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的起源

作者:邓振华(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监制: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中国科普博览

生活中常见的稻米,从左至右依次为白米(图中为粳米)、黑米、糯米、糙米

白米、黑米、糯米、糙米、泰国香米、印度香米、粳米、籼米……身处现代的超市货柜或粮油市场之中,我们大概会被这五花八门的名字绕得晕头转向。然而,从植物学的角度来讲,这些所有的稻米实际上都属于同一种植物——稻,它可以分为两个亚种,即粳稻和籼稻。前者米粒形状偏短圆,后者则较为细长,口感也有所差异。至于其它纷繁复杂的名字,要么是这两个亚种内的不同变种或地方品种,要么是因加工步骤等不同而给予的不同称谓。

水稻起源于何地?印度还是中国?

20世纪初的苏联学者瓦维洛夫是栽培作物起源领域最广为人知的一位早期学者,他对世界范围内主要农作物起源地研究的一个重要理论基础是“栽培作物的起源地应该在现存的栽培品种和近缘野生种基因多样性最高的区域”。依据这一理论,他提出水稻的起源地应该在印度。这一观点与19世纪瑞士植物学家德康多尔的提法一致,因此“印度起源说”在19世纪到20世纪初一直是这一问题上的主导观点。

最早对这一问题进行系统研究的中国学者是著名农学家丁颖先生,自1926年在广州郊外发现野生稻之后,他在水稻起源、演变和育种领域做出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贡献,并明确提出了“水稻起源于中国华南地区”的观点,对“印度起源说”进行了正面回应和驳斥。他的系统工作受到了很多国际同行的重视,两派观点相争不下的状态由此持续了数十年。

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我国长江流域的很多新石器时代遗址陆续发现了水稻遗存,其中1973年发掘的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便是众多遗址中最为著名的一处。这里距今7000年左右水稻的发现吸引了世界各地的目光,也引发了对于水稻起源讨论的又一次高潮。自这一时期开始,对于水稻起源的研究主体逐渐从农学家转变为考古学家,研究思路也从确认现代野生稻基因多样性最高的区域转变为寻找最早的水稻种植和利用的证据。

随着材料的积累,著名考古学家严文明先生在20世纪90年代初,根据考古遗址出土的早期稻作证据以及历史上野生稻的分布范围等,提出了“水稻起源于长江中下游地区”的观点。在这一过程中,虽然印度甚至泰国等地也曾号称发现了距今8000乃至9000年前的水稻,并引发了一些争论,但这些发现后来都被证明存在问题,其年代实际上大多不超过距今4000年。自此,“水稻长江中下游起源说”逐渐成为国际学术界的共识,持续一百余年的“印度说”与“中国说”之争基本尘埃落定。

水稻起源于何时?

恰好从这一时期开始,植物考古作为考古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在国内迅速成长起来,一系列目的明确、有针对性的研究工作在此背景下持续展开,水稻起源的宏观图景也渐次清晰。

水稻遗存在大量新石器时代早中期的遗址中被发现,举其要者,如江西万年仙人洞、湖南澧县彭头山与八十垱、河南舞阳贾湖、邓州八里岗、浙江余姚田螺山、萧山跨湖桥、嵊州小黄山、浦江上山、江苏泗洪顺山集等。这些遗址的年代大多在距今7000年以上,最早的遗址年代接近距今1万年。大量的新材料,使得对于水稻起源的探索有了研究分析的基础。

距今8000年前出土水稻遗存的主要考古遗址分布图(作者邓振华绘制)

野生稻与驯化稻之间存在着一系列生物性状的差别,其中最主要的两项与植物自身的繁殖方式有关,一是落粒性,二是种子休眠性。野生稻的种子在成熟之后会自然散落,进入泥土,之后在适宜的气候条件下再长出新的植株。如果遇到气候条件不佳的情况,种子可以在泥土中长期休眠,而且不腐烂,直到外界条件适宜再萌芽。然而,人类种植水稻是为获取籽粒供自身食用,因此驯化稻在成熟后并不会自动落粒,而是需要人类收割之后进行脱粒,这是建立在长期的人为选择基础上出现的一个巨大变化。此外,为了保证播种后的萌芽率,驯化稻种子的休眠性相比于野生稻也在长期人为选择下大大降低。

虽然目前对于考古遗址出土水稻的休眠性尚无可靠的研究方法,但对于一系列遗址水稻落粒性的研究,已经初步厘清了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水稻驯化过程。

从落粒性的角度来看,长江中游地区大致在距今8000年之前已经驯化了粳稻,而长江下游地区这一生物性状的改变大致发生在距今6000年前后或者略早。之后的数千年内,粳稻从长江中下游地区向外扩散,在距今4000年前后传入印度,与当地被人类利用的野生稻杂交之后,才出现了籼稻,至于籼稻再回过头来传回中国就是很晚才发生的事了。

尽管如此,对于人类最初利用水稻的阶段,我们的了解还十分有限。因为当时的水稻利用规模远小于成熟的农业社会,能够有幸留存下来供我们研究的种子等材料极其有限甚至几近缺失。因此,无论是进行年代测定还是探索早期水稻生物性状的变化,都缺乏有效的研究材料。那么,有没有别的可以用来测定水稻年代的材料或方法呢?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吕厚远研究员团队最新发表在PNAS上的一项研究工作,正是针对这一问题所取得的重要突破。

植硅体研究与一万年前的水稻

和植物种子等有机质相比,这种硅质的微体化石更容易在不同的埋藏条件下被长久保存下来,在探索早期植物利用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

此外,在植硅体的形成过程中,会封存一些植物细胞中原有的有机碳,其含量可以达到植硅体重量的0.3-6%左右,是可以进行碳十四测年的新材料。

稻属植物特有的植硅体有水稻扇形、双峰形和并排哑铃形三种。吕厚远研究员团队长期以来开展了大量现代植物硅酸体的分类学研究,他们对现代样品的分析结果显示,水稻扇形体边缘鱼鳞状纹饰的数量可以用于区分野生稻与驯化稻。野生稻中水稻扇形体鱼鳞状纹饰大于等于9的比例大致在17%左右,而驯化稻中的比例则在63%左右。

水稻扇形体鱼鳞状纹饰数量大于9(a,b)和小于9(c,d)的显微图像,图中比例尺为20微米(左昕昕供图)

另外,他们还建立了从土壤样品中提纯植硅体的新方法,并利用其中封存的有机碳进行碳十四测年。为了验证植硅体碳十四测年的可靠性,研究团队对国内多处遗址的植硅体和木炭测年结果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显示这一方法所获得的年代数据是可靠的。

在前述工作的基础之上,该研究团队将这两项新的研究方法应用到了浙江浦江上山遗址早期水稻利用状况的探索上。上山遗址是目前所知长江下游地区最早的新石器时代遗址,2001-2008年的考古发掘表明当时生活在这里的古人曾使用稻壳和稻叶作为掺和料制作陶器,对其中植物印痕的显微观察确认了水稻的存在,此外遗址还出土了极少量的炭化稻米,但遗址的最早阶段缺乏此类遗存。根据之前的测年数据,该遗址的最早年代可早至距今11000年,这一距今万年的水稻遗存的发现也由此轰动一时。

上山遗址出土的陶器,其中有使用稻壳和稻叶作为掺和料的痕迹(蒋乐平供图)

上山遗址及该遗址发现的水稻扇形体(吕厚远供图)

在这样的背景之下,科学家们对该遗址最早阶段的土样进行了植硅体测年。测试结果表明,该遗址的最早年代至少可早到距今9400年。此外,对其中水稻扇形体的鉴定分析显示,在上山遗址的最早阶段,鱼鳞纹数量大于等于9的水稻扇形体所占比例高达36%,远高于现代野生稻的17%这一比例。在其后距今8400年左右的湖西遗址,这一比例已经上升到57%左右。

THE END
1.文化中国行·长江之歌丨稻之道,目击一粒稻的10万年水稻田考古演(原标题:文化中国行·长江之歌丨稻之道,目击一粒稻的10万年) 目击一粒稻的10万年 (来源:视频综合) 2024年5月24日,国际权威学术期刊《科学》(Science)在线刊发了来自中国科学家团队的论文。 研究告诉我们,水稻从野生到驯化的这条证据链,在长江下游地区钱塘江流域找到了。这粒米,走过了漫长的10万年连续演化史https://www.163.com/news/article/JKQDUE8C000189FH.html
2.科学通史超星尔雅学习通网课答案8、【判断题】人对世界的普遍的领悟是理论的知识起源。 9、【判断题】实用知识的早期形态也被成为神圣知识。 10、【判断题】人类对于自身的一般的领悟就是科学的起源。 11、【判断题】人是一种对世界有先行领悟的存在者。 1.3人类的进化 1、【单选题】人文科学中最核心的学科是( )。 http://xuzhou.ehqc.cn/html/95_01.html
3.从分子人类学看中国人祖先的起源与迁徙除此之外,02a-M95在亚洲南部的侗傣、苗瑶语系以及东南亚岛屿的南岛语系中也有分布。因此,系统地探讨02a-M95支系的起源和扩散历史不仅有助于我们了解东亚和东南亚人群的起源和迁徙,而且对我们研究各个语系的起源和语系之间的分化过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于南亚语系人群的起源和扩散历史一直存在争论,科学家基于对亚洲https://m.wang1314.com/doc/webapp/topic/21431905.html
4.基因组学的研究都需要围绕 “参考基因组” 来开展,因此它的作用和意义非凡。以人类基因组学研究为例,通常情况下我们要将新测序的人类基因组数据和参考基因组进行比对,才能够获得个体、人群之间所存在的序列差异,然后再进行后续研究,比如寻找疾病的遗传起源、肿瘤的易感因子、药物开发的靶点、特定目的基因芯片的设计等https://blog.csdn.net/weixin_38279239/article/details/108862361
5.农业范文12篇(全文)4、你知道有机农业的起源吗? 19世纪四五十年代,发达国、家的一部分关注农业环境生态的科学家,开始意识到使用化学肥料和农药的现代农业对农业生产环境所造成的严重影响。他们发现过量的使用化学肥料破坏土壤结构,截断了自然生态中的物质循环;农药的使用污染了水源,而由于其不易降解性,在生物圈不同物种富集积累,直接的https://www.99xueshu.com/w/ikeymgacw7dc.html
6.中华文明起源从考古发现。是第一手资料,即某历史事实发生时产生的资料。如文物遗迹,原始文件和档案。如当时农具和农作物的遗存能直接证明在一万年前,人类已经进入了农耕时代,我们也将其称为“农业革命”。 问:为什么将其称为革命?它有何历史性的转折意义? 农业的起源改变了人类的谋生方式,人类不再单纯依靠采集和渔猎谋生,而是http://www.syun.edu.sh.cn/info/1055/2315.htm
7.中华姓氏起源探究教案(精选7篇)国外的学者认为中国南方的水稻是由印度传入的。而玉蟾岩遗址出土的炭化稻。距今约12000年,是迄今为止为世界上最早的栽培稻谷,证明了中国是世界水稻起源地之一。 那么农业的起源有什么意义呢?请同学们阅读课本归纳总结一下。 农业的起源,使得人类不再单纯依靠采集与渔猎谋生,谷物种植、家畜饲养等劳动具有了生产经济性质,https://www.360wenmi.com/f/filewe6e38ir.html
8.水稻的起源与驯化——来自基因组学的证据但一些驯化基因——控制重要农艺性状的基因,可能首先在一个亚种中被 驯化,然后通过基因渐渗,扩散到另一个亚种中.因此,水稻驯化的关键是研究驯化基因的起源和扩散方式.随着大规模基因组 测序技术的发展和相应数据分析方法的建立,在全基因组水平对水稻及其祖先进行大规模分析,已成为揭示水稻起源与驯化之 谜的必由之路.http://www.kjdb.org/CN/article/downloadArticleFile.do?attachType=PDF&id=12956
9.(讲义)专题01先秦时期:中国境内早期人类与文明的起源早期国家1.研究北京人重要的意义:为什么说北京人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原始人类之一、对研究古人类进化具有重要意义? 提示:周口店北京人遗址是世界上内涵(最丰富)、材料(最齐全)的直立人遗址。可以发现人类的进化规律,为(人类起源)的研究提供可靠的证据。所以,研究北京人有着重要的意义。 2.河姆渡原始居民建造干栏式房屋,而半坡https://zujuan.xkw.com/thematiclist/8pt4376ct13099.html
10.国新办就中华文明起源与早期发展综合研究成果有关情况举行发布会想问一下如何理解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是丰富了对人类文明起源的认知这样一点?谢谢。 2018-05-28 12:51:34 王巍: 我补充一点,关于教科书,教育部找到我们,希望把最新的考古知识,尤其是和文明起源前相关成果收进去。因为最新的考古发现表明,我们国家是水稻和粟、黍的发源地。这是在座的赵志军教授为主的团队,也是探源工https://news.cri.cn/mobile/gxb20180528.html
11.科学网—医学思想的轨迹:上篇(1)(初稿)1874年,恩斯特·海克尔发表了包含进化论思想的重要著作——《人类的进化》,该书出版后,在世界范围的科学界赢得了极高的声誉。查理·达尔文曾说:假如海克尔的这本书早点出来的话,他就没有必要去写《物种的起源》一书了。 该书共分为四个部分,对人类的进化进行了生动有趣的说明:(1)人类的科学;(2)人类的胚胎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79293-1182817.html
12.[地理·中国]人类的起源与现代人类的起源是两个概念[开讲啦]王巍提问:以水稻为例下面哪个是农业起源的最优解? [地理·中国]中国和东亚是人类最重要的演化区域 《城子崖》 第3集 薪火相传 《地理中国》 20180331 罗霄山中的幽谷(下) [探索·发现]陶器上戳印的陶文到底是在表达些什么? [开讲啦]好问青年提问王巍:如果永远找不到真相 考古的意义又是什么? [地理https://tv.cctv.com/2024/01/30/VIDE8z4QKyPHHYUcI9Qme81Y240130.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