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年奠基世界稻源|万年上山见证世界稻作文明的起源澎湃号·政务澎湃新闻

编者按:“上山文化”是万年浙江的文化之源,是中华史前文明中的一颗璀璨明珠,更是世界稻作文明的起源。2006年11月,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作出重要批示:“要加强对‘上山文化’的研究和宣传”。浦江牢记嘱托,感恩奋进,接续推进上山文化保护研究、联合申遗、规划编制、工程建设、宣传推广等工作,努力守护好“上山文化”这一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使其在新时代焕发新活力、绽放新光彩。日前,上山文化遗址群正式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上山文化申遗开启新征程。浦江发布推出“万年奠基世界稻源”——上山文化申遗系列报道,深度讲述上山文化遗址保护和申遗工作的历程和展望。

新年的第一缕阳光洒在上山考古遗址公园,为这一片古老的土地披上了一层金色的面纱。冬阳下,低矮的山丘、两幢仿茅草屋的建筑古朴而又神秘。上山文化主要发现者、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蒋乐平就这样带着我们走进这里,仿佛走进万年前的时光。

蒋乐平说,作为人类稻作文明的起源地,上山遗址见证了古老农耕文明的传承与发展。

这位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从2000年就来到这里,带领考古队发现了上山遗址,历经20多年的考古挖掘与保护工作,熟悉上山的每一处文化遗迹。在他的讲解下,我们脑海中幻化出一幅万年前上山人的生活图景:稻谷熟了,遍地金黄;先民们用石片、石刀收割,用石磨将稻谷脱壳;大米做成白花花、香喷喷的米饭;有些还磨成粉,制成米浆,封存在罐里……

2000年,上山遗址在浦江县黄宅镇上山村被发现。在这里,发现了一万年前丰富的稻作遗存,还出土了大口盆、石磨盘、平底盘等1000多件文物。根据碳十四年代测定,遗址距今11400—8600年,将浙江的史前文明上溯至一万年,是中华万年文化史的重要实证。

2006年,中国第四届环境考古学大会暨上山遗址学术研讨会在浦江举行,“上山文化”正式命名;同年11月22日,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作出重要批示:“要加强对‘上山文化’的研究和宣传。”

目前,已在浙江省4市12县(市、区)发现上山文化遗址24处。这些遗址主要位于长江下游钱塘江流域,形成了一个面积约3万平方公里的遗址群,是迄今中国境内乃至东亚地区发现的规模最大、分布最为集中的早期新石器时代遗址群。

上山文化遗址群的发现,将人类稻作文化源头推进到距今1万年前,更新了对世界农业起源的认识,改写了浙江文明史,找到了“万年浙江”的文化源头。上山文化遗址群作为“百万年人类史、一万年文化史、五千年文明史”重要文明历史发展节点的见证,是人类文明史上的独特标识,是继良渚古城遗址之后,可直接提升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的又一重大文化遗产。

20多年来,上山文化遗址群的考古研究取得一系列重大成果。2020年11月,由中国考古学会主办的“上山遗址发现20周年学术研讨会”认定:上山文化是世界稻作农业的起源地;上山文化是中国农耕村落文化的源头;上山文化彩陶是世界上最早的彩陶。“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考古学界泰斗严文明先后题词“万年上山世界稻源”“远古中华第一村”。中华文明探源工程项目首席专家王巍指出,浦江上山遗址距今有一万多年,正处于万年文化的轴心。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资深总规划师、建筑历史研究所名誉所长陈同滨在世界遗产申报领域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她认为,上山文化的“稻作起源”,是继良渚之后可直接提升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的又一重大文化遗产。“在世界遗产申报的6条标准中,上山文化非常符合标准Ⅲ和标准Ⅳ。它见证了人类稻作农业的起源,而且十分完整地还原了整条农业生产链,具备了农业革命的几大要素。这就是上山文化的价值所在。”陈同滨说。

农业起源和人类起源、国家起源一道构成考古学在全世界范围内的三大课题。水稻养活着世界一半以上的人口。稻作农业的发展,彻底改变了人类文明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何谓人类文明的“源头”?在考古学界,对此定义的边界尚不清晰。蒋乐平更愿意浪漫比喻,将上山文化称为“世界稻作文明的第一朵花”。“上山文化是人类文明史在推进过程中踩下的一个清晰‘脚印’。它的呈现形态就是最早的稻作遗存、中国农耕村落文化的源头和大量彩陶遗存。”

蒋乐平走在公园,时不时弯下腰,采下一把糯米稻给我们看。“很难想象,万年前的人类已经开始驯化、栽培稻谷,用石器收割,用磨盘脱壳。”上山呈现了几乎可以还原的一整条“农业生产链”证据链条。东亚地区迄今发现的最早环壕在这里找到。它圈起了一大块地,被认为是一种村落的防卫措施。属于上山文化遗址的衢州皇朝墩遗址发现了迄今世界年代最早的水稻田。其环壕就圈出了足足约3万至5万平方米,就是当时的村落大小。

一幅生动的场景很容易在脑海成型:很久很久以前,“上山”人精心挑选了一块水好、土好的地,播下了稻种。为了方便照顾,“上山”人决定不再去远处的洞里居住,而是在稻田边造个房子。为了不让其他人随意夺取辛勤果实,又在房子边挖了一条宽宽的壕沟。稻谷越种越多,粮食开始可以跨季节储存。于是,人口不断增长,聚居,社会分工、物品交换也出现了,然后是等级分化,之后才有国家,有文明的诞生……这一人类历史上第一场社会变革,被称为“农业革命”。

在“上山文化”考古工作中,陆续发现了距今一万年前的栽培水稻、迄今最早的定居村落遗迹和大量彩陶遗存。上山文化考古发现成果举世瞩目,充分证明这里就是世界稻作文明的起源地,是以南方稻作文明和北方粟作文明为基础的中华文明形成过程的重要起点。上山文化不仅在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形成中占有重要地位,对于世界文明也有着独特而重要的意义。

在新年开启之际,国家文物局确定《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上山文化遗址群正式取得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入场资格。“作为人类稻作文明的起源地,上山文化见证了古老农耕文明的传承与发展。”蒋乐平说,“此次进入名单,可谓名正言顺。由此可见上山文化在世界范围的影响力也在逐渐上升。”

近年来,浦江持续推进上山文化联合申遗、考古研究等工作,上山遗址相继入选中国“百年百大考古发现”、入列国家大遗址保护利用“十四五”专项规划和“考古中国”项目,重大研究成果接连在国际权威学术期刊发表……上山文化的“辐射圈”和“同心圆”不断扩展,具有鲜明辨识度的“万年上山”金名片正在新征程上绽放更闪耀的光彩。

更多权威资讯,请下载诗画浦江APP

首席记者|陈好

编辑|于妙华

一审|陈海楠方玲

二审|李少俊

终审|吴振

原标题:《万年奠基世界稻源|万年上山见证世界稻作文明的起源》

THE END
1.探秘稻作文明《寻古中国·稻谷记》开播万年动态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与国家文物局联合摄制的大型系列纪录片《寻古中国·稻谷记》,将于8月14日起在央视综合频道(CCTV-1)22:30档开播,并在总台新媒体旗舰平台“央视频”进行全网首播。5集纪录片将通过考古研究最新成果,实证我国是世界上最早栽培水稻的国家,并追溯万年稻作文化发展轨迹,讲述水稻种植跨越千山万水广泛传播http://www.zgwn.gov.cn/zgwn/wndt/202308/1de6d76ddbd94f22b042804c6dc34c3f.shtml
2.贵阳稻丰文化是不是骗子公司稻丰文化是一家致力于推广稻谷文化的企业,其主要业务包括稻谷品种选育、稻谷加工和稻谷文化活动等。该https://ask.zol.com.cn/x/18784671.html
3.汕头市稻谷娱加文化传媒有限公司人脉圈怎么样发现7+脉友个人简介:网媒/新媒体其他,任职汕头市稻谷娱加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商务BD职位,常驻广东;近期有51位访问者,在脉脉形成影响力36;在2023-10至今,任汕头市稻谷娱加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公司商务BD职位;在2020-4至2023-5,任深圳思唯市场营销策划有限公司公司推广专员职位;在2019-7至2020-1,任汕头合诚汽车销售服务有限公司公司维https://maimai.cn/mai/In0_sGh8FN8fEkt4NP25-XmDgiTuyKeNTu_mXtiHYLE
4.从稻谷种植到食用,古代人用了哪些工具?农耕文化中国稻米文化历史悠久,对近现代农耕影响深远。从古及今,稻米作为主要粮食作物,与栗、麦一起,决定了中国农业生产的基本结果,支撑起中国社会文明的持续发展。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用勤劳和智慧,在长期的劳动实践中,总结经验,发明了许多生产生活的工具,解决了劳动中人力不足的劳苦,大大提高了劳动效益。 https://www.gujianchina.cn/quote/show-6592.html
5.“体验稻谷收割感受农耕文化”之研学日记选登(303优秀作文第四期)我们乘车前往丰惠镇协力村,一路上风景如画,青的山, 绿的水,都像是活了一样,向大家唱着歌,一朵朵五颜六色的野花在草地上开放,传来阵阵幽香。来到了目的地,那儿的稻田里金灿灿的稻谷颗粒饱满,压得稻穗沉甸甸的直不起腰。 同学们在心灵妈妈的带领下来到农田边,先用眼睛估计一块田的面积,再用步测的方法进行测https://www.meipian.cn/324hv5f9
6.“动听语文”全国青少年语文诵读素养大会国内赛事中国民族文化艺术基金会 中国智慧工程研究会 主办单位: 中国智慧工程研究会国际教育交流工作委员会 中国民族文化艺术基金会美育专项基金 承办单位: 北京银河稻谷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支持单位: 北京中华传统乐会 中华文化促进会美育委员会 中华文化促进会传统文化委员会 http://www.chn-art.org/show-19-845-1.html
7.试析中国古代种子神话中的稻作文化现象【摘要】中国古代关于种子起源的神话是各民族特别是南方民族普遍存在的文化现象。南方民族神话的种子起源中又以稻种起源居多,反映出其丰富的稻作文化背景和多层次的文化内涵。神话所反映的稻作文化又与一般意义上的稻谷栽培具有一定的联系和区别。 【关键词】神话;种子;稻种;稻作文化 http://iel.cass.cn/ztpd/shyj/zggdsh/200908/t20090805_2762573.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