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年科技发展纵览

编者的话:百年风云激荡,百年世事沧桑。从100年前“科学救国”的呼声至今我国科技的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科技进步,推动了经济的快速发展,反过来经济实力的增长为科技注入了强大内生动力。现将中国科学探索中心先后于2021年10月、11月发布的《100年科技发展纵览》转载如下:

百年风云激荡,百年世事沧桑。从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到今年已走过了跌宕起伏、灿烂辉煌的100年。100年前,“科学救国”之声不绝于耳,一代代科技工作者筚路蓝缕开拓前行,启迪民智戮力创新,大力发展生产力,促进推动科技成果转化,推动了社会的不断文明进步。100年后的今天,“科技强国”正成为现实。中国的科学技术巨轮,已乘风破浪航行在蓝色星球的浩瀚海洋上。

一、科学救国的呐喊(1921-1930年)

一大批科学研究的先驱者生于风雨飘摇的晚晴时期,他们曾漂洋过海,向西方列强学习,他们中大多数人有浓郁的忧患意识,有强烈的爱国心和报国之志,追求真理向往进步。科学从筚路蓝缕中向前艰难而行。

“科学”一词,最先出自严复之手。1898年,严复翻译赫胥黎《天演论》。正式将“science”一词译为科学。民国初年,孙中山论及科技时说:“中国没有的东西是科学。而西方的长处是科学,用两百年的工夫,去研究发明,到了近五十年来.才算是十分进步。”

1914年任鸿隽、杨铨、竺可桢、秉志、胡明复、赵元任等人在美国与留美同学共同发起组织中国科学社,第二年10月25日,中国科学社在美国正式成立,以“联络同志,共图中国科学之发达”为宗旨,为科学家群体提供学术平台,点燃了“赛先生”的“星星之火”,助力国内以“赛先生”为旗帜的新文化运动。同时,中国科学社创办了《科学》月刊,1915年1月在上海出版,竖起了“传播科学,求真致用”科学救国的旗帜,成为新文化运动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催生了“五四运动”的爆发。

国内的年轻学子蓝兆乾,最早提出“科学救国”一词。当时的中国,军阀混战,民生凋敝,科技落后。他撰写了“科学救国论”一文,寄送给《科学》杂志,这时《科学》杂志正在筹办。为了及时发表此文,任鸿隽便推送到已有刊物《留美学生季报》,于1915年夏季号发表,特加编辑按:“此文为蓝君寄登《科学》之作。以《科学》第八期方在编辑之中,出版需时。蓝君此文,不可不早以公世,因攫以实吾《季报》”。由此可见,当时科学救国的思潮已为国外学子和中国社会的普遍共识,逐渐成为推动中国进步的力量。

蓝兆乾在《科学救国论》中指出:“吾国贫弱之症结者何?科学是也。其为学博大精深,一切富强之法,所自而出也,……是故科学者,救国之本计。凡政治、军备、交通、实业、财政、教育,皆赖之以发达者也。”

图源:baidu.com

任鸿隽、竺可桢、秉志等人,他们在推动《科学》杂志在中国发展的同时,直接为《科学》杂志撰文,传播科学知识,为科学鼓与呼。任鸿隽在《科学》第1卷《发刊词》中,强烈疾呼:“继兹以往,代兴与神州学术之林,而为芸芸众生所托命者,其唯科学乎,其唯科学乎!”短短数语,阐述了科学的力量,为科学救国的大胆宣言。其后五位董事联名在《科学》第2卷第8期发表《本社致留美同学书》,为“科学救国”呐喊:“科学为近世文化之特彩,西方富强之泉源,事实俱在,无特缕陈。吾侪负笈异域,将欲取彼有用之学术,救我垂绝之国命。舍图科学之发达,其道莫由。”作为董事之一的秉志提出“科学救国”的良方:“今日世界人类之幸福,何者非由科学所致,吾国之弱不足忧,倘能使科学发达,则转弱有方也,吾国之贫不足虑,倘能使科学发达,则疗贫有术也,吾国一切困难,尽可诉诸科学,以图解决。”

1918年秋,中国科学社从美国迁回国内。由于该社发“科学救国”的先声,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提出科学与民主(即赛先生和德先生)作了充分的理论准备,并在其后推动“五四”新文化运动发挥了积极作用。陈独秀提出:“只有这两位形式(赛先生Science即科学和德先生Demorcracy即民主),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他还提出:“若因为拥护这两位先生,一切政府的压迫,社会的攻击笑骂,就是断头流血,都不推辞”。“五四”新文化运动,激励青年献身科学事业,孕育了一批科学精英,投身救国事业的精神支柱,引导了一大批知识分子走上科学救国的道路,促进了中国近代科学的发展。

五四运动前,中国的科学可以说是草创阶段。除了地质调查所外,没有其他科研机构。而当时的工作仅限于介绍西方的科技成就或者介绍国外一些著名的科学家。五四运动后,科学建制不断增强,出现了不少科学团体和科研机构,如北平研究院、中央研究院。在大学、社团、企业中出现了研究机构,开始有了自己的科研成果,对中国科技的起步和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

从此,在“科学救国”思想的影响下,中国的科学事业逐渐发展起来。20世纪20年代末,中国科学社提出从自然科学的角度来救国的三条路:研究、普及和应用。

二、共产党领导的边区科技事业(1935-1948年)

中国共产党非常重视科学技术的作用。在中央苏区时期,就把基本的科技知识编入工农课本里。长征期间,红军战士蔡威领导的电台组成功截获并破译了国民党的通讯密电,从而摆脱了国民党军队追剿。为此,徐向前奖励了蔡威300块银元。1935年6月,中央红军和红四方面军在懋功成功会师。毛泽东说道:“你们红四军电台的同志辛苦了,有功劳啊!在四渡赤水前后,是你们提供了情报,使我们比较顺利地克服了困难。”为做好技术保密,红军驻扎在茅台镇时,一些跟随的外国记者不允许进入茅台镇。

红四方面军无线电通讯创始人

抗战期间,为促进解放区的生产的社会发展,以毛泽东为首的共产党人加强科学技术方面的学习,鼓励科学研究和技术应用,注重科技人才的培养。当时的陕甘宁边区,文化教育水平较低,科学知识异常缺乏。在只有一百五十万人口的陕甘宁边区内,文盲多达一百多万,其中还有两千多个巫觋,迷信活动对广大群众影响很大。

为缓解这种局面,中央政府制定了一系列有关科技政策。1937年中共中央作出了《关于党员参加经济工作和技术工作的决定》,强调从事科学技术研究工作是革命工作一个重要的部分,鼓励科研人员踏踏实实地为抗战努力工作。《陕甘宁边区施政纲领》第十四条明确规定:“普及国民教育,……奖励自由研究,尊重知识分子,提倡科学知识与文艺运动,欢迎科学艺术人才。1941年,陕甘宁边区的农业生产计划中规定:“改良工具,提高技术,改善农作法,以作到每亩增收二升细粮……

为鼓励科技人员的创造性贡献,解放区制定了一系列激励政策。如1939年4月颁布了《陕甘宁边区人民生产奖励条例》;1941年颁布了《陕甘宁边区建设厅奖励改进工业技术》和《晋察冀边区奖励生产技术条例》;1946年出台了《晋察冀科学发明条例》;1948年出台了《华北区奖励科学发明及技术改进暂行条例》等。边区还举行各种展览会,对技术人员给与特殊待遇,对科技人员的先进事迹进行采访报道,如1944年11月20日《解放日报》详细报道了胶东新华制药厂董永芳在制药方面的优秀事迹。

抗战时期的陕甘宁边区,科技人员总数不足400人,但他们在边区这块曾经是科技的荒漠,创造出奇迹,为经济建设和抗战大业解决了当时亟需的物质,吸引和培养了大批科技人才,普及了群众亟需的科技知识,促进了经济社会的发展,为新中国科技事业的发展奠定了较好的基础。

民国时期为中国共产党积极工作的著名科学家有数学家陈建功、苏步青、华罗庚,地质学家秉志、李四光,桥梁专家茅以升,气象和地理学家竺可桢,化学家侯德榜(制碱权威)、曾昭抡,物理学家吴有训、赵忠尧、朱光亚,建筑学家梁思成,等等。如抗战期间,秉志因夫人患病,困居上海8年。他改名翟际潜,蓄须“隐居”。他坚持做学问,完成论著多种。同时以“骥千”和“伏枥”的笔名在报刊发文,揭露敌人罪行,激励人民抗战情绪。抗美援朝时,他将自己在南京购置的四处房地产全部捐献给国家,用于购买飞机大炮。又如建筑学家,清华大学教授梁思成(1901年4月—1972年1月)院士,建树颇丰。建国后他参加北京的城市规划工作,主持了国徽、人民英雄纪念碑的设计,参加了北京十大建筑的设计工作。著名的数学家、系统与控制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关肇直(1919年2月—1982年11月),为我国人造卫星测轨、核潜艇控制的等方面做出了杰出贡献,曾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等多项科技奖励。他说,科学才是智慧发展的结晶,是真理,这是无法改变的客观事实。作为一名党员,他常说:“我先是一名共产党员,然后才是科学家”,

值得一提的是,西南联大有不少进步学生和共产党员为中国的科技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如植物学家吴征镒,地质学家涂光炽等。吴征镒194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抗战胜利后,他谢绝李继桐教授推荐他赴美国哈佛大学入学深造的厚意,在国内从事研究。“文革”结束时,他毫不犹豫地将补发的2万多元工资作为党费交给党组织,2008年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涂光炽1946年毕业后赴美国学习,在美国秘密加入中国共产党。新中国成立后,在他的动员下,1950年有120多位留学人员乘坐艾逊豪威尔总统号回到祖国,开始为实现“科学报国”之志拼搏奋斗,成为中国地球化学研究的开拓者。

三、新中国成立到文革结束前的科学技术

(1949-1977年)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当时,全国的科研人员不足50,000人。中国,此时是一个百废待兴的国度。

1949年1月1日,中国科学院诞生,同时成立了中华全国自然科学工作者协会和中华全国科普协会两大科技团体;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把“努力发展自然科学,以服务于工业、农业和国防的建设,奖励科学的发现和发明,普及科学知识”写入其中。

1950-1952年,政务院出台了《保障发明权与专利条例》。新中国的成立,吸引了大批的留学科技人员回国。“燕园虽好,非久留之地,归去来兮”,以华罗庚、李四光、钱学森、钱三强等为代表的留学人员回来了。他们引进和带来了西方科学,继承了东方文化,开始了新中国科技从筚路蓝缕走向强盛之旅。同时,国家选派了8310人赴前苏联学习。这些留学生,无疑为新中国建设提供强大的科技支撑,很多人成为了其后中国科技发展的中流砥柱。

1954年,政务院颁发《有关生产发明、技术改造和合理化建议的奖励条例》),1955年成立中国科学院学部。

中国科学院学部成立大会(图源:baidu.com)

1956年,是新中国科学技术发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一年。毛泽东提出“向科学进军”的号召。新中国的第一个科技规划--《1956年-1967年科学技术远景规划》出台。经过建国以来7年的发展,全国科硏机构达381个,研究人员19603人,全国自然科学工作者联合会已建立35个分会,科普协会建立了4.6万个科普基层组织,会员达102万。同年,国家科学规划委员会、国家技术委员会、中科院科学奖金评审委员会、国防部第五研究院正式成立,“两弹一星”研究开始起步。年底,相继有3000留学人员回国。

1957年,中国运载火箭研究院成立,中国人开始“问天”。1958年,是中国的大跃进之年。在党的八大二次会议上,毛泽东明确提出:“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同年,机构调整,成立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中国科学技术协会成立。1959年,0029工程正式启动,在酒泉的弱水河边开始了火箭发射基地的建设。1960年开始,严重的自然灾害导致国家财政困难,但当年科技投入占财政收入和GDP的比例分别为5.25%和2.24%,是迄今为止最高的。

1961年7月,“科学十四条”出台,是对1949年以来关于科学工作和知识分子政策方面的一次总结,起了扭转极“左”影响的重要作用,被邓小平称为“科学工作的宪法”。1962年3月召开的广州会议上,周恩来发表《论知识分子问题》的讲话,纠正了1957年反右派运动扩大化以后知识分子问题上出现的“左”的错误认识,恢复了“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的结论。国务院副总理陈毅也在会上宣布给广大知识分子“脱帽加冕”。1963年,国务院颁布《发明奖条例》,毛泽东主席亲自题写了“发明证书”四字。由于中苏关系破裂的影响,我国科技和工业建设严重受挫。为此,国家制定了《1963—1972年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确定了“自力更生,迎头赶上”的指导方针,提出了“科学技术现代化是实现农业、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现代化的关键”的观点。

1966年-1976年10年文革间,“四人帮”以科研机构整顿、并批判爱因斯坦的“相对论”为由,取消了国家科委、中国科协机构,只保留中国科学院;不少科学家被迫害,仅中科院京区就有27位科学家被迫致死,30万人下放,中国的科技事业受到重创。

从取得的科技成就来看,1949年到1976年这27年间,中国科技工作者在极度艰难的情况下,奋发图强,西方国家的封锁中,辟出一条新路,取得了“两弹一星”为代表的科技成就。在工程技术方面,1957年,我国研制成功第一台初轧(钢)机,第一座长江大桥--武汉长江大桥建成;1958年,我国第一台电子管计算机试制成功(内存2KB,每秒运算1万次);1959年半导体三极管、二极管研制成功,1104大型通用计算机研制成功,李四光等人提出“陆相生油”理论,大庆油田生产出油;1960年第一台100兆瓦汽轮机研制成功;1961年,我国第一台自主研制的一万二千吨水压机成功面世;1963年,我国首例断指再植取得成功;1964年10月,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1969年,我国自行设计的南京长江大桥通车,我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1970年4月,我国成功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卫星;1971年9月,发射了第一枚远程火箭;1973年10月,袁隆平研究小组成功完成三系杂交水稻配套并随之向全国推广种植。

第一颗原子弹成功爆炸(图源:baidu.com)

在基础研究方面,取得的可圈可点的成果有:“典型域上的多元复变函数论”、“示性类及示嵌类的研究”、“工程控制论”、“反西格玛负超子”;特别是1965年完成的“人工合成牛胰岛素”,1966年陈景润成功证明“歌德巴赫猜想(1+2)”,被称之为陈氏定理,在国际学术界产生了很大影响。

在科普方面,1949年11月文化部设立了科普局;1953年成立“中华全国科普协会”。1958年“中华全国自然科学工作者协会”与“中华全国科普协会”合并,成立中国科协,科学普及成为中国科协的主要职能和任务之一。值得称颂的是,20世纪50、60年代,对原子能科学、新法接生、农业科学、饮水健康等知识的普及,大大提高了公众的健康水平、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文革结束前,我国科技事业取得的进步,其特点经验可以概括为:科学技术为国防国家安全和社会发展服务,充分发挥了社会主义集中办大事的特点,科技人员在逆境中拼搏,忘我奋斗。虽然在大跃进时期热情大于理性,浮夸风盛行,但很快得以纠正,逐步发展。

被誉为“中国氢弹之父”的于敏院士在总结自己的一生时曾写下诗句:“忆昔峥嵘岁月稠,朋辈同心方案求,亲历新旧两时代,愿将一生献宏谋;身为一叶无轻重,众志成城镇贼酋,喜看中华振兴日,百家争鸣竞风流。”

四、改革开放后的科学技术事业

(1978-2021年)

文革结束后,1978年3月18日,中央召开了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全国科学大会”。邓小平在大会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四个现代化,关键是科学技术现代化”等论断。同时,中央组织制定了《1978—1985年全国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纲要》,纲要中提出了“全面安排,突出重点”的指导方针。

这是拨乱反正的年代,是开始改革开放的年代。当时国家处于极度贫弱,贫困人口达2.5亿,占人口总量的1/4。

为推动科技成果转化,199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科技成果转化法》颁布。1999年5月,《国家科学技术奖励条例》颁布,在原有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技术发明奖、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的基础上设立了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形成了五大奖项的格局;10月修订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该将技术合同纳入第十八章;11月原国家有色工业局等10个单位所属的242个科研机构进行企业化转制。

2000年,科技部提出“人才、技术、标准”战略。2002年颁发《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2006年召开了全国科学技术大会,接着国务院颁布《国家中长期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提出自主创新战略和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基本目标以及“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科技指导方针。规划中提出了创新型国家基本目标:科技对经济的贡献率60%以上;对外技术依存度小于30%;发明专利和论文数位于世界前五位。

2007年10月,党的十七大进一步明确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目标,同年发布了重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进步法》。2009年10月1日发布了重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法》(共76条)。2010年发布《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纲要》;2012年党的十八大提出了实施“创新驱动”战略;2015年10月1日,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科技成果转化法》实施,规定中大幅提高科技成果发明人的奖励、报酬比例,加强科研人员面向市场开展研发和转化成果的动力;2016年5月30日—6月3日召开了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两院院士大会、中国科协代表大会。2017年,党的十九大规划了建设世界科技强国和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目标的蓝图,并提出了实现两个一百年的目标。习近平总书记在报告中指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其目标是在2035年,使我国成为世界科学中心,打造成世界创新高地。

与此同时,对从20世纪80年代陆续设立的国家科技计划进行了重大改革。1982年开始实施的国家攻关计划(后改为科技支撑计划)、1986年设立的863计划(高科技)、1986年2月批准设立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988年8月实施的国家火炬计划、1998年开始实施国家973计划、2006-2020年实施的国家重大科技专项等,在2017年重新优化整合,形成五大科技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技术创新引导专项、基地和人才专项。

在国际科技合作方面,力度和深度不断加大。目前与154个国家和地区建立科技合作关系,1000多个国际组织建立了交流与合作关系,签订了104个政府间科技合作协定。中国积极参与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ITER)计划、平方公里阵列射电望远镜(SKA)、深海大洋钻探计划、国际对地观察、人类基因组等国际大科学工程和大科学计划。科技部认定的国合基地数量已经达到了493个,其中国际创新园区共有25个(如在莫斯科建立的中俄科技园),国际研究中心多达100多个,技术转移中心30多家,科技合作示范基地300多家。特别是中国政府于2015年3月正式发布了“一带一路”建设的顶层设计《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通过利用“一带一路”战略优势,积极拓展更宽的科技合作途径,促进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

随着科技体制改革的深入,我国科研人力资源的增多和科研经费投入的加大,重大科技成就不断涌现。为推动基础研究,我国建造了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1984年10月动工)、合肥同步辐射加速器、兰州重离子加速器、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天眼)等大科学装置,通过这些设施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科技成果。2016年8月墨子号量子科学实验卫星成功发射升空。2017年6月15日公布,中国量子学实验卫星“墨子号”迎来了第一项重大成果,率先成功实现“千公里级”的星地双向量子纠缠分发,打破了此前国际上保持多年的“百公里级”纪录。

在航天技术方面,成就令世界瞩目。1992年我国开始实施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简称921工程),从1999年的神舟1号试飞,到2003年10月杨利伟乘坐神舟5号遨游太空实现中华民族的飞天梦想,再到2021年神舟12号承载3名航天员入驻中国空间站3个月并成功返回,无不展示我国航天技术的成熟与巨大进步。同时我国向深空探测迈出了坚实的步履:2004年2月13日我国公布首次探月计划——嫦娥计划,该计划分“绕、落、回”三个发展阶段。

2007年9月第一颗绕月卫星发射,2013年12月嫦娥二号成功升空,当月14日成功软着陆于月球雨海西北部;2020年嫦娥五号是携带探测器在月球着陆,实现月面巡视、月夜生存等突破,并带回了月球土壤。与此同时,2020年夏季,我国火星探测器“天问一号”发射成功,飞向离地球约1.93亿公里的火星。此前人类总共有15次火星着陆任务,有7次失败。2021年,我国火星车“祝融号”成功降落在火星表面。中国航天技术的发展,对人类深化关于地球和宇宙的认识,在太空进行多项科学实验具有重要意义。

天问一号火星探测器发射(图源:baidu.com)

在巨型计算机方面,我国从跟跑实现了领跑。1983年12月,中国第一台每秒钟运算1亿次以上的“银河”巨型计算机,由国防科技大学计算机研究所研制成功。1996年,神威Ⅰ号达到每秒3820亿次,运算速度首次领先世界。接着,2010年国防科学技术大学的“天河一号”以持续计算速度每秒3.39亿亿次浮点运算的优异性能,在全球超级计算机中排行第一;2017年6月“神威·太湖之光”以每秒9.3亿亿次的浮点运算速度荣登全球超级计算机500强榜首;其后的“天河三号”原型机采用全自主创新,自主飞腾CPU,自主天河高速互联通信,自主麒麟操作系统。浮点计算处理能力将达到10的18次方,是“天河一号”的200倍,存储规模是‘天河一号’的100倍亦夺得冠军。

北斗导航系统研制成功使中国通信更加安全快捷。2000年,我国建成了北斗导航试验系统,使我国成为继美、俄之后的世界上第三个拥有自主卫星导航系统的国家。紧接着,建成的北斗二号性能稳中有升,定位精度由10米提升至6米,在2012年12月正式对亚太地区提供无源定位、导航、授时服务。2018年1月12日,我国在西昌成功发射第二十六、二十七颗北斗导航卫星,标志着北斗三号导航系统组网成功,其定位精度为2.5至5米。2020年7月3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人民大会堂庄严宣布: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正式开通,这标志着北斗事业进入到全球服务新时代。目前,我国已建成世界一流的全球导航系统,实现“天上好用,地上用好”的目标。

中国在航空技术、在船舰与深海探测方面也取得重大突破。歼10飞机,歼20战斗机已经列装部队。中国研制的空中预警机创造了世界预警机发展史上的9个第一,突破了100余项关键技术。2012年9月25日,“辽宁舰”在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大连造船厂正式交付海军。2017年4月,中国首艘自主建造的新航母----第二艘航母001A型航空母舰下水。

20世纪70年代我国开始建造第一座核电站----秦山核电站,装机容量30万千瓦。近几年内中国开建8个核电站(6个地方),16台核电机组,装机容量在1000万千瓦以上。目前我们核电占比是1.18%,在全球占到16%。2020年中国核电运行装机容量基本达到4000万千瓦,在建1800万千瓦。

我国高速铁路的发展改变交通的面貌,目前时速可达300公里以上。截至2020年底,高速铁路运营里程达3.79万公里,居世界第一。我国也是造桥高手,在目前世界最长的10座跨海大桥中,中国占了五座,其中的港珠澳大桥居魁首,全长55公里,连接香港、珠海、澳门的超大型跨海通道,主体工程“海中桥隧”长35.578公里,海底隧道长约6.75公里,设计寿命为120年,能够抵抗8级地震、16级台风;连接贵州省和云南省重要交通要道的北盘江大桥,全长1300多米,桥面至江面距离565.4米,为目前世界第一高桥。

港珠澳大桥(图源:baidu.com)

袁隆平领导的研究团队于1995年成功地突破了两系杂交稻的技术瓶颈,取得了良好的增产效果。1997年,提出了“杂交水稻超高产育种”的技术路线,在他的率领下,先后实现了超级稻亩产700公斤、800公斤、900公斤、1000公斤、1100公斤的目标,正在向更高的目标进发。同时近年来在“耐盐碱水稻”(俗称“海水稻”)研究取得了重大突破。中国在15亿亩盐碱地中可用来种植海水稻的有2亿多亩,按照未来亩产200-300公斤计算,可增产粮食数百亿公斤,多养活约2亿人。

此外,我国大力推动科技与文化的融合创新。20世纪90年代末,我国立项“夏商周断代工程”,由国家科委、科学院、社科院、国家文物局等七个单位组成专家组,项目涉及历史学、考古学、天文学、科技测年等学科,直接参与专家学者达200人。

2000年11月完成并公布了《夏商周年表》,该表定夏朝约开始于公元前2224年,夏商分界大约在公元前1600年,盘庚迁都约在公元前1300年,商周分界(武王伐纣年)定为前BC1121年(提前了280年左右)。继“夏商周断代工程”之后,又实施了“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实证了中华大地5000年文明。研究表明,距今5300年以来,中华大地各地区陆续进入了文明阶段。

纵观百年中国科技的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科技进步,可谓“尽是人间第一流”。科技推动了经济的快速发展,反过来经济实力的增长为科技注入了强大内生动力。目前,科学技术建制日趋完善,科研机构和大学的创新活力不断提高,企业技术创新的主体地位不断提升,区域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日趋活跃。

金风浩浩,鹏程万里。今天的中国科技,已步入了以跟踪为主转向跟踪和并跑、领跑并存的新阶段,处于从量的积累向质的飞跃、从点的突破向系统能力提升的新时期。展望未来,中国科技在自立自强、打造全球创新高地中必将敲响新的黄钟大吕!

THE END
1.中国水稻发展历程手抄报中国手抄报中国水稻发展历程手抄报 中国手抄报 纪念水稻之父袁隆平的手抄报图片 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手抄报图片及内容 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手抄报图片及内容 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手抄报图片及内容 纪念水稻之父袁隆平的手抄报图片 好看的水稻之父手抄报模板水稻之父袁隆平手抄报内容怎么写https://www.puchedu.cn/shouchaobao/4220373.html
2.杂交水稻是中国高速发展的基51CTO博客杂交水稻是中国高速发展的基 惊悉袁隆平院士逝世,眼含热泪写几句悼念这位永载历史的伟人。 “杂交水稻之父”这个称号估计是最被人熟悉的,但这个称号远远不能表明其内在的价值;在授予他的荣誉称号中“改革先锋”是最俗的;“共和国勋章”表明了其对国家和人民的贡献。http://gooltsing.blog.51cto.com/2538122/2804575/
3.我国古代职业教育的发展一、我国古代职业教育发展的历程 我国古代职业分化程度较低,主要是农牧业,虽然也有官吏、教师、僧侣、手工业者、商贩等职业,但这些职业数量少且多为世袭或半世袭,农民进入这些职业的社会需要少。各社会职业流动十分有限,因此在我国古代没有建立起开放的社会化的职业教育体系,职业教育仅局限在各个职业圈内进行就能满足https://guoxue.httpcn.com/info/html/2007726/KORNMEXVCQ.shtml
4.科普“橙剂”,人类化学史上最恶毒的发明!强烈抵制转基因1发展历程 2大事记 3技术平台 4中国市场 ?杂交玉米种子 ?传统蔬菜种子 ?在华公益 5成就荣誉 6企业事件 发展历程 播报 编辑 孟山都公司(Monsanto Company)是美国的一家跨国农业公司,在全球66个国家和地区设有分支机构,拥有员工总数2万多人。生产包括玉米、大豆和棉花等主要农作物以及果蔬种子。 [4-5]同时https://blog.csdn.net/qq_15963745/article/details/136024494
5.中国古代经济成长历程夏、商、西周的社会经济(农业和畜牧业、青铜铸造为代表的手工业、商业、交通和城市),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经济(农业、手工业、商业和城市、土地所有制的变迁),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社会经济(江南经济的发展、北方农业的恢复与发展、手工业的发展、商业的发展与社会生活的变化),隋唐时期的社会经济(农业、手工业、商http://sc51678.com/gaosan/lishi/zggdjjczlc/index.html
6.在绿色发展中感受新时代改革开放脉动——写在第二个全国生态日到“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是关系党的使命宗旨的重大政治问题,是关系民生福祉的重大社会问题。”在2023年8月15日首个全国生态日到来之际,习近平总书记作出重要指示强调。这个首创性、标志性的纪念日,体现了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地位,体现了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坚定决心。 在绿色发展中http://www.myhxlife.com/page238?article_id=48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