畜牧业地位突出。

最后一空丝绸之路、驿站是重要的人文旅游资源。

吉奥格拉菲有话说

这次参加学业水平考试的同学们应该发挥都不错,相信大家都能取得理想的成绩!

另外,地理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与很多学科都有着密切的联系。要想理解季风的成因、天气变化等气候问题需要物理知识,古诗词、文言文、绘画音乐等艺术形式也频繁出现在试题当中。尝试从不同学科角度分析问题,不仅能发现“新大陆”,还能全方面提升自己。

THE END
1.青岛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不久前,中办国办印发的《粮食节约和反食品浪费行动方案》(以下简称《方案》),就开展粮食节约减损行动、全民节粮意识提升行动、餐饮行业反浪费行动、单位食堂反浪费行动等作出部署。目前,各有关方面正抓住关键环节和重点领域,压紧压实责任,更好凝聚合力,推动形成节约粮食、反对浪费的良好风气。 http://dpc.qingdao.gov.cn/fzgggz_45/pgddc_45/gzdt_45/202501/t20250107_8789214.shtml
2.拒绝“舌尖上的浪费”节约粮食倡议书(通用13篇)3、吃饭时吃多少有多少,不要把剩饭剩菜。 有一个均衡的饮食,不偏食,不挑食节约粮食倡议书。 6,看到浪费勇敢地制止,尽力减少浪费。 7、保存做支持,家庭成员,亲戚和朋友浪费食物可怕的后果。 8,亲戚和朋友的积极监督,及时防止浪费食物的现象。 篇2:拒绝“舌尖上的浪费”节约粮食倡议书 https://www.360wenmi.com/f/file1xzs4l30.html
3.文明用餐杜绝“舌尖上的浪费”文明用餐 杜绝“舌尖上的浪费” 为贯彻落实指示精神,连日来,泉州多部门在前期行动的基础上,联合多个有影响力的行业协会,向全市发出“厉行勤俭节约 制止铺张浪费”的倡议。如今的泉州,餐饮浪费现象是否严重?群众的节俭意识如何?近日,记者进行了走访调查。 一家牛排店自助取餐区设有“欢迎多吃 拒绝浪费”的提示牌https://www.qzwb.com/gb/content/2020-08/20/content_7054093.htm
4.厉行节约文明用餐拒绝舌尖上的浪费志愿者夜市倡导“文明用餐杜绝浪费” 新华社播发的消息中,回顾了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粮食安全问题和提倡“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社会风尚作出的多次指示,特别提到了2013年1月在一份材料上的批示。 人们记忆犹新。7年前,习近平总书记在新华社一份《网民呼吁遏制餐饮环节“舌尖上的浪费”》的材料上作出批示。https://www.dezhoudaily.com/z/1517907/
5.原创杜绝舌尖上的浪费,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能做些什么?今年共有25个国家面临严重饥饿风险,世界濒临至少50年来最严重的粮食危机。为此,联合国呼吁世界各国警惕粮食危机。在此背景下,我国开始提倡节约粮食,并要求加强立法,强化监管,采取有效措施,建立长效机制,坚决制止餐饮浪费行为。 事实上,粮食浪费不只存在于餐饮方面,美国食品供应链技术解决方案服务商Zest Labs的CEO Peter https://blog.csdn.net/tMb8Z9Vdm66wH68VX1/article/details/1083322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