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首页
好书
留言交流
下载APP
联系客服
2012.06.06
2004年年底,袁隆平获评中央电视台“感动中国2004年度人物”十大人物之一。
1960年7月,他在农校试验田中意外发现一株特殊性状的水稻,他利用该株水稻试种,发现其子代有不同性质。
1964年7月5日,他在试验稻田中找到一株“天然雄性不育株”,经人工授粉,结出了数百粒第一代雄性不育株种子。
1966年2月28日,发表第一篇论文《水稻的雄性不孕性》,刊登在中国科学院主编的《科学通报》,开启了水稻雄性不育的研究。
1972年,杂交稻被列为中国重点科研项目,全国性的协作攻关开始:三十余科研单位参与、上千个品种与该株野生水稻进行了上万次测交和回交转育试验。在此基础上,袁隆平选育不育系二九南1号成功,此为中国第一个应用于生产的不育系水稻。
1974年,他成功选育了第一个在生产上大面积应用的强优高产杂交水稻组合——南优2号,比普通水稻增产20%以上。
1974年,袁隆平团队配制种子成功,并组织了优势鉴定。
1975年,又获大面积制种成功,为次年大面积推广作好了种子准备,使该项研究成果进入大面积推广阶段。
1976年,定点示范208万亩,在全国范围开始应用于生产,到1988年全国杂交稻面积1.94亿亩,占水稻面积的39.6%。
1979年,作为中国首个科研技术,三系杂交水稻技术被介绍到美国。
1987年,袁隆平提出“杂交水稻的发展战略”,即三系法为主的器种间杂种优势利用;两系法为主的籼粳亚种杂种优势利用;一系法为主的远缘杂种优势利用。
1995年12月16日,“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成立,袁隆平任主任。
1997年,袁隆平再次发起研究超级杂交稻。
2003年,中国大陆一半以上的水稻都为袁隆平的杂交品种;在世界范围,20%的水稻采用袁隆平的杂交技术。
2007年,中国大陆的水稻产量为5亿吨。其杂交水稻技术已经在中亚、东南亚、北美、南美试验试种,杂交稻已引起世界范围的运用。
2011年9月19日,中国农业部验收组公布,袁隆平指导的“Y两优2号”百亩超级杂交稻试验田平均亩产926.6公斤,创中国大面积水稻亩产最高纪录。
袁隆平祖父曾任海南文昌县县长,父母为知识分子,父亲袁兴烈毕业于国立东南大学(今南京大学)中文系,母亲华静自幼在英国教会学校读书,夫人邓哲。
1985年10月,创造与发明奖章(杰出发明家)金奖,世界知识产权组织颁(下同)
1988年3月,农学与营养奖,英国Rank基金会
1993年4月,拯救世界饥饿(研究)荣誉奖,美国Feinstein基金会
1993年获美国菲因斯特基金“拯救饥饿奖”
1994年,何梁何利基金奖
1995年10月,粮食安全保障荣誉奖,联合国粮农组织
1996年5月,日经亚洲奖,日本经济新闻社
1997年8月,杂种优势利用杰出先驱科学家称号,作物遗传与杂种优势利用国际讨论会,墨西哥
1998年11月,越光国际水稻奖,日本越光国际水稻奖事务局
2001年8月,拉蒙·麦格赛赛奖,菲律宾拉蒙麦格赛赛基金会
2002年获越南政府“越南农业和农村发展荣誉徽章”
2004年5月,沃尔夫奖,以色列沃尔夫基金会
2004年10月,世界粮食奖,世界粮食奖基金会
2006年4月,当选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
2008年3月30日,获颁“2007影响世界华人终身成就奖”
2010年3月24日,荣获法国最高农业成就勋章
2012年1月31日,获2011年“马哈蒂尔科学奖”
1981年,荣获中国第一个国家特等发明奖。
1991年11月,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
1996年12月,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
2001年2月,获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
2011年1月16日,获得中国农业银行杯CCTV2010年度三农人物推介活动特别大奖。
《THEMANWHOPUTSANENDTOHUNGER》,作者邓湘子,出版社外文出版社,出版日期2007年1月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