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作物种植史

中国是农作物的重要起源地之一,也是世界上著名的农业古国之一。种植农作物的历史,可以上溯到8000年以前。新石器时期(公元前8000~前2000年),中国各部落人群已使用木、石、骨、蚌等农具,进行“刀耕火种”,种植的农作物种类相当繁多,计有粟、黍、麦、稻等粮食作物。油菜、大豆等油料作物和大麻、苎麻、葛等纤维作物。其中,种植最早,分布最广的是粟、稻等。

中国是农作物的重要起源地之一,也是世界上著名的农业古国之一。种植农作物的历史,可以上溯到8000年以前。

新石器时期(公元前8000~前2000年),中国各部落人群已使用木、石、骨、蚌等农具,进行“刀耕火种”,种植的农作物种类相当繁多,计有粟、黍、麦、稻等粮食作物。油菜、大豆等油料作物和大麻、苎麻、葛等纤维作物。其中,种植最早,分布最广的是粟、稻等。据考古出土的材料证明,粟主要分布于黄河流域及其以北地区,河北武安磁山新石器遗址出土的粟,距今已有约8000年之久。水稻主要分布于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浙江桐乡罗家角及余姚河姆渡两个新石器遗址出土的稻谷,距今已有7000年,中国南稻北粟的作物分布,在新石器时期已经自然形成。

夏、商、西周时期(公元前2000~前771年)中国处在奴隶社会阶段。这时,已使用青铜农具;从撂荒耕作发展为“菑、新、畬”的休闲耕作,并在栽培上应应垄作(当时称为亩)、中耕、灌溉等技术。据《周礼》记载,当时主要粮食作物的分布大致如下:冀州(今河南北部、山西南部)为黍、稷、稻、兖州(今河北南部,山东西部和中部)为黍、稷、稻、麦;青州(今山东南部、江苏北部、安徽北部)为稻、麦;豫州(今河南南部、湖北北部、安徽北部)和并州(今山西北部、河北北部)为黍、稷、菽、麦、稻;雍州(今陕西、甘肃、四川)和幽州(今河北和山东沿海地区)为黍、稷;扬州(今安徽南部、江苏南部、浙江、江西)和荆州(今湖南、湖北)为稻。说明当时主要粮食作物有黍、稷、菽、麦、稻五种,南方主要是水稻,北方主要是旱作物,其中黍、稷又占着重要的地位。

春秋战国(公元前771年至前221年),是中国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变的重要时期。在这一时期中铁制农具和畜力开始应用于农业生产,其中铁犁和肥料的使用,对生产技术的变革具有重大意义,它促使休闲耕作制发展为连年种植制,并形成了深耕、熟耰、易耨等技术,为中国精耕细作的农业技术奠定了基础。

这时形成了“五谷”的概念。所谓“五谷”,历史上解释很多,基本上可以分为三类:一是指黍、稷、麻、麦、豆,如《苟子·儒效》杨惊注;一是指黍、稷、豆、麦、稻,如《孟子·滕文公》赵岐注;一是指稻、秫(稷)、麦、豆、麻,如《楚辞·招魂》王逸注,实际上是包括黍、稷、豆、麦、稻、麻(指大麻,麻子古代也作粮食)等六种。五谷的不同说法,只是表示了不同地区粮食作物构成的差异而已。上述六种作物,在春秋战国时代,已成为中国的主要粮食作物。

豆类的发展并被作为粮食来利用,是这一时期的一大特点。如《墨子·尚贤中》说:“耕稼树艺聚菽粟,是以菽粟多而民足乎食。”《孟子·尽心上》说:“圣人治天下,使有菽粟如水火,菽粟如水火而民焉有不仁者乎。”都反映了大豆在当时农业生产中的重要地位。

麦类,特别是冬麦,在这个时期也有较大的发展,因为冬麦既能利用晚秋和早春的生长季节,避免与别的作物争地,同时又能“续绝继乏”、解决青黄不接缺粮的困难,因而受到了重视。《礼记·月令》说:“仲秋之月,乃劝种麦,毋或失时,其有失时,行罪无疑”,便是这一情况的反映。

秦汉至南北朝(公元前221~581年)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的前期,这一时期,中国农业的主要生产地区在黄河流域中下游,黄河流域雨量少,特别是春季干旱多风,影响播种和出苗,抗旱保墒成了这一地区发展农业生产的关键问题,从而形成了代田、区田等的抗旱栽培法和耕、耙、耱、锄相结合的抗旱保墒的耕作技术体系,加上这一时期的农具改良、兴修农田水利等一系列措施,促使了北方农业的大发展。

播),七月、八月用犁掩杀之,为春谷田”的豆粟轮作,从而形成了豆科作物与禾本科作物的轮作方法。

这一时期的作物结构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原作为粮食作物的大豆,这时开始被加工成副食品。汉代豆腐的发明和豆豉的发展,加速了这个转变的进程。麦类种植面积在这时得到了进一步的扩大,这同耕作栽培技术的提高有关,同时同石圆磨的创造也有密切的关系。由于有了石圆磨,麦子被加工成面粉,使麦类的食用更加方便和可口,面食开始成为主要食品。这时高粱、稗和苽(茭白籽,又名雕胡)也加入了粮食作物的行列,虽然不是主粮,但在备荒抗灾中起了一定的作用。

除粮食作物外,一些新的经济作物在这一时期也发展起来。原产中国的茶,最先是作为一种药物被人利用的。这时开始用作饮料,西汉时期王褒《僮约》中已有烹茶、买茶的记载。

原产于华南的蔗,是中国古代唯一的糖料作物,战国时期的《楚辞》已有记载,时称为柘。开始时蔗的利用只限于“取柘汁以为饮”,东汉时学会了用煎晒方法将蔗浆提炼为糖,时称“石蜜”,使蔗作为制糖而种植的糖料作物。南北朝时,制糖技术进一步发展,制成了砂糖,《名医别录》说:“蔗出江南为盛,……取汁为砂糖,甚益人”,说明这时种植地区已扩展到了江南。

汉武帝时,在从西域引进良马的同时也引进了苜蓿,这是中国最早的饲料作物。南北朝时,藿(大豆青叶)也作饲料利用。

绿肥是这一时期出现的又一类新作物,最早种植的是苕子,时在晋代,见于《广志》记载:“苕草……十二月稻下种之,蔓延殷盛,可以美田”。南北朝时又增加了夏绿肥,据《齐民要术》记载有绿豆、小豆、胡麻等几种,并认识到其肥效“与蚕矢(蚕粪)、熟粪同”,因而种植绿肥被称之为“美田之法”。

隋唐宋元时期(公元581~1368年)是中国封建社会的中期,南方农业逐渐兴盛。南方是水田地区,由于农具的改进和耕作栽培技术的相应提高,形成了一套与北方旱地耕作相异趣的耕、耙、耖、耘、耥相结合的耕作技术,加上当时梯田、圩田、架田、涂田的修建,肥料积制技术的进步,使南方的农业生产超过了北方。

这一时期,南方粮食作物的结构发生了明显的变化。麦子开始由旱地进入水田,形成了稻麦一年两熟制、稻麦两熟制最初出现于唐代的云南地区。到宋代,北方人口大量南移,麦子的需要增加,这就推动了农民利用冬闲田来种麦。北宋时,苏州地区已“刈麦种禾(稻)”,南宋初更扩展到整个江南,形成了“竞种春稼(指麦)、极目不减淮北”的局面。

水稻仍是南方的主要粮食作物,其单产和总产在这时都有较大幅度的提高,唐代已出现“嘉禾(浙江嘉兴一带)一穰,江淮(长江淮河之间)为之康;嘉禾一歉,江淮为之俭”之说。到了宋代,太湖地区更成了全国著名的粮仓,被人称为“苏(苏州)湖(湖州)熟,天下足”。至此,水稻在全国粮食生产中的主要地位就已经确立了。太湖地区的水稻每亩产量,在宋代平均达到二石五斗米左右(约合谷220千克),因而成为全国著名的水稻高产区。

与此同时,纤维作物的种植结构也发生了重大的变化。秦汉以前,中国种植的纤维作物主要有大麻、苎麻、葛等。汉代,中国西南地区的哀牢国(今云南南部)及珠崖(今海南省)开始种植亚洲棉,时称吉贝。南北朝时,高昌国(今新疆吐鲁番)亦开始种棉,名曰白叠,这是一种非洲草棉。但中原地区,主要还是以丝、麻作衣被原料。宋末元初,棉花开始分南北二路从边疆传入中原。由于棉花种植比栽桑养蚕容易,提取纤维又比麻类简便,轻暖价廉又胜于丝、麻,因而发展很快,终于替代了麻、丝,而成了全国最主要的纤维作物。

茶,在这个历史阶段有了很大的发展,产地多达五十多州郡,相当于现在的云南、四川、贵州、广东、厂西、福建、浙江、江苏、安徽、江西、湖北、湖南、河南、陕西、甘肃等十五个省(自治区)。茶种和种茶、制茶的技术,也在这时开始外传。唐德宗贞元九年(785年)一年征得的茶税就达四十万緍,约为唐政府全年收入的十五分之一。可见茶在当时国民经济中重要的地位。

此外,大豆和油菜籽至宋代已被作为油料利用,从而增加了油料作物的种类。蔗已从江南推广到长江两岸,四川遂宁便是在这时发展成为著名的产糖区的,这是唐宋时期农作物栽培又有发展的标志。

明清时期(公元1368~1840年)是中国封建社会的晚期,这一时期人口迅猛增加,人多地少,耕地不足,已成为全国农业生产的主要矛盾,种植业因此也出现了新的变化。复种指数在各地区都不断提高,珠江流域开始形成一年三熟制;长江流域广泛推行一年两熟制;黄河流域则形成两年三熟制和三年四熟制,从而多熟种植有了很大发展。

随着耕作栽培技术的发展,套犁深耕、浅耕灭茬、看苗施肥、小麦移栽、油菜打薹等一系列增产措施相继产生,传统的精耕细作技术逐渐形成。

在太湖流域、珠江三角洲等人口密集的地区,又创造了粮—畜—桑—鱼相结合的综合经营,形成了农养牧、牧促农,鱼养桑、桑养蚕、蚕养鱼的良性循环,使各种自然资源得到了比较充分、合理的利用,收到了“两利俱全、十倍禾稼”的效果。这表明最早人工生态平衡的“桑基渔塘”农业经营已在此时诞生。

这时农作物的种植结构也有了新的变化,明代《天工开物》说:“今天下育民人者,稻居什七,而来(小麦)、牟(大麦)、黍、稷居什三,麻、菽二者,功用已全力蔬饵膏馔之中”。说明水稻在明代的粮食生产中已占绝对优势,旱粮已退居第二位,大豆和大麻已退出粮食作物范畴。原产美洲的一些作物,这时相继被引入国内,对农业生产的发展,起了明显的促进作用。

玉米是明代嘉靖三十四年(公元1555年)以前传入中国的,嘉靖《巩县志》上称玉麦。到19世纪中叶,已传到黄河流域、长江流域及东北地区,成为当时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甘薯(番薯)是明万历十年(公元1582年)从国外引入的,最早在广东、福建种植,到17世纪中叶,已先后传到台湾、江苏、浙江、广西、江西、安徽、湖南、云南、四川、贵州、河南、河北,遍及大半个中国。

烟草也是明代万历年间传入的,最初种于福建的漳州和泉州。到18世纪末,已成为一个新兴的兴奋作物。小粒型花生是明代后期引入的,首先载入嘉靖《常熟县志》。19世纪中期,大粒型花生又从国外传入浙江和山东,由于其产量高,发展较快,到20世纪初已成为山东的主要种植品种。

上述作物的引进,不但进一步改变了明清时期农作物的种植结构,而且也为当今中国农作物的组成奠定了基础。

由于明清时期商品经济的发展,一些经济作物的集中产区也逐步形成。杭嘉湖平原、珠江三角洲成了蚕桑区,福建、广东、台湾成为甘蔗的主产区;福建的浦城、浙江塘西、山东济宁、湖南衡州成为烟草的主要产区;江浙沿海、湖南、湖北、江西沿江地区、华北平原成为棉花的主产区;闽粤沿海、江苏北部、山东、河南、河北成了花生的主产区,中国的农作物布局至此也已基本形成。

公元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由于西方农业科学技术的传入,传统的农业生产技术开始发生变化,此后,中国便进入了近代农业的历史阶段。

THE END
1.自动化发展历程与展望11篇(全文)[1]朱向中.1983年之前中国武术国际化寻绎[J].搏击?武术科学.2006.12. [2]蔡宝忠.对现代武术发展的思考[M].体育文史.2001(2). [3]邱玉相,郭玉成.武术在国际传播的历史.现状与未来[J].体育学刊.2002(6). [4]张玉景.论中华武术国际化的发展趋势.吉林体育学院学报[J].2008.24.1. https://www.99xueshu.com/w/ikey0iwxtv2p.html
2.水稻栽培方式的演变与发展摘要:一直以来, 水稻栽培方式的改进与完善都是各级农业部门所面临的一项重大课题, 栽培方式是否合理, 直接关系着水稻产量。就我国水稻栽培方式的发展来看, 经历了从直播到育苗移栽的历史演变。所以, 首先对水稻栽培方式的演变历史进行介绍, 并在此基础上对其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详细探讨。 https://www.360wenmi.com/f/f384v1nvf4sw.html
3.中国古代农业发展史战乱频频、政局动荡、人口逃亡、耕地荒废,使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破坏。但客观上战乱所造成的人口大迁徙也促进了各地区各民族的融合及农业文化的交流。在这一历史进程中,更多的民族逐步卷入以种植业为主的洪流中来。由于各族劳动人民的共同努力,中国传统农业经受住了历史的考验,在秦汉成就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http://m.ye-su.cn/yy/ynats9n2n.html
4.水稻的起源和历史水稻的起源地在中国,距今已经有4700多年的种植历史,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的国家,水稻是一年生的水生草本植物,茎秆直立生长,生长高度在50-150厘米之间,其对土壤有一定的要求,适合在土层深厚、肥沃、排灌水方便、无盐碱的地块种植。水稻的由来 水稻的起源地在中国,考古学家在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中的新 https://hr.gan-ren.com/hc/rexhxrxrecxmfencnxs.htm
5.中国农业发展史20220628101053.pdf中国古代有关 “神农氏”的传说就反映了原始农业发生的那个时 代。 我国农业发生最早的地区是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黄河流域土壤疏松肥沃, 气候温暖干燥,为原始农业的发生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自然条件。考古学资料表 明,黄河中游的磁山和裴李岗文化距今已有8000年历史。遗址中发现大量粟类 作物,有的窖穴堆积达2m以上https://m.book118.com/html/2022/0628/8076111103004113.shtm
6.水稻演变的历史但是他没有考虑到农业科技的飞跃发展——仅仅依靠杂交水稻的研究和推广,我国每年增产的大米已经可以多养活6000多万人。21世纪到来了,中国不但没有变成缺粮大国,还成了举足轻重的粮食援助国。 截至今天,普通水稻每亩产量已经超过400公斤,而超级杂交稻的亩产则超过1000公斤,这组数据放到以前是不可想象的。http://www.360doc.com/content/17/0218/11/36465141_630013341.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