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永飞:中国人对人类农业的贡献及其意义

1956年,毛泽东在《纪念孙中山先生》一文中提出:“因为中国是一个具有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土地和六万万人口的国家,中国应当对于人类有较大的贡献。”他认为:“而这种贡献,在过去一个长时期内,则是太少了。这使我们感到惭愧。”毛泽东的意思是说,近代以来很多国家发展了工业,我们工业比较薄弱,所以应当惭愧。其实,迄今为止的人类历史主要是农业社会,直到1850年全世界仍有90%以上的人口是农民,西方工业社会的形成才几百年,农业的使命还远未终结,而中国人对人类农业的贡献,仍足以使我们无愧于地球上任何其他人类。

中国人最早驯化水稻、鸡、猪,迄今为止它们还是人类主食

据考古研究,中国人是最早驯化动植物的人类群体之一,对人类农业的发明即动植物的驯化作出了突出贡献。美国学者贾雷德·戴蒙德《枪炮、病菌与钢铁——人类的命运》(简称GGS,即Guns,Germs,Steel)一书提出,中国区域最早出现了水稻、黍、鸡、猪、蚕、水牛等等植物和动物,而迄今为止稻米、鸡、猪仍然是人类最重要的主食。据学者研究,现阶段地球上数量最多的大型动物是鸡,有200多亿只,其次是猪,有40亿头。试想它们为人类生存发展发挥了多大作用,如果人类没有大米、没有鸡蛋、没有猪肉,我们会怎么生活?至少,今天人类中每一个人在吃着米饭、鸡肉和鸡蛋、猪肉的时候,都应该感谢中国人。蚕是中国丝绸的原料提供者,中国古代统治者和学者专家都强调要实行“鼓励农桑”政策,就是因为农桑解决吃穿两大问题。“丝绸之路”的源头也是中国人对蚕的驯化。水牛则是农民的劳动“工具”,直到农业机械普遍使用之前,水牛还是农民最重要的帮手。

中国人对水稻、鸡、猪、蚕、水牛的驯化发生在大约公元前7500年。稍早时期,大约公元前8500年,新月沃地(即地中海东岸今约旦、以色列、叙利亚、伊拉克等国家所在地)出现了小麦、豌豆、橄榄、绵羊和山羊;公元前7000多年,印度河谷出现了芝麻、茄子还有瘤牛,西欧在公元前6000年到3500年出现了罂粟和燕麦,不迟于公元前3500年,中美洲出现了玉米、豆、南瓜和火鸡。全球各地的人类都对农业的发明发展有所贡献,但从中国历史来看农业对于人类的重要意义,则更为鲜明、更为突出。

农业最重要的意义在于使人类形成了养活自己并由此成为地球主人的能力

据有学者研究,地球上现存的人类,是大约7万年前最早在非洲出现的智人,其他地方发现的人类,如170万年前的中国云南元谋人、70至20万年前的北京周口店人,这些人类群体都只留下了化石,他们未能经得起自然条件的考验而灭绝了。按照恩格斯的说法:劳动创造了人、劳动让人类最终从自然界摆脱出来。但事实上,对智人留存于地球并成为地球主人的原因,还需要作出更深入的分析研究。早期人类主要靠狩猎采集为生,智人的狩猎采集是劳动,但和其他动物的狩

猎采集并没有多少本质区别;而从事农业也是劳动,但农业劳动对其他动物来说显然是不可能的,是农业的发明,才真正使人类从自然界摆脱出来。如果没有农业,人类有可能被其他动物消灭了。

农业,主要是食物的生产,即粮食和畜产品的生产。作为一种有机生命体、一种有意识的肉身,迄今为止人类始终靠地球上的其他有机生物提供营养而维持生命,人类在地球上的首要任务就是控制和利用其他生物,这就是农业。这是“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是“重中之重”的由来。

农业最重要的作用是使人类生命存续、人口数量增加。在狩猎采集者时代,人类数量少、能力弱,只能使人类成为动物中的一种,而数量增多到一定程度以后就发生了质变。农业养活了越来越多的人口,也就产生了大规模驯化动植物的需要,这就推动人类走向了自然生态的顶端。以色列学者尤瓦尔·赫拉利在《未来简史》一书中称现在“世界上生活的大型动物主要是人类和他们的家畜”。人类驯化了地球上现存90%以上的动物,灭绝或控制了其他所有可能伤害人类的大型动物。人类对一部分动物的灭绝负有责任,因而受到了许多人的指责,这种指责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其他生物确实也一直在攻击人类,迄今为止人类死亡的主要原因一直是其他生物的侵害,防治其他来自动植物、微生物的病菌是人类医学的主要任务。

农业养活了全人类,特别重要的是养活了中国人。目前人类农业养活了全球70多亿人,这是世界农业的贡献;其中中国人13.9亿,中华民族成为人类中人口最多的民族,这是中国农业的重大贡献。如果没有中国人驯化了成为人类主食的那些动植物,人类的命运或将大为不同;如果中国人没有发明农业,地球上或许就没有了中国人,人类世界就会是另外的面貌。中华民族人口众多是中国农业一直十分发达的标志。尽管由于农业以外的原因历史上经常发生人口锐减的现象,但中国人口很早就达到数千万、上亿,近代以来则更加急剧增加,要不是中国政府实施了计划生育政策,中国人口一定会更多。这都是因为中国人发展农业的能力极为强大的原因。

发明农业的精神价值在于让人类产生了征服自然、成为地球主人的信心和动力,产生了对人类生存价值、生存意义的追求

恩格斯在《费尔巴哈论》一文中说:对不可知论最令人信服的驳斥是(科学)实验和工业、是社会实践。其实,农业才是第一个驳倒不可知论的社会实践,也是最为重要、最为关键的实践。恩格斯在批驳不可知论时忽略了农业实践,这是很遗憾的。可以想象,是中国人最早发现了这一现象:野生稻种落在田地里,可以长出水稻,那么我们不是可以采集稻种种植水稻吗?同样,我们发现野鸡会下蛋,蛋可以孵化成鸡,就把野鸡关在笼子里喂养,让它天天下蛋。等等。今天看上去这种驯化很简单,却是人类征服自然的第一步:从此以后,人类成为自己命运的主宰,能够按照人类自己的意愿、意志去生存、去创造更好的生活。人类在自然界面前的这种能力,以及由此而来的自信,对我们中国人来说是尤其强大和重要的。之所以中国人的意识形态一开始就具有人本主义、人文主义性质,而没有出现原生宗教,应当就是因为中国人从发明农业起就认为“没有什么救世主”“全靠我们自己”,中国人从发明农业起,并没有出现那种需要宗教来抚慰的恐惧心理。农业给予了中国人最强有力的文化自信。

从驯化动植物开始,土地和水源成为人类特别重要的的资源,人类选择依靠充足水源的肥沃土地定居下来,建立起人类社会,而不再像其他动物那样盲目地生活、盲目地到处流浪。农业让人类进入全新的发展阶段,启动了人类自身的良性发展和跨越式发展。短短几千年,人类就在农业基础上形成了对地球乃至更大空间的强大控制力。中国人选择在黄河和长江的中下游广大平原地区(黄河中下游是最早被称为“中国”的地方),发展了世界上在整个古代社会最发达的农业,创造了工业文明出现之前整个人类历史上最辉煌灿烂的文明。

农业为人类创造国家这种社会政治组织奠定了基础

农业养活了人类,特别重要的是养活了一大批“闲人”、一大批非农人口。由于历史局限性,我们曾经一度形成这样的偏见,认为人类社会中出现“闲人”是剥削者对被剥削者的侵犯,是不公平、不合理的社会现象。事实上,从人类历史发展进程来看,人类能够养活闲人,是农业社会最重要的成就,是人类社会向上发展的关键一步。

人类历史上最早的非农人口,是社会组织者、管理者,他们建立了社会和国家治理体系。在狩猎采集时代,人类社会可能也已经出现了社会组织管理者,但由于那时候生产力水平极度低下,不可能积累很多剩余产品,即使已经有了社会组织管理者也很难出现“脱产干部”,人类很难形成后来出现的社会政治制度。农业社会不一样,农业生产力形成以后,很快就出现了“余粮”和“地主”,形成了社会组织管理者成为“脱产干部”和“专职干部”的条件,社会政治组织和国家就出现了。战国时期有“万户侯”之称,就是一万户农民养着一位侯爵及其家庭,侯爵便可以衣食无忧地从事政治工作。

在许多思想家看来,中国农业的持续发展,是中国古代专制制度长期存在的基础,是中国社会长期“停滞”的原因,传统农业生产方式受到了较多指责。马克思在

农业为人类文化发展奠定了基础

农业养活的第二类闲人就是文化人。中国农业养活一大批“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的文化人,无论对中国还是整个人类,都是极为重要的。

农业养活的有闲文化人主要有这样几个部分:

一部分哲学家和宗教家、人文知识分子,他们专门为人类生存发展寻找意义,让我们形成并牢固树立了理想信念,形成了精神支柱和文化自信;

一部分自然科学家、科技知识分子,专门为改善人类生存发展方式开辟道路,发明创造了大量稀奇、神奇的工具、器具,让人类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不断进步,逐步使人类走向地球自然生态顶端、成为地球的主宰;

一部分社会科学家,专门研究改进完善人类社会组织方式,让人类社会结构和活动方式越来越符合人性和客观规律;

一部分文艺知识分子,专门激发人类激情、愉悦人类心灵、调节人类情绪,让人类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增强。

在人类农业养活文化人的时候,特别重要的是推动和保障中国文化人创造了世界上最具生命力、并且成为世界上唯一没有中断发展进程的的强大文化。中国文化人设计了最具生命力的国家制度和政治文化,特别重要的是发明了汉字,为中华文化发展提供了载体和工具,为形成文化积淀并不断进步的开辟了道路、创造了条件。从甲骨文起,特别是秦始皇实施“书同文”政策以后,汉字为人类社会记载了海量文献资料,成为人类智慧的最大宝库之一。

驯化有机体的农业为开发利用无机物的科技和工业的形成发展、为生物技术发展开辟了道路、创造了条件

在GGS一书中,最受重视的是中国人对人类农业的贡献。尤其是,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工业技术的发明都是以农业发展为基础的。首先戴蒙德始终强调农业养活了科学技术研究者和科学技术实践者,这一观点和马克思的唯物史观是一致的。其次,大多数科技发明来自于农业生产发展的需要。农业生产中对铁器工具的需要,让科技专家在青铜铸造技术的基础上发明了铸铁技术。再次是古代农业

社会特定的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的需要推动了科技发明。没有中国古代发达的农业文明,就没有李约瑟所热烈赞叹的中国古代科技文明。

确实,近代以来中国人在科学技术和工业发展方面不如对动植物的驯化来得成功,相比欧洲人差距较大。可能恰恰是因为中国农业发达带来了困扰。中国自古就具有发展农业的优势,如平原广大且土壤肥沃、农业技术发达、水利设施建设非常成功等等,于是古代中国陷入了“农业-人口陷阱”:农业越发展人口就越增加,导致越来越需要以农为本、限制非农行业发展;又导致土地资源日益短缺,农民日益成为“小农”,农业生产难以形成为产业并产生规模效益;又导致农业积累十分有限,立于分散小农之上的国家日益成为财政困难的弱政府,难以推动非农产业、行业的发展。再加上如戴蒙德所言,中国广大的连片平原,又使中国难以形成区域性的利益主体、市场主体和发展极,从而不像欧洲那样由多山的地理条件造成人口分散居住而形成众多独立民族,而在长期稳定的大一统政治体制下,中国陷入市场竞争不足的陷阱,也导致非农产业难以发展。

未来人类将从有机生命向无机生命转变

随着中国农业实现现代化的目标日益临近,却又从一些预测发展趋势的学者那里传来了人类农业的使命将要终结的消息。

不会率先在生物技术和人工智能的结合上取得突破尚未可知。那时候“人类”社会将会怎样,且让我们拭目以待。

THE END
1.新型水稻品种引领绿色农业发展潮流在全球粮食安全面临挑战的背景下,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粮食生产国,正积极探索和推广高效、可持续的农业技术。其中,新型水稻品种的研发与应用成为了粮油作物资讯中关注度最高的话题之一。这些新型水稻不仅提高了产量,还能够更好地适应气候变化带来的挑战,比如抗旱、高产低耗等特点。 https://www.3svb9bc3.cn/nong-ye-zi-xun/429500.html
2.水稻根系育种的意义与前景我国很多地区由于相对缺乏灌溉用水, 致使水稻生产难以发展,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耕地资源的充分利用。因此,发展节水型农业,培育抗旱水稻新品种,对于我国水资源的合理有效 利用,以及更有效地发挥水资源短缺地区耕地的粮食生产潜力,具有巨大的现实和长远意义。培育优良的适宜节水种植的水稻品种,是其中的 关键,而根系改良又是http://www.360doc.com/content/12/0305/23/803452_192094244.shtml
3.生产优化范文12篇(全文)表明用24.7%的耕地生产出了38.8%的粮食,单位面积水稻产量相当于同等面积其他粮食作物平均产量的1.9倍。随着我国人口的增加和对粮食需求的增长,发展水稻生产对保证国家粮食安全,维护社会稳定和促进国民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水稻的经济效益较高 相对于其他粮食作物,水稻不仅单位面积产量较高,而且经济效益也较高。https://www.99xueshu.com/w/ikey111dsgo2.html
4.2024年有机食品的发展趋势三、中国发展有机蔬菜具有重要意义 四、中国有机蔬菜转攻国内市场 第四节 2024年山东省有机蔬菜发展情况分析 一、肥城有机蔬菜种植面积达13万亩 二、山东寿光大面积建有机蔬菜基地 三、山东泰安市有机蔬菜已成农产品出口创汇主导产业 四、山东泰安有机蔬菜形成产业优势 第五节 2024年重庆市有机蔬菜发展分析 一、https://www.cir.cn/r_shipinyinliao/09/youjishipindefazhanqushi.html
5.《光谱学与光谱分析》2021年,第41卷,第03期为保证鱼粉品质安全,建立鱼粉产地溯源系统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能量色散X射线荧光光谱根据元素辐射X射线荧光光子能量不同,能够检测样品矿物质元素种类和含量。鱼粉所含矿物质元素种类和含量会因鱼粉产地不同而存在差异,因此提出采用能量色散X射线荧光光谱(EDXRF)法对鱼粉进行扫描检测来获得鱼粉的元素信息,将原始光谱进行预http://www.sinospectroscopy.org.cn/readnews.php?nid=96721
6.我院张乐教授团队在农民水稻种植行为研究方面取得重要进展稻谷是世界上将近一半人口的主粮,而我国是世界上稻谷产量最大和进口最多的国家。近年,我国农民放弃种植水稻的比例在逐渐增加,水稻生产的可持续性正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因此,研究我国农民的水稻种植行为对我国的粮食安全和环境健康具有重要意义。水稻种植作为一种生计活动https://dlxy.jxnu.edu.cn/2021/1208/c1956a225556/page.htm
7.转Cry1Ab/Cry1Ac融合基因抗虫水稻对田间主要昆虫种群的影响研究结果有望明确转Bt基因水稻对二化螟、大螟、稻纵卷叶螟的抗性效率;转Bt水稻种植下二化螟和大螟种群演替的风险大小;转Bt水稻对非靶标害虫稻飞虱发生及为害的影响;转Bt水稻对稻田主要节肢动物种群动态的影响,以期为转Bt水稻的生态安全评价提供重要科学数据,对转Bt基因抗虫水稻的可持续应用和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理论和实践意义https://wap.cnki.net/lunwen-10132859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