储备粮是指政府储备的用于调节社会粮食供求总量,稳定粮食市场,以及应对重大自然灾害或者其他突发事件等情况的粮食和食用油。储备粮对于国家安全意义重大,一旦出现大的灾荒或战争,有足够粮食储备至少可以保障民众的吃饭问题。此外,国家还可以通过抛售储备粮来调节粮价,平抑物价。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国家粮食安全。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中,饭碗主要装中国粮”。近年来,各级各有关部门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落实国家粮食安全战略,全面加强粮食生产、储备、流通能力建设,有力保障了粮食“产购储运加销”体系的完善,为稳定宏观经济大盘奠定坚实基础,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发挥“压舱石”作用。
然而,经过基层调研发现,目前我国储备粮轮换制度仍存许多堵点、难点,主要表现为:
一是粮食储备年限过长,增加财政负担。2001年12月原国家粮食局、财政部、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制定的《中央储备粮油轮换管理办法(试行)》(以下简称《办法》)中,明确规定粮食不同品种的存储年限“长江以南地区,稻谷2-3年,小麦3-4年;玉米1-2年;豆类1-2年。长江以北地区,稻谷2-3年;小麦3-5年;玉米2-3年;豆类1-2年。对储存条件差的取低值,储存条件好的取高值”。在实际操作中,即便是质量上乘的粮食在经过3年的存储期后,品质也会直线下降。以稻谷为例,市级储备稻谷轮换周期为3年,在新粮收购时通常在2600元每吨,存放三年再轮出的时候,价格仅为1600元/吨。因此,这样的轮换制度就会直接产生经济效益的亏损。此外,我国储备粮食的轮换需提前一年进行规划,到了来年无论粮食价格如何波动,都必须要强制进行更换。
一、优化轮换机制,缩短粮食储备年限
二、强化智慧监管,提升储备粮品质管控
2.建立地区内统一的粮食储备信息系统,实现粮食流通信息化、业务流程优化和数据共享。利用云计算、物联网等现代网络信息技术,加快推进“智慧粮食”工程建设,达到储备粮监管数字化、智能化、自动化和远程化要求。
3.加大对储备粮品质抽检频次,切实掌握储备粮品质,从根本上做到“广积粮、积好粮、好积粮”,防止发生不必要的浪费。